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态写作的文学史意义 |
高旭国
闫慧霞
|
《唐山学院学报》
|
2012 |
6
|
|
2
|
人生隐喻与语言维度的生成——论“诗化小说”的语言形态及文学史意义 |
席建彬
|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9 |
5
|
|
3
|
论冯骥才小说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
张勇
|
《云梦学刊》
|
2014 |
5
|
|
4
|
茅维生平与文学活动及其意义 |
赵红娟
|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24 |
0 |
|
5
|
《城南旧事》再解读 |
邱域埕
|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17 |
4
|
|
6
|
中国古代释家文学刍议 |
李舜臣
童尚兰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3
|
|
7
|
商代青铜器铭文的体式与功能——兼论文学视野下的铭文研究 |
姚苏杰
|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4
|
|
8
|
黄羊、白麦、芦酒:杜诗西北名物书写及其文学史意义 |
郝润华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9
|
写作的叛徒——论夏宇诗歌及其文学史意义 |
王金城
|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10
|
一个文化事件与一场文学运动——“黄牡丹状元”事件的文学史意义 |
朱丽霞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11
|
《女神》文学史意义新识——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种发展走向考察郭沫若的文学史行为 |
刘江
|
《甘肃高师学报》
|
2017 |
2
|
|
12
|
跨越时空的背影——浅析《背影》的文学史意义 |
王子嫣
|
《萍乡学院学报》
|
2017 |
2
|
|
13
|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农民形象 |
刘江
|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
2
|
|
14
|
孙犁抗日小说思想的现代性呈现 |
闫玮
|
《保定学院学报》
|
2013 |
2
|
|
15
|
论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神性”艺术精神 |
吴翔宇
蒋招宾
|
《阴山学刊》
|
2007 |
1
|
|
16
|
重庆抗战时期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
易光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1
|
|
17
|
论现代文学“以文见史”写作传统的表征及其意义 |
王寰鹏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8
|
论宋代文人的结盟风气及文学史意义 |
张再林
|
《中原文化研究》
|
2017 |
1
|
|
19
|
曹丕“文气说”文学史意义的历史透视 |
张振龙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20
|
《鲽砚庐联吟集》的夫妻情意及文学史意义 |
骆新泉
|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16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