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的地方依恋:测量工具及应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池丽萍 苏谦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年第12期1523-1525,共3页
目的检验地方依恋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并以此测量青少年对不同类型环境的地方依恋特征。方法以285名青少年为被试,施测中文版地方依恋量表。结果①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89~0.92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指标表明数据与模... 目的检验地方依恋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并以此测量青少年对不同类型环境的地方依恋特征。方法以285名青少年为被试,施测中文版地方依恋量表。结果①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89~0.92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指标表明数据与模型拟合良好,量表能够用于相关实证研究中;②在4种微环境中,青少年对家的依恋水平最高(x-=4.51),对学校的依恋(x-=3.92)次之,对自然和文化两类微环境的依恋水平最低(F=190.67,P〈0.01);③青少年的地方依恋不存在显著性别(F=0.27,P〉0.05)、年级差异(F=1.44,P〉0.05)。结论该量表适合用于地方依恋的测量,青少年对不同类型社会微环境的依恋水平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依恋 社会微环境 青少年 量表
下载PDF
民办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宪华 张蕾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年第8期944-946,共3页
目的探讨民办高校新生SCL-90异常因子与心理问题严重者(≥3)分布情况,不同类型大学新生在SCL-90因子分上的差异及家庭因素对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的民办高校新生基本资料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西北地区某大城市... 目的探讨民办高校新生SCL-90异常因子与心理问题严重者(≥3)分布情况,不同类型大学新生在SCL-90因子分上的差异及家庭因素对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的民办高校新生基本资料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西北地区某大城市中随机选取某民办高校08级新生113名进行测量。结果 1在SCL-90因子中,检出率最高的因子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抑郁和敌对(并列第3),至少1个因子≥3的学生总体检出率为15.04%;2不同性别的新生仅在恐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2.41,P<0.05);来自不同生源地的新生仅在人际敏感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F=3.35,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SCL-90各因子及总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t=1.57或0.50,P>0.05);3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家庭因素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影响(F=1.49或0.02,P>0.05)。结论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研究者未来应探讨新生个体内的心理健康素质,以及学校因素或社会微环境对民办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心理学 民办高校 大学新生 心理健康素质 社会微环境
下载PDF
基于地方依恋原理的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人群研究——以维吾尔族大学生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古丽扎伯克力 辛自强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3-77,127,共6页
通过对25名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访谈,探讨了他们在大巴扎这个社会微环境中的活动、地方依恋的形成及这种微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和社会化的意义。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大巴扎的依恋表现在功能性和情感性两个方面;通过在大巴扎从事的活动,大学... 通过对25名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访谈,探讨了他们在大巴扎这个社会微环境中的活动、地方依恋的形成及这种微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和社会化的意义。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大巴扎的依恋表现在功能性和情感性两个方面;通过在大巴扎从事的活动,大学生产生了归属感等积极情感,增加了对本民族的认同;大巴扎作为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微环境,对大学生的作用是以地方依恋为中介的,并表现在有效地管理情绪、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和更好地适应环境上。本研究的启示是,地方依恋应该作为城市设计中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民族地区的城市建设应该保留其民族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扎 社会微观环境 地方依恋 功能性依恋 情感性依恋
下载PDF
移动与划界:青少年手机使用中的数字自我实现 被引量:5
4
作者 朱丽丽 魏玮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5-104,共10页
本研究以当下中国教育体制中的初高中生为分析对象,采用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的方法,在媒介情境论的理论框架下,探讨这个特殊的年龄群体在与家庭、学校的日常博弈中如何动用手机来挑战自身作为社会期待的"学生"与"孩子&q... 本研究以当下中国教育体制中的初高中生为分析对象,采用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的方法,在媒介情境论的理论框架下,探讨这个特殊的年龄群体在与家庭、学校的日常博弈中如何动用手机来挑战自身作为社会期待的"学生"与"孩子"的双重角色规范。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构成了青少年的"社会化微环境",而手机的进入对其产生了"移动"、"划界"的重构作用。青少年群体正是通过媒介使用策略开辟了角色协商的空间,并进行一种崭新的数字自我的确认,而数字自我具备整饰、展演、流动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手机 数字自我 角色协商 社会化微环境
下载PDF
商业类社会微环境的“非商业”意义——在小店逗留的女性青少年 被引量:2
5
作者 池丽萍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70-75,共6页
采用质性分析方法研究女性青少年在小吃店、书店两种商业类社会微环境中的活动,发现女性青少年对这些小店的光顾存在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的规律;这些商业类微环境吸引他们的是环境的主观意义及其中人的因素;在交往中,小店主人和女性青少... 采用质性分析方法研究女性青少年在小吃店、书店两种商业类社会微环境中的活动,发现女性青少年对这些小店的光顾存在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的规律;这些商业类微环境吸引他们的是环境的主观意义及其中人的因素;在交往中,小店主人和女性青少年都表现出许多非典型商业行为;小店成了女性青少年放松心情、形成同伴群体价值观和良好生活态度的重要社会微环境之一。这些商业类微环境对女性青少年具有"非商业"的意义,满足了其成长中的心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微环境 女性青少年 质性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