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陪伴离子对土壤胶体吸附Cu^(2+)和Pb^(2+)的影响 被引量:29
1
作者 杨亚提 张一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8-223,共6页
采用表面络合模式研究了不同陪伴离子对陕西 4种典型土壤胶体吸附Cu2 +、Pb2 +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各阴离子体系 ,同一土壤胶体对Cu2 +、Pb2 +吸附百分数达到 5 0 %时对应的pH(pH50 )值呈现 :Cl->SO2 - 4>草酸根 >柠檬酸根 &g... 采用表面络合模式研究了不同陪伴离子对陕西 4种典型土壤胶体吸附Cu2 +、Pb2 +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各阴离子体系 ,同一土壤胶体对Cu2 +、Pb2 +吸附百分数达到 5 0 %时对应的pH(pH50 )值呈现 :Cl->SO2 - 4>草酸根 >柠檬酸根 >NO- 3的趋势 ,表面络合常数logKintM 的大小次序与此相反 ;专性吸附特征值 (n值 )反映了吸附过程专性吸附与电性吸附比例的大小 ,其值大小表现为 :NO- 3>Cl- >SO2 - 4>草酸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化性质 吸附性 陪伴离子 土壤胶体 CU^2+ PB^2+
下载PDF
土壤胶体表面吸附态铜的解吸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22
2
作者 杨亚提 张一平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1年第3期181-184,共4页
供试土壤胶体吸附态Cu的解吸过程分为两个阶段,0~60 min时间段为快速反应阶段,对应于静电吸附态Cu的解吸;60 min以后为慢速反应阶段,对应于专性吸附态Cu的解吸.解吸遵循两点位一级反应方程;在3种介质下,两点位解吸速率常数及吸附量大小... 供试土壤胶体吸附态Cu的解吸过程分为两个阶段,0~60 min时间段为快速反应阶段,对应于静电吸附态Cu的解吸;60 min以后为慢速反应阶段,对应于专性吸附态Cu的解吸.解吸遵循两点位一级反应方程;在3种介质下,两点位解吸速率常数及吸附量大小为k1>k2,C2>C1;各土壤胶体的解吸速率大小次序与表面电荷密度的大小相反.草酸、柠檬酸可以增加吸附态Cu的解吸;在NaNO3介质中,第二点位吸附态Cu量与总吸附量的比值(C2/C0)可作为专性吸附的特征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电荷土壤胶体 解吸 动力学 两点位
下载PDF
土壤环境微界面过程与污染控制 被引量:23
3
作者 贺纪正 郑袁明 曲久辉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1-27,共7页
土壤环境微界面是土壤组分(矿物和有机质)、植物根系、微生物等微界面的集合体和动态变化的连续体.土壤胶体微界面可理解为土壤固/液界面的双电层结构.这些动态变化的异质微界面,按其表面结构特点可分为硅氧烷型表面、水合氧化物型表面... 土壤环境微界面是土壤组分(矿物和有机质)、植物根系、微生物等微界面的集合体和动态变化的连续体.土壤胶体微界面可理解为土壤固/液界面的双电层结构.这些动态变化的异质微界面,按其表面结构特点可分为硅氧烷型表面、水合氧化物型表面和有机物表面.环境污染物在土壤胶体微界面的迁移转化是污染物在土壤固-液界面反应的动态平衡过程,包括吸附/解吸、沉淀/溶解、络合/螯合、氧化/还原等反应.植物根际是植物与土壤组分和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活跃区域,根际微界面决定着污染物向植物根系的运输、植物吸收及转运,为污染物经土壤向食物链传递的主要通道.根际微生物在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和氧化、还原、转化,以及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中起重要作用.这些异质微界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在土壤环境中构成微界面的连续体,决定着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赋存形态、生物有效性和向其它环境介质(如水体和植物)的迁移,因而在土壤污染控制和污染土壤修复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土壤环境微界面过程的研究已成为环境科学的研究前沿,值得引起土壤环境科学工作者的重视,并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微界面 土壤胶体 根际 微生物 污染物 反应过程 污染控制
原文传递
不同电解质体系中土壤胶体凝聚动力学的动态光散射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朱华玲 李兵 +2 位作者 熊海灵 李航 贾明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25-1231,共7页
利用动态光散射技术研究在不同浓度的KNO3和Mg(NO3)2中土壤胶体颗粒的凝聚过程动力学.通过分析凝聚过程中光强和有效粒径随时间的变化得到:(1)根据凝聚过程中光强的稳定与否,可以判断土壤胶体凝聚过程中碰撞的发生是由布朗运动支配还是... 利用动态光散射技术研究在不同浓度的KNO3和Mg(NO3)2中土壤胶体颗粒的凝聚过程动力学.通过分析凝聚过程中光强和有效粒径随时间的变化得到:(1)根据凝聚过程中光强的稳定与否,可以判断土壤胶体凝聚过程中碰撞的发生是由布朗运动支配还是由重力作用支配;(2)在不同的电解质体系下土壤胶体凝聚表现为快速凝聚特征或不同的慢速凝聚特征,并且在慢速凝聚中存在一个对重力敏感的电解质浓度;(3)两种电解质作用下的土壤胶体凝聚特征相似,但对Mg(NO3)2体系浓度变化的敏感性远远大于KNO3体系.此外,通过分析凝聚平均速率随电解质浓度的变化,找到慢速凝聚与快速凝聚的电解质浓度转折点,即临界絮凝浓度(CFC),提供了一个实验测定CFC的可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光散射 土壤胶体 快速凝聚 慢速凝聚 动力学
下载PDF
几种低分子量有机酸、磷酸对土壤胶体和矿物吸附酸性磷酸酶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赵振华 黄巧云 +1 位作者 陈雯莉 李学垣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375-1380,共6页
研究了有机酸根和磷酸根等配体体系中 ,针铁矿、高岭石和黄棕壤、砖红壤胶体对酸性磷酸酶的吸附。结果表明 ,磷酸根对针铁矿表面酶的吸附量抑制最显著 ,酒石酸根对酶与土壤胶体和高岭石表面酶的吸附量影响最强。随着配体浓度增加 ,乙酸... 研究了有机酸根和磷酸根等配体体系中 ,针铁矿、高岭石和黄棕壤、砖红壤胶体对酸性磷酸酶的吸附。结果表明 ,磷酸根对针铁矿表面酶的吸附量抑制最显著 ,酒石酸根对酶与土壤胶体和高岭石表面酶的吸附量影响最强。随着配体浓度增加 ,乙酸根对酶吸附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 (0~ 10mmol·L-1)后轻微抑制 (>10mmol·L-1) ;草酸则表现为先抑制 (0~ 5mmol·L-1)后促进 (5~ 5 0mmol·L-1) ;酒石酸和磷酸对酶的吸附表现为一直抑制。在乙酸、草酸和低浓度的酒石酸和磷酸根体系中 ,酶在土壤胶体和矿物表面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 (L型 ) ,高浓度的酒石酸和磷酸对应的吸附等温线符合线性方程 (C型 )。在酒石酸根和磷酸根体系中 ,配体与酶加入顺序对酶吸附的影响较大 ,一般来说 ,配体和酶同时进入体系具有最低的酶吸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量有机磷 磷酸 酸性磷酸酶 土壤胶体 土壤矿物 吸附作用 土壤酶
下载PDF
土壤胶体在不同饱和度土壤介质中的释放与淋溶行为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胡俊栋 沈亚婷 王学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829-1836,共8页
采用饱和与非饱和填充土柱纵向淋溶研究方法,结合对流弥散模型方程(CDE)对穿透曲线的拟合计算,全面考察了土壤介质水饱和度、土壤水pH/离子强度、土壤孔隙水流速和土壤胶体颗粒大小对天然土壤胶体在实际土壤介质中释放、沉积迁移行为的... 采用饱和与非饱和填充土柱纵向淋溶研究方法,结合对流弥散模型方程(CDE)对穿透曲线的拟合计算,全面考察了土壤介质水饱和度、土壤水pH/离子强度、土壤孔隙水流速和土壤胶体颗粒大小对天然土壤胶体在实际土壤介质中释放、沉积迁移行为的影响。分别获取胶体扩散系数和阻滞因子值,定量说明实验中水化学、水动力学等条件的作用影响力。结果显示,介质不饱和条件不利于胶体的释放和淋溶;高pH和低离子强度条件对土壤胶体释放与迁移有利;淋溶过程的间断干扰,可以促使土壤胶体的增量淋溶释放;淋溶强度及胶体颗粒粒径大小,能够影响胶体穿透时间和穿透浓度峰值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胶体 释放 纵向迁移 饱和度 离子强度 PH 粒径 CDE
下载PDF
硼的吸附—解吸对土壤表面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陈秀红 朱端卫 +1 位作者 程东生 刘武定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5-151,共7页
对三种不同类型土壤———棕红壤、黄棕壤、灰潮土在特定条件下的电荷零点(PZC) :ck—PZC(无硼 )、ads—PZC(硼吸附 )和des—PZC(硼解吸 )的研究发现 ,棕红壤和黄棕壤的ads—PZC与其ck—PZC相比 ,都有较为明显的下降。灰潮土 ,由于本身... 对三种不同类型土壤———棕红壤、黄棕壤、灰潮土在特定条件下的电荷零点(PZC) :ck—PZC(无硼 )、ads—PZC(硼吸附 )和des—PZC(硼解吸 )的研究发现 ,棕红壤和黄棕壤的ads—PZC与其ck—PZC相比 ,都有较为明显的下降。灰潮土 ,由于本身碳酸盐的缓冲作用 ,其ads—PZC与ck—PZC几乎相等。在硼吸附发生后 ,3种供试土壤的des—PZC较之它们的ads—PZC ,改变甚小 ,但这时灰潮土却保持强劲吸附电位离子的趋势 ,其吸附H+离子数量是棕红壤和黄棕壤的 2倍 ,表明在灰潮土上 ,原先被土壤胶体吸附的硼这时才显示利于电位离子的吸附。研究还表明 ,硼在酸性土壤中的吸附会引起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胶体 表面性质 电位离子 吸附 解吸
下载PDF
施锰对土壤锰氧化物形成及镉固定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顾明华 李志明 +4 位作者 陈宏 雷静 方圆 唐翠荣 沈方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60-368,共9页
为了探明外源Mn(Ⅱ)对稻田土壤锰氧化物形成及水稻(Oryza sativa L.)累积镉的影响,文采用土壤盆栽试验方法,以硫酸锰形式添加外源锰,锰水平分别设置为:0 mg·kg-1土(CK),100 mg·kg-1土(Mn100),400 mg·kg-1土(Mn400)和800m... 为了探明外源Mn(Ⅱ)对稻田土壤锰氧化物形成及水稻(Oryza sativa L.)累积镉的影响,文采用土壤盆栽试验方法,以硫酸锰形式添加外源锰,锰水平分别设置为:0 mg·kg-1土(CK),100 mg·kg-1土(Mn100),400 mg·kg-1土(Mn400)和800mg·kg-1土(Mn800)4个处理。通过分析土壤中锰氧化物含量、不同形态镉及其含量、根表铁锰膜中镉含量以及水稻镉含量的变化,研究了施锰对土壤锰氧化物形成及其固定镉的效应。结果表明:施锰显著增加了土壤各形态锰氧化物含量并能降低土壤中镉的有效性,在成熟期,Mn800处理土壤可交换态镉降低了7.4%,无定形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镉含量增加了13.2%,土壤胶体中镉含量增加了29.4%。施锰显著增加了根表铁锰膜的铁、锰含量,显著减少了铁锰膜对镉的吸附,在分蘖期,Mn400和Mn800处理铁锰膜的铁含量分别增加了95.8%和113.6%,Mn100、Mn400和Mn800处理铁锰膜的锰含量分别增加了186.2%、1093.1%、1362.1%,Mn800处理铁锰膜的镉含量减少了70.3%。施锰(Mn100,Mn400,Mn800)可有效降低水稻镉含量,地上部分镉含量分别降低了51.9%、56.1%、68.4%,籽粒镉含量分别降低了26.7%、31.0%、27.1%。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土壤中不同锰氧化物含量均与根表铁锰膜镉含量、水稻地上部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上述结果表明施锰促进了土壤锰氧化物的形成及其对镉的固定,从而降低了土壤中镉的有效性和根表铁锰膜镉含量,减少了水稻对镉的吸收。该研究可为探明土壤中锰、镉的环境行为及其相互关系,指导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与作物安全生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氧化物 土壤胶体 土壤镉形态
下载PDF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演变特征 被引量:15
9
作者 马任甜 胡斐南 +4 位作者 刘婧芳 许晨阳 杨志花 王子龙 赵世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2-402,共11页
土壤胶体表面所带电荷是土壤具有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质的根本原因。表面电荷数量、比表面积、表面电荷密度、表面电场强度以及表面电位是土壤胶体颗粒重要性质,影响土壤中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过程。运用带电颗粒表面性质联合分析法,测... 土壤胶体表面所带电荷是土壤具有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质的根本原因。表面电荷数量、比表面积、表面电荷密度、表面电场强度以及表面电位是土壤胶体颗粒重要性质,影响土壤中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过程。运用带电颗粒表面性质联合分析法,测定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表面电荷性质,研究自然植被恢复过程对土壤表面电荷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的演替,子午岭林区土壤表面电荷数量、比表面积、表面电荷密度均随植被的恢复增加,变化范围分别为10.88~19.85 cmol·kg–1、40.67~61.71 m2·g–1和0.22~0.31 c·m–2,平均值分别为16.18 cmol·kg–1、54.88 m2·g–1和0.28 c·m–2,土壤表面电场强度达108 V·m–1数量级;土壤黏粒、有机碳含量是影响表面电荷性质的主要因素,解释率分别为62.5%和27.9%;土壤基本性质对表面电荷性质的影响由强到弱依次为:黏粒、有机碳、砂粒、全氮、C/N、粉粒、碳酸钙、pH。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认识黄土高原土壤颗粒表面性质,加深理解土壤中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电荷性质 土壤胶体 植被恢复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氟污染对土壤胶体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许中坚 刘广深 +1 位作者 王红宇 刘维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8-221,共4页
通过对土壤黏粒悬浮液中加入氟,研究了氟污染对1种水稻土和2种红壤胶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氟污染使土壤黏粒的稳定性增强,土壤胶体的临界聚沉浓度增大;土壤中增加氟,对土壤胶体临界聚沉浓度增大的影响程度因土壤类型不同而不同,表... 通过对土壤黏粒悬浮液中加入氟,研究了氟污染对1种水稻土和2种红壤胶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氟污染使土壤黏粒的稳定性增强,土壤胶体的临界聚沉浓度增大;土壤中增加氟,对土壤胶体临界聚沉浓度增大的影响程度因土壤类型不同而不同,表现为红壤大于水稻土;氟污染使土壤胶体的临界聚沉浓度增大的机理是土壤胶体对氟的配位吸附放出羟基而使溶液的pH值升高,增大了胶体负电荷间的静电排斥力,土壤胶体趋向稳定.表明氟污染不利于土粒聚沉,且使其他污染物质易从土壤进入水体,进而污染水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污染 土壤 胶体 稳定性影响
下载PDF
4种钝化剂对污染水稻土中Cu和Cd的固持机制 被引量:12
11
作者 丁园 敖师营 +1 位作者 陈怡红 肖亮亮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037-4044,共8页
为揭示钝化剂阻控后Cu和Cd二次活化的风险程度,本文采用石灰石(LS)、麦饭石(MF)、生物炭(BC)和铁改性生物炭(Fe-BC)这4种钝化剂,研究其施用后土壤及土壤胶体中Cu和Cd形态变化和内源铁氧化物类型、形貌变化归趋.结果表明,钝化剂对土壤Cu... 为揭示钝化剂阻控后Cu和Cd二次活化的风险程度,本文采用石灰石(LS)、麦饭石(MF)、生物炭(BC)和铁改性生物炭(Fe-BC)这4种钝化剂,研究其施用后土壤及土壤胶体中Cu和Cd形态变化和内源铁氧化物类型、形貌变化归趋.结果表明,钝化剂对土壤Cu和Cd的固持效果表现为LS> MF> Fe-BC> BC.LS和MF处理后土壤可交换及碳酸盐结合态Cu质量分数分别减少8.19%和2.33%,易还原铁锰结合态Cu质量分数分别增加8.00%和2.69%,二次活化的风险较高;BC和Fe-BC处理后,易还原铁锰结合态Cu质量分数分别减少2.21%和5.90%,有机结合态Cu质量分数分别增加4.75%和3.48%,钝化效果更稳定.LS、MF、BC和Fe-BC处理后,土壤可交换及碳酸盐结合态Cd质量分数分别减少7.64%、8.34%、2.37%和6.73%,残渣态Cd质量分数分别增加8.27%、9.18%、5.73%和9.60%,说明钝化处理后,Cd二次活化的风险较低.胶体中Cu和Cd的含量分别为489.92 mg·kg^(-1)和2.57 mg·kg^(-1),远高于土壤中Cu和Cd的含量239.98 mg·kg^(-1)和1.93 mg·kg^(-1),且4种钝化剂施用后,土壤胶体中非晶质氧化铁结合态Cu和Cd含量显著增加,说明这是重金属生物有效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化剂 土壤胶体 内源铁氧化物 固持机制
原文传递
四川紫色水稻土胶体比表面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军 陈世正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1年第3期296-301,共6页
四川紫色水稻土胶体比表面主要取决于2:1型膨胀性粘土矿物的含量.有机质对中性紫色水稻土和石灰性紫色水稻土胶体的比表面有一定贡献,对酸性紫色水稻土胶体比表面有所消耗。氧化铁对中性和石灰性紫色水稻土胶体比表面有所掩盖,对酸性紫... 四川紫色水稻土胶体比表面主要取决于2:1型膨胀性粘土矿物的含量.有机质对中性紫色水稻土和石灰性紫色水稻土胶体的比表面有一定贡献,对酸性紫色水稻土胶体比表面有所消耗。氧化铁对中性和石灰性紫色水稻土胶体比表面有所掩盖,对酸性紫色水稻土胶体比表面有贡献.二价阳离子对比表面的贡献大于一价阳离子。羟基释放量与比表面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水稻土 土壤胶体 比表面 四川省
下载PDF
五种土壤胶体对重金属镉的吸附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牟海燕 蒋茜茜 +4 位作者 吴晨伟 梁煊 黄家森 陈文清 敖天其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25-1130,共6页
土壤胶体作为土壤中最细微、最活跃的部分,在土壤对重金属的累积方面起主要作用.研究不同土壤胶体对镉的吸附-解吸行为、化学形态转化等的影响,有利于摸清不同土壤类型中镉的迁移性和生物危害性,对开展区域农田镉污染修复有重要意义.本... 土壤胶体作为土壤中最细微、最活跃的部分,在土壤对重金属的累积方面起主要作用.研究不同土壤胶体对镉的吸附-解吸行为、化学形态转化等的影响,有利于摸清不同土壤类型中镉的迁移性和生物危害性,对开展区域农田镉污染修复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蒙皂石、高岭土、针铁矿、氢氧化铝、腐殖酸五种土壤中常见的胶体,探究不同土壤胶体对镉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1)五种胶体对镉的吸附均属于单分子层吸附,蒙皂石能快速吸附大量的镉,但吸附的镉不稳定,解吸率最高;腐殖酸和针铁矿吸附的镉解吸率较低.吸附-解吸实验结果显示,五种土壤胶体对镉的保留吸附量为:腐殖酸(41.38 mg/g)>针铁矿(24.95 mg/g)>高岭土(19.43 mg/g)>蒙皂石(15.06 mg/g)>氢氧化铝(10.84 mg/g).(2)镉的形态分析结果显示,蒙皂石和高岭土吸附的镉大多以可交换态存在,针铁矿和腐殖酸吸附的镉形态较稳定,除针铁矿外,残渣态含量均较低,形态分析结果与吸附-解吸实验结果一致.(3)pH对于五种胶体吸附镉的影响程度大小为:腐殖酸>针铁矿>高岭土>蒙皂石>氢氧化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胶体 吸附 解吸 形态分布
下载PDF
土壤胶体对渗滤液中铀(Ⅵ)迁移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4
作者 曹存存 吕俊文 +1 位作者 夏良树 陈伟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铀废石渗滤液中铀(Ⅵ)进入土壤后极易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及周围环境产生危害。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简述了土壤胶体的来源和分类及其与铀(Ⅵ)的相互作用,重点讨论了土壤胶体结构、铀离子形态、土壤Eh-pH值、离子强度和有机质对溶液中铀(Ⅵ)... 铀废石渗滤液中铀(Ⅵ)进入土壤后极易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及周围环境产生危害。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简述了土壤胶体的来源和分类及其与铀(Ⅵ)的相互作用,重点讨论了土壤胶体结构、铀离子形态、土壤Eh-pH值、离子强度和有机质对溶液中铀(Ⅵ)的阻滞迁移影响,介绍了近年来土壤胶体在吸附溶液中铀(Ⅵ)的应用进展,提出了铀废石渗滤液中铀(Ⅵ)对环境的长期影响可能取得突破的几条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胶体 重金属 迁移
下载PDF
优先流作用下的胶体–重金属共迁移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文杰 李俊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6-52,共7页
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大部分源自外界的工、农业排放,地表土层是重金属迁移至地下的必经途径。由于干缩和动植物活动,地表土中存在大孔隙,形成污染物运移的优势通道,在一些情况下,这些通道是重金属穿过包气带向下迁移的唯一途径。针对... 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大部分源自外界的工、农业排放,地表土层是重金属迁移至地下的必经途径。由于干缩和动植物活动,地表土中存在大孔隙,形成污染物运移的优势通道,在一些情况下,这些通道是重金属穿过包气带向下迁移的唯一途径。针对胶体对重金属具有较大吸附能力且在优先流条件下具有移动性,从而可能加快重金属污染物迁移这一问题,通过等温吸附试验确定了上海表层褐黄色粉质黏土与土壤胶体对重金属镉、铅的吸附特征,制备具有可重复性优先流特征的试验土柱,进行优先流条件下胶体–重金属共迁移土柱淋滤试验,分析得到胶体–重金属共迁移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胶体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粉质黏土。有胶体情况下,镉出流量是无胶体情况下镉出流量的1.49倍,铅的出流量是无胶体情况下的33.88倍,有胶体情况下土上吸附的重金属和孔隙溶液中的重金属浓度都低于无胶体的情况,更多的重金属随胶体向下迁移,优先流条件下胶体明显加快了重金属的迁移。虽然铅的源浓度和淋滤时间都大于镉,但铅的出流量仅约为镉的1/13,由于易发生吸附,铅在土中的迁移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优先流 土壤胶体 吸附 共迁移
下载PDF
Zeta电位法研究除草剂在土壤胶体中的吸附 被引量:9
16
作者 杨炜春 刘维屏 胡晓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1-54,共4页
应用Zeta(z )电位法研究比较了扑草净和扑灭通在4种土壤胶体中的吸附.结果表明,当带有正电荷的除草剂在负电荷土壤表面吸附后,土壤表面的z 电位有所增加,甚至使z 电位从负转变成正.通过零电荷点计算得到除草剂和土壤之间的吸附常数和Gi... 应用Zeta(z )电位法研究比较了扑草净和扑灭通在4种土壤胶体中的吸附.结果表明,当带有正电荷的除草剂在负电荷土壤表面吸附后,土壤表面的z 电位有所增加,甚至使z 电位从负转变成正.通过零电荷点计算得到除草剂和土壤之间的吸附常数和Gibbs自由能,并由经典的振荡平衡法得到相近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扑草净 扑灭通 土壤胶体 吸附 ζ电位法 除草剂
下载PDF
根瘤菌与土壤胶体、氧化铁对重金属的吸附: Ⅰ.铜的吸附 被引量:6
17
作者 黄巧云 吴剑媚 +1 位作者 付永清 陈雯莉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9-34,共6页
研究了快生型大豆根瘤菌(Rhizobiumfredi)C6对红壤与黄棕壤的胶体、针铁矿、非晶形氧化铁等吸附Cu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土壤胶体、矿物与根瘤菌共存体系对Cu的吸附仍符合Langmuir方程,相关系数达0.9... 研究了快生型大豆根瘤菌(Rhizobiumfredi)C6对红壤与黄棕壤的胶体、针铁矿、非晶形氧化铁等吸附Cu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土壤胶体、矿物与根瘤菌共存体系对Cu的吸附仍符合Langmuir方程,相关系数达0.99以上。②根瘤菌存在下,红壤与黄棕壤的胶体和针铁矿对铜的吸附量较无菌时增加,尤其是比表面小的针铁矿吸铜量增加较多,比表面大的非晶形氧化铁的吸铜量降低。根瘤菌的参与改变了供试土壤胶体、氧化铁对铜吸附量的顺序。③在一定菌量范围,随着体系中根瘤菌量的增加,红壤与黄棕壤的胶体和针铁矿的吸铜量增加,非晶形氧化铁则略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菌 土壤胶体 氧化铁 吸附
下载PDF
太湖地区农田土壤大孔隙及胶体释放对有效磷下渗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勇 袁佳慧 +1 位作者 张维维 王双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3,共7页
为了进一步验证农田土壤中大孔隙流及农业活动引起的胶体释放对磷素下渗污染地下水的影响,采用太湖地区农田土壤进行平行土柱试验。结果显示:模拟土壤胶体(质量浓度约为50 mg/L)释放情况时,土壤水流中胶体物质和有效磷的垂直迁移速度明... 为了进一步验证农田土壤中大孔隙流及农业活动引起的胶体释放对磷素下渗污染地下水的影响,采用太湖地区农田土壤进行平行土柱试验。结果显示:模拟土壤胶体(质量浓度约为50 mg/L)释放情况时,土壤水流中胶体物质和有效磷的垂直迁移速度明显加快,土柱底部(100 cm深度)出流中有效磷的渗漏速率达到0.15 kg/(m2·d),比自然状态增大约15.4%;当土壤中存在约5%(体积分数)的大孔隙情况下,土柱底部的有效磷渗漏速率达到29.9 kg/(m2·d),大孔隙引起的优势流对胶体和有效磷的下渗起主导作用,而土壤胶体物质释放引起的辅助作用约占3.2%。土壤胶体释放对土壤p H和电导率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溶质的运移转化过程。太湖地区农田土壤中广泛存在大孔隙引起的优势流及农业耕作活动引起的土壤胶体释放,为有效磷垂直下渗提供了加速途径,对地下水磷污染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土柱试验 土壤胶体 大孔隙流 有效磷 垂直迁移 太湖地区
下载PDF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苏打盐碱土胶体组分及有机无机复合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许连周 王琪 +8 位作者 刘丹阳 钟锐 孟庆峰 张如月 刘阳 马献发 骆静梅 邢华铭 嵩博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2-158,共7页
基于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土有机肥长期改良试验,以未施用有机肥为对照(CK),研究不同改良年限(4,11,15,20 a)对土壤胶体组分、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改良年限的增加,土壤水分散组胶体(G_(0))含量显著降... 基于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土有机肥长期改良试验,以未施用有机肥为对照(CK),研究不同改良年限(4,11,15,20 a)对土壤胶体组分、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改良年限的增加,土壤水分散组胶体(G_(0))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土壤钙结合的复合体(G_(1))含量显著增加(P<0.05),土壤铁铝氧化物结合的复合体(G_(2))含量及(G_(0)+G_(1)+G_(2))含量并无显著性变化;G_(0)、G_(1)和G_(2)组有机碳含量随改良年限的增加均呈增加趋势。与CK相比,施用有机肥处理显著提升了土壤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含量(P<0.05),并分别在4,11 a处理中达到最大值。改良年限在11 a及以上处理的复合体对土壤固碳的总贡献率为35.51%~54.64%。相对于CK,施用有机肥处理的苏打盐碱土有机无机复合程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改良11 a及以上处理其增幅明显。综上所述,长期施用有机肥促进了苏打盐碱土水分散组胶体向水稳性复合体转化,显著增加了复合体对土壤固碳的贡献率,也显著提升了土壤的有机无机复合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打盐碱土 有机肥 土壤有机碳 土壤胶体 有机无机复合
下载PDF
土壤胶体对重金属迁移及生物有效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杨士 卢陈彬 +3 位作者 刘祖文 张军 吴梦 蔡泽祥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74-978,共5页
土壤中重金属能够通过土壤孔隙迁移至地下水中,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土壤胶体因其巨大的比表面积和特殊的双电层结构能够对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和生物有效性产生影响。总结归纳了pH、离子强度、水动力作用、胶体粒径... 土壤中重金属能够通过土壤孔隙迁移至地下水中,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土壤胶体因其巨大的比表面积和特殊的双电层结构能够对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和生物有效性产生影响。总结归纳了pH、离子强度、水动力作用、胶体粒径和孔隙尺寸等因素对重金属迁移行为的阻滞和促进作用。探讨了土壤胶体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机制,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胶体 重金属 阻滞迁移 促进迁移 生物有效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