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坪水库筑坝土料分散机理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高明霞 李鹏 +1 位作者 王国栋 樊恒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03-1308,共6页
利用双比重计、针孔、碎块、孔隙水可溶盐阳离子和原土交换性钠百分比5种试验方法对南坪水库土样进行了分散性鉴定,进一步结合物理化学性质和矿物成分分析,研究了土料的分散机理及原因。试验结果表明:K16和K19属于非分散性土,而K30和Z1... 利用双比重计、针孔、碎块、孔隙水可溶盐阳离子和原土交换性钠百分比5种试验方法对南坪水库土样进行了分散性鉴定,进一步结合物理化学性质和矿物成分分析,研究了土料的分散机理及原因。试验结果表明:K16和K19属于非分散性土,而K30和Z10属于分散性土。碱性环境下,蒙脱石和钠离子较多是土壤产生分散性的主要原因;土壤的颗粒组成是土壤产生分散的另一个主要原因。黏粒,尤其是胶粒的胶结作用,对土料的结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土料的易溶盐中钙离子较多和有机质含量较高能有效抑制土料的分散性,掺入消石灰能有效改善土料的分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性土 物理化学性质 分散机理 黏粒含量
下载PDF
用悬液Wien效应研究阳离子与土壤粘粒间的能量关系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卫 王玉军 +4 位作者 李成保 朱浩文 周东美 徐仁扣 周立祥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51-457,共7页
从能量关系研究土壤带电粘粒与电解质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土壤化学家希望解决的课题。本文介绍阳离子与带电粘粒间的平均结合自由能和平均吸附自由能的计算公式,并用悬液Wien效应法研究K^+、NH4^+、Ca^2+和Cd^2+与黄棕壤、棕壤... 从能量关系研究土壤带电粘粒与电解质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土壤化学家希望解决的课题。本文介绍阳离子与带电粘粒间的平均结合自由能和平均吸附自由能的计算公式,并用悬液Wien效应法研究K^+、NH4^+、Ca^2+和Cd^2+与黄棕壤、棕壤和黑土粘粒间的能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K^+和NH4^+的平均结合自由能范围为6.3~7.1kJ mol^-1,K^+的结合能稍大于NH4^+的;Ca^2+和Cd^2+的结合能范围为7.2~9.4kJ mol^-1。同一阳离子与不同土壤的结合能顺序如下:黄棕壤〈棕壤〈黑土。它们在同一高场强(如150kV cm^-1)下的平均吸附能ΔGad值:K^+和NH4^+在黄棕壤和棕壤粘粒上的很接近,分别为0.9和0.8kJ mol^-1,而在黑土粘粒上,NH4^+的较K^+的大0.1kJ mol^-1;Ca^2+在黄棕壤和黑土上的吸附能较Cd^2+的分别大0.3和0.6kJ mol^-1;二价阳离子的平均吸附自由能约为一价阳离子的2~2.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液Wien效应 阳离子 土壤粘粒 平均结合自由能 平均吸附自由能
下载PDF
闽粤地区花岗岩风化土体粘粒迁移过程的土柱渗流试验
3
作者 王浩 许少鸿 +2 位作者 陈叶健 徐陈灵 黄瑛瑛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42,共11页
花岗岩风化土具有大孔隙结构、级配不良的特性。降雨入渗驱动粘粒迁移导致花岗岩风化土内部孔隙扩张和颗粒粗化,是闽粤地区花岗岩分布区水土流失和边坡变形破坏的主因。本文设计土柱渗流模型试验,研究不同级配条件下花岗岩风化土体的粘... 花岗岩风化土具有大孔隙结构、级配不良的特性。降雨入渗驱动粘粒迁移导致花岗岩风化土内部孔隙扩张和颗粒粗化,是闽粤地区花岗岩分布区水土流失和边坡变形破坏的主因。本文设计土柱渗流模型试验,研究不同级配条件下花岗岩风化土体的粘粒迁移过程与特征,考察土粒含量、渗流量及水力梯度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含有较多粘土矿物成分的细粒,尤其是粒径小于5μm的具有良好亲水性的粘粒,在渗流作用下容易发生迁移、集聚、淤堵或再迁移过程,导致渗流量与水力梯度持续变化,逐步出现土体颗粒粗化现象;(2)随着砾粒含量的增加,内部土粒单元发育成形的“混粒性”孔隙-骨架结构更为明显;当砾粒含量从40%增加至60%时,粘粒流失量增加14%,渗流量增加了51%,土体渗流通道增多、土体颗粒粗化,土体结构性逐步丧失;(3)花岗岩风化土中粘粒迁移过程由稳定渗流状态向优势渗流状态转变引起,一旦优势流通道成立,水力梯度增幅可达40%。研究结论可为闽粤地区花岗岩分布区水土流失治理和边坡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风化土 颗粒级配 粘粒迁移 颗粒粗化 闽粤地区
下载PDF
长期紫云英还田与化肥配施对土壤团聚体中黏粒矿物组成的影响
4
作者 谢坤 陈雨露 +4 位作者 耿明建 聂军 鲁艳红 廖育林 黄丽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4,共12页
在湖南南县长期紫云英-双季稻轮作试验的基础上,选择单施紫云英(MV)、单施化肥(F100)和紫云英配施全量化肥(MV+F100)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大团聚体(>250μm)、小团聚体(53~250μm)、粉黏粒(2~53μm)及<2μm团聚体的黏粒组... 在湖南南县长期紫云英-双季稻轮作试验的基础上,选择单施紫云英(MV)、单施化肥(F100)和紫云英配施全量化肥(MV+F100)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大团聚体(>250μm)、小团聚体(53~250μm)、粉黏粒(2~53μm)及<2μm团聚体的黏粒组分(100~2000、25~100 nm)中矿物的类型、含量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各粒级团聚体黏粒组分中的矿物组成相似,主要以伊利石和高岭石为主,包含少量蛭石和1.4nm过渡矿物。MV和MV+F100处理中,相比于<2μm团聚体,大团聚体、小团聚体及粉黏粒中100~2000 nm组分高岭石含量有所降低,蛭石含量增加。与MV相比,MV+F100处理明显增加了<2μm团聚体颗粒中伊利石的相对含量,以及各粒级团聚体颗粒中蛭石的相对含量。随着各团聚体黏粒组分由100~2000nm减小至25~100nm,黏粒矿物的类型减少,伊利石的相对含量显著提高,高岭石含量降低且结晶度变差。与F100相比,MV+F100处理中各粒级团聚体100~2000 nm颗粒的硅铝率明显降低,出现脱硅富铝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还田 化肥 土壤团聚体 黏粒矿物 颗粒
下载PDF
黏土颗粒含量对土洞稳定性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秀敏 陈从新 +3 位作者 于群群 夏开宗 刘轩廷 王月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914-1922,共9页
多发的城市地面塌陷主要是土洞塌陷,基岩覆盖层的黏土颗粒含量对土洞稳定性有重要影响。选取以高岭石为主要矿物成分的黏土颗粒,混合粉砂粗颗粒,组成黏土颗粒含量百分比不同的土盖层,测得黏土颗粒含量与土层渗透系数之间的曲线关系,依... 多发的城市地面塌陷主要是土洞塌陷,基岩覆盖层的黏土颗粒含量对土洞稳定性有重要影响。选取以高岭石为主要矿物成分的黏土颗粒,混合粉砂粗颗粒,组成黏土颗粒含量百分比不同的土盖层,测得黏土颗粒含量与土层渗透系数之间的曲线关系,依据渗透系数将试验土盖层划分为透水型和阻水型两种基本类型。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这2种土盖层中不同半径的土洞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含黏土颗粒的砂土盖层中不能形成稳定土洞;透水土盖层中的土洞稳定性差,不能形成大型土洞;阻水土盖层中的土洞的稳定性随着黏土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可形成接近临界顶板厚度的大型土洞,黏土颗粒含量接近30%的土洞稳定性最佳。基于试验结果和工程现象,将常见的覆盖层地面塌陷分为碟状塌陷和筒状塌陷2种,并阐释了其破坏机制与危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黏土颗粒含量 土洞 土层渗透系数 地面塌陷 碟状塌陷 筒状塌陷
原文传递
南京地区水稻土中固定态铵与伊利石的相关性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国岩 李福春 +2 位作者 杜伟 李学林 何为红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26-931,共6页
本文以南京地区长城岗和泉水两个水稻土剖面为研究对象,在利用Silva-Bremner法测定土壤全样和3个粒级(黏粒、粉粒和细砂粒)的固定态铵含量、利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矿物成分的基础上,讨论了固定态铵含量与粒级以及矿物种类的关系。结果认... 本文以南京地区长城岗和泉水两个水稻土剖面为研究对象,在利用Silva-Bremner法测定土壤全样和3个粒级(黏粒、粉粒和细砂粒)的固定态铵含量、利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矿物成分的基础上,讨论了固定态铵含量与粒级以及矿物种类的关系。结果认为,两个剖面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共性:①在黏粒、粉粒和细砂粒3个粒级中,黏粘粒含量与固定态铵含量的关系最为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68和0.64;②在黏粒中的伊利石、高岭石和蒙脱石3种主要矿物中,伊利石含量与固定态铵含量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50和0.49;③对于全样来说,其中的伊利石含量与固定态铵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8和0.66。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伊利石是南京地区水稻土中固定态铵赋存的最主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态铵 水稻土 黏粒 伊利石 南京
下载PDF
粉粒及黏粒含量对强夯加固粉细砂土层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富春 张璟泓 +2 位作者 周红星 王婧 梁小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6-191,共6页
针对强夯法加固吹填粉细砂土层时细粒中粉粒及黏粒含量对加固效果的影响问题,采用模型试验的方法,选取两种不同粉粒及黏粒占比的细粒,配置了不同细粒含量的重塑砂样进行试验,得出了不同种类试验土体在强夯时的夯沉量、超静孔隙水压力及... 针对强夯法加固吹填粉细砂土层时细粒中粉粒及黏粒含量对加固效果的影响问题,采用模型试验的方法,选取两种不同粉粒及黏粒占比的细粒,配置了不同细粒含量的重塑砂样进行试验,得出了不同种类试验土体在强夯时的夯沉量、超静孔隙水压力及静力触探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当细粒中不含黏粒时,细粒含量的影响转折点为10%,即当细粒含量小于10%时,细粒对强夯的影响较小;当细粒含量从10%增加到20%时,夯点附近的超孔压峰值减小14.2%,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减小36.7%。细粒中的黏粒对强夯加固效果造成的影响更大,黏粒含量超过5%时加固效果下降明显,含黏粒试验组的强夯有效加固深度相比同细粒含量的无黏粒试验组减少60%以上。研究结果对强夯加固粉细砂土层的设计及施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吹填土 粉细砂 细粒含量 黏粒含量 强夯法 模型试验
下载PDF
用离子活度法和悬液Wien效应法测定土壤对单价阳离子结合能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周俊 李成保 +3 位作者 程程 王玉军 周东美 周立祥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51-1158,共8页
选用黑土、黄棕壤、红壤和砖红壤黏粒与蒙脱土作供试样本,用离子活度法与悬液Wien效应法测定不同黏粒对单价阳离子Na+和K+的平均结合自由能。测试结果表明,对于黑土、黄棕壤和蒙脱土而言,用Wien效应法和离子活度法测定的钠离子的平均结... 选用黑土、黄棕壤、红壤和砖红壤黏粒与蒙脱土作供试样本,用离子活度法与悬液Wien效应法测定不同黏粒对单价阳离子Na+和K+的平均结合自由能。测试结果表明,对于黑土、黄棕壤和蒙脱土而言,用Wien效应法和离子活度法测定的钠离子的平均结合自由能ΔGbi比较一致,离子活度法相对于Wien效应法测定的钠离子平均自由结合能的相对误差在24%至10%之间;对于黑土和黄棕壤而言,用Wien效应法和离子活度法测定的钾离子平均结合自由能ΔGbi十分一致,相对误差在2%以下;对于红壤,相对误差为11.5%。结果还表明,钠玻璃电极应用于本试验条件下,仅当标准溶液与被测悬液的pH之差在0.5以下,才有测定意义;液膜钾电极在本试验条件下可用于测量土壤悬液中K+离子的活度,但在蒙脱土悬液中K+离子活度测量值偏大而不适用;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直接应用Wien效应法来测求带有正电荷的可变电荷土壤,如砖红壤,对单价阳离子的结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活度 悬液Wien效应 土壤黏粒 单价阳离子 平均结合自由能
下载PDF
安徽石台大山村富硒土壤中硒在黏粒、粉粒和砂粒中的分配特征分析
9
作者 范慧 李凡 《安徽地质》 2022年第4期309-313,共5页
本文以石台县大山村富硒土壤为例,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等技术手段,分析了硒(Se)在黏粒、粉粒和砂粒中的分配特征。采集样品中Se含量均在0.6 mg/kg以上,为典型富硒土壤。样品中黏土矿物占比较大,最高达到50.49%。样品中轻重矿物相比,轻... 本文以石台县大山村富硒土壤为例,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等技术手段,分析了硒(Se)在黏粒、粉粒和砂粒中的分配特征。采集样品中Se含量均在0.6 mg/kg以上,为典型富硒土壤。样品中黏土矿物占比较大,最高达到50.49%。样品中轻重矿物相比,轻矿物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其中又以黏土矿物的富集作用为主。在同一样品中,含85.72%黏土矿物的黏粒部分Se含量高达1.62 mg/kg,是(粉粒+砂粒)部分含硒量的1.64倍。研究了解大山村富硒土壤中Se在土壤各组分中的分配特征,可以为后续Se的开发利用、富硒农业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土壤 黏土矿物 XRD分析 不同粒级
下载PDF
不同开口形式管桩沉桩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10
作者 龙相明 唐华 《建筑技术开发》 2018年第9期3-5,共3页
为比较开口管桩、开口靴管桩、闭口管桩和闭口靴管桩对地基土的挤密效果,基于颗粒离散元理论,利用PFC2D程序模拟了砂土和粘土中不同形式管桩的静压沉桩过程和桩基承载力试验,分析了各管桩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桩基承载力、加固范围和土... 为比较开口管桩、开口靴管桩、闭口管桩和闭口靴管桩对地基土的挤密效果,基于颗粒离散元理论,利用PFC2D程序模拟了砂土和粘土中不同形式管桩的静压沉桩过程和桩基承载力试验,分析了各管桩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桩基承载力、加固范围和土体破坏形态。研究表明:静压沉桩过程中,管桩使用桩靴后能够明显降低沉桩难度;闭口管桩、开口靴管桩、闭口靴管桩、开口管桩的极限承载力依次降低,管桩在粘土中的承载效果好于砂土;各管桩对地基土的加固区域为2~3倍桩基范围,不同开口形式管桩对土体的挤密形态不同;开口靴管桩对土体的破坏范围最大,闭口管桩对土体的破坏范围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桩 砂土 粘土 静压沉桩 承载力特性 颗粒流
下载PDF
土壤中离子平均结合自由能的测量方法
11
作者 周俊 周东美 王玉军 《广东化工》 CAS 2011年第6期215-216,209,共3页
平均结合自由能是土粒与离子间结合能的一个绝对指标,反映的是离子在土粒表面和本体溶液中的分配比例。结合能越大,离子被吸附的就越多,留在溶液中的就越少。平均结合自由能能够很好的反映土壤与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Langmuir吸... 平均结合自由能是土粒与离子间结合能的一个绝对指标,反映的是离子在土粒表面和本体溶液中的分配比例。结合能越大,离子被吸附的就越多,留在溶液中的就越少。平均结合自由能能够很好的反映土壤与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Langmuir吸附等温线法、离子活度法、Wien效应和DGT技术四种方法测量土壤粘粒与离子间的平均自由结合能介绍,比较四种方法的优劣性,从而得出最优的测量土壤粘粒与离子间能量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活度法 悬液Wien效应 土壤粘粒 平均结合自由能 DGT技术
下载PDF
不同粘粒含量土壤水分入渗能力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70
12
作者 李卓 吴普特 +2 位作者 冯浩 赵西宁 黄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1-77,共7页
为研究土壤粘粒含量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通过向自然土壤中添加沙粒、人工粘土的方法配制不同粘粒含量土壤,用土柱积水入渗模拟了人工配制土壤中粘粒含量对其入渗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粘粒含量对土壤入渗能力有较大影响,随粘... 为研究土壤粘粒含量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通过向自然土壤中添加沙粒、人工粘土的方法配制不同粘粒含量土壤,用土柱积水入渗模拟了人工配制土壤中粘粒含量对其入渗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粘粒含量对土壤入渗能力有较大影响,随粘粒含量增多,入渗能力递减:<0.001 mm粘粒含量从6%增加至40.4%时,稳定入渗速率从0.0169 cm/min降低至0.0068 cm/min,90 min累积入渗量则从3.66 cm降低至2.02 cm;(2)稳定入渗速率9、0 min累积入渗量与粘粒及物理性粘粒含量分别呈幂函数负相关、指数负相关关系,但与粘粒含量相关性更为显著;(3)通过对Green-Ampt模型、Philip模型及Kostiakov模型的参数拟合及累积入渗量计算,发现在本试验中Kostiakov模型拟合精度最高,Philip模型次之,Green-Ampt模型较差,说明Kostiakov模型对于均质土体是个比较实用的入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入渗 土壤粘粒含量 入渗模型
下载PDF
黏土颗粒间液桥从形成至断裂时毛细力的演化规律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昭 刘奉银 +2 位作者 李荣建 柴军瑞 张崇帅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845-2850,2860,共7页
通过土颗粒间形如液桥的水分毛细力认识和解释非饱和土的持水特性日趋为土力学界所关注。为研究黏土颗粒间液桥毛细力的演化规律,将黏土颗粒其简化为一对平行的片状颗粒,不考虑黏土颗粒表面的粗糙度。以Young-Laplace方程为基础,推得表... 通过土颗粒间形如液桥的水分毛细力认识和解释非饱和土的持水特性日趋为土力学界所关注。为研究黏土颗粒间液桥毛细力的演化规律,将黏土颗粒其简化为一对平行的片状颗粒,不考虑黏土颗粒表面的粗糙度。以Young-Laplace方程为基础,推得表征黏土颗粒间液桥毛细力关于固-液接触角和液桥体积的无量纲表达式;再令该无量纲表达式为0,绘制出固-液接触角与无量纲液桥体积的关系曲线,将1/3<vLB<1范围划分为液桥的断裂区、形成区和消失区,这种分区方法对描述黏土样在毛细阶段和吸附阶段的持水特性至关重要。最后,分析了液桥形成时毛细力与液桥体积和固-液接触角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固-液接触角一定时,液桥的毛细力随其体积增大呈递增趋势,而当液桥体积一定时,其毛细力随固-液接触角增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平行的片状黏土颗粒 毛细力 液桥演化 固-液接触角
下载PDF
生物炭改性填埋场覆盖层土的渗气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明玉 孙文静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3543-3550,共8页
生物炭具有多孔结构、高比表面积和强吸附特性。在填埋场传统黏土覆盖层中添加生物炭制成生物炭改性黏土覆盖层,实现生物削减填埋场逸出甲烷的目的。添加生物炭可改变土体的孔隙结构,改善土体中气体的流动性,但对填埋场覆盖层气体流动... 生物炭具有多孔结构、高比表面积和强吸附特性。在填埋场传统黏土覆盖层中添加生物炭制成生物炭改性黏土覆盖层,实现生物削减填埋场逸出甲烷的目的。添加生物炭可改变土体的孔隙结构,改善土体中气体的流动性,但对填埋场覆盖层气体流动特性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因此,以生物炭-黏土混合土的渗气特性为主要评价指标,探讨生物炭掺量和粒径对生物炭-黏土混合土渗气特性的影响规律与机制。采用研发的柔性壁气相渗透测试装置,测定不同生物炭掺量、不同生物炭粒径组的生物炭-黏土混合土的气体渗透系数k_(a),并结合核磁共振技术分析土体孔径分布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干密度不小于90%黏土最大干密度的生物炭-黏土混合土,存在一生物炭最优掺量,其气体渗透系数达到最低。当生物炭掺量小于该最优值时,气体渗透系数随生物炭掺量的增大而减小,该趋势在较低干密度时更加明显;当大于该最优生物炭掺量时,气体渗透系数随生物炭掺量的增大逐渐增大。对比无交集粒径组生物炭与黏土混合土的气体渗透系数可得,随着生物炭粒径的减小,气体渗透系数逐渐降低。利用NMR微观测试结果解释生物炭-黏土混合土的气体渗透系数在特定条件下随生物炭掺量和粒径的增大而增大的变化机制。该研究可为填埋场生物炭改性黏土终覆盖层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生物炭掺量和粒径选取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生物炭-黏土混合土 掺量 粒径 渗气特性 核磁共振 孔径分布
原文传递
Unraveling the size distributions of surface properties for purple soil and yellow soil 被引量:2
15
作者 Ying Tang Hang Li +2 位作者 Xinmin Liu Hualing Zhu Rui Ti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6期81-89,共9页
Soils contain diverse colloidal particles whose properties are pertinent to ecological and human health, whereas few investigations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surface properties of these particles. The objective of th... Soils contain diverse colloidal particles whose properties are pertinent to ecological and human health, whereas few investigations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surface properties of these particl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lucidate the surface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within targeted size ranges(i.e. 〉 10, 1-10, 0.5-1, 0.2-0.5 and 〈 0.2 μm) for a purple soil(Entisol) and a yellow soil(Ultisol) using the combined determination method. The mineralogy of corresponding particle-size fractions was determined by X-ray diffraction.We found that up to 80% of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85% of the surface charge of the entire soil came from colloidal-sized particles(〈 1 μm), and almost half of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surface charge came from the smallest particles(〈 0.2 μm). Vermiculite,illite, montmorillonite and mica dominated in the colloidal-sized particles, of which the smallest particles had the highest proportion of vermiculite and montmorillonite. For a given size fraction, the purple soil had a larger specific surface area, stronger electrostatic field, and higher surface charge than the yellow soil due to differences in mineralogy.Likewise, the differences in surface properties among the various particle-size fractions can also be ascribed to mineralogy.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oil surface properties were essentially determined by the colloidal-sized particles, and the 〈 0.2 μm nanoparticles made the largest contribution to soil properties. The composition of clay minerals within the diverse particle-size fractions could fully explain the size distributions of surface proper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soil colloids Surface charge number Specific surface area clay minerals
原文传递
硅铝风化壳不同地貌单元土壤化学成分差异研究
16
作者 焦有 孟祥远 +1 位作者 魏克循 袁彩凤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1998年第4期12-15,共4页
硅铝风化壳一般呈中性到微酸性反应,土壤无石灰反应,但在不同的地形部位,土壤中可溶盐的离子组成差异较大,地下水中盐分的化学组成及矿化度也明显不同,二者有相似的盐分移动规律。洪积扇中上部土壤与湖积洼地土壤中盐分分异明显,... 硅铝风化壳一般呈中性到微酸性反应,土壤无石灰反应,但在不同的地形部位,土壤中可溶盐的离子组成差异较大,地下水中盐分的化学组成及矿化度也明显不同,二者有相似的盐分移动规律。洪积扇中上部土壤与湖积洼地土壤中盐分分异明显,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土壤类型,显示出地形作为五大成土因素之一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单元 土壤及地下水 盐分 硅铝风化壳 粘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