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轮耕对双季稻田土壤结构及水贮量的影响 被引量:40
1
作者 孙国峰 张海林 +3 位作者 徐尚起 崔思远 汤文光 陈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6-71,共6页
该文针对南方稻田长期免耕存在的耕层变浅、下层土壤紧实等问题,进行了土壤轮耕效应的研究。试验选择双季稻区连续7a免耕稻田,2006年4月设置免耕、翻耕和旋耕3种耕作处理。2007年4月将翻耕、旋耕稻田一半免耕,剩下一半继续翻耕、旋耕。... 该文针对南方稻田长期免耕存在的耕层变浅、下层土壤紧实等问题,进行了土壤轮耕效应的研究。试验选择双季稻区连续7a免耕稻田,2006年4月设置免耕、翻耕和旋耕3种耕作处理。2007年4月将翻耕、旋耕稻田一半免耕,剩下一半继续翻耕、旋耕。每年早稻和晚稻采用同一耕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免耕表层0~5cm土壤体积质量呈降低趋势,而下层10~20cm呈增加趋势。翻耕、旋耕相对于长期免耕能够有效降低下层土壤体积质量,同时,提高下层毛管孔隙度。翻耕、旋耕后免耕下层土壤体积质量呈增加趋势,而毛管孔隙度呈降低趋势。长期免耕后,翻耕、旋耕能够有效增加耕层(0~20cm)土壤水贮量,特别是在土壤含水率偏低时尤为显著,2007年翻耕、旋耕较长期免耕分别高了12.9%和20.7%,而翻耕、旋耕后免耕呈降低趋势。研究还显示,各轮耕耕层土壤质量含水率与体积质量呈显著线性负相关,与毛管孔隙度呈显著线性正相关。总之,长期免耕后,翻耕、旋耕措施通过改变耕层土壤结构,进而提高稻田土壤水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管孔 土壤水 水贮量 免耕 轮耕 体积质量
下载PDF
南方红壤丘陵区杜仲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 被引量:36
2
作者 黄志刚 李锋瑞 +5 位作者 曹云 王中建 欧阳志云 郑华 李锡泉 田育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937-1944,共8页
利用时域反射仪(TDR)定位监测方法,研究了南方红壤丘陵区杜仲人工林土壤水分分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月份间土壤蓄水量差异极显著(P<0.01),研究时段内土壤水分呈低-高-低的单峰变化.杜仲人工林土壤水分垂直变化显著,且不同季节变化规... 利用时域反射仪(TDR)定位监测方法,研究了南方红壤丘陵区杜仲人工林土壤水分分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月份间土壤蓄水量差异极显著(P<0.01),研究时段内土壤水分呈低-高-低的单峰变化.杜仲人工林土壤水分垂直变化显著,且不同季节变化规律各异:根据土壤水分的季节消长和物候变化趋势可将土壤水分变化分为土壤水分积累期和消耗期;按降雨量的季节分配可将土壤水分变化分为干季和湿季两个时段.土壤蓄水量与大气相对湿度(RH)、大气温度(t)、饱和水汽压差(VPD)、降雨量(R)显著相关(P<0.05),降雨量是最直接的影响因子,其次是大气温度.次降雨后土壤水分损失率与干旱天数呈显著的双曲函数关系(P<0.05),土壤蓄水量与雨后干旱天数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在次降雨后的持续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损失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趋于缓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人工林 土壤含水量 土壤蓄水量 垂直变化 红壤丘陵区
下载PDF
土壤扩蓄增容肥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4
3
作者 王珍 冯浩 +1 位作者 吴普特 杜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4-119,共6页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秸秆配方、绵土配方2种土壤扩蓄增容肥对春玉米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春玉米品种、肥料用量及灌水量共同影响下,秸秆配方、绵土配方土壤扩蓄增容肥在减少无机肥料用量28.6%情况下,仍能起到保持产量的作用;同时秸秆...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秸秆配方、绵土配方2种土壤扩蓄增容肥对春玉米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春玉米品种、肥料用量及灌水量共同影响下,秸秆配方、绵土配方土壤扩蓄增容肥在减少无机肥料用量28.6%情况下,仍能起到保持产量的作用;同时秸秆配方能有效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与降水利用效率。与对照相比,秸秆配方在苗期及拔节期能有效减少土壤无效蒸发,提高0~20cm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该研究为秸秆配方土壤扩蓄增容肥的推广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土壤 土壤含水率 土壤扩蓄增容肥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蓄水量
下载PDF
不同材料地膜覆盖对玉米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7
4
作者 张杰 贾志宽 +1 位作者 李国领 罗诗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33-140,147,共9页
【目的】比较同一气候条件下不同材料地膜覆盖的集雨效果,为选择高效集雨保墒、环保无污染的覆盖材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2008-2009年于渭北旱塬选用普通地膜、生物降解膜和液态膜3种材料,在玉米不同时期进行覆盖(生育期覆盖和周... 【目的】比较同一气候条件下不同材料地膜覆盖的集雨效果,为选择高效集雨保墒、环保无污染的覆盖材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2008-2009年于渭北旱塬选用普通地膜、生物降解膜和液态膜3种材料,在玉米不同时期进行覆盖(生育期覆盖和周年覆盖),以不覆盖的传统平作为对照,比较不同覆盖材料对土壤含水量、温度及玉米生长发育、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普通地膜和生物降解膜覆盖处理,5~10cm土层土壤平均温度分别增加了1.6和1.3℃,0~200cm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增加了7.8%和7.3%,玉米生育期普遍提前,株高和生物量较对照显著增加(P<0.05);液态膜覆盖表现不稳定。2年试验中,玉米生育期覆盖普通地膜、生物降解膜和液态膜处理的籽粒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19.96%,19.67%和4.77%,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30.67%,29.69%和7.36%;周年覆盖普通地膜、生物降解膜和液态膜籽粒产量比对照分别提高23.75%,23.90%和5.3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2.06%,31.59%和8.44%;生育期和周年覆盖普通地膜、生物降解膜的增产作用均达显著水平(P<0.05)。【结论】覆盖生物降解膜和普通地膜均能显著增加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且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因此生物降解膜可以替代普通地膜应用于农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膜 普通地膜 液态膜 土壤水分 水分利用效率 集雨种植
下载PDF
豫西黄土坡耕地保护性耕作保水效果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苏子友 杨正礼 +4 位作者 王德莲 蔡典雄 姚宇卿 吕军杰 张洁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8,18,共4页
采用田间模拟小区和田间自然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下降雨入渗、休闲期降水的贮蓄率、不同土壤层次间接纳降水的增量、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有延缓径流,增加降雨入渗的作用,其稳... 采用田间模拟小区和田间自然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下降雨入渗、休闲期降水的贮蓄率、不同土壤层次间接纳降水的增量、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有延缓径流,增加降雨入渗的作用,其稳定入渗率是保护性耕作的1.22~6.67倍,在降雨强度为68mm/h时其地表产生径流时间比传统耕作晚6~15min;免耕和深松处理土体内的含水量、接纳降水的能力明显高于传统耕作,休闲期两个处理降雨贮蓄率分别比对照高出6.5%和7.4%,冬小麦产量分别高17.78%和16.1%,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高1.52kg/(mm·hm2)和1.00kg/(mm·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含水量 降雨贮蓄率 冬小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炭基改良剂提升紫色土蓄水保墒能力 被引量:21
6
作者 柴冠群 赵亚南 +2 位作者 黄兴成 张跃强 石孝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96-302,309,共8页
通过连续2a田间试验,研究了5种改良剂(秸秆、有机肥、生物炭、炭基改良剂I和炭基改良剂Ⅱ)对紫色丘陵区坡耕地土壤水分库容、孔隙度和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土壤水分特征参数与孔隙度和团聚体组成的关系,以期为紫色土区水土... 通过连续2a田间试验,研究了5种改良剂(秸秆、有机肥、生物炭、炭基改良剂I和炭基改良剂Ⅱ)对紫色丘陵区坡耕地土壤水分库容、孔隙度和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土壤水分特征参数与孔隙度和团聚体组成的关系,以期为紫色土区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不施改良剂(对照)相比,5种炭基改良剂都能提高土壤对降水的截存和保贮能力,显著提高了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水分总库容、有效水库容及重力水库容,降低了土壤凋萎点含水量和无效水库容;不同改良剂提升作用大小为改良剂Ⅱ>改良剂I>生物炭>有机肥>秸秆>对照。施用改良剂I、改良剂Ⅱ、生物炭和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土壤孔隙度,降低了土壤容重,秸秆的效果不显著。施用炭基改良剂降低了<0.25mm的微团聚体含量,促进了小团聚体向大团聚体的转化,其中对粒径>5mm的机械稳定性大团聚体提升幅度最大,比对照提高14.5%~60.7%;5种炭基改良剂都显著提高了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及稳定性指数,以炭基改良剂I、炭基改良剂Ⅱ和生物炭的作用效果最大。土壤总库容、重力水库容和有效水库容与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以及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呈正相关,而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小团聚体呈负相关,土壤蓄水保水能力与土壤团聚体组成和孔隙度密切相关。因此,施用炭基改良剂通过促进土壤团聚作用,提高大团聚体含量和土壤孔隙度,进而增大土壤持水量和土壤有效水库容,是改善紫色土结构和提高紫色土坡耕地保水蓄水能力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坡耕地 改良剂 土壤水分库容 孔隙度 团聚体特征
下载PDF
流域坡面综合产流数学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白清俊 刘亚相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54-58,共5页
从流 域坡面 产流机制 出发, 依据 Horton 入 渗 曲线 ,建 立起 一个 可 适用 于 不同 流域 的综合 产流模 型。模型 以降雨强 度和土壤 蓄水量 为控制条 件,同时 兼顾超渗 产流和 蓄满产流 ,适应下 垫面条 件较为均 一的流... 从流 域坡面 产流机制 出发, 依据 Horton 入 渗 曲线 ,建 立起 一个 可 适用 于 不同 流域 的综合 产流模 型。模型 以降雨强 度和土壤 蓄水量 为控制条 件,同时 兼顾超渗 产流和 蓄满产流 ,适应下 垫面条 件较为均 一的流域 或单元 区域在不 同条件 下的产流 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产流域模型 降雨强度 土壤蓄水量 流域坡面产流机制
下载PDF
近20年华北地区土壤水储量变化趋势及水分管理与调配对策 被引量:16
8
作者 赵秀兰 延晓冬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1-379,共9页
从35个台站土壤湿度实测资料出发,探讨了近20年华北地区土壤水储量变化趋势及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全区年平均0~50cm土壤水储量总体呈减少趋势,但区域差异明显。土壤变干最显著的两个中心区域分别为京津塘地区和山西西部,次显著中... 从35个台站土壤湿度实测资料出发,探讨了近20年华北地区土壤水储量变化趋势及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全区年平均0~50cm土壤水储量总体呈减少趋势,但区域差异明显。土壤变干最显著的两个中心区域分别为京津塘地区和山西西部,次显著中心为内蒙古东部。在0~50cm深度范围内,从地表面开始,随深度增加,土壤水储量的减少幅度逐渐增加,且季节特征明显,即春秋季减少幅度大于夏冬季。各分区土壤水储量的变化趋势呈现出显著的年代际特征,就0~50cm土壤水储量而言,各分区存在一个共同特点:1995~2002年均呈明显的波动下降变化趋势。土壤变干的趋势,对华北地区农业和生态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结合区域实际提出相应的水分管理与调配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土壤水储量 水分管理与调配
下载PDF
甘肃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植被土壤水分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莫保儒 蔡国军 +3 位作者 赵廷宁 王俊杰 柴春山 王子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5-128,共4页
在2007-2008年期间,通过对定西市巉口林场不同人工林及当地的主要退耕还林模式和农田的土壤水分进行定点定期监测,研究分析了生长季节的土壤储水量、土壤水分亏缺量、变化量及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阳坡柠条林和阳坡侧柏林0... 在2007-2008年期间,通过对定西市巉口林场不同人工林及当地的主要退耕还林模式和农田的土壤水分进行定点定期监测,研究分析了生长季节的土壤储水量、土壤水分亏缺量、变化量及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阳坡柠条林和阳坡侧柏林0-200cm的土壤含水量曲线呈现出"<"形状,形成明显浅层土壤干层。隔坡林带土壤储水量无论是季节变化还是垂直变化,均高于其他人工植被类型,说明隔坡林带土壤水分利用的叠加效应明显。此研究将为该地区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采用合理的群落密度,合理控制群落生产力,保持植物蒸腾耗水和土壤水分补偿之间的水分平衡,维持群落的持续稳产、高产,充分发挥其生态和经济效益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人工植被 土壤储水量
下载PDF
施用有机肥对土壤水分、胡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崔红艳 胡发龙 +2 位作者 许维成 牛俊义 方子森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9-64,共6页
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以施用化肥(T1)为对照,比较了施用农家肥(T2)、胡麻油渣(T3)、“1号”生物肥(T4)和“2号”生物肥(T5)对土壤水分、胡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3处理明显增加了青果期和成熟期0~100cm的土... 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以施用化肥(T1)为对照,比较了施用农家肥(T2)、胡麻油渣(T3)、“1号”生物肥(T4)和“2号”生物肥(T5)对土壤水分、胡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3处理明显增加了青果期和成熟期0~100cm的土壤贮水量。促进胡麻植株中后期的生长发育,且现蕾期以后干物质日积累量明显增加,盛花期到青果期达高峰值。与对照(T1)相比,T3处理的营养器官开花前贮藏同化物向籽粒的转运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7%~2.9%、1.1%~1.7%,而且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也最大。施有机肥对胡麻增产和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均有一定的影响,T3处理比T1处理显著增产9.6%~11.8%,而T2、T4、T5处理分别比Tl处理减产0.5%~2.2%、19.6%~20.5%、18.0%~18.6%。T3处理明显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比T1处理显著增加11.4%~12.6%;T4、T5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T1处理显著降低14.0%~17.1%、10.5%~14.4%。研究表明,胡麻油渣对增加土壤贮水骨和槔高胡寐产骨右掂捍的前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土壤水分 胡麻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产量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南缘臭柏群落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姣 艾宁 +4 位作者 宗巧鱼 郝宝宝 李阳 强大宏 刘长海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9-84,共6页
为对臭柏群落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初步研究,以毛乌素南缘神木大保当镇臭柏(Sabina vulgaris Ant.)群落为研究对象,选取10个样地利用环刀进行土壤取样,通过土壤烘干法测出土壤含水量与蓄水量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坡位影响下,... 为对臭柏群落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初步研究,以毛乌素南缘神木大保当镇臭柏(Sabina vulgaris Ant.)群落为研究对象,选取10个样地利用环刀进行土壤取样,通过土壤烘干法测出土壤含水量与蓄水量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坡位影响下,各样地间的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含水量和蓄水量整体分别表现为沙丘下部>沙丘中部>丘间低地>沙脊,沙丘中部>沙丘下部>丘间低地>沙脊;(2)在坡向影响下,各样地的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含水量和蓄水量均表现为背风坡>迎风坡;(3)在林内外植被影响下,各样地的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含水量和蓄水量均表现为草地>臭柏>沙地。表明臭柏群落对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臭柏 土壤含水量 土壤蓄水量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特征 被引量:11
12
作者 郝宝宝 艾宁 +3 位作者 贾艳梅 宗巧鱼 刘姣 刘长海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6-200,共5页
为了研究沙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分布特征,深入揭示沙地植被与水分之间的关系,文中选取红石峡4种典型植被类型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Litv.)、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inn.)、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Kom.)和... 为了研究沙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分布特征,深入揭示沙地植被与水分之间的关系,文中选取红石峡4种典型植被类型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Litv.)、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inn.)、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Kom.)和草地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法比较各样地间土壤水分差异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含水量平均值介于2.34~3.70%;土壤蓄水量不足60mm,处于较低水平。在0~100cm土层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和蓄水量均表现为樟子松林地最高,紫穗槐林地最低,不同植被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林地土壤水分变异程度在紫穗槐林表现为最大。合理的林草空间搭配更有利于沙地土壤水分的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土壤蓄水量 毛乌素沙地
原文传递
生物炭配施有机肥对菜田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湛 李银坤 +5 位作者 王利春 郭文忠 徐志刚 杨子强 马丽 李秋琛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771-779,共9页
2015年5月起在宁夏吴忠地区进行生物炭和有机肥单施与配施的定位试验,试验对象为有机菜心。每年种植3茬,本研究选取2016年5月13日播种、6月22日收获的第1茬有机菜心有关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单施有机肥(M,110t·hm... 2015年5月起在宁夏吴忠地区进行生物炭和有机肥单施与配施的定位试验,试验对象为有机菜心。每年种植3茬,本研究选取2016年5月13日播种、6月22日收获的第1茬有机菜心有关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单施有机肥(M,110t·hm-2)、单施生物炭(C,17t·hm-2)、施有机肥+生物炭(MC,110+17t·hm-2)以及不施有机肥和生物炭(CK),通过测定菜心生育期内0-70cm土层水分动态、菜心生长状况,以分析生物炭配施有机肥栽培模式在西北有机菜田中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生物炭配施有机肥处理(MC处理)可有效增加0-10cm土层的体积含水率,全生育期0-10cm土层平均含水率分别比CK、M和C处理增加12.4~29.2个百分点(P<0.05)。MC处理能够改变土壤剖面水分分布,使更多的水分集中在0-30cm土层,增加作物可利用的水分含量,对水分的固持作用显著。MC处理促进菜心的生长,增加产量,提高水分利用率(WUE),与M处理相比,其收获期菜心株高、产量、生物量和WUE分别增加39.6%、63.0%、51.4%和64.0%(P<0.01)。研究表明,生物炭配施有机肥处理蓄水保墒增收效应显著,可作为当地有机菜地优选栽培管理方式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土壤贮水 菜心 生物量
下载PDF
黄土区水土保持林地的蓄水动态及雨水渗透深度 被引量:10
14
作者 高思远 张建军 +2 位作者 李梁 张海博 孙若修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26,共10页
为探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地蓄水动态特征,分析水土保持林在造林时修建的水平阶成林后对雨水及径流的再分配效果,以及不同降雨条件下雨水的渗透深度,以晋西黄土区典型的人工水土保持林地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林地和油松(Pinus t... 为探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地蓄水动态特征,分析水土保持林在造林时修建的水平阶成林后对雨水及径流的再分配效果,以及不同降雨条件下雨水的渗透深度,以晋西黄土区典型的人工水土保持林地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林地和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地为对象,利用Enviro SMART土壤水分定位监测系统,于2016全年在林地坡面和水平阶上以30 min 1次的频度测定0~200 cm土层的含水量,利用长期自记雨量计测定林外降水量,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分析水土保持林地蓄水量的动态变化特征、林地水分的积累速率和消退速率,根据湿润锋探讨降水量对雨水渗透深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侧柏林地和油松林地200 cm土层的平均蓄水量分别为368. 99 mm和320. 58 mm。2)水平阶的平均蓄水量(408. 55 mm)>坡面的平均蓄水量(281. 01 mm),水平阶较坡面多蓄水127. 54mm。3)根据变异系数,水土保持林地蓄水量的年内变化可划分为稳定期(2—4月)、积累期(5—7月)、波动期(8—10月)、消退期(11—翌年1月)。4)积累期蓄水量的平均积累速度分别为:侧柏林地0. 68 mm/d,油松林地0. 64 mm/d;消退期蓄水量的平均消退速度分别为:侧柏林地0. 34 mm/d,油松林地0. 36 mm/d。5)侧柏林地雨水的渗透深度大于油松林地,水平阶上的雨水渗透深度大于坡面。暴雨条件下侧柏林地雨水的入渗深度为90 cm(坡面)~110 cm(水平阶),油松林地为60 cm(坡面)~70 cm(水平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林地 土壤蓄水量 渗透深度 水平阶 黄土高原
下载PDF
砒砂岩对毛乌素沙地风沙土储水能力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孙婴婴 孙绪博 +1 位作者 曹婷婷 张海欧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5-110,121,共7页
为探析砒砂岩对于风沙土储水能力的影响,在毛乌素沙地设置不同比例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试验小区(砒砂岩与沙的体积比分别为1∶1,1∶2,1∶5),进行单季玉米种植,并分别于2013—2015年连续3年对0—120cm深度内土壤水分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 为探析砒砂岩对于风沙土储水能力的影响,在毛乌素沙地设置不同比例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试验小区(砒砂岩与沙的体积比分别为1∶1,1∶2,1∶5),进行单季玉米种植,并分别于2013—2015年连续3年对0—120cm深度内土壤水分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从2013—2015年,适量砒砂岩的加入将风沙土储水量从100mm左右提升至200mm以上,并可逐步调节土壤水分至不亏缺状态,显著提升土壤的保水蓄水能力,有利于作物生长需求;土壤储水以40cm以下中深层土壤储水能力改善作用最为明显,且经多年种植,0—40cm和80—120cm土层逐步成为土壤水分较为稳定的土层,利于作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利用;砒砂岩与沙1∶1~1∶5范围内,随砒砂岩所占比例提高,复配土储水特征的改善作用有增强趋势,但趋势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 土壤储水 土壤水分亏缺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水分时空动态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继光 苏以荣 +1 位作者 陈洪松 张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32-1437,共6页
对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中耕地和退耕牧草地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进行了1年的定位观测,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研究了降雨对土壤储水量的动态影响。结果显示,两种类型土壤表层(0 ̄10cm)和亚表层(10 ̄20cm)土壤水分含量较低但波动强烈,越到底... 对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中耕地和退耕牧草地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进行了1年的定位观测,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研究了降雨对土壤储水量的动态影响。结果显示,两种类型土壤表层(0 ̄10cm)和亚表层(10 ̄20cm)土壤水分含量较低但波动强烈,越到底层含水量越稳定(牧草地60 ̄80cm层除外);土壤储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旱季储水量的波动较雨季更显著,而且牧草地的剖面土壤储水量较耕地高8.5%。一般采样前1d或2d的降水对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储水量的影响最大,随着土层加深,耕地在采样前3d,牧草地在前6d的降水对土壤储水量仍有一定影响且一般以3d为一个波动周期。剖面土壤储水动态及其与降水序列的相关关系显示退耕还草后能延缓降雨入渗和地面蒸发,有助于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土壤水分保蓄和植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峰丛洼地 土壤储水量 时空动态 降水 时间序列
下载PDF
干热河谷典型区土壤功能对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响应 被引量:9
17
作者 纪中华 李建增 +3 位作者 闫帮国 钱坤建 潘志贤 奎建蕊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49-253,共5页
为研究干热河谷地区不同恢复措施下土壤功能的变化,分析了不同模式下土壤入渗和理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乡土树种罗望子(Tamarindus indica)林下,木豆(Cajanus cajan)+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模式的恢复效果最好,土壤团粒达60%~80%,... 为研究干热河谷地区不同恢复措施下土壤功能的变化,分析了不同模式下土壤入渗和理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乡土树种罗望子(Tamarindus indica)林下,木豆(Cajanus cajan)+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模式的恢复效果最好,土壤团粒达60%~80%,表层有机质含量较对照提高了5.01倍,其入渗率较对照区提高14.43倍,最大吸持贮水量可达633.0t/hm2,明显高于其他模式,土壤性质的改善也提高了罗望子的生产力水平。其他恢复模式的土壤功能较差,但优于对照模式,表明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取决于植物种类的选择和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干热河谷 土壤入渗 土壤贮水量
下载PDF
春小麦地和大气观测场土壤贮水量对比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祁如英 朱宝文 祁永婷 《气象科技》 2007年第4期528-530,共3页
通过青海省互助县1997-2002年大气观测场和春小麦地测定的0-50 cm土壤贮水量变化规律的对比分析得出:同一气候背景下,地形地势相同的不同场地不同植被0-50 cm土壤贮水量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大气观测场11月至次年2月(一般为土壤封冻期... 通过青海省互助县1997-2002年大气观测场和春小麦地测定的0-50 cm土壤贮水量变化规律的对比分析得出:同一气候背景下,地形地势相同的不同场地不同植被0-50 cm土壤贮水量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大气观测场11月至次年2月(一般为土壤封冻期)土壤贮水量保持在25-27 mm间,变化较平稳,6-7月处于谷值阶段,为24 mm,3月至4月初和9月处于峰值阶段,为28 mm,年变化似呈“M”形。春小麦地在土壤封冻期未测定,3月至4月初处于最大峰值阶段,为33 mm,7月处于谷值阶段,为21 mm,9月达次峰值阶段,为25 mm,年变化似呈“M”形。在同一气候背景下,大气观测场中子仪测定和春小麦地烘干法测定的0-50 cm贮水量经过相关性检验,建立回归关系式后可相互代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地 大气观测场 土壤贮水量 变化趋势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区山地枣林春季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艾宁 强大宏 +3 位作者 刘长海 李阳 罗梦娇 陈宗礼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42-348,共7页
为明确半干旱黄土区山地枣林土壤水分特征,本文对陕西延川县齐家山红枣试验基地春季土壤水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坡向枣树林地土壤水分存在差异,阴坡土壤水分最高,其次为半阳坡,而阳坡最低,且不同坡向不同土层间存在显著差... 为明确半干旱黄土区山地枣林土壤水分特征,本文对陕西延川县齐家山红枣试验基地春季土壤水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坡向枣树林地土壤水分存在差异,阴坡土壤水分最高,其次为半阳坡,而阳坡最低,且不同坡向不同土层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坡向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趋势相似。2)坡位对枣树林地0~60 cm土层的水分影响较大,且随着土层的增加,坡位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逐渐减小直到差异不显著。3)山地枣林0~60 cm土层内,不同整地方式对土壤水分影响较大,且差异显著;但显著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4)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水分存在差异。0~40 cm土层,枣树林地土壤水分含量最高,且与苹果园、草地土壤水分差异显著;40~100 cm土层,苹果园土壤含水量最大,且与枣园、草地显著差异。5)研究区3种植被类型0~1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表现为红枣(153.03 mm)>苹果园(149.26 mm)>草地(98.76 mm),说明林地土壤水分涵蓄能力强,而撂荒草地土壤蓄水能力较弱。因此,研究表明半干旱黄土区进行水平阶整地和合理的经济林营造有助于土壤水分的利用且不会造成土壤水分亏缺,相反进行撂荒则反而会使土壤水分含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黄土区 枣林 春季 土壤水分 土壤蓄水量
原文传递
黄河三角洲贝壳堤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物理特征及蓄水潜能评价 被引量:7
20
作者 夏江宝 朱丽平 +2 位作者 赵自国 赵艳云 孙景宽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54-466,共13页
贝壳堤生态系统具有典型性和脆弱性,土壤蓄水能力决定着贝壳堤系统的稳定性和植被生产力的高低.为阐明贝壳堤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蓄持水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测定分析了贝壳砂土壤的基本物理参数、渗透性及土壤水分的温度响应特性,采用模糊... 贝壳堤生态系统具有典型性和脆弱性,土壤蓄水能力决定着贝壳堤系统的稳定性和植被生产力的高低.为阐明贝壳堤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蓄持水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测定分析了贝壳砂土壤的基本物理参数、渗透性及土壤水分的温度响应特性,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评价了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蓄水潜能.结果表明:酸枣林、杠柳林和草地能有效改善土壤通透性,土壤总孔隙度分别比裸地增加27.0%、19.3%和10.8%.在30℃和50℃恒温下,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含水量随烘干时间的延长可分为土壤水分瞬变、渐变和平稳3个阶段.两种温度下,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达到恒重时间和失水率均表现为酸枣林>杠柳林>草地>裸地.Horton模型适宜模拟贝壳砂生境的土壤入渗特征,灌木林土壤入渗性能好于草地.杠柳林和酸枣林的稳渗速率分别比裸地增加27.1%和5.4%,而草地比裸地降低76.6%.反映土壤蓄持水分的主要指标一类是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另一类是土壤粗砂粒、粉粘粒分布和稳渗速率.贝壳砂土壤蓄水潜能综合评价为灌木林好于草地,酸枣林强于杠柳林,而裸地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壳砂 土壤水分 粒径分布 持水性 蓄水 失水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