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2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靖远松叶蜂性信息素诱捕器的应用技术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国发 周淑芷 +3 位作者 张真 王洪斌 姚晓福 王孔海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6-17,共2页
靖远松叶蜂对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的昼夜反应节律发生在白天 ,反应时间从早晨 9:0 0开始一直持续到下午 16 :0 0结束 ,反应高峰为 11:0 0~ 14 :0 0 ,反应模式为“单峰式—白天型” ;对其成虫发生期的监测显示 ,不同年份和海拔高度的成... 靖远松叶蜂对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的昼夜反应节律发生在白天 ,反应时间从早晨 9:0 0开始一直持续到下午 16 :0 0结束 ,反应高峰为 11:0 0~ 14 :0 0 ,反应模式为“单峰式—白天型” ;对其成虫发生期的监测显示 ,不同年份和海拔高度的成虫发生期不同 ,成虫一般的羽化开始时间为 5月 31日左右 ,高峰期为 5月 17日左右 ,羽化末期为 7月 2 8日 (低海拔林分 )和 8月 2 6日 (高海拔林分 ) ,成虫持续期为 5 9d(低海拔林分 )和 89d(高海拔林分 )左右 ;对分布区域的检测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靖远松叶蜂 性信息素 诱捕器 应用技术
下载PDF
松叶蜂科昆虫性信息素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国发 孙玉剑 +2 位作者 林强 刘随存 侯传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9-83,共5页
综述了松叶蜂科昆虫两性引诱、信息素产生和接受。
关键词 松叶蜂科昆虫 信息素 研究 针叶树病虫害 松树虫害
下载PDF
靖远松叶蜂性信息素诱捕器设置技术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国发 刘随存 +2 位作者 霍履远 周维民 高淑芹 《山西农业科学》 2001年第2期46-49,共4页
:1997年 6月和 2 0 0 0年 7月 ,在山西省沁源县进行靖远松叶蜂性信息素诱捕器设置试验。结果表明 ,在所有的供试剂量中 ,4 0 0 0 μg的对 -十三碳醇丙酸酯为靖远松叶蜂的最佳诱捕剂量 ;Lund -l型和圆筒型诱捕器的诱虫效果不同 ,Lund -l... :1997年 6月和 2 0 0 0年 7月 ,在山西省沁源县进行靖远松叶蜂性信息素诱捕器设置试验。结果表明 ,在所有的供试剂量中 ,4 0 0 0 μg的对 -十三碳醇丙酸酯为靖远松叶蜂的最佳诱捕剂量 ;Lund -l型和圆筒型诱捕器的诱虫效果不同 ,Lund -l型的诱虫效果明显好于圆筒型的 ,其诱捕量是圆筒型的 3~ 4倍 ;诱捕器设置高度对诱虫效果有一定影响 ,树冠中层的诱捕器诱虫效果最好 ,上层次之 ,下层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靖远松叶蜂 性信息素 诱捕器 设置技术 油松害虫
下载PDF
性诱剂与黑光灯对二化螟的诱捕效果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6
4
作者 黄贤夫 陈海波 +3 位作者 李程巧 肖鹏飞 朱国念 叶建人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02-610,共9页
在二化螟预测预报中,性诱剂和黑光灯两种诱捕方法被广泛采用,为比较这两种方法对稻田二化螟诱捕效果的差异,于2010—2014年在浙江温岭地区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对诱芯和诱捕器种类、田间越冬幼虫量以及气象因子对二化螟诱捕效果的影响进行... 在二化螟预测预报中,性诱剂和黑光灯两种诱捕方法被广泛采用,为比较这两种方法对稻田二化螟诱捕效果的差异,于2010—2014年在浙江温岭地区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对诱芯和诱捕器种类、田间越冬幼虫量以及气象因子对二化螟诱捕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越冬代二化螟,采用性诱剂和黑光灯诱捕的二化螟成虫数量的消长动态基本一致,但采用性诱剂诱捕的成虫峰期出现早、峰次多,而且诱捕量显著高于黑光灯诱捕;不同性诱剂诱芯与诱捕器之间的诱捕效果无显著差异;性诱剂和黑光灯两种方法诱捕的虫量与田间越冬的幼虫基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两种诱捕方法的诱捕虫量与气温密切相关,对于越冬代,诱捕的虫量与温度呈负相关,而其余各代的诱捕虫量则与温度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诱剂 黑光灯 二化螟 诱捕效果 害虫预测预报 气象因子
下载PDF
粘虫性信息素分泌腺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6
5
作者 甘雅玲 汪新文 +1 位作者 张玉华 刘孟英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19-122,共4页
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的位置及结构进行了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的观察,结果表明:粘虫性信息素分泌腺位于腹部末端第8-9节节间膜腹面。求偶时,伸出节间膜,为一白色的囊泡。腺体... 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的位置及结构进行了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的观察,结果表明:粘虫性信息素分泌腺位于腹部末端第8-9节节间膜腹面。求偶时,伸出节间膜,为一白色的囊泡。腺体表面分布着饱满的锥状体。羽化后5天未交尾雌蛾,腺体细胞呈单层排列,中央细胞为柱状,细胞核为椭圆形。细胞与细胞间有明显的胞连接,细胞基底膜基褶较高,质膜上,分布着微绒毛,并与内表皮连接,内表皮之上含有多层几丁质,外角质层染色较深。细胞质中含有空泡,线粒体、脂质粒、糖原及粗面内质网。了解粘虫性信息素分泌腺的位置形态结构,对了解性信息素合成和释放的时辰节律,改进性信息素的提取、分离、鉴定是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翅目 粘虫 性信息素分泌腺 超微结构
下载PDF
江苏省稻纵卷叶螟智能性诱监测应用效果探讨 被引量:4
6
作者 周晨 张海波 +3 位作者 杨荣明 张海燕 孙婷 朱凤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32,71,共6页
2021年,在江苏省开展大范围稻纵卷叶螟智能性诱监测试验,以期为稻纵卷叶螟智能化、精准化、网络化测报及其在水稻生产中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智能监测的自动计数准确率较高,调查南京、泰州3个监测点诱蛾量及天数准确率均在70... 2021年,在江苏省开展大范围稻纵卷叶螟智能性诱监测试验,以期为稻纵卷叶螟智能化、精准化、网络化测报及其在水稻生产中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智能监测的自动计数准确率较高,调查南京、泰州3个监测点诱蛾量及天数准确率均在70%以上。智能性诱监测与田间赶蛾获得的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较为一致,但智能性诱监测的峰期明显滞后于田间赶蛾。田间赶蛾数据与其后2~5 d的智能性诱监测数据之间具显著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01、0.923、0.928、0.905。本研究表明,稻纵卷叶螟智能性诱监测能够较为准确地反应田间发生动态,初步满足生产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智能性诱监测 自动计数准确性 发生动态 相关性
原文传递
荔枝蒂蛀虫性信息素分泌腺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张辉 陈晓琴 +1 位作者 吴光远 江世宏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490-493,共4页
分别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荔枝蒂蛀虫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体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荔枝蒂蛀虫腺体位于腹部末端第8、9节节间膜背面,是一个囊状结构,表面无刚毛,分布着许多呈锥形的突出体;细胞与细胞间有明显的胞间连接,胞间连接间存在... 分别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荔枝蒂蛀虫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体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荔枝蒂蛀虫腺体位于腹部末端第8、9节节间膜背面,是一个囊状结构,表面无刚毛,分布着许多呈锥形的突出体;细胞与细胞间有明显的胞间连接,胞间连接间存在着一个管状通道,并与内表皮连接,细胞基底膜基褶分布着微绒毛;在细胞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光面内质网、线粒体、核糖体、气管,还分布着大小不一、数量较多的脂质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蒂蛀虫 性信息素分泌腺体 扫描电镜 透射电镜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双条杉天牛不同虫期体壁碳氢化合物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时雨 张苏芳 +5 位作者 刘福 马深成 贾春燕 申卫星 张真 孔祥波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4-91,共8页
[目的]研究双条杉天牛幼虫期和成虫期体壁碳氢化合物的变化规律,对不同虫期体壁碳氢化合物成分、含量和比例进行分析,期望在此基础上探索体壁碳氢化合物在其生殖行为中的功能。[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溶剂浸提两种采样方法收集双条杉天... [目的]研究双条杉天牛幼虫期和成虫期体壁碳氢化合物的变化规律,对不同虫期体壁碳氢化合物成分、含量和比例进行分析,期望在此基础上探索体壁碳氢化合物在其生殖行为中的功能。[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溶剂浸提两种采样方法收集双条杉天牛不同虫期的体壁碳氢化合物成分,进一步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提取物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成分在不同虫期的含量和比例。[结果]双条杉天牛体壁碳氢化合物成分主要包括C15-C31之间的正烷桂、烯桂、单甲基支链烷桂和二甲基支链烷桂。幼虫体壁碳氢化合物以C15~C31正烷桂为主,含量占64.67%,其中n-C27含量最高(21.57%);烯桂仅检测到角鲨烯,含量占19.4%;甲基支链烷桂仅检测到3Me-C25和11,15diMe-C27,含量占15.93%。在刚羽化的雌成虫中正烷桂占60.42%,甲基支链烷桂占39.58%;雄成虫中正烷桂占74.15%,甲基支链烷桂占25.85%。扬飞期雌成虫中正烷桂占53.13%,甲基支链烷桂占46.87%;雄成虫中正烷桂占45.99%,甲基支链烷桂占54.01%;雌雄成虫中均是n-C25含量最高。随着虫体的发育,正烷桂含量呈下降趋势,而甲基支链烷桂呈上升趋势。溶剂浸提法和固相微萃取法提取的体壁碳氢化合物有相似的变化趋势。[结论]双条杉天牛不同虫期体壁碳氢化合物各种成分含量的变化与其发育的性成熟度有关。幼虫体壁中未检测到11Me-C26,11Me-C27和3Me-C27,这3种成分在雌雄成虫中含量差异显著,推测其可能在成虫生殖行为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为进一步研究双条杉天牛接触性识别信息素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条杉天牛 体壁碳氢化合物 接触性信息素 质谱 固相微萃取
下载PDF
绵山天幕毛虫性信息素分泌腺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咏玲 曹天文 张金桐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6-229,共4页
对绵山天幕毛虫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进行了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绵山天幕毛虫性信息素分泌腺位于腹部末端8~9间节间膜上,是一个可外翻的环状结构,腺体细胞为柱状,表皮分为2层:外表皮和内表皮。质膜上分布着微绒毛,并与内表... 对绵山天幕毛虫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进行了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绵山天幕毛虫性信息素分泌腺位于腹部末端8~9间节间膜上,是一个可外翻的环状结构,腺体细胞为柱状,表皮分为2层:外表皮和内表皮。质膜上分布着微绒毛,并与内表皮连接。细胞质中含有液泡、线粒体、脂质粒、光面内质网。了解绵山天幕毛虫性信息素分泌腺位置、形态结构,对了解性信息素的合成和释放几率、改进性信息素的提取分离鉴定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山天幕毛虫 性信息素分泌腺 组织学
下载PDF
桃蛀螟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61
10
作者 鹿金秋 王振营 +1 位作者 何康来 刘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38,共8页
本文就国内外对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 feralis(Guene)]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综述,涉及桃蛀螟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性信息素组成、交尾行为、分类学、人工饲养及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今后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桃蛀螟 生物学 信息素 生态型 人工饲养 综合防治
下载PDF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研究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52
11
作者 徐妍 吴国林 +1 位作者 吴学民 秦玉川 《现代农药》 CAS 2009年第3期40-44,54,共6页
梨小食心虫是果树上重要害虫,连续多年的化学防治使其抗药性发展很快,且防治困难,应用性信息素是综合治理梨小食心虫的重要手段。综述了梨小食心虫的结构鉴定、人工合成方法、性质与剂型,以及利用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监测、防治害虫的技... 梨小食心虫是果树上重要害虫,连续多年的化学防治使其抗药性发展很快,且防治困难,应用性信息素是综合治理梨小食心虫的重要手段。综述了梨小食心虫的结构鉴定、人工合成方法、性质与剂型,以及利用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监测、防治害虫的技术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 性信息素 剂型 应用
下载PDF
小菜蛾性信息素研究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41
12
作者 王香萍 方宇凌 张钟宁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9,共5页
小菜蛾是十字花科蔬菜重要害虫 ,抗药性发展很快而难以防治 ,应用性信息素是综合治理小菜蛾的重要手段。本文对小菜蛾性信息素的鉴定、性信息素的分泌部位及感受部位、人工合成性信息素方法和应用技术 。
关键词 小菜蛾 性信息素 蔬菜 害虫 抗药性 生物防治
下载PDF
甜菜夜蛾交配行为和能力 被引量:41
13
作者 罗礼智 曹卫菊 +1 位作者 钱坤 胡毅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94-499,共6页
在 (2 7± 1)℃ ,光周期L14∶D10的条件下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的交配行为及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成虫在羽化当晚即可进行交配 ,交配率以羽化后头三个晚上的较高 (>82 % ) ,但从第 4天起则显著下降。成虫一天中的交... 在 (2 7± 1)℃ ,光周期L14∶D10的条件下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的交配行为及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成虫在羽化当晚即可进行交配 ,交配率以羽化后头三个晚上的较高 (>82 % ) ,但从第 4天起则显著下降。成虫一天中的交配时间出现于 2 3:30~ 0 5 :30之间 ,交配高峰出现在 0 1:30~ 0 2 :30和 0 3:0 0~ 0 4 :0 0之间 ,其中以第 1高峰的发生频率较高。成虫交配持续时间从 2 2~ 191min不等 ,但以 30~ 6 0min的为多 (4 0 8% ,n =97) ,6 0~ 90min的次之 (19 4 % ) ,超过180min的较少 (10 2 % )。另外 ,交配持续时间与蛾龄紧密相关。蛾龄越大 ,交配持续的时间越长 ,且差异显著。雄蛾一生的交配能力由 1~ 11次不等 ,但受性比的影响显著 :在性比为 1∶1的条件下 ,雄蛾平均交配次数仅为 3 0次 ,而在 2♀∶1♂至 5♀∶1♂时 ,则增加到 5 1~ 6 0次。雌蛾交配比例及次数受性比的影响也很大 :没有交配的雌蛾比例从 1∶1时的 8 3%增加到 5♀∶1♂时的 32 % ,仅交配一次的比例从 16 7%增加到 38 7% ,而交配≥ 5次的比例则从 2 5 %下降到 0。最后 ,对这些结果在甜菜夜蛾防治中应用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夜蛾 交配行为 交配能力 性比 交配持续时间 性信息素
下载PDF
信息素迷向法规模化防治梨小食心虫 被引量:46
14
作者 周洪旭 李丽莉 于毅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85-389,共5页
梨小食心虫是梨树和桃树上一种重要的蛀食性害虫,为了推动果园害虫的无公害防治,2010年在山东省莱阳市的桃园和梨园应用信息素散发器对梨小食心虫进行了迷向防治研究。在应用信息素散发器的桃园与梨园中,梨小食心虫发生数量明显低于对照... 梨小食心虫是梨树和桃树上一种重要的蛀食性害虫,为了推动果园害虫的无公害防治,2010年在山东省莱阳市的桃园和梨园应用信息素散发器对梨小食心虫进行了迷向防治研究。在应用信息素散发器的桃园与梨园中,梨小食心虫发生数量明显低于对照园,使用密度增加,梨小食心虫的发生数量降低,迷向率增加。每公顷施用信息素散发器450、900、1350根的桃园,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分别为67.80%、80.14%、89.29%,而梨园中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分别为84.17%、93.41%、98.17%。桃园与梨园施用信息素散发器后,梨小食心虫的蛀果率明显低于对照园,桃园与梨园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分别在40.34%~73.57%和54.24%~92.38%之间。研究表明,梨园中信息素散发器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高于桃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 性信息素 迷向法
原文传递
用性信息素加农药诱杀器防治梨小食心虫的田间试验 被引量:40
15
作者 陈汉杰 邱同铎 张金勇 《昆虫知识》 CSCD 1998年第5期280-282,共3页
在设计出性信息素加农药诱杀器后,以60、135、240、480个/km2诱杀器田间处理,看出以135个/km2诱杀器处理即有明显的防治效果。经在不同的虫口密度果园试验,以诱蛾量下降率、为害率和雌蛾交配率3项指标考察,该诱杀器1次挂出,在田... 在设计出性信息素加农药诱杀器后,以60、135、240、480个/km2诱杀器田间处理,看出以135个/km2诱杀器处理即有明显的防治效果。经在不同的虫口密度果园试验,以诱蛾量下降率、为害率和雌蛾交配率3项指标考察,该诱杀器1次挂出,在田间有效期达70~80天,取得了较理想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 性信息素 诱杀器
下载PDF
梨小食心虫化学通信中的信息物质 被引量:45
16
作者 陆鹏飞 黄玲巧 王琛柱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390-1403,共14页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是我国北方果区发生的重要害虫。当前对该虫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但引起的害虫抗药性、杀伤天敌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非常严重。食心虫自身的信息素、寄主/非寄主的他感化学物质对于调节其配偶选择...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是我国北方果区发生的重要害虫。当前对该虫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但引起的害虫抗药性、杀伤天敌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非常严重。食心虫自身的信息素、寄主/非寄主的他感化学物质对于调节其配偶选择和寄主定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信息化学物质的害虫管理策略为果园食心虫的治理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梨小食心虫化学信息物质研究进展,包括雌蛾释放的性信息素组分及对雄、雌两性的引诱,雄蛾释放的信息素,利用性信息素的迷向研究,寄主植物挥发性引诱物质的鉴定和筛选,以及梨小食心虫寄主转换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雌蛾的性信息素包括顺-8-十二碳烯醋酸酯、反-8-十二碳烯醋酸酯、顺-8-十二碳烯-1-醇和十二碳-1-醇,各个组分的比例在地理种群间存在变异。在室内,通过行为试验证实两种醋酸酯对雄蛾的引诱是必不可少的,微量的顺-8-十二碳烯-1-醇对二元组分起到增效作用。在田间,上述3种物质组成的诱芯具有较强的活性;由此开发的性信息素迷向技术(人工迷向丝、可喷施的微胶囊和蜡滴)被用于梨小食心虫交配干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梨小食心虫最主要的寄主植物桃梢挥发物包括22种化合物,其中绿叶挥发物占到50%,行为生测证实6~8个碳原子的物质是主要的活性化合物。顺-3-己烯丁酸酯、顺-3-己烯醇、反-2-己烯醛、苯甲醛和苯甲腈的五组分混合物,其引诱力与天然桃梢挥发物相当。通过钙成像试验证实,尽管苯甲腈在桃梢天然挥发物中仅占0.14%,但雌蛾对含有该物质的混合物有显著趋性,该物质对梨小食心虫成功识别寄主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对梨小食心虫信息化学物质下一步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 化学信息物质 性信息素 寄主植物挥发物 迷向 害虫防治
下载PDF
松墨天牛化学生态学 被引量:42
17
作者 郝德君 杨剑霞 戴华国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27-1233,共7页
松墨天牛(Monoohamus alternatus)是危害针叶树的重要蛀干害虫,而且是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主要传播媒介昆虫。本文综述了松墨天牛与寄主植物之间、松墨天牛种内及松墨天牛与松材线虫之间的化学生态学研究进展。在... 松墨天牛(Monoohamus alternatus)是危害针叶树的重要蛀干害虫,而且是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主要传播媒介昆虫。本文综述了松墨天牛与寄主植物之间、松墨天牛种内及松墨天牛与松材线虫之间的化学生态学研究进展。在松墨天牛与寄主植物相互关系中,寄主植物中的萜烯类挥发物在松墨天牛选择取食和产卵寄主时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这些挥发物常常因寄主危害与否而发生改变,并对天牛表现出性别差异;寄主中的化学物质如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甾醇、磷脂和黄酮等能够刺激或驱避天牛的取食和产卵行为。松墨天牛种内通讯过程中,两性天牛的吸引、求爱和交尾等生殖行为由性信息素所引起;雌天牛分泌的产卵忌避信息素能够调节产卵刻槽的空间分布,有助于卵的分散,避免下一代幼虫对生存空间和食物的竞争。松墨天牛与松材线虫之间化学生态关系的物质基础为寄主植物、天牛及线虫产生的单萜、CO2及不饱和脂肪酸,它们调控线虫向蛹室的聚集、进入虫体和脱离虫体等行为。最后,展望了松墨天牛化学生态学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墨天牛 松材线虫 信息化学物质 植物挥发物 产卵忌避信息素 性信息素
下载PDF
苹果蠹蛾性信息素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被引量:40
18
作者 翟小伟 刘万学 +3 位作者 张桂芬 万方浩 徐洪富 蒲崇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07-916,共10页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是我国重要的检疫害虫,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和甘肃以西局部地区,但一直保持向我国东部扩张的趋势。在国际上,利用性信息素监测和迷向防治苹果蠹蛾已经成为一种切实可行并广泛应用的害虫管理技术。本文综述了...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是我国重要的检疫害虫,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和甘肃以西局部地区,但一直保持向我国东部扩张的趋势。在国际上,利用性信息素监测和迷向防治苹果蠹蛾已经成为一种切实可行并广泛应用的害虫管理技术。本文综述了苹果蠹蛾性信息素的成分鉴定、人工合成和应用情况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以期为我国苹果蠹蛾的防控策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蠹蛾 检疫害虫 性信息素 成分鉴定 合成 种群监测 诱杀 迷向
下载PDF
茶毛虫性信息素对茶毛虫防治效果研究 被引量:36
19
作者 戈峰 陈小飞 +3 位作者 王常平 刘向辉 王利军 杨铜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5-118,共4页
在贵州湄潭茶场和平坝茶场研究了茶毛虫性信息素引诱剂大面积诱杀茶毛虫的效果,结果表明,茶毛虫性信息素引诱剂以B型效果最好,42天内两地每盆每晚平均可诱到3.41头和7.51头,最高可诱到198头,大面积使用区内茶毛虫雌蛾怀卵量比对照... 在贵州湄潭茶场和平坝茶场研究了茶毛虫性信息素引诱剂大面积诱杀茶毛虫的效果,结果表明,茶毛虫性信息素引诱剂以B型效果最好,42天内两地每盆每晚平均可诱到3.41头和7.51头,最高可诱到198头,大面积使用区内茶毛虫雌蛾怀卵量比对照区减少93.50%,卵块减少85.21% ,幼虫数量减少81.15%,说明茶毛虫性信息素引诱剂诱蛾效果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毛虫 性信息素 防治效果 植物保护 诱捕防治
下载PDF
豆野螟成虫行为学特征及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节律 被引量:40
20
作者 陆鹏飞 乔海莉 +3 位作者 王小平 周兴苗 汪细桥 雷朝亮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5-342,共8页
豆野螟Maruca vitrata(Fabricius)是一种严重的泛热带豆类蔬菜害虫。本文在(29±1)℃、相对湿度75%-80%、光周期14L:10D条件下研究了豆野螟成虫的羽化、交尾行为以及雌蛾性信息素的释放节律。结果表明:其羽化行为全天可见... 豆野螟Maruca vitrata(Fabricius)是一种严重的泛热带豆类蔬菜害虫。本文在(29±1)℃、相对湿度75%-80%、光周期14L:10D条件下研究了豆野螟成虫的羽化、交尾行为以及雌蛾性信息素的释放节律。结果表明:其羽化行为全天可见,在雌蛾中,86%于暗期羽化;在雄蛾中,73%于暗期羽化。雌雄蛾羽化行为在暗期第4、5和8h差异达到显著(t〉4;P〈0.05)。交尾活动发生在暗期19:00到5:00之间,交尾持续时间最短约为20min,最长约为90min,3日龄进入暗期第5h具有最高的交尾率。1、6和7日龄成虫具有单个交尾高峰,2到5日龄成虫具有两个交尾高峰。同一日龄成虫交尾在暗期前半段平均花费的时间要明显高于在后半段花费的时间。低龄和高龄的成虫用于交尾的时间明显高于中龄的性成熟成虫。成虫的开始交尾时间随着日龄的增加逐渐前移。雄蛾对进入暗期后第5h和第9h处女雌蛾的性腺提取物和空气收集性信息素的触角电位反应最强,对3日龄处女雌蛾的性腺提取物和空气收集性信息素的触角电位反应最强。处女雌蛾田间诱蛾试验表明:23:00—01:00为诱蛾高峰期,3日龄处女雌蛾的诱蛾效果最好。该蛾的羽化、交尾及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均存在节律上的一致性。雌蛾的性信息素释放的时间较长,见于整个暗期,然而交尾行为发生时间较短,主要发生于两个交尾高峰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野螟 羽化 交尾 性信息素 节律 触角电位反应 诱蛾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