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杭带湘南—桂北段中生代A型花岗岩带成岩成矿特征及成因讨论 被引量:144
1
作者 蒋少涌 赵葵东 +1 位作者 姜耀辉 戴宝章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6-509,共14页
十杭带是华南内陆一条重要的北北东向、具有高εNd(t)值和低tDM值的花岗岩带,该带在湘南—桂北段的花岗质岩体(千里山、骑田岭、西山、金鸡岭、花山和姑婆山等)均形成于151-163Ma间。但从西南往东北方向,形成时代有逐渐变年轻的趋... 十杭带是华南内陆一条重要的北北东向、具有高εNd(t)值和低tDM值的花岗岩带,该带在湘南—桂北段的花岗质岩体(千里山、骑田岭、西山、金鸡岭、花山和姑婆山等)均形成于151-163Ma间。但从西南往东北方向,形成时代有逐渐变年轻的趋势。这些岩体在地球化学组成上显示出较为相似的特征,岩石均富碱、高钾,富含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REE,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HFSE)。在地球化学图解上均落入A型花岗岩区域,因此该花岗岩带应属于一条A型花岗岩带。进一步划分,这些花岗岩应该属于A2亚类。这些花岗岩均具有较低的(^87Sr/^86Sr)i值、较高的εNd(t)值和相对低的Nd模式年龄值,但从西南往东北方向,εNd(t)值具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在这些花岗质岩体中暗色包体非常发育,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别是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指示这些花岗质岩石是通过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形成的,幔源岩浆端元来自亏损地幔,可能是软流圈地幔物质的直接参与。该A型花岗岩带可能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弧后或弧内拉张构造环境,软流圈地幔上涌及诱发的幔源岩浆沿超壳深断裂底侵,导致了强烈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形成了该花岗岩带。该拉张事件从西南往东北方向进行,拉张强度由强变弱,混入花岗岩中的地幔物质也由多变少。该花岗岩带也是我国一条重要的W-Sn多金属成矿带。研究表明,这些花岗岩均属于富Sn花岗岩,但Sn在这些花岗岩中的富集机制与传统的结晶分异富集的方式不同。该区锡矿化类型十分丰富,除了存在传统的岩浆热液演化成矿外,还存在新类型的绿泥石化花岗岩锡矿化,丰富了A型花岗岩的成矿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锡多金属成矿 成因机制 十杭带
下载PDF
赣南营前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Sr-Nd-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2
作者 郭春丽 毛景文 陈毓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19-937,共19页
赣南营前岩体由早期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和晚期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组成,在前者中普遍发育暗色基性包体。SHRIMP锆石U-Pb测年显示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为172.2±3.1Ma,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为168±3Ma,包体为167.6±3.3Ma。所有的岩石均... 赣南营前岩体由早期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和晚期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组成,在前者中普遍发育暗色基性包体。SHRIMP锆石U-Pb测年显示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为172.2±3.1Ma,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为168±3Ma,包体为167.6±3.3Ma。所有的岩石均为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显示LREE富集,HREE亏损,Eu负异常并不明显的特征,Nb-Ta负异常显示壳源物质的特征。晚期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早期似斑状花岗闪长岩、暗色包体的(87Sr/86Sr)i和εNd(t)值分别为0.70885~0.70965、0.71058~1.46393、0.70788~0.70923和-6.38~-5.31、-6.51~-5.17、-5.47~-4.31;锆石εHf(t)值分别为-12.4~-5.7、-9.2~-4.2、-9.4~+0.1。结合岩相学、地球化学研究,初步认为营前岩体的两期花岗质岩石源于地壳重熔,地幔底侵导致地壳熔融形成营前岩体,基性岩浆加入到未冷却的酸性岩浆中形成了目前所见到的暗色包体。结合区域上的研究资料,认为中侏罗世期间,沿"十杭"断裂带及与其相平行的一些深断裂发生了板块的撕裂,这些缝合带是岩石圈相对薄弱的地带,有利于幔源物质底侵上升以及壳幔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IMP锆石U-PB年龄 SR-ND同位素 锆石HF同位素 暗色包体 营前岩体 十杭带 南岭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