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甲鱼、大鳍鳠和斑鳜肾的比较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钟明超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76-80,共5页
白甲鱼、大鳍鳠和斑鳜肾的比较组织学研究钟明超(中山大学,广州510275)关键词肾,组织学,白甲鱼,大鳍 ,斑鳜COMPARATIVEANDHISTOLOGICALSTUDIESONTHEKIDNEYSOFVARIC... 白甲鱼、大鳍鳠和斑鳜肾的比较组织学研究钟明超(中山大学,广州510275)关键词肾,组织学,白甲鱼,大鳍 ,斑鳜COMPARATIVEANDHISTOLOGICALSTUDIESONTHEKIDNEYSOFVARICORHINUSSINUS,MY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学 白甲鱼 大鳍HU 斑鳜
下载PDF
翘嘴鳜和斑鳜肌肉营养成分及氨基酸组成比较 被引量:29
2
作者 苏胜齐 张海琪 +1 位作者 何中央 张祖兴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98-901,共4页
对斑鳜和翘嘴鳜肌肉进行营养成分分析,然后对2种鱼的营养价值进行比较评价。结果表明,斑鳜肌肉鲜样的蛋白质含量为18.77%,高于翘嘴鳜的16.77%;但斑鳜脂肪含量为0.37%,低于翘嘴鳜的1.50%。从氨基酸组成来看,每g翘嘴鳜肌肉干样的氨基酸总... 对斑鳜和翘嘴鳜肌肉进行营养成分分析,然后对2种鱼的营养价值进行比较评价。结果表明,斑鳜肌肉鲜样的蛋白质含量为18.77%,高于翘嘴鳜的16.77%;但斑鳜脂肪含量为0.37%,低于翘嘴鳜的1.50%。从氨基酸组成来看,每g翘嘴鳜肌肉干样的氨基酸总量为776.4 mg,必需氨基酸总量为302.4 mg,4种呈味氨基酸的总量为311.7 mg;而每g斑鳜肌肉干重的3者含量分别为812.9,317.9,324.9 mg。因此,2种鳜鱼营养价值高,都是优良的养殖品种;相比较之下,斑鳜的粗蛋白含量高、脂肪和灰分较低,营养价值高于翘嘴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鳜 斑鳜 营养成分 营养评价
下载PDF
鳜(♀)×斑鳜(♂)杂种F_1的形态特征与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25
3
作者 宓国强 赵金良 +3 位作者 贾永义 邓燕飞 练青平 王雨晨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5-150,共6页
2006-2008年,在浙江湖州开展了鳜(Siniperca chautsi)与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的种间杂交试验,并成功获得了鳜(♀)×斑鳜(♂)杂种F1。通过对杂种F1与其亲本的形态差异比较和微卫星标记分析,探讨了杂种F1的性状变异和遗传特征。... 2006-2008年,在浙江湖州开展了鳜(Siniperca chautsi)与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的种间杂交试验,并成功获得了鳜(♀)×斑鳜(♂)杂种F1。通过对杂种F1与其亲本的形态差异比较和微卫星标记分析,探讨了杂种F1的性状变异和遗传特征。结果表明:(1)7个可数性状中,杂种F1的背鳍条、腹鳍条和胸鳍条数与父母本一致,臀鳍条、鳃耙数与母本基本一致,侧线鳞、幽门盲囊数目介于父、母本之间;10个可量性状的平均杂种指数为39.08,显示杂种F1的可量性状略偏向母本;框架参数和可量性状的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份分析表明,杂种F1的体型介于父、母本之间,略倾向于母本,主要表现在躯干部和尾部的差异。(2)5对微卫星引物分析表明,杂种F1的等位基因均来源于双亲,杂交子代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属两性融合生殖,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种间杂交 形态特征 微卫星
下载PDF
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种形态差异分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赵建 朱新平 +2 位作者 陈永乐 刘毅辉 谢刚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6-509,共4页
运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和框架分析法分析了斑鳜、翘嘴鳜及其杂种(翘嘴鳜×斑鳜)的形态差异。可数性状中,腹鳍棘数、腹鳍条数、臀鳍棘数在3种鳜中都一致,对其他可数性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斑鳜与杂交鳜只有在臀鳍条数目上存在显著... 运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和框架分析法分析了斑鳜、翘嘴鳜及其杂种(翘嘴鳜×斑鳜)的形态差异。可数性状中,腹鳍棘数、腹鳍条数、臀鳍棘数在3种鳜中都一致,对其他可数性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斑鳜与杂交鳜只有在臀鳍条数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可数性状差异不显著,斑鳜与翘嘴鳜、翘嘴鳜与杂交鳜之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对可数性状和框架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并计算欧氏距离,结果显示:杂交鳜在形态上较接近于其父本斑鳜,在头部和尾部继承了更多翘嘴鳜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鳜 斑鳜 杂交鳜 形态差异 框架分析
下载PDF
鸭绿江斑鳜胚胎及胚后发育观察 被引量:23
5
作者 王丹 李文宽 +5 位作者 闫有利 骆小年 吴瑞兰 夏大明 张玉洁 郭冰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15-420,共6页
于2005、2006年,连续观察了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受精卵的胚胎及胚后发育全过程。结果表明:斑鳜受精卵在22.2-25.2℃水温条件下,孵化所需时间约为144 h,胚胎发育到111 h,口裂已经形成,张合自如;破膜后54 h即可捕食活体鱼苗。斑鳜胚... 于2005、2006年,连续观察了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受精卵的胚胎及胚后发育全过程。结果表明:斑鳜受精卵在22.2-25.2℃水温条件下,孵化所需时间约为144 h,胚胎发育到111 h,口裂已经形成,张合自如;破膜后54 h即可捕食活体鱼苗。斑鳜胚胎期即形成口裂、心脏、胸鳍、鳃盖等器官,在破膜前具备了较其它鱼类先天功能更完善、更复杂的生理结构,这一生理特点为其胚后体质强壮,开口即可捕食,消化活体鱼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胚胎发育 胚后发育 口裂
下载PDF
碧流河水库斑鳜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吴立新 姜志强 +1 位作者 秦克静 邹波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30-38,共9页
本文报道了碧流河水库斑鳜年龄和生长的研究结果.采用臀鳍第二鳍棘和鳃盖骨相对照,对斑鳜的年龄进行了鉴定.阐明了年轮特征、年轮形成时期、生长发育阶段和生长参数.结合生物学资料,对渔获物年龄组成、鳃盖骨长和体长、体长和体重... 本文报道了碧流河水库斑鳜年龄和生长的研究结果.采用臀鳍第二鳍棘和鳃盖骨相对照,对斑鳜的年龄进行了鉴定.阐明了年轮特征、年轮形成时期、生长发育阶段和生长参数.结合生物学资料,对渔获物年龄组成、鳃盖骨长和体长、体长和体重的关系作了分析.文中就斑鳜的年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年龄 生长 水库
下载PDF
我国斑鳜六个群体mtDNA Cyt b序列的遗传变异 被引量:23
7
作者 王伟伟 赵金良 李思发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89-593,共5页
采用PCR技术扩增了鸭绿江、海河、长江、钱塘江、闽江、西江6个群体31尾斑鳜(Sinipercascherzeri)mtDNACytb基因的部分序列。在长度为781bp的同源序列中,共检测到78个变异位点,占分析位点数的9.6%,碱基替换大都发生在密码子的第三位点上... 采用PCR技术扩增了鸭绿江、海河、长江、钱塘江、闽江、西江6个群体31尾斑鳜(Sinipercascherzeri)mtDNACytb基因的部分序列。在长度为781bp的同源序列中,共检测到78个变异位点,占分析位点数的9.6%,碱基替换大都发生在密码子的第三位点上;在31个体中共检出16种单倍型。鸭绿江、海河群体与长江、钱塘江、闽江、西江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较大。分子方差分析表明,斑鳜6个群体间总的遗传分化水平FST为0.9307(P<0.01),差异极显著。构建的NJ分子系统发育树表明,海河群体和鸭绿江群体构成了一支北方群体;长江群体、闽江群体和西江群体构成了南方群体;而钱塘江群体单独聚为一支。这表明我国斑鳜不同地理群体间已产生明显的遗传分化,但未与其自然地理分布格局呈完全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群体 CYT B基因 遗传变异
下载PDF
杂交鳜胚胎发育观察 被引量:20
8
作者 宓国强 练青平 +1 位作者 王雨辰 沈土山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3期264-269,共6页
通过对斑鳜(♀)×翘嘴鳜(♂)人工杂交F1胚胎发育的观察,详细描述了其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杂交F1的卵裂方式属于盘状卵裂,在水温(24±1)℃条件下,受精后2 h 30 min进入2细胞期,受精后4h 30 min进入... 通过对斑鳜(♀)×翘嘴鳜(♂)人工杂交F1胚胎发育的观察,详细描述了其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杂交F1的卵裂方式属于盘状卵裂,在水温(24±1)℃条件下,受精后2 h 30 min进入2细胞期,受精后4h 30 min进入囊胚期,受精后13 h进入原肠期,受精后19 h 40 min进入神经胚期,受精后22 h 30 min进入器官形成期,受精后117 h 30 min仔鱼出膜。杂交F1的胚胎发育特征与母本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翘嘴鳜 杂交F1 胚胎发育
下载PDF
斑鳜不同地理群体遗传变异的AFLP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王伟伟 赵金良 +1 位作者 李思发 王传杰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4-309,共6页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Steindachner)为东亚地区特有的淡水名贵经济鱼类。受生态环境破坏和渔业捕捞过度的影响,斑鳜野生资源已呈下降趋势。为探明我国斑鳜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背景,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鸭绿江、海河、长江、...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Steindachner)为东亚地区特有的淡水名贵经济鱼类。受生态环境破坏和渔业捕捞过度的影响,斑鳜野生资源已呈下降趋势。为探明我国斑鳜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背景,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鸭绿江、海河、长江、钱塘江、闽江、西江6个地理群体的遗传特征和群体分化。斑鳜65尾个体中,8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211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6条,多态比例为59.7%,并观察到一些群体的特异性条带。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以长江群体最大(6.7%),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明显大于群体内的遗传距离。AMOVA分析表明,斑鳜6群体间的总遗传分化指数Fst=0.7850(p<0.01),群体间遗传分化极显著。聚类分析表明:斑鳜不同群体内的所有个体均单独聚群,6个地理群体明显分为南北两大群,鸭绿江群体和海河群体聚为一支,长江、钱塘江、闽江和西江四个群体聚为另一支。斑鳜较高水平的遗传变异与其地理分布范围广,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积累了大量突变有关。不同地理群体间已产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其遗传亲缘关系与其地理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推测横亘于我国内陆中部地区、呈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的形成可能是东亚斑鳜最先出现南北间群体分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群体 遗传变异 AFLP
下载PDF
杂交鳜与鳜鱼、斑鳜肌肉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比较 被引量:20
10
作者 宓国强 陈建明 +1 位作者 练青平 王雨辰 《水产养殖》 CAS 2009年第4期35-37,共3页
通过测定鳜鱼、斑鳜和杂交鳜的肌肉营养成分和18种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杂交鳜、斑鳜和鳜鱼的肌肉水分、脂肪、灰分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杂交鳜与斑鳜的肌肉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鳜鱼肌肉的蛋白质含量(... 通过测定鳜鱼、斑鳜和杂交鳜的肌肉营养成分和18种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杂交鳜、斑鳜和鳜鱼的肌肉水分、脂肪、灰分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杂交鳜与斑鳜的肌肉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鳜鱼肌肉的蛋白质含量(P<0.05);鳜鱼、斑鳜和杂交鳜的18种氨基酸含量及其组成、18种氨基酸总量(TAA)、人体所需8种必须氨基酸总量(HEAA)及4种呈味氨基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的总量(FAA)均无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鳜 鳜鱼 斑鳜 肌肉营养成分 氨基酸组成
下载PDF
翘嘴鳜(♀)×斑鳜(♂)杂交子一代的胚胎发育 被引量:15
11
作者 宓国强 练青平 +1 位作者 王雨辰 沈土山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1-427,共7页
在ZOOM645S解剖镜下对翘嘴鳜(♀)×斑鳜(♂)人工杂交子一代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受精卵为漂浮卵,微粘性,卵径1.6~1.8mm。在水温(24±1)℃条件下,受精后1h45min,胚盘隆起;2h30min,进入卵... 在ZOOM645S解剖镜下对翘嘴鳜(♀)×斑鳜(♂)人工杂交子一代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受精卵为漂浮卵,微粘性,卵径1.6~1.8mm。在水温(24±1)℃条件下,受精后1h45min,胚盘隆起;2h30min,进入卵裂期;3h15min,进入桑椹期;4h15min,进入囊胚期;11h,进入原肠期;13h40min,进入神经胚期;14h20min,进入胚孔封闭期;17h20min,进入肌节出现期;20h10min,进入视泡期;25h,进入尾芽期;26h40min,进入肌肉效应期;31h,进入晶体出现期;35h10min,进入心跳期;49h10min,进入眼色素形成期;51h20min,进入血液循环期;59h10min后,开始出膜。整个胚胎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偏向于母本翘嘴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鳜 斑鳜 杂交子一代 胚胎发育
下载PDF
温度对斑鳜胚胎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胡振禧 黄洪贵 +2 位作者 吴妹英 赖铭勇 黄柳婷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4-107,共4页
研究不同温度对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8-28℃温度范围内,斑鳜胚胎均能孵化出膜;随温度升高,胚胎发育达囊胚期、原肠期和出膜期的时间均相对缩短,温度对囊胚期前的发育进程影响较小,胚胎发育至囊胚期... 研究不同温度对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8-28℃温度范围内,斑鳜胚胎均能孵化出膜;随温度升高,胚胎发育达囊胚期、原肠期和出膜期的时间均相对缩短,温度对囊胚期前的发育进程影响较小,胚胎发育至囊胚期后,温度升高胚胎发育进程明显加快;孵化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孵化时间T与温度x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T=306 738x^-2.463,R^2=0.996 6(P〈0.01);在18-26℃温度范围内,胚胎发育到原肠中期的死亡率较低,孵化率较高,且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温度达28℃时,胚胎发育到原肠中期的死亡率极显著上升,孵化率下降极显著(P〈0.01),孵化率y与温度x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二次曲线相关关系,y=-1.032 1x^2+44.107x-379.99,R^2=0.917 4(P〈0.01)。斑鳜受精卵孵化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0-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温度 胚胎发育
下载PDF
斑鳜(♀)×鳜鱼(♂)杂交子一代、子二代的形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许淼洋 郭金涛 +3 位作者 赵金良 钱叶周 吴超 钱德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36-640,共5页
利用人工杂交手段获得了斑鳜(♀)×鳜鱼(♂)杂交子一代(F1)及其自繁子二代(F2),通过外形观察、可数性状和形态框架数据分析,比较杂交后代与亲本间的形态特征及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体斑偏向斑鳜,体型偏向鳜鱼。... 利用人工杂交手段获得了斑鳜(♀)×鳜鱼(♂)杂交子一代(F1)及其自繁子二代(F2),通过外形观察、可数性状和形态框架数据分析,比较杂交后代与亲本间的形态特征及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体斑偏向斑鳜,体型偏向鳜鱼。可数性状中,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的背鳍、臀鳍、胸鳍、腹鳍与斑鳜、鳜鱼间均无明显差异。框架可量性状分析表明,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头后背前隆角介于斑鳜与鳜鱼之间,比斑鳜隆起明显;在躯干长轴、躯干纵轴及躯干背腹比上,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均介于斑鳜、鳜鱼之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斑鳜单独聚为一组,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与鳜鱼聚为一组。判别公式分析表明,斑鳜、鳜鱼、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群体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100%、81.8%、85.2%、58.8%。判别分析散点分布表明,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介于斑鳜与鳜鱼之间,表现偏鳜鱼。杂交鳜子二代各形态特征较子一代有一定分化。研究结果为杂交鳜种质鉴定及杂交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鳜鱼 杂交 形态参数 多元分析
下载PDF
斑鳜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茂元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99-103,共5页
在水温(23±1)℃条件下研究饥饿对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仔鱼生长、形态和行为的影响,确定其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the point of no return, PNR)和初次投喂最佳时间.结果表明:斑鳜仔鱼孵化后3 日龄开始摄食外源食物,进... 在水温(23±1)℃条件下研究饥饿对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仔鱼生长、形态和行为的影响,确定其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the point of no return, PNR)和初次投喂最佳时间.结果表明:斑鳜仔鱼孵化后3 日龄开始摄食外源食物,进入混合营养期;7 日龄油球吸收完毕,进入外源营养期,混合营养期仅4 d.饥饿状态下,仔鱼生长与卵黄囊吸收密切相关,全长基本维持恒定,4 日龄出现自残现象,但仔鱼身体发黑、头大身瘦、后脑部下陷;集群性、初次摄食率与饥饿时间呈负相关;初次摄食时间在3 日龄,仅为5%,高峰期出现在6 日龄(油球即将完全吸收),可达85%,PNR 期为7~8 日龄;仔鱼具有初次摄食能力的时间为4~5 d,仔鱼初次摄食最佳投喂时间在5 日龄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仔鱼 饥饿 不可逆点 生长
下载PDF
大眼鳜和斑鳜消化道组织结构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蒲德永 黄小琪 魏刚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31,共6页
大眼鳜(Siniperca kneri)和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的标本于2010年3-6月采集于嘉陵江合川段,用组织学方法和H.E染技术比较研究了大眼鳜和斑鳜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消化道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组织所构成,食道上皮主... 大眼鳜(Siniperca kneri)和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的标本于2010年3-6月采集于嘉陵江合川段,用组织学方法和H.E染技术比较研究了大眼鳜和斑鳜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消化道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组织所构成,食道上皮主要为复层扁平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和少量杯状细胞组成。大眼鳜的消化道较斑鳜的发达,如食道的黏膜下层及杯状细胞、胃黏膜下层的厚度、幽门盲囊绒毛密集程度。两种鱼消化道变化的基本规律为从食道到胃黏膜层和黏膜下层逐渐增厚,从胃到前肠厚度减少。大眼鳜肠前段、中段和后段的杯状细胞密度、肠绒毛上皮的杯状细胞的大小及形态的发达程度都大于斑鳜。同时由于大眼鳜的肠道形态结构较斑鳜发达,以至在物理消化上也较斑鳜强。该研究为大眼鳜和斑鳜的保护和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鳜(siniperca kneri)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消化道 组织学
下载PDF
碧流河水库斑鳜的食性及其渔业利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吴立新 姜志强 秦克静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5-29,共5页
对碧流河水库斑鳜胃含物分析结果表明:(1)斑鳜以小型野杂鱼类和虾类为主要食物,其中虎鱼、餐条和虾类的出现率分别为24.64%、12.23%和22.08%。鲢、鳙在斑鳜的食谱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出现率为5.66%、2.7... 对碧流河水库斑鳜胃含物分析结果表明:(1)斑鳜以小型野杂鱼类和虾类为主要食物,其中虎鱼、餐条和虾类的出现率分别为24.64%、12.23%和22.08%。鲢、鳙在斑鳜的食谱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出现率为5.66%、2.74%。(2)体长21.5cm以上的斑鳜对鲢、鳙鱼种造成危害,可吞食12.6cm以上的鱼种。(3)斑鳜的食物组成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掠食鲢、鳙鱼种主要有两个时期,即鱼种放库后的10-11月和斑鳜生殖前的4月-6月上旬。对其在该水库渔业中的地位及渔业利用进行了讨论,并对放养鲢、鳙鱼种的规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食性 水库 渔业利用
下载PDF
斑鳜肝脏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 被引量:9
17
作者 熊洪林 王志坚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3-48,共6页
光镜观察发现,斑鳜肝脏浆膜极薄,厚度为(1.91±0.89)μm,边缘肝细胞排列紧密,肝小叶极不明显,肝细胞聚集成团,不能分辨出肝细胞索,肝血窦特别丰富,相互交织成网络状,可见枯否氏细胞,无典型汇管区,胆小管非常发达,呈环状或交织成网.... 光镜观察发现,斑鳜肝脏浆膜极薄,厚度为(1.91±0.89)μm,边缘肝细胞排列紧密,肝小叶极不明显,肝细胞聚集成团,不能分辨出肝细胞索,肝血窦特别丰富,相互交织成网络状,可见枯否氏细胞,无典型汇管区,胆小管非常发达,呈环状或交织成网.电镜观察发现,斑鳜肝细胞具有明显的双态现象,可分为电子密度低的亮细胞和电子密度高的暗细胞.亮细胞多角形或形状不规则,异染色质较少,胞质内粗面型内质网发达,有成层分布现象.暗细胞多角形或卵圆形,异染色质较多,胞质内脂滴特别丰富.两种细胞胞质内线粒体数量众多,可见内含结晶样物质的次级溶酶体,核糖体丰富,糖原分散或聚集成小颗粒状,高尔基复合体靠近狄氏间隙和胆小管区域分布,肝细胞近狄氏间隙和胆小管面由细胞质突起形成丰富微绒毛,说明肝细胞的物质代谢、吸收和分泌功能非常旺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肝脏 组织学 超微结构
下载PDF
河北省土著鳜鱼种质资源鉴定
18
作者 王江江 高晓田 +4 位作者 赵春龙 于琪 赵欣 孙砚峰 吴成宾 《河北渔业》 2024年第9期37-46,F0003,共11页
为探明河北省内的鳜属鱼类现状,更好地为全国鳜鱼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以线粒体COX 1和全基因组范围SNP标记为支撑对鳜属群体进行了分子水平的种质资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获得40条全长为697 bp的CO... 为探明河北省内的鳜属鱼类现状,更好地为全国鳜鱼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以线粒体COX 1和全基因组范围SNP标记为支撑对鳜属群体进行了分子水平的种质资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获得40条全长为697 bp的COX 1同源序列和SSH01、SSH02两个单倍型序列。最大似然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两个单倍型先聚为一支,后又与斑鳜聚为一支。在地理种群系统发生树中,两个单倍型与参考的韩国Changju斑鳜聚为一支。群体的观测杂合度H o均值为0.330,PIC均值为0.269,近交系数均值约为0,SSH01和SSH02在观测杂合度上差异不显著(P>0.05)。群体中共祖系数为0的占总体的71.41%,存在较多亲缘关系近的个体。PCA分析结果发现,群体为可分为3个遗传结构,Cluster0、Cluster1、Cluster2;Admixture显示最有可能存在2个祖先;连锁不平衡分析的结果为,在95%置信区间下群体的N e范围为14.8~27.6。河北省斑鳜存在两个单倍型,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与韩国Changju斑鳜有较高的亲缘性,可通过人为引种和增殖放流的方式保护好省内的鳜鱼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线粒体COX 1 SNP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微流水培养条件下斑鳜仔鱼的摄食与生长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磊 樊启学 +4 位作者 方巍 赵志刚 李波 杨凯 董俊锋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52-1159,共8页
在孵化环道连续微流水培养、水温(24±2)℃条件下,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初孵仔鱼全长为(4.87±0.10)mm(n=50),卵黄囊体积为(1.461±0.172)mm3(n=50),油球直径为(0.47±0.04)mm(n=50)。仔鱼孵出12h,... 在孵化环道连续微流水培养、水温(24±2)℃条件下,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初孵仔鱼全长为(4.87±0.10)mm(n=50),卵黄囊体积为(1.461±0.172)mm3(n=50),油球直径为(0.47±0.04)mm(n=50)。仔鱼孵出12h,胸鳍增大,具有一定阵发性水平游动能力,1日龄巡游模式建立;2日龄口膜消失,开始主动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3日龄外源性摄食关系完全建立。5日龄仔鱼的卵黄和油球全部消失,进入外源营养期;15日龄全长达到(13.72±0.76)mm(n=12)。仔鱼发育过程中,其全长生长存在内源性营养阶段的较快速生长,混合营养阶段的慢速生长以及外源性营养阶段的快速生长三个生长期相,平均增长率为0.59 mm/d,对仔鱼全长TL(mm)与日龄D(d)进行回归,其生长模型为:TL=-0.0004D3+0.0283D2+0.2159D+4.9335(R2=0.985,n=261)。2—15日龄,口宽与全长呈正比关系。仔鱼从初孵到PNR仅为5—6d,具有摄食能力的时间4d,仔鱼依赖外源性营养开始时间较早,对饥饿的耐受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仔鱼 生长 初次摄食率 不可逆转点
下载PDF
2月龄斑鳜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田田 张风光 +6 位作者 王茂元 黄洪贵 秦志清 赖铭勇 刘银华 黄柳婷 吴妹英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6-134,共9页
为探析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早期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随机选取同一批次2月龄斑鳜100尾,精确测量体质量(Y)及全长(X1)、体长(X2)、头长(X3)、吻长(X4)、体高(X5)、体宽(X6)、眼径(X7)、眼间距(X8)、尾柄长(X9)和尾柄高(X10)10... 为探析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早期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随机选取同一批次2月龄斑鳜100尾,精确测量体质量(Y)及全长(X1)、体长(X2)、头长(X3)、吻长(X4)、体高(X5)、体宽(X6)、眼径(X7)、眼间距(X8)、尾柄长(X9)和尾柄高(X10)10个形态性状,运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以及通径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确定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构建最优线性回归方程,分析探讨各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2月龄斑鳜体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具有最大选育潜力;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全长与体质量相关系数最大;应用逐步引入-剔除法构建全长、体高、吻长和眼径与体质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11.578+0.093X1+0.550X5+0.263X4+0.490X(7 R2=0.968);通径分析显示,全长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0.417),体高次之(0.307),吻长和眼径较小(0.168和0.146),4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总决定系数为0.967。综上,以体质量作为2月龄斑鳜的选育目标时,全长、体高、吻长和眼径可作为重要的形态测量指标,其中全长和体高可作为首选形态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形态性状 体质量 相关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 通径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