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玩偶之家》影响下的《终身大事》和《伤逝》 被引量:5
1
作者 陈玲玲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01-204,共4页
胡适的《终身大事》和鲁迅的《伤逝》都是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影响下产生的作品。胡适通过《终身大事》把易卜生的个人主义、女性解放以及现代戏剧的形式引进中国。同时,胡适也吸取问题剧批判现实的精髓,通过《终身大事》揭示中国旧... 胡适的《终身大事》和鲁迅的《伤逝》都是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影响下产生的作品。胡适通过《终身大事》把易卜生的个人主义、女性解放以及现代戏剧的形式引进中国。同时,胡适也吸取问题剧批判现实的精髓,通过《终身大事》揭示中国旧婚姻制度的反人性的文化根源。鲁迅则是继续思考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提出的问题,他不仅揭示"中国娜拉"出走后的悲惨命运,更暗示娜拉,不仅指子君这样的女性,也包括涓生,挣脱玩偶的命运之路是艰苦卓绝的。胡适从文化着眼,批判旧文化,引入新文化,要建设新文化新制度推进现代化进程;鲁迅则围绕"人的解放",揭示人里面的软弱自私黑暗,提出要战斗要有牺牲的爱,要肩住黑暗的闸门,要立现代化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玩偶之家》 《终身大事》 《伤逝》 启蒙 玩偶 立人
下载PDF
《伤逝》研究综述 被引量:5
2
作者 翟永明 《柳州师专学报》 2007年第1期21-24,共4页
近几年关于《伤逝》的研究不仅角度多样,而且呈现出不断深入的态势,因此对这些新的研究做出相应的概述就显得非常必要。根据韦勒克、沃伦的理论,可以将这些研究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类,前者又可分为社会学角度、文化学角度、创作心... 近几年关于《伤逝》的研究不仅角度多样,而且呈现出不断深入的态势,因此对这些新的研究做出相应的概述就显得非常必要。根据韦勒克、沃伦的理论,可以将这些研究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类,前者又可分为社会学角度、文化学角度、创作心理学角度及本体论哲学角度等,后者则集中表现在声音、叙事、隐喻等三个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逝》 研究 综述
下载PDF
台湾关于《伤逝》的性别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陈秀端 《职大学报》 2011年第3期51-56,7,共7页
《伤逝》是中国近代新文学大师——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作品。本文拟就台湾方面,学者以《伤逝》为题材的研究著述,或期刊论文中探讨《伤逝》相关问题者,简要综述之。一方面,呈现《伤逝》在台湾的研究概况;另一... 《伤逝》是中国近代新文学大师——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作品。本文拟就台湾方面,学者以《伤逝》为题材的研究著述,或期刊论文中探讨《伤逝》相关问题者,简要综述之。一方面,呈现《伤逝》在台湾的研究概况;另一方面,则藉以了解台湾学者对《伤逝》的性别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鲁迅 《伤逝》 性别研究
下载PDF
从另一种视角解读《伤逝》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娇华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50-55,共6页
鲁迅先生是五四时期女性解放的重要倡导者之一。他写了许多探索女性解放的文章 ,小说《伤逝》体现了作者在女性解放问题上思考的冷静和深刻 ;同时 ,由于种种因素 ,它也流露了作者的男性本位意识。本文拟从女性视角出发 ,分析其在形象构设。
关键词 鲁迅 小说 文学评论 女性视解 《伤逝》 女性解放 启蒙 拯救 叙述话语 女性话语 男性意识
下载PDF
论鲁迅小说中的“他者”与“自我”——以《伤逝》研究为中心 被引量:3
5
作者 哈迎飞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8-113,共6页
《伤逝》是一部爱情小说,作为一种思想表达,它不仅反封建,而且对"独尊自我"的现代性进行了深度反思。从"他者"视角探讨《伤逝》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可以看出,真正对启蒙者的"自我&q... 《伤逝》是一部爱情小说,作为一种思想表达,它不仅反封建,而且对"独尊自我"的现代性进行了深度反思。从"他者"视角探讨《伤逝》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可以看出,真正对启蒙者的"自我"构成挑战的是子君。因为子君和涓生一样把发挥个性作为最高道德,并且相信"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包括亲密爱人也不行。涓生爱子君,但无法与觉醒的子君共同生活。无论是改造子君还是驱逐子君,本质上都是不承认不接受对方的"自我"。正是在这里,鲁迅深刻地揭示出潜藏在涓生灵魂深处的男权思想和专制暴虐。透过涓生的悲剧,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五四以来的启蒙主义和个性解放思想有深刻反思和检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伤逝》 自我 他者
下载PDF
《伤逝》悲剧根源说——兼论鲁迅的人性恶主题和极境人性实验法 被引量:2
6
作者 沈梦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73-76,共4页
鲁迅的全部小说是他考察人性的"实验室",考察的方法是将人物置于绝境,对人性的悲观绝望贯穿了所有作品;而《伤逝》是以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爱情加入全部人性考察的,如此,丰富完善了他的国民性(人性)主题。
关键词 人性实验 悲剧根源 《伤逝》
下载PDF
《伤逝》中子君悲剧的主观性因素探寻 被引量:2
7
作者 杜成君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3期58-59,共2页
以往人们在评析鲁迅小说《伤逝》时,往往更多的是从客观角度寻找造成主人公爱情、人生悲剧的根源;其实也可以从国民性弱点以及封建性方面来挖掘造成《伤逝》主人公悲剧的主观原因。
关键词 伤逝 子君 国民性弱点
下载PDF
《伤逝》与《微神》比较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俊虎 《天中学刊》 2006年第3期113-116,共4页
《伤逝》与《微神》分别是鲁迅和老舍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两位文学大师一生惟一所写的爱情题材的小说。不同的叙事策略、文本设置以及诗意写作体现出作家对文学、爱情与女性问题的微妙差异和不同理解。
关键词 《伤逝》 《微神》 叙事策略 爱情 女性
下载PDF
凄婉的魅力——《伤逝》语言的抒情特色 被引量:1
9
作者 蓝卡佳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32-34,共3页
《伤逝》的艺术魅力 ,是和作者多种形式的语言艺术分不开的。《伤逝》语言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旋律美、节奏美。
关键词 <伤逝> 语言 抒情特色
下载PDF
《伤逝》:一种“悖论式”的启蒙话语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启涛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第1期107-111,共5页
《伤逝》是一篇具有学术诱惑性的小说,鲁迅在这里最大限度地坦露了自己思想晦暗的一面,因此它也最能揭示鲁迅在这一时期的精神困境。小说借助一段失败爱情叙述了一次失败的启蒙,反映了鲁迅启蒙思想深处的犹疑和矛盾。这也使整篇小说为... 《伤逝》是一篇具有学术诱惑性的小说,鲁迅在这里最大限度地坦露了自己思想晦暗的一面,因此它也最能揭示鲁迅在这一时期的精神困境。小说借助一段失败爱情叙述了一次失败的启蒙,反映了鲁迅启蒙思想深处的犹疑和矛盾。这也使整篇小说为一种沉重的忏悔氛围所笼罩,这一方面源于鲁迅思想深处固有的那种负罪意识,同时它又加剧了鲁迅的负罪意识。寂静和空虚是理解这篇小说的关键,它直接指向了鲁迅思想深处的虚无和绝望。小说中这些因素交错在一起,共同构成了鲁迅早期的思想困境,也给鲁迅的启蒙话语蒙上了一种独特的悖论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逝》 犹疑和矛盾 负罪意识 寂寞和空虚
下载PDF
鲁迅《伤逝》与老舍《微神》比较研究
11
作者 李玉明 魏健飞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70-75,共6页
《伤逝》和《微神》是鲁迅和老舍两位文学大师一生所著的唯一的爱情题材的小说。两部作品很大程度上都是作者面向自我的创作,在幽深复杂的创作心理之下,潜藏着两位作家各自情感生活的波光云影。创作心理的差异又带来了对于同一题材在叙... 《伤逝》和《微神》是鲁迅和老舍两位文学大师一生所著的唯一的爱情题材的小说。两部作品很大程度上都是作者面向自我的创作,在幽深复杂的创作心理之下,潜藏着两位作家各自情感生活的波光云影。创作心理的差异又带来了对于同一题材在叙事视角和启蒙“除魅”问题上的不同开掘。两首“爱弦上的哀歌”,两种不同的吟唱方式,但却都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和充沛的理性思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逝》 《微神》 爱情 叙事视角 启蒙
下载PDF
理想与现实的错位——爱情悲剧《伤逝》中的启蒙叙事价值
12
作者 宁一然 朱海坤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97-100,113,共5页
《伤逝》为鲁迅笔下富有代表性的恋爱叙事作品,涓生与子君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勇敢冲破封建社会道德的自由恋爱看似勇敢且珍贵,但热恋到分手的过程转瞬即逝,伴侣形象的建构和恋爱生活的日常中处处体现着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导致爱情悲剧的... 《伤逝》为鲁迅笔下富有代表性的恋爱叙事作品,涓生与子君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勇敢冲破封建社会道德的自由恋爱看似勇敢且珍贵,但热恋到分手的过程转瞬即逝,伴侣形象的建构和恋爱生活的日常中处处体现着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导致爱情悲剧的产生。联系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语境,这部经典的爱情悲剧展现出了知识分子在私人生活中无所适从的困窘,凝缩了特定时代、社会背景下启蒙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理想爱情与现实的错位实际反映着启蒙话语与现实的错位,成为对启蒙者的观照和反思,让恋爱叙事进一步增添了启蒙叙事的深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伤逝》 错位 爱情叙事 启蒙叙事
下载PDF
朱珊教授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经验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怡锦 朱珊 《中医临床研究》 2015年第7期63-63,65,共2页
小儿非感染性腹泻是儿科消化道常见疾病。朱珊教授依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发现,脾虚和湿盛是其发病的关键因素,治疗当以健脾化湿为基本治则,临床将其常症分为伤食泻、湿热泻和脾虚泻三大类。并自拟方药对证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 小儿非感染性腹泻 朱珊 脾虚 湿盛 伤食泻 湿热泻 脾虚泻
下载PDF
论电影《伤逝》中的多重镜像——兼谈鲁迅小说的电影改编 被引量:1
14
作者 程娟娟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5-9,共5页
在电影《伤逝》中,子君与娜拉、涓生与子君构成了多重镜像。子君由于爱的匮乏而大胆地学习娜拉的举动,重复娜拉的话语,在镜像娜拉的启示下,她开始发现了自我。子君在获得爱情后,依附于涓生,很快忘却了娜拉。而涓生则将自己的启蒙理想投... 在电影《伤逝》中,子君与娜拉、涓生与子君构成了多重镜像。子君由于爱的匮乏而大胆地学习娜拉的举动,重复娜拉的话语,在镜像娜拉的启示下,她开始发现了自我。子君在获得爱情后,依附于涓生,很快忘却了娜拉。而涓生则将自己的启蒙理想投射到了子君身上,子君其实是他心生的幻象,以此来向现实抗衡。平庸的子君形象是他自卑心理的呈现,他要离开子君,就是想要抛弃旧我,获得新生。电影的改编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导演需要在把握原著精髓基础上进行艺术形式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逝》 镜像 娜拉 启蒙
下载PDF
略论《伤逝》的叙事艺术及其文体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程玖 《绥化师专学报》 2001年第4期53-57,共5页
《伤逝》是“东方伟大的叙事诗” ,是鲁迅先生独特艺术才能的杰作。本文试从叙事学理论 ,即叙述角度、叙述方式、叙述语言三方面 ,对《伤逝》散文化、诗化的抒情小说文体予以详细解读。
关键词 《伤逝》 散文化 诗化 抒情文体 叙述角度 叙述方式 叙述语言 叙事艺术 文体特征 现代文学研究 小说 鲁迅
下载PDF
透过鲁迅与有岛武郎的文学作品读二者的女性观
16
作者 王凤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年第1期59-60,共2页
鲁迅先生和有岛武郎都深切关心女性解放问题。有岛认为男女地位的差别造成了女性悲剧的命运。鲁迅则认为 ,只有社会地位的平等和女性的经济独立才能有真正的男人和女人。《一个女人》和《伤逝》即是二者女性观的反映。而且都提出了女性... 鲁迅先生和有岛武郎都深切关心女性解放问题。有岛认为男女地位的差别造成了女性悲剧的命运。鲁迅则认为 ,只有社会地位的平等和女性的经济独立才能有真正的男人和女人。《一个女人》和《伤逝》即是二者女性观的反映。而且都提出了女性觉醒之后的道路应该如何去走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观 《一个女人》 《伤逝》 社会地位平等 经济独立
下载PDF
执子之手,与谁偕老——试比较《终身大事》与《伤逝》思想内涵的异同
17
作者 郭运恒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8期39-41,共3页
通过对胡适的戏剧《终身大事》和鲁迅的小说《伤逝》思想内涵的比较,可以发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位主将在女性解放和婚姻问题上的异同,即胡适认为妇女的解放以摆脱家庭的束缚为标志;鲁迅则认为,离开家庭只是女性独立的序幕,只有真正确... 通过对胡适的戏剧《终身大事》和鲁迅的小说《伤逝》思想内涵的比较,可以发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位主将在女性解放和婚姻问题上的异同,即胡适认为妇女的解放以摆脱家庭的束缚为标志;鲁迅则认为,离开家庭只是女性独立的序幕,只有真正确立女性自主意识、争取到平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才有可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胡适 《终身大事》 《伤逝》 妇女解放 婚姻自主
下载PDF
也谈《伤逝》的叙事及审美效果
18
作者 晋永梅 余龙梅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62-64,共3页
《伤逝》及涓生形象审美效果的复杂性,从叙事角度看,主要源自于故事内叙述者可信度的不确定。而内心透视这一叙事技巧的运用,则为该文本涓生形象的审美提供了某种倾向性。且这种倾向性的内涵丰富,包蕴着复杂与矛盾。
关键词 《伤逝》 叙述者 内心透视 审美效果
下载PDF
广西凭祥市上石金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
19
作者 李世敏 吴二 冯莉 《云南地质》 2015年第4期543-548,共6页
上石金矿矿体主要分布于NE向夏石—上石断裂的次级断裂构造破碎带中,矿石矿物主要呈自然金状态赋存于硫化物中,矿床受地层、构造双重控制,而构造控矿尤为明显,属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
关键词 构造控矿 热液充填型矿床 广西凭祥市上石
下载PDF
当“人必生活着”成为可能之后——鲁迅、北村同名小说《伤逝》主题的一个侧面比较
20
作者 谭进荣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10-13,共4页
鲁迅的《伤逝》告诉我们一种貌相:当"人必生活着"成为可能之后,爱情也"必须时时更新、生长与创造"。北村的《伤逝》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爱情最终是虚无而令人绝望的,无法拯救心灵。鲁迅和北村的《伤逝》中理想爱... 鲁迅的《伤逝》告诉我们一种貌相:当"人必生活着"成为可能之后,爱情也"必须时时更新、生长与创造"。北村的《伤逝》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爱情最终是虚无而令人绝望的,无法拯救心灵。鲁迅和北村的《伤逝》中理想爱情模式的主体是错位的。面对包括爱情在内的人生"绝望",北村确立了以神性拯救为唯一的终极救赎之径,而鲁迅立在现实的土壤上信奉"绝望的抗战"。北村的愿望虽然美好,但在中国语境中,很难付诸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逝》 经济权 神性拯救 反抗绝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