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模型模拟的成都市PM2.5污染来源解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许艳玲 易爱华 薛文博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0-56,共7页
在建立成都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基础上,采用源开关敏感性分析法,设置8个排放情景,基于WRF-CMAQ模型模拟分析了2015年1、4、7和10月这4个典型代表月份的大气污染传输和不同行业对成都市PM2.5污染贡献.结果表明成都市PM2.5污染较重,特... 在建立成都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基础上,采用源开关敏感性分析法,设置8个排放情景,基于WRF-CMAQ模型模拟分析了2015年1、4、7和10月这4个典型代表月份的大气污染传输和不同行业对成都市PM2.5污染贡献.结果表明成都市PM2.5污染较重,特别是1月达到130μg·m-3以上;浓度的高值集中在中心城区,且与周边城市PM2.5污染连接成片.由于气团比较稳定,大气污染物的区域传输能力较弱,成都市PM2.5污染以本地源的贡献为主,占比为61%.从行业贡献来看,移动源、扬尘源和生活源对成都市PM2.5年均浓度贡献率分别为29%、26%和24%,是影响PM2.5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下一步应强化对这3类源的污染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 PM2.5 WRF-CMAQ模型 区域传输 行业贡献
原文传递
乌鲁木齐市可吸入颗粒物水溶性离子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亚力昆江.吐尔逊 迪丽努尔.塔力甫 +1 位作者 阿布力孜.伊米提 阿不力克木.阿布力孜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2-77,共6页
采暖期时在乌鲁木齐市采集了环境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对可吸入颗粒物质量浓度及8种水溶性离子的特征和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细粒子和粗粒子的月平均质量浓度分别是53.5~233.3μg/m3和38.9~60.9μg/m3;细粒子和粗粒子中水溶性... 采暖期时在乌鲁木齐市采集了环境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对可吸入颗粒物质量浓度及8种水溶性离子的特征和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细粒子和粗粒子的月平均质量浓度分别是53.5~233.3μg/m3和38.9~60.9μg/m3;细粒子和粗粒子中水溶性离子主要由SO24-、NH4+和NO3-组成;粗粒子中NH4+与NO3-和SO24-的相关性分别是0.70和0.66,细粒子中NH4+与NO3-和SO24-的相关性分别是0.89和0.93,铵盐是乌鲁木齐可吸入颗粒物主要存在形式;煤烟尘是乌鲁木齐市采暖期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 可吸入颗粒物 源解析
下载PDF
结合WRF/Chem和PMF方法的邯郸市PM_(2.5)源解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魏哲 侯立泉 +6 位作者 魏巍 岳亮 张城瑜 马思萌 赵乐 纪尚平 王丽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67-74,共8页
正向源模型法和反向受体模型法是进行城市PM_(2.5)源解析的2种方法,两者各有所长。该研究应用三维空气质量模型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with Chemistry(WRF-Chem)模型和受体模型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以2... 正向源模型法和反向受体模型法是进行城市PM_(2.5)源解析的2种方法,两者各有所长。该研究应用三维空气质量模型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with Chemistry(WRF-Chem)模型和受体模型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以2014年10月为研究时段,分别对邯郸市的细微颗粒物(PM_(2.5))进行源解析。PMF模型的解析结果表明,邯郸市PM_(2.5)来源为二次源30.2%,燃煤源25.4%、金属冶炼源15.1%、机动车源14.4%、扬尘源9.8%,生物质燃烧源5.2%。应用WRF-Chem模型,Brute-Force方法解析出的结果为,在本地源贡献中,工业源贡献了49.0%,民用源11.9%、农业源9.6%、交通源3.8%和电厂源-1.5%(负值由于PM_(2.5)前体物之间的非线性反应所致)。应用源模型对二次成分(SO_4^(2-)、NO_3^-和NH_4^+)进行再解析,结果显示,燃煤源源贡献率最大,达到25.7%,其次分别为农业源(24.0%)、工业源(6.5%)、生物质源(1.8%)和机动车(0.03%)。结合2种方法得出,邯郸市的PM_(2.5)中,本地燃煤源贡献了37.1%,其次分别为金属冶炼源(18.4%)、机动车源(15.1%)、扬尘源(13.3%)、生物质燃烧源(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邯郸 源贡献 WRF-Chem PMF
下载PDF
周边地区对北京地面SO_2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颜鹏 黄健 Roland Draxler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U01期144-152,共9页
采用Lagrangian传输、扩散、沉降模式计算了 1 994年 9、1 0月份 (非采暖期 )、1 995年 1月和 2 0 0 0年 1月 (采暖期 )北京地区SO2 的变化规律 ,并分别计算了北京市不同类型的排放源以及周边地区污染源对平均地面SO2 浓度的贡献。计算... 采用Lagrangian传输、扩散、沉降模式计算了 1 994年 9、1 0月份 (非采暖期 )、1 995年 1月和 2 0 0 0年 1月 (采暖期 )北京地区SO2 的变化规律 ,并分别计算了北京市不同类型的排放源以及周边地区污染源对平均地面SO2 浓度的贡献。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资料对比表明 ,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北京地区SO2 的浓度量级和逐日变化趋势。北京地区地面SO2 浓度受天气条件的影响较大。采暖期 ,北京当地排放源的影响相对较大 ;但在大气条件有利输送的背景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grangian扩散模式 来源 北京 大气 周边地区 地面二氧化硫浓度 污染物
下载PDF
2014-2015年上海地区冬夏季大气污染特征及其污染源分析 被引量:25
5
作者 刘超 花丛 康志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23-830,共8页
利用上海地区冬、夏季空气质量数据和常规地面观测数据,分析了2014—2015年冬、夏两季大气污染特征,并通过聚类分析法和后向轨迹模式对污染物输送路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上海市冬、夏两季空气质量均以优良为主,首要污染物分别以PM_... 利用上海地区冬、夏季空气质量数据和常规地面观测数据,分析了2014—2015年冬、夏两季大气污染特征,并通过聚类分析法和后向轨迹模式对污染物输送路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上海市冬、夏两季空气质量均以优良为主,首要污染物分别以PM_(2.5)和O_3;来自夏季的西北输送路径对应PM_(2.5)和O_3浓度最高,分别为62.8和130.2μg·m^(-3),来自冬季的西北和西南方向的输送路径对应PM_(2.5)浓度较高;进而基于潜在源区贡献和污染源排放强度等要素建立了传输指数。总体而言,江苏中南部、浙江中北部以及安徽中南部等地对上海地区夏季空气质量影响较为显著,而冬季周边区域的传输指数范围有所扩大,主要包括河北南部、河南中东部、山东、安徽、湖北中东部、江苏以及浙江中北部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特征 传输路径 源区贡献 传输指数
下载PDF
长江下游快速城市化地区水污染特征及源解析:以秦淮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21
6
作者 马小雪 龚畅 +3 位作者 郭加汛 王腊春 徐蕴韵 赵春发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291-3303,共13页
明晰区域水污染现状及污染物与污染源之间的关系是实施水环境精细化管理和区域水污染治理对策的前提.水质标识指数法(WQI)和聚类分析(CA)被用于研究2015~2019年秦淮河流域29个监测站点的11个水质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PMF模型和SIA... 明晰区域水污染现状及污染物与污染源之间的关系是实施水环境精细化管理和区域水污染治理对策的前提.水质标识指数法(WQI)和聚类分析(CA)被用于研究2015~2019年秦淮河流域29个监测站点的11个水质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PMF模型和SIAR同位素源解析模型解析秦淮河流域的污染物来源及贡献率.结果表明,秦淮河流域河道水体总体为中度污染,TN浓度超标是流域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2015~2019年WQI值呈现下降的趋势;空间聚类和PMF分析结果显示:(1)高污染区位于秦淮河下游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城区、溧水主城和江宁大学城内的河道及牛首山河,污染源主要为生活污水、商服业污水(28.88%)及工业废水排放(27.43%);(2)中污染区位于秦淮河下游的江宁开发区和秣陵街道及中上游的禄口街道内河道,主要污染源为城乡生活废水和商服污水(31.62%)、工业废水(27.25%)和内源污染(24.76%);(3)低污染区位于秦淮河流域湖熟街道内河道及二、三干河,主要污染源为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28.79%)及农业非点源污染(24.3%);云台山河子流域内NO^(-)_(3)-N是氮污染物在子流域受纳水体中的主要存在形式,SIAR溯源结果显示云台山河子流域的NO^(-)_(3)-N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61%)和土壤有机氮(34%).本研究结果可为秦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 PMF法 SIAR模型 源贡献 秦淮河流域
原文传递
山区性小流域水化学特征及物源贡献研究——以武夷山九曲溪流域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叶宏萌 李国平 +3 位作者 袁旭音 吴芳芳 曾瑞宁 刘养斌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81-589,共9页
通过对武夷九曲溪流域地表水体化学组成的分析,运用离子三角图、端元图和Gibbs图定性分析了流域的化学特征、岩性来源控制和主要自然作用机制,运用主成分分析定量判断离子的主要来源,并计算流域风化速率和碳汇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九... 通过对武夷九曲溪流域地表水体化学组成的分析,运用离子三角图、端元图和Gibbs图定性分析了流域的化学特征、岩性来源控制和主要自然作用机制,运用主成分分析定量判断离子的主要来源,并计算流域风化速率和碳汇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九曲溪流域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盐类钙组Ⅰ型水,并以硅酸盐矿物风化产物为主要来源,碳酸盐矿物风化产物次之.(2)流域水化学特征整体上受岩石风化和大气降水共同影响.(3)物质来源以碳酸岩和硅酸岩为主,贡献率超过50%.(4)流域的化学风化速率为27.91 t·km^(-2)·a^(-1),大气CO_2消耗量为1.01×108mol·a^(-1),消耗率为5.40×105mol·km^(-2)·a^(-1).结果揭示了湿热季风区流域化学风化对碳汇作用的重要性,以及流域内岩性、气温、降水量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对物源贡献的复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特征 岩石风化 物源贡献 山区小流域 九曲溪流域 武夷山
下载PDF
澜沧江流域水体悬浮颗粒物δ^(15)N空间差异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唐咏春 徐飘 +3 位作者 杨正健 张思思 刘德富 纪道斌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964-4971,共8页
梯级水电建设对澜沧江流域生源物质迁移转化及其生态环境的影响目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使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澜沧江流域悬浮颗粒物氮同位素的空间分布差异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澜沧江上游自然河道水体溶解无机氮(DIN... 梯级水电建设对澜沧江流域生源物质迁移转化及其生态环境的影响目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使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澜沧江流域悬浮颗粒物氮同位素的空间分布差异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澜沧江上游自然河道水体溶解无机氮(DIN)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0. 28~0. 60 mg·L^(-1),下游水库段DIN质量浓度显著增高,变化范围为0. 39~1. 15mg·L^(-1);上游自然河道段悬浮颗粒物δ^(15)N变化范围为4. 52‰~6. 72‰,下游水库段明显增重其变化范围为2. 3‰~11. 8‰.利用Isosource软件对悬浮颗粒物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澜沧江流域内工业及生活污水为悬浮物颗粒物氮素的主要贡献源,占比约为42. 43%;土壤有机质、大气沉降、农业化肥的贡献率分别为22. 38%、18. 16%和17. 03%;在该流域内上游自然河道段受工业及生活污水、土壤有机质以及大气沉降共同影响,下游水库段则主要受工业及生活污水的影响.同时小湾、漫湾、大朝山这3个库区内存在藻类吸收同化作用而使得悬浮颗粒物δ^(15)N变轻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示踪 悬浮颗粒物 影响因素 澜沧江 来源贡献
原文传递
兰州市煨炕污染物排放清单及其对PM_(2.5)浓度贡献 被引量:5
9
作者 郭文凯 刘晓 +2 位作者 朱玉凡 陈强 杜永刚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849-4857,共9页
在考虑经济水平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区域的调查确定煨炕活动水平,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了兰州市2016年煨炕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煨炕排放的SO_2、NO_x、NH_3、CO、VOCs、PM_(10)、PM_(2.5)、OC和EC的总量分别为340. 8、201. 8、106. 0... 在考虑经济水平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区域的调查确定煨炕活动水平,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了兰州市2016年煨炕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煨炕排放的SO_2、NO_x、NH_3、CO、VOCs、PM_(10)、PM_(2.5)、OC和EC的总量分别为340. 8、201. 8、106. 0、36 628. 2、4 997. 2、6 070. 3、5 645. 1、1 089. 3和1 233. 1 t·a^(-1).对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时空分配,排放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4月中旬;排放量与区域经济水平密切相关,且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排放量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榆中东南部、永登中部和七里河南部.利用WRF^-Chem模式研究了采暖季煨炕对兰州市PM_(2.5)浓度的平均贡献,引入煨炕污染物排放清单提高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兰苑宾馆(位于城区)和榆中站(位于农村)的PM_(2.5)平均浓度在模拟期间分别升高了32μg·m^(-3)和34μg·m^(-3),贡献率分别为37. 6%和49. 2%.可见,研究和制定科学的煨炕污染物防控对策对改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煨炕 排放清单 WRF-Chem模式 PM2.5 贡献
原文传递
成都市PM10中碳质气溶胶长期来源特点 被引量:4
10
作者 关辽 杨卓然 +3 位作者 马彤 宋丹林 田瑛泽 冯银厂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5-441,共7页
大气颗粒物中包含多种组分的气溶胶,其中碳质气溶胶由于对人体健康、能见度有较大影响,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研究碳质气溶胶的长期变化规律,采集了成都市2009—2013年的PM_(10)样品,对其中所含的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及碳组分分别进... 大气颗粒物中包含多种组分的气溶胶,其中碳质气溶胶由于对人体健康、能见度有较大影响,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研究碳质气溶胶的长期变化规律,采集了成都市2009—2013年的PM_(10)样品,对其中所含的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及碳组分分别进行测定,并使用"PMF(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比值"模型分别对PM_(10)和所含的碳质气溶胶的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月、2月、5月和12月的碳质气溶胶浓度较高,其中1月、2月和12月的OC/EC(有机碳与元素碳质量浓度之比)较高,并且PMF-比值模型计算结果也显示冬季SOC增多,表明冬季可能有更多的二次有机碳(SOC)生成;5月的char-EC/soot-EC(二者质量浓度之比,其中char-EC=EC1-OP,soot-EC=EC2+EC3,它们可更好地区分源类)较高,K含量也较高,表明可能有更多的生物质燃烧排放.PM_(10)解析共发现6类源,依次为地壳扬尘(26.5%)、二次硫酸盐(25.1%)、燃煤&生物质燃烧混合源(17.3%)、二次硝酸盐&二次有机碳混合源(12.3%)、机动车源(11.8%)和水泥尘源(7.0%);碳质气溶胶解析发现,OC主要来源依次为机动车源(38.2%)、燃煤&生物质燃烧混合源(33.1%)和二次有机碳(25.3%),char-EC的主要来源是燃煤&生物质燃烧混合源和机动车源,分别占50.5%和45.4%,soot-EC则主要受机动车影响(达73.2%).研究显示,成都市PM_(10)主要来自于地壳扬尘、二次生成和燃煤&生物质燃烧,而碳质气溶胶主要来自于机动车、燃煤&生物质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质气溶胶 PMF(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比值 char-EC soot-EC 源贡献
下载PDF
审视与反思:高职学报稿源问题——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漆福刚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134-136,140,共4页
新形势下,高职学报因为高职院校科研人员能力的制约,评价机制的不合理,办刊特色不鲜明,影响因子较低,编辑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办刊经费不足等原因,造成高职学报稿源量少质差的状况。要从根本上提升高职学报的办刊质量,必须从多措... 新形势下,高职学报因为高职院校科研人员能力的制约,评价机制的不合理,办刊特色不鲜明,影响因子较低,编辑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办刊经费不足等原因,造成高职学报稿源量少质差的状况。要从根本上提升高职学报的办刊质量,必须从多措并举留住校内稿源,办出特色,提升学报影响,吸纳稿源,强化编辑危机感、责任感等方面来改变现有高职学报稿源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形势 高职学报 稿源
下载PDF
Recycled oceanic crust as a source for tonalite intrusions in the mantle section of the Khor Fakkan block, Semail ophiolite(UAE) 被引量:2
12
作者 Hosung Joun Sotirios Kokkalas Stylianos Tombros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1187-1210,共24页
Several types of felsic granitoid rocks have been recognized, intrusive in both the mantle and the crustal sequence of the Semail ophiolite. Several model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the source of this suite of tonalites,... Several types of felsic granitoid rocks have been recognized, intrusive in both the mantle and the crustal sequence of the Semail ophiolite. Several model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the source of this suite of tonalites, granodiorites, trondhjemites intrusions, however their genesis is still not clearly understood.The sampled Dadnah tonalites that intruded in the mantle section of the Semail ophiolite display arctyp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high siliceous, low-potassic, metaluminous to weakly peraluminous, enriched in LILE, show positive peaks for Ba, Pb, Eu, negative troughs for U, Ti and occur with low δ^(18)O_(H_2 O), moderate ε_(Sr) and negative eNd values. They have crystallized at temperatures that range from~550 ℃ to ~720 ℃ and pressure ranging from 4.4 kbar to 6.5 kbar. The isotopic ages from our tonalite samples range between 98.6 Ma and 94.9 Ma, slightly older and overlapping with the age of the metamorphic sole. Our field observations, mineralogical, petrological, geochemical, isotopic and melt inclusion data suggest that the Dadnah tonalites formed by partial melting(~10%-15% continuous or ~12% batch partial melting), accumulation of plagioclase,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55%-57%), and interaction with their host harzburgites. These tonalites were the end result of partial melting and subsequent contamination and mixing of ~4% oceanic sediments with ~96% oceanic lithosphere from the subducted slab. This MORB-type slab melt composed from ~97% recycled oceanic crust and ~3% of the overlying mantle.We suggest that a possible protolith for these tonalites was the basaltic lavas from the subducted oceanic slab that melted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s of the supra-subduction zone(SSZ), which was forming synchronously to the spreading ridge axis. The tonalite melts mildly modified due to low degree of mixing and interaction with the overlying lithospheric mantle. Subsequently, the Dadnah tonalites emplaced at the upper part of the mantle sequence of the Semail ophiolite and are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nalites Felsic GRANITOIDS Recycled oceanic crust source contribution Partial melting Melt inclusions
下载PDF
新晋本科院校学报稿源困境和组稿策略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昊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第2期59-61,共3页
近年来,很多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这在为这些学校的学报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凸显出很多问题.与老牌本科院校学报相比,新晋本科院校学报普遍存在影响力低,稿源不足,稿件质量低等问题,本文在分析这一状况的基础上对新晋本科院校学报... 近年来,很多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这在为这些学校的学报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凸显出很多问题.与老牌本科院校学报相比,新晋本科院校学报普遍存在影响力低,稿源不足,稿件质量低等问题,本文在分析这一状况的基础上对新晋本科院校学报如何走出这一困境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晋本科院校 稿源 组稿策略
下载PDF
困境与出路:新升本科院校学报发展问题探讨 被引量:3
14
作者 韦占彬 钮效鹍 苏肖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25-128,共4页
近年来,许多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随着学校的升本,学报在获得新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如稿源严重不足、编辑队伍薄弱、办刊条件差等。新升本科院校学报要想突破困境,必须采取开放办刊的方针,积极拓展稿源,并坚持以质... 近年来,许多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随着学校的升本,学报在获得新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如稿源严重不足、编辑队伍薄弱、办刊条件差等。新升本科院校学报要想突破困境,必须采取开放办刊的方针,积极拓展稿源,并坚持以质取稿的原则,确保学术质量的提高;同时,加强栏目策划,突出办刊特色,进一步提升学报的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升本科院校学报 稿源 学术质量 特色
下载PDF
一种使用CALPUFF模式的大气环境红线划定技术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梦琪 王志铭 +3 位作者 王扬君 钱光人 吴耀光 王超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3-199,共7页
运用CALPUFF模式的源贡献计算功能,将关注点或区域设置成受体,计算网格化分布的虚拟点源对这些受体的浓度贡献率,从而识别出对关注点或区域影响较大的区域并将之划入大气环境红线范围内。目前常见的做法是将非均匀分布的关注点设置为受... 运用CALPUFF模式的源贡献计算功能,将关注点或区域设置成受体,计算网格化分布的虚拟点源对这些受体的浓度贡献率,从而识别出对关注点或区域影响较大的区域并将之划入大气环境红线范围内。目前常见的做法是将非均匀分布的关注点设置为受体,但这会导致红线划定结果受受体分布影响很大,增加不确定性。文章以上海地区为例,比较了非均匀分布受体和网格化均匀分布受体2种不同设置的计算结果发现受体均匀分布时,得到的红线划定结果的不确定性更低更便于进行后续分析;通过对虚拟点源排放高度进行敏感性试验,发现在受体均匀分布的情况下,排放高度的差异对红线划定结果的影响较小,进一步说明均匀分布的受体设置更具有鲁棒性(即抗变换性)。这种使用CALPUFF模式定量地计算虚拟点源对受体的贡献,从而划定大气环境红线的技术在城市环境规划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红线划定 CALPUFF模式 源贡献 定量分析
下载PDF
2017-2018年宿迁市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许纯领 王辉 +1 位作者 孙丹 刘昌威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第7期134-138,共5页
针对宿迁市2017—2018年PM2.5、PM10、臭氧浓度超标的情况,采用LPDM模型对其大气污染来源进行追踪和轨迹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宿迁地区省内外贡献占比基本在50%左右,2017年江苏本地贡献占比49.6%,2018年占比47.1%,省内贡献同比下降2.5个... 针对宿迁市2017—2018年PM2.5、PM10、臭氧浓度超标的情况,采用LPDM模型对其大气污染来源进行追踪和轨迹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宿迁地区省内外贡献占比基本在50%左右,2017年江苏本地贡献占比49.6%,2018年占比47.1%,省内贡献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2017年宿迁本地贡献占比30.2%,2018年占比26.3%,宿迁本地贡献同比下降3.9个百分点。在江苏省内的各个城市中,对宿迁PM2.5影响较大的是徐州、淮安及南京;对宿迁PM2.5影响最大的外省是山东省和安徽省,通过对比2017和2018年年均PM2.5潜在源区贡献来源比例,2018年的气象条件使得宿迁PM2.5有了更多来自山东的传输影响,其中临沂、青岛、潍坊在冬季对宿迁颗粒物浓度的贡献相对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物 省内外 来源贡献 宿迁市
下载PDF
发挥编辑创造功能 提高高校学报质量
17
作者 朱君华 杜月英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95-98,共4页
编辑是一项有独立意义的创造性的劳动,学报编辑主体作用和创造能力发挥的程度,对刊物的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学报编辑必须转变以往传统的思维模式,将静态的、封闭的、保守的办刊模式转变为动态的、开放的、创造性的办刊模式,充分发... 编辑是一项有独立意义的创造性的劳动,学报编辑主体作用和创造能力发挥的程度,对刊物的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学报编辑必须转变以往传统的思维模式,将静态的、封闭的、保守的办刊模式转变为动态的、开放的、创造性的办刊模式,充分发挥编辑的创造功能,拓宽稿源渠道,提高学报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报编辑 创造功能 办刊模式 高校学报 学报质量 稿源 创造性 劳动 拓宽 开放
下载PDF
天津PM_(10)和NO_2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区研究 被引量:82
18
作者 王郭臣 王珏 +1 位作者 信玉洁 陈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009-3016,共8页
利用HYSPLIT模型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气象数据,用聚类方法对2012年12月~2013年11月期间抵达天津的逐日72h气流后向轨迹按不同的季节进行归类.并利用相应的PM10和NO2浓度日监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季节气流轨迹对天津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利用HYSPLIT模型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气象数据,用聚类方法对2012年12月~2013年11月期间抵达天津的逐日72h气流后向轨迹按不同的季节进行归类.并利用相应的PM10和NO2浓度日监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季节气流轨迹对天津污染物浓度的影响.运用潜在源贡献(PSCF)因子分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法分别模拟了不同季节PM10和NO2潜在PSCF和CWT.结果表明,不同方向气流轨迹对天津PM10和NO2潜在源区分布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天津PM10和NO2日均浓度最高值对应的气流轨迹均集中在冬、春和秋季等来自内陆的西北气流;夏季影响天津的气流轨迹主要来自西北和东南方向,对天津PM10和NO2的日均浓度贡献较小.天津PM10和NO2的PSCF与CWT分布特征类似,最高值主要集中在天津本地以及邻近的河北省和山东省,是天津这两种污染物主要潜在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NO2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潜在源贡献 浓度权重轨迹 天津
下载PDF
成都市一次典型空气重污染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6
19
作者 郭倩 汪嘉杨 +1 位作者 周子航 翟庆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29-639,共11页
为了研究成都市冬季空气重污染过程的成因,以2015年12月26日—2016年1月6日成都市一次典型重污染天气过程为例,基于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结合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GDAS)气象数据和成都市7个监测站的AQI、PM... 为了研究成都市冬季空气重污染过程的成因,以2015年12月26日—2016年1月6日成都市一次典型重污染天气过程为例,基于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结合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GDAS)气象数据和成都市7个监测站的AQI、PM_(2.5)、PM10、NO2质量浓度数据,使用气象分析、轨迹聚类(Cluster Analysis)、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法(Concentration Weighted Trajectory,CWT),分析了此次过程的气象特征、轨迹输送特征和污染物潜在来源分布.结果表明,此次污染天气过程是以PM_(2.5)为主要污染物,其次为PM10、NO2.2015年12月30日14:00左右是此次污染天气过程各站点PM_(2.5)、PM10浓度到达峰值的时刻.缺少北方冷空气南下,四川盆地内空气水平运动弱,以及扩散条件差的静稳天气形势是导致此次大气污染过程成都市污染物累积的原因,而冷空气活动是改善这种天气形势的关键.污染过程辐射逆温层的形成对当时污染物浓度增长有促进作用,但随着每日生消、加强减弱,其并不是最终导致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关键因素.川东北的广元、绵阳、德阳等地区和成都本地及其南向的眉山、雅安等地区是此次过程主要的潜在源区,这些地区人口较密集,工业较发达,且沿地形走向而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聚类分析 潜在源贡献因子法 浓度权重轨迹 成都
原文传递
郑州市冬季大气PM_(2.5)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分析 被引量:63
20
作者 段时光 姜楠 +1 位作者 杨留明 张瑞芹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6-93,共8页
针对郑州市2017年12月~2018年2月的冬季气象数据和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了气象条件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通过混合型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HYSPLIT)方法模拟了郑州市冬季48 h的气流后向轨迹,同时进行了聚类分析,并使用... 针对郑州市2017年12月~2018年2月的冬季气象数据和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了气象条件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通过混合型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HYSPLIT)方法模拟了郑州市冬季48 h的气流后向轨迹,同时进行了聚类分析,并使用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方法和浓度权重轨迹(CWT)方法分析了郑州市冬季PM_(2.5)的潜在污染来源和不同潜在源区对郑州市大气PM_(2.5)浓度的贡献.结果表明,低风速、高湿度和较少的降水是造成颗粒物污染严重的重要气象因素;超过60%的后向轨迹来自西北方向,其次是来自京津地区的轨迹占比为25.6%,而来自南边和东边的轨迹只占7.5%和6.1%,但对应着较高的PM_(2.5)浓度;郑州市冬季PM_(2.5)的潜在源区主要是北部的京津冀传输通道城市,包括焦作、开封、新乡、鹤壁、濮阳、安阳、邯郸和邢台,此外,相邻省份包括山西省、湖北省和安徽省部分区域对郑州市大气PM_(2.5)污染水平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和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 浓度权重轨迹(CW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