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根茬留田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21
1
作者 宋日 吴春胜 +2 位作者 牟金明 姜岩 郭继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03-306,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玉米根茬留田对土壤生物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玉米根茬留田对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土壤脲酶、磷酸酶、纤维素酶以及转化酶活性效果显著 .动态变化特征表明 ,各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 4种酶活性均在播... 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玉米根茬留田对土壤生物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玉米根茬留田对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土壤脲酶、磷酸酶、纤维素酶以及转化酶活性效果显著 .动态变化特征表明 ,各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 4种酶活性均在播种后 6 0d左右出现高峰 .此时正值作物生育旺盛时期 ,利于作物生长发育 ,说明玉米根茬留田配施化肥的培肥土壤效果显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 酶活性 玉米 生育期 根茬留田
下载PDF
洞庭湖湿地土壤碳、氮、磷及其与土壤物理性状的关系 被引量:129
2
作者 彭佩钦 张文菊 +2 位作者 童成立 仇少君 张文超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872-1878,共7页
以洞庭湖3类典型湿地的8个土壤剖面为代表,研究了土壤碳、氮、磷,微生物量碳、氮、磷和土壤物理性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为19.63~50.20g·kg-1,微生物量碳为424.63~1597.36mg·kg-1,微生物量碳占有机碳的... 以洞庭湖3类典型湿地的8个土壤剖面为代表,研究了土壤碳、氮、磷,微生物量碳、氮、磷和土壤物理性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为19.63~50.20g·kg-1,微生物量碳为424.63~1597.36mg·kg-1,微生物量碳占有机碳的比例为3.17%~4.82%;土壤表层全氮1.85~4.45g·kg-1,微生物量氮57.90~259.47mg·kg-1,微生物量氮占全氮的比例3.13%~6.42%;土壤表层微生物量磷含量顺序为:湖草洲滩地(200.99mg·kg-1)>垦殖水田(163.27mg·kg-1)>芦苇洲滩地(24.16mg·kg-1),微生物量磷占全磷的比例为1.09%~11.20%;土壤表层容重0.65~1.04g·cm-3;土壤表层粘粒(<0.001mm)26.24%~39.48%.土壤表层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磷的含量,湖草洲滩地>垦殖水田>芦苇洲滩地.土壤表层微生物量碳,垦殖水田和湖草洲滩地接近,而大于芦苇湿地;土壤表层容重,芦苇洲滩地>垦殖水田>湖草洲滩地;土壤表层<0.01mm、<0.001mm粘粒,湖草洲滩地、芦苇洲滩地>垦殖水田.湿地土壤剖面中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全氮、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磷、容重以及微生物量碳占有机碳的比例、微生物量氮占全氮的比例、微生物量磷占全磷的比例均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至一定深度稳定,而土壤全磷在剖面上下的差异很小.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容重与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氮、磷之间呈极显著指数负相关关系.湿地土壤<0.001mm粘粒与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呈极显著对数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 容重 粘粒 土壤剖面
下载PDF
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15
3
作者 杨凯 朱教君 +1 位作者 张金鑫 闫巧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500-5507,共8页
为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角度分析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肥力状况,对辽宁东部山区两种林龄(9年生,幼龄林;43年生,成熟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土层(腐殖质层和矿化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季节变化进行了监测,并分析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 为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角度分析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肥力状况,对辽宁东部山区两种林龄(9年生,幼龄林;43年生,成熟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土层(腐殖质层和矿化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季节变化进行了监测,并分析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变化与土壤养分及水分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林龄落叶松腐殖质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高于矿化层;在腐殖质层,幼龄林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高于成熟林。方差分析表明,在春、秋季节,同一土层两林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在观测的3个季节内,幼龄林腐殖质层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基本无变化,而成熟林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在秋季达到最高;两种林龄落叶松微生物生物量氮均在夏季达到最高。在矿化层,两种林龄落叶松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在秋季达到最大。相关分析发现,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之间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水分无相关性;另外,落叶松人工林内的灌木种类和数量以及季节性温度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也有影响。上述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波动与土壤养分状况密切相关,幼龄林土壤养分状况优于成熟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季节变化 落叶松人工林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量碳作为林地土壤肥力指标 被引量:56
4
作者 姜培坤 徐秋芳 俞益武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7-19,共3页
分析了杉木林、常绿阔叶林和灌木林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养分含量。结果表明 :3种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养分含量均呈现出灌木林 >常绿阔叶林 >杉木林的排序。灌木林和杉木林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养分含量都有很好的相关性 ,灌木林... 分析了杉木林、常绿阔叶林和灌木林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养分含量。结果表明 :3种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养分含量均呈现出灌木林 >常绿阔叶林 >杉木林的排序。灌木林和杉木林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养分含量都有很好的相关性 ,灌木林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氮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6 80 2 ,0 6 73 4 ,0 5 891 ,0 7485 和 0 5 4 1 8 ;杉木林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氮、有效磷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5 4 5 6 ,0 6 0 6 3 ,0 70 47 ,0 471 4 ,0 445 5 ,0 4988 和 0 5 1 2 5 。土壤微生物量碳可以作为林地土壤肥力指标。图 1表 1参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生物量碳 土壤养分 杉木林 常绿阔叶林 灌木林 林村 肥力指标 土壤评价
下载PDF
雷竹高效栽培措施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61
5
作者 姜培坤 周国模 徐秋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11,共6页
采样分析了高效栽培雷竹林土壤不同形态碳含量。结果表明 :竹林土壤有机碳总量 (CT)接近天然马尾松林 ,明显高于相邻板栗林地。雷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CMB)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 ,分别比马尾松和板栗林降低了 2 3.12 %和 12 .6 3% ,... 采样分析了高效栽培雷竹林土壤不同形态碳含量。结果表明 :竹林土壤有机碳总量 (CT)接近天然马尾松林 ,明显高于相邻板栗林地。雷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CMB)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 ,分别比马尾松和板栗林降低了 2 3.12 %和 12 .6 3% ,连年施用化肥竹林CMB 和CMB CT 下降辐度更大 ,近 3a单用化肥竹园土壤CMB 和CMB CT 比有机无机肥混施竹园降低了 6 1 5 4 %和 5 8.82 % ,但随着覆盖年份增加 ,土壤CMB 和CMB CT有上升的趋势。雷竹园土壤活性碳含量 (CA)以及CA CT 保持与天然马尾松林相同水平 ,近 3a有机无机肥混施地块土壤CA 和CA CT 是单施化肥地块的 1 39和 1 2 3倍 ,随着覆盖年份增加土壤CA 也明显增加 ,但稳定态碳 (CUA)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雷竹园冬季覆盖物补充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 (CWS)的库源 ,使土壤CWS上升 ,覆盖年份从 1a到 5a ,土壤CWS增加了 1倍 ,土壤CWS CT 也增加了 0 .75倍。雷竹土壤CT 与CA 、CWS之间 ,CA 与CWS之间以及CT 、CA 、CWS与土壤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之间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 (P <0 .0 1) ;而土壤CMB 与CT、CA、CWS、全氮、水解氮、有效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措施 土壤碳库 雷竹 土壤有机碳总量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活性碳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 稳定态碳 施肥 地表覆盖
下载PDF
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64
6
作者 彭佩钦 吴金水 +4 位作者 黄道友 汪汉林 唐国勇 黄伟生 朱奇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261-2267,共7页
以湖南省沅江市典型湖垸为代表,通过密集取样分析,研究了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条件下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变化及其和土壤碳、氮、磷的关系,发现水田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明显高于旱地,水田土壤中双季稻高于一季... 以湖南省沅江市典型湖垸为代表,通过密集取样分析,研究了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条件下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变化及其和土壤碳、氮、磷的关系,发现水田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明显高于旱地,水田土壤中双季稻高于一季稻;土壤磷的含量旱地稍高于水田,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水田稍高于旱地.尽管在水田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有明显的不同,但水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典型样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占有机碳的比例为0.65%~7.24%,平均3.00%;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占全氮的比例为0.98%~7.41%,平均3.8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占全磷的比例为0.16%~7.54%,平均2.80%.土壤C/N为3.87~17.31,平均9.15;BC/BN为4.06~9.29,平均7.26.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碳、氮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占全磷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之间的相关关系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不同的利用方式和耕作制度导致了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差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能够很好地反映洞庭湖区农田土壤碳、氮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氮、磷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 洞庭湖区 土地利用方式 耕作制度
下载PDF
人工油松林(Pinus tabulaeformis)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60
7
作者 刘占锋 刘国华 +3 位作者 傅伯杰 胡会峰 郑晓翾 吴雅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11-1018,共8页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15a(PF15)、25a(PF25)、30a(PF30)的人工油松林作为样地,并选取灌丛作为参考植被,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以及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同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恢复的进...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15a(PF15)、25a(PF25)、30a(PF30)的人工油松林作为样地,并选取灌丛作为参考植被,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以及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同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恢复的进行,土壤质量得到了改善,主要表现为有机碳、全氮、粘粒含量、土壤含水量的上升和pH值、容重的下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分别在155.00~885.64mg/kg和33.73~237.40mg/kg的范围内变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在植被恢复的初期显著低于灌丛,而后随着恢复的进行逐步增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与植被恢复时间的相关性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但是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状况关系密切,植被恢复通过改善土壤养分状况间接地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Cmic/TOC在1.38%~4.75%的范围内变化。Cmic/TOC随着植被恢复不断下降,Cmic/TOC与植被恢复时间和土壤有机碳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植被恢复过程中,惰性有机质积累导致供应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有机质减少,Cmic/TOC同时受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 土壤理化性质 恢复年限 人工油松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表观周转时间测定方法 被引量:50
8
作者 吴金水 肖和艾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01-407,共7页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周转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循环起着决定作用。本研究建立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周转时间的测定方法。培养条件下 (2 5℃、10 0 %湿度 ) ,加入14 C标记葡萄糖标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在 10 0d培养期内 ,每隔 2 0d测定一...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周转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循环起着决定作用。本研究建立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周转时间的测定方法。培养条件下 (2 5℃、10 0 %湿度 ) ,加入14 C标记葡萄糖标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在 10 0d培养期内 ,每隔 2 0d测定一次14 C标记微生物生物量碳 (14 C BC) ,采用一级热力学方程拟合测定期内 (2 0~ 10 0d) 14 C BC 的周转速率常数 (k) ,由此计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表观周转时间。测定的 5个土壤在培养条件下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周转时间为 93~ 4 0 0d ,根据培养温度和实际田间年平均温度推算得到田间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周转时间为 1 0~ 4 1a。其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壤质地 ,土壤利用方式的影响较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周转时间能较好地反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周转状况及其与土壤有机质的周转和积累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生物量碳 表观周转时间 测定方法 土壤有机质
下载PDF
湘西北小流域不同植被恢复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碳氮及其分形特征 被引量:48
9
作者 漆良华 张旭东 +3 位作者 周金星 彭镇华 岳祥华 黄玲玲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4-20,共7页
研究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退化土地马尾松天然林(Ⅰ)、杉木人工林(Ⅱ)、杜仲人工林(Ⅲ)、油桐人工林(Ⅳ)、润楠次生林(Ⅴ)、毛竹杉木混交林(Ⅵ)及荒草灌丛(Ⅶ)7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碳氮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细菌是... 研究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退化土地马尾松天然林(Ⅰ)、杉木人工林(Ⅱ)、杜仲人工林(Ⅲ)、油桐人工林(Ⅳ)、润楠次生林(Ⅴ)、毛竹杉木混交林(Ⅵ)及荒草灌丛(Ⅶ)7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碳氮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细菌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类群,数量多达2.153×105~5.60×106cfu·g-1,占全部微生物比例为72.83%~92.77%;其次为放线菌数量,为7.57×104~3.89×105cfu·g-1,所占比例为6.44%~25.61%;真菌数量最少,为4.60×103~4.77×104cfu·g-1,所占比例仅0.79%~1.99%。荒草灌丛模式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总体偏低;微生物量碳排序为Ⅴ>Ⅲ>Ⅵ>Ⅳ>Ⅱ>Ⅰ>Ⅶ,各模式依次比荒草灌丛模式高出38.99%~39.67%,30.90%~35.31%,23.86%~26.60%,10.17%~10.24%,5.89%~6.11%,0.27%~1.09%;微生物量氮排序为Ⅴ>Ⅵ>Ⅲ>Ⅱ>Ⅳ>Ⅶ>Ⅰ,除马尾松天然林模式外,其他5种模式土壤微生物量N依次高于荒草灌丛43.46%~44.27%,29.10%~29.60%,22.91%~24.11%,5.20%~5.93%,2.20%~4.45%。微生物量碳与细菌数量空间分布的分形特征最明显(D=5.4465,R=0.6720,P=0.0085),其次为微生物量碳与放线菌数量(D=5.3584,R=0.6391,P=0.0139),再次为微生物量氮与细菌数量(D=3.6874,R=0.5932,P=0.0253),而微生物量氮与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分形模型未达到显著水平(R=0.3321,P=0.2460),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与真菌数量之间均不存在分形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模式 土壤微生物数量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分形特征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矿质态氮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0
10
作者 梁斌 周建斌 杨学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1-326,共6页
利用位于陕西杨凌的17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施肥(CK)、单施化肥(F)、化肥配施有机肥(F+M)和化肥加秸秆还田(F+S)处理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作物不同生长时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MBC、SMBN)和矿质态氮含量的影响... 利用位于陕西杨凌的17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施肥(CK)、单施化肥(F)、化肥配施有机肥(F+M)和化肥加秸秆还田(F+S)处理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作物不同生长时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MBC、SMBN)和矿质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10 cm土层土壤SMBC、SMBN和矿质态氮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64.8~752.2、37.51~14.8和3.83~8.5 mg/kg。不同处理相比,F+M处理中各采样时期(小麦苗期、拔节期、灌浆期及玉米播种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和收获后)土壤SMBC和SMBN含量均为最高,分别为不施肥对照的1.382~.65和1.892~.50倍;F+S处理矿质态氮含量最高,SMBC和SMBN也高于F和CK处理,大部分采样时期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与CK相比,长期单施化肥也使各时期SMBC和SMBN含量提高。在小麦拔节期到灌浆期的旺盛生长阶段各施肥处理土壤SMBN含量均下降,而矿质态氮含量变化不大,处于较低水平;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到灌浆期的旺盛生长阶段,F+M、F+S和F处理土壤矿质态氮含量显著下降,而SMBN含量均有所升高。表明在土壤矿质态氮含量较高时,作物首先利用矿质态氮,而在土壤矿质态氮含量处于较低水平时,微生物固持的氮素可能会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 长期施肥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矿质态氮
下载PDF
围封与放牧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9
11
作者 牛得草 江世高 +3 位作者 秦燕 张宝林 曹格图 傅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8-534,共7页
以阿拉善高原微温干旱温带半荒漠类草地为对象,研究了围封与放牧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荒漠区退化草地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围封与放牧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而围封样... 以阿拉善高原微温干旱温带半荒漠类草地为对象,研究了围封与放牧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荒漠区退化草地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围封与放牧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而围封样地内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高于放牧样地(P<0.05),从而使得其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显著低于放牧样地,且围封与放牧条件下不同土层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变化规律均为表层(0~10cm)土壤高于下层(10~20cm)土壤。2)围封样地表层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均高于放牧样地,下层土壤的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也高于放牧样地,而脲酶活性则显著低于放牧样地。对于土壤蔗糖酶活性,围封样地仅下层土壤显著高于放牧样地,而表层土壤无差异。另外,围封和放牧条件下3种酶的活性在不同土层间的高低规律也不一致。3)围封与放牧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表现不同,围封条件下,仅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与土壤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蔗糖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放牧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均与土壤脲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另外,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与脲酶活性在放牧条件下也呈显著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温干旱温带半荒漠类草地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绿肥翻压年限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C、N和土壤C、N的影响 被引量:39
12
作者 李正 刘国顺 +4 位作者 叶协锋 王永 李娟 杨超 王可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62-65,68,共5页
通过3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连年翻压绿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C、N和土壤C、N的影响,结果表明:连年翻压绿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以及土壤C、N含量,这种提高的趋势随着翻压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烟株整个生育期,植烟土壤翻压绿... 通过3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连年翻压绿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C、N和土壤C、N的影响,结果表明:连年翻压绿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以及土壤C、N含量,这种提高的趋势随着翻压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烟株整个生育期,植烟土壤翻压绿肥3年后与对照相比,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分别提高了30.96%~67.13%、22.96%~145.07%,土壤有机碳、全N、碱解氮含量分别提高了27.84%~53.77%、8.85%~40.95%、11.62%~20.94%,表明翻压绿肥后土壤生物过程活跃,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转化和烤烟正常生长所需的营养供应。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C、N在大多数生育时期均与土壤C、N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翻压年限 烤烟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土壤碳 土壤氮
下载PDF
鸡粪与化肥不同配比对杨树苗根际土壤酶和微生物量碳、氮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8
13
作者 井大炜 邢尚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55-461,共7页
为比较鸡粪有机肥与化肥以不同比例配施对杨树苗根际土壤环境的作用效果,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N100(尿素提供100%的氮)、M10N90(鸡粪和尿素分别提供10%和90%的氮)、M30N70(鸡粪和尿素分别提供30%和70%的氮)和M50N50(鸡粪和尿素各提供50%... 为比较鸡粪有机肥与化肥以不同比例配施对杨树苗根际土壤环境的作用效果,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N100(尿素提供100%的氮)、M10N90(鸡粪和尿素分别提供10%和90%的氮)、M30N70(鸡粪和尿素分别提供30%和70%的氮)和M50N50(鸡粪和尿素各提供50%的氮)等处理对一年生杨树苗根际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SMBC)和微生物量氮(SMBN)的影响。结果表明,同N100处理相比,M30N70处理的杨树苗根际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14.41%~26.49%、13.87%~27.93%、12.07%~27.08%和29.17%~46.43%;根际SMBC、SMBN含量分别提高63.00%~76.62%、40.01~90.38%。在杨树苗的年生长过程中,根际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均在施肥后120 d最高;而根际SMBC和SMBN含量分别在施肥后90 d和30 d达到最大值。随着杨树苗的生长发育,SMBN含量逐渐降低,而在落叶期有一定的回升。与M30N70处理相比,M10N90和M50N50处理对杨树苗根际土壤酶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较小。综合分析认为,鸡粪有机肥与化肥以3∶7比例配施对杨树苗根际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粪有机肥 杨树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氮
下载PDF
旱作条件下免耕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30
14
作者 张丽华 黄高宝 张仁陟 《甘肃农业科技》 2006年第12期3-6,共4页
在干旱半干旱的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设计田间定位试验,运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研究免耕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能提高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免耕配合秸秆覆盖相比传统耕作在表层土壤中土壤微生物... 在干旱半干旱的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设计田间定位试验,运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研究免耕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能提高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免耕配合秸秆覆盖相比传统耕作在表层土壤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加了78.4%,土壤微生物量氮增加了89.6%,土壤微生物量磷增加了29.6%,免耕的生物活性主要表现在耕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土壤微生物量磷
下载PDF
生物菌肥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33
15
作者 李云玲 谢英荷 洪坚平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6期790-793,共4页
通过玉米盆栽试验 ,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菌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土壤含水量范围在 9%~ 2 0 %时 ,施用生物菌肥对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有显著效果 ;不同的水分条件下菌肥发挥的肥效不同 ,土壤含水量为 13%~... 通过玉米盆栽试验 ,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菌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土壤含水量范围在 9%~ 2 0 %时 ,施用生物菌肥对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有显著效果 ;不同的水分条件下菌肥发挥的肥效不同 ,土壤含水量为 13%~ 16 %时 ,菌肥对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最大 ,且玉米的生长状况良好 .图 2表 6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生物菌肥 土壤生物量碳、氮
下载PDF
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25
16
作者 宋日 吴春胜 +1 位作者 牟金明 姜岩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16,共4页
采用大田试验法研究了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玉米播种后 ,土壤微生物量碳、脲酶、磷酸酶、纤维素酶和转化酶活性迅速上升 ,约在播种后 6 0d达到最大值 ,然后开始下降 ,约在播种后 90d出现低谷 ,... 采用大田试验法研究了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玉米播种后 ,土壤微生物量碳、脲酶、磷酸酶、纤维素酶和转化酶活性迅速上升 ,约在播种后 6 0d达到最大值 ,然后开始下降 ,约在播种后 90d出现低谷 ,随后缓慢上升 ,约在播种后 115d出现第 2个小峰值 ,然后平稳下降。几种处理相比较 ,以玉米根茬留田 +NPK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各类酶活性为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碱 土壤酶活性 玉米 生育期 动态变化 土壤微生物 根茬还田
下载PDF
扎龙湿地不同生境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28
17
作者 张静 马玲 +2 位作者 丁新华 陈旭日 马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3712-3719,共8页
为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角度分析扎龙湿地不同生境的土壤肥力状况,对扎龙芦苇生境和草甸生境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20—30 cm)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季节变化进行监测,并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为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角度分析扎龙湿地不同生境的土壤肥力状况,对扎龙芦苇生境和草甸生境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20—30 cm)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季节变化进行监测,并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生境土壤MBC、MBN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即0—10 cm>10—20 cm>20—30 cm,且草甸生境显著大于芦苇生境。在整个生长季节内,两种生境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大致呈现出"W"型变化格局,其变化幅度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小,且草甸生境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芦苇生境。相关分析表明:芦苇生境土壤MBC与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MBN与土壤含水率、有机碳、水解性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草甸生境土壤MBC则均与土壤含水率、有机碳、有效磷、水解性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MBN则均与土壤含水率、有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季节变化 扎龙湿地
下载PDF
不同培肥措施对红壤茶园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23
18
作者 徐华勤 肖润林 +4 位作者 杨知建 宋同清 夏艳君 罗文 李盛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009-1013,共5页
研究了经过4年不同培肥措施后红壤茶园土壤微生物量碳变化。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后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间作三叶草以及全施化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均有明显提高;全年土壤微生物量碳年变化都呈现“低—高—低—高”的趋势,且在不同... 研究了经过4年不同培肥措施后红壤茶园土壤微生物量碳变化。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后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间作三叶草以及全施化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均有明显提高;全年土壤微生物量碳年变化都呈现“低—高—低—高”的趋势,且在不同时期对微生物量碳的影响不同;与对照(CK)相比,稻草覆盖+100%有机肥(T1)、稻草覆盖+75%有机肥+25%化肥(T2)、稻草覆盖+50%有机肥+50%化肥(T3)、稻草覆盖+25%有机肥+75%化肥(T4)、100%化肥(T5)和间作三叶草+不施肥(T6)土壤微生物量碳全年平均值分别高出17·05%、32·38%、32·05%、24·30%、26·23%和24·63%,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活性有机质、土壤全氮、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磷呈显著正相关,与速效氮、土壤全磷、土壤全钾、土壤含水量之间关系不显著;与单施化肥和全量投入有机物料相比,有机物和化肥配合施用更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不同培肥 土壤微生物量碳
下载PDF
水旱轮作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及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特征 被引量:23
19
作者 王志明 朱培立 +1 位作者 黄东迈 刘海琴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1期33-36,共4页
 于1998年11月,用砂滤管法研究了水旱轮作条件下黄棕壤加入杂交狼尾草秸秆后有机碳(土壤原有碳+秸秆碳)的分解状况和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为期1年。结果表明,有机碳的分解前期较快,7d时有机碳的分解量即占到年分解总量的37%~41%,以...  于1998年11月,用砂滤管法研究了水旱轮作条件下黄棕壤加入杂交狼尾草秸秆后有机碳(土壤原有碳+秸秆碳)的分解状况和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为期1年。结果表明,有机碳的分解前期较快,7d时有机碳的分解量即占到年分解总量的37%~41%,以后逐渐变慢;淹水种稻后又有一个小的分解高峰,随后分解速率再次逐步降低,1年后有机碳被分解了5 45%~17 32%。有机碳的分解量随秸秆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施加秸秆在加速有机碳分解的同时也弥补了土壤原有碳的损失。试验开始后土壤微生物量碳迅速上升,接着随时间延长而减少,种稻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再次上升,随后又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土壤有机碳的微生物利用率为0 96%~3 38%,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利用率。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率为1 00~1 13a-1,增施秸秆可使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其周转率增加,从而提高土壤的保肥和供肥性能。有机碳的分解进程与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趋势一致,说明有机碳分解的快慢是土壤微生物活动强弱的外在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转特征 土壤有机碳 分解 水旱轮作 土壤微生物量碳 砂滤管法
下载PDF
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碳氮比的影响 被引量:20
20
作者 王欢欢 任天宝 +4 位作者 元野 刘德育 匡岗 李树峰 刘国顺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12期52-57,共6页
旨在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生物质炭对植烟土壤改良及对提高烟叶品质的影响。以牡丹江地区暗棕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了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不同梯度水平的试验,测定了生物质炭施加到植烟土壤3个关键时期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C/N。结果表明:... 旨在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生物质炭对植烟土壤改良及对提高烟叶品质的影响。以牡丹江地区暗棕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了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不同梯度水平的试验,测定了生物质炭施加到植烟土壤3个关键时期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C/N。结果表明:和对照相比,生物质炭和氮肥配施在烟株生长的3个关键期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最大提高幅度分别为63.25%、58.00%、69.81%,3个时期最大土壤微生物量氮分别是对照的2.29倍、2.79倍、2.01倍。生物质炭和氮肥配施土壤微生物C/N有不同程度的降低,3个时期降低幅度分别为24.06%~28.90%、29.37%~43.47%、20.64%~34.44%,其中1200 kg/hm^2生物质炭和5.5 kg/hm^2氮肥配施对土壤碳氮比降低效果比较明显。由此可知,通过生物质炭和氮肥配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植烟土壤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及土壤中氮素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氮肥 植烟土壤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氮 碳氮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