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樟子松枯梢病损失估测与防治指标 被引量:8
1
作者 李耀民 杨传波 +6 位作者 李宝年 徐树辉 黄敬林 庞丽杰 郑国强 董爱荣 项存悌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3-35,共3页
在黑龙江省尚志国有林场管理局樟子松枯梢病发病区内 ,分别病情等级和立地条件 ,采用均匀分布、典型整群抽样的样地调查和树干解析的方法 ,明确了各病情等级对高生长、径生长、材积生长的影响 ,从而确定了病情指数与材积损失量、损失率... 在黑龙江省尚志国有林场管理局樟子松枯梢病发病区内 ,分别病情等级和立地条件 ,采用均匀分布、典型整群抽样的样地调查和树干解析的方法 ,明确了各病情等级对高生长、径生长、材积生长的影响 ,从而确定了病情指数与材积损失量、损失率的相关数律 ,建立了樟子松枯梢病对材积损失的估测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枯梢病 损失估测 防治指标
下载PDF
樟子松枯梢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6
2
作者 杨传波 李耀民 +5 位作者 李宝年 徐树辉 黄敬林 庞丽杰 董爱荣 项存悌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1-23,共3页
对樟子松枯梢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佳 ;最适温度 2 5℃ ;最佳pH =5 ;最佳C源为蔗糖 ;最佳N源为蛋白胨 ;全光最适其生长 ,并能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病原菌分生孢子在 2 5~ 32℃下、2 %葡萄糖中... 对樟子松枯梢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佳 ;最适温度 2 5℃ ;最佳pH =5 ;最佳C源为蔗糖 ;最佳N源为蛋白胨 ;全光最适其生长 ,并能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病原菌分生孢子在 2 5~ 32℃下、2 %葡萄糖中、10 0 %相对湿度下 ,孢子萌发率最高。但随湿度降低 ,萌发率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枯梢病 生物学特性 培养特性 孢子发芽试验
下载PDF
桦树枯枝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梁臣 张宏敏 +1 位作者 郎子建 杜文胜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6,共3页
桦树枯枝病病原菌拟茎点霉Phomopsissp.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该菌在8~3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0-30℃;在pH值5.8~8.2间均能生长,偏酸环境最佳;不同光照条件和碳源对生长无显著影响,但光照有利于产孢;在无碳源条件... 桦树枯枝病病原菌拟茎点霉Phomopsissp.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该菌在8~3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0-30℃;在pH值5.8~8.2间均能生长,偏酸环境最佳;不同光照条件和碳源对生长无显著影响,但光照有利于产孢;在无碳源条件下也能生长,以蔗糖为最佳碳源;菌丝体在生长发育时,以蛋白胨为最佳有机氮源,以硝酸钙为最佳无机氮源;在尿素中几乎不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树 枯枝病 拟茎点霉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落叶松枯梢病寄主抗性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项存悌 潘学仁 +5 位作者 项勇 赵海峰 李玉莲 田西迁 王会军 贾天和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9,共9页
对东北地区落叶松枯梢病[Botryosphaerislaricina(Sawada)Snang]的寄主抗病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抗病良种筛选研究中得出:(1)落叶松枯梢病多发生于6~25年生幼林和成林,不同品种、品系、... 对东北地区落叶松枯梢病[Botryosphaerislaricina(Sawada)Snang]的寄主抗病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抗病良种筛选研究中得出:(1)落叶松枯梢病多发生于6~25年生幼林和成林,不同品种、品系、种源的抗病性不同、同一品种、品系、种源的不同年龄、不同立地条件发病不同;(2)东北地区落叶松品种、品系抗病序列为日5、日5×兴12、日5×兴9、兴12×日5、兴6×兴9、日12、兴9×日76-2、长78-5、长78-15、兴13×兴9。长白落叶松种源抗病序列为小北湖、白刀山、白河、大石头、和龙、汪清、天桥岭、黄泥河;(3)综合抗性、生长量、形质三项指标.筛选出日×兴、兴×日、日×长、日5×兴12、兴12×日55个品系为抗病优良品系,小北湖长白落叶松为抗病良种种源。在抗病机制研究中确定了当年枝梢钾、锰含量低时则抗病,健康落叶松品种、品系的过氧化物同工酶(POD)与抗病性关系不明确,但患病后POD则发生一系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枯梢病 抗病性
下载PDF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主要特征 被引量:49
5
作者 吴祥云 姜凤岐 +2 位作者 李晓丹 薛杨 邱素芬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2221-2224,共4页
针对辽宁省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出现的衰退枯死现象 ,系统地研究了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主要特征 .结果表明 ,衰退的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外貌景观呈灰绿色 ,针叶纤细 ,开花结实率低 ,平均单株球果数量为 10 4~ 16 5个 ,成熟种... 针对辽宁省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出现的衰退枯死现象 ,系统地研究了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主要特征 .结果表明 ,衰退的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外貌景观呈灰绿色 ,针叶纤细 ,开花结实率低 ,平均单株球果数量为 10 4~ 16 5个 ,成熟种子千粒重为 6 96~ 7 39g ,种子空粒、涩粒较多 .生长季内 2年生针叶营养元素季节变化规律相似 ,但N、P含量下降 ,K含量明显增高 ,表明养分循环失调 ;衰退林分 2年生针叶叶绿素含量较高 ,健康林分 1年生较高且增幅较大 .松枯梢病的侵害是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最明显标志 .林分衰退后 ,树高和胸径生长量下降明显 ,林分胸径分布结构“左移”(径级小的株数增多 ) ,衰弱 (亡 )木数量增加了 15 9%~ 2 7 2 % ;根量分别减少了 2 2 9%~ 2 8 9%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人工固沙林 衰退特征 松枯梢病
下载PDF
樟子松枯梢病拮抗真菌的筛选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宝年 徐树辉 +7 位作者 杨传波 黄敬林 庞丽杰 石铁嵩 刘兴刚 李耀民 项存悌 谢运海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7-99,共3页
试验筛选出 10种对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Diplodiapinea有拮抗作用的真菌 ,最终确定具有拮抗作用的真菌 6种。拮抗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绿木霉 (Trichodermaviride)、单格孢 (Ulocladiumchartarum )、枣褐霉(Spadicoidesoboratum)、镰刀菌 (F... 试验筛选出 10种对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Diplodiapinea有拮抗作用的真菌 ,最终确定具有拮抗作用的真菌 6种。拮抗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绿木霉 (Trichodermaviride)、单格孢 (Ulocladiumchartarum )、枣褐霉(Spadicoidesoboratum)、镰刀菌 (Fusariumsp .)、球毛壳孢 (Chaetomiumglobosum)、附球菌 (Epicoccumsp .)。其中绿木霉效果最好 ,为首选菌种。拮抗菌的筛选以相对抑菌效果为准 ,同时应考虑被抑制率和菌种本身具有的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枯梢病 桔抗真菌 筛选
下载PDF
辣木枝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20
7
作者 康迅 靳鹏飞 +3 位作者 冯霞 刘文波 郑服丛 缪卫国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81-487,共7页
为明确海南省辣木枝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菌株MO157,通过柯赫氏法则、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并测定了其菌丝生长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菌株MO157回接10 d后,辣木茎干表面周围呈黄褐色,随... 为明确海南省辣木枝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菌株MO157,通过柯赫氏法则、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并测定了其菌丝生长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菌株MO157回接10 d后,辣木茎干表面周围呈黄褐色,随后发病部位表现出水渍状病斑,与自然发病辣木的病状相符;菌落近圆形,菌丝初期呈白色绒毛状,后期呈浅黄色,分生孢子顶胞钩状,3~5个隔膜,厚垣孢子呈球形,在菌丝间串生;菌株MO157的ITS序列与Gen Bank中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的相似性为100%,结合形态特征与分子鉴定最终将其确定为木贼镰刀菌(Gen Bank登陆号:KX197955)。该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25~30℃,最适温度28℃;pH 6~8时菌丝生长速率增快,pH 7时最适菌丝生长;PDA培养基和PSA培养基最适合该菌生长,以蔗糖为碳源时利用率最高;以牛肉浸膏为氮源时利用率最高;该菌致死温度为65℃,10 min;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不同处理间菌落直径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木 枝枯病 病原菌鉴定 木贼镰刀菌 生物学特性
原文传递
樟子松枯梢病菌的潜伏侵染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耀民 杨传波 +5 位作者 黄敬林 李宝年 徐树辉 庞丽杰 谢运海 项存悌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3-24,共2页
应用森林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病区和非病区不同时期健康株针叶、芽、梢、枝、果等不同部位的组织进行分离培养、接种和套袋隔离试验 ,测定樟子松枯梢病在病区和非病区健康株上的潜伏侵染带菌率 ,并对照病区和非病区不同部位、不同... 应用森林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病区和非病区不同时期健康株针叶、芽、梢、枝、果等不同部位的组织进行分离培养、接种和套袋隔离试验 ,测定樟子松枯梢病在病区和非病区健康株上的潜伏侵染带菌率 ,并对照病区和非病区不同部位、不同时期健康组织的分离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以得出樟子松枯梢病的潜伏侵染规律 ,为此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枯梢病 潜伏侵染
下载PDF
樟子松树栖真菌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病害的关系 被引量:8
9
作者 杨传波 黄敬林 +7 位作者 李宝年 徐树辉 庞丽杰 张树森 陈金贵 李耀民 项存悌 谢运海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4-96,共3页
通过对樟子松叶、枝、芽、果等部位进行组织切片和真菌分离培养 ,鉴定出真菌 2 4种 ,其中子囊菌 3种、担子菌 1种、半知菌 2 0种。这些真菌种群在樟子松树体上可分为芽栖真菌、叶栖真菌、枝栖和果栖真菌 4大类 ,其种类组成和数量与樟子... 通过对樟子松叶、枝、芽、果等部位进行组织切片和真菌分离培养 ,鉴定出真菌 2 4种 ,其中子囊菌 3种、担子菌 1种、半知菌 2 0种。这些真菌种群在樟子松树体上可分为芽栖真菌、叶栖真菌、枝栖和果栖真菌 4大类 ,其种类组成和数量与樟子松树龄、叶龄、枝龄、树冠层次等有密切关系。芽栖真菌种类和数量随树龄的增加而增多 ,叶栖真菌 (特别是兼性寄生真菌 )的种类和数量随叶龄的增加而增多 ,枝栖真菌种类和数量随枝龄的增加而增多。樟子松树栖真菌种群组成也随环境条件而发生变化 ,在发病的樟子松林分内樟子松枯梢病菌数量激增占主导地位 ,环境条件的恶化是促成变动的主要原因。在健康的樟子松林分内也广泛地分离到樟子松枯梢病菌 ,表明该病害是潜伏性的侵染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于松 枯梢病 树栖真菌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樟子松枯梢病的侵染规律 被引量:7
10
作者 黄敬林 李耀民 +6 位作者 杨传波 庞丽杰 李宝年 徐树辉 项存悌 董爱荣 郑国强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3-16,共4页
对樟子松枯梢病、健组织病菌的分离、孢子萌发和接种试验等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枯梢病是一种寄主主导性病害。引起该病的松壳色二孢[Diplodia pinea(Dem.)Kickx]可在历年病树上的针叶、芽、梢、枝和果鳞上越冬,又可在健康树上的针叶... 对樟子松枯梢病、健组织病菌的分离、孢子萌发和接种试验等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枯梢病是一种寄主主导性病害。引起该病的松壳色二孢[Diplodia pinea(Dem.)Kickx]可在历年病树上的针叶、芽、梢、枝和果鳞上越冬,又可在健康树上的针叶、芽、梢、枝和果鳞上潜伏侵染。其潜伏侵染带菌率:健康樟子松越冬各部位比当年生各部位潜伏带菌率高,分别为20%~70%和6%~30%,其中以针叶、梢、枝和每年4,5月份、9,10月份潜伏带菌率最高。病害的初次侵染源主要来自历年病树上病菌子实体飞散出来的分生孢子,借风和雨水淋洗传播,种子上不带菌。病菌可直接侵入当年嫩梢和嫩针叶,也可通过伤口、气孔侵入针叶、芽、梢和枝。潜伏期7~14d,繁殖期23~28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枯梢病 侵染规律 健组织病菌 孢子萌发 接种试验
下载PDF
土壤干旱对樟子松的影响及与松枯梢病发生的关系 被引量:4
11
作者 尹大川 孟凡君 张天泽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45,共10页
作为我国辽西北主要的造林树种,樟子松在当地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环境效益。但近年来,干旱频发,樟子松出现大面积的衰退甚至死亡现象。为研究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对不同程度干旱胁迫的响应以及干旱对枯梢病发生的影响,... 作为我国辽西北主要的造林树种,樟子松在当地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环境效益。但近年来,干旱频发,樟子松出现大面积的衰退甚至死亡现象。为研究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对不同程度干旱胁迫的响应以及干旱对枯梢病发生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盆栽控水试验模拟3种水分条件(CK:80%FWC;中度干旱:40%FWC;重度干旱:20%FWC)分析了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樟子松幼苗主根、侧根、茎和针叶的部分生理生化指标以及樟子松枯梢病的发病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樟子松幼苗的针叶相对电导率逐渐下降;超氧阴离子(O^(ˉ)_(2))、过氧化氢(H2O2)以及丙二醛(MDA)的含量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不同器官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针叶氮蓝四唑(NBT)和伊文思蓝(Evans blue)染色也随之加深。樟子松各器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同时,在干旱胁迫下,樟子松枯梢病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均显著上升,且上升幅度与干旱胁迫程度呈正比。初步说明,干旱胁迫导致樟子松细胞膜受损,且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膜脂过氧化程度加深。严重干旱胁迫下,植株细胞的抗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此外,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樟子松对枯梢病的抗性,严重抑制樟子松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相对电导率 活性氧 抗氧化酶 松枯梢病
下载PDF
杨梅拟盘多毛孢枝枯病综合防治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方永 王引 +5 位作者 倪海枝 王冬米 邱智敏 鹿连明 王道平 王一光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13,共5页
拟盘多毛孢菌为害杨梅是最新报道。目前该菌主要有Pestalotiopsis mangiferae和P.vismiae两种。采取室内毒力测定+田间药效试验防治该病菌。结果表明,室内筛选出毒力效果好的自配药剂——综试1可湿性粉剂(氯化苦+30%土菌消+纯代森锰锌M8... 拟盘多毛孢菌为害杨梅是最新报道。目前该菌主要有Pestalotiopsis mangiferae和P.vismiae两种。采取室内毒力测定+田间药效试验防治该病菌。结果表明,室内筛选出毒力效果好的自配药剂——综试1可湿性粉剂(氯化苦+30%土菌消+纯代森锰锌M80可湿性粉剂+扑海英)为田间防控药剂。同时结合营养诊断,适时补给硼等微量元素;再通过修剪、清理枯枝落叶,将果园湿度保持在75%左右;越冬前重施波美5度石硫合剂,加上主干石灰涂抹等措施,经1~2年连续防治,轻度发病植株治愈率100%,中度发病植株治愈率80%左右,重度发病植株治愈率2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 枯枝病 拟盘多毛孢 综合防治
下载PDF
樟子松枯梢病防治技术 被引量:7
13
作者 黄敬林 庞丽杰 +7 位作者 李宝年 徐树辉 杨传波 刘兴刚 张树森 李耀民 项存悌 董爱荣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3-105,共3页
以生态系统的自控能力和樟子松枯梢病流行规律为依据 ,提出了防治樟子松枯梢病的主要途径 :营造混交林 ,及时进行抚育伐和透光伐 ,是防治该病发生的根本措施 ;应用 0 14 7抗生细菌 ,含菌量 10 8个 /mL抑菌效果达82 .1% ,林间防治效果达 ... 以生态系统的自控能力和樟子松枯梢病流行规律为依据 ,提出了防治樟子松枯梢病的主要途径 :营造混交林 ,及时进行抚育伐和透光伐 ,是防治该病发生的根本措施 ;应用 0 14 7抗生细菌 ,含菌量 10 8个 /mL抑菌效果达82 .1% ,林间防治效果达 5 4 .1% ,该抗生细菌可以定居在樟子松针叶上 ,成为针叶叶围微生物群落 ,起到抑制病菌的作用 ;在 6月病菌孢子飞散前 ,对苗圃和重病林分喷 75 %百菌清 10 0 0×液、6 5 %敌克松 10 0 0×液、70 %甲基托布津 10 0 0×液、6 5 %代森锌 5 0 0×液 ,其防治效果分别达到 90 %以上和 70 %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枯梢病 防治技术
下载PDF
樟子松枯梢病流行因素及季节流行动态 被引量:7
14
作者 庞丽杰 杨传波 +5 位作者 李宝年 徐树辉 李耀民 黄敬林 项存悌 郑国强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7-29,共3页
通过樟子松枯梢病调查和病害流行相关性分析的结果 ,明确了樟子松枯梢病的发生与寄主和环境条件的关系 ,确定了病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 :即寄主感病性、林龄、造林密度、坡向、坡位及林位。结果表明 :樟子松易感病 ,林龄大发病重 ,阳坡... 通过樟子松枯梢病调查和病害流行相关性分析的结果 ,明确了樟子松枯梢病的发生与寄主和环境条件的关系 ,确定了病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 :即寄主感病性、林龄、造林密度、坡向、坡位及林位。结果表明 :樟子松易感病 ,林龄大发病重 ,阳坡比阴坡发病重 ,密度大的比密度小的发病重 ,上坡、中坡、下坡发病程度由重到轻 ,林缘比林内重。随着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的增加 ,孢子飞散量增加。种子不带菌 ,该病的传播与种子无关。将2 0 0 0年和 2 0 0 2年生长季节樟子松枯梢病病情逐月调查的数据 ,分别进行指数、韦布尔和理查德 3种曲线的非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病情随时间的进展曲线以韦布尔曲线为最优。同时 ,也说明了樟子松枯梢病属于多循环的复利病害 ,因此 ,在病害预测和防治上也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枯梢病 流行因素 季节流行动态 环境条件 寄主 影响因子 湿度 降雨量
下载PDF
绿木霉T43发酵液不同菌剂剂型的制备及野外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邓勋 宋小双 +1 位作者 尹大川 宋瑞清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12,共5页
采用摇瓶和发酵罐两种方法制备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 T43发酵液,制备水剂和干粉剂两种菌剂剂型,测定其有效保存温度和保存期,评价了其对樟子松枯梢病Sphaeropsis sapinea的野外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发酵罐发酵更有利于绿木霉T43的菌... 采用摇瓶和发酵罐两种方法制备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 T43发酵液,制备水剂和干粉剂两种菌剂剂型,测定其有效保存温度和保存期,评价了其对樟子松枯梢病Sphaeropsis sapinea的野外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发酵罐发酵更有利于绿木霉T43的菌丝生长和抑菌活性成分代谢,制备的菌剂水剂抑菌效果好于干粉剂,其中水剂A2的10倍液室内抑菌效果最好,达到64.58%。4℃和25℃均可以长期保存菌剂,保存90 d后仍可发挥有效作用。在野外对樟子松枯梢病的控制试验中,水剂效果均高于干粉剂,水剂A1为78.88%,A2为81.66%;4种剂型对樟子松枯梢病的预防效果均在5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木霉 水剂 干粉剂 野外防治 樟子松 枯梢病 松球壳菌
下载PDF
肉桂枝枯病的防治试验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军 李弈震 +1 位作者 卢川川 苏海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1-32,共2页
于广东德庆县三叉顶林场肉桂林设试验小区对枝枯病及其媒介昆虫进行了化学防治试验 ,采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单施或混施的方式 ,施用的农药包括甲基托布津、菌毒清、敌杀死、桂虫灵和敌敌畏 ,其中只有 1%敌杀死粉剂防治枝枯病效果较好 ,达 6... 于广东德庆县三叉顶林场肉桂林设试验小区对枝枯病及其媒介昆虫进行了化学防治试验 ,采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单施或混施的方式 ,施用的农药包括甲基托布津、菌毒清、敌杀死、桂虫灵和敌敌畏 ,其中只有 1%敌杀死粉剂防治枝枯病效果较好 ,达 63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 枝枯病 防治 试验 化学防治 害虫
下载PDF
杉木枯梢病的病原鉴定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军 岑炳沾 +3 位作者 江祖森 彭石冰 童肇基 黎桂潮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4期47-49,共3页
杉木枯梢病是一种新的危害性较大的苗期病害。该研究对受侵杉苗病组织进行分离、培养、纯化及接种和比较致病性试验,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和致病性测定结果,鉴定其病菌是甘蔗二极霉(Bipolarissacchari(E.Buth... 杉木枯梢病是一种新的危害性较大的苗期病害。该研究对受侵杉苗病组织进行分离、培养、纯化及接种和比较致病性试验,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和致病性测定结果,鉴定其病菌是甘蔗二极霉(Bipolarissacchari(E.Buther)Shoem),这是国内外该菌在杉科植物上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枯梢病 二极霉 病原 鉴定
下载PDF
枯梢病感病和未感病樟子松根际土壤养分及真菌群落结构季节变化 被引量:3
18
作者 赛牙热木·哈力甫 邓勋 +1 位作者 宋小双 宋瑞清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72-585,共14页
樟子松具有抗逆性强,生长快等特点,是我国北方治沙工程的主要树种,近年来环境条件的变化导致辽宁省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树势日益衰弱,樟子松枯梢病发生严重。以辽宁省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枯梢病未感病樟子松(ck)和枯梢病感病樟子... 樟子松具有抗逆性强,生长快等特点,是我国北方治沙工程的主要树种,近年来环境条件的变化导致辽宁省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树势日益衰弱,樟子松枯梢病发生严重。以辽宁省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枯梢病未感病樟子松(ck)和枯梢病感病樟子松(ss)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及qPCR技术分析不同季节感病和未感病樟子松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真菌群落结构变化及土壤理化性质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门分类水平上Ascomycota、Basidiomycota、Mortierellomycota、Fungi-unclassified为主要的菌门,ck土样与ss土样菌群丰度具有显著差异(P<0.05),属分类水平上具有30个差异菌属,30个菌属在ck土样中的含量显著高于ss土样(P<0.05)且均为菌根真菌、深色有隔真菌、木霉菌等益生菌;冗余分析(RDA)表明,pH、OM、TN、NH_(4)^(+)、NO_(3)^(-)、AP、TP、AK、TK等环境因子是影响ck土样、ss土样春季、夏季菌群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具有显著差异的30个菌属是影响秋季菌群结构的主要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枯梢病 真菌群落结构 季节动态变化 高通量测序技术 qPCR技术
原文传递
不同栽培模式对患枝枯病库尔勒香梨树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征的影响
19
作者 王斌 王亚菲 +2 位作者 蒋媛 位杰 梁继业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2-37,共6页
以库尔勒香梨为试材,选用省力化栽培模式和普通栽培模式2种栽培模式下的梨园,研究了2种栽培模式对于患有枝枯病梨树的光合作用以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以期为香梨枝枯病的预防及合理化、高质量种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气孔导度和蒸... 以库尔勒香梨为试材,选用省力化栽培模式和普通栽培模式2种栽培模式下的梨园,研究了2种栽培模式对于患有枝枯病梨树的光合作用以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以期为香梨枝枯病的预防及合理化、高质量种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上,省力化栽培明显高于普通栽培模式。在净光合速率方面,08:00—12:00省力化栽培远高于普通栽培模式,12:00之后省力化栽培模式下降与普通栽培模式持平,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却是相反的情况。在叶绿素荧光方面,荧光动力学曲线省力化栽培高于普通栽培,荧光参数方面,除初始荧光(Fo)以及单位面积热耗散掉的能量(DLo/CSo),普通栽培要高于省力栽培,其它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单位面积吸收的光能(ABS/CSo)、单位面积捕获的光能(TRo/CSo)以及单位面积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ETo/CSo)均是省力化栽培下的值更高。因此省力化栽培模式无论是在光合特征上和叶绿素荧光方面均要优于普通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尔勒香梨 枝枯病 光合特征 叶绿素荧光
原文传递
蓝莓枝枯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孢子萌发条件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路梅 凌丹燕 +1 位作者 马锡文 郭卫东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4期114-120,174,共8页
2016年在浙江省蓝莓种植基地发现原因不明的幼苗木整株枯死现象,为明确其致病菌,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培养法进行菌株的分离纯化,通过科赫氏法则进行分离菌的致病性检测,运用常规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病原菌分类鉴... 2016年在浙江省蓝莓种植基地发现原因不明的幼苗木整株枯死现象,为明确其致病菌,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培养法进行菌株的分离纯化,通过科赫氏法则进行分离菌的致病性检测,运用常规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病原菌分类鉴定,同时使用载玻片法进行病原菌孢子萌发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蓝莓整株植株枯死是由枝枯病所致,纯化菌株ZA1为该病病原真菌。其菌落圆形,白色;分生孢子呈纺锤形,被4个真隔膜分成5个细胞,中间细胞呈褐色,两端细胞无色。结合r DNA-ITS 序列分析,菌株ZA1被鉴定为棒状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菌株ZA1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对悬浮液酸碱度的适应性较广,p H 3~12时孢子均可萌发;光照和复合碳源均有助于孢子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枝枯病 棒状拟盘多毛孢菌 RDNA-ITS序列分析 分离鉴定 孢子萌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