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迪罗西耶事件与16世纪个人信仰的选择困境 被引量:1
1
作者 沈坚 江晟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9-89,共11页
16世纪的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它也是现代性的重要研究范畴。作为这一时期个人信仰遭遇选择困境的典型表现,圣巴托罗缪屠杀期间所发生的迪罗西耶改宗事件反映了在16世纪的法国,私人领域的信仰空间遭到了普遍的压制,... 16世纪的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它也是现代性的重要研究范畴。作为这一时期个人信仰遭遇选择困境的典型表现,圣巴托罗缪屠杀期间所发生的迪罗西耶改宗事件反映了在16世纪的法国,私人领域的信仰空间遭到了普遍的压制,宗教话语权被少数高级教士和宗教机构把持。与此同时,世俗政治的力量也凭借残存的领主-附庸体系控制着大批信众的个人信仰选择。然而这种困境也为世俗政治观念的兴起创造了契机:世俗政治力量的崛起提升了政治利益与政治价值观的重要性,从而削弱了宗教在社会上的主导地位。这一时期正是宗教话语权盛极而衰的分水岭,政治家派和绝对王权的崛起意味着法国开始了向近代国家转型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 宗教改革 现代性 16世纪 迪罗西耶事件 个人信仰
原文传递
Sixteenth-Century Bulge on the Coast of Chile
2
作者 A.Terry Bahil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2年第2期11-27,共17页
This paper traces the sixteenth-century addition and removal on maps of a bulge on the southern coast of Chile.Abraham Ortelius was primarily responsible for these changes and many cartographers followed his lead.Then... This paper traces the sixteenth-century addition and removal on maps of a bulge on the southern coast of Chile.Abraham Ortelius was primarily responsible for these changes and many cartographers followed his lead.Then,Ortelius rotated the coastline of Chile from northwest to north.Later,he dropped the latitude of the islands of San Pablo and Isla de los Tiburones down six degrees.He named the Amazon River“Río de las amazons.”Finally,he removed the cities with fake Native-American-sounding names along the Pacific coast of North America.The research underlying this paper examined over seven-hundred sixteenth-century maps made by six-dozen cartographers.This paper cites five-dozen maps by four-dozen cartographers.In the traceability section of this paper,this information was condensed into a traceability diagram,which shows the chronological flow of information among a score of cartographers.Using this information,this paper traced the influence of one cartographer on another:it showed who influenced whom.It showed the spread of knowledge.Ortelius was at the center of most of this knowledge explo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st of Chile Evolution of maps TRACEABILITY sixteenth-century world maps Nautical charts Systems engineering
下载PDF
近代早期英国政府医疗救助问题探析
3
作者 邹翔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4-59,共6页
医疗救助是近代早期英国政府施行社会救助的一项重要的措施,从它的具体内容来看,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同时又体现了转型时期的过渡性特点。医疗救助对当时的社会救助以及后来英国福利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医疗救助 近代早期 英国 16世纪 17世纪
下载PDF
16世纪英国大众饮食变迁
4
作者 胡涵雪 《深圳社会科学》 2023年第3期152-160,共9页
16世纪是英国的社会转型时期,相较于中世纪晚期,此时英国广大民众的饮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谷物、饮品、肉类等食物的供应更为充足,大众的饮食结构也呈现出相对多样化的特点,人们体内摄入的营养成分也越发优质丰富。英国大众的饮食... 16世纪是英国的社会转型时期,相较于中世纪晚期,此时英国广大民众的饮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谷物、饮品、肉类等食物的供应更为充足,大众的饮食结构也呈现出相对多样化的特点,人们体内摄入的营养成分也越发优质丰富。英国大众的饮食变迁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虽然此时英国面临着人口显著增长以及“价格革命”下的物价上涨等问题,但是大众通过经营地产、从事商业和畜牧业等各类经济活动增加了收入,政府还多次颁布工资敕令调整雇工工资,进一步调节他们的收入水平。除了在粮食歉收、战争这样的特殊时期,实际上大众生活水平相较中世纪晚期整体有所提高。英国早期的农业技术革命兴起,耕作制度的改良、土壤肥力的增加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英国粮食产量增加。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英国进口了香料、葡萄酒、糖等异域食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食物逐渐出现在大众的餐桌上。英国大众饮食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并影响了他们对食物的选择。大众不再仅追求饱腹,还开始重视起饮食健康。大众饮食的变迁对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获得充足、富有营养的食物后,大众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与此同时,酿酒师、面包师、屠夫等与食物有关的职业也逐渐专业化,英国国内的食品市场和餐饮业也得以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世纪 饮食文化 英国大众 饮食结构 生活水平
下载PDF
十六世纪张居正改革与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异同考察
5
作者 孙连娣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25-31,共7页
十六世纪处于社会结构变革转型期,封建主义日益衰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张居正改革与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同处于这一历史背景之下,其共同目的都是为了缓和腐朽封建专制主义带来的社会危机,但中、西方所处的社会背景、改革的内容不尽相同,... 十六世纪处于社会结构变革转型期,封建主义日益衰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张居正改革与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同处于这一历史背景之下,其共同目的都是为了缓和腐朽封建专制主义带来的社会危机,但中、西方所处的社会背景、改革的内容不尽相同,导致各自走向不同的发展道路。张居正改革仅通过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以解决社会危机,而不触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宗教改革运动则是在借助反对罗马天主教会外衣下,发动的自下而上以推翻封建专制主义为目标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从本质上来看,张居正改革是一场地主阶级开明分子以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自救运动,而宗教改革运动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积极发展资本主义,为建立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世纪 张居正改革 宗教改革 封建主义 资产阶级 比较
下载PDF
马丁·德·拉达的《中国札记》及其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6
作者 吴琳(Lin WuTian)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1期22-28,共7页
马丁·德·拉达是首位到访中国的欧洲传教士,这位伟大的宇宙学家、科学家、数学家及基督教修士在中国旅行所撰写的《中国札记》对西方世界了解中国,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欧洲人对中国的... 马丁·德·拉达是首位到访中国的欧洲传教士,这位伟大的宇宙学家、科学家、数学家及基督教修士在中国旅行所撰写的《中国札记》对西方世界了解中国,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都源自马丁·德·拉达的《中国札记》及所购书籍中记载的中国文化.笔者简要梳理了这段历史,并评述马丁·德·拉达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丁·德·拉达 中西文化交流 《中国札记》
下载PDF
16世纪欧洲人视野中巴西印第安人形象的转变
7
作者 潘芳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5-153,共9页
1500年葡萄牙人首航巴西将当地印第安人带入了欧洲人的视野,也开启了欧洲人认识当地印第安人的过程。16世纪,欧洲人对当地印第安人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葡萄牙人和法国人的书信、记录及回忆录等。通过这些媒介,欧洲人对巴西印第安人的认识... 1500年葡萄牙人首航巴西将当地印第安人带入了欧洲人的视野,也开启了欧洲人认识当地印第安人的过程。16世纪,欧洲人对当地印第安人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葡萄牙人和法国人的书信、记录及回忆录等。通过这些媒介,欧洲人对巴西印第安人的认识始终徘徊于想象与现实之间,从原始人到野蛮人再到散漫人。本质上,欧洲人视野中印第安人形象的转变是巴西由印第安人社会向殖民地社会转变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西印第安人 欧洲殖民者 16世纪
原文传递
全景式、重实证的圈地运动研究——读侯建新教授《圈地运动与土地确权》
8
作者 吉喆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6-136,共11页
圈地运动曾经是国内学界世界史研究的典型话题之一。在近三十年沉寂后,侯建新教授《圈地运动与土地确权——英国16世纪农业变革的实证考察》的发表,格外引人注目,是英国土地产权研究的标志性创新成果。传统观念认为圈地是为了改变土地... 圈地运动曾经是国内学界世界史研究的典型话题之一。在近三十年沉寂后,侯建新教授《圈地运动与土地确权——英国16世纪农业变革的实证考察》的发表,格外引人注目,是英国土地产权研究的标志性创新成果。传统观念认为圈地是为了改变土地经营方式,而在这篇近八万字的长文中,作者跳出传统研究的窠臼,将圈地运动与土地私人产权明确化联系在一起。侯建新教授在文中明确提出了判断圈地是否合法的依据,证明圈地运动基本上是在法制框架下进行的,并非完全以牺牲农民为代价。对于长期以来学界所忽视的农民圈地以及饱受诟病的领主圈地,作者运用数据分析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做了实证性考察,并重新估算了广受关注的16世纪英国圈地规模和社会影响,直接对话外国同行,发出了中国学者的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世纪 英国 圈地运动 土地确权
原文传递
南澳Ⅰ号沉船所见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的生产年代 被引量:8
9
作者 陈冲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5-96,共12页
由于所据材料及研究方法的不足和不同,关于南澳Ⅰ号沉船所见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的生产年代有不同的认识。本文在全面搜集嘉靖至万历时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材料的基础上,重点依据观音阁窑址出土资料,结合居址、窖藏、沉船出土青花瓷及纪年器... 由于所据材料及研究方法的不足和不同,关于南澳Ⅰ号沉船所见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的生产年代有不同的认识。本文在全面搜集嘉靖至万历时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材料的基础上,重点依据观音阁窑址出土资料,结合居址、窖藏、沉船出土青花瓷及纪年器,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综合分析南澳Ⅰ号沉船所见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的器形、纹饰和款识三个因素,认为其生产年代为万历早中期(16世纪晚期)。并进一步指出,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同一时期存在精粗产品共存现象,且存在同类特征跨时期延续但工艺退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澳Ⅰ号 景德镇 青花瓷 考古学断代 万历早中期
原文传递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下)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伯重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56,共15页
在十六、十七世纪的江南农业中 ,出现了一种新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体现了今日我们所说的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 ,通过改造资源 ,进行多样化的生产 ,同时利用食物链原理 ,对废物进行循环利用 ,从而降低了投入而增加的产出 ,达到了较高的... 在十六、十七世纪的江南农业中 ,出现了一种新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体现了今日我们所说的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 ,通过改造资源 ,进行多样化的生产 ,同时利用食物链原理 ,对废物进行循环利用 ,从而降低了投入而增加的产出 ,达到了较高的生产率。这种生态农业最早出现在明代中期常熟的大经营中 ,明清之际时在嘉湖一带已相当普遍 ,并为小经营所采纳。这种生态农业在江南平原逐渐普及 ,为江南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 生态农业 经营方式 江南 增加 产出 南平 平原 利用 食物链
下载PDF
16世纪德意志济贫改革前后教俗之争中的“穷人”
11
作者 付家慧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2-130,共9页
16世纪德意志的贫困人口日益增多,缓解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区分救济对象,将救济资源给予真正值得帮助的穷人,因此在济贫改革前后,天主教会与世俗权威围绕应当帮助哪些“穷人”的问题展开诸多争论与竞争。宗教改革前夕,二者主要在乞讨者... 16世纪德意志的贫困人口日益增多,缓解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区分救济对象,将救济资源给予真正值得帮助的穷人,因此在济贫改革前后,天主教会与世俗权威围绕应当帮助哪些“穷人”的问题展开诸多争论与竞争。宗教改革前夕,二者主要在乞讨者是否为值得帮助的穷人问题上发生分歧,天主教会对贫困和乞讨的传统看法与世俗政府限制乞讨等主张相矛盾;随后,宗教伦理的转变推动新教地区和天主教地区纷纷进行济贫改革,济贫事务中的教俗之争变为争夺区分救济对象的主导权。16世纪德意志济贫改革前后教俗之争的实质是济贫事务的世俗化与理性化,对当时的穷人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推动了更多穷人接受救济,另一方面身份制度也容易让接受救济的穷人陷入心理和社会地位的双重窘境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 济贫改革 宗教改革 穷人
原文传递
李开先古体诗及《诗禅》所见古入声韵状况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黎新第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5-72,104,共8页
李开先所作古体诗中,有不少包含古入声韵脚字的韵段;所作《诗禅》中,也有颇多一方或双方为古入声字的谐音谜语。借助对二者的穷尽式统计和分析,可以确认:近代汉语中的古入声韵,在十六世纪初的中国北方地区,已经临近消失。
关键词 李开先古体诗及《诗禅》 古人声韵 十六世纪初中国北方 临近消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