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56项工程”与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评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奇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0-116,共7页
20世纪中叶,一个举世耀眼的社会主义婴儿——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这个新生儿需要在沐浴后迅速成长以抵御来自四面八方的纷扰。特定历史条件下对苏联的选择以及由苏联援建出台的“156项工程”如同助长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雏形由此被... 20世纪中叶,一个举世耀眼的社会主义婴儿——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这个新生儿需要在沐浴后迅速成长以抵御来自四面八方的纷扰。特定历史条件下对苏联的选择以及由苏联援建出台的“156项工程”如同助长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雏形由此被注入了苏式基因;中苏两党、两国间同时期的兄弟关系因此显得牢不可破。但既然是处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成就与缺憾、经验与教训总会相伴而生,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客观地加以评析将成为新世纪中俄两国关系发展、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开展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 中苏关系 外交史 “156项工程” 中国 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
原文传递
斯大林、毛泽东与朝鲜战争再议——根据俄国档案文献的最新证据 被引量:12
2
作者 沈志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1-65,共15页
由于档案文献的缺失,历史的链条往往是断裂的,即使在朝鲜战争这一冷战国际史研究中最热门的领域,情况依然如此。本文依据近几年最新解密和披露的档案文献,把过去十几年有关朝鲜战争研究中断开的历史环节连接起来,使人们对于这段历史真... 由于档案文献的缺失,历史的链条往往是断裂的,即使在朝鲜战争这一冷战国际史研究中最热门的领域,情况依然如此。本文依据近几年最新解密和披露的档案文献,把过去十几年有关朝鲜战争研究中断开的历史环节连接起来,使人们对于这段历史真实能够有一个比较连贯和完整的了解。这包括中苏两国领导人在战前对实现朝鲜统一的途径的认识,中国军队中第二批朝鲜族部队回国的情况,苏联代表在战争初期没有及时返回联合国安理会的真正考虑,斯大林与周恩来黑海会谈的结果,以及斯大林出尔反尔、拒绝出动空军配合志愿军赴朝作战的背后原因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战争 中苏关系 毛泽东 斯大林
下载PDF
试论抗战后期的新疆内向:基于《蒋介石日记》的再探讨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建朗 《晋阳学刊》 CSSCI 2011年第1期95-105,共11页
在盛世才治疆的很长时期,新疆与苏联关系密切,国民政府鞭长莫及。抗战后期,蒋介石决意利用世界大战解决边疆问题,1942年春,蒋介石知晓盛世才意欲摆脱苏联控制后,即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积极布局,促使盛世才表示效忠中央。194... 在盛世才治疆的很长时期,新疆与苏联关系密切,国民政府鞭长莫及。抗战后期,蒋介石决意利用世界大战解决边疆问题,1942年春,蒋介石知晓盛世才意欲摆脱苏联控制后,即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积极布局,促使盛世才表示效忠中央。1943年后,国民政府对新疆的控制不断强化,苏联在新疆的影响日益减小。1944年8月,盛世才企图重新调整其政策。在中央压力之下,盛世才被迫辞职离新,新疆回到中央政府的直接管治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时外交 中苏关系 新疆主权 盛世才 蒋介石
下载PDF
中苏科学技术合作中的技术转移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柏春 张久春 姚芳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6-87,共12页
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初,苏联的技术援华推动了现代技术向中国的大规模转 移。50年代初,为更好地协调、管理中苏在科技合作中的各项事宜,成立了中苏科技合作委员会, 推动了双方在研究机构、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技术科学的学科建设等方面的... 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初,苏联的技术援华推动了现代技术向中国的大规模转 移。50年代初,为更好地协调、管理中苏在科技合作中的各项事宜,成立了中苏科技合作委员会, 推动了双方在研究机构、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技术科学的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培养提高了我国科 研院所、设计机构和企业的技术能力。1956年,在苏联专家的建议和帮助下,我国制订了十二年 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确定了中国科技的发展方向、目标和基本政策,此举对我国科技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60年代初,随着两国关系的破裂,中苏科技合作中断,因而打乱了我国科技远景规 划的正常实施,造成了中方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和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苏联科技合作 中苏关系 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原文传递
战后国际关系与我国建国初“一边倒”方针的形成 被引量:8
5
作者 丁明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2-99,共8页
“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框架中最核心的方针。它的形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国际关系密切相关。当时的国际关系有两条线索:一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是冷战的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这使中国不能置身局外... “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框架中最核心的方针。它的形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国际关系密切相关。当时的国际关系有两条线索:一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是冷战的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这使中国不能置身局外,中间道路难以行得通,“一边倒”就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国际背景下酝酿形成的。与此同时,国际形势的变化包括两大阵营的出现,也使斯大林不得不重新考虑苏联的远东战略,包括对中共和国民党的态度,这使“一边倒”的出现最终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战后 国际关系 建国初期 “一边倒”方针 外交政策 雅尔塔体系 国际形势 中苏关系 苏联 远东战略
原文传递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之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栾景河 李福生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4-103,共10页
中苏两国于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外签订的第一个双边关系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反映了人民革命胜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之间建立了完全新型的关系,标志着中苏关系从此走向一个全面合作的历史... 中苏两国于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外签订的第一个双边关系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反映了人民革命胜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之间建立了完全新型的关系,标志着中苏关系从此走向一个全面合作的历史时期。通过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苏联同中国国民党政府在1945年8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比较来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中苏双方在充分协商、积极对话的基础上产生的,所强调的不仅是同盟,更是互助与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关系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原文传递
从中美苏战略三角到中美俄战略三角 被引量:2
7
作者 马风书 李淑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5-120,共6页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中美苏(俄)三个大国之间先后形成了两个独特而复杂的战略三角关系。两大战略三角对世界范围的国际关系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但由于它们形成于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内涵、结构和走向,三大国在其中的地位...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中美苏(俄)三个大国之间先后形成了两个独特而复杂的战略三角关系。两大战略三角对世界范围的国际关系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但由于它们形成于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内涵、结构和走向,三大国在其中的地位、处境、作用和影响也不尽相同,因此中美俄战略三角并不是中美苏战略三角的简单恢复或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关系 中苏(俄)关系 苏(俄)美关系 战略三角
下载PDF
20世纪60年代美中央情报局对中苏关系的评估——对美国情报委员会最新解密档案的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李丹慧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22,共10页
美国最新解密的中央情报局20世纪60年代初、中和末期撰写的中苏关系评估报告,通过不同层面,较客观地分析了此阶段中苏关系的变化情况,较为准确地判断和预测了中苏关系的走向。但是,不同体制国家文化背景上的巨大差异,对社会主义国家决... 美国最新解密的中央情报局20世纪60年代初、中和末期撰写的中苏关系评估报告,通过不同层面,较客观地分析了此阶段中苏关系的变化情况,较为准确地判断和预测了中苏关系的走向。但是,不同体制国家文化背景上的巨大差异,对社会主义国家决策程序必要了解的不足,重视苏联动向的习惯,以及文革造成的中国国内局势的动乱,使得报告作者的理性考量也存在不少偏差,对中国方面的某些迹象缺乏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60年代 美国中情局评估报告 中苏关系
下载PDF
炮击金门:苏联的应对与中苏分歧 被引量:8
9
作者 沈志华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 2010年第1期4-21,共18页
毛泽东决定炮击金门的目的就是要迫使蒋介石放弃沿海岛屿,而他最担心的就是美国的干预。为此,毛泽东设法把不知内情的赫鲁晓夫引到北京并发表了联合公报,试图利用中苏同盟的威力来影响美国的决策。由于金门守军的坚持和美国的援助,... 毛泽东决定炮击金门的目的就是要迫使蒋介石放弃沿海岛屿,而他最担心的就是美国的干预。为此,毛泽东设法把不知内情的赫鲁晓夫引到北京并发表了联合公报,试图利用中苏同盟的威力来影响美国的决策。由于金门守军的坚持和美国的援助,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愈演愈烈,苏联不得不出面为中国大陆提供核保护,以对抗美国的核恐吓。在危机处理的具体方式上,中苏之间发生意见分歧。苏联希望通过军事援助和召开国际会议等途径控制远东局势,而中国拒绝了莫斯科的建议,坚持“以我为主”独立解决问题。台海危机虽然因毛泽东决定放弃夺取金门而消除,但其结果却在中苏之间形成芥蒂。危机期间,中苏同盟显示了其力量和影响,同时也受到了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鲁晓夫 毛泽东 中苏关系 台海危机
原文传递
美国对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的反应 被引量:5
10
作者 何慧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6-75,共10页
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使双方走到了战争的边缘,美国方面对中苏冲突的反应是一个从倾向于中国“好战”和“挑衅”到看清苏联意图的认识过程。美国一直想利用中苏分歧,使其在与苏联争夺霸权的较量中获利。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客观上为美... 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使双方走到了战争的边缘,美国方面对中苏冲突的反应是一个从倾向于中国“好战”和“挑衅”到看清苏联意图的认识过程。美国一直想利用中苏分歧,使其在与苏联争夺霸权的较量中获利。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客观上为美国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尼克松政府也抓住了这个机会。中苏边界冲突造成的中苏关系空前紧张的形势,使尼克松、基辛格感到美国有可能在处理美、苏、中三角关系中处于优越地位。所以,中苏冲突客观上是促进美国加速调整对华政策的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冲突 中苏关系 中关关系
原文传递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 被引量:6
11
作者 栾景河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3-44,共12页
有关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长期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真正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还是最近十年的事情。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档案文献的相继解密公布,特别是中国学者在中苏关系史、国际共运史等方面研究力量的不断增强... 有关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长期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真正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还是最近十年的事情。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档案文献的相继解密公布,特别是中国学者在中苏关系史、国际共运史等方面研究力量的不断增强,带动了该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客观地看,这些成果不仅良莠不齐,甚至还有“人云亦云”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关系 国家利益 意识形态 破裂原因 研究述评
原文传递
试析1937-1941年的中苏关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晖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13-118,共6页
抗战时期,中苏两国的国际地位和实力的差异,决定了苏联对华政策在双边关系中发挥主导作用。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直接影响两国关系的发展。当苏联战略需要与中国利益一致时,苏联大力援助中国的抗战事业,两国关系就能... 抗战时期,中苏两国的国际地位和实力的差异,决定了苏联对华政策在双边关系中发挥主导作用。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直接影响两国关系的发展。当苏联战略需要与中国利益一致时,苏联大力援助中国的抗战事业,两国关系就能顺利发展。而当苏联的战略需要背离中国利益时,苏联外交的大国主义作法则越发明显,甚至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而牺牲中国利益。因此,在时局发生剧变之时,中苏对外战略重心的转移使得两国关系不可避免地趋于冷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中苏关系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下载PDF
中苏在西伯利亚地区的戏剧艺术合作
13
作者 臧颖(译)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1-4,13,共5页
中苏在戏剧艺术领域合作的历史是两个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领域。以苏联西伯利亚地区为例,笔者所依据的史料来自俄罗斯档案基金会及各类期刊和杂志。中俄人民对彼此艺术的了解始于沙俄和晚晴时期,1917年革命后,两个民族在戏剧艺术领域的... 中苏在戏剧艺术领域合作的历史是两个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领域。以苏联西伯利亚地区为例,笔者所依据的史料来自俄罗斯档案基金会及各类期刊和杂志。中俄人民对彼此艺术的了解始于沙俄和晚晴时期,1917年革命后,两个民族在戏剧艺术领域的交流开始不断加强,这股潮流在(苏联)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及两国首都城市率先兴起。在中俄关系中西伯利亚地区占据重要的跨境地理位置,这些进程间接地对该地区产生深刻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苏在戏剧艺术领域的合作快速发展,苏联剧院开始排演许多中国题材的剧目,两国剧团开始进行巡回演出。西伯利亚地区的中国工人通过业余演出形式将中国艺术传播给西伯利亚本地民众。20世纪50年代,双方艺术合作的中心城市是新西伯利亚和伊尔库茨克。20世纪60年代,双方的文化艺术交流中断,直到80年代中苏关系正常化之后双方在戏剧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再次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关系 戏剧艺术领域合作 西伯利亚地区
下载PDF
苏共二十大、非斯大林化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根据俄国最近披露的档案文献 被引量:6
14
作者 沈志华 《冷战国际史研究》 2004年第1期28-69,8,共44页
苏共二十大确实从国际、国内和党内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非斯大林化的方针,尽管程度有所不同。二十大路线及其产生的过程告诉人们:苏共二十大提出的问题,绝不是某个人的突发奇想,而是时代前进的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民生活的需要。对... 苏共二十大确实从国际、国内和党内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非斯大林化的方针,尽管程度有所不同。二十大路线及其产生的过程告诉人们:苏共二十大提出的问题,绝不是某个人的突发奇想,而是时代前进的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民生活的需要。对于斯大林的批判,就其根本目的而言,并不是个人或小集团谋求权力的工具,而是要以此为铺垫改变斯大林的某些政策和做法,这是苏共中央集体的决定。对于二十大的路线,中共中央最初是完全赞同的。对于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毛泽东在内心是满意的,只是不同意在一般意义上否定个人崇拜。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的论述与苏联的改革措施及二十大的总结报告相比较,没有更多的新东西。中共认为需要引为借鉴的也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病,而这正是苏联新领导人已经考虑并在二十大正式提出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共二十大 非斯大林化 中苏关系
原文传递
中苏关系与中苏援越格局的演变(1956-1975)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艳红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35-139,共5页
1956-1975年因中苏援越程度不同,中苏援越格局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据此可分三个阶段。中苏援越格局演变的因素诸多,中苏关系的发展、变化即是其中之一。中苏都把两国关系的演变、外交策略的变动作为本国制定、调整外交政策的基础,... 1956-1975年因中苏援越程度不同,中苏援越格局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据此可分三个阶段。中苏援越格局演变的因素诸多,中苏关系的发展、变化即是其中之一。中苏都把两国关系的演变、外交策略的变动作为本国制定、调整外交政策的基础,从而影响了两国援越的方针和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苏联 外交关系 越南战争 美国
下载PDF
以苏为虑与争取美援:国际视野下蒋介石处理皖南事变的考量
16
作者 李俊杰 《史学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2-111,共10页
皖南事变是抗战期间国共合作的一个转折点。蒋介石在皖南事变前态度复杂,举棋再三,皖南事变后虽然在国民党强硬派的要求下撤销新四军番号,但其仍试图缓和与中共的关系,避免内战发生。1940年至1941年间的国际局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蒋介石... 皖南事变是抗战期间国共合作的一个转折点。蒋介石在皖南事变前态度复杂,举棋再三,皖南事变后虽然在国民党强硬派的要求下撤销新四军番号,但其仍试图缓和与中共的关系,避免内战发生。1940年至1941年间的国际局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蒋介石处理新四军问题的举措,其中中苏关系和中美关系牵制最大。苏联希望蒋介石坚持抗战牵制日军兵力,蒋介石则希望拉拢苏联避免其与日本联合不利于中国,同时希望得到苏联的援助以及苏联对中共的制约。德意日三国同盟成立后,美国对华态度好转,而当时中国国内经济状况日趋恶化,蒋介石希望美国对其抗战给予政治支持和经济、军事援助。为此,除了向美国表示坚持抗战的决心之外,蒋介石还必须表明其有统制全局的能力,保证中国不会发生内战。国际局势的变动迫使蒋介石和平解决皖南事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 皖南事变 中苏关系 中美关系
原文传递
中苏结盟与中苏关系的演变(1945-1950)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晓丽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89-93,共5页
1945-1950年,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此间中苏关系的发展是体现这一变化的一个重要侧面。本文以1945、1950年两个中苏同盟条约为基点,梳理此间中苏关系的发展。本文认为,1945-1950年中苏关系的演变是国际格... 1945-1950年,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此间中苏关系的发展是体现这一变化的一个重要侧面。本文以1945、1950年两个中苏同盟条约为基点,梳理此间中苏关系的发展。本文认为,1945-1950年中苏关系的演变是国际格局影响的结果,同时又有力地反作用于国际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结盟 中苏关系 国际格局 冷战
下载PDF
中苏科技合作“122项协定”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洋 胡晓菁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2019年第5期219-230,256,共13页
1958年1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于共同进行和苏联帮助中国进行重大科学技术研究的协定》(即“122项协定”)在莫斯科签订。“122项协定”是中苏两国签订的十分重要的科技合作协定,标志着苏联对中... 1958年1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于共同进行和苏联帮助中国进行重大科学技术研究的协定》(即“122项协定”)在莫斯科签订。“122项协定”是中苏两国签订的十分重要的科技合作协定,标志着苏联对中国的科技援助从以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合作过渡到了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并重的合作。“122项协定”拓宽了中苏科技交往的渠道,协定以编制、执行年度合作计划的方式展开,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作为执行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122项协定”虽然只执行了3年多,但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争取外援和自力更生的关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关系 “122项协定” 中苏科技合作
原文传递
中苏同盟条约后期谈判的情况及结果--写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60周年之际 被引量:3
19
作者 沈志华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30,共20页
到1950年1月底,中苏关于同盟条约以及中长路、旅顺口和大连港协定的谈判基本结束,其结果都是斯大林被迫作出让步。在此期间,特别是此后的谈判中,苏方的态度发生了较大变化,希望能够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弥补其"损失"。这主要表现... 到1950年1月底,中苏关于同盟条约以及中长路、旅顺口和大连港协定的谈判基本结束,其结果都是斯大林被迫作出让步。在此期间,特别是此后的谈判中,苏方的态度发生了较大变化,希望能够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弥补其"损失"。这主要表现在双方有关苏军使用中长路、补充协定、股份公司、专家待遇和汇率等问题上。尽管中方在后期谈判中作出妥协,斯大林还是在中苏外交谈判之外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其后果很可能使中苏条约成为一纸空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关系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下载PDF
珍宝岛事件与中美和解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明萍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0年第2期97-98,共2页
珍宝岛事件之前,中美两国虽有恢复外交关系的意愿,但任何一方都不肯迈出第一步,珍宝岛事件导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孤立无援,寻求改善中美关系,两国间的坚冰慢慢融化。因此,作者认为珍宝岛事件是中美两国建交的助推器,它促使中美两国迈出... 珍宝岛事件之前,中美两国虽有恢复外交关系的意愿,但任何一方都不肯迈出第一步,珍宝岛事件导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孤立无援,寻求改善中美关系,两国间的坚冰慢慢融化。因此,作者认为珍宝岛事件是中美两国建交的助推器,它促使中美两国迈出了走向和解的第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宝岛事件 中苏关系 中美关系 中美和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