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彩色喷墨打印纸涂层技术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白杉 周洁 +1 位作者 丁钦英 吕洪娜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9-52,共4页
探讨了彩色喷墨打印纸吸墨涂层的功能、种类和提高吸墨性能的有效途径,总结出二氧化硅颜料微粒涂层彩喷纸效果最佳的重要观点,阐述了微孔型二氧化硅的基本特性、作用机理和优越性。
关键词 彩色喷墨打印纸 涂层技术 二氧化硅 吸墨涂层 功能 种类
下载PDF
吸附法原位制备Ag/SiO_2纳米复合材料 被引量:10
2
作者 毛从文 蒋新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8-94,共7页
以纳米SiO2为载体,以其富集水的表面吸附层作为纳米反应器制备了Ag纳米粒子,研究了水浓度对吸附和反应的影响。体系中NaOH加入量一定的条件下,硅胶表面NaOH的平衡吸附量随着水浓度(0、0.05%、0.10%、0.25%、0.50%、1.00%)的增加而增加,... 以纳米SiO2为载体,以其富集水的表面吸附层作为纳米反应器制备了Ag纳米粒子,研究了水浓度对吸附和反应的影响。体系中NaOH加入量一定的条件下,硅胶表面NaOH的平衡吸附量随着水浓度(0、0.05%、0.10%、0.25%、0.50%、1.00%)的增加而增加,且存在两个突变区域(由0增至0.05%和由0.25%增至0.50%)。通过XRD、TEM分析发现生成的银粒子(或氧化银)团聚现象随水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在硅胶表面分布越来越均匀,晶粒粒径也逐渐减小。当水浓度约为0.50%时,生成的Ag或Ag2O粒子粒径多数在5 nm以下,且均匀分布在SiO2表面。根据Ag+的还原机理和吸附过程基本原理,认为吸附水层的形成导致生成Ag粒子的反应场所由硅胶表面转移到吸附水层中,造成了Ag粒子形貌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层 Ag/sio2 过程机理 反应控制
下载PDF
改性SiO2杂化层相变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鑫 方建华 +4 位作者 吴江 刘坪 冯彦寒 刘娜 林旺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31-1438,共8页
以相变温度为32℃的石蜡为芯材,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改性SiO2杂化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相变微胶囊。使用接触角测定仪考察了KH-570对纳米SiO2的有机改性效果;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分析了微胶囊表面形貌及壳... 以相变温度为32℃的石蜡为芯材,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改性SiO2杂化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相变微胶囊。使用接触角测定仪考察了KH-570对纳米SiO2的有机改性效果;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分析了微胶囊表面形貌及壳层表面的元素分布;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了相变微胶囊的热性能参数。结果表明:使用KH-570有机改性的纳米SiO2颗粒制备杂化层能显著提升微胶囊的热稳定性与使用耐久性。当改性SiO2质量分数为3%时,制得的微胶囊呈光滑球形,SiO2颗粒在胶囊壳层表面分散均匀,其相变焓为135.1J/g,相变过程滞后,并且微胶囊芯材在有机溶剂中的渗透率由66.1%降至45.8%,经历1000次热循环后的质量与相变焓损失率仅为7%与2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2 微胶囊 相变材料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杂化层 渗透率
下载PDF
SOI高温压力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9
4
作者 张书玉 张维连 +1 位作者 张生才 姚素英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14-19,共6页
SOI(silicononinsulator)高温压力传感器是一种新型的半导体高温压力传感器,具有耐高温、抗辐射、稳定性好等优点,能够解决石油、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对高温压力传感器的迫切需求,在高温领域有很大的潜力.本文论述了SOI材料的制备方... SOI(silicononinsulator)高温压力传感器是一种新型的半导体高温压力传感器,具有耐高温、抗辐射、稳定性好等优点,能够解决石油、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对高温压力传感器的迫切需求,在高温领域有很大的潜力.本文论述了SOI材料的制备方法-特别是硅片直接键合技术(SDB),简单介绍了SOI压力传感器的优势、制作工艺以及SOI压力传感器的发展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传感器 SOI sio2 各向异性腐蚀 硅片直接键合 硅单晶片
下载PDF
纤维和SiO_2填料对EPDM绝热材料烧蚀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徐义华 胡春波 +2 位作者 李江 李强 王书贤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91-496,共6页
EPDM绝热材料中的纤维和SiO2填料是影响其烧蚀性能的重要成份,为了充分认识纤维和SiO2填料对炭层形成及结构状态的影响,了解其抗烧蚀作用机理,并为建立EPDM烧蚀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文章对EPDM基本配方、无纤维和无SiO2的EPDM配方绝热材料... EPDM绝热材料中的纤维和SiO2填料是影响其烧蚀性能的重要成份,为了充分认识纤维和SiO2填料对炭层形成及结构状态的影响,了解其抗烧蚀作用机理,并为建立EPDM烧蚀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文章对EPDM基本配方、无纤维和无SiO2的EPDM配方绝热材料在实验发动机中进行了烧蚀实验,比较分析了其炭层结构特点和烧蚀率,得出纤维对炭层的固结作用增强了抗气流和粒子冲刷能力;SiO2在高温下熔融对炭层孔隙具有包覆和填充作用,可固结炭层、缓解高温燃气流渗入,从而起到抗烧蚀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DM 纤维 sio2 炭层结构 烧蚀性能
下载PDF
多孔羰基铁/SiO2/聚吡咯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磁特性 被引量:9
6
作者 谢明达 田晓霞 +1 位作者 屈绍波 程花蕾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61-1270,共10页
首先对羰基铁进行点腐蚀得到多孔羰基铁,然后采用St?ber法和原位聚合法将SiO_2和导电高分子聚吡咯包覆在多孔羰基铁表面,制备多孔羰基铁/SiO_2/聚吡咯电磁复合吸波材料。采用XRD、SEM、TEM、FT-IR对样品结构、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在网... 首先对羰基铁进行点腐蚀得到多孔羰基铁,然后采用St?ber法和原位聚合法将SiO_2和导电高分子聚吡咯包覆在多孔羰基铁表面,制备多孔羰基铁/SiO_2/聚吡咯电磁复合吸波材料。采用XRD、SEM、TEM、FT-IR对样品结构、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在网络分析仪中采用同轴法测试样品电磁参数,并根据传输线理论研究了2~18 GHz微波频段内吡咯含量及涂层厚度对样品吸波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多孔羰基铁/SiO_2/聚吡咯复合电磁吸波材料具有核壳结构;随着吡咯加入量的增加,吸波材料吸收峰逐渐向低频方向移动;当涂层厚度为3.5 mm、吡咯加入量为6%(w/w)时,在9.44~17.56 GHz范围内反射率均低于-10 d B,频带宽度为8.12 GHz,损耗反射率达到-23 d B。良好的吸波性能归因于复合物有效的阻抗匹配特性及多重界面极化效应,多孔羰基铁/SiO_2/聚吡咯是一种轻质、宽频、强吸收的吸波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羰基铁 sio2过渡层 聚吡咯 核壳结构 电磁特性
下载PDF
MEH-PPV固态阴极射线发光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曲崇 徐征 +4 位作者 滕枫 钱磊 于文革 权善玉 徐叙瑢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4387-4391,共5页
在分层优化基础上 ,用MEH PPV和SiO2 复合制成夹层结构器件 ,在交流电压的三个区域下 ,表现出不同的发光 .在电压较低时得到了红色发光 ,电压较高时得到了蓝色发光 ,电压的中间区域为两种发光的叠加 .这两种发光都是源于SiO2 中加速电... 在分层优化基础上 ,用MEH PPV和SiO2 复合制成夹层结构器件 ,在交流电压的三个区域下 ,表现出不同的发光 .在电压较低时得到了红色发光 ,电压较高时得到了蓝色发光 ,电压的中间区域为两种发光的叠加 .这两种发光都是源于SiO2 中加速电子直接碰撞激发有机发光层而引起的固态阴极射线发光 .通过对器件光学特性的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极射线发光 有机发光 MEH-PPV 光层 碰撞激发 器件 蓝色发光 固态 sio2 光谱
原文传递
相变光盘介电层ZnS-SiO_2薄膜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波 阮昊 干福熹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90-194,共5页
利用AFM、XRD、TEM、紫外可见光谱仪和椭偏仪等多种研究手段研究了ZnS-SiO2薄膜的性能.研究表明,沉积态ZnS-SiO2薄膜为非晶态,表现为层核生长型(Straski-Krastanov型)结构,表面很平滑,其中包含着大小为2-10nm的微小晶粒;ZnS-SiO2薄膜的... 利用AFM、XRD、TEM、紫外可见光谱仪和椭偏仪等多种研究手段研究了ZnS-SiO2薄膜的性能.研究表明,沉积态ZnS-SiO2薄膜为非晶态,表现为层核生长型(Straski-Krastanov型)结构,表面很平滑,其中包含着大小为2-10nm的微小晶粒;ZnS-SiO2薄膜的透过率比较大,消光系数很小,这可以减少入射激光能量的损失;ZnS-SiO2薄膜拥有比较高的折射率,能够对记录层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S-sio2薄膜 性能 介电层 相变光盘 硫化锌 二氧化硅
下载PDF
高粘度SiO2材料烧蚀传热机理及试验验证 被引量:5
9
作者 俞继军 姜贵庆 李仲平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62-465,共4页
通过对高粘度SiO2材料的烧蚀及传热分析,建立了硅基材料的固体层-液体层的耦合烧蚀计算方法。给出了材料烧蚀过程中烧蚀速度、液层厚度、液层温度及固体温度的表达式及求解方法,并把计算结果与电弧加热器平板烧蚀试验的液层厚度分布及... 通过对高粘度SiO2材料的烧蚀及传热分析,建立了硅基材料的固体层-液体层的耦合烧蚀计算方法。给出了材料烧蚀过程中烧蚀速度、液层厚度、液层温度及固体温度的表达式及求解方法,并把计算结果与电弧加热器平板烧蚀试验的液层厚度分布及烧蚀量的精确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新模型的液层厚度及烧蚀量与实验结果符合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蚀 sio2材料 液层
下载PDF
物质的相间分配对吸附相技术制备Ag/SiO_2反应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毛从文 蒋新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28-333,共6页
选择两个实验体系,分别研究了抗坏血酸和NaOH两种吸附质在SiO2表面富含水的吸附层与乙醇体相中的分配对在SiO2表面原位制备Ag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质在SiO2表面吸附层和乙醇体相中的分配决定了Ag粒子的生成场所和形貌:抗坏血酸主要分... 选择两个实验体系,分别研究了抗坏血酸和NaOH两种吸附质在SiO2表面富含水的吸附层与乙醇体相中的分配对在SiO2表面原位制备Ag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质在SiO2表面吸附层和乙醇体相中的分配决定了Ag粒子的生成场所和形貌:抗坏血酸主要分配在乙醇体相中,导致Ag粒子的生成反应主要发生在乙醇体相中,生成的Ag粒子粒径较大;NaOH主要分配在吸附层中,导致Ag粒子的生成反应主要发生在吸附层中,生成的Ag粒子粒径较小。在不同NaOH浓度的实验中,随着NaOH浓度由0.0170g·L-1增至0.404g·L-1,吸附层和乙醇体相中的NaOH浓度分配比先增加后减小,导致反应的主要场所先由乙醇体相转移到吸附层,再由吸附层转移到乙醇体相,造成Ag晶粒粒径先减少后增加。当NaOH浓度为0.135g·L-1时,Ag粒子粒径达到最小(约5nm),且均匀分散在SiO2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间分配 Ag/sio2 反应场所 吸附层
下载PDF
新型混凝土表面防护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马保国 戚华辉 +3 位作者 梅军鹏 李海南 刘晓海 姜文斌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167-2172,共6页
以纳米SiO_2、硅灰、粉煤灰作为矿物掺和料对水泥基材料进行改性,形成混凝土表面防护层。利用RCM法测定氯离子扩散系数,并通过SEM、XRD、DSC等手段研究改性水泥基材料的水化产物组成及微观结构,分析改善机理。结果表明:混凝土表面砂浆... 以纳米SiO_2、硅灰、粉煤灰作为矿物掺和料对水泥基材料进行改性,形成混凝土表面防护层。利用RCM法测定氯离子扩散系数,并通过SEM、XRD、DSC等手段研究改性水泥基材料的水化产物组成及微观结构,分析改善机理。结果表明:混凝土表面砂浆防护层能将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能力提升56.75%,并且这种提升效果随着粉煤灰、硅灰、纳米SiO_2的掺入更加明显,且其提升能力依次增加;粉煤灰依靠其微集料效应及填充效应,增强了水泥石的密实程度;纳米SiO_2、硅灰依靠其火山灰活性促进水泥的水化并产生二次水化,进而提升抗氯离子侵蚀能力。研究结果说明了利用无机矿物掺合料对水泥基材料进行改性形成防护层可明显提升混凝土的抗氯离子侵蚀能力,为进一步研究无机混凝土表面防护体系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离子侵蚀 砂浆保护层 纳米sio2 硅灰 粉煤灰
下载PDF
彩色喷墨打印纸的特点及其涂层技术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少强 邱化玉 《上海造纸》 2007年第2期31-35,共5页
该文详细叙述了彩色喷墨打印纸的特点、种类,并探讨了彩色喷墨打印纸吸墨涂层的功能、种类和提高吸墨性能的有效途径,总结出二氧化硅颜料微粒涂层彩喷纸效果最佳的重要观点。
关键词 彩色喷墨打印纸 二氧化硅 涂层技术
原文传递
镶嵌在超薄SiO_2层中的纳米硅的库仑阻塞现象
13
作者 石建军 吴良才 +7 位作者 鲍云 刘嘉瑜 马忠元 戴敏 黄信凡 李伟 徐骏 陈坤基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9-33,共5页
采用等离子体氧化和逐层 (layer by layer)生长技术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PECVD)系统中原位制备了 Si O2 /nc- Si/Si O2 的双势垒纳米结构 ,从 nc- Si薄膜的喇曼谱中观察到结晶峰 ,估算出该薄膜的晶化成分和平均晶粒尺寸分别约为... 采用等离子体氧化和逐层 (layer by layer)生长技术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PECVD)系统中原位制备了 Si O2 /nc- Si/Si O2 的双势垒纳米结构 ,从 nc- Si薄膜的喇曼谱中观察到结晶峰 ,估算出该薄膜的晶化成分和平均晶粒尺寸分别约为 6 5 %和 6 nm.通过对该纳米结构的电容 -电压 (C- V)测量 ,研究了载流子的隧穿和库仑阻塞特性 .在不同测试频率的 C- V谱中观测到了由于载流子隧穿引起的最大电容值抬升现象 .通过低温低频 C- V谱 ,计算出该结构中 nc- Si的库仑荷电能为 5 7me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2 库仑阻塞 二氧化碳 纳米硅 超薄氧化层 隧穿
下载PDF
Preparation an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Cu^(2+)-doped TiO_2/SiO_2 被引量:3
14
作者 Ru-fen Chen Cui-xuan Zhang Juan Deng Guo-qiang S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2期220-225,共6页
Cu^2+-doped nanostructured TiO2-coated SiO2 (TiO2/SiO2) 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the layer-by-layer assembly technique and their photocatalytic property was studied. TiO2 colloids were synthesized by the sol-gel ... Cu^2+-doped nanostructured TiO2-coated SiO2 (TiO2/SiO2) 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the layer-by-layer assembly technique and their photocatalytic property was studied. TiO2 colloids were synthesized by the sol-gel method using TiOSO4 as a precurso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iO2 nanopowders on the surface of SiO2 particles were well distributed and compact. The amount of TiO2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coating layers. The shell structure appeared to be composed of anatase titania nanocrystals at 550℃. The 2-layer coated TiO2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showed a higher degradation rate compared with all the different-layer samples.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Cu^2+-doped TiO2/SiO2 was higher than that ofundoped TiO2/SiO2. The optimum dopant content was about 0.10w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structured TiO2 sio2 particles layer-byqayer assembly Cu^2 -dope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下载PDF
二氧化硅层对氧化石墨烯表面生长碳纳米管的影响
15
作者 朱静泊 邹杨君 +4 位作者 唐小天 闫兵 岳建岭 刘愚 黄小忠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87-294,共8页
目的 通过在氧化石墨烯表面沉积二氧化硅过渡层,实现碳纳米管在其表面的可控生长。方法 在氧化石墨烯(GO)的分散液中,滴入四乙氧基硅烷(TEOS),通过调节分散液的pH,使得TEOS水解,并在氧化石墨烯表面沉积二氧化硅层(SiO_(2)),获得二氧化... 目的 通过在氧化石墨烯表面沉积二氧化硅过渡层,实现碳纳米管在其表面的可控生长。方法 在氧化石墨烯(GO)的分散液中,滴入四乙氧基硅烷(TEOS),通过调节分散液的pH,使得TEOS水解,并在氧化石墨烯表面沉积二氧化硅层(SiO_(2)),获得二氧化硅包覆的氧化石墨烯(GO@SiO_(2));然后,采用浮动催化剂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在GO@SiO_(2)表面生长碳纳米管,通过调节沉积时间,获得二氧化硅包覆的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杂化材料(GO@SiO_(2)-CNTs);将未沉积二氧化硅层的氧化石墨烯在同样条件下通过CVD得到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杂化材料(GO-CNTs);结合SEM、STEM、EDS分析,对比有无二氧化硅层的氧化石墨烯基底对生长碳纳米管的影响。结果 在GO表面直接生长的CNTs不能实现全面均匀的包覆,相比之下,在SiO_(2)包覆的GO表面生长的碳纳米管阵列均匀且致密,呈现典型的“刷”状结构,通过调节反应时间,可以控制碳纳米管的生长密度和长度。结论 二氧化硅层可以有效地促进碳纳米管在氧化石墨烯基底的生长,实现碳纳米管形貌的可控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VD 氧化石墨烯 碳纳米管 二氧化硅层
下载PDF
Ru籽晶层对CoCrPt-SiO_2垂直记录层形貌及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俊敏 王传军 +4 位作者 沈月 谭志龙 毕珺 闻明 周砚田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28,共6页
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以不同厚度Ru薄膜为籽晶层的CoCrPt-SiO2垂直磁记录薄膜。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透射电镜(TEM)分析Ru薄膜的结构和形貌,并研究了其结构对CoCrPt-SiO2薄膜表面形貌、粗糙度及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CoCrPt-SiO2... 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以不同厚度Ru薄膜为籽晶层的CoCrPt-SiO2垂直磁记录薄膜。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透射电镜(TEM)分析Ru薄膜的结构和形貌,并研究了其结构对CoCrPt-SiO2薄膜表面形貌、粗糙度及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CoCrPt-SiO2记录层的晶粒尺寸和粗糙度均随着Ru籽晶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薄而粗糙的籽晶层适合于高密度磁记录介质。对于CoCrPt-SiO2记录层晶粒的优化,厚度为70nm的Ru籽晶层有利于记录层薄膜晶粒的完全隔离,从而提高了磁记录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垂直磁记录介质 CoCrPt-sio2 Ru籽晶层 薄膜结构 微观形貌
下载PDF
LiNbO_3/SiO_2/Si薄膜的蓝光发射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技文 刘莹 +3 位作者 张澎丽 赵捷 马永昌 安玉凯 《光电子.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63-1066,共4页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LiNbO3/SiO2/Si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XR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对薄膜的物相、晶体取向和成分进行了表征。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研究了LiNbO3/SiO2/Si薄膜的光致发...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LiNbO3/SiO2/Si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XR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对薄膜的物相、晶体取向和成分进行了表征。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研究了LiNbO3/SiO2/Si薄膜的光致发光。研究结果表明:在280 nm激发光的激发下,LiNbO3/SiO2/Si薄膜在室温下发射470 nm的蓝光,来源于LiNbO3薄膜与SiO2层界面处自捕获激子的辐射复合,发现在SiO2/Si薄膜上生长LiNbO3薄膜调制SiO2/Si薄膜的发光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bO3/sio2/Si薄膜 sio2 光致发光
原文传递
吸附层对制备Ag/SiO_2纳米复合材料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毛从文 蒋新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47-1052,共6页
分别在有水体系和无水体系中制备了Ag/SiO2纳米复合粒子,研究了吸附层对NaOH在体系中的分配、反应场所的变迁、Ag+的还原机理以及产物形貌的影响.采用电导率法测定了NaOH在SiO2表面的吸附曲线,结果表明:在有水体系中,吸附层的形成明显... 分别在有水体系和无水体系中制备了Ag/SiO2纳米复合粒子,研究了吸附层对NaOH在体系中的分配、反应场所的变迁、Ag+的还原机理以及产物形貌的影响.采用电导率法测定了NaOH在SiO2表面的吸附曲线,结果表明:在有水体系中,吸附层的形成明显促进了SiO2表面对NaOH的吸附,当达到平衡时,58%的NaOH分配在SiO2表面;在无水体系中,当达到吸附平衡时仅有25%的NaOH分配在SiO2表面.溶剂置换实验结果表明:在有水体系中,吸附层是Ag生成反应进行的主要场所;在无水体系中,Ag生成反应在乙醇溶液相和SiO2表面都可以发生.利用紫外-可见光(UV-Vis)光谱、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镜(TEM)和能谱仪(EDAX),对比了在有水体系和无水体系中Ag+的还原过程,阐述了吸附层对Ag+还原机理的影响.利用XRD、TEM和EDAX对Ag/SiO2最终样品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有水体系中生成的Ag粒子比在无水体系中生成的Ag粒子的粒径小,分布更加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层 纳米反应器 Ag/sio2 Ag^+还原机理
下载PDF
树脂包覆球形SiO_2颗粒制备3D打印用陶瓷/树脂复合粉体(英文)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志强 杨小波 +3 位作者 王华栋 李德里 李淑琴 吕毅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7-572,共6页
采用球形致密的SiO2微米颗粒制备用于3D打印的陶瓷/树脂复合粉体,并对粉体的固化和烧结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温度升高或固体含量的增加,包覆介质的粘度逐渐增大,最佳树脂浓度为27wt%。均匀包覆的陶瓷/树脂复合粉体具有良好的... 采用球形致密的SiO2微米颗粒制备用于3D打印的陶瓷/树脂复合粉体,并对粉体的固化和烧结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温度升高或固体含量的增加,包覆介质的粘度逐渐增大,最佳树脂浓度为27wt%。均匀包覆的陶瓷/树脂复合粉体具有良好的分散性、流动性(25 (s/50 g))和较大的堆积密度(45.0%)。球形颗粒堆积形成的贯通孔道和球形颗粒表面均匀的吸附能对均匀包覆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包覆层的厚度(1.1~3.7μm)可以通过调节抽滤过程的负压进行精确控制。由于颗粒之间形成了树脂颈部,使制备的粉体具有很好的固化强度,固化的陶瓷生胚经1250℃烧结后获得了性能优异的陶瓷:压缩强度为10.2 MPa,弯曲强度为2.7 MPa,烧结收缩仅5%。上述结果表明,复合粉体在3D打印产业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体技术 sio2 3D打印 包覆层
下载PDF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thermally-grown SiO2 as diffusion barrier layer for integrated lithium-ion batteries 被引量:1
20
作者 X.D.HUANG X.F.GAN +1 位作者 Q.A.HUANG J.Z.YANG 《Frontiers in Energy》 SCIE CSCD 2018年第2期225-232,共8页
Direct integration of lithium-ion battery (LIB) with electronic devices on the same Si substrate can significantly miniaturize autonomous micro systems. For achieving direct integration, a barrier layer is essential... Direct integration of lithium-ion battery (LIB) with electronic devices on the same Si substrate can significantly miniaturize autonomous micro systems. For achieving direct integration, a barrier layer is essential to be inserted between LIB and the substrate for blocking Li^+ diffusion. In this paper, the feasibility of thermal SiOa film as the barrier layer is investigated by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Due to the negligible side reactions of thermal SiO2 with electrolyte, the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SEI) layer form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barrier layer is thin and the SEI content mainly consists of hydrocarbon together with slight polyethylene oxide (PEO), LixPOyFz, and Li2CO3. Although 8-nm thermal SiO2 effectively prevents the substrate from alloying with Li^+, the whole film changes to Li silicate after electrochemical cycling due to the irreversible chemical reactions of SiO2 with electrolyte. This degrad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barrier layer against the electrolyte penetration, thus leading to the existence of Li^+ (in the form of F-Si-Li) and solvent decompositions (with the products of hydrocarbon and PEO) near the barrier layer/substrate interface. Moreover, it is found that the reaction kinetics of thermal SiO2 with electrolyte decrease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ing the SiO2 thickness and no reactions are found in the bulk of the 30-nm SiO2 film. Therefore, thermal SiO2 with an appropriate thickness is a promising barrier layer for direct integ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nomous micro system direct integration barrier layer thermal sio2 film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