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分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 被引量:31
1
作者 张彪 高人 +2 位作者 杨玉盛 杨智杰 陈光水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635-1640,共6页
对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细柄阿丁枫天然林(ALG)、米槠天然林(CAC)和35年生杉木人工林(CUL)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SON)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分中,ALG0~5cm、5~10cm和10~20cm层土壤SON含量最高,分别为95.3、78.3和72.5mg.kg... 对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细柄阿丁枫天然林(ALG)、米槠天然林(CAC)和35年生杉木人工林(CUL)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SON)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分中,ALG0~5cm、5~10cm和10~20cm层土壤SON含量最高,分别为95.3、78.3和72.5mg.kg-1,且与其余林分差异显著(P<0.05);而CAC与CUL各土层SON含量分别为74.5、70.1、65.6mg.kg-1和78.6、68.9、69.1mg.kg-1.CAC、CUL和ALG在0~20cm土层的SON含量分别占可溶性总氮(TSN)组分的79.17%~80.78%、68.64%~74.51%和59.97%~69.66%,随着土层加深,3种林分SON含量占土壤TSN和全氮(TN)含量的比例不断增大;SON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极显著相关(r=0.982,P<0.01),与TSN、TN、铵态氮和硝态氮等土壤养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土壤SON含量与森林类型、地形、海拔以及树龄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 可溶性有机氮 有机碳 土壤养分
原文传递
施肥类型和水热变化对农田土壤氮素矿化及可溶性有机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2
2
作者 田飞飞 纪鸿飞 +3 位作者 王乐云 郑西来 辛佳 能惠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717-4726,共10页
为了揭示土壤水分、温度和添加不同氮肥对大沽河流域农田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设置对照(CK)、添加尿素N 120mg·kg^(-1)(Ur)和添加尿素N 36 mg·kg^(-1)+有机肥(相当于添加N 120 mg·kg^(-1),UM)这3个处理进行为期84 d的室... 为了揭示土壤水分、温度和添加不同氮肥对大沽河流域农田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设置对照(CK)、添加尿素N 120mg·kg^(-1)(Ur)和添加尿素N 36 mg·kg^(-1)+有机肥(相当于添加N 120 mg·kg^(-1),UM)这3个处理进行为期84 d的室内恒温培养实验,实验共设3个培养温度(15、25和35℃)和3个水分梯度[60%、75%和90%田间持水量(WHC)].结果表明,施肥类型和培养温度对土壤氮素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和氮潜在矿化势(N0)均具有显著影响(P<0.01).与CK处理相比,Ur和UM处理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分别增加了1.46~8.17和2.00~8.15倍.各施肥处理的土壤氮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氮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且各温度梯度之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与未施肥处理相比,Ur和UM施肥处理均能够显著提高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SON)的含量,且施肥处理土壤中SON含量与氮素累积矿化量之间有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SON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组分,参与了土壤氮素矿化过程.升高温度能显著提高土壤中SON的矿化速率和矿化强度,但水分对各处理土壤的SON无显著影响.此外,施肥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氮矿化的温度敏感性(Q10)(P<0.05),尿素配施有机肥处理的土壤的氮矿化温度敏感系数最低(Q10=1.01),说明配施有机肥显著降低了土壤氮素矿化速率对温度变化响应的强度,这有利于减缓高温条件下矿质氮的释放速率,并提升作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氮素矿化 水分 可溶性有机氮 温度敏感性(Q10)
原文传递
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杨绒 周建斌 赵满兴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18,共4页
研究了农田和日光温室2个生态系统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SON)的含量及施肥和栽培模式对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田和日光温室土壤中SON的含量平均分别为39.19mg kg^-1和320.16mg kg^-1,分别占可溶性总氮(TSN)的80%和73%,说明... 研究了农田和日光温室2个生态系统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SON)的含量及施肥和栽培模式对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田和日光温室土壤中SON的含量平均分别为39.19mg kg^-1和320.16mg kg^-1,分别占可溶性总氮(TSN)的80%和73%,说明SON是土壤氮素中不可忽视的氮索组分。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中SON的含量及其占TSN的比例的影响因生育时期的不同而异。覆草显著增加了小麦拔节期0~5cm土层土壤中SON的含量,覆膜各土层SON含量均较常规模式有所提高;开花期覆草和覆膜模式土壤中TSN和SON含量较拨节期的显著下降。施用无机氮肥对土壤中SON的含量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总氮 可溶性有机氮 氮肥 覆草 覆膜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可溶性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3
4
作者 赵路红 李昌珍 +4 位作者 康迪 任成杰 韩新辉 佟小刚 冯永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533-3542,共10页
为探究黄土丘陵地区人工植被恢复对土壤氮素养分累积与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分析了植被恢复15年刺槐、柠条、刺槐侧柏混交、刺槐山桃混交以及荒草地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耕地相比,植被恢复显著提高了0—30 c... 为探究黄土丘陵地区人工植被恢复对土壤氮素养分累积与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分析了植被恢复15年刺槐、柠条、刺槐侧柏混交、刺槐山桃混交以及荒草地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耕地相比,植被恢复显著提高了0—30 cm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含量,这也使0—30 cm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密度显著增加,可溶性有机氮密度增幅表现为柠条(262.2%)>刺槐(232.8%)>刺槐山桃混交、刺槐侧柏混交(34.5%)>荒草地(-21.5%),硝态氮密度整体表现为柠条>刺槐>刺槐山桃混交>荒草地>刺槐侧柏混交,增幅为7.9%—182.8%,铵态氮密度以刺槐山桃混交增幅最大(110.3%),荒草地最小为2.6%。可溶性有机氮、硝态氮占全氮的比例以刺槐最高,分别提升了2.4倍和0.6倍,铵态氮占全氮的比例以刺槐山桃混交最高,提升了1.0倍。可溶性氮组分受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大于有机质和全氮,微生物量氮与可溶性氮组分的相关性优于微生物量碳,硝态氮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变化最为敏感。综上,植被恢复能够提高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密度及其占全氮比例,增加土壤氮的有效性,以刺槐、柠条提升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可溶性有机氮 硝态氮 铵态氮
下载PDF
湖泊表层沉积物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及分布特性 被引量:22
5
作者 林素梅 王圣瑞 +1 位作者 金相灿 何星存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23-630,共8页
选择鄱阳湖、洞庭湖等6个湖泊的1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用1mol/LKCl溶液提取沉积物中的可溶性有机氮(SON),并研究了SON的含量、分布状况及特性.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沉积物SON含量变异较大,在17.18-292.31mg/kg之间波动,平均为134.45mg/kg,占... 选择鄱阳湖、洞庭湖等6个湖泊的1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用1mol/LKCl溶液提取沉积物中的可溶性有机氮(SON),并研究了SON的含量、分布状况及特性.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沉积物SON含量变异较大,在17.18-292.31mg/kg之间波动,平均为134.45mg/kg,占可溶性总氮(TSN)的51.86%,沉积物总氮的7.14%.污染程度重的沉积物中SON含量均较污染程度轻的高,且SON含量与TN、TSN含量呈正相关,即与沉积物氮污染程度呈正相关.分布状况则与湖泊污染程度、人类活动干扰强度等紧密相关.所研究表层湖泊沉积物中游离氨基酸(FAA)含量处于4.69-42.04mg/kg间,平均为23.27mg/kg,占SON的18.80%,TN的1.24%.FAA与SO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沉积物中的平均含量及在SON中的比例均较土壤中高,说明湖泊沉积物SON有较大的易分解组分.SON与沉积物可溶性无机氮、有机质、CEC等显著相关.因此,SON是湖泊沉积物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湖泊富营养化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污染严重的沉积物而言,更应重视其SON在湖泊氮循环及富营养化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表层沉积物 可溶性有机氮 含量 游离氨基酸 鄱阳湖 洞庭湖
下载PDF
控制灌溉下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氮素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0
6
作者 张忠学 李铁成 +3 位作者 齐智娟 兰佳欣 陈鹏 聂堂哲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29-238,共10页
为探明控制灌溉模式下秸秆还田与不同施氮量对稻田表层土壤氮素组成的影响,以黑龙江省寒地黑土为研究对象,于2017—2018年进行了田间连续定位试验,试验秸秆还田量设置为有秸秆还田(还田量为6 t/hm^2)和无秸秆还田2个水平,全生育期施氮... 为探明控制灌溉模式下秸秆还田与不同施氮量对稻田表层土壤氮素组成的影响,以黑龙江省寒地黑土为研究对象,于2017—2018年进行了田间连续定位试验,试验秸秆还田量设置为有秸秆还田(还田量为6 t/hm^2)和无秸秆还田2个水平,全生育期施氮量设置N0(0 kg/hm^2)、N1(85 kg/hm^2)、N2(110 kg/hm^2)和N3(135 kg/hm^2)4个水平,共8个处理。基于氮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分析了秸秆还田后,稻田土壤表层总可溶性氮组分分配比例,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可溶性有机氮(SON)、δ15 N含量变化以及与土壤表层总可溶性氮含量的相关性。2年结果表明:控制灌溉模式下,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表层可溶性有机氮占总可溶性氮的比例、氮矿化量以及δ15 N含量。施加秸秆各施氮量处理土壤表层SON含量均低于无秸秆处理,其中N3处理土壤表层NH4^+-N与NO3^--N含量较无秸秆N3处理分别降低40.3%、38.7%。与无秸秆处理相比,秸秆还田不仅提高了土壤供氮能力,而且促进了土壤表层总可溶性氮以较稳定的可溶性有机氮形态存在,当施氮量仅为0 kg/hm^2时,土壤表层氮矿化量与无秸秆处理最高氮矿化量无显著性差异,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表层氮矿化量显著高于无秸秆处理(P<0.05)。秸秆中δ15 N含量高,促使土壤表层富集δ15 N,施加秸秆N1、N2处理土壤表层δ15 N含量与无秸秆N2、N3处理无显著性差异,N3处理土壤表层δ15 N含量显著高于无秸秆处理(P<0.05),而且连续2年秸秆还田,导致土壤表层总可溶性氮与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可溶性有机氮(SON)以及δ15 N的相关性发生变化。研究结果可为东北地区推行秸秆还田的可行性提供科学依据,对保障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土壤 控制灌溉 铵态氮 硝态氮 可溶性有机氮 氮稳定性同位素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中亚热带森林土壤中可溶性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闫聪微 马红亮 +2 位作者 高人 尹云锋 陈仕东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78-684,共7页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研究CK〔对照,0 kg(hm2.a)〕、LN〔低氮,30 kg(hm2.a)〕和HN〔高氮,100 kg(hm2.a)〕处理3个氮沉降水平对亚热带针叶(杉木)和阔叶(浙江桂、罗桴栲)森林土壤中可溶性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后3 d,土壤中的w(SI...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研究CK〔对照,0 kg(hm2.a)〕、LN〔低氮,30 kg(hm2.a)〕和HN〔高氮,100 kg(hm2.a)〕处理3个氮沉降水平对亚热带针叶(杉木)和阔叶(浙江桂、罗桴栲)森林土壤中可溶性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后3 d,土壤中的w(SIN)(可溶性无机氮含量)在CK和LN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仅发现HN处理与LN及CK处理之间的差异显著.施氮后3个月,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与施氮后3 d相比,土壤中的w(NH4+-N)在CK处理显著增加了42%~68%(P<0.05),而HN处理则显著降低了45%~58%(P<0.05);土壤中的w(NO3--N)平均降低了24%~88%,其中HN处理降幅最大也最显著;杉木林土壤降幅最大.施氮后3 d,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土壤尤其是杉木林土壤中的w(SON)(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增加,其占w(TSN)(可溶性总氮含量)的比例降低.然而3个月后,施氮影响趋缓甚至相反;与施氮后3 d比较,HN处理下w(SON)降低,而其占w(TSN)的比例却有所升高,表明SON损失仍低于SIN.阔叶天然林土壤中的w(SON)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表明凋落物性质差异造成的影响与w(SON)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森林土壤 针阔叶林 无机氮 可溶性有机氮
下载PDF
不同施肥水稻土可溶性有机氮组分差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0
8
作者 杨静 聂三安 +4 位作者 杨文浩 陈成榕 张黎明 周碧青 邢世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55-966,共12页
可溶性有机氮(Soluble Organic Nitrogen,SON)在研究土壤供氮能力方面至关重要,而目前关于水田生态系统SON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楚。运用红外光谱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研究了长期(33年)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土SON含量、组分的影响及其主... 可溶性有机氮(Soluble Organic Nitrogen,SON)在研究土壤供氮能力方面至关重要,而目前关于水田生态系统SON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楚。运用红外光谱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研究了长期(33年)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土SON含量、组分的影响及其主控因子。结果表明:单施化肥、化肥+牛粪、化肥+稻草处理土壤SON较不施肥处理提高23.49%、58.70%和106.30%,游离氨基酸氮提高32.27%、84.42%和95.21%,可溶性蛋白氮提高20.83%、70.00%和95.83%;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游离氨基酸组成均以中性氨基酸占优势;土壤可溶性氮官能团组成均具有酰胺类化合物的红外特征吸收峰;RDA结果表明,土壤SON含量和组成差异明显,CK和NPK处理主要受土壤容重影响,而NPKM和NPKS则主要受有机质、全氮、微生物量氮、蛋白酶和谷氨酰胺酶影响。因此,SON含量和组分变化与施肥处理密切相关,长期添加有机肥能够显著增加土壤SON及其组分的含量,提高土壤供氮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水稻土 可溶性有机氮 组分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退耕地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季节变化与水热关系 被引量:16
9
作者 赵路红 李昌珍 +4 位作者 康迪 任成杰 韩新辉 佟小刚 冯永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89-697,共9页
为探究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植被恢复土壤有效氮素养分累积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及水热驱动效应,以邻近坡耕地为对照,分析了植被恢复15 a的刺槐、柠条、荒草地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密度、分布比例在4—10月份内的动态变化状况及其与土壤温度和含... 为探究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植被恢复土壤有效氮素养分累积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及水热驱动效应,以邻近坡耕地为对照,分析了植被恢复15 a的刺槐、柠条、荒草地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密度、分布比例在4—10月份内的动态变化状况及其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个采样期间,0—3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可溶性有机氮和可溶性全氮动态变化显著,且各可溶性氮组分中仅硝态氮随土层变化差异显著。其中土壤硝态氮变化幅度整体为0.13—1.71 g/m^2,占可溶性全氮的5.1%—52.1%,其最大值出现在4月份,最小值出现在10月份;可溶性有机氮整体变化幅度为0.29—2.92 g/m^2,占可溶性全氮的30.9%—85.3%,在4月份和8月份分别达最小值和最大值;铵态氮动态变化不显著,4—10月份整体变化幅度为0.17—0.74 g/m^2,占6.4%—21.4%,其最小值出现在10月份,最大值出现在4月份;可溶性全氮整体变化幅度为1.25—3.52 g/m^2。可溶性氮组分中,各组分所占比例为可溶性有机氮>硝态氮>铵态氮,并且可溶性有机氮与硝态氮所占比例动态变化趋势相反。刺槐、柠条林和荒草地0—30 cm土壤硝态氮平均约为耕地的3.42倍、2.54倍和1.26倍,铵态氮平均为耕地的1.71倍、1.37倍和1.30倍,可溶性有机氮约为1.64倍、1.31倍和1.23倍。可溶性氮组分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大于土壤温度,硝态氮对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最为敏感,而可溶性全氮则对土壤温度变化最为敏感。综上所述,人工林植被恢复有利于提高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增加氮的有效性,同时除铵态氮外,土壤可溶性氮组分随季节变化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地 可溶性有机氮 季节动态 水热变化
下载PDF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亚亚 李军 +3 位作者 郭颖 牛颖权 王艺涵 周雯雯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61-1669,共9页
可溶性有机氮(SON)是土壤氮素组成中最活跃的组分之一,在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及养分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证明,SON既能通过矿化作用转化为矿质氮,也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另外,SON流失可能会造成水生生态系统的富营养化,并加剧土... 可溶性有机氮(SON)是土壤氮素组成中最活跃的组分之一,在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及养分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证明,SON既能通过矿化作用转化为矿质氮,也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另外,SON流失可能会造成水生生态系统的富营养化,并加剧土壤系统温室气体N_2O的排放。因此,土壤SON受到国内外多学科的广泛关注。本文概述了SON的来源、组成、提取、测试、生态功能及其流失的环境效应,并指出未来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以期为植物吸收利用氮素及生态系统氮循环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可溶性有机氮 氮循环 环境效应
原文传递
水分状况与供氮水平对土壤可溶性氮素形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亚娟 杨俞娟 +3 位作者 张友润 滕一波 方萍 林咸永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53-1160,共8页
采用通气培养试验,研究比较了两种水稻土在不同水分和供氮水平下的矿质氮(TMN)和可溶性有机氮(SON)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加氮处理及淹水培养均显著提高青紫泥的NH4+-N含量;除加氮处理淹水培养第7 d外,潮土NH4+-N含量并未因加氮处理或... 采用通气培养试验,研究比较了两种水稻土在不同水分和供氮水平下的矿质氮(TMN)和可溶性有机氮(SON)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加氮处理及淹水培养均显著提高青紫泥的NH4+-N含量;除加氮处理淹水培养第7 d外,潮土NH4+-N含量并未因加氮处理或淹水培养而明显升高。无论加氮与否,控水处理显著提高两种土壤的NO3--N含量,其中潮土始见于培养第7 d,青紫泥则始于培养后21 d;加氮处理可显著提高淹水培养潮土NO3--N含量,却未能提高淹水培养青紫泥NO3--N含量。两种土壤的SON含量从开始培养即逐步升高,至培养21~35 d达高峰期,随后急剧下降并回落至基础土样的水平;SON含量高峰期,潮土SON/TSN最高达80%以上,青紫泥也达60%。综上所述,潮土不仅在控水条件下具有很强硝化作用,在淹水条件下的硝化作用也不容忽视,因此氮肥在潮土中以硝态氮的形式流失的风险比青紫泥更值得关注;在SON含量高峰期,两种土壤的可溶性有机氮的流失风险也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状况 供氮水平 土壤矿质氮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 硝态氮 铵态氮
下载PDF
林下凋落物去除与施氮对针叶林和阔叶林土壤氮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马红亮 闫聪微 +3 位作者 高人 尹云锋 杨玉盛 陈仕东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16-1324,共9页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选择中亚热带针叶林(杉木林)和阔叶林(浙江桂林和罗浮栲林)森林生态系统,设3个施氮水平CK(对照)、低氮〔30 kg(hm2·a)〕和高氮〔100 kg(hm2·a)〕及2个凋落物处理,研究施氮对土壤主要形态氮质量分数的影...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选择中亚热带针叶林(杉木林)和阔叶林(浙江桂林和罗浮栲林)森林生态系统,设3个施氮水平CK(对照)、低氮〔30 kg(hm2·a)〕和高氮〔100 kg(hm2·a)〕及2个凋落物处理,研究施氮对土壤主要形态氮质量分数的影响、动态变化及凋落物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与CK相比,高氮处理可瞬时(3 d)提高森林土壤氮质量分数,但施氮后持续效应的影响降低.与保留凋落物相比,去除凋落物在施氮的持续效应中,可降低阔叶林土壤w(铵态氮)18.2%,而杉木林土壤的氮质量分数则略有升高.去除凋落物下施氮的持续和瞬时效应可增加各种林下土壤的w(硝态氮),其中浙江桂林土壤w(硝态氮)分别增加58.9%和38.2%,罗浮栲林土壤分别增加7.0%和30.0%,杉木林土壤分别增加-17.1%和9.0%.可见凋落物在施氮连续事件中存在复杂的短期和长期相互影响.阔叶林土壤w(SON)(SON为可溶性有机氮)较高,并且其微生物w(SON)及其占微生物w(TN)的比例高于杉木林土壤,而杉木林土壤微生物w(铵态氮)及其占微生物w(TN)的比例高于阔叶林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亚热带森林土壤 凋落物 无机氮 可溶性有机氮 微生物氮
下载PDF
大围山典型森林土壤有机氮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3
作者 丁咸庆 马慧静 +3 位作者 朱晓龙 陈珊 侯红波 彭佩钦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809-3815,共7页
为了解亚热带典型森林土壤氮素和有机氮素特征,采集大围山森林公园典型森林土壤剖面(0~100 cm),按每10 cm一层采集土壤样品,研究土壤氮素和有机氮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全氮、酸解性有机氮、可溶性有机氮含... 为了解亚热带典型森林土壤氮素和有机氮素特征,采集大围山森林公园典型森林土壤剖面(0~100 cm),按每10 cm一层采集土壤样品,研究土壤氮素和有机氮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全氮、酸解性有机氮、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均随剖面深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受海拔高度影响,高海拔山地花岗岩黄棕壤土壤全氮和有机氮组分含量较高;2土壤有机氮占全氮比平均97.39%±1.17%,酸解性有机氮占全氮比平均64.38%±10.68%,酸解性有机氮各组分均随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3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范围为9.92~23.45 mg·kg-1,游离氨基酸氮(1.62~12.02 mg·kg-1)占可溶性有机氮比为27.36%±9.95%;4酸解性有机氮、可溶性有机氮与土壤全氮、可溶性总氮、无机氮均达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容重、有机碳和全磷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亚热带典型森林土壤中有机氮是土壤全氮的主体,受海拔高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各组分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有机氮组分与各氮素形态间的转化关系密切,土壤有机氮特征将深刻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氮的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有机氮 酸解性有机氮 可溶性有机氮 垂直分布
原文传递
有机和常规蔬菜生产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及特征 被引量:11
14
作者 周晓光 黄丹枫 +2 位作者 葛体达 张莉 应秋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420-425,438,共7页
可溶性有机氮(SON)是反映耕作土壤氮矿化能力的重要指标,与氮营养供应能力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分析土壤SON、游离氨基酸(FAA)、可溶性全氮(TSN)含量,比较上海郊区有机和常规蔬菜生产系统、设施和露地栽培模式下的土壤氮素含量及特征差异... 可溶性有机氮(SON)是反映耕作土壤氮矿化能力的重要指标,与氮营养供应能力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分析土壤SON、游离氨基酸(FAA)、可溶性全氮(TSN)含量,比较上海郊区有机和常规蔬菜生产系统、设施和露地栽培模式下的土壤氮素含量及特征差异。结果表明:有机蔬菜生产系统土壤中的SON(51.1±10.2 mg·kg^(-1),CV=19.9%)含量均高于常规生产系统(39.8±7.2 mg·kg^(-1) CV=18.0%),并表现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设施栽培土壤的SON和FAA含量均高于露地,不同季节有机露地和大棚FAA含量、FAA/SON和FAA/TN均差异显著(P<0.05),并表现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土壤SON与全氮、全碳、C/N、pH和NO_3^--N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此,有机和常规生产系统以及设施和露地栽培模式中,土壤SON的含量及其特性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生产 保护地 土壤 可溶性有机氮 游离氨基酸
下载PDF
不同园艺生产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差异 被引量:10
15
作者 葛体达 唐东梅 +1 位作者 宋世威 黄丹枫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31-336,共6页
运用超速离心技术和KCl浸提法测定了不同园艺生产系统(有机(OS)、转换期(TS)、常规(CS)生产系统)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SON)、溶解性有机氮(DON)、游离氨基酸(FAA)等含量及其与土壤其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土壤SON含量表现为OS&g... 运用超速离心技术和KCl浸提法测定了不同园艺生产系统(有机(OS)、转换期(TS)、常规(CS)生产系统)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SON)、溶解性有机氮(DON)、游离氨基酸(FAA)等含量及其与土壤其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土壤SON含量表现为OS>CS>TS,SON含量分别为土壤可溶性总氮(TSN)的42.9%、24.5%和18.4%,分别为土壤全氮的11.1%、11.9%和7.4%;OS、TS、CS生产系统土壤DON含量分别为4.38、1.68和3.26mg.kg-1,分别占TSN的47.9%、22.1%和26.1%,占土壤全氮的2.9%、2.3%和3.6%;而FAA含量则表现为CS>TS>OS,分别占TSN和SON的1%~3%和2%~10%.相关分析表明,TSN、SON及FAA与全氮、全碳、硝态氮、铵态氮等各养分之间均有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因此,不同园艺生产系统的管理方式改变了土壤SON的含量及其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氮 溶解性有机氮 游离氨基酸 土壤溶液 园艺土壤
下载PDF
农田利用方式对土壤可溶性氮素含量及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孔祥忠 于红梅 +2 位作者 束良佐 宋强 刘涛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59-1365,共7页
分析农田利用方式对表层土壤可溶性氮素各组分的影响,揭示农田生态系统中可溶性氮素的迁移规律。测定5种利用类型下14种农田0~10 cm、10~20 cm层土壤可溶性无机氮(SIN)、可溶性有机氮(SON)含量,分析农田利用方式对可溶性氮素的影响;测... 分析农田利用方式对表层土壤可溶性氮素各组分的影响,揭示农田生态系统中可溶性氮素的迁移规律。测定5种利用类型下14种农田0~10 cm、10~20 cm层土壤可溶性无机氮(SIN)、可溶性有机氮(SON)含量,分析农田利用方式对可溶性氮素的影响;测定葱、红花继木、西瓜、油菜等4种农田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40~50 cm、50~60 cm层土壤SIN、SON含量,探讨可溶性氮素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0~10 cm层14种农田土壤SIN和SON含量分别为2.16~152.06 mg kg^(-1)、10.80~173.77 mg kg^(-1),SON占TSN的39.90%~83.95%,平均为64.65%;10~20 cm SIN和SON含量分别为1.51~75.58 mg kg^(-1)、6.08~65.01 mg kg^(-1),SON/TSN为43.01%~78.79%,平均为65.76%。可溶性氮素各组分的关系为SON>NH4+-N>NO3--N;农田利用方式对可溶性氮素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葱地、红花继木地、西瓜地、油菜地等4种农田土壤SIN和SON平均含量表现为随土层加深而减小,但有在下层(40~60 cm)累积的趋势。0~60 cm各层土壤SON/TSN为26.35%~72.35%,平均约为58.51%;农田利用方式对可溶性氮素在土壤中的迁移有影响。因此,农田利用方式对表层土壤SIN、SON含量有显著影响,并对其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有影响;土壤SIN、SON含量随土层加深而减少,但有在下层累积的趋势;SON是可溶性氮素的主要组分,其对环境的影响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利用方式 可溶性有机氮 可溶性无机氮 土壤剖面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季节变化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满兴 白二磊 +3 位作者 刘慧 曹阳阳 王文强 邢英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8-263,共6页
为探究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后土壤可溶性氮养分积累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以志丹县永宁镇沙棘和山杏林地为研究对象,采集0—10,10—20,20—30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和比例的季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可显著增加土壤... 为探究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后土壤可溶性氮养分积累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以志丹县永宁镇沙棘和山杏林地为研究对象,采集0—10,10—20,20—30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和比例的季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可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尤其是0—10 cm土层增加明显。0—10,10—20,20—30 cm土层间差异显著,沙棘林和山杏林间也达到显著差异水平。总体来看,硝态氮含量随季节变化明显,3月最高,3—6月下降,6—9月上升,9—11月又下降,11月最低。各样地间0—30 cm土层铵态氮含量变化幅度较小。可溶性有机氮含量随季节变化明显,6月最高,11月最低,3—6月上升,6—9月下降,9—11月又上升。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季节变化规律与硝态氮变化规律相反。沙棘林地土壤可溶性氮含量较杏树林地高,且阳坡高于阴坡。0—30 cm土层可溶性氮组分以可溶性有机氮为主,占73.3%~99.0%,其次是硝态氮,占0.9%~24.3%;铵态氮所占比例最少,在2%以下。退耕还林措施可显著增加0—10 cm土层土壤可溶性氮含量,不同林分土壤可溶性氮含量增加不同,沙棘林地高于杏树林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可溶性有机氮 退耕还林 季节动态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4种典型植被土壤可溶性氮组分特征 被引量:7
18
作者 杜佳囝 李广 +4 位作者 马维伟 杨传杰 刘帅楠 徐万恒 谢明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51-257,共7页
土壤可溶性氮组分是氮循环中最活跃的一环,是联系“植物—土壤氮组分—土壤养分”的关键纽带。为探讨植被类型对黄土丘陵区土壤氮素累计及其有效性的影响,以黄土丘陵区4种典型植被(荒草地、沙棘林地、文冠果林地、云杉林地)为研究对象,... 土壤可溶性氮组分是氮循环中最活跃的一环,是联系“植物—土壤氮组分—土壤养分”的关键纽带。为探讨植被类型对黄土丘陵区土壤氮素累计及其有效性的影响,以黄土丘陵区4种典型植被(荒草地、沙棘林地、文冠果林地、云杉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0—10,10—20,20—40 cm土层可溶性有机氮(SO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含量,密度及其所占TN比例在不同植被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与荒草地相比,0—40 cm土层中SON含量整体表现为云杉林地最高(19.0%),文冠果林地和沙棘林地分别减少7.0%,13.2%,NO_(3)^(-)—N含量为沙棘林地最高(20.9%),文冠果林地和云杉林地分别减少5.0%,48.0%,3种植被与荒草地相比NH_(4)^(+)—N含量减少19.0%~29.1%;同样,云杉林地SON密度增加31.17%,沙棘林地与文冠果林地分别减少12.8%,4.3%,沙棘林地NO_(3)^(-)—N密度增加21.4%,文冠果林地、云杉林地分别减少3.5%,42.6%,其余植被NH_(4)^(+)—N密度减少16.4%~32.8%;可溶性氮组分占TN比例中,仅沙棘林地NO_(3)^(-)—N占TN比例最高,相比于荒草地增加1.2倍。相关分析表明,可溶性氮组分受TN与MBN的影响大于SOC和MBC。综上,不同植被类型对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密度及占全氮比例有较大影响,并增加氮素的有效性,以云杉、沙棘的提升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植被类型 可溶性有机氮 铵态氮 硝态氮
下载PDF
不同培肥对采煤塌陷地复垦土壤氮素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许剑敏 洪坚平 梁利宝 《山西农业科学》 2012年第5期498-501,共4页
通过连续2 a对塌陷地土壤复垦,研究玉米不同生育期内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中全氮、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塌陷地复垦土壤的全氮、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逐年增加。有机肥+无机肥(N+M)处理对提高土壤全氮效果最... 通过连续2 a对塌陷地土壤复垦,研究玉米不同生育期内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中全氮、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塌陷地复垦土壤的全氮、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逐年增加。有机肥+无机肥(N+M)处理对提高土壤全氮效果最好,有机肥+无机肥(N+M)、有机肥+无机肥+菌肥(N+M+F)和有机肥(M)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有机肥+无机肥+菌肥(N+M+F)处理对提高土壤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塌陷复垦 全氮 微生物氮 可溶性有机氮
下载PDF
土壤及凋落物源氮对中亚热带森林土壤SON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马红亮 马芬 +3 位作者 邱泓 高人 尹云锋 彭园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8167-8175,共9页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含量虽低,却是土壤氮库中最活跃的组分之一;主要来源于凋落物分解和土壤氮素转化。但是它们各自对土壤的影响还不清楚。通过添加杉木和^(15)N标记的阔叶凋落物于土壤表面,研究针阔叶凋落物分解对土壤SON的影响,及...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含量虽低,却是土壤氮库中最活跃的组分之一;主要来源于凋落物分解和土壤氮素转化。但是它们各自对土壤的影响还不清楚。通过添加杉木和^(15)N标记的阔叶凋落物于土壤表面,研究针阔叶凋落物分解对土壤SON的影响,及与土壤氮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没有降水的淋溶影响,培养期间,凋落物SON的显著降低,并没有直接增加土壤SON。与对照比较,杉木凋落物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无机氮的含量,而较高C/N比的阔叶凋落物在其分解初期首先需要吸收更多的土壤氨态氮。添加^(15)N标记的阔叶凋落物提高了土壤SON在培养90—210天来自凋落物的比例,在第210天高达74.8%;来自凋落物的氨态氮比例在实验30天开始增加,到第210天高达39.8%;但是对硝态氮的影响不大。结果表明,土壤SON在培养初期因受凋落物的影响,主要来自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而来自凋落物的SON更容易矿化;且土壤源的氮更容易发生硝化作用。可见,土壤中的SON是与凋落物分解动态、以及对土壤的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氮 森林土壤 凋落物 矿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