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ssible early Neoproterozoic magmatism associated with slab window in the Pingshui segment of the Jiangshan-Shaoxing suture zone: Evidence from zircon LA-ICP-MS U-Pb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被引量:30
1
作者 CHEN ZhiHong GUO KunYi +7 位作者 DONG YongGuan CHEN Rong LI LongMing LIANG YiHong LI ChunHai YU XiMing ZHAO Ling XING GuangF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7期925-939,共15页
We report here geochemical data, U-Pb zircon ages, and Hf isotopes for the high-Mg diorites (HMDs), Nb-enriched basaltic porphyrys (NEBPs) and plagiogranites (PLAGs) in the Pingshui segment of the Jiangshan-Shaoxing s... We report here geochemical data, U-Pb zircon ages, and Hf isotopes for the high-Mg diorites (HMDs), Nb-enriched basaltic porphyrys (NEBPs) and plagiogranites (PLAGs) in the Pingshui segment of the Jiangshan-Shaoxing suture zone. The HMD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Mg# (>60), high Na and LREE contents, depletion of HREE and HFSE, and pronounced positive εNd(t) values of 7.0 to 7.7, similar to some adakitic high-Mg andesites. The NEBPs are relatively Na-rich (Na2O/K2O>6) and display high abundances of P2O5 (~1.00%), TiO2 (~3.08%) and HFSE (e.g., Nb=9.53–10.27 ppm). Their 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εNd(t)=6.8–8.0) are comparable to those of the HMDs. The PLAGs are metaluminous (A/CNK=0.84–0.89) and sodic (Na2O/K2O>10). Their depletion in HFSE (e.g., Nb, Ta) is consistent with “SSZ-type” plagiogranite. Zircon LA-ICP-MS U-Pb dating yields an age of 932±7 Ma for the HMD, 916±6 Ma for the NEBP, and 902±5 Ma for the PLAG,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they were products of early Neoproterozoic magmatism. The PLAGs exhibit relatively high zircon Hf isotopes and positive εHf(t) values of 11.0 to 16.2, consistent with their Nd isotopic data (εNd(t)=7.5–8.4). Such feature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oceanic plagiogranites in ophiolites and distinct from those of crust-derived granites. The PLAGs were most likely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subducted oceanic crust in an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Considering these resul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regional geology, we suggest that a slab window in the subducting oceanic crust between the Yangtze Block and Cathaysia Block was possibly the principal cause for the unique arc magmatism in the area. The upwelling asthenosphere below the slab window may have provided significant thermodynamic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rcon LA-ICP-MS U-PB dating GEOCHEMISTRY slab window EARLY NEOPROTEROZOIC Pingshui of Shaoxing Jiangshan-Shanxing SUTURE zone
原文传递
活动大陆边缘的板片窗构造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三忠 郭晓玉 +3 位作者 侯方辉 吕海青 金宠 刘保华 《海洋地质动态》 2004年第11期6-18,共13页
正俯冲的洋中脊的持续扩张作用将会使该洋中脊两侧的洋壳板片之间形成一个持续加宽的间隙,这个间隙称为板片窗。板片窗往往形成于小于10Ma左右具浮力的大洋岩石圈俯冲时期。板片窗形态依赖于3个主要因素:板块的相对运动、俯冲前的洋脊... 正俯冲的洋中脊的持续扩张作用将会使该洋中脊两侧的洋壳板片之间形成一个持续加宽的间隙,这个间隙称为板片窗。板片窗往往形成于小于10Ma左右具浮力的大洋岩石圈俯冲时期。板片窗形态依赖于3个主要因素:板块的相对运动、俯冲前的洋脊—转换断层组合样式、俯冲角度。影响板片窗形态的次要因素还有热侵蚀、相变等因素。在板片窗出现的活动大陆边缘,软流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发生独特的多圈层相互作用,是地球系统最为活跃的地带。由于该地带的洋底消减往往与生长轴呈一定角度相交,不仅引起盆地的不对称消减,而且使得板片窗之上的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岩浆、成矿和热效应明显不同于洋中脊平行于俯冲带的消减作用产生的构造、岩浆、成矿和热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片窗 大陆边缘 岩浆作用 构造 变质
下载PDF
渤海湾黄骅盆地晚中生代-新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岩石成因及构造体制转换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超 马昌前 +4 位作者 廖群安 张金阳 肖敦清 付立新 王连训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59-1177,共19页
本文研究了渤海湾黄骅盆地早白垩世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岩和第三纪基性火山岩的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早白垩世火山岩以碱性系列为主,不同基性程度的岩石具有一致的富集Sr、Ba、K、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亏损Nb、Ta、Zr等高... 本文研究了渤海湾黄骅盆地早白垩世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岩和第三纪基性火山岩的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早白垩世火山岩以碱性系列为主,不同基性程度的岩石具有一致的富集Sr、Ba、K、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亏损Nb、Ta、Zr等高场强元素,轻重稀土强烈分异,Sr-Nd同位素组成与EMⅠ相似,Sr同位素初始比高于方城玄武岩和汉诺坝基性麻粒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表明,酸性火山岩主要来自于地壳重熔,基性火山岩具有板片流体/熔体交代富集的特征,二者的岩浆混合作用可能是中性火山岩的成因,它们共同构成了东北亚晚中生代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火山岩的一部分。第三纪基性火山岩以碱性系列为主,弱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i,不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Zr呈弱亏损,Sr-Nd同位素组成显示呈亏损型,亏损程度低于碱锅玄武岩和汉诺坝玄武岩,但总体与OIB相似,表明岩浆源区为软流圈地幔,并且高热上涌的软流圈对上部带有俯冲带印记的岩石圈地幔的萃取可能是导致弱富集的原因。从早白垩世的岛弧环境到第三纪陆内裂谷盆地,其控制因素可能归咎于东北亚东侧大洋板块的俯冲和相互转换。法拉隆板块于晚中生代向东北亚俯冲,但晚白垩世时被伊佐奈崎与北新几内亚板块取代,后两者之间的洋脊俯冲引起的"板片窗"效应,导致了渤海湾地区裂谷盆地的发育和同期软流圈地幔来源的玄武质火山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黄骅盆地 晚中生代 第三纪 火山岩 俯冲 板片窗
下载PDF
台湾-吕宋岛双火山弧的构造意义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再峰 詹文欢 张志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5-150,共6页
扼要评介了国内外关于台湾-吕宋岛双火山弧在南海沿马尼拉海沟俯冲的动力学过程和俯冲板块深部形态等方面研究的成果;认为目前的动力学模式还不够完善,没有能够对台湾-吕宋岛双火山弧中存在的第四纪火山间断做出合理的解释,为此引入“... 扼要评介了国内外关于台湾-吕宋岛双火山弧在南海沿马尼拉海沟俯冲的动力学过程和俯冲板块深部形态等方面研究的成果;认为目前的动力学模式还不够完善,没有能够对台湾-吕宋岛双火山弧中存在的第四纪火山间断做出合理的解释,为此引入“板片窗”概念,对已经提出的动力学模式进行了修改;并统计1964~2006年发生于菲律宾地区的地震震中位置,认为存在于菲律宾群岛17°~19°N之间的深源地震稀疏带和存在于14°~15°N之间的喇叭状地震稀疏带是地震作用对于南海板片窗构造存在的反映;结合研究区域已有应力场研究资料,认为俯冲的南海亚板块中板片窗两侧俯冲倾角的差异,应该是造成俯冲带内应力分布出现分带现象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带 吕宋岛 火山弧 板片窗
下载PDF
黄岩海山链俯冲与吕宋岛斑岩铜金成矿 被引量:9
5
作者 詹美珍 孙卫东 +1 位作者 凌明星 李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101-2114,共14页
菲律宾吕宋岛上约5Ma以来的斑岩铜金矿床主要集中在北部的Baguio和Mankayan地区,它们在时空上与黄岩海山链密切相关。1907~2013年间的地震数据表明,在吕宋岛中部(16°N)附近存在地震稀疏带。吕宋岛上的斑岩铜金矿床分布在该地震... 菲律宾吕宋岛上约5Ma以来的斑岩铜金矿床主要集中在北部的Baguio和Mankayan地区,它们在时空上与黄岩海山链密切相关。1907~2013年间的地震数据表明,在吕宋岛中部(16°N)附近存在地震稀疏带。吕宋岛上的斑岩铜金矿床分布在该地震稀疏带的两侧。收集到的相应时期埃达克岩的Sr/Y-(La/Yb)N、Sr/Y-Y和La/Yb-Yb图解表明,这些埃达克岩几乎都是洋壳部分熔融形成的。与吕宋岛北部侵入型埃达克岩相比,位于16°N附近的埃达克岩具有更高的Sr含量,这可能与南海古扩张脊俯冲撕裂形成的板片窗有关。斜长石是辉长岩的主要矿物之一,因此,撕裂的洋壳边缘的辉长岩层部分熔融,形成具有更高Sr含量的埃达克质岩浆。而位于吕宋岛南部Bataan弧中的埃达克质火山岩,可能是在南海古扩张脊俯冲之前形成的。根据已发表的斑岩铜金矿床数据,Mankayan地区的成矿年龄在约3.5~1.4Ma,Baguio地区的成矿年龄在约3.1~0.5Ma之间,有从北向南变年轻的趋势,这与黄岩海山链沿马尼拉海沟向南迁移一致。此外,吕宋岛北部Mt.Cagua到Baguio之间存在一个延伸了220km的第四纪火山活动的空隙,该区域大部分火山已经在中新世停止活动。这可能是黄岩海山链的俯冲使得俯冲倾角逐渐变缓、挤压加强而导致的。同时期的斑岩铜矿床正好分布在这一火山空隙中,是俯冲洋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山链俯冲 板片窗 斑岩铜金矿床 埃达克岩 富铌玄武岩 菲律宾吕宋岛
下载PDF
板片窗构造研究综述 被引量:8
6
作者 马本俊 吴时国 范建柯 《海洋地质前沿》 2015年第12期1-10,共10页
在洋壳板片俯过程中,洋中脊到达海沟时通常与海沟有一定的夹角。若洋中脊在俯冲期间继续扩张就会形成板片窗构造。此外,非洋脊俯冲过程中板片撕裂或断离产生板片间隙,该间隙也称为板片窗。板片窗通常出现在活动大陆边缘,其一旦形成就会... 在洋壳板片俯过程中,洋中脊到达海沟时通常与海沟有一定的夹角。若洋中脊在俯冲期间继续扩张就会形成板片窗构造。此外,非洋脊俯冲过程中板片撕裂或断离产生板片间隙,该间隙也称为板片窗。板片窗通常出现在活动大陆边缘,其一旦形成就会改变所在区域的局部地幔循环模式,导致在板片窗上覆板块中出现异常的地质效应,包括异常于普通俯冲带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貌表现、流体活动以及特殊地球物理特征。板片窗特殊的地质效应控制着金、铜等特殊的金属矿产分布。综述了板片窗的形成机制、几何形态以及多种地质效应模式,以期为今后板片窗构造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片窗 洋脊俯冲 板片撕裂 板块构造 汇聚边缘
下载PDF
南海东部边缘火山活动所反映的板片窗构造 被引量:4
7
作者 唐琴琴 詹文欢 +4 位作者 李健 冯英辞 姚衍桃 孙杰 黎雨晗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9-126,共8页
从全球板块构造环境来看,与洋脊俯冲有关的板片窗占据绝大部分比例,俯冲洋脊板片正处于新生过程,热量大,具有正浮力(<10 Ma),在俯冲过程中容易撕裂形成板片窗。南海古扩张脊沿马尼拉海沟向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南海东部边缘火山活动在... 从全球板块构造环境来看,与洋脊俯冲有关的板片窗占据绝大部分比例,俯冲洋脊板片正处于新生过程,热量大,具有正浮力(<10 Ma),在俯冲过程中容易撕裂形成板片窗。南海古扩张脊沿马尼拉海沟向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南海东部边缘火山活动在吕宋岛上表现为东西双火山链,上新世期间,西火山链停止活动,而东火山链内的岩浆活动几乎完全是在第四纪。东西双火山链在20°N向南开始分支,东火山链在17.8°N停止,西火山链往南一直延伸到民都洛岛,东西火山链之间的火山空隙即反映了南海古扩张脊沿马尼拉海沟向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形成的板片窗构造。同时,根据吕宋岛晚中新世以来埃达克岩的空间分布空隙和时间空隙特征,反映在吕宋岛17°~17.5°N存在板片窗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洋脊俯冲 海沟 火山活动 板片窗 南海东部
下载PDF
西藏中拉萨地块门巴花岗闪长岩成因及深部动力学过程
8
作者 王旭辉 郎兴海 +4 位作者 梁海辉 杜良艺 邓煜霖 何青 董咪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7-593,共17页
为了探讨拉萨地块晚白垩世岩浆作用的深部动力学机制,对中拉萨地块南缘门巴花岗闪长岩开展了岩相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矿物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门巴花岗闪长岩侵位于晚白垩世(83.2 Ma±0.9 Ma).岩石地球化学... 为了探讨拉萨地块晚白垩世岩浆作用的深部动力学机制,对中拉萨地块南缘门巴花岗闪长岩开展了岩相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矿物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门巴花岗闪长岩侵位于晚白垩世(83.2 Ma±0.9 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门巴花岗闪长岩为埃达克质岩石,电子探针数据揭示斜长石属于中-奥长石(An:16.2~34.7).综合分析本文认为门巴花岗闪长岩的母岩浆为幔源镁铁质岩浆底侵诱发加厚下地壳熔融并与之发生混合作用的结果.结合晚白垩世岩浆岩成岩环境及时空分布特征,认为拉萨地块南部晚白垩世岩浆作用主要受新特提斯洋脊俯冲控制,软流圈地幔沿洋中脊裂隙板片窗上涌诱引了南拉萨地块南缘晚白垩世大规模岩浆作用,而软流圈物质沿切割洋中脊的转换断层撕裂板片窗上涌诱发了近似垂直前者分布的小规模板内岩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块 晚白垩世 埃达克质岩石 岩浆混合 洋脊俯冲 板片窗 岩石学
原文传递
准噶尔北缘中泥盆统北塔山组富辉橄玄岩的岩石成因及其对晚古生代洋脊俯冲的启示 被引量:2
9
作者 石煜 王玉往 +2 位作者 王京彬 王莉娟 丁汝褔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65-578,共14页
准噶尔北缘中泥盆统北塔山组富辉橄玄岩是一种富含单斜辉石斑晶的岛弧玄武岩,被认为是洋脊俯冲作用的产物,但具体成因机制并不清楚。本文对老山口地区富辉橄玄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同时系统测定了其单斜辉石斑晶的成分及其环带变... 准噶尔北缘中泥盆统北塔山组富辉橄玄岩是一种富含单斜辉石斑晶的岛弧玄武岩,被认为是洋脊俯冲作用的产物,但具体成因机制并不清楚。本文对老山口地区富辉橄玄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同时系统测定了其单斜辉石斑晶的成分及其环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富辉橄玄岩的相容元素和不相容元素的变化规律具有岩浆混合作用的特征,而透辉石斑晶的反环带则将岩浆混合作用限定于高Mg~#熔浆的上涌过程。富辉橄玄岩极高的相容元素含量将上涌的高Mg~#熔浆限定为苦橄质熔浆,而富辉橄玄岩中顽透辉石是被苦橄质熔体携带而来的斑晶物质。主导老山口富辉橄玄岩形成的岩浆过程是苦橄质熔浆的连续补给过程,而苦橄质熔浆被认为是板片窗处软流圈高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老山口富辉橄玄岩形成的岩浆过程与洋脊俯冲的板片窗模型吻合,因此老山口富辉橄玄岩可能是洋脊俯冲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辉橄玄岩 岩浆混合 洋脊俯冲 板片窗 辉石斑晶 准噶尔北缘
下载PDF
智利三联点南部扩张洋脊俯冲区域岩石层热结构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佳静 王振山 +1 位作者 王少坡 魏东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729-4737,共9页
智利三联点(CTJ)位于纳兹卡板块、南极洲板块与南美板块的交界处,由南极洲—纳兹卡板块之间的智利洋脊俯冲到智利海沟而形成.巴塔哥尼亚板片窗的发展是智利洋脊长期扩张俯冲的结果之一.随着纳兹卡板块的不断东向俯冲,纳兹卡板块范围逐... 智利三联点(CTJ)位于纳兹卡板块、南极洲板块与南美板块的交界处,由南极洲—纳兹卡板块之间的智利洋脊俯冲到智利海沟而形成.巴塔哥尼亚板片窗的发展是智利洋脊长期扩张俯冲的结果之一.随着纳兹卡板块的不断东向俯冲,纳兹卡板块范围逐渐变小,CTJ同时向北移动.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关于洋脊海沟碰撞的简单二维模型,来研究智利三联点南部扩张洋脊俯冲区域岩石层的热结构.模拟结果表明,洋脊的位置、板块相对汇聚速度及上覆大陆板块的存在均对俯冲区域海洋板块的温度结构有着很大影响,并且大陆板块下方海洋板块温度变化最大的位置距洋脊的水平距离与洋脊到板片窗范围的水平距离两者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当存在两两板块间的相对汇聚时,洋脊右侧大陆板块下表面的温度升高,俯冲带内海洋板块温度接近于地幔温度.纳兹卡板块以7.8 cm·a-1的速度急速俯冲于南美板块之下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智利洋脊的持续扩张俯冲,在智利三联点南部,南美板块之下纳兹卡板块的温度因而可以更快地达到地幔软流层的约1300℃温度,并最终消亡于地幔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洋脊俯冲 智利三联点 温度结构 板片窗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圣安德烈斯断层门多西诺三联点迁移的构造热效应 被引量:2
11
作者 石耀霖 王其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31-238,共8页
由于圣安德烈斯断层门多西诺三联点向北迁移,或北美板块的相对向南运动,驱动角落流使地幔热物质向板片窗上涌,造成地幔温度升高和部分熔融.本文通过二维暂态有限单元法计算表明,当北美盖层厚度为20km时,计算预测的地热分布、部分... 由于圣安德烈斯断层门多西诺三联点向北迁移,或北美板块的相对向南运动,驱动角落流使地幔热物质向板片窗上涌,造成地幔温度升高和部分熔融.本文通过二维暂态有限单元法计算表明,当北美盖层厚度为20km时,计算预测的地热分布、部分熔融百分比、岩浆岩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等都与实际地热、地震和地质观测很好地吻合,确认了角落流机制和它引起的暂态热过程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多西诺三联点 板片窗 热演化 岩浆活动 断层
下载PDF
对洋脊俯冲与板片窗的形成及其成矿作用的研究
12
作者 陈耀明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6年第3期1-6,共6页
许多的大型、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床都与洋脊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环太平洋地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斑岩型铜矿、金矿聚集区,正是洋脊俯冲作用成矿的典型范例。本文对该地质成矿作用进行了相关的资料搜集,并从洋中脊与板片窗的形成原因、板... 许多的大型、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床都与洋脊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环太平洋地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斑岩型铜矿、金矿聚集区,正是洋脊俯冲作用成矿的典型范例。本文对该地质成矿作用进行了相关的资料搜集,并从洋中脊与板片窗的形成原因、板片窗的影响因素、与洋脊俯冲有关的成矿作用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整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脊俯冲 板片窗 斑岩铜矿
原文传递
Mantle derived crystal-poor rhyolitic ignimbrites:Eruptive mechanism from geochem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data of the Piedra Parada caldera,Southern Argentina
13
作者 Eugenio Aragon Antonio Castro +6 位作者 Juan Diaz-Alvarado Lucio Pinotti Fernando D'eramo Manuel Demartis Jorge Coniglio Irene Hernando Carmen Rodriguez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529-1553,共25页
Trace elements, isotopic modeling and U-Th-Pb SHRIMP zircon age constraints ar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eruption history and magmatic processes of the Piedra Parada Caldera. In the early Eocene, the crystal-poor Barda... Trace elements, isotopic modeling and U-Th-Pb SHRIMP zircon age constraints ar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eruption history and magmatic processes of the Piedra Parada Caldera. In the early Eocene, the crystal-poor Barda Colorada ignimbrite(BCI), having >>15% micro-porphyritic crystals with respect to magmatic components, erupted a volume estimated in more than 300 km^3. The Piedra Parada caldera is located in the Patagonian Andes foreland, at the southern end of the calderas field of the Pilcaniyeu Volcanic Belt(PVB). This belt is related to an extensional tectonic setting as a result of the collision of the Farallon-Aluk ridge with South America, which enabled the development of a transform ocean/continental plate margin followed by the detachment of the Aluk plate and the opening of a slab window. The BCI extra-caldera Plateau is a >100 m thick deposit, having a lower unit with high silica(Si O_2> 76 wt.%),potassium poor rhyolitic composition(trondhjemitic like magma), and an upper unit with normal to high potassium rhyolitic composition(granitic like magma). A trace elements modeling of the BCI units shows that the BCI lower and upper units did not evolve from fractionation or immiscibility in the shallow magma reservoir. The BCI also have a primitive isotopic signature(initial87 Sr/86 Sr =0.7031-0.7049 and ε_(Nd)= +3.4 to +3.65). Thus, tectonic, compositional and isotopic constraints suggest the fast ascent of high silica magmas to a shallow reservoir, and point to an upper mantle origin for these rhyolitic magmas in a transitional(Orogenic-Anorogenic) tectono-magmatic setting. U-Th-Pb SHRIMP zircon crystallization ages of the Syn-caldera stage BCI units(56 -51.5 Ma) show a protracted life of 5 Ma for this caldera reservoir. The age of 52.9 ± 0.3 Ma is considered the best fit for the possible maximum age for the caldera collapse. The Late-caldera magmatism has trachyandesitic and rhyolitic compositions.The trace element modeling suggests that these rhyolites evolve from the trachyandesites and do not evolve 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TLE DERIVED RHYOLITE Crystal-poor ignimbrite Bimodal VOLCANISM slab window VOLCANISM K poor-rhyolit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