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顿代步”的理论商榷——莎剧诗体汉译两个片段的形式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军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4年第2期116-119,共4页
没有形式,就没有诗歌,格律是诗歌所以为诗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检验"以顿代步"离不开对诗歌概念的界定,本文对英汉诗歌在体裁、篇幅、诗体等诸多方面的异同进行梳理。新诗"顿"的划分以语义为基础,而英诗"步"... 没有形式,就没有诗歌,格律是诗歌所以为诗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检验"以顿代步"离不开对诗歌概念的界定,本文对英汉诗歌在体裁、篇幅、诗体等诸多方面的异同进行梳理。新诗"顿"的划分以语义为基础,而英诗"步"则奉语音为标准,"顿"和"步"并不等价,"以顿代步"在逻辑上值得商榷。从莎剧白体诗诗体汉译的实践来看,译文往往只能做到用五顿简单对应五音步,很难实现表达原诗节奏的深层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顿代步 英诗 汉诗 莎剧
原文传递
晚清上海舞台的莎士比亚剧作及其意义新探(1860-1891)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云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98-105,共8页
舞台演出是莎士比亚剧作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环节,但晚清时莎剧的演出情况一直较为缺失。笔者钩沉英文报刊资料,发现自19世纪60年代起,已有西人演员在上海兰心剧院演出《哈姆雷特》等莎剧,80、90年代发展为彭德门、米恩等专业剧团上演《威... 舞台演出是莎士比亚剧作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环节,但晚清时莎剧的演出情况一直较为缺失。笔者钩沉英文报刊资料,发现自19世纪60年代起,已有西人演员在上海兰心剧院演出《哈姆雷特》等莎剧,80、90年代发展为彭德门、米恩等专业剧团上演《威尼斯商人》《奥赛罗》《罗密欧和朱丽叶》等系列莎剧;正式的舞台演出之外,还有租界会所组织的莎士比亚主题晚会,以及教会组织的公开讲座,以表演、朗读、演唱和讲座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莎剧的艺术魅力。莎剧在晚清的舞台演出,提高了在华西剧的品质,为上海剧场带来新的气象,使中国观众初步感受到世界经典剧作的艺术魅力,其影响和意义是多方面的,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上海舞台 莎士比亚剧作
下载PDF
从莎剧改编看戏剧与电影的融合和界限 被引量:1
3
作者 徐红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3期65-72,共8页
文本结合莎士比亚剧作电影改编中的一些场景分析,从观看的方式、性格与动作、时间和空间、演员的表演和台词的处理等方面,论述了戏剧和电影的若干差异,认为在具体创作中既要注意戏剧和电影相通的一面,也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对立方面,发挥... 文本结合莎士比亚剧作电影改编中的一些场景分析,从观看的方式、性格与动作、时间和空间、演员的表演和台词的处理等方面,论述了戏剧和电影的若干差异,认为在具体创作中既要注意戏剧和电影相通的一面,也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对立方面,发挥各自的媒介特性和优势特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 电影 差异 莎剧
下载PDF
接受与影响——朱译莎剧的经典化之路 被引量:2
4
作者 朱安博 杨艺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105-113,共9页
从接受与影响的角度出发,以定量研究的方式统计了朱译莎剧的出版、入编教材的相关数据,分析译者如何通过自身的审美经验和翻译中的完型来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习惯,进而探讨翻译文本的读者接受、出版发行及其作为教材的普及影响和... 从接受与影响的角度出发,以定量研究的方式统计了朱译莎剧的出版、入编教材的相关数据,分析译者如何通过自身的审美经验和翻译中的完型来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习惯,进而探讨翻译文本的读者接受、出版发行及其作为教材的普及影响和翻译文学的本土化进程,认为诗学和赞助人是朱译莎剧经典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生豪 莎剧翻译 经典化
下载PDF
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 被引量:39
5
作者 胡开宝 邹颂兵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4-71,112,共8页
本文详细分析了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创建过程及其具体应用,如莎剧汉译本中“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应用及其动因研究、莎剧汉译本中显化的实证研究以及梁实秋和朱生豪翻译策略应用和翻译风格的比较研究等。作者指出莎士比亚... 本文详细分析了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创建过程及其具体应用,如莎剧汉译本中“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应用及其动因研究、莎剧汉译本中显化的实证研究以及梁实秋和朱生豪翻译策略应用和翻译风格的比较研究等。作者指出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应用研究尚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语料库 创建 应用
下载PDF
爱国主义与文化传播的使命意识——杰出翻译家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探微 被引量:19
6
作者 李伟民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1-134,共4页
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过程表现出的是爱国主义的担当责任与文化传播的使命意识,他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莎学史与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关键词 朱生豪 莎士比亚戏剧 爱国主义 中国文学 翻译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莎剧汉译本中AABB式叠词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孟令子 胡开宝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2-89,共8页
本文利用语料库研究了AABB式叠词在莎剧三部汉译本中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1)由于AABB式叠词的文体属性和句法功能,译本中AABB式叠词都承担了多样的句法功能,作状语最多。2)译本中使用的AABB式叠词主要译自原文的四种词汇或结构。译自动... 本文利用语料库研究了AABB式叠词在莎剧三部汉译本中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1)由于AABB式叠词的文体属性和句法功能,译本中AABB式叠词都承担了多样的句法功能,作状语最多。2)译本中使用的AABB式叠词主要译自原文的四种词汇或结构。译自动词、名词及相关短语是受到原文语义及语用的影响,而译自副词、形容词及相关短语则体现汉语形象性思维方式的作用。3)方平译本中使用的AABB式叠词多于梁实秋译本和朱生豪译本,但梁译本中由增词而来的AABB式叠词远少于朱译本和方译本。这与不同译者的翻译原则和目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ABB式叠词 莎士比亚戏剧 语料库
原文传递
赞助者影响与两位莎剧译者的文化取向 被引量:16
8
作者 贺显斌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3-117,共5页
《莎士比亚全集》的梁实秋译本以原语文化为取向,朱生豪译本以中国文化为依归,这种差异部分地归因于赞助者影响的不同。赞助者对朱生豪的翻译活动制约作用有限,却对梁实秋译莎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对他的文化取向施加了较大的影响。... 《莎士比亚全集》的梁实秋译本以原语文化为取向,朱生豪译本以中国文化为依归,这种差异部分地归因于赞助者影响的不同。赞助者对朱生豪的翻译活动制约作用有限,却对梁实秋译莎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对他的文化取向施加了较大的影响。赞助理论的解释力较强,但某些方面需要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赞助者 莎士比亚戏剧 翻译
下载PDF
论朱生豪的诗词创作与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之关系 被引量:17
9
作者 李伟民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1期91-96,共6页
朱生豪将莎士比亚戏剧以具有强烈诗歌韵味的口语化散文形式表达出来,具有不是诗词,但在诗意的表达上,胜似诗剧的特点。朱生豪的译文押韵的地方较多,句式整齐,上下句之间形成了对称、对比的形式,节奏感强,具有音韵美、整齐美的特点,符合... 朱生豪将莎士比亚戏剧以具有强烈诗歌韵味的口语化散文形式表达出来,具有不是诗词,但在诗意的表达上,胜似诗剧的特点。朱生豪的译文押韵的地方较多,句式整齐,上下句之间形成了对称、对比的形式,节奏感强,具有音韵美、整齐美的特点,符合汉语读者的审美习惯。他的译文在准确的基础上符合汉语读者对诗歌和戏曲的审美欣赏习惯。他翻译莎剧的成功是与他具有较高的中国古典文学造诣和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修养分不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生豪 莎士比亚戏剧 诗词创作 译文
下载PDF
比较文学视野观照下的莎士比亚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伟民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70-174,共5页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把莎士比亚及其作品与中国作家及其作品进行平行比较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综述,充分展示了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成果不同于西方的审美特色,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戏曲与莎士比亚戏剧的异同。
关键词 中国戏曲 莎士比亚戏剧 比较文学研究
下载PDF
莎剧中的话语标记及其翻译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瑞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5-88,共4页
本文旨在探讨莎剧翻译中对话语标记语用意义和社会意义在汉译本中加以体现这一问题。作者从英、汉两种语言入手在对话语标记认识的基础上,对莎剧话语标记加以分类,并从语言对比和译本对比的角度,以实例形式尝试提出莎剧话语标记汉译的原... 本文旨在探讨莎剧翻译中对话语标记语用意义和社会意义在汉译本中加以体现这一问题。作者从英、汉两种语言入手在对话语标记认识的基础上,对莎剧话语标记加以分类,并从语言对比和译本对比的角度,以实例形式尝试提出莎剧话语标记汉译的原则,目的在于将莎剧语言研究的新成果应用于莎剧翻译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剧 莎剧语言 话语标记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本中“使”字句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胡开宝 崔薇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2-106,共5页
本文基于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库,对莎士比亚戏剧梁实秋译本、朱生豪译本和方平译本中"使"字句的应用和分布进行定量分析,并从认知句法和翻译策略与方法角度探讨"使"字句应用的原因。研究表明,这些汉译文本中"... 本文基于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库,对莎士比亚戏剧梁实秋译本、朱生豪译本和方平译本中"使"字句的应用和分布进行定量分析,并从认知句法和翻译策略与方法角度探讨"使"字句应用的原因。研究表明,这些汉译文本中"把"字句的使用频率高于汉语戏剧原创作品,而梁译本和朱译本中"使"字句的使用频率均显著高于方译本。本文认为上述译本中"使"字句应用的原因为主要为认知句法原因和翻译策略与方法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汉译本 “使”字句
原文传递
莎剧中的通感修辞及其汉译研究——以《哈姆莱特》和《李尔王》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谢世坚 罗丽丽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71-76,共6页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是世界文坛上的一颗明珠,而通感修辞便是其中灵动的一笔。然而,国内对莎翁四大悲剧的通感修辞研究尚少。以《哈姆雷特》和《李尔王》中的通感修辞为语料,发现莎剧中的通感修辞有三个作用:一是使语言更具魅力;二是更有...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是世界文坛上的一颗明珠,而通感修辞便是其中灵动的一笔。然而,国内对莎翁四大悲剧的通感修辞研究尚少。以《哈姆雷特》和《李尔王》中的通感修辞为语料,发现莎剧中的通感修辞有三个作用:一是使语言更具魅力;二是更有助于人物塑造;三是深化戏剧的主题。而从朱生豪、梁实秋、孙大雨和卞之琳的莎剧译本出发,发现朱生豪主要采用直译法,忽略了通感修辞的形式;梁实秋主要采用意译法,也并未关注通感修辞的特点;孙大雨和卞之琳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忠实原文,也保留了通感修辞的特点。因此,翻译莎剧通感这一修辞的时候,既要忠实原文,又要保留其修辞特点,在此基础上还应保证译文的流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剧 通感修辞 汉译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本范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汪晓莉 李晓倩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3-112,共10页
本文基于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和现代汉语戏剧语料库,对莎剧汉译本的范化特征进行研究。文章综合采取语内对比和语际对比模式,选取罕用词、高频词、四字格、人体名词的创造性搭配作为检索项,考察方平译本、梁实秋译本和朱生豪译... 本文基于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和现代汉语戏剧语料库,对莎剧汉译本的范化特征进行研究。文章综合采取语内对比和语际对比模式,选取罕用词、高频词、四字格、人体名词的创造性搭配作为检索项,考察方平译本、梁实秋译本和朱生豪译本的范化表现。研究发现,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本总体存在范化趋向,原因主要有两方面:戏剧翻译的独特属性、译者对目的语读者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化 语料库 莎士比亚戏剧 汉译
原文传递
隐喻认知视角下莎剧中颜色词的修辞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谢世坚 唐小宁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5年第4期41-45,共5页
莎剧中的颜色词除了表示色彩外,还用于描写抽象事物,形成颜色词的隐喻;这些颜色词隐喻的表达方式在语言层面直接体现为明喻、暗喻等修辞格。本研究以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中的颜色词为研究对象,从隐喻认知的视角探讨基本颜色词与... 莎剧中的颜色词除了表示色彩外,还用于描写抽象事物,形成颜色词的隐喻;这些颜色词隐喻的表达方式在语言层面直接体现为明喻、暗喻等修辞格。本研究以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中的颜色词为研究对象,从隐喻认知的视角探讨基本颜色词与变体颜色词的修辞,发现概念隐喻理论对解释颜色词的隐喻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提出修辞格是颜色词隐喻认知的必经阶段,隐喻认知与修辞格之间存在一种互为表里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认知 莎剧 颜色词 修辞
原文传递
莎剧中的称谓语及其翻译 被引量:4
16
作者 谢世坚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56-160,共5页
称谓语在莎剧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准确地把握称谓语的确切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莎剧语言的奥妙。同时,在翻译中恰如其分地把称谓语的原意传达出来,这是莎剧译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莎剧 称谓语 翻译
下载PDF
从《哈姆雷特》三个中译本看莎剧中修辞格的汉译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士芹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07-109,共3页
莎士比亚戏剧的魅力部分在于他在语言运用中别出心裁地采取了多种修辞格,这一点在其《哈姆雷特》中最为明显。《哈姆雷特》的三个典型中译本,有9种修辞格的翻译,因而产生不同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哈姆雷特 修辞格 翻译
下载PDF
永远的莎士比亚,永远的朱生豪——朱生豪译莎剧的独特价值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伟民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18,共6页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莎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莎剧译文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受到几代汉语读者的喜爱。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能达到"文而不越,质而意显"这样的高度,将莎士比亚戏剧以具有强烈诗歌韵味的口语化汉语...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莎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莎剧译文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受到几代汉语读者的喜爱。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能达到"文而不越,质而意显"这样的高度,将莎士比亚戏剧以具有强烈诗歌韵味的口语化汉语散文形式表达出来,个中的成败得失之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生豪 莎士比亚戏剧 译文
下载PDF
《哈姆雷特》百年汉译形式演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瑞 《山东外语教学》 2015年第5期92-98,共7页
本文回顾了Hamlet一剧汉译的文本呈现方式在中国的历时演变。作者指出,Hamlet一剧在中国经历了从文言故事到白话剧本,从诗体译本探索到研究型译本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伴随着国人和译者对莎剧认识的不断加深,也是各类莎学成果逐步应... 本文回顾了Hamlet一剧汉译的文本呈现方式在中国的历时演变。作者指出,Hamlet一剧在中国经历了从文言故事到白话剧本,从诗体译本探索到研究型译本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伴随着国人和译者对莎剧认识的不断加深,也是各类莎学成果逐步应用于翻译实践的探索过程,翻译规范的发展变化在一程度上也促成了这一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哈姆雷特》 莎剧汉译
下载PDF
庶民性·经验的均衡·当下意识的凸显——吉剧对莎剧经典“在地化”改编重塑的几点反思
20
作者 刘爽 王钢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5-9,共5页
吉剧对莎剧经典“在地化”重塑经验值得进行深入的文化反思。“庶民性”构成吉剧与莎剧跨越时空、心灵呼应的隐秘通道,也是吉剧对莎剧进行改编与重塑的重要信心来源。若再能处理好经典改编过程中经典本身、改编主体和观众三者之间经验... 吉剧对莎剧经典“在地化”重塑经验值得进行深入的文化反思。“庶民性”构成吉剧与莎剧跨越时空、心灵呼应的隐秘通道,也是吉剧对莎剧进行改编与重塑的重要信心来源。若再能处理好经典改编过程中经典本身、改编主体和观众三者之间经验的均衡关系,辅以恰当的当下意识的植入与时代精神的凸显,那么吉剧对莎剧经典的“在地化”改编新创则不仅有助于莎剧重回当代舞台的现实世界与经验世界,而且有助于中国地方剧种突破固有思维模式和表现内容,走出一条从传统向现代、从封闭向敞开的质的转变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剧 莎剧 “在地化” “庶民性” 经验的均衡 当下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