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超声速侧压式进气道溢流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贾地 范晓樯 +1 位作者 冯定华 李桦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5-89,共5页
首先介绍了高超声速侧压式进气道的构型,定义了侧压式进气道可能存在的两种溢流模态———构型溢流和压差溢流;然后对构型溢流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阐明了侧板后掠的侧压进气道设计参数对构型溢流影响;最后对不同侧板配置方式的侧压式... 首先介绍了高超声速侧压式进气道的构型,定义了侧压式进气道可能存在的两种溢流模态———构型溢流和压差溢流;然后对构型溢流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阐明了侧板后掠的侧压进气道设计参数对构型溢流影响;最后对不同侧板配置方式的侧压式进气道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由唇口板位置所决定的溢流窗大小对进气道溢流特性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高超声速 进气道 侧压 溢流特性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高超侧压进气道前/后掠的数值分析和比较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桦 贾地 +1 位作者 范晓樯 李晓宇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5-67,91,共4页
侧板构型和唇口位置是影响侧压式进气道性能的关键参数。选取了5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状态点对前/后掠进气道模型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重点比较了当侧板前/后掠时进气道的流量系数、压升、出口气流均匀度等性能。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侧板前掠... 侧板构型和唇口位置是影响侧压式进气道性能的关键参数。选取了5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状态点对前/后掠进气道模型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重点比较了当侧板前/后掠时进气道的流量系数、压升、出口气流均匀度等性能。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侧板前掠时进气道的流量系数、压升大于侧板后掠结果,且进气道出口流场更均匀。当马赫数较低时,前/后掠进气道性能差别比较明显:同为50%溢流窗,来流马赫数4时,侧板前掠的进气道流量系数比侧板后掠的情形高出7.7%;而当来流马赫数为8.09时,侧板前掠的进气道流量系数仅高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进气道 侧压^+ 前/后掠^+ 数值仿真
下载PDF
内压缩波系对高超声速进气道自起动性能影响研究
3
作者 贾轶楠 张启帆 +2 位作者 仝晓通 岳连捷 张新宇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0-67,共8页
为了探究进气道肩部膨胀扇以及不同压缩方式对进气道自起动性能的影响,结合具体的进气道构型,针对不同的压缩角、边界层厚度开展了马赫数4.0级的风洞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起动分离区同侧的膨胀扇会对当地气流加速,降低局部压强,进而... 为了探究进气道肩部膨胀扇以及不同压缩方式对进气道自起动性能的影响,结合具体的进气道构型,针对不同的压缩角、边界层厚度开展了马赫数4.0级的风洞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起动分离区同侧的膨胀扇会对当地气流加速,降低局部压强,进而对压缩激波较强时的进气道自起动过程有明显改善。而唇罩分级压缩对二元进气道的自起动能力也有提高效果。此外,对比侧压模型与顶压模型的试验结果发现,边界层厚度对侧压模型自起动性能的影响趋势与顶压式存在明显的差异。与此同时,当自起动受限于几何喉道的进气道构型,压缩方式对进气道自起动性能的影响不明显,但是对于由压缩激波-边界层干扰诱导分离区形成的气动喉道决定能否起动的进气道,侧压方式有利于提高进气道的自起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起动性能 肩部膨胀扇 侧压式 边界层厚度 几何喉道 气动喉道
下载PDF
高超侧压式进气道高焓脉冲风洞实验 被引量:32
4
作者 金志光 张堃元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9-323,共5页
为验证一种双楔顶压、侧板中置的侧压式进气道基本性能,设计了一套进口面积为110mm×91mm的双流道试验模型,并在300mm马赫数6的高焓脉冲风洞中进行了吹风实验。实验测量了进气道和隔离段内的沿程静压分布和隔离段进出口截面的皮... 为验证一种双楔顶压、侧板中置的侧压式进气道基本性能,设计了一套进口面积为110mm×91mm的双流道试验模型,并在300mm马赫数6的高焓脉冲风洞中进行了吹风实验。实验测量了进气道和隔离段内的沿程静压分布和隔离段进出口截面的皮托压力分布,分析了进气道内的典型流场特征,获得了进气道的基本性能参数,并以马赫数的测量为例阐述了流场不均匀性对测量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马赫数6来流条件下,该侧压式进气道流量系数为0.83,隔离段出口平均马赫数为2.57,总压恢复系数为0.296,增压比为23.7,表明这种侧压式进气道的气动布局方式能够获得较好的总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燃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进气道 侧压式进气道 进气道试验
下载PDF
带前体压缩的前掠侧压式进气道实验及数值研究 被引量:26
5
作者 金志光 张堃元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08-512,共5页
为提高侧压式进气道流量系数,设计了一种前机身顶压与侧压相结合的前掠侧压式进气道,在马赫5.3小高超风洞中完成吹风实验,并用FLUENT软件对进气道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主要流动特征,获得了进气道基本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马赫5.3设... 为提高侧压式进气道流量系数,设计了一种前机身顶压与侧压相结合的前掠侧压式进气道,在马赫5.3小高超风洞中完成吹风实验,并用FLUENT软件对进气道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主要流动特征,获得了进气道基本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马赫5.3设计状态下,这种前掠侧压式进气道的流量系数可以达到0.85以上,比一般后掠进气道提高20%左右。通过数值及实验研究发现,进气道下游隔离段内由于上下壁面的巨大压差导致顶板对称面两侧出现对涡,涡面将隔离段内的流动分为高速高能区与低速低能区两种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燃冲压发动机 前掠侧压式进气道 风洞实验 数值仿真
下载PDF
典型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与侧压式进气道的性能比较 被引量:23
6
作者 金志光 张堃元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53-1560,共8页
在相同的约束条件下运用高超声速进气道已有的相关设计方法设计了两类典型的二元进气道与侧压式进气道,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两类进气道的流场结构和总体性能开展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二元进气道出口流场畸变较小,流场均匀性优于侧压式进... 在相同的约束条件下运用高超声速进气道已有的相关设计方法设计了两类典型的二元进气道与侧压式进气道,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两类进气道的流场结构和总体性能开展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二元进气道出口流场畸变较小,流场均匀性优于侧压式进气道;二元进气道流量系数对飞行马赫数的敏感程度远高于侧压式进气道;设计点,二元进气道性能优于侧压式进气道.非设计点,尤其在接力状态下,侧压式进气道性能突出;侧压式进气道阻力特性优于二元进气道,而二元进气道的前体升力则高于侧压式进气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进气道 二元进气道 侧压式进气道 性能比较 数值仿真
下载PDF
攻角动态变化对侧压式进气道起动特性影响的风洞试验 被引量:11
7
作者 郭斌 张堃元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221-2227,共7页
为了探寻不同频率下攻角动态变化对进气道起动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攻角以不同频率调节的侧压式进气道Ma=3.85的风洞试验.对一个设计Ma=6、起动Ma=2.5的侧压式进气道完成了攻角从0°→8.15°→0°,频率分别为0.8,1.6,3.2 Hz和6... 为了探寻不同频率下攻角动态变化对进气道起动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攻角以不同频率调节的侧压式进气道Ma=3.85的风洞试验.对一个设计Ma=6、起动Ma=2.5的侧压式进气道完成了攻角从0°→8.15°→0°,频率分别为0.8,1.6,3.2 Hz和6 Hz的数次吹风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四种频率状态下进气道在一个振荡周期中都能经历一个起动—不起动—再起动的过程;随着频率的增加,在进入振荡的第1个周期内不起动攻角缓慢增大,而在之后的周期性变化中不起动攻角急剧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攻角动态变化 侧压式进气道 风洞试验
原文传递
内乘波式进气道与典型侧压式进气道的性能对比 被引量:9
8
作者 朱呈祥 黄国平 +1 位作者 尤延铖 周淼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1-158,共8页
采用流线追踪技术,基于一种有利于均匀性的基本流场,按内乘波式进气道设计方法生成了一个来流马赫数6.0且进出口形状均为矩形的内乘波式进气道。其设计马赫数、迎风面形状等因素均参照某典型侧压式进气道选取,以便与之对比。CFD计算结... 采用流线追踪技术,基于一种有利于均匀性的基本流场,按内乘波式进气道设计方法生成了一个来流马赫数6.0且进出口形状均为矩形的内乘波式进气道。其设计马赫数、迎风面形状等因素均参照某典型侧压式进气道选取,以便与之对比。CFD计算结果给出了设计状态下该内乘波式进气道与某典型侧压式进气道的流量系数、总压恢复、动能效率等主要性能指标,发现该内乘波式进气道的各项性能参数均略优于侧压式进气道。在非设计马赫数、攻角、侧滑等非设计状态下类似的性能对比研究表明,该内乘波式进气道不仅在设计状态下可捕获98%的来流,而且在各非设计状态下也可捕获91%以上的来流,流量捕获性能优势明显。以上结果证实:实现三维压缩与激波贴口的内乘波式进气道是一种高性能的定几何进气道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进气道 内乘波式进气道 侧压式进气道 流量捕获+ 总压恢复+
下载PDF
一种提高后掠侧压式进气道流量系数的有效措施 被引量:7
9
作者 金志光 张堃元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97-902,共6页
在一种双楔顶压、侧板中置的常规后掠侧压式进气道基础上通过减小顶板第二压缩角,引入圆弧压缩面设计了一种具有较高流量系数的进气道。利用Fluent商业计算软件对比研究了该进气道与常规进气道在Ma=6和Ma=4下的流动特征及性能。研究发现... 在一种双楔顶压、侧板中置的常规后掠侧压式进气道基础上通过减小顶板第二压缩角,引入圆弧压缩面设计了一种具有较高流量系数的进气道。利用Fluent商业计算软件对比研究了该进气道与常规进气道在Ma=6和Ma=4下的流动特征及性能。研究发现,新的改进措施能在几乎不降低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流量系数:在Ma=6来流条件下,改进后的进气道流量系数为0.87,比常规进气道提高14.5%;在Ma=4来流条件下,流量系数为0.69,提高了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 航天推进系统 超燃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进气道 侧压式进气道 高流量系数 数值仿真
下载PDF
马赫数4~7的高超侧压式进气道气动设计与性能 被引量:7
10
作者 金志光 张堃元 刘媛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01-1208,共8页
对巡航马赫数为7、转级马赫数为4的宽范围侧压式进气道进行了设计,讨论了主要设计参数的选取原则,给出了一种曲面压缩的高性能侧压式进气道设计方案,并利用数值仿真手段对其流场结构及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侧压式进气道在... 对巡航马赫数为7、转级马赫数为4的宽范围侧压式进气道进行了设计,讨论了主要设计参数的选取原则,给出了一种曲面压缩的高性能侧压式进气道设计方案,并利用数值仿真手段对其流场结构及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侧压式进气道在马赫数Ma=4时的流量系数达到0.753,最大正攻角可达6°以上.Ma=6时,流量系数达到0.945,隔离段出口总压恢复系数为0.504.Ma=7时,总压恢复系数为0.388;随攻角增加,进气道捕获流量几乎线性增加,流场畸变有所减小,但总压恢复系数加速下降;随侧滑角增加,总压恢复系数下降剧烈,流量系数变化不大.研究还发现,进气道下游的三维隔离段其上下壁面压差导致隔离段底部形成"对涡"流动,显著加大了流场畸变,这是各类三维隔离段的典型流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 侧压式进气道 曲面压缩 攻角特性 侧滑角特性 数值仿真
原文传递
攻角动态变化的侧压式进气道风洞实验 被引量:6
11
作者 郭斌 张堃元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601-1605,共5页
在Ma=3.85的风洞中,对一个设计Ma=6起动Ma=2.5的侧压式进气道完成了攻角从0°→8°→0°的连续吹风实验.实验结果表明:0°攻角时进气道顺利起动,当攻角增大到5.7°时,进气道出现不起动;之后在8°到0°的变... 在Ma=3.85的风洞中,对一个设计Ma=6起动Ma=2.5的侧压式进气道完成了攻角从0°→8°→0°的连续吹风实验.实验结果表明:0°攻角时进气道顺利起动,当攻角增大到5.7°时,进气道出现不起动;之后在8°到0°的变化过程中,在5.4°时又恢复了起动.另外,随着攻角的增加,流量系数在起动状态下缓慢减小,在不起动状态下急剧减小.实验中还进行了攻角0°→4°→0°的动态连续吹风实验,进气道全程都处于起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压式进气道 攻角可调 风洞实验
原文传递
唇口对侧压式高超声速进气道及等直隔离段影响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徐惊雷 张堃元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06-810,共5页
用N-S方程和RNGk-ε紊流模型计算了RBCC用侧压式高超音速进气道及等直隔离段三维内流场,重点分析了唇口位置对来流Ma=6流场的影响,并分析了有关的现象。结果表明:唇口位置前移使得出口截面上气流的均匀程度、对气流的压缩程度、唇口激... 用N-S方程和RNGk-ε紊流模型计算了RBCC用侧压式高超音速进气道及等直隔离段三维内流场,重点分析了唇口位置对来流Ma=6流场的影响,并分析了有关的现象。结果表明:唇口位置前移使得出口截面上气流的均匀程度、对气流的压缩程度、唇口激波的强度、进气道的流量捕获率和总压恢复系数等都比唇口位置的情况更大,而在喉部时介于二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N-S方程 侧压式高超声速进气道 等直隔离段 唇口 数值分析
下载PDF
高超声速进气道发展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徐锦 罗金玲 戴梧叶 《战术导弹技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5-32,共8页
论述了国内外高超声速进气道的最新研究动态,概括阐述了轴对称进气道、二维进气道、三维侧压式进气道和三维内收缩进气道的典型特点与性能,重点展开分析了三维内收缩进气道的设计原理与种类,包括基于流线追踪的内乘波进气道、几何变截... 论述了国内外高超声速进气道的最新研究动态,概括阐述了轴对称进气道、二维进气道、三维侧压式进气道和三维内收缩进气道的典型特点与性能,重点展开分析了三维内收缩进气道的设计原理与种类,包括基于流线追踪的内乘波进气道、几何变截面过渡的进气道和气动变截面过渡的进气道,介绍了该类进气道的优缺点与应用前景,最后对高超声速进气道研究应用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三维内收缩进气道是目前新型高超声速飞行器研究与应用的热点,但其与机体一体化设计带来的内外流强耦合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轴对称进气道 二维进气道 侧压式进气道 三维内收缩进气道
原文传递
变后掠角+变侧压角曲面压缩的高超侧压式进气道数值仿真 被引量:2
14
作者 金志光 张堃元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176-2182,共7页
为进一步提高侧压式进气道性能,提出了变侧压角与变后掠角+变侧压角两种曲面压缩的侧压式进气道设计方案,利用数值仿真手段对其Ma=6,Ma=4下的流场结构及总体性能开展了研究,并与常规平面压缩的侧压式进气道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曲面压... 为进一步提高侧压式进气道性能,提出了变侧压角与变后掠角+变侧压角两种曲面压缩的侧压式进气道设计方案,利用数值仿真手段对其Ma=6,Ma=4下的流场结构及总体性能开展了研究,并与常规平面压缩的侧压式进气道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曲面压缩的侧压式进气道性能要明显优于常规平面压缩进气道;采用变后掠角+变侧压角设计的曲面侧压式进气道具有前掠与后掠两种进气道的优点,能显著提高进气道高低马赫数下的性能.计算发现,Ma=6设计点下,变后掠角+变侧压角曲面侧压式进气道流量系数较常规进气道提高4.1%,总压恢复系数提高5.3%;Ma=4来流条件下,流量系数提高6.3%,总压恢复系数提高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 侧压式进气道 曲面压缩 变后掠角 变侧压角 数值仿真
原文传递
高超声速弯曲激波压缩侧压式进气道数值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林 张堃元 +1 位作者 王磊 王渊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1-288,共8页
采用壁面马赫数呈线性分布的曲面压缩系统改进参考侧压式进气道的顶板,得到弯曲激波压缩侧压式进气道,并与参考侧压式进气道进行了比较.数值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状态无黏时曲面压缩顶板壁面马赫数分布与给定的马赫数分布基本一致,并且有... 采用壁面马赫数呈线性分布的曲面压缩系统改进参考侧压式进气道的顶板,得到弯曲激波压缩侧压式进气道,并与参考侧压式进气道进行了比较.数值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状态无黏时曲面压缩顶板壁面马赫数分布与给定的马赫数分布基本一致,并且有黏时其壁面压力分布也与二维曲面的基本相同;同参考侧压式进气道相比,顶板采用曲面压缩能够一定程度地改善壁面压力分布,使其末端压力梯度变化平缓;并且非设计状态下的性能也得到有效地改善,特别是来流马赫数为4时,其流量系数提高6.0%、达到0.799,喉道截面总压恢复系数提高1.9%;来流马赫数为5时,其流量系数提高5.2%、达到0.909,喉道截面总压恢复系数提高3.2%.随着攻角增大,该进气道流量捕获能力增强、隔离段出口截面流场畸变减小,但喉道截面总压恢复系数下降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燃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侧压式进气道 曲面压缩 马赫数线性分布 弯曲激波
原文传递
带中心支板侧压进气道流场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龚鹏 岳连捷 +2 位作者 肖雅斌 王世芬 张新宇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1-35,共5页
应用表面油流和压力测量实验技术,辅助计算模拟手段,考察了两种不同形式的中心支板对侧压式进气道流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气道内部由于侧壁斜激波和支板诱发的斜激波的汇合引起了侧壁和顶板边界层的大尺度分离现象,使进气道性能受... 应用表面油流和压力测量实验技术,辅助计算模拟手段,考察了两种不同形式的中心支板对侧压式进气道流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气道内部由于侧壁斜激波和支板诱发的斜激波的汇合引起了侧壁和顶板边界层的大尺度分离现象,使进气道性能受到了极大影响。后掠支板后移避免了支板和侧壁诱导斜激波的汇合,分离现象相对较弱,有利于进气道性能的提高;支板前掠可以提高流量捕获,但导致边界层分离加剧,对减少总压损失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燃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进气道 侧压式进气道 支板
下载PDF
侧压式超燃进气道流场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向安宇 岳连捷 +3 位作者 肖雅彬 王世芬 陈立红 张新宇 《力学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10,共4页
应用表面油流和压力测量技术,结合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超燃冲压发动机侧压式进气道无支板和有支板两种典型工况的基本流动特性.结果表明:由侧壁诱发的后掠激波与底板边界层相互作用,形成一对逆向旋转的漩涡,该漩涡在下游不断发展并偏离... 应用表面油流和压力测量技术,结合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超燃冲压发动机侧压式进气道无支板和有支板两种典型工况的基本流动特性.结果表明:由侧壁诱发的后掠激波与底板边界层相互作用,形成一对逆向旋转的漩涡,该漩涡在下游不断发展并偏离底板,在出口截面形成一个低马赫数低总压区;支板的引入增加了压缩率,但同时导致底板与侧壁边界层严重分离,使进气道性能偏离设计工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燃冲压发动机 侧压式进气道 流场显示
下载PDF
方转圆对三维侧压进气道的流动特性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雄 王翼 梁剑寒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939-2948,共10页
针对三维侧压进气道开展了方转圆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对比了矩形出口、隔离段方转圆和内收缩段方转圆这3种方案进气道的基本性能和流场结构,分析了方转圆过程对进气道性能和流场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方转圆隔离段的三维侧压进气... 针对三维侧压进气道开展了方转圆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对比了矩形出口、隔离段方转圆和内收缩段方转圆这3种方案进气道的基本性能和流场结构,分析了方转圆过程对进气道性能和流场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方转圆隔离段的三维侧压进气道总体性能要优于原型进气道,而在两个方转圆方案中,将内收缩段和隔离段视为一个整体进行方转圆的方案3,要优于从喉部截面开始方转圆的方案2;3种方案进气道隔离段二次流动的共同特点是在底板附近存在方向相反的两个流向涡,它们的强弱关系决定了底板低能流动的分布;始于侧板前缘根部的方转圆过程较始于喉部的方转圆过程对靠近侧板的流向涡的增强作用更大,这个涡提供的"下卷"作用具有改善角区低能流动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转圆 高超声速 三维侧压 进气道 内收缩段 隔离段
原文传递
带唇口封气活门的高超侧压进气道过渡态工况气动性能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俊琦 张堃元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6-301,共6页
针对超燃冲压发动机从助推到接力工作的过渡状态,根据侧压式进气道从完全关闭到全部开启的工作要求,提出了一种新的变几何设计方案,即可变唇口活门方案.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发动机在工况变化的过渡过程中,可调唇口对进... 针对超燃冲压发动机从助推到接力工作的过渡状态,根据侧压式进气道从完全关闭到全部开启的工作要求,提出了一种新的变几何设计方案,即可变唇口活门方案.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发动机在工况变化的过渡过程中,可调唇口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该方案可以实现进气道的启闭.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唇口活门遥控调节的侧压式进气道模型,完成了这种变唇口侧压式进气道模型的Ma为3.85风洞试验,证明该进气道在设计起动马赫数Ma为3.85下能够正常开启并起动工作,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压式进气道 变几何 唇口活门 数值模拟 风洞实验
原文传递
类咽式进气道与典型侧压式进气道性能对比研究
20
作者 罗进元 张海瑞 +2 位作者 赵晓宁 范晶晶 黄慧慧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2-46,共5页
针对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Rocket Based Combined Cycle,RBCC)对进气道的大空域、宽速域、高性能设计需求,在相同约束条件下设计了矩形截面类咽式进气道和典型侧压式进气道,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对两种进气道的流动特征、速度特性、攻角... 针对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Rocket Based Combined Cycle,RBCC)对进气道的大空域、宽速域、高性能设计需求,在相同约束条件下设计了矩形截面类咽式进气道和典型侧压式进气道,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对两种进气道的流动特征、速度特性、攻角特性和阻力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进气道内均存在扫掠激波-边界层相互干扰,类咽式进气道流场特征呈现出左右结构而侧压式进气道为上下结构;在不同来流条件下,类咽式进气道在流量捕获能力和降低溢流阻力上均有明显优势。可为宽范围高性能进气道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咽式进气道 侧压式进气道 流量捕获 进气道阻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