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态风险评价和生物修复 Ⅱ.石油污染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73
1
作者 刘五星 骆永明 +2 位作者 滕应 李振高 吴龙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48-853,共6页
采用常规土壤理化分析、微生物培养法以及碳素利用法(Biolog)和发光细菌生物毒性测定等新兴微生态研究方法,研究了石油污染引起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等微生态的变化。结果表明,石油污染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pH降低,而对全... 采用常规土壤理化分析、微生物培养法以及碳素利用法(Biolog)和发光细菌生物毒性测定等新兴微生态研究方法,研究了石油污染引起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等微生态的变化。结果表明,石油污染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pH降低,而对全磷、全钾、速效钾、全氮和水解氮无显著影响。平板计数显示石油污染对土壤中的细菌总量没有显著影响,但由于石油污染物的刺激作用导致污染土壤中总烃降解菌数以及芳烃降解菌数增加了几个数量级。Biolog的研究也表明,石油污染导致土壤微生物Gini指数、McIn-tosh指数和McIntosh均匀度等多样性指数增加,说明石油污染刺激了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使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增加。而生物毒性试验表明,石油污染土壤对发光细菌具有毒性,其EC50为1 950μg 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土壤污染 土壤理化性质 微生物生态
下载PDF
丘陵红壤不同人工林型土壤微生物类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状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3
2
作者 郑诗樟 肖青亮 +1 位作者 吴蔚东 何圆球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57-61,共5页
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优化农业生态模式的长期定位试验地选取恢复14年的常绿针叶林地(马尾松)、落叶阔叶林地(小叶栎)、针阔混交林地(湿地松一小叶栎)和自然恢复地(受到人为干扰)为样地,并以附近疏草荒地作为对照,研究... 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优化农业生态模式的长期定位试验地选取恢复14年的常绿针叶林地(马尾松)、落叶阔叶林地(小叶栎)、针阔混交林地(湿地松一小叶栎)和自然恢复地(受到人为干扰)为样地,并以附近疏草荒地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人工林型对土壤微生物类群、酶活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林型下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总数均有很大程度的增加,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自然恢复地〉疏草荒地。土壤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自然恢复地〉疏草荒地。在剖面分布上,土壤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也有明显的层次差异,即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少。在0—10cm土层中,土壤细菌、真菌与脲酶、酸性磷酸酶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土壤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氮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红壤 不同人工林型 土壤微生物类群 土壤酶活性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不同连作年限的植烟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动态研究 被引量:54
3
作者 王茂胜 姜超英 +3 位作者 潘文杰 薛小平 陈懿 梁永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033-5034,5052,共3页
[目的]探索连作烟地土壤障碍因子的发生机理。[方法]用方差分析法研究不同连作年限下贵州植烟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趋势。[结果]连作n<10年和n≥10年烟地的细菌数量有极显著差异;连作5<n<10年和n≥10年烟地真菌... [目的]探索连作烟地土壤障碍因子的发生机理。[方法]用方差分析法研究不同连作年限下贵州植烟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趋势。[结果]连作n<10年和n≥10年烟地的细菌数量有极显著差异;连作5<n<10年和n≥10年烟地真菌数量有显著差异;放线菌数量没有差异。连作n≤5年和连作n≥10年烟地青枯病病原菌数量有显著差异;而黑胫病病原菌数量变化没有差异。连作n<10年和n≥10年的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和pH值变化有极显著差异;全钾含量变化没有差异,但其有效氮、有效磷含量差异不显著,而有效钾含量有显著差异。[结论]随着烟地连作年限增强,细菌数量下降,真菌数量增加,放线菌数量略有增加;青枯病病原菌数量下降;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在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连作 土壤微生物 土壤理化性质 青枯病
下载PDF
基于路径分析的土壤性质与硒形态的关系 被引量:56
4
作者 王松山 梁东丽 +1 位作者 魏威 王丹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23-830,共8页
选择我国15种不同类型土壤,采用连续浸提法测定了土壤中硒的形态,并以Amos18.0路径分析法研究了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硒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江西红壤(水田和旱田)和黑龙江黑土中硒主要是以残渣态存在外,其余土壤中硒主要以有机结合态... 选择我国15种不同类型土壤,采用连续浸提法测定了土壤中硒的形态,并以Amos18.0路径分析法研究了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硒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江西红壤(水田和旱田)和黑龙江黑土中硒主要是以残渣态存在外,其余土壤中硒主要以有机结合态为主,可溶态硒仅占土壤硒总量的0.4%~14.6%。土壤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硒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可溶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含量与其他形态硒含量间无显著相关。路径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对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有负影响作用,而对其他四形态硒均为正影响作用。无定形铁含量对可溶态硒含量无影响作用,但对其他四形态硒的正影响作用大于有机质含量的。除可溶态硒外,土壤有机质和无定形铁含量分别对有机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的影响最大。pH和黏粒分别通过对土壤有机质和无定形铁的负和正作用而影响硒形态。有机质和无定形铁对硒在土壤中的分配起直接决定作用,而pH和黏粒也是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 土壤理化性质 路径分析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西北旱区土壤微生物空间分布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45
5
作者 李彤 王梓廷 +3 位作者 刘露 廖允成 刘杨 韩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59-870,共12页
【目的】保护性耕作在中国西北旱区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技术措施。探析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本试验从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保护性耕作对土... 【目的】保护性耕作在中国西北旱区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技术措施。探析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本试验从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空间结构的影响,以及旱作麦田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为推广保护性耕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方法】以中国西北旱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常规耕作翻耕(PT)为对照,设计深松耕(CPT)和免耕(ZT)两种保护性耕作方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并分析微生物群落空间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和保护性耕作之间的关系。【结果】长期应用保护性耕作已对旱作麦田的环境产生显著影响,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土壤真菌和细菌群落丰度有不同的影响,两者对3种耕作方式均有不同程度的响应;在不同的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空间分布不均,连续性较差,空间变异程度较高,表现出强烈的空间聚集分布。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也有显著的影响,与传统翻耕相比,深松耕和免耕方式能显著提高土壤黏粒、水分、全氮、铵态氮含量和脲酶、蔗糖酶活性。典范主分量分析(CPCA)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和理化性质变化主要受到耕作方式的影响,并且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与理化性质密切相关,在免耕方式下,土壤黏粒、水分和铵态氮含量等显著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分布;在深松耕方式下,土壤可溶性碳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等显著影响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结论】旱作麦田采用保护性耕作,可以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和空间分布,并且显著影响土壤理化性质,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空间结构。同时,土壤水分和碳氮含量分别显著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微生物 空间分布 群落丰度 土壤理化性质 西北旱区
下载PDF
氮素和水分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43
6
作者 王杰 李刚 +3 位作者 修伟明 宋晓龙 赵建宁 杨殿林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237-245,共9页
在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分别设对照(N0)、1.5 g·m-2(N15)、3.0 g·m-2(N30)、5.0 g·m-2(N50)、10.0 g·m-2(N100)、15.0 g·m-2(N150)、20.0 g·m-2(N200)和30g·m-2(N300)(不包括大气沉降的氮量)8个氮... 在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分别设对照(N0)、1.5 g·m-2(N15)、3.0 g·m-2(N30)、5.0 g·m-2(N50)、10.0 g·m-2(N100)、15.0 g·m-2(N150)、20.0 g·m-2(N200)和30g·m-2(N300)(不包括大气沉降的氮量)8个氮素(NH4NO3)梯度和模拟夏季增加降水100 mm的水分添加交互试验,研究氮素和水分添加对草原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和水分添加对草原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有显著影响。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呈增加的趋势,相反,土壤pH值呈降低的趋势。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多酚氧化酶则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氮素和水分添加对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有显著影响,高氮处理(N150、N200和N300)显著降低了微生物碳含量,微生物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水分添加能够减缓氮素添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提高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草原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间关系密切,过氧化氢酶与全氮、总有机碳、硝态氮呈显著正相关,多酚氧化酶与铵态氮、硝态氮、全氮呈显著负相关。微生物量氮含量与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多酚氧化酶呈负相关;微生物量碳与过氧化氢酶呈负相关,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加尔针茅草原 氮素添加 水分添加 土壤理化性质 酶活性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下载PDF
根区温度对黄瓜生长和土壤养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2
7
作者 闫秋艳 段增强 +4 位作者 李汛 董金龙 王嫒华 邢鹏 董飞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52-760,共9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温度(对照不加温10±2℃、加温至18±2℃、加温至26±2℃)和不同盐分含量土壤(1#>2#>3#)对黄瓜干物质积累、矿质元素吸收与分配特征的影响,并对土壤性状、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温度(对照不加温10±2℃、加温至18±2℃、加温至26±2℃)和不同盐分含量土壤(1#>2#>3#)对黄瓜干物质积累、矿质元素吸收与分配特征的影响,并对土壤性状、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不加温10℃相比,加温至18℃和26℃可以克服冬季土壤低温对黄瓜生长的限制作用,促进黄瓜苗的正常生长,为黄瓜开花结果提供保障。随着土壤温度升高,黄瓜果实干物重增加;加温至26℃与加温至18℃相比,三种盐分含量土壤1#、2#、3#黄瓜果实干物重分别增加了41.84%、15.49%、3.59%,同时反映了盐分含量高的土壤加温对提高黄瓜产量更明显。与对照不加温相比,土壤加温使黄瓜单株N、P、K的总摄取量增加,促进黄瓜根系吸收的养分向地上部转移,使土壤中速效养分(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降低。土壤加温使土壤脲酶活性明显升高,对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影响不大。因此,冬季升高土壤温度可增加黄瓜产量,促进土壤养分转化,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度 黄瓜 干物重 养分吸收 土壤性质 酶活性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42
8
作者 于洋 王海燕 +3 位作者 丁国栋 任丽娜 孙嘉 范敏锐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6-80,共5页
对河北省木兰围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理化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深度和林分类型均显著影响土壤理化性质,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基本表现为: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养分质量分数降低,土壤密... 对河北省木兰围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理化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深度和林分类型均显著影响土壤理化性质,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基本表现为: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养分质量分数降低,土壤密度增大,落叶松白桦混交林的土壤养分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样地,表明针阔混交林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循环、转化和积累。土壤微生物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主要集中在0<土壤深度(h)≤20 cm,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数量迅速减少;土壤微生物层化比率的计算结果表明,细菌的层化比率最大,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小,其中落叶松白桦混交林3类菌种的层化比率均接近2,表明此林分下土壤状况较好。土壤微生物3大类群数量以细菌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放线菌,真菌所占比例最小;落叶松白桦混交林的土壤微生物数量高于落叶松纯林和落叶松油松混交林。0<h≤60 cm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与土壤理化性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和全N质量分数的相关程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微生物数量 层化比率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不同人工草地对干旱区弃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36
9
作者 贾倩民 陈彦云 +2 位作者 杨阳 陈科元 韩润燕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8-182,220,共6页
在宁夏干旱区弃耕地种植6种牧草建植人工草地,对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进行研究,探讨不同人工草地对弃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人工草地的土壤容重、pH、全盐均低于撂荒地,其中全盐含量... 在宁夏干旱区弃耕地种植6种牧草建植人工草地,对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进行研究,探讨不同人工草地对弃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人工草地的土壤容重、pH、全盐均低于撂荒地,其中全盐含量显著降低;各禾本科草地保水蓄水能力均强于豆科草地,以披碱草的效果最佳;各人工草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均显著高于撂荒地,且豆科草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含量的效果强于禾本科草地,效果大小为紫花苜蓿>沙打旺>草木樨;禾本科草地提高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效果强于豆科草地,效果大小为披碱草>扁穗冰草>蒙古冰草;各人工草地表层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高于撂荒地;各豆科草地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各禾本科草地,而真菌数量较禾本科草地少,紫花苜蓿和沙打旺草地细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人工草地;禾本科中披碱草草地细菌数量显著多于扁穗冰草和蒙古冰草;土壤水分与放线菌、真菌数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全盐与放线菌、真菌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含量与细菌、放线菌数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全钾、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与真菌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弃耕地 土壤理化性质 微生物
下载PDF
漓江水陆交错带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33
10
作者 梁士楚 苑晓霞 +3 位作者 卢晓明 许桂芬 覃艳 姜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752-2761,共10页
水陆交错带是水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是一种典型的生态交错区,承载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换的重要作用。土壤作为水陆交错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陆交错带功能实现的基础之一。鉴于此,以桂林漓江水陆交错带... 水陆交错带是水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是一种典型的生态交错区,承载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换的重要作用。土壤作为水陆交错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陆交错带功能实现的基础之一。鉴于此,以桂林漓江水陆交错带纵向梯度(上游、中游、下游)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取样调查、实验分析与统计检验相结合,系统的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分布特征,旨在为该区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1个土壤理化性质,其中5个指标(土壤含水量、全氮、全磷、速效氮和速效钾)在上游、中游和下游均差异性显著。不同梯度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及相关性大小也不尽相同,但在总体上存在一些较相似的变化规律,如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均呈现显著负相关,土壤全磷和有机质与多数土壤化学性质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含水量在下游与多数土壤化学性质均显著相关,但在上游仅与土壤全磷显著负相关。PCA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全磷含量的贡献均大于其他环境因子的平均贡献率,体现了它们是影响漓江水陆交错带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陆交错带 土壤理化性质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 被引量:32
11
作者 牛沙沙 周永斌 +4 位作者 刘丽颖 秦胜金 殷有 宋晓东 肖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7-50,62,共5页
以辽宁省章古台地区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对樟子松林地养分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林龄对樟子松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著。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密度先降低后增加;有机质以及N、P、K... 以辽宁省章古台地区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对樟子松林地养分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林龄对樟子松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著。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密度先降低后增加;有机质以及N、P、K质量分数先增加后减少;全Ca质量分数先减少后增加,交换性Ca质量分数逐渐减少。2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评价,土壤肥力由高到低为:中龄林、近熟林、幼龄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人工林 林龄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沙漠化逆转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变化特征——以宁夏盐池县为例 被引量:28
12
作者 陈小红 段争虎 +1 位作者 谭明亮 王勇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97-302,共6页
通过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利用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的手段,研究了宁夏盐池县多年围封区沙漠化逆转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沙漠化逆转的过程是土壤颗粒向细粒化方向演变及养分富集的过程。分形维数与土壤养分和... 通过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利用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的手段,研究了宁夏盐池县多年围封区沙漠化逆转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沙漠化逆转的过程是土壤颗粒向细粒化方向演变及养分富集的过程。分形维数与土壤养分和黏粉粒等细颗粒的变化趋势相同,随着沙漠化程度的减小,分形维数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它与土壤粒径分布、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线性相关,对黏粒含量的变化最为敏感。因此,可用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变化来反映该区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特征,并将其作为衡量沙漠化逆转过程中土壤结构、肥力状况及土壤退化恢复程度的一个综合性定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逆转 土壤 理化性状 分形维数 盐池 宁夏
原文传递
黄淮海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28
13
作者 李英 韩红艳 +2 位作者 王文娟 杨光菲 赵灿灿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2-66,共5页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有机碳通过微生物分解作用向大气释放CO_2,土壤碳库的微小变化将会对大气CO_2浓度和全球碳循环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当前人类活动频繁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背景下,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有机碳通过微生物分解作用向大气释放CO_2,土壤碳库的微小变化将会对大气CO_2浓度和全球碳循环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当前人类活动频繁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背景下,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等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呼吸等功能的影响,可以阐明影响土壤碳汇功能的关键因子,为未来土地利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开封市为例,研究了黄淮海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包括弃耕地、草地、果园、农田和森林)下土壤湿度、pH值、铵态氮、硝态氮、总碳、总氮、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微生物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森林土壤湿度、总碳、总氮、有机碳(1.48%)、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但其微生物呼吸(101.06 mg·kg^(-1)·d^(-1))和温度敏感性(1.18)最小。(2)农田土壤的总碳、总氮、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次于森林且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微生物呼吸速率较大(128.55 mg·kg^(-1)·d^(-1))。(3)弃耕地、草地和果园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碳氮较小。(4)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可以直接解释土壤有机碳积累的68%,且可通过土壤湿度间接地影响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呼吸。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呼吸分别被土壤湿度和硝态氮含量等因子解释了93%和54%。该研究表明森林生态系统利于土壤有机碳固持,其较小的微生物呼吸温度敏感性对应对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大意义;农田占地面积广大,农业经营中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要采取免耕或秸秆还田等措施充分发挥其碳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理化性质 有机碳矿化 碳汇 土地管理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北京山区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可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28
14
作者 黄晓强 赵云杰 +2 位作者 信忠保 覃云斌 易扬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10,共6页
延庆县地处北京市西北部,作为北京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五大风沙口之一,此区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带,加之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严重的土壤侵蚀性问题。针对北京市延庆县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通过室... 延庆县地处北京市西北部,作为北京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五大风沙口之一,此区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带,加之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严重的土壤侵蚀性问题。针对北京市延庆县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通过室内测试分析,并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农田、果园、苗圃幼林地、山地灌木林和土路5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可蚀性及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类型中,山地灌木林的土壤总孔隙、土壤贮水能力、土壤饱和持水量和有机质显著大于其它土地类型(P<0.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可蚀性K值存在差异,由大到小依次表现为:土路(0.047 4)>农田(0.043 5)>果园(0.042 1)>苗圃幼林地(0.040 8)>山地灌木林(0.034 2)。对土壤可蚀性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可蚀性与砂粒、粉粒含量、黏粒含量、非毛管孔隙、土壤贮水能力和容重相关性较好(P<0.05),可作为土壤可蚀性评价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山区 土地利用方式 理化性质 可蚀性
下载PDF
不同密度长白落叶松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及养分特征 被引量:26
15
作者 刘玲 王海燕 +2 位作者 杨晓娟 李旭 任丽娜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1-55,共5页
以吉林省金仓林场不同密度的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天然林为对象,运用森林生态学典型样地法设立标准地并获取野外数据,结合实验室测定结果探讨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其他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天然林土壤有机... 以吉林省金仓林场不同密度的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天然林为对象,运用森林生态学典型样地法设立标准地并获取野外数据,结合实验室测定结果探讨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其他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天然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有机碳密度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显著减少,土壤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为26.46 g.kg-1;0<土壤深度(h)≤60 cm土层中有机碳密度为18.63 kg.m-2;0<h≤6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全N、全P和速效K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不同土层的有机碳密度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不尽一致;林分密度不同程度地影响土壤有机碳和其他养分的分布情况。林分密度为800~880株.hm-2时,土壤多种养分质量分数明显高于其他林分密度养分质量分数,有利于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维持以获得更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落叶松 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理化性质 林分密度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荒漠植被格局与土壤资源的关系 被引量:18
16
作者 李新荣 贾晓红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z1期37-43,共7页
本文旨在探讨沙漠与草原化荒漠过渡带灌木和草本植物种格局与土壤资源的关系。结果表明:细质土壤与草本和灌木种的盖度、生物量具有高度相关关系;灌木盖度与60~150cm土层含水量呈正相关(P<0.01),但与0~60cm土层含水量、容重、沙粒... 本文旨在探讨沙漠与草原化荒漠过渡带灌木和草本植物种格局与土壤资源的关系。结果表明:细质土壤与草本和灌木种的盖度、生物量具有高度相关关系;灌木盖度与60~150cm土层含水量呈正相关(P<0.01),但与0~60cm土层含水量、容重、沙粒含量、pH及Si含量呈负相关;草本植物的丰富度、盖度和生物量与表土层的粘粒、粉粒、有机质、全氮和一些微量元素(Rb、V、Ni)含量呈正相关,与深层土壤容重、EC、pH和含水量呈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也表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质地与植被分布格局和结构呈显著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也部分地验证了Sala提出的概念模型,但决定植物群落中草本和灌木种组成比例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及土壤其它参数,例如土壤养分状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学 土壤质地 土壤理化性质 有效水分 优势种 沙坡头
下载PDF
氮沉降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7
作者 刘红梅 周广帆 +3 位作者 李洁 王丽丽 王慧 杨殿林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387-1394,共8页
草原土壤酶作为土壤中最活跃的组分,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其活性能快速反映氮沉降对土壤环境的变化。以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0年开始实施模拟氮沉降试验,设置对照(N0,0 kg·hm^(-2)·a^(-1))、低氮(N30,... 草原土壤酶作为土壤中最活跃的组分,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其活性能快速反映氮沉降对土壤环境的变化。以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0年开始实施模拟氮沉降试验,设置对照(N0,0 kg·hm^(-2)·a^(-1))、低氮(N30,30 kg·hm^(-2)·a^(-1);N50,50 kg·hm^(-2)·a^(-1))、高氮(N100,100 kg·hm^(-2)·a^(-1);N150,150 kg·hm^(-2)·a^(-1);N200,200 kg·hm^(-2)·a^(-1))6种氮处理,研究不同氮沉降水平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6种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0~10 cm土层,与对照相比,氮沉降处理均降低了土壤脲酶(1.32%~24.54%)、过氧化氢酶(10.34%~46.41%)、过氧化物酶(40.54%~271.43%)和蔗糖酶(2.88%~7.31%)活性。同一氮处理水平,不同深度土层的脲酶、酸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活性表现为0~10 cm>10~20 cm。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p H、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与酶活性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以上结果表明,氮沉降通过改变草原土壤的环境因子,影响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贝加尔针茅草原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贵州主要耕作土壤的脲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汪远品 何腾兵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CSCD 1994年第4期226-232,共7页
首次较系统、全面地测定了贵州省主要耕作土壤的脲酶活性,分别探讨了水稻土和旱作土脲酶活性与土壤主要理化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耕作土壤脲酶活性因土壤利用状况、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水平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供试水稻土、旱作... 首次较系统、全面地测定了贵州省主要耕作土壤的脲酶活性,分别探讨了水稻土和旱作土脲酶活性与土壤主要理化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耕作土壤脲酶活性因土壤利用状况、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水平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供试水稻土、旱作土和菜园土的平均脲酶活性分别为155、277和703mgNH4-N/100g土·24h;不同类型水稻土和旱作土具有不同的脲酶活性水平,这主要受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的影响;水稻土和旱作土的脲酶活性均随土壤肥力水平的提高而增强,说明脲酶活性强弱是表征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回归分析表明,土壤脲酶活性主要受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土壤基础铵量对耕作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最大。水稻土脲酶活性还受土壤通透性的制约.而旱作土的则主要受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耕作土壤 水稻土 脲酶 酶活性
下载PDF
生物质炭对黄瓜连作土壤理化性状、酶活性及土壤质量的持续效应 被引量:18
19
作者 韩召强 陈效民 +4 位作者 曲成闯 张晓玲 张俊 黄春燕 刘云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27-1236,共10页
【目的】探讨不同生物质炭施用量对连作黄瓜根区土壤环境的作用效果,为用生物质炭修复黄瓜连作土壤以及在农业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如皋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大棚示范区为试验基地,一次性向设施农田土壤中添加0 (CK)、5 (C1... 【目的】探讨不同生物质炭施用量对连作黄瓜根区土壤环境的作用效果,为用生物质炭修复黄瓜连作土壤以及在农业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如皋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大棚示范区为试验基地,一次性向设施农田土壤中添加0 (CK)、5 (C1)、10 (C2)、20 (C3)、30 (C4)、40 (C5) t/hm^2的生物质炭,通过连续两年温室定位试验,测定生物质炭施用后黄瓜连作根区土壤的物理性状、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的变化状况,采用土壤质量指数(SQI)评价不同生物质炭施用量对黄瓜连作两季后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随着生物质炭施用量的增加,第一季与第二季黄瓜根区土壤的理化性状变化趋势一致,具体表现为容重不断降低,土壤孔隙度、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饱和导水率、有效磷及有机质含量不断升高,且当生物质炭施用量为30 t/hm^2(C4处理)时,土壤中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最高。与CK相比,生物质炭的施用可以减少黄瓜根区土壤<0.25 mm粒径的微团聚体含量,而增加> 0.25 mm粒径的大团聚体含量,土壤中0.25~0.5 mm和0.5~1 mm粒径的团聚体含量都在高施用量(40 t/hm^2)处理中达到最大值。生物质炭施用后的连续两季,黄瓜根区土壤中脲酶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生物质炭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活性分别在生物质炭施用量为30 t/hm^2和20t/hm^2时最大。当生物质炭施用量为30 t/hm^2时,两季黄瓜产量都达到最高,分别为3.24×10~4 kg/hm^2和6.18×10~4 kg/hm^2。通过土壤质量指数(SQI)对生物质炭施用后两季黄瓜土壤质量进行评价可知,不同生物质炭施用水平下土壤质量指数依次为C4> C5> C3> C2> C1> CK,相应的土壤质量指数分别为0.774、0.740、0.728、0.650、0.635、0.583。【结论】施用生物质炭对黄瓜连作田土壤的理化性状和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高施用量(40 t/hm^2)条件下对土壤物理性状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土壤理化性状 脲酶 过氧化氢酶 土壤质量指数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云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乔枫 史伟 薛元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52-858,共7页
大气氮沉降已成为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氮沉降可能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研究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有利于正确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为探究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大气氮沉降已成为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氮沉降可能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研究氮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有利于正确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为探究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以四川云杉Picea asper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氮沉降(N0,N 0 kg·hm^(-2)·a^(-1);N1,N 60 kg·hm^(-2)·a^(-1);N2,N 120 kg·hm^(-2)·a^(-1);N3,N 240 kg·hm^(-2)·a^(-1))对云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氮沉降处理下,土壤总孔隙度(TPO)与土壤容重(BD)变化趋势相反;土壤pH值变化范围在6.58~7.02之间,随N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养分(有机碳SOC、全氮TN、全钾TK、有效磷AP和有效钾AK)和有效养分均呈现出一致性规律,随着N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模拟氮沉降处理下土壤全磷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对照相比(N0),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颗粒有机碳(POC)、轻组有机碳(LFOC)、水溶性有机碳(WSOC)和微生物量碳(SMBC)明显受氮沉降的影响。EOC、POC、轻组有机碳(LFOC)和WSOC均呈现出一致性规律,随N处理水平的增加而增加。EOC/SOC比例和微生物熵(MBC/SOC)均随N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0.05 mm粒径和TPO对土壤有机碳组分产生直接效应;<0.002 mm和pH对土壤有机碳组分产生间接效应;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有机碳组分产生的总效应值具体表现为1~0.05 mm>pH>TPO=(<0.002)mm>BD>0.05~0.002 mm;土壤养分对土壤有机碳组分产生直接和间接负作用,其中SOC、TN和AK对土壤有机碳组分产生直接效应;TK和AP对土壤有机碳组分产生间接效应;总效应值大小依次为SOC>TN>AK>TK>TP>AP。综合分析表明,氮沉降有利于云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稳定性的提高,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云杉人工林 土壤有机碳组分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