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覆盖对夏玉米生长过程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79
1
作者 陈素英 张喜英 +1 位作者 胡春胜 刘孟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5-57,66,共4页
研究了冬小麦秸秆覆盖对夏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条件下,可增加0~60cm尤其是20~40cm土壤的储水量,并可有效地抑制土壤蒸发,整个生育期内覆盖与不覆盖相比,土壤蒸发量平均降低56.5%;由于覆盖改善了土壤的水分状况,影... 研究了冬小麦秸秆覆盖对夏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条件下,可增加0~60cm尤其是20~40cm土壤的储水量,并可有效地抑制土壤蒸发,整个生育期内覆盖与不覆盖相比,土壤蒸发量平均降低56.5%;由于覆盖改善了土壤的水分状况,影响了夏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叶面积、株高、生物量、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均明显高于不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夏玉米 生长过程 水分利用 土壤棵间蒸发 保墒能力
下载PDF
旱作麦田保护性耕作蓄水保墒和增产增收效应 被引量:85
2
作者 毛红玲 李军 +1 位作者 贾志宽 王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4-51,共8页
为了揭示渭北旱塬连作麦田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和冬小麦增产增收效应。于2007-2009年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渭北旱塬夏闲期免耕、深松和翻耕等3种耕作方式对麦田夏闲期蓄水保墒效果,以及3种耕作处理与平衡施肥、常规施肥... 为了揭示渭北旱塬连作麦田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和冬小麦增产增收效应。于2007-2009年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渭北旱塬夏闲期免耕、深松和翻耕等3种耕作方式对麦田夏闲期蓄水保墒效果,以及3种耕作处理与平衡施肥、常规施肥和低肥等3种施肥处理组合对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水分动态、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免耕和深松较翻耕保墒作用好,夏闲期免耕、深松较翻耕0~300cm土层3a平均土壤含水率分别增加了0.6和0.5个百分点,平均贮水量分别增加了24.2和21.5mm;生育期内平衡施肥免耕、深松较翻耕处理0~200cm土层2a平均土壤贮水量分别增加了17.7和14.4mm;以平衡施肥深松处理产量最高,2a平均产量高达5033.1kg/hm2,较平衡施肥翻耕和平衡施肥免耕分别增产5.5%和6.3%;以平衡施肥免耕经济效益最高,2a平均纯收益高达5553.7元/hm2,较平衡施肥深松和平衡施肥翻耕分别增收3.3%和9.2%。综合考虑各处理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和小麦增产增收效应,平衡施肥深松处理是渭北旱塬连作麦田较佳的耕作和施肥处理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土壤水分 作物 保墒 产量 保护性耕作 冬小麦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和氮素保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0
3
作者 黄震 黄占斌 +4 位作者 李文颖 锅圆 王晓茜 车明超 董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5-249,共5页
保水剂应用对土壤水肥利用效率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土柱模拟试验方法,以不施保水剂处理为对照,比较3种保水剂——聚丙烯酸盐类保水剂(A)、有机–无机复合保水剂(B)、腐植酸型多功能保水剂(C)对土壤水分和两种氮肥(尿素、硝酸铵)的保... 保水剂应用对土壤水肥利用效率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土柱模拟试验方法,以不施保水剂处理为对照,比较3种保水剂——聚丙烯酸盐类保水剂(A)、有机–无机复合保水剂(B)、腐植酸型多功能保水剂(C)对土壤水分和两种氮肥(尿素、硝酸铵)的保持效应,筛选保水剂与氮肥的合理施用配合。8次土壤淋溶结果表明:3种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和两种氮肥都有保持作用,但差异明显。在保水方面,A、B保水剂土壤水分保持效果较好且保水效果相近,C保水剂相对较差;随浇水次数增加,3种保水剂的保水效果均有所降低。在保肥方面,C保水剂对两种氮素的保持效果显著优于对照,且对硝酸铵保持效果优于对尿素的保持效果;A保水剂对尿素的保持效果明显,但对硝酸铵的保持效果很小,淋溶8次后,甚至对氮素淋溶有促进作用;B保水剂对尿素的保持效果8次淋溶后与C保水剂相近,对硝酸铵的保持效果介于其他两种保水剂之间。此外,保水剂对土壤脲酶活性有一定影响,其变化与氮素转化有关;施用尿素的土壤中,保水剂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为B保水剂>C保水剂>A保水剂,而施用硝酸铵的土壤中为A保水剂>B保水剂>C保水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剂 土壤水分 氮素 尿素 硝酸铵 淋溶 土壤水分保持 土壤氮素保持
下载PDF
我国农艺节水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26
4
作者 高传昌 王兴 +1 位作者 汪顺生 史尚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6-150,共5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用水面临巨大挑战,提升北方地区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对解决粮食生产过程中的缺水问题至关重要。全面分析了耕作保墒、覆盖保墒、增施有机肥与秸秆还田、水肥耦合、调整作物布局、选用节水型品种和化学调控等农艺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用水面临巨大挑战,提升北方地区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对解决粮食生产过程中的缺水问题至关重要。全面分析了耕作保墒、覆盖保墒、增施有机肥与秸秆还田、水肥耦合、调整作物布局、选用节水型品种和化学调控等农艺节水技术措施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针对我国农艺节水技术措施已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艺节水中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关键技术,以期将农艺节水技术提升一个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艺节水 保墒 水分生产率 节水增产
下载PDF
陕北黄土丘陵区山地苹果园的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佳旸 王延平 +2 位作者 韩明玉 张林森 韩稳社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49-758,共10页
掌握土壤水分特征是实现果园科学管理、有限雨水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保证果树高产优质的关键。以陕北米脂山地6年生红富士苹果园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4月—2016年6月采用FDR、中子水分仪和烘干法相结合的土壤水分监测方法,分析了山地苹果... 掌握土壤水分特征是实现果园科学管理、有限雨水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保证果树高产优质的关键。以陕北米脂山地6年生红富士苹果园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4月—2016年6月采用FDR、中子水分仪和烘干法相结合的土壤水分监测方法,分析了山地苹果园的土壤水分总体特征、单株不同位点的水分动态以及不同旱作措施(秸秆覆盖、起垄覆膜垄沟集雨、有机肥覆盖)的土壤水分环境效应。结果表明:陕北山地果园时段干旱严重,最严重的为苹果树新梢生长和幼果发育期;春季土壤干旱程度取决于上年入冬前土壤储水量高低。果园0~60 cm土层(根系分布集中层)水分随降雨量而变化,表现为较一致的季节变化特征;土壤水分的变化滞后于降雨变化,且降雨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随土层加深而减弱,100 cm深土层受降雨影响减弱,土壤剖面200 cm以下土层土壤含水量保持相对稳定。6年生山地苹果园土壤已经出现干化现象,且在90~300 cm存在明显的低湿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常年处在12%以下。苹果树单株尺度范围内,土壤含水量随距树干距离增加单调递增;土壤水分的平均值处在距树干105 cm处;沿行向距树干不同距离位点的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沿株向距树干等距离位点的含水量(P<0.05)。秸秆覆盖、起垄覆膜垄沟集雨和有机肥覆盖措施相较于空白对照(不覆盖、不灌溉)均能有效改善土壤水分环境,缓解果树生育期内水分供需矛盾,其中起垄覆膜垄沟集雨措施的保墒效果最佳,建议陕北黄土丘陵区山地雨养苹果园采用起垄覆膜垄沟集雨的保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园 土壤水分 覆盖 保墒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不同保墒耕作方法在旱地上的保墒效果及增产效应 被引量:13
6
作者 徐福利 严菊芳 王渭玲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80-84,共5页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免耕补充灌溉和传统保墒耕作 3种方法对旱地土壤水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留茬少耕秸秆覆盖增加了夏闲期农田的蓄水量 ,为旱地小麦播种出苗提供了水分保证。小麦收获时的土壤水分含量...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免耕补充灌溉和传统保墒耕作 3种方法对旱地土壤水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留茬少耕秸秆覆盖增加了夏闲期农田的蓄水量 ,为旱地小麦播种出苗提供了水分保证。小麦收获时的土壤水分含量 ,0~ 60 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 6.4mm,免耕补充灌水的为 6.7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 1 5 .3 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 ;60~ 1 0 0 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 3 0 .9mm,免耕补充灌水为 2 0 .3 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 3 3 .5 mm,也是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比传统耕作保墒技术增产 6.7%~ 5 4.8%。留茬少耕秸秆覆盖技术 ,提高了小麦播种时的底墒、灌浆时的土壤水含量 ,是一种有效的蓄水保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保墒耕作 小麦 土壤水分 保墒效果 增产效应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干旱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秦红灵 李春阳 +1 位作者 高旺盛 董孝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2-25,31,共5页
为了揭示农牧交错地区不同农田耕作方式对其水分环境的影响过程及规律,选择翻耕地和免耕地两种土地耕作类型,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在作物生长的整个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含量有随降雨量周期变化的趋势,无... 为了揭示农牧交错地区不同农田耕作方式对其水分环境的影响过程及规律,选择翻耕地和免耕地两种土地耕作类型,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在作物生长的整个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含量有随降雨量周期变化的趋势,无论是何种耕作方式,除生育期降雨外,播前底墒也是土壤供水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土壤贮水能力免耕地大于翻耕地;0~80 cm土壤水分的空间剖面自上而下分为两个层次:表层失水层(0~30 cm)和中层贮水层(30~80 cm).③用SPSS统计软件进一步对土壤水分与土层深度的关系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与土层深度的关系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其关系方程为拟和三次抛物线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变化 保护性耕作 北方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对双季稻田土壤氮渗漏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崔思远 尹小刚 +3 位作者 陈阜 唐海明 李锋 张海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4-179,共6页
针对免耕稻田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变引起的土壤氮素淋洗问题,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的稻田土壤氮素特征,为免耕稻田氮素的高效利用提供依据。研究在我国双季稻典型区湖南省宁乡县长期定位试验田进行,该试验地自2005年设置免耕秸... 针对免耕稻田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变引起的土壤氮素淋洗问题,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的稻田土壤氮素特征,为免耕稻田氮素的高效利用提供依据。研究在我国双季稻典型区湖南省宁乡县长期定位试验田进行,该试验地自2005年设置免耕秸秆还田(NT)、旋耕秸秆还田(RT)、翻耕秸秆还田(CT)和翻耕秸秆不还田(CT0)4种耕作处理,重复3次。使用定水头法分层测定0~80cm土壤导水率,测定分析各处理80cm处土壤渗漏液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差异。研究结果表明,NT0~80cm土壤的饱和导水率较CT提高了63.14%,NT铵态氮、硝态氮渗漏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秸秆还田措施使早稻耕作覆水初期渗漏水中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不还田处理。从全年淋失总量估算结果来看,各处理铵态氮渗漏量约是硝态氮的2倍。总之,相对于耕作处理,免耕会使氮素淋失量增加,而长期淹水条件下稻田铵态氮渗漏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饱和导水率 土壤水分 保护性耕作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土壤水分模型 被引量:9
9
作者 李洪文 高焕文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5-30,共6页
在2年初步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山西寿阳县年雨量、气温与蒸散量的分析,建立了保护性耕作土壤水分模型及其相关子模型。用此模型能预测特定地区作物各生长阶段的土壤含水量、任意年的降水量、任一天的平均气温和年蒸散量与径流量。试... 在2年初步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山西寿阳县年雨量、气温与蒸散量的分析,建立了保护性耕作土壤水分模型及其相关子模型。用此模型能预测特定地区作物各生长阶段的土壤含水量、任意年的降水量、任一天的平均气温和年蒸散量与径流量。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此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各种耕作处理下土壤水分的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耕作 预测模型 保护性耕作
下载PDF
地膜和秸秆覆盖对旱地农田土壤水分和大豆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董云云 王飞 +2 位作者 韩剑桥 蓝郭华 丁文斌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4-371,共8页
为探明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不同覆盖措施对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在陕北安塞县山地梯田进行了系统试验,监测并分析了地膜覆盖(M)、谷子秸秆覆盖量5000 kg/hm2(J5)、谷子秸秆覆盖量2500 kg/hm2(J2)和传统耕作(CK,对照处理)4个... 为探明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不同覆盖措施对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在陕北安塞县山地梯田进行了系统试验,监测并分析了地膜覆盖(M)、谷子秸秆覆盖量5000 kg/hm2(J5)、谷子秸秆覆盖量2500 kg/hm2(J2)和传统耕作(CK,对照处理)4个处理对农田土壤水分、大豆(中黄35)主要植株性状、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大豆生育期内,0-280 cm土层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M处理最高,比最低的CK高30.08%;根系广泛分布的0-60 cm土壤剖面中的耗水量顺序为:CK>M>J5>J2,其中CK和M的耗水量分别比J2高10.82%(p<0.05)和9.70%(p<0.05),CK的耗水量比J5高8.12%(p<0.05),其他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2)各覆盖处理的大豆株高、单片叶面积、单株生物干重和百粒重都大于CK,其中M的上述性状值均最大;(3)M,J5和J2分别比CK增产46.73%(p<0.01),34.61%(p<0.05)和15.69%,M和J5之间差异不显著;(4)M,J5和J2的水分利用效率依次比CK高48.30%(p<0.01),45.71%(p<0.01)和28.14%(p<0.05),M和J5之间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在半干旱区CK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最低,地膜覆盖保水和增产效果显著但存在污染问题和环境风险,秸秆覆盖是目前该区适宜推广的保护性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大豆 产量 秸秆覆盖 保护性耕作
下载PDF
干旱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秦红灵 李春阳 +1 位作者 高旺盛 董孝斌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66-170,共5页
为了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选择翻耕地和免耕地两种土地耕作类型,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在保护性耕作实行的两年时间里,测定了土层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结果表明:(1)在作物生长的整个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含量... 为了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选择翻耕地和免耕地两种土地耕作类型,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在保护性耕作实行的两年时间里,测定了土层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结果表明:(1)在作物生长的整个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含量有随降雨量周期变化的趋势,无论是何种耕作方式,除生育期降雨外,播前底墒也是土壤供水的重要组成部分;(2)土壤贮水能力免耕地都是大于翻耕地的;0-80cm土壤水分的空间剖面自上而下分为两个层次:表层失水层(0-30cm)和中层贮水层(30-80cm)。(3)用SPSS统计软件进一步对土壤水分与土层深度的关系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与土层深度的关系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其关系方程为拟和三次抛物线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变化 保护性耕作 北方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黔中喀斯特地区坡面种植措施对土壤水分及产流产沙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琳卿 覃莉 +4 位作者 刘忠仙 宋涛 李若愚 刘小明 李瑞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21,30,共8页
[目的]探讨黔中喀斯特地区坡面种植措施对土壤水分及坡面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为黔中地区坡面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贵州省龙里羊鸡冲水土保持监测站径流小区2014—2018年野外定位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及显著性检验等方... [目的]探讨黔中喀斯特地区坡面种植措施对土壤水分及坡面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为黔中地区坡面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贵州省龙里羊鸡冲水土保持监测站径流小区2014—2018年野外定位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及显著性检验等方法分析并探讨了黔中喀斯特地区降雨及不同种植措施对土壤水分、坡面产流及产沙特征的影响。[结果]①不同种植措施土壤含水率大小顺序为:杨梅>桃树>树莓>杨树>梨树>杨树+墨西哥柏>草地>墨西哥柏>玉米(等高耕作),土壤含水率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②坡面多年产流及产沙均以等高耕作(玉米)及水保林中的杨树种植措施为最大,水土保持效果最差;水土保持效果最好的为经果林种植措施,其中又以桃树种植措施效果最好。③各种植措施产流、产沙量分别与平均降雨强度及30 min最大降雨强度(I 30)存在正相关性关系。除杨树+墨西哥柏及杨梅种植措施外,研究区其他7种种植措施坡面产流产沙与降雨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与坡耕地相比较,经果林、水保林及生态恢复草地措施可不同程度提高土壤含水率,同时降低产流量、产沙量,坡面土壤抗侵蚀能力得以增强,并有效降低土壤侵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措施 土壤含水率 产流产沙 水土保持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苟琪琪 朱永华 +1 位作者 吕海深 崔晨韵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17,共6页
为精确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选择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和深松秸秆还田两种耕作措施,通过对两种耕作方式下玉米全生育期土壤水分的实时监测,分析玉米土壤水分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深松能提... 为精确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选择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和深松秸秆还田两种耕作措施,通过对两种耕作方式下玉米全生育期土壤水分的实时监测,分析玉米土壤水分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深松能提高10、30、70 cm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了7.66%、8.74%和6.37%,两种耕作方式下3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呈现较大差异;(2)从小时尺度研究发现两种耕作方式下雨后各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过程差异较大。雨后土壤水达到饱和后常规耕作时10 cm土壤水在晚上突降,而深松耕作在一天内逐渐下降;(3)除出苗期外,深松能显著提高其他生育期的土壤含水量,拔节期和灌浆期提升最多,分别提升5.00%和6.03%;(4)深松增产5.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保护性耕作 淮北平原
下载PDF
保墒耕作与施肥对旱地小麦产量的综合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福利 严菊芳 高义民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54-59,共6页
从 1 996~ 1 999年在渭北旱塬进行了旱地小麦保墒耕作方法与施肥技术试验。结果表明 ,施肥与保墒是旱地小麦高产中的两大重要因素。渭北旱塬一般小麦产量水平只有 2 0 0 kg/667m2左右 ,要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 ,就必须解决水分不足这一... 从 1 996~ 1 999年在渭北旱塬进行了旱地小麦保墒耕作方法与施肥技术试验。结果表明 ,施肥与保墒是旱地小麦高产中的两大重要因素。渭北旱塬一般小麦产量水平只有 2 0 0 kg/667m2左右 ,要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 ,就必须解决水分不足这一限制因素。试验中采用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或免耕补灌方法 ,配合氮磷化肥 ,小麦产量可以达到 2 50~ 3 50 kg/667m2 或更高。旱地小麦施肥仍以氮磷配合一次深施为主 ,施用有机肥是增加小麦产量和培肥土壤肥力的主要措施。将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与施用有机肥相结合 ,有机质 3年提高了 3 .0 5g·kg- 1 ;免耕补灌结合施用有机肥 ,土壤有机质增加 1 .76g·kg- 1 ,土壤速效钾增加 4 .5~ 60 .3 8mg·kg- 1 ,速效磷增加 1 .97~ 9.3 7mg· kg- 1 。钾、锰、锌、铁等营养元素对小麦增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农业 小麦 施肥 保增栽培
下载PDF
黑龙江西部地表覆盖保墒的抗旱造林技术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力刚 李峰 +1 位作者 王炜烨 刘文环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7-154,共8页
增强土壤蓄水保墒性能,是提高干旱半干旱区造林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以黑龙江西部为背景,选取覆膜、覆秸秆和覆沙3种地表覆盖措施,采用对比的研究方法,探讨半干旱区地表覆盖保墒的抗旱造林技术。结果表明:3种地表覆盖措施不同程度提高... 增强土壤蓄水保墒性能,是提高干旱半干旱区造林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以黑龙江西部为背景,选取覆膜、覆秸秆和覆沙3种地表覆盖措施,采用对比的研究方法,探讨半干旱区地表覆盖保墒的抗旱造林技术。结果表明:3种地表覆盖措施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壤含水率,平均提高幅度分别达58.93%,32.91%和24.97%,且以降水较少的春季最为明显;3种覆盖措施造林成活率分别提高了13.9,11.7和10.6百分点,与对照差异显著。对应地表覆盖处理下的樟子松,2008—2013年间的年均高生长量提高了23.35%,5.08%和9.64%;通过对3种地表覆盖材料及相应处置费用的市场经济核算,其造林成本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4%,9.3%和9.2%。采用隶属函数值法,以造林成活率、造林初期6 a的年均高生长量和初期造成成本提高幅度为指标,对各处理措施进行评价和排序,其结果为:覆膜>覆沙>覆秸秆>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覆盖 土壤保墒 抗旱造林技术 黑龙江西部
下载PDF
田间覆盖保墒技术措施的应用与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瑜芳 沈荣开 任理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1995年第4期341-347,共7页
介绍了国内外的田间覆盖技术措施应用及理论研究现状。目前,研究土壤水热运移模型大致可分为等温模型和非等温模型两大类。分析和论述了两类模型代表模式及其特点;详细论述了地面覆盖对土壤表面水、汽、热状况的影响,以及不同覆盖材料,... 介绍了国内外的田间覆盖技术措施应用及理论研究现状。目前,研究土壤水热运移模型大致可分为等温模型和非等温模型两大类。分析和论述了两类模型代表模式及其特点;详细论述了地面覆盖对土壤表面水、汽、热状况的影响,以及不同覆盖材料,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水热运移的影响;简述了二维土壤水热耦合模型及数值模拟计算。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间覆盖 保墒 水热耦合模型
下载PDF
保水保墒技术对攀枝花干热河谷造林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刀丽平 李恒 +1 位作者 肖恩 雷彻虹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26-28,32,共4页
在攀枝花干热河谷地区,采用保水保墒技术进行荒山造林,用10 g保水剂+覆草措施定植苗木,造林成活率可提高到98%,用10 g保水剂+覆膜措施定植苗木,造林保存率可提高到86%.
关键词 保水保墒 干热河谷 造林
下载PDF
公路边坡不同护坡措施表层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志强 王瑄 鲍永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7-83,共7页
为了确定公路边坡不同护坡措施保水效果,以沈抚高速沿线的草皮防护(CP)、挂网喷播(GW)、六角空心砖防护(LJ)和菱形防护(LX)四种典型边坡防护措施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水分测量仪观测不同护坡措施的表层土壤含水量,分析不同护坡措施下土... 为了确定公路边坡不同护坡措施保水效果,以沈抚高速沿线的草皮防护(CP)、挂网喷播(GW)、六角空心砖防护(LJ)和菱形防护(LX)四种典型边坡防护措施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水分测量仪观测不同护坡措施的表层土壤含水量,分析不同护坡措施下土壤含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护坡措施土壤含水量均表现为坡下>坡中>坡上;土壤含水量均值在13日,14日均表现为CP>GW>LJ>LX,而在15日,16日均表现为CP>LJ>GW>LX;在同种护坡措施下,土壤含水量变异程度在各坡位均表现为随时间变化呈逐渐增大的规律;在同一坡面情况下,六角空心砖防护坡面表层土壤水分变异系数(CV)表现为坡上>坡下>坡中,其余三种护坡措施CV均表现为坡上>坡中>坡下;护坡措施土壤含水量变异程度随时间变化表现为LX(12.5%)>GW(10.6%)>CP(9.2%)>LJ(8.5%),菱形植草与其余三种措施间差异显著(p<0.05),挂网植草与六角空心砖防护差异显著(p<0.05),草皮防护与这两种措施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六角空心砖配合紫穗槐灌木和小火炬草本植被的护坡形式保水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防护措施 土壤含水量 保水效果 时空演变特征
下载PDF
干湿两季等高绿篱红壤浅沟坡面土壤水分空间变化 被引量:6
19
作者 彭艳平 高超 +3 位作者 张旭 郭忠录 蔡崇法 赵书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1-66,共6页
以红壤丘岗区等高绿篱浅沟坡面为研究对象,比较干湿两季有无绿篱浅沟坡面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并对试验小区的径流量以及土壤侵蚀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旱季,小区土壤含水率变化随着土层加深均呈现增长的趋势;在雨季,无绿篱小区土壤含... 以红壤丘岗区等高绿篱浅沟坡面为研究对象,比较干湿两季有无绿篱浅沟坡面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并对试验小区的径流量以及土壤侵蚀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旱季,小区土壤含水率变化随着土层加深均呈现增长的趋势;在雨季,无绿篱小区土壤含水率随着土层加深呈现增长的趋势,而绿篱小区土壤含水率表现为30cm土层>45cm土层>15cm土层;绿篱小区的土壤水分变异系数随着土层加深呈降低趋势,相同土层干湿两季绿篱小区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均大于无绿篱小区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在干湿两季,坡中位置绿篱小区土壤含水率始终大于无绿篱小区土壤含水率,坡上和坡下位置上绿篱小区土壤含水率小于无绿篱小区土壤含水率,种植等高绿篱的坡面保水保土效果明显,使植物在干湿两季能充分利用浅沟坡面水分,对缓解季节性干旱、保持水土起到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等高绿篱 干湿季节 土壤水分 空间差异 水土保持
下载PDF
风蚀条件下人类活动对高寒草地水分保持功能影响的定量模拟 被引量:6
20
作者 鲁春霞 于格 +1 位作者 谢高地 肖玉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89-1293,共5页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将严重地影响高原的水源涵养功能。为了定量研究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水分保持功能的影响,采用大型风洞实验,模拟人类不同的干扰方式和干扰程度对高...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将严重地影响高原的水源涵养功能。为了定量研究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水分保持功能的影响,采用大型风洞实验,模拟人类不同的干扰方式和干扰程度对高寒草地土壤水分保持功能的影响。实验样品采自青藏高原三个草地类型:高寒草甸、草原化草甸和高寒草原。干扰方式包括破坏草地地上部分和根系,干扰程度包括轻干扰、中度干扰、重度干扰和全部破坏。实验结果表明,地上部分破坏后,土壤含水率均有下降,降幅分别为:QZ1为6.9%~9.2%、QZ2为6.8%~10.1%、QZ3为9%~10%;当根系遭到破坏后土壤含水率的降幅则分别为:QZ1为16%~30%,QZ2为17.25~32.1%,QZ3为22%~50%,显然,根系破坏后土壤含水率降幅远大于地表植被破坏后的情形。因此,植被根系是高寒草地水分保持功能的关键。随着干扰程度的加剧,土壤含水率在迅速下降。从试验模拟结果看,三个草地类型中土壤水分保持功能分别是高寒草甸>草原化草甸>高寒草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功能评价 土壤水分保持 风洞模拟 高寒草地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