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票市场开放与企业投资效率——基于“沪港通”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240
1
作者 陈运森 黄健峤 《金融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51-170,共20页
资本市场的持续对外开放是党的十九大强调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沪港通开通这一准自然实验,检验了股票市场开放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沪港通的开启促进了标的公司投资效率的提高,这一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环境不透明、治理水平... 资本市场的持续对外开放是党的十九大强调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沪港通开通这一准自然实验,检验了股票市场开放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沪港通的开启促进了标的公司投资效率的提高,这一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环境不透明、治理水平低的公司;机制分析发现,沪港通开启后,公司信息质量的提高和分析师预测准确度的增加是股票市场开放影响标的公司投资效率的重要渠道;最终标的公司在沪港通开通后经营业绩也得到提升。本文结论表明,股票市场开放改善了公司的投资效率,提高了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这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深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系列改革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票市场开放 投资效率 沪港通 资源配置
原文传递
资本市场开放能抑制上市公司违规吗?——来自“沪港通”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122
2
作者 邹洋 张瑞君 +1 位作者 孟庆斌 侯德帅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0-134,共15页
本文以我国开启"沪港通"交易试点为背景,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以2007-2017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沪港通"的开通有助于减少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 本文以我国开启"沪港通"交易试点为背景,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以2007-2017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沪港通"的开通有助于减少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该结论在使用PSM方法校正样本选择性偏差后仍然稳健。进一步分析表明,"沪港通"抑制公司违规行为的途径是通过改善公司的信息环境或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从而提高公司的违规成本、减少公司的违规行为。本文的研究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在发现和防范上市公司违规行为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丰富了资本市场开放经济后果的研究,也从公司违规这一视角,揭示了"沪港通"机制所发挥的公司治理效用,为后续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提供了理论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港通 资本市场开放 公司违规 公司治理
下载PDF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与股价崩盘风险——来自沪港通的证据 被引量:104
3
作者 李沁洋 许年行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8-126,共19页
沪港通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大创新措施,近年来受到实务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沪港通实施作为自然实验,选取我国上市公司2009年~2016年的样本数据,构建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PSM-DID模型),检验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如何影响... 沪港通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大创新措施,近年来受到实务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沪港通实施作为自然实验,选取我国上市公司2009年~2016年的样本数据,构建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PSM-DID模型),检验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如何影响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研究发现:1)相比于非沪股通标的公司而言,沪港通政策的实施显著降低了沪股通标的公司的股价崩盘风险;2)沪港通对沪股通标的公司股价崩盘的负向影响主要存在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的上市公司中;3)沪港通政策降低股价崩盘风险的路径在于:沪港通政策提升了沪股通标的公司的信息透明度,降低了噪音交易程度.进一步研究表明,沪港通政策对港股通标的公司股价崩盘风险没有显著影响.这些研究结果说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有助于降低股价“暴涨暴跌”风险,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股价崩盘风险的相关研究,同时为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和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港通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股价崩盘风险
下载PDF
资本市场开放能否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基于“沪港通”和年报文本挖掘的分析 被引量:88
4
作者 阮睿 孙宇辰 +1 位作者 唐悦 聂辉华 《金融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8-206,共19页
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对于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保护股东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4年开通的“沪港通”机制这一准自然实验,研究资本市场开放是否提高了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从2010-2019年A股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中提炼可读性指标衡量... 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对于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保护股东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4年开通的“沪港通”机制这一准自然实验,研究资本市场开放是否提高了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从2010-2019年A股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中提炼可读性指标衡量信息披露质量,使用匹配和双重差分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沪港通”机制实施以后,标的公司(纳入“沪港通”的A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提高。这一结论对不同的估计方法、样本区间及控制变量组均保持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盈余操纵水平较高、股价信息含量较低的企业,资本市场开放能够更好地改善其信息披露质量。本文丰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行为和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为继续推进资本市场开放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港通 资本市场开放 信息披露 文本分析
原文传递
境外投资者与高质量审计需求——来自沪港通政策实施的证据 被引量:67
5
作者 周冬华 方瑄 黄文德 《审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6-64,共9页
沪港通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实行高水平开放的措施之一,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利用2014年启动的沪港通政策作为外生事件冲击,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研究了沪港通政策实施对审计需求和审计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沪港通"政策的实... 沪港通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实行高水平开放的措施之一,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利用2014年启动的沪港通政策作为外生事件冲击,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研究了沪港通政策实施对审计需求和审计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沪港通"政策的实施显著提高了标的公司的审计需求,表现为聘请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与此同时,"沪港通"政策的实施也提高了审计质量,表现为上市公司获取更多的标准审计意见以及更少的盈余管理行为。这表明"沪港通"政策引入境外投资者,改善了上市公司的信息环境。更进一步地,对于交叉上市公司以及融资融券标的上市公司,"沪港通"的实施并没有显著影响。本文研究结论对于沪港通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为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港通 境外投资者 审计需求 审计质量
下载PDF
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被引量:64
6
作者 戴鹏毅 杨胜刚 袁礼 《世界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54-178,共25页
本文以"沪港通"的实施作为资本市场开放的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如何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沪港通的实施有助于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在运用倾向得分匹配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 本文以"沪港通"的实施作为资本市场开放的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如何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沪港通的实施有助于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在运用倾向得分匹配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沪港通提升企业全要生产率的核心机制是增加股价特质信息含量,而非提高股价信息传递效率。而蕴含在股价波动中的特质信息含量增加,不仅能够提高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矫正股票的错误定价,还可提升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最终作用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异质性检验发现,沪港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在风险承担能力强、成长性高和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对于促进中国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有序开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港通 资本市场开放 全要素生产率 股价信息含量 信息披露
原文传递
资本市场开放与股权资本成本——基于沪港通、深港通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2
7
作者 庞家任 张鹤 张梦洁 《金融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9-188,共20页
本文基于沪港通和深港通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中国内地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受政策风险和市场环境等因素所限,沪港通在初始阶段并未对沪市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产生显著影响,但随着政策进一步完善、市场逐渐稳定和交易不断活跃,其... 本文基于沪港通和深港通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中国内地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受政策风险和市场环境等因素所限,沪港通在初始阶段并未对沪市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产生显著影响,但随着政策进一步完善、市场逐渐稳定和交易不断活跃,其对股权资本成本的降低效果于实施两年后开始显现;深港通建立在沪港通的制度基础和运行经验上,其在开通后显著降低了标的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资本市场开放影响股权资本成本的竞争渠道和信息渠道,发现深港通对股权资本成本的降低作用主要集中在投资者竞争程度较高,或是公开信息质量较高、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的股票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市场开放 沪港通 深港通 股权资本成本
原文传递
沪港通降低了股价崩盘风险吗——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1
8
作者 郭阳生 沈烈 汪平平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0-44,共15页
基于现代资本市场理论,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沪港通对标的证券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控制组公司,沪港通开通以后,处理组公司的股价崩盘风险显著降低。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沪港通机制主要是通过改善上市公司信息环... 基于现代资本市场理论,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沪港通对标的证券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控制组公司,沪港通开通以后,处理组公司的股价崩盘风险显著降低。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沪港通机制主要是通过改善上市公司信息环境、提高股票流动性水平等路径降低股价崩盘风险。该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股价崩盘风险形成机理的分析范式,而且为股票市场开放对我国资本配置效率影响的研究提供了微观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市场开放 沪港通 股价崩盘风险 双重差分模型
原文传递
外国投资者降低了新兴市场股价崩盘风险吗——来自“沪港通”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38
9
作者 华鸣 孙谦 《当代财经》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7-67,共11页
基于发达市场的外国投资者改善新兴市场公司信息环境,降低市场投机的视角,利用"沪港通"的政策冲击,考察了外国投资者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确实有效降低了标的股票的股价崩盘风险,对"沪港通... 基于发达市场的外国投资者改善新兴市场公司信息环境,降低市场投机的视角,利用"沪港通"的政策冲击,考察了外国投资者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确实有效降低了标的股票的股价崩盘风险,对"沪港通"前没有外国投资者交易或者"沪港通"后外国投资者交易活跃的股票,"沪港通"改善公司信息环境、降低股价崩盘风险的作用更加显著;在公司盈余管理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外国投资者更能发挥其改善公司信息环境的作用,股价崩盘风险有更显著的下降;外国投资者主要是通过信息交易机制,而不是通过监督机制来降低股价崩盘风险的。因此,推进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对于提高市场透明度和资本配置效率,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投资者 新兴市场 信息环境 市场投机 股价崩盘风险 “沪港通”
原文传递
资本账户开放是否降低了AH股的溢价?——基于沪港通开通前后AH股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7
10
作者 谭小芬 刘汉翔 曹倩倩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9-53,共15页
本文探究了资本账户开放对AH股溢价的影响,结合资产定价模型和价格歧视模型揭示了四大假说对AH股溢价的影响机制,发现资本自由流动可以减小这些假说带来的差别,从而影响AH股溢价。选取沪港通开通前后各97个交易日的AH股相关数据,运用基... 本文探究了资本账户开放对AH股溢价的影响,结合资产定价模型和价格歧视模型揭示了四大假说对AH股溢价的影响机制,发现资本自由流动可以减小这些假说带来的差别,从而影响AH股溢价。选取沪港通开通前后各97个交易日的AH股相关数据,运用基本的面板模型分析沪港通开通对AH股溢价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剔除了市场情绪的影响后,沪港通的开通显著减小了AH股溢价,在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方法和面板双重差分模型后,发现结论依然稳健,且发现短期内影响效果要大于长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H股溢价 沪港通 资本账户开放 双重差分模型
下载PDF
沪港通对沪市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34
11
作者 刘荣茂 刘恒昕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4-62,共9页
为了研究沪港通对沪市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影响,本文选取2000—2015年上证股指,运用R/S分析并结合DFA统计量得出:沪市股票市场存在明显的长期记忆性,但沪港通之后其长期和短期记忆性显著下降。基于ARFIMA模型的预测效果与长期记忆性特征之... 为了研究沪港通对沪市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影响,本文选取2000—2015年上证股指,运用R/S分析并结合DFA统计量得出:沪市股票市场存在明显的长期记忆性,但沪港通之后其长期和短期记忆性显著下降。基于ARFIMA模型的预测效果与长期记忆性特征之间得出对应关系:如果长期记忆性显著,则预测效果好;如果记忆性不明显,则预测效果差。本文对沪港通前后进行长度为10步的分数阶自回归模型预测,结果显示ARFIMA模型对沪指收益率整体的预测效果较好,但沪港通开通之后模型的预测效果却明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港通 市场有效性 长期记忆性 R/S 分析 ARFIMA 模型预测
下载PDF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与企业融资约束——来自沪港通的证据 被引量:34
12
作者 杨胜刚 钟先茜 姚彦铭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6-43,共8页
基于2014年沪港通开通这一外生事件,建立PSM+DID模型考察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开通有效降低了我国企业融资约束,该效应在民营企业、非跨国企业、地方司法效率和市场化发展水平较高的样本中表现更为明... 基于2014年沪港通开通这一外生事件,建立PSM+DID模型考察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开通有效降低了我国企业融资约束,该效应在民营企业、非跨国企业、地方司法效率和市场化发展水平较高的样本中表现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沪港通能通过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和外部监督程度两种渠道来降低企业陷入融资约束困境的概率。沪港通有利于释放企业融资约束,为我国后续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系列政策的推行提供重要的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港通 融资约束 信息质量 外部监督
下载PDF
“沪港通”开通提升了审计独立性吗?——基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分析 被引量:33
13
作者 张立民 彭雯 钟凯 《审计与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5-45,共11页
通过系统探讨"沪港通"交易机制的实施是否有助于提升审计独立性,发现"沪港通"实施之后标的股票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增加,说明"沪港通"的实施促使审计师声誉成本与潜在诉讼风险的增加,从而有... 通过系统探讨"沪港通"交易机制的实施是否有助于提升审计独立性,发现"沪港通"实施之后标的股票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增加,说明"沪港通"的实施促使审计师声誉成本与潜在诉讼风险的增加,从而有助于提高审计独立性,提升信息披露质量。进一步结合A+H股交叉上市、QFII持股的分析提供了相应的稳健性证据。研究表明"沪港通"实施对于提升审计独立性有着积极作用,是完善审计市场监管、提升审计质量、促进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深港通"等资本市场开放政策的实施亦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计独立性 “沪港通” 持续经营审计意见 信息披露 会计信息质量 审计质量 审计意见
下载PDF
沪港通会促进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吗? 被引量:30
14
作者 丰若旸 温军 《产业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8-100,共13页
作为沪港两地股票市场交易的互联互通机制,沪港通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大制度改革之一,对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其实施不仅为内地股票市场带来了一系列变化,也对上市公司产生了一定影响。以我国2010-2016年A股... 作为沪港两地股票市场交易的互联互通机制,沪港通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大制度改革之一,对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其实施不仅为内地股票市场带来了一系列变化,也对上市公司产生了一定影响。以我国2010-2016年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估计”的方法,研究了沪港通制度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作用效果及机制。研究发现:(1)沪港通制度提高了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2)沪港通能够缓解国有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从而促使国有企业增加其研发投入并提高技术创新水平;(3)沪港通还能够通过提高国有企业的股票流动性为长期机构投资者的进入提供更多机会,进而提高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研究结果为国家推进沪港通以及进一步实施深港通等资本市场开放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港通 技术创新 融资约束 股票流动性 PSM-DID
原文传递
沪港通能否促进A股与香港股票市场一体化 被引量:26
15
作者 闫红蕾 赵胜民 《中国管理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0,共10页
沪港通是否有助于促进A股与香港股票市场一体化?本文从微观视角研究沪港通标的股中A+H交叉上市公司A股和H股的价格差异,分析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变化并提出提高市场一体化的套利交易策略。基于转移模型的log t检验结果表明,... 沪港通是否有助于促进A股与香港股票市场一体化?本文从微观视角研究沪港通标的股中A+H交叉上市公司A股和H股的价格差异,分析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变化并提出提高市场一体化的套利交易策略。基于转移模型的log t检验结果表明,交叉上市公司A股和H股价格的收敛性因公司和时间而变,具有收敛关系的交叉上市公司占比较低,A股与香港股票市场一体化程度较低且未见提高趋势。为提高股票市场一体化水平,本文基于价差极值服从广义帕累托分布(Generalized Pareto Distribution,GPD)的VaR模型构造了无套利区间的上下界,提出A+H交叉上市公司A股和H股套利交易策略,实证结果表明该策略能够获得显著的正收益。本文为市场一体化研究提供经验证据并为通过套利交易促进市场一体化提供解决方案,为深港通推出起到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港通 股票市场一体化 LOG T检验 广义帕累托分布 VAR
原文传递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促进公司创新了吗--基于“沪港通”交易制度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25
16
作者 罗宏 陈小运 《当代财经》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6-77,共12页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能否促进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一直是政府部门与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利用“沪港通”交易制度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从公司创新的视角考察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沪港通”交易制度实施提高...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能否促进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一直是政府部门与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利用“沪港通”交易制度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从公司创新的视角考察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沪港通”交易制度实施提高了公司创新水平,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沪港通”交易制度实施通过优化公司信息环境、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风险承担水平这三种渠道使得公司受益,从而提高了公司创新水平。此外,在金融契约执行效率较高、产品市场竞争较强的情境下,“沪港通”交易制度实施对公司创新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因此,我国应持续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深化和完善互联互通机制,加强对本地投资者和信息中介的引导、培育,并积极防范与资本市场开放相关的风险,进而为实体经济带来更多的创新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公司创新 “沪港通” 准自然实验
原文传递
资本账户开放政策对公司融资行为的影响——基于沪港通政策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肖涵 刘芳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8-65,共8页
以沪港通开放政策为例,利用上证A股1089家上市公司2013—2016年季度数据,分别采用双重差分法和三重差分法实证研究其对上市公司和小公司融资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沪港通政策提高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积极性,显著地增加了... 以沪港通开放政策为例,利用上证A股1089家上市公司2013—2016年季度数据,分别采用双重差分法和三重差分法实证研究其对上市公司和小公司融资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沪港通政策提高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积极性,显著地增加了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规模。(2)相较于大公司,沪港通政策虽不能短期内提高小公司融资规模,但提高了小公司债权融资积极性。(3)双重差分和三重差分法所需的平行趋势假设均满足。沪港通开放政策与利率市场化、打破刚性兑付等资本市场化改革政策协调一致,将能改善中小企业的长期融资行为,促进中小高技术企业的培育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市场开放 沪港通政策 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 双重差分法 三重差分法
下载PDF
资本市场开放与会计信息可比性——来自“沪港通”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23
18
作者 刘焱 姚海鑫 杜燕婕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5-62,共8页
以2014年"沪港通"的实施作为外生事件,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沪港通"政策对于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沪港通"政策通过... 以2014年"沪港通"的实施作为外生事件,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沪港通"政策对于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沪港通"政策通过公司治理机制提高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沪港通"政策对于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会计信息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我国后续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提供了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港通 会计信息可比性 资本市场开放 公司治理
下载PDF
资本市场开放能够提高公司投资效率吗?——来自“沪港通”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22
19
作者 刘程 王仁曾 《证券市场导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2-61,共10页
利用"沪港通"政策实施这一外生冲击,本文研究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对比控制组公司,"沪港通"政策的实施可有效提高公司投资效率。检验影响机制发现:"沪港通"通过提高标的股票... 利用"沪港通"政策实施这一外生冲击,本文研究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对比控制组公司,"沪港通"政策的实施可有效提高公司投资效率。检验影响机制发现:"沪港通"通过提高标的股票的股票流动性,进而改善了公司的投资效率;"沪港通"对股价信息含量较低的公司样本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沪港通"对公司投资效率的作用存在显著并且持续增强的滞后效应,即"沪港通"政策的实施对公司投资效率产生持续的促进作用,同时其影响随时间而增强。本文研究表明,推进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对于提高公司投资效率以及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市场开放 公司投资效率 沪港通 股票流动性
下载PDF
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脱实向虚”--基于双重治理机制的视角 被引量:18
20
作者 王勇 芦雪瑶 《当代财经》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6-77,共12页
借助“沪港通”制度实施这一外生事件,利用2011—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以及克服以往跨国研究中事件识别误差和互为因果的内生性偏误等问题,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制度... 借助“沪港通”制度实施这一外生事件,利用2011—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以及克服以往跨国研究中事件识别误差和互为因果的内生性偏误等问题,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制度实施能够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从而降低实体经济“脱实向虚”风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境外投资者被动“用脚投票”与主动“用手投票”的内外部双重治理来实现的。拓展性研究表明,中国企业金融化的主要动机仍是市场套利,资本市场开放通过降低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实现了价值创造。因此,应加快资本市场开放步伐,鼓励成熟的境外投资者入市,并引导机构投资者实现真正的积极股东主义,促进资本回流实体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港通” 资本市场开放 企业金融化 脱实向虚 公司治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