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艺术世界是社会关系还是逻辑关系的总和?——重审丹托与迪基的艺术体制论之争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岸瑛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36-141,156,共7页
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出发,对丹托与迪基的艺术体制论之争进行回顾和评价。在艺术定义问题上,丹托和迪基接续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分析美学讨论,不约而同地关注到艺术品的隐性属性,并试图从关系角度来界定艺术。迪基提出了艺术体制论... 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出发,对丹托与迪基的艺术体制论之争进行回顾和评价。在艺术定义问题上,丹托和迪基接续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分析美学讨论,不约而同地关注到艺术品的隐性属性,并试图从关系角度来界定艺术。迪基提出了艺术体制论,并认为'艺术体制'概念受启发于丹托的'艺术世界'概念。但是,出于不同的理论旨趣,二者对于'艺术世界'的理解截然不同。迪基将'艺术世界'视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丹托将'艺术世界'理解为逻辑关系的总和。两种认识同等重要,却导向了不同的研究方向和理论类型,与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关联。事实上,艺术世界既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逻辑关系的总和。认识到前者,有助于破除有关艺术的审美神话;认识到后者,有助于厘清和把握艺术价值的生成机制。后者是一个更难把握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体制论 艺术世界 艺术社会学 艺术社会史
原文传递
艺术的祛魅——艺术社会学的历史谱系与问题视域 被引量:5
2
作者 周计武 李星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49-71,123,共24页
作为一种观念和方法,艺术社会学滥觞于19世纪,形成于20世纪上半叶,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作为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艺术社会学发展之初就蕴含着来自两种理论路径的张力。追溯艺术社会学的历史谱系可以发现,伴随社会学的发展... 作为一种观念和方法,艺术社会学滥觞于19世纪,形成于20世纪上半叶,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作为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艺术社会学发展之初就蕴含着来自两种理论路径的张力。追溯艺术社会学的历史谱系可以发现,伴随社会学的发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的批判、反思与实践,艺术理论逐渐完成从“内结构”到“外结构”、从艺术哲学到文化社会学的范式转向。最终,一种超越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界别的、跨学科整合的研究趋势呼之欲出。它的使命不是缔造诗意的审美幻象或伟大的艺术传奇,而是穿越艺术时空的迷雾,批判性地理解与反思艺术活动的事实,在研究范式上实现艺术的祛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社会学 艺术社会史 马克思主义 范式转向 艺术的祛魅
下载PDF
霍克海默论艺术社会学与摄影的意义
3
作者 蒋颖(译) 王凤才(译)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39-145,475-476,共9页
在《论艺术社会学》一文中,霍克海默探讨了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社会基本结构决定了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艺术对社会生活也有维护或克服的反作用。与艺术心理学不同,艺术社会学旨在洞察艺术作品与社会现实之间的... 在《论艺术社会学》一文中,霍克海默探讨了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社会基本结构决定了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艺术对社会生活也有维护或克服的反作用。与艺术心理学不同,艺术社会学旨在洞察艺术作品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客观关系,其任务在于证明艺术作品与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揭示理解艺术作品的社会权力。因而,艺术社会学不存在包罗万象的阐释原则,也无法与艺术哲学、艺术研究划出明确的界线。在《我们时代摄影的意义》一文中,霍克海默讨论了摄影(包括电影和电视)等图像语言与“事物”(社会现象及其“事实”背后的本质)之间的关系——尽管摄影完全致力于现象,但它却比绘画更能体现事物本质,因为摄影所呈现的并非粗浅的外部现实,更是其背后的意志、信念等精神关联。电影和电视等现代媒介本质上也类似于摄影,如果社会基础不是以人民共同利益为导向,那么现代技术就可能被操纵,因此需要洞察利用现代技术背后的社会“实体”。尽管图像可能导致理解力的退化,但在当今科学技术条件下,它也承载着清楚表达信念的任务。因而,它仍然有积极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克海默 艺术社会学 艺术与社会生活 摄影 科学与艺术
原文传递
艺术社会学奠基人阿诺德·豪泽尔的学术与生平 被引量:5
4
作者 冯白帆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2-139,222,共8页
20世纪中叶,艺术史研究领域发生了一场重要的变革。艺术史研究方法开始由传统的风格形式研究向艺术社会学研究转型。匈牙利艺术史学家阿诺德·豪泽尔作为艺术社会学的奠基人,在这场变革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的第一部分从阿诺... 20世纪中叶,艺术史研究领域发生了一场重要的变革。艺术史研究方法开始由传统的风格形式研究向艺术社会学研究转型。匈牙利艺术史学家阿诺德·豪泽尔作为艺术社会学的奠基人,在这场变革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的第一部分从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的理论发展脉络着手,论述了豪泽尔在这一过程中做起到的作用和影响。第二部分主要是根据一些新发现的文献对其生平进行尽可能详细的描述。以还原历史的语境,并对豪泽尔及其艺术社会学理论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社会学 艺术社会史 阿诺德·豪泽尔 学术与生平
下载PDF
从艺术社会史到艺术社会学——阿诺德·豪泽尔学术思想述评 被引量:5
5
作者 范丽甍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0-126,共7页
20世纪中叶,西方艺术史研究领域发生了一场重要变革,集中体现在社会学研究方法逐步为艺术史研究者所采用,开始把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加以研究,阐释艺术作品如何与产生它的社会发生关系,艺术家与观者所属的社会阶层对艺术风格的影响,以... 20世纪中叶,西方艺术史研究领域发生了一场重要变革,集中体现在社会学研究方法逐步为艺术史研究者所采用,开始把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加以研究,阐释艺术作品如何与产生它的社会发生关系,艺术家与观者所属的社会阶层对艺术风格的影响,以及社会结构与艺术发展之间的关联等。这场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代艺术史的研究面貌,而这个时期推动变革的核心人物,是英国著名匈牙利籍艺术史家阿诺德·豪泽尔。豪泽尔不仅促进了艺术史研究视角的多元化,也使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得以完善,最终成为艺术社会学真正意义上的奠基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豪泽尔 艺术社会史 艺术社会学
原文传递
场域理论与布尔迪厄艺术社会学的建构 被引量:5
6
作者 杜晓杰 《民族艺林》 2020年第1期17-25,共9页
场域理论是布尔迪厄艺术社会学的核心范畴。通过对场域概念的界定,布尔迪厄确立了自己艺术社会学的整体性学术视野。通过对场域相对独立性、层级性和斗争性的特征分析,布尔迪厄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艺术社会学体系。布尔迪厄以场域理论为中... 场域理论是布尔迪厄艺术社会学的核心范畴。通过对场域概念的界定,布尔迪厄确立了自己艺术社会学的整体性学术视野。通过对场域相对独立性、层级性和斗争性的特征分析,布尔迪厄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艺术社会学体系。布尔迪厄以场域理论为中心的艺术社会学,打破了此前艺术社会学的视野局限,对于当代的艺术学理论和艺术批评体系的建构,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尔迪厄 场域 艺术社会学 艺术批评 文化研究
下载PDF
艺术界视阈下中国当代艺术群落衰落现象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智洋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49-52,共4页
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各种艺术群落,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参与,大多数艺术群落都以相同的轨迹走向了衰亡。以贝克的艺术界理论为视阈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这些当代艺术群落内部由组织结... 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各种艺术群落,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参与,大多数艺术群落都以相同的轨迹走向了衰亡。以贝克的艺术界理论为视阈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这些当代艺术群落内部由组织结构缺陷、运行逻辑分歧等引起的矛盾,以及外部社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强势介入,最终导致了其走向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群落 艺术界 贝克 艺术社会学 当代艺术
下载PDF
书画在艺术治疗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应逸翔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0期79-80,共2页
艺术是适应社会的人的个性的自我定位最有效的手段。人类的不幸主要溯源于个人自发创造力受到压制,人格自然的生长受到阻挠。艺术治疗师通过运用艺术治疗让案主摆脱这种状况,达到自我实现。阐述了艺术治疗法的起源与发展,结合社会工作... 艺术是适应社会的人的个性的自我定位最有效的手段。人类的不幸主要溯源于个人自发创造力受到压制,人格自然的生长受到阻挠。艺术治疗师通过运用艺术治疗让案主摆脱这种状况,达到自我实现。阐述了艺术治疗法的起源与发展,结合社会工作实务与艺术治疗法相交融的研究。提出构建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审美取向的社会工作艺术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艺术治疗 中国传统艺术 书法心理学 艺术社会学
下载PDF
艺术社会学视野下的展览制度初探--对迪基艺术制度理论困境的一种微观反思
9
作者 高宇 《当代美术家》 2024年第5期19-33,共15页
为了恪守价值中立原则,迪基放弃了艺术制度的历史维度,而选择将其看作现成的、无须加以考量的惯例和语境。这种审美态度之后的全新“迷思”,便是迪基艺术制度理论的悖谬所在。本文以比格尔的艺术社会学为理论视野,以艺术制度框架的纽结... 为了恪守价值中立原则,迪基放弃了艺术制度的历史维度,而选择将其看作现成的、无须加以考量的惯例和语境。这种审美态度之后的全新“迷思”,便是迪基艺术制度理论的悖谬所在。本文以比格尔的艺术社会学为理论视野,以艺术制度框架的纽结点即展览为研究对象,首先阐明了艺术所处制度语境的社会历史建构、真实具体运作与文化权力关系,进而对展览概念的评价内涵和历史内涵进行了回溯和揭示。通过展览审视艺术制度的具体运作,本文尝试将一种艺术迷思对另一种的取代,阐述为新旧艺术制度的历史更迭,目的在于思考审美态度和艺术惯例“迷思之争”的破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迪基 艺术体制论 艺术社会学 展览制度
下载PDF
艺术社会学的建构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道圣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5-109,共5页
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艺术学领域一系列的问题,包括艺术和艺术家的历史、艺术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艺术趣味的历史演变以及美学和艺术概念的历史演变,使艺术学摆脱了传统的形式主义和先验论的局限,将艺术从神圣化的氛围中解脱出来,恢复艺术... 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艺术学领域一系列的问题,包括艺术和艺术家的历史、艺术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艺术趣味的历史演变以及美学和艺术概念的历史演变,使艺术学摆脱了传统的形式主义和先验论的局限,将艺术从神圣化的氛围中解脱出来,恢复艺术在其所存在的特定社会环境中更为具体和真实的地位。艺术学因此就被建构为艺术社会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 艺术社会学 艺术体制 审美趣味 神圣化 学科 建构
下载PDF
马克思与20世纪艺术社会学研究的走向 被引量:2
11
作者 汪正龙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8-123,138,共7页
马克思关于艺术社会学的思考,包含了对文艺的社会属性及社会功能的认定。在20世纪艺术社会学的发展中,艺术与真理、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生产与消费、艺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命运等的讨论,甚至20世纪艺术社会学研究的分化,都带有马克思影... 马克思关于艺术社会学的思考,包含了对文艺的社会属性及社会功能的认定。在20世纪艺术社会学的发展中,艺术与真理、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生产与消费、艺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命运等的讨论,甚至20世纪艺术社会学研究的分化,都带有马克思影响的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艺术社会学 艺术生产 艺术传播
原文传递
论自主艺术场的生成机制与反思性原则——来自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视角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计武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7-135,共9页
自主艺术场是历史建构的产物,它根源于现代文化的不断分化及其在道德、审美上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双重拒绝。这是一种建立在冲突与区分基础上的艺术体制。通过对艺术场的反思性批判,布迪厄从反思社会学的视角揭示了等级化的艺术体裁、趣... 自主艺术场是历史建构的产物,它根源于现代文化的不断分化及其在道德、审美上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双重拒绝。这是一种建立在冲突与区分基础上的艺术体制。通过对艺术场的反思性批判,布迪厄从反思社会学的视角揭示了等级化的艺术体裁、趣味体制与社会阶级分层之间隐蔽的权力结构关系,打破了纯粹美学的艺术幻象。这是一种既尖锐又深刻的启发性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场 自主性 反思社会学 纯粹美学 艺术体制
原文传递
艺术的自主性:论艺术社会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被引量:3
13
作者 阳烁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年第2期119-123,共5页
近期流行的一种观点将艺术社会学划分为三种范式:“艺术--社会”学范式、“艺术--社会学”和新艺术社会学。本文试图通过进一步厘清艺术社会学的发展路径来反思这一分类方式的合理性,并且试图以艺术的自主性为核心重新对艺术社会学的研... 近期流行的一种观点将艺术社会学划分为三种范式:“艺术--社会”学范式、“艺术--社会学”和新艺术社会学。本文试图通过进一步厘清艺术社会学的发展路径来反思这一分类方式的合理性,并且试图以艺术的自主性为核心重新对艺术社会学的研究范式进行重新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社会学 审美转向 研究范式 艺术自主性
下载PDF
浅析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及其审美救赎特质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霓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2期63-65,76,共4页
王尔德在《谎言的衰朽》中提出了艺术具有独立性,生活和自然不完美、必须经过艺术的加工,生活模仿艺术的三大唯美主义理论;在《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中又提出艺术是道德所无法约束的,也不应受道德的约束之理论。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 王尔德在《谎言的衰朽》中提出了艺术具有独立性,生活和自然不完美、必须经过艺术的加工,生活模仿艺术的三大唯美主义理论;在《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中又提出艺术是道德所无法约束的,也不应受道德的约束之理论。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王尔德从强调文化的角度推崇纯艺术(唯美主义),以此作为否定现实、超越现实的手段。唯美主义理论并非如前人所认为的那样遁世消极,而是包含着以审美救赎为主观目的的积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尔德 唯美主义 审美救赎 文化社会学 艺术境界 艺术加工
下载PDF
18世纪法国绘画的艺术观者问题:弗雷德与克洛之争
15
作者 周计武 王静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4-154,160,共12页
艺术观者问题是西方艺术史学史传统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其现代版本一直可以追溯到18世纪狄德罗时代的法国学院沙龙展。迈克尔·弗雷德和托马斯·克洛分别从形式美学和艺术社会学的研究视角探索绘画与观者的关系,并就此问题产生... 艺术观者问题是西方艺术史学史传统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其现代版本一直可以追溯到18世纪狄德罗时代的法国学院沙龙展。迈克尔·弗雷德和托马斯·克洛分别从形式美学和艺术社会学的研究视角探索绘画与观者的关系,并就此问题产生了争鸣。在他们争鸣的背后,隐含了观者和公众在内涵与特征上的差异。这两个概念在运用策略上的相近之处揭示了它们服务于现代艺术史叙事的共同目的,标识了观者问题的新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者 公众 法国绘画 形式美学 艺术社会学 迈克尔·弗雷德 托马 斯·克洛
下载PDF
“他者”视域下的中国绘画史研究--刍评《气势撼人》见高居翰艺术史学的双重面向
16
作者 黄祥科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33-140,共8页
在中国绘画史领域,高居翰采用内外兼修的研究方法,通过以视觉为中心的形式挖掘隐藏在作品“不和谐”因素背后的时代变局与社会真相,突破了以往学界的研究藩篱,冲击了历史文本模式。同时也把非主流的研究对象纳入中国绘画史,进一步消解... 在中国绘画史领域,高居翰采用内外兼修的研究方法,通过以视觉为中心的形式挖掘隐藏在作品“不和谐”因素背后的时代变局与社会真相,突破了以往学界的研究藩篱,冲击了历史文本模式。同时也把非主流的研究对象纳入中国绘画史,进一步消解了大众对于业余精神的崇拜感,为艺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居翰 《气势撼人》 形式分析法 艺术社会学 图像证史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初胡秋原的庸俗社会学批判
17
作者 周平远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5-110,共6页
庸俗社会学的木质,在于无视艺术规律,取消中间环节,把文艺这一精神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基础性结构直接关联,从而对文艺的性质、功能作出简单性规定和强制性要求。胡秋原是中国文论界从学理的层面.对庸俗社会学作出深入剖析的第一人。... 庸俗社会学的木质,在于无视艺术规律,取消中间环节,把文艺这一精神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基础性结构直接关联,从而对文艺的性质、功能作出简单性规定和强制性要求。胡秋原是中国文论界从学理的层面.对庸俗社会学作出深入剖析的第一人。其理论资源,来自于普列汉诺夫的“中介论”。他对弗里契《艺术社会学》“图式化”弊端之批评,亦发时人所未见。其地球“自转”与“公转”之喻,表明了他对文学“自律”与“他律”关系的洞见与把握,并给后人以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庸俗社会学 中介论 艺术社会学 图式化 批判
下载PDF
艺术感知社会学理论纲要(1968)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计武(译)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2年第3期5-19,共15页
译文是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1968年发表的一篇长文,后收入《文化生产场》(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1993)。受到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的启发,布尔迪厄把艺术感知与艺术解码能力结合起来,重点探讨了... 译文是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1968年发表的一篇长文,后收入《文化生产场》(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1993)。受到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的启发,布尔迪厄把艺术感知与艺术解码能力结合起来,重点探讨了艺术感知的社会生成,艺术编码与解码能力的社会条件,以及艺术能力与艺术教育、阶级习性之间的文化逻辑关系。鉴于艺术感知是一种间接的以编码为基础的解码行为,而解码需要掌握不同复杂程度的符码,所以天真的观者的“纯真之眼”是一种并不存在的感知神话。艺术解码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对解码工具即解释图式(interpretation schemes)的掌握程度。毋庸置疑,对艺术解释图式的掌握离不开在家庭成长环境中熏陶渐染的艺术氛围,离不开观展、听戏等艺术活动中所获得的艺术体验,更离不开规范化的艺术教育。在此意义上,作为符号资本和象征权力,优雅的品位是一种卡里斯玛型的意识形态。它让文化与艺术才能成为一种有教养的天性,悬置了使文化成为可能的社会条件,掩饰了文化资源配置与文化资本分布的不平等,将社会阶层的区隔合法化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感知 社会学 艺术编码 艺术解码 卡里斯玛型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当代艺术的新维度:线上艺术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刚 宋伦宸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21-26,40,共7页
“线上艺术”成为当代艺术的新景观,是指它与传统的线下艺术之间既有联系和依承,又有差异。从形态学上讲,这个差异是以互联网社会作为临界进入网络艺术社会学,而网络艺术社会学里的“问题意识”则是线上艺术的核心。21世纪以来,虚拟现... “线上艺术”成为当代艺术的新景观,是指它与传统的线下艺术之间既有联系和依承,又有差异。从形态学上讲,这个差异是以互联网社会作为临界进入网络艺术社会学,而网络艺术社会学里的“问题意识”则是线上艺术的核心。21世纪以来,虚拟现实成为生活中的常态,当代艺术的新维度——线上艺术概念的提出及传播促进着当代艺术形态的改变。线上艺术对当代艺术的重构更多的是视觉图像和视觉文化的理念与模式,它们和网络艺术社会学情景下的艺术思维之间构建起一种联系,并进入网络社会现场,即网络形态下的网络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上艺术 线下艺术 数据 数码 人工智能 社会学 当代艺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