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9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尿病皮肤“隐性损害”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92
1
作者 陆树良 青春 +6 位作者 谢挺 葛奎 牛轶雯 董炜 戎柳 林炜栋 史济湘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468-473,共6页
目的 明确糖尿病皮肤的伤前病理改变是创面难愈的潜在机制。 方法 体重2 0 0~ 2 2 0 g的SPF级SD大鼠 14只 ,分为糖尿病组 (8只 )和正常对照组 (6只 ) ,以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 ,成模后 8周与正常对照组同时采集背部皮... 目的 明确糖尿病皮肤的伤前病理改变是创面难愈的潜在机制。 方法 体重2 0 0~ 2 2 0 g的SPF级SD大鼠 14只 ,分为糖尿病组 (8只 )和正常对照组 (6只 ) ,以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 ,成模后 8周与正常对照组同时采集背部皮肤 ,观察皮肤的组织学特征 ,检测表皮细胞周期 ,测定皮肤组织糖含量、糖基化终末产物 (AGEs)蓄积程度、羟脯氨酸含量、Ⅰ型和Ⅲ型胶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表达量及其被糖基化程度、髓过氧化物酶 (MPO)含量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 - 2 (MMP - 2 )活性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 - 2 (TIMP - 2 )水平。 结果 糖尿病皮肤表皮细胞层次欠清晰 ,部分表皮细胞缺乏复层排列 ,棘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表皮层厚度明显变薄 ;糖尿病大鼠皮肤真皮层明显变薄 ,胶原纤细、排列紊乱 ,Ⅲ型胶原分泌增加 ,Ⅰ、Ⅲ胶原交织排列 ,部分胶原可见变性、肿胀 ,胶原变性区域可见慢性炎性细胞局灶性浸润 ;糖尿病大鼠皮肤组织糖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AGEs明显蓄积 ;糖尿病大鼠皮肤S期以及G2 /M期的表皮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糖尿病皮肤局部bFGF释放和表达虽不少于正常皮肤 ,但存在明显的bFGF糖基化 ;此外 ,糖尿病大鼠皮肤组织MPO含量明显增多、MMP - 2活性明显增加 ,活化的MM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皮肤 表皮细胞 组织学 病理生理学
原文传递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创面出现的干细胞岛现象 被引量:52
2
作者 付小兵 孙晓庆 +4 位作者 孙同柱 董永洪 顾小曼 陈伟 盛志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733-736,共4页
目的 从细胞分化角度研究皮肤干细胞分布与增殖分化特征 ,以及这些特征在加速受创皮肤再生中的作用。方法 取 8例经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rhEGF)治疗而愈的溃疡创面皮肤 ,7例经磺胺嘧啶银治疗而愈的创面皮肤以及 3例流产胎儿、3例... 目的 从细胞分化角度研究皮肤干细胞分布与增殖分化特征 ,以及这些特征在加速受创皮肤再生中的作用。方法 取 8例经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rhEGF)治疗而愈的溃疡创面皮肤 ,7例经磺胺嘧啶银治疗而愈的创面皮肤以及 3例流产胎儿、3例儿童和 2例正常成人皮肤 ,用过氧化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 (SP)免疫组化法研究 β1整合素、角蛋白 19(K19)、角蛋白 14(K14)以及角蛋白 10(K10 )的表达特征。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 ,经rhEGF治疗的创面表皮干细胞和短暂扩充细胞不仅数量多 ,而且体积增大 ,在再生表皮基底层与角质层之间出现若干干细胞岛。这些干细胞岛的特征是 β1整合素和K19染色阳性 ,在组织学上与基底层干细胞没有直接联系 ,为一类独立的岛状结构。经K14与K10等系列染色鉴别研究表明 ,在正常成人、青少年、胎儿以及未用rhEGF治疗的对照创面皮肤均未发现类似的干细胞岛现象。结论 在经rhEGF治疗的创面表皮中出现的干细胞岛是一种特殊和独立的细胞学结构 ,可能由已经分化成熟的细胞逆分化而来。其机制涉及生长因子对细胞分化调控等诸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溃疡 干细胞 创伤愈合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治疗
原文传递
紫草素促进皮肤伤口愈合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3
作者 李蒙娜 闫言 王宝玺 《中医药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124-128,共5页
皮肤伤口愈合是由组织损伤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的调节过程,其机制包括炎症反应、纤维组织增生和疤痕形成等。紫草素作为一种从传统中药紫草中提取的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肿瘤、抗炎、促进伤口愈合、抗感染、抗氧化、抗血栓等,尤其... 皮肤伤口愈合是由组织损伤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的调节过程,其机制包括炎症反应、纤维组织增生和疤痕形成等。紫草素作为一种从传统中药紫草中提取的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肿瘤、抗炎、促进伤口愈合、抗感染、抗氧化、抗血栓等,尤其其抗炎和抗肿瘤活性已被大量实验研究证实。本文在介绍紫草素和皮肤伤口愈合过程的基础上,重点就紫草素对皮肤伤口愈合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其在皮肤科的应用提供参考,也为后续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草素 皮肤 伤口愈合 炎症反应 增生性瘢痕
下载PDF
国产人工真皮移植结合自体皮移植修复骨质肌腱外露创面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2
4
作者 弓辰 唐洪泰 +4 位作者 王光毅 石胜军 王甲汉 范锟铻 夏照帆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6年第1期34-39,共6页
目的探索国产双层人工真皮结合自体皮移植修复骨质肌腱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全层皮肤缺损合并骨质肌腱外露的患... 目的探索国产双层人工真皮结合自体皮移植修复骨质肌腱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全层皮肤缺损合并骨质肌腱外露的患者共2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3例采用国产双层人工真皮结合自体刃厚皮片移植修复创面,对照组9例采用皮能快愈双层人工真皮结合自体刃厚皮片移植修复创面。记录两组人工真皮植入次数、首次植入人工真皮至自体皮片植皮术间隔时间、自体皮片植皮术后10 d皮片成活率、3个月随访期内是否出现破溃以及采用Vancouver Scar Score量表对瘢痕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的移植次数为1次9例、2次4例,对照组为1次7例、2次2例,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P>0.05);观察组的皮片成活率、瘢痕评分分别为(96.15±5.46)%、(4.08±1.85)分,对照组分别为(95.00±5.60)%、(5.56±1.33)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2.05,P均>0.05);观察组间隔时间为(19.23±6.80)d,对照组为(14.67±5.00)d,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P<0.05);3个月随访期内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有1例患者出现破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P>0.05)。结论国产双层人工真皮可以在骨质肌腱外露创面上达到满意的血管化,结合自体刃厚皮片移植可以获得稳定的覆盖,临床疗效与皮能快愈双层人工真皮无显著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人工 皮肤移植 伤口愈合 骨外露 肌腱外露
原文传递
负压封闭引流术在大面积皮肤缺损感染坏死中的应用及疗效 被引量:30
5
作者 齐新文 王兆杰 +3 位作者 陈军平 俞华威 胡小军 安荣泽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1年第2期25-28,32,共5页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大面积皮肤缺损及感染坏死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2008年9月~2010年2月为15例髂腰部及下肢大面积皮肤缺损感染患者进行了持续负压封闭吸引治疗,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应用包括创面肉芽准备及游离植皮封闭...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大面积皮肤缺损及感染坏死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2008年9月~2010年2月为15例髂腰部及下肢大面积皮肤缺损感染患者进行了持续负压封闭吸引治疗,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应用包括创面肉芽准备及游离植皮封闭创面两个阶段,在每个阶段手术前均对创面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15例患者均获得创面完全愈合后1个月随访,无感染复发及皮肤再坏死或缺损等并发症发生,其中2例1次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10例2次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3例3次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自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至创面皮肤愈合时间平均为24天(13~40天)。首次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术前创口细菌培养阳性率87%(13例),最后一次术前均为阴性。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术在大面积皮肤缺损及感染创面处理上有尽快覆盖创面、促进创面肉芽形成、协助控制创面感染、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全身抵抗力等优点,是目前治疗大面积皮肤缺损感染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缺损 感染 创面修复 负压封闭吸引
下载PDF
中药外用制剂研究概述与展望 被引量:26
6
作者 陈军 梁秉文 +5 位作者 乔鹏丽 严国俊 尹少平 付鹏 王裔惟 曾莉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共8页
中药外用制剂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作用优势,但近年来发展受到一定限制。笔者在回顾中药外用制剂发展历程、概述中药传统和现代外用制剂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药外用制剂面临的关键问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并对中药外用制剂的... 中药外用制剂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作用优势,但近年来发展受到一定限制。笔者在回顾中药外用制剂发展历程、概述中药传统和现代外用制剂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药外用制剂面临的关键问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并对中药外用制剂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外用制剂与口服、注射制剂有“三分天下”的发展趋势,中药外用制剂研究重点在于解决关键物质基础不明、外用吸收效率低和慢性创面难以愈合三大关键问题,有望通过仿生膜分离技术、中药挥发油促渗剂开发和创面微生态调节加以解决。未来的中药外用制剂研究热点可能集中在创新材料研究、创新技术应用、创新制剂研究和微生态研究方面,发展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外用制剂 皮肤 黏膜 创面 微生态
下载PDF
统一创面手术方案对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治疗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25
7
作者 汤文彬 李孝建 +6 位作者 邓忠远 张志 张旭辉 张涛 钟晓旻 陈宾 刘昌玲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54-258,共5页
目的探讨统一创面手术方案对大面积深Ⅱ~Ⅲ度(以下简称深度)烧伤患者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2007年7月-2012年11月,笔者单位收治137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按深度创面面积分类统一手术(统一方案组),其中小于51%TBSA者57例,分期... 目的探讨统一创面手术方案对大面积深Ⅱ~Ⅲ度(以下简称深度)烧伤患者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2007年7月-2012年11月,笔者单位收治137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按深度创面面积分类统一手术(统一方案组),其中小于51%TBSA者57例,分期行切削痂+自体网状皮移植;51%-80%TBSA者52例,分期行切削痂+自体网状皮和/或小皮片移植、切削痂+大张异体皮覆盖+去除异体皮后自体网状皮和/或小皮片移植;大于80%TBSA者28例,分期行切削痂+自体微粒皮移植+大张异体皮覆盖、切削痂+自体小皮片移植和/或自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将笔者单位2002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120例未按统一手术方案治疗的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设为对照组,除统一方案组的手术方法外,本组深度创面面积小于51%TBSA者(53例)主要行切削痂+自体小皮片移植,51%~80%TBSA者(40例)另行切削痂+自体微粒皮移植+大张异体皮覆盖、切削痂+大张异体皮嵌植自体邮票皮覆盖,大于80%TBSA者(27例)另行切削痂+大张异体皮嵌植自体邮票皮覆盖且未行统一方案组的自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仅统一方案组患者四肢Ⅲ度创面切痂均在止血带下进行,躯干创面切削痂及取皮时均皮下注射含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正常皮肤与愈合后的浅度创面作为供皮区多次取皮。2组患者基础情况相似,在液体复苏、营养支持、抗感染及器官功能支持治疗方面相似。对比2组患者病死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及痊愈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与手术次数。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1)统一方案组深度创面面积小于51%TBSA患者病死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为0,与对照组相近(P值均大于0.05)。统一方案组深度创面面积小于51%TBSA痊愈患者手术次数为(2.4±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临床方案 外科手术 皮肤移植 伤口愈合
原文传递
脂肪干细胞调节创面炎症反应并促进创面愈合 被引量:25
8
作者 董瑶 董飞君 李幼华 《医学研究杂志》 2012年第3期100-103,共4页
目的利用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促进创面愈合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GFP转基因小鼠(GFP-C57BL)腹股沟处脂肪组织,获得ADSCs,并在体外证明其具有成骨和成脂的多向分化能力。14只C57BL小... 目的利用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促进创面愈合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GFP转基因小鼠(GFP-C57BL)腹股沟处脂肪组织,获得ADSCs,并在体外证明其具有成骨和成脂的多向分化能力。14只C57BL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并制作创面,实验组注射PBS缓冲液悬浮的ADSCs,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PBS缓冲液。观察并分析创面愈合情况,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情况,利用real-time PCR检测创面组织中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TCP-1)以及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结果分离的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同种异体移植ADSCs可以显著促进创面的愈合速度。移植两周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创面区域有少量ADSCs存活。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创面组织中促炎因子IL-1、IL-6和TCP-1表达下降,抗炎因子IL-10表达上升。结论通过同种异体局部注射ADSCs可以显著促进皮肤创面的愈合,其机制可能与AD-SCs降低了创面局部的炎症反应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干细胞 皮肤创伤愈合 炎症
下载PDF
大鼠创伤皮肤组织VEGF、PDGF和bFGF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4
9
作者 刘晓彤 沈若武 +3 位作者 卞明心 李玲 夏玉军 杨永华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209-211,214,共4页
目的检测背部创伤模型大鼠不同愈合时间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探讨其在创伤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30只,手术法切除背部1cm×1cm大小的皮肤全层组... 目的检测背部创伤模型大鼠不同愈合时间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探讨其在创伤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30只,手术法切除背部1cm×1cm大小的皮肤全层组织建立背部创伤模型,分别在手术后第3、5、7、10、14天取创面组织检查,应用苏木精-伊红(HE)、Masson、巴氏染色观察创面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创面组织VEGF、PDGF和bFGF的表达。结果 HE染色显示,手术后3d时创面炎性细胞浸润明显,毛细血管丰富。Masson染色显示,手术后5d时创面胶原纤维增生明显,缺损创面被填补完整后胶原纤维染色程度减弱。巴氏染色显示,手术后10d时表皮组织完全覆盖创面,14d时创面中心表皮完全再生,可见分化成熟的基底层、棘层等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VEGF表达在手术后3d时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F=14.387,P<0.05);PDGF表达在手术后5d时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F=70.307,P<0.05);bFGF表达在手术后10d时达高峰(F=24.821,P<0.05)。结论大鼠背部创伤模型诱导了愈合过程的发生,VEGF、PDGF和bFGF的差异性表达在创伤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伤口愈合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大鼠 Wistar
下载PDF
聚酰胺薄纱对烧伤切痂后微型皮片移植创面蒸发量和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24
10
作者 陈炯 唐志坚 +2 位作者 夏照帆 郑旭东 张力成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探讨深度烧伤切痂后微型皮片移植创面覆盖聚酰胺薄纱对创面蒸发量和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同体对照方法,对20例深度烧伤后24h内入院、需要切痂微型皮片移植的患者,每例选择部位相近烧伤区域2处各约1%的创面作为观察区,其中1处创... 目的探讨深度烧伤切痂后微型皮片移植创面覆盖聚酰胺薄纱对创面蒸发量和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同体对照方法,对20例深度烧伤后24h内入院、需要切痂微型皮片移植的患者,每例选择部位相近烧伤区域2处各约1%的创面作为观察区,其中1处创面采用Meek皮片移植技术植皮,创面内层覆盖聚酰胺薄纱(聚酰胺薄纱组);另1处采用邮票植皮技术,创面内层覆盖凡士林油纱(凡士林油纱组)。植皮术后5d,应用EP-Ⅰ型蒸发仪检测内层敷料表面、揭开内层敷料的植皮区创面(裸露创面)及创面临近的正常皮肤表面水分蒸发量;观察皮片成活率、术后10、15、20d创面愈合率和创面完全愈合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术后5d首次换药及术后10d揭除内层敷料时疼痛程度评估。结果聚酰胺薄纱组内层敷料表面水分蒸发量(ml·h^-1·m^-2)明显低于凡士林油纱组(分别为24.8±5.2、35.4±5.0,P〈0.01),并明显低于裸露创面(41.3±4.5,P〈0.01),而与正常皮肤表面(21.1±5.1)相近;凡士林油纱组内层敷料表面水分蒸发量也明显低于裸露创面(40.7±3.6,P〈0.01),但明显高于正常皮肤表面(21.2±3.8,P〈0.01)。聚酰胺薄纱组皮片成活率(98%±3%)与凡士林油纱组(98%±2%)相近(P〉0.05);术后10、15、20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80%±20%、96%±7%、100%)均明显高于凡士林油纱组(分别为70%±33%、81%±21%、97%±11%,均P〈0.01);创面完全愈合时间(d)明显短于凡士林油纱组(分别为13.6±1.9、16.7±2.6,P〈0.01);术后5d换药及10d揭除内层敷料时疼痛程度评分(分别为3.2±0.8、4.9±0.4)均明显低于凡士林油纱组(分别为5.1±0.6、8.2±0.5,均P〈0.01)。结论聚酰胺薄纱具有较好的保湿性,能促进烧伤切痂后植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皮肤移植 生物相容性材料 伤口愈合
原文传递
鱼皮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海藻酸盐水凝胶敷料对烧烫伤创面的促愈合作用 被引量:24
11
作者 宋文山 王园园 +3 位作者 杜芬 于德君 代元坤 李八方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19年第3期1-6,共6页
目的研究鱼皮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海藻酸盐水凝胶敷料对浅Ⅱ度烧烫伤创面的促愈合作用。方法以海藻酸钠为原料,复配壳聚糖、鱼皮胶原蛋白,通过Ca2+离子交联制备成海藻酸盐水凝胶敷料,通过在大白兔背部制备浅Ⅱ度烧烫伤模型,分别使用鱼... 目的研究鱼皮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海藻酸盐水凝胶敷料对浅Ⅱ度烧烫伤创面的促愈合作用。方法以海藻酸钠为原料,复配壳聚糖、鱼皮胶原蛋白,通过Ca2+离子交联制备成海藻酸盐水凝胶敷料,通过在大白兔背部制备浅Ⅱ度烧烫伤模型,分别使用鱼皮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海藻酸盐水凝胶敷料、医用纱布、德湿舒水凝胶敷料、聚氨酯水凝胶敷料护理伤口,观察并记录伤口的愈合情况。结果鱼皮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海藻酸盐水凝胶敷料护理的创面愈合周期最短,且未出现明显的炎症、黏连、疤痕等现象。结论鱼皮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海藻酸盐水凝胶敷料能有效缩短愈合周期,消除伤口炎症,抑制瘢痕生成,在伤口护理方面有着良好的前景和应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盐 鱼皮胶原蛋白 壳聚糖 水凝胶 敷料 烧烫伤
原文传递
皮肤牵张闭合器在糖尿病足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2
作者 高磊 王硕 +1 位作者 王雷 王江宁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91-595,共5页
目的探讨皮肤牵张闭合器在糖尿病足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0月—2016年7月,采用皮肤牵张闭合器治疗的24例糖尿病足患者(试验组)临床资料,与同期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植皮修复的24例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两... 目的探讨皮肤牵张闭合器在糖尿病足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0月—2016年7月,采用皮肤牵张闭合器治疗的24例糖尿病足患者(试验组)临床资料,与同期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植皮修复的24例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病程、TEXAS分级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同时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结果术后试验组及对照组各1例发生感染,均经对症处理后创面愈合。其余患者创面均顺利愈合,其中试验组愈合时间为(12.8±11.6)d,较对照组(22.3±10.4)d显著缩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7,P=0.005)。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创面无裂开,随访期间溃疡无复发。结论与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植皮修复相比,应用皮肤牵张闭合器治疗糖尿病足创面更简便,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且创面愈合外观后与邻近皮肤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皮肤牵张闭合器 封闭式负压引流 植皮 创面愈合
原文传递
紫草素对大鼠慢性皮肤溃疡创面愈合及新生血管形成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1
13
作者 谢军 毛玉洁 +2 位作者 王思宇 刘伟 刘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9-45,共7页
目的探讨紫草素对大鼠慢性皮肤溃疡创面愈合及新生血管形成的促进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其中50只构建慢性皮肤溃疡大鼠模型,造模成功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紫草素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余10只设为对... 目的探讨紫草素对大鼠慢性皮肤溃疡创面愈合及新生血管形成的促进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其中50只构建慢性皮肤溃疡大鼠模型,造模成功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紫草素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余10只设为对照组。紫草素低、高剂量组分别用4、8 mg/cm;紫草素混悬液均匀涂抹创面,阳性对照组用1890 U/cm;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涂抹创面,模型组与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外敷。干预第3、7、14天观察大鼠皮肤溃疡创面愈合情况。干预结束后,取大鼠腹主动脉血和溃疡创面肉芽组织,HE染色观察溃疡创面肉芽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创面肉芽组织中新生血管形成情况;水解法检测创面肉芽组织中羟脯氨酸(HyP)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创面肉芽组织中Notch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各组大鼠皮肤溃疡创面愈合率均随时间延长而增高,呈时间依赖性(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紫草素低、高剂量组干预第3、7、14天的皮肤溃疡创面愈合率降低(P<0.05);与紫草素低剂量组比较,紫草素高剂量组干预第3、7、14天的皮肤溃疡创面愈合率增高(P<0.05)。HE染色显示,模型组可见新生肉芽组织,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紫草素低、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可见陈旧性肉芽组织,炎性细胞浸润依次减轻。与阳性对照组比较,紫草素低、高剂量组溃疡创面肉芽组织IOD值降低(104 725.45±2062.45 vs. 197 585.23±2478.42,P<0.05;149 752.54±2441.86vs. 197 585.23±2478.42,P<0.05),HyP含量降低[(3.62±0.12)μg/mg vs.(6.48±0.14)μg/mg,P<0.05;(4.94±0.15)μg/mg vs.(6.48±0.14)μg/mg,P<0.05];与紫草素低剂量组比较,紫草素高剂量组溃疡创面肉芽组织IOD值、HyP含量增高(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紫草素低、高剂量组溃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草素 NOTCH1 慢性皮肤溃疡 创面愈合 新生血管
下载PDF
回阳生肌膏拆方对慢性皮肤溃疡模型小鼠疮面愈合及疮面巨噬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1
14
作者 蒙玉娇 何秀娟 +2 位作者 林燕 薛妍 李萍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42-247,共6页
目的探讨回阳生肌膏对慢性皮肤溃疡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150只BALB/c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益气温阳组、活血通络组,每组30只。采用免疫抑制联合皮肤伤口的方法制备小鼠慢性皮肤溃疡模型。益气温阳组和活血通络组分... 目的探讨回阳生肌膏对慢性皮肤溃疡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150只BALB/c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益气温阳组、活血通络组,每组30只。采用免疫抑制联合皮肤伤口的方法制备小鼠慢性皮肤溃疡模型。益气温阳组和活血通络组分别给予益气温阳方和活血通络方各0.018 g,西药组给予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0.3 g,均制成含药明胶海绵、无菌贴贴敷,隔天换药,进行疮面拍照。测定疮面面积并计算愈合率;创伤第3、7、14天取疮面组织,HE、Masson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疮面新生肉芽组织及胶原分布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疮面组织巨噬细胞数量;使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疮面局部M1、M2型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结果损伤第7、14天,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益气温阳组、活血通络组疮面面积减小,愈合率升高(P<0.05),且活血通络组愈合率高于益气温阳组(P<0.05)。损伤第3天,空白组、西药组、益气温阳组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低于模型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高于模型组,活血通络组VEGF、IL-10水平高于模型组,且活血通络组VEGF水平高于益气温阳组(P<0.05)。损伤第7天,空白组、西药组、益气温阳组、活血通络组皮肤M1型巨噬细胞数量、TNF-α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M2型巨噬细胞数量、VEGF、IL-10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且活血通络组VEGF、IL-10水平高于益气温阳组(P<0.05)。结论活血通络方与益气温阳方均可促进小鼠皮肤慢性疮面愈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巨噬细胞表型转化,促使疮面修复由炎症期过渡到增殖期,并且活血通络方对巨噬细胞表型转化作用优于益气温阳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溃疡 疮面愈合 回阳生肌膏 益气温阳 活血通络 巨噬细胞
原文传递
封闭负压引流联合局部间歇给氧对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15
作者 朱琳怡 傅育红 莫兰 《护士进修杂志》 2017年第20期1890-1893,共4页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局部间歇给氧对糖尿病足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1月-2016年9月糖尿病足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全部患者予抗炎及控制血糖平稳后,行清创术形成新鲜创面后,实施VSD。观...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局部间歇给氧对糖尿病足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1月-2016年9月糖尿病足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全部患者予抗炎及控制血糖平稳后,行清创术形成新鲜创面后,实施VS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局部间歇给氧处理。待创面感染控制,肉芽组织生长满意后,根据患者情况直接缝合或行植皮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相关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创面自行瘢痕愈合4例,截肢3例,最后经植皮修复者23例。观察组创面自行瘢痕愈合7例,21例创面较大患者在应用VSD技术联合局部间歇给氧后肉芽生长即快又好,行二期植皮修复创面术后全部存活,2例较严重患者最后截肢。两组患者在植皮时间、植皮后创面愈合时间、有效率、平均住院时间、创面总愈合时间、瘢痕情况各组间比较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局部间歇给氧治疗糖尿病足具有独特优势,临床效果明显,可降低截肢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创面愈合等,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负压引流 局部间歇给氧 糖尿病足 植皮术 创面愈合
下载PDF
人参皂苷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预糖尿病大鼠皮肤溃疡的愈合及Wnt/β-catenin信号表达 被引量:20
16
作者 马红伟 刘攀云 张雅琼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3期5300-5306,共7页
背景:以往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促进创面愈合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能明显促进创面皮肤的恢复,但关于基因及药物调控的相关研究目前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目的:分析人参皂苷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糖尿病皮肤溃疡大鼠愈合作用及... 背景:以往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促进创面愈合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能明显促进创面皮肤的恢复,但关于基因及药物调控的相关研究目前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目的:分析人参皂苷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糖尿病皮肤溃疡大鼠愈合作用及其对Wnt/β-catenin信号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SPF级Wistar雄性大鼠61只,其中1只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另外60只随机数字表法将模型大鼠分成4组,空白组、糖尿病皮肤溃疡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及人参皂苷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除空白组,其他各组大鼠制备糖尿病皮肤溃疡模型,造模后6h糖尿病皮肤溃疡组和空白组大鼠由尾静脉注入1 mL细胞培养液,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注入1 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细胞浓度2.0×10^9 L^-1),人参皂苷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注入1 mL人参皂苷诱导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细胞浓度2.0×10^9 L^-1)。实验方案经已于2016年12月获得解放军二五一医院动物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开展进行,批准号:20161211。结果与结论:与空白组相比,糖尿病皮肤溃疡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上升,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因子含量下降;与糖尿病皮肤溃疡组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及人参皂苷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下降,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因子含量上升;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相比,人参皂苷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下降,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因子含量上升;与空白组相比,糖尿病皮肤溃疡组大鼠成纤维细胞数和新生毛细血管数密度下降;与糖尿病皮肤溃疡组相比,骨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皮肤溃疡 创面愈合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人参皂苷 成纤维细胞数 毛细血管密度 炎症细胞因子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下载PDF
不同类型皮瓣用于修复臀骶部深度压疮手术方式选择 被引量:19
17
作者 周忠志 黄新灵 +5 位作者 熊武 陈莹莹 蔡煦 杨双喜 兰宏伟 向聪莲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6年第5期28-32,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5种不同类型皮瓣用于修复臀骶部深度压疮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探讨压疮皮瓣修复的治疗策略和各类皮瓣的优缺点。方法:对123例142处臀骶部深度压疮行皮瓣转移修复术进行回顾性研究,归纳出带蒂局部旋转皮瓣23块、臀大... 目的:回顾性分析5种不同类型皮瓣用于修复臀骶部深度压疮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探讨压疮皮瓣修复的治疗策略和各类皮瓣的优缺点。方法:对123例142处臀骶部深度压疮行皮瓣转移修复术进行回顾性研究,归纳出带蒂局部旋转皮瓣23块、臀大肌肌皮瓣32块、腰臀筋膜皮瓣13块、穿支皮瓣43块、带蒂复合组织真皮瓣31块,共5种臀部皮瓣用于臀骶部深度压疮创面的修复,所有病例随访2月~2年,针对5种不同类型皮瓣从皮瓣设计、切取、转移修复及供区处理等方面进行归纳,提出行之有效的手术方式及方法。结果:一次性成活皮瓣134块,成功率为94.4%;术后出现切口裂开皮瓣5块,血运障碍皮瓣2块,皮瓣下血肿1块。所有出现并发症的压疮创面皮瓣经二期缝合后完全愈合。所有病例随访2月~2年,发现压疮愈合后组织深部积液1例,其余病例皮瓣形态功能良好,耐磨耐压,未发生破溃。结论:深度压疮修复以皮瓣填充效果最佳,皮瓣手术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保障血运,预防并发症,方能使得手术成功更有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创面修复 深度压疮 手术 臀骶部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蜂蜜敷料治疗体表创伤性溃疡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郭春兰 田玉凤 +1 位作者 张万玲 周静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19-922,共4页
目的观察蜂蜜敷料对创伤性溃疡创面床准备的临床效果,并与现代敷料、传统敷料进行比较。方法按入选标准选择在外科换药室就诊的体表创伤性溃疡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 3组。A组在创面床准备过程中使用国产蜂蜜制成的敷料处理,B组和C... 目的观察蜂蜜敷料对创伤性溃疡创面床准备的临床效果,并与现代敷料、传统敷料进行比较。方法按入选标准选择在外科换药室就诊的体表创伤性溃疡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 3组。A组在创面床准备过程中使用国产蜂蜜制成的敷料处理,B组和C组分别使用现代敷料和传统敷料进行创面处理。观察3组创面不同时间的细菌清除率、愈合率、分期演进速度和平均治疗时间。结果 3组创面细菌清除率比较,A组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A组创面分期演进时间、治疗时间均较B组、C组短(P<0.05);3组创面愈合率比较,治疗7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4d、21d时,A组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选择蜂蜜敷料有利于创伤性溃疡创面床的准备,能有效清除创面感染和坏死组织,调节创面愈合的微环境,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具有湿性愈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溃疡 蜂蜜 生物敷料 伤口愈合
原文传递
应用VSD治疗12例大面积皮肤剥脱伤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19
19
作者 胡国东 赵福龙 +3 位作者 张学东 王雪飞 张亚奎 于振山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7期3404-3406,3409,共4页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在骨科大面积皮肤剥脱伤治疗过程中应用的疗效观察及优点。方法对12例大面积皮肤剥脱伤病人行清创皮下置入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VSD辅料)行负压封闭引流,7~10 d后行皮肤切孔后表面放置聚乙烯酒...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在骨科大面积皮肤剥脱伤治疗过程中应用的疗效观察及优点。方法对12例大面积皮肤剥脱伤病人行清创皮下置入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VSD辅料)行负压封闭引流,7~10 d后行皮肤切孔后表面放置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VSD辅料)行负压封闭引流或清创反取皮植皮后使用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进行治疗。结果 10例创面I期愈合,2例出现小面积皮肤坏死后经植皮和缝合后愈合,创面平均愈合时间30 d。结论负压吸引技术在治疗骨科大面积皮肤剥脱伤的临床工作中,可以很好的保证皮肤成活,保护创面,利于护理,缩短病程,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剥脱伤 大面积 负压封闭引流 创面愈合 VSD
下载PDF
应用人工真皮修复骨外露创面的机制 被引量:18
20
作者 陈欣 王成 +2 位作者 张琮 黄鑫 曹华山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08-312,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真皮修复骨外露创面的机制。方法新西兰大耳兔72只,于头颅顶部制作创面模型,根据创面基底情况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组各24只:(1)皮肤缺损组:切除皮肤保留颅骨骨膜;(2)骨膜缺损组:切除皮肤及颅骨骨膜,暴...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真皮修复骨外露创面的机制。方法新西兰大耳兔72只,于头颅顶部制作创面模型,根据创面基底情况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组各24只:(1)皮肤缺损组:切除皮肤保留颅骨骨膜;(2)骨膜缺损组:切除皮肤及颅骨骨膜,暴露颅骨;(3)骨烧伤组:在骨膜缺损组的基础上,将裸露颅骨用电烙铁烫伤致颅骨表层坏死,然后在各个创面上移植人工真皮。于移植后1、2、3、4周每组各取2只切取移植的人工真皮制作标本,HE染色观察人工真皮血管化情况;每组各4只进行伊文蓝灌注实验,定量检测组织中伊文蓝含量,间接测定人工真皮血管化程度。结果移植后1周,皮肤缺损组人工真皮内细胞充填较多,并有少量新生血管生长,其余2组仅见少量炎性细胞,新生血管很少;移植后2周,皮肤缺损组人工真皮内大量新生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充填,骨膜缺损组和骨膜烧伤组人工真皮血管化迟滞;移植后3~4周骨膜缺损组和骨膜烧伤组人工真皮血管化程度接近皮肤缺损组,血管化较满意,形成有血运的薄层组织膜。伊文蓝灌注实验结果:移植后2周后人工真皮内染料灌注量皮肤缺损组即接近峰值,均显著高于骨膜缺损组和骨烧伤组[(2741±976)比(1039±590)和(403±209)μg/g,均P〈0.01]。移植后3周皮肤缺损组和骨膜缺损组均达峰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高于骨烧伤组[(2943±793)和(2255±316)比(1125±404)μg/g,均P〈0.01];移植后4周骨烧伤组达峰值,仍均低于皮肤缺损组和骨膜烧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09±787)比(2298±778)和(2141±385)μg/g,均P〉0.05]。结论由于骨膜的缺乏和损伤,骨外露创面移植人工真皮后血管化过程延迟,其血管化过程主要起源自骨外露创面周边正常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人工 创伤和损伤 伤口愈合 修复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