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丛报》与中国历史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吴义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9-91,共13页
《中国丛报》是由美国传教士创办、1832-1851年发行于广州等地的综合性英文月刊。这份刊物不仅报道时政新闻,而且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的学术论文,在西方学术界重构关于中国的知识体系过程中具有显著地位。它所发表的关于中国历史的文章,... 《中国丛报》是由美国传教士创办、1832-1851年发行于广州等地的综合性英文月刊。这份刊物不仅报道时政新闻,而且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的学术论文,在西方学术界重构关于中国的知识体系过程中具有显著地位。它所发表的关于中国历史的文章,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文章对中国传统史学著作和19世纪中期以前天主教传教士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念提出质疑,发表了众多评论中国史学著作和西方学术界的中国历史研究著作的文章,主张重写中国史,就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观点。该刊还将一些中国历史文化典籍作了翻译或评介。这些,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丛报》 中国研究 中国历史研究 传教士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从《谟区查抄本》中的哪吒形象看16世纪末中西文化交流
2
作者 王沛轩 《国际汉学》 2024年第1期103-113,153,154,共13页
《谟区查抄本》是一部记录16世纪末东南亚及东亚地区地理信息、族群特征以及文化资讯的西班牙人主导完成的手稿作品。其中有关中国神灵部分所塑造的哪吒形象极具中西交流的代表性,不仅借鉴了中国同类型文献中的图像和文字叙述,还融合了... 《谟区查抄本》是一部记录16世纪末东南亚及东亚地区地理信息、族群特征以及文化资讯的西班牙人主导完成的手稿作品。其中有关中国神灵部分所塑造的哪吒形象极具中西交流的代表性,不仅借鉴了中国同类型文献中的图像和文字叙述,还融合了西方绘画的风格和技巧,以及作者在西方框架中引入路西法的故事对哪吒的理解与诠释,使之更符合预设的西班牙读者的价值观,因而可将《谟区查抄本》视作当时在菲律宾的西班牙人与华人合作交流的文化载体。抄本中的哪吒文本与现今可见的中国文献存在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可能原因有三:一是作者将多种汉籍中有关哪吒的情节进行了拼接;二是彼时存在与抄本中类似剧情的底本;三是其内容得于传闻,通过作者的自身理解所构建。抄本中的哪吒形象是以中国文化为主体,以西班牙统治阶级为读者受众为前提,是中西文化调适融合的成果。探究抄本中的哪吒形象,或可推测出其所在的中国神灵部分是按照职能进行组合与排序,也可看出作者与教会人士对于中国信仰的不同态度,这是寻求抄本其他部分作者的一个路径,此外更为研究明代哪吒崇拜提供了新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谟区查抄本》 哪吒形象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传教士汉学的性质、历史、特点与影响
3
作者 张西平 龙宇飞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4期21-36,共16页
传教士汉学作为西方汉学史上的一个关键阶段,对西方专业汉学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然而学术界尚未对传教士汉学的诸多基本问题加以厘清。传教士汉学不仅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紧密相连,而且其学术成果在西方文化界产生了... 传教士汉学作为西方汉学史上的一个关键阶段,对西方专业汉学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然而学术界尚未对传教士汉学的诸多基本问题加以厘清。传教士汉学不仅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紧密相连,而且其学术成果在西方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传教士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1500—1800年的初识与和平交往期,以及1807—1949年的紧张与冲突期。传教士汉学对西方中国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其研究成果不仅属于中国历史,也是欧洲历史的一部分,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 传教士汉学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16世纪末跨海域的中国知识流动——《谟区查抄本》(Boxer Codex)中的中国信息
4
作者 王沛轩 《海交史研究》 2024年第2期43-65,共23页
《谟区查抄本》(以下简称“抄本”)中的中国信息可分为三类,一是中国海外的活动情况;二是中国与亚洲周边国家的关系;三是中国信息的直接记录,其中不乏相关图像。抄本中的中国信息真假皆存,但从实之处多于虚幻无实。抄本中中国信息的记... 《谟区查抄本》(以下简称“抄本”)中的中国信息可分为三类,一是中国海外的活动情况;二是中国与亚洲周边国家的关系;三是中国信息的直接记录,其中不乏相关图像。抄本中的中国信息真假皆存,但从实之处多于虚幻无实。抄本中中国信息的记录可能受到三方面因素影响,首先是西班牙统治者要求收集新认知地域讯息指令,其次是中国在亚洲的巨大影响力,最后是西方殖民者对于中国的野心。抄本中多种多样的中国信息可能来源于不同渠道,体现了西属菲律宾作为信息汇集地的功能。抄本中的中国信息不只是单纯的记录,还有西方视角下的解读,因此,可将其视为16世纪末跨海域的中国知识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谟区查抄本》 中国信息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杨光先与清初“历案”的再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谢景芳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2-51,共10页
康熙初年,杨光先和传教士汤若望间发生的历法之争,杨光先被视做守旧士大夫的典型,几成史界共识,这种评价有失公允。其实,清初“历案”是明末清初中国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冲突的继续。杨氏这一做法的本质,不能简单地理... 康熙初年,杨光先和传教士汤若望间发生的历法之争,杨光先被视做守旧士大夫的典型,几成史界共识,这种评价有失公允。其实,清初“历案”是明末清初中国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冲突的继续。杨氏这一做法的本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愚顽守旧和盲目排外,而应看做是中国有识之士对西方早期殖民活动中的宗教、文化侵略的抵制与反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光先 历法之争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瓷器的生产与外销
6
作者 钟燕娣 《创意设计源》 2023年第6期10-15,共6页
明清时期,景德镇制瓷手工业的发展使瓷器的产量和质量迅速提高,得以满足海内外市场的需求。通过梳理明清时期景德镇制瓷手工业的特点,大致可以将景德镇窑瓷器的外销分为六个阶段。频繁的中外陶瓷贸易使景德镇窑瓷器受诸多域外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景德镇窑瓷器 外销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琵琶声语入西国——克莱默-宾《玉琵琶》汉诗英译考论
7
作者 时丽颖 《译苑新谭》 2023年第1期177-184,共8页
作为以诗人身份向英美世界译介汉诗的第一人,克莱默-宾出版了一系列汉诗译著,包括《长恨歌及其他》《诗经》《玉琵琶》《宫灯的飨宴》。除此之外,他还致力于出版“东方智慧丛书”。虽然其译作出自转译且不乏错讹,但克莱默-宾的诗人气质... 作为以诗人身份向英美世界译介汉诗的第一人,克莱默-宾出版了一系列汉诗译著,包括《长恨歌及其他》《诗经》《玉琵琶》《宫灯的飨宴》。除此之外,他还致力于出版“东方智慧丛书”。虽然其译作出自转译且不乏错讹,但克莱默-宾的诗人气质使他的译文风格更加自由浪漫,对西方文学界、音乐界均产生了一定影响,由此打开了中西方文学艺术交流的新路径。本文将以克莱默-宾《玉琵琶》为例,考辨其选译的诗歌来源,分析该书的译介策略,肯定克莱默-宾为尝试沟通中西方文化所做出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莱默-宾 《玉琵琶》 汉诗英译 中西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马礼逊经典翻译与中西文化交流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美平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51-56,共6页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担当起了外汉和汉外双向翻译的重任,首次将基督教经典《圣经》完整地译成中文,编纂了中国第一部汉英字典《华英字典》。他还是比较系统地将中华文化经典译成英文的第一位西人传教士。他的中西文化...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担当起了外汉和汉外双向翻译的重任,首次将基督教经典《圣经》完整地译成中文,编纂了中国第一部汉英字典《华英字典》。他还是比较系统地将中华文化经典译成英文的第一位西人传教士。他的中西文化经典翻译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礼逊 中西文化交流 经典翻译
下载PDF
欧洲旅行家所记元朝宫廷节庆
9
作者 马晓林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9-38,共10页
欧洲旅行家马可·波罗、和德理在华的身份让他们得以亲历元朝宫廷节庆并留下了详细记录,这是构建中国形象的核心文本。元朝宫廷礼仪的时代特点和类型,在马可·波罗《寰宇记》、和德理《行程记》中皆有反映,马可·波罗所记... 欧洲旅行家马可·波罗、和德理在华的身份让他们得以亲历元朝宫廷节庆并留下了详细记录,这是构建中国形象的核心文本。元朝宫廷礼仪的时代特点和类型,在马可·波罗《寰宇记》、和德理《行程记》中皆有反映,马可·波罗所记的两大节庆、和德理所记的四大节庆在元朝具体时段的历史背景中都可以得到解释。特定的仪式将旅行者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联系起来,为马可·波罗、和德理在中国的行迹提供了线索。在巡幸庆典、节庆中的服色与仪节等方面,中西史料的相互印证,证明了马可·波罗、和德理的旅行记作为史料的可靠性和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交流 元代 旅行记 中世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