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甘宁边区生态购买设计与操作途径 被引量:28
1
作者 延军平 严艳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43-353,共11页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水土流失严重及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于一身的陕甘宁边区为例,探讨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最佳途径,陕甘宁边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是一种经济建设,即建设“商品生态”和买卖“生态商品”,通过“生态购买”实现“...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水土流失严重及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于一身的陕甘宁边区为例,探讨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最佳途径,陕甘宁边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是一种经济建设,即建设“商品生态”和买卖“生态商品”,通过“生态购买”实现“生态致富”,论述了实施生态购买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操作途径,提出了生态购买的实施方法和步骤,建议国家启动生态购买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建设 脱贫 生态购买 陕甘宁边区 水土流失
下载PDF
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建设及历史作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洪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9-113,共5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指导中心和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实验区。为了争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在致力于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军队建设的同时,对文化教育建设也给予了高度重视,颁布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指导中心和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实验区。为了争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在致力于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军队建设的同时,对文化教育建设也给予了高度重视,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边区文化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初步改变了边区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建设不仅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文化教育建设 历史作用
下载PDF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 被引量:13
3
作者 严艳 吴宏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4年第3期12-16,共5页
抗日战争时期 ,随着边区成为人民抗日的总后方 ,边区人口净增 40~ 5 0万人。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使边区军民内外交困。为了度过困难时期 ,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大生产运动 ,农业发展选择了大量的开垦荒地 ,... 抗日战争时期 ,随着边区成为人民抗日的总后方 ,边区人口净增 40~ 5 0万人。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使边区军民内外交困。为了度过困难时期 ,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大生产运动 ,农业发展选择了大量的开垦荒地 ,虽然农业生产卓有成效 ,但林草的破坏造成整体环境质量下降 ,局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自然灾害频发。尽管边区政府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 ,并且兴修水利来改善农业环境 ,但收效甚微。欲使西部的“山川秀美”真正变为现实 ,必须要探明本区生态环境演化的历程 ,并以之为据制定本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提供借鉴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环境保护 自然灾害 生态环境 环境污染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陕甘宁接壤区气候暖干化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新 延军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27-132,共6页
应用陕甘宁接壤区1951—2000年气温、降水及1956—2000年陕甘宁接壤区7条主要河流径流量实测记录,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气象数据和水文数据分析后得出结论,陕甘宁接壤区近年来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全区增温线性倾向值为0.194℃/10a,高于... 应用陕甘宁接壤区1951—2000年气温、降水及1956—2000年陕甘宁接壤区7条主要河流径流量实测记录,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气象数据和水文数据分析后得出结论,陕甘宁接壤区近年来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全区增温线性倾向值为0.194℃/10a,高于全球近百年的趋势(0.05℃/10a),区内增温趋势强弱差异显著。陕甘宁接壤区气候变干表现在2个方面:①年降水量减少;②地表径流量减少。降水线性倾向值平均为-1.0759mm/a,地表径流总量1956—2000年减少速率为0.4844m3/a。陕甘宁接壤区生态环境在暖干化的气候背景下继续恶化,生态贫水化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沙漠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暖干化 生态环境 陕西 甘肃 宁夏回族自治区 气温 降水
下载PDF
论陕甘宁边区婚俗改革与妇女地位的转变 被引量:8
5
作者 岳珑 秦方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1期79-83,共5页
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进入边区,使边区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边区政府制定了一些新的法规,尤其是有关婚姻方面的规定。自由、文明、平等的婚... 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进入边区,使边区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边区政府制定了一些新的法规,尤其是有关婚姻方面的规定。自由、文明、平等的婚姻观念逐步为边区人民所接受,人们摈弃了旧式的封建婚姻习俗,建立了新的、平等的男女婚姻关系。陕甘宁边区的婚姻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风俗的改变为新中国婚姻法的制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婚姻观念 《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 婚俗改革 妇女地位
下载PDF
近50年来陕甘宁边区气候变化及致灾效应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杨新 李晓彦 延军平 《灾害学》 CSCD 2002年第2期17-21,共5页
通过对陕甘宁边区近 5 0年气温记录的分析 ,认为陕甘宁边区正在变暖变干 ,2 0世纪 90年代至今暖干趋势加剧 ;极端事件尤其是干旱的强度、频率正在增强。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干旱化 气象灾害 陕甘宁边区
下载PDF
20世纪前半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研究——以陕甘宁边区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严艳 吴宏岐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19-622,共4页
目的 以陕甘宁边区为例,揭示20世纪前半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及其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为今天本区域生态环境的重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方法 采用文献考证和野外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果 边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使边区度过... 目的 以陕甘宁边区为例,揭示20世纪前半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及其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为今天本区域生态环境的重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方法 采用文献考证和野外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果 边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使边区度过了抗战最困难的时期,但对生态环境却是一种短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林草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和自然灾害频发。结论 经济建设应当有步骤、有序地进行,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经济建设 生态恶化 森林保护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试论陕甘宁边区妇女的人权状况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丽艳 孙军业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1年第5期38-42,共5页
妇女的人权状况是一个社会人权发展程度最直接的反映。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社会风气等五个方面对陕甘宁边区妇女的人权状况作了详细的介绍,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是广大妇女人权的守护神.它不但... 妇女的人权状况是一个社会人权发展程度最直接的反映。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社会风气等五个方面对陕甘宁边区妇女的人权状况作了详细的介绍,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是广大妇女人权的守护神.它不但为妇女夺回了被剥夺达几千年之久的权利,还为巩固、扩大妇女的人权作了许多实际的工作,使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成为一块尊重人权、维护人权的圣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妇女 人权
下载PDF
试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生态保护工作 被引量:5
9
作者 李芳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33-37,共5页
陕甘宁边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十分的优越,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因战争和大规模的开荒,边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也注意到了边区生态日益恶化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为此边区政府相应的采取了一系... 陕甘宁边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十分的优越,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因战争和大规模的开荒,边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也注意到了边区生态日益恶化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为此边区政府相应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系统的调查了边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加强边区的水利建设、森林保护和林业的发展,使边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生态环境 生态保护
下载PDF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党员教育研究
10
作者 王今诚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3-102,共10页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持续开展党员教育,以提高农民党员的思想认识与政治水平,引导广大乡村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工作,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切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而奋斗。在中共中央、西北局(...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持续开展党员教育,以提高农民党员的思想认识与政治水平,引导广大乡村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工作,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切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而奋斗。在中共中央、西北局(边区党委、边区中央局)领导下,边区乡村党员教育以西北局高干会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乡村党员教育中的教条主义、主观主义比较严重,教学方式以照本宣科为主,教育形式主要是流动训练班,教材内容艰深、枯燥无味。后一阶段,结合全党整风,较好地纠正了党员教育中存在的偏差,面向乡村党员干部的扫盲教育与政治教育取得显著效果,基本实现了巩固和发展党员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乡村党员教育 乡村党支部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实践与经验
11
作者 黄晓月 屈潇影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0-74,共5页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解决生存问题、赢得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通过制定植树造林计划、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探索科学护林办法、颁发植树造林政策法规、宣传树木保护方法等方式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在思想教...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解决生存问题、赢得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通过制定植树造林计划、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探索科学护林办法、颁发植树造林政策法规、宣传树木保护方法等方式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在思想教育、发展理念、人才培养、法治思维、资源开发方面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现实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陕甘宁边区 生态环境保护
下载PDF
百年中国法治历史中的陕西党史元素
12
作者 韩伟 《榆林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2-76,共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模式,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法治的探索成果,是从革命时期局部执政到当代中国治国理政法治经验的总结。党领导法治的历史,特别是中共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蕴含着丰富的陕西党史元素,不仅体现在局部执政的法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模式,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法治的探索成果,是从革命时期局部执政到当代中国治国理政法治经验的总结。党领导法治的历史,特别是中共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蕴含着丰富的陕西党史元素,不仅体现在局部执政的法治建设、依规治党的经验,还体现为陕西党史中的红色法制历程。总结和凝练党领导法治历史中的陕西元素,有助于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拓展陕西党史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依法治国 党史 陕甘宁边区 根据地法律史
下载PDF
民众参与:陕甘宁边区烟毒治理的历史考察(1937-1948)
13
作者 冯晓霞 李新雁 《榆林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0-35,共6页
烟毒治理是陕甘宁边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区烟毒治理的政策法规规定着烟毒治理的制度执行和目标任务。边区政府在唤醒民众治理烟毒动机的同时,动员民众参与社会组织、通过群众大会“痛诉”烟毒,形成了民众参与烟毒治理的运行机制... 烟毒治理是陕甘宁边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区烟毒治理的政策法规规定着烟毒治理的制度执行和目标任务。边区政府在唤醒民众治理烟毒动机的同时,动员民众参与社会组织、通过群众大会“痛诉”烟毒,形成了民众参与烟毒治理的运行机制,勾勒出民众参与边区烟毒治理的历史脉络,展现出边区积极向上的正向社会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烟毒治理 民众参与
下载PDF
陕甘宁边区模范治理实践路径探究--以黄克功案、肖玉璧案为例
14
作者 周娇阳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8-22,共5页
陕甘宁边区被誉为“模范区”,全面体现在边区政治、经济、文化、廉政等方面。今以模范治理为路径,以轰动全国的黄克功和肖玉璧两案为例,从其蕴含的价值映照边区治理理念和主张,为中国式现代化治理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模范区 实践路径 黄克功案 肖玉璧案 启示
下载PDF
陕甘宁交界区域b值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15
作者 李远林 赵韬 +1 位作者 冯亮亮 张高强 《高原地震》 2024年第3期24-35,共12页
利用b值时空扫描法分析陕甘宁交界区域未来发震趋势,通过对研究区内ML5.0级以上地震进行震例回溯,结果显示有56%的中强地震发生在低b值区域及其边缘,低b值异常对研究区中强震的发震区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从b值空间分布图中选取4个b值... 利用b值时空扫描法分析陕甘宁交界区域未来发震趋势,通过对研究区内ML5.0级以上地震进行震例回溯,结果显示有56%的中强地震发生在低b值区域及其边缘,低b值异常对研究区中强震的发震区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从b值空间分布图中选取4个b值低异常区域进行b值时间扫描,发现海原断裂带及其附近区域中强震的发震与b值下降时间对应较好,六盘山断裂带南段和陇县—宝鸡断裂带北段区域b值几年来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对断裂带闭锁特征和地震空区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未来海原断裂带及其附近区域需注意b值下降后发生中强震的风险,六盘山断裂带南段和陇县—宝鸡断裂带北段及其附近区域未来有发生强震的可能。最后分析了矿震、余震和最小完整性震级(Mc)对b值计算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交界区域 b值时空扫描 b值影响因素 矿震 最小完整性震级(Mc)
下载PDF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对“二流子”的改造
16
作者 罗淑宇 李红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5-79,共5页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存在为数颇多的“二流子”群体,他们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经济建设,不利于边区的政权稳定与发展。边区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对“二流子”展开全面改造,使其从游离于社会主流的“旧人”转变为参与边区建设的革命性力量。深...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存在为数颇多的“二流子”群体,他们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经济建设,不利于边区的政权稳定与发展。边区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对“二流子”展开全面改造,使其从游离于社会主流的“旧人”转变为参与边区建设的革命性力量。深入研究边区政府改造“二流子”的成功举措及经验,对于当今推动乡村建设和加强乡村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二流子” 改造
下载PDF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与探索——基于中央苏区和陕甘宁边区史料的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曦晨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96-101,共6页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已经孕育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基因。党在中央苏区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山-林-水-田”是相互影响的共同体的理念,提出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森林培育是农业的基本要素的论断,带领根据地军民兴修水利...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已经孕育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基因。党在中央苏区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山-林-水-田”是相互影响的共同体的理念,提出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森林培育是农业的基本要素的论断,带领根据地军民兴修水利、广植树木。陕甘宁边区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认识,提出森林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并形成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知,认为人类改造自然只能遵循必然的规律。党的早期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基因对其在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经济、环境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苏区 陕甘宁边区 环境保护
下载PDF
陕甘宁边区时期党风廉政法制建设的经验与不足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翠萍 《榆林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59-63,共5页
党风廉政法制建设是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的重要举措,边区政府制定了严惩贪污浪费的单行法规,并通过行政立法将干部制度纳入到党风廉政法制建设中,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严治党开启了陕甘宁边区党风廉政法制建设之路,调查研究... 党风廉政法制建设是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的重要举措,边区政府制定了严惩贪污浪费的单行法规,并通过行政立法将干部制度纳入到党风廉政法制建设中,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严治党开启了陕甘宁边区党风廉政法制建设之路,调查研究奠定了陕甘宁边区党风廉政法制建设的基础,群众监督保证了陕甘宁边区党风廉政法制建设的顺利进行。但陕甘宁边区时期的党风廉政法律体系由文件、条例或规章构成,党风廉政法制建设以大规模的惩治贪腐运动与警示教育活动等方式展开,虽然在短期内构筑起兴廉肃贪的铜墙铁壁,让党员干部不愿也不敢贪腐,但这种以党和政府为主导的廉政法制建设并未过渡到以法律规范为核心的廉政法律制度建设,从权利角度制约官员不能贪腐的法律制度并未建立起来,这就为日后法制的人为破坏埋下了祸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党风廉政法制建设 经验 不足
下载PDF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参政的历史回顾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文胜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88-95,共8页
为研究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参政情况,依据大量资料分析其原因、特征和意义。分析认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广大妇女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地实践着自己的参政权利,呈现出参政主体多元性、参政方式多样性等特点;边区妇女参政对于促进妇女... 为研究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参政情况,依据大量资料分析其原因、特征和意义。分析认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广大妇女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地实践着自己的参政权利,呈现出参政主体多元性、参政方式多样性等特点;边区妇女参政对于促进妇女自身的解放和发展、增进广大妇女对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感、加快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步伐、保证边区的和谐和稳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为今天的妇女参政、妇女干部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妇女参政 民主政治
下载PDF
情理断案、调解与简约治理--以陕甘宁边区的婚姻司法为中心 被引量:2
20
作者 胡永恒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61,共12页
陕甘宁边区的法制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与南京国民政府模仿西方法治的“据法审判”不同,边区有意识地探索与中国国情更为吻合的司法之路。以边区的婚姻司法为例,由于法律规定的婚姻自由原则相对于边区社会来说过于超前,在... 陕甘宁边区的法制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与南京国民政府模仿西方法治的“据法审判”不同,边区有意识地探索与中国国情更为吻合的司法之路。以边区的婚姻司法为例,由于法律规定的婚姻自由原则相对于边区社会来说过于超前,在实践中引发了不少始料未及的问题,边区在改进立法的同时,也积极寻求司法中的变通方式。在判决中运用情理做出判决的“情理断案”,以及推广相对灵活、不拘法律条文的调解模式,即是边区在司法中进行变通的产物。“简约治理”模式符合当时精兵简政的潮流,以有限的司法资源维持了边区社会秩序的稳定。它既体现了边区对中国古代司法传统的继承和超越,也体现了对南京国民政府司法模式的反思与改进,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新型法制道路的可贵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民事审判 婚姻自由 司法传统 治理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