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道德秩序及其自然人性基础:沙夫茨伯里道德哲学的社会理论意涵
1
作者 向维 《社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7-178,共32页
17世纪末18世纪初,沙夫茨伯里面临着现代个体产生之后如何安顿个体性日益膨胀的现代人,弥缝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断裂,重构一个自由而有德性的总体秩序的问题。这意味着他要在霍布斯之后发展一种竞争性的人性论,并由此构筑一种新的道德哲学... 17世纪末18世纪初,沙夫茨伯里面临着现代个体产生之后如何安顿个体性日益膨胀的现代人,弥缝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断裂,重构一个自由而有德性的总体秩序的问题。这意味着他要在霍布斯之后发展一种竞争性的人性论,并由此构筑一种新的道德哲学。为此,沙夫茨伯里借助神圣秩序观念,为自由而有德性的市民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随后,沙夫茨伯里提出了一种以自然情感为第一性的人性观,进而经验性地澄清了人性中自然而固有的那种“非自爱的社会性”,为社会本身的自足性提供了有力辩护。最后,经由共同感和道德感官的社会心理机制,一种道德秩序的可能性便在普遍自然人性的基础上得到了说明。在这一系列理论工作之外,沙夫茨伯里明确主张,一个充分自由、宽和的公共领域,对于良好的道德秩序的真正实现是极为必要的。沙夫茨伯里的道德哲学为后来的苏格兰启蒙运动乃至整个英美社会理论确立了一种以“社会”逻辑来安顿个体、构造秩序的理论基调,其思想对于我们这个时代仍具有多方面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夫茨伯里 道德哲学 道德秩序 人性论 自然情感 社会性
下载PDF
美学的“第三种”视角——重审西方近代美学的经验派与理性派之争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开晟 《唐都学刊》 2008年第5期108-113,共6页
"经验主义美学"与"理性主义美学"的分判,尽管指出了从笛卡尔到康德之前西方美学的两大倾向,但却容易忽视它们内部之间的共同性与复杂性。文章在辨析其实质的基础上,指出经验主义美学与理性主义美学的视角之外一直... "经验主义美学"与"理性主义美学"的分判,尽管指出了从笛卡尔到康德之前西方美学的两大倾向,但却容易忽视它们内部之间的共同性与复杂性。文章在辨析其实质的基础上,指出经验主义美学与理性主义美学的视角之外一直存在着"第三种力量",尤其是夏夫兹博里与鲍姆加通的美学思想。他们的美学意义,往往由于这种二元断制以及康德美学的巨大影响而被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主义美学 理性主义美学 夏夫兹博里 鲍姆嘉通
下载PDF
西方近代的绅士和淑女 被引量:1
3
作者 戴晖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5期43-47,共5页
在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社会中,人的理想形象应该是"世界公民"、"自由人"。这建立在自然法和人格的基础上,经过资产阶级的知性宗教,最终落实在儒雅的社会生活中。在交游中培养美德,在趣味中发现精神,这个向世界敞开着的... 在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社会中,人的理想形象应该是"世界公民"、"自由人"。这建立在自然法和人格的基础上,经过资产阶级的知性宗教,最终落实在儒雅的社会生活中。在交游中培养美德,在趣味中发现精神,这个向世界敞开着的"家园"的主人翁就是绅士和淑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夫兹比利 自然法 世界秩序 神性观念 幽默
下载PDF
论“审美无利害”的缘起
4
作者 胡梦云(译) 李家莲(校) 《文化发展论丛》 2022年第1期90-117,共28页
本文为斯托尔尼茨对“审美无利害”这一概念缘起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他讨论了沙夫茨伯里与其继承者伯克、艾利森对这一概念的创造与发展。沙夫茨伯里首次把“无利害”这一概念从伦理学领域延伸到美学领域,提出了“审美无... 本文为斯托尔尼茨对“审美无利害”这一概念缘起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他讨论了沙夫茨伯里与其继承者伯克、艾利森对这一概念的创造与发展。沙夫茨伯里首次把“无利害”这一概念从伦理学领域延伸到美学领域,提出了“审美无利害”,伯克和艾利森继承和吸收了沙夫茨伯里的观点,伯克运用“无利害”这一概念来解释“美”和“崇高”等其他概念,而艾利森则提出了适合审美对象的“心境”这一观点,赋予了“无利害”新的意义,在美学与非美学之间做出了更细微的区分,伯克和艾利森对“无利害”概念的发展使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次,斯托尔尼茨基于艾迪生的《旁观者》论证了“无利害”在18世纪英国美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在于它改变了美学理论的概念,另一方面则在于它改变了美学试图要去做的事情。基于此,斯托尔尼茨认为“无利害”概念是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其影响不仅是巨大的,而且是决定性的,应当以此为基础理解现代美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无利害 沙夫茨伯里 艾迪生 现代美学
下载PDF
夏夫兹博里“审美无利害”思想与审美现代性
5
作者 吕宏波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25-127,共3页
夏夫兹博里最早从主体自身出发提出审美不涉及利害的思想,他在上帝退场和理性自律兴起后将情感当作了道德的根据,将这种情感称为“道德感”,是通过内在感官以直觉的方式获得的,并将审美看作是通过“内感觉”实现的直觉快感。在摆脱了形... 夏夫兹博里最早从主体自身出发提出审美不涉及利害的思想,他在上帝退场和理性自律兴起后将情感当作了道德的根据,将这种情感称为“道德感”,是通过内在感官以直觉的方式获得的,并将审美看作是通过“内感觉”实现的直觉快感。在摆脱了形而上的束缚后,从主体出发的无利害的审美开始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夫兹博里 “审美无利害” 起源 审美现代性
下载PDF
莎夫茨伯利基于“热忱”的宗教思想探析
6
作者 叶长红 李文英 《基督宗教研究》 2020年第2期-,共16页
"热忱"在十七世纪的英国意指备受指责的宗教狂热主义。莎夫茨伯利利用了这个广受争议的概念来建构他的宗教思想,这反映其思想的超前性和原创性。在早期作品《关于热忱的一封信》中,莎夫茨伯利对于"热忱"持一种微妙... "热忱"在十七世纪的英国意指备受指责的宗教狂热主义。莎夫茨伯利利用了这个广受争议的概念来建构他的宗教思想,这反映其思想的超前性和原创性。在早期作品《关于热忱的一封信》中,莎夫茨伯利对于"热忱"持一种微妙的、复杂的态度,他既批评它,又为它辩护。在其成熟期的《道德家们》中,莎夫茨伯利则更为坚定地为"热忱"辩护,它被视为一切人类特有活动的标志和源泉,每种具有想象力的建构——一切艺术,音乐,数学,科学和宗教——无不是来自于它,"热忱"已被他看作具有决定性力量的人类经验,它具有三重相关关联的含义:情感、启示、和审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夫茨伯利 “热忱” 宗教 情感
原文传递
沙夫茨伯里“无利害性”概念探析
7
作者 韩宇瑄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7,共7页
"审美的无利害性"作为一种有现代意义的审美态度,在18世纪经验派美学家那里已初见端倪。而作为这一传统的开启人,沙夫茨伯里首次从主体出发提出审美不涉及利害的观点,将"无利害性"这一概念运用于道德和宗教领域,并... "审美的无利害性"作为一种有现代意义的审美态度,在18世纪经验派美学家那里已初见端倪。而作为这一传统的开启人,沙夫茨伯里首次从主体出发提出审美不涉及利害的观点,将"无利害性"这一概念运用于道德和宗教领域,并进一步将之推广于审美理论。在此影响下,其审美理念主要体现为道德无利害性、非利己主义的审美判断立场。这样的审美理念不仅使得沙夫茨伯里的思想呈现出较强的现代色彩,而且在很大程度对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性"造成启发与影响,开启了一个以美学来释道德,以道德来释美学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利害性 道德 沙夫茨伯里 康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