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膜覆盖对土壤水温和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41
1
作者 王俊 李凤民 +1 位作者 宋秋华 李世清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05-210,共6页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地膜覆盖对土壤水温状况及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地膜覆盖对土壤的增温作用在春小麦生育期内呈“U”型变化 ,地膜覆盖可以通过防止蒸发和提升土壤深层水分至作物可利用层来增加土壤中有效水含量 ,利于作...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地膜覆盖对土壤水温状况及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地膜覆盖对土壤的增温作用在春小麦生育期内呈“U”型变化 ,地膜覆盖可以通过防止蒸发和提升土壤深层水分至作物可利用层来增加土壤中有效水含量 ,利于作物利用 .地膜覆盖的增温保墒作用利于作物前期生长和水分利用 ,在生育后期覆膜 ,作物根系发育受到抑制 ,作物蒸散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下降 ,影响产量的形成 .对照(CK)、播前灌水 (W )、全程覆膜 (M)、播前灌水 +覆膜 3 0d(WM3 0 )、播前灌水 +覆膜 60d(WM 60 )及播前灌水 +全程覆膜 (WMw) 6个处理的产量分别为 2 5 5 4、2 42 4、2 75 0、3 13 8、3 3 0 5、3 12 3kg·hm-2 ,最佳覆膜时间在 40~ 60d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土壤水温 春小麦 产量形成 土壤水分 半干旱地区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硝态氮的淋失 被引量:169
2
作者 李世清 李生秀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240-242,共3页
在不同深度的渗漏池 ,连续 6年 ( 11季作物 )研究了半干旱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硝态氮的淋失 .结果表明 ,在半干旱地区 ,硝态氮的淋失仍可发生 .淋失量和降水量有密切关系 :降水多 ,淋失量大 ,不同降水年际间表现出显著差异 .氮肥用量决... 在不同深度的渗漏池 ,连续 6年 ( 11季作物 )研究了半干旱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硝态氮的淋失 .结果表明 ,在半干旱地区 ,硝态氮的淋失仍可发生 .淋失量和降水量有密切关系 :降水多 ,淋失量大 ,不同降水年际间表现出显著差异 .氮肥用量决定着淋失量的大小 ,而尿素和碳酸氢铵的淋失量却无本质差别 .不同深度的土壤有着不同的贮水量 ,因而也有着不同的淋失量 .实行夏季休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态氮淋失 半干旱地区 农田生态系统
下载PDF
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用水现状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121
3
作者 山仑 邓西平 康绍忠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27-31,共5页
通过对国外旱地农业成功经验和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性回顾与现状分析 ,认为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作物生产力为目标 ,在协调、优化和永续利用农业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 通过对国外旱地农业成功经验和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性回顾与现状分析 ,认为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作物生产力为目标 ,在协调、优化和永续利用农业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重点实施以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和基因资源的潜力开发为中心的旱地农业科学技术体系 ,服务于半干旱地区社会经济、食物、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的特点 ,提出了培育节水品种、实施有限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农业用水 现状 发展方向 生物节水 中国
下载PDF
宁南半干旱地区春小麦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被引量:63
4
作者 王俊鹏 蒋骏 +2 位作者 韩清芳 贾志宽 张久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8-13,共6页
在宁南旱作农业区采用微集水种植方式,可有效地改善土壤供水能力、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经试验,土壤供水能力提高132.3%~181.0%,小麦产量提高55.0%~75.1%,水分利用率水分利用率提高2.04kg/(... 在宁南旱作农业区采用微集水种植方式,可有效地改善土壤供水能力、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经试验,土壤供水能力提高132.3%~181.0%,小麦产量提高55.0%~75.1%,水分利用率水分利用率提高2.04kg/(mm·hm2)~3.59kg/(mm·hm2),达到7.13kg/(mm·hm2)~8.89kg/(mm·hm2);处理中窄垄型增产效果优于宽垄型。该技术是适合于半干旱地区的一种能较好提高降水利用率的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春小麦 农田微集水 栽培
下载PDF
半干旱雨养区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对土壤水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3
5
作者 韩凡香 常磊 +8 位作者 柴守玺 杨长刚 程宏波 杨德龙 李辉 李博文 李守蕾 宋亚丽 兰雪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74-882,共9页
水分不足是限制半干旱雨养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地表覆盖能够改善土壤的微环境,从而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明确西北半干旱雨养区不同保墒措施下旱地马铃薯的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于2014—2015年设置了玉米秸秆... 水分不足是限制半干旱雨养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地表覆盖能够改善土壤的微环境,从而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明确西北半干旱雨养区不同保墒措施下旱地马铃薯的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于2014—2015年设置了玉米秸秆带状覆盖种植(T1)、半膜大垄(T2)、全膜双垄(T3)和露地平作(对照,CK)4种栽培模式,研究了玉米秸秆带状覆盖、地膜覆盖种植对马铃薯产量、土壤水分变化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能有效改善马铃薯生育期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状况,地膜覆盖对马铃薯生育前期土壤水分保蓄效果较好,秸秆带状覆盖对生育中后期土壤水分状况的改善效果明显。与对照(CK)相比,3种覆盖处理均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其中T1处理效果最好,较CK提高2.8%~7.8%,尤其在伏旱阶段的块茎形成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高于地膜覆盖处理。与CK相比,T1处理马铃薯产量提高10.5%~34.2%,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8.9%~29.8%,达108.9~134.0 kg·hm^(–2)·mm^(–1),商品薯率提高14.7%~38.8%,达82.3%~92.2%。马铃薯产量与生育期耗水量(r=0.836**)呈显著正相关。T1的产量和商品薯率均显著高于T2和T3(P<0.05)。可见,玉米秸秆带状覆盖具有显著的纳雨保墒作用,促进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增产效果显著。其推广应用可有效提高该区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马铃薯稳产高产,可作为西北雨养农业区旱地马铃薯生产的高效栽培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土壤水分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半干旱雨养区 马铃薯
下载PDF
半干旱区封禁草地凋落物的积累与分解 被引量:52
6
作者 程积民 万惠娥 +1 位作者 胡相明 赵艳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07-1212,共6页
针对我国西部典型草原地带,退化草地封禁后凋落物的积累、分解与水分变化过程,进行了为期20a(1982~2002年)的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本氏针茅、百里香、铁杆蒿和大针茅草地群落的凋落物积累与厚度的变化趋势,拟合曲线符合指数方程,无... 针对我国西部典型草原地带,退化草地封禁后凋落物的积累、分解与水分变化过程,进行了为期20a(1982~2002年)的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本氏针茅、百里香、铁杆蒿和大针茅草地群落的凋落物积累与厚度的变化趋势,拟合曲线符合指数方程,无论在植物年生长的初期还是末期,其相关性极为显著。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降雨量的增加,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加快,本氏针茅和大针茅群落凋落物的分解率达到峰值需150d,百里香群落需180d,铁杆蒿群落需210d;凋落物在积累与分解过程中,具有吸水和保水的重要功能,可截留大量天然降水,促进土壤水分的缓慢入渗,通常在植物生长的初期和末期,凋落物在自然状态下饱和含水量,本氏针茅群落为112.30%~124.02%;百里香群落为116.61%~134.09%;铁杆蒿群落为124.76%~144.32%。但草地适宜封禁年限为11~15a,有利于草地自然更新和凋落物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禁草地 凋落物 积累量 分解速率 半干旱区
下载PDF
不同植被类型对厚层黄土剖面水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6
7
作者 王志强 刘宝元 张岩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03-713,共11页
为了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差异和土壤水分的年际变化特征,对陕西省绥德县境内的农地、天然草地、人工柠条林、人工侧柏林、人工油松林、人工油松侧柏混交林地0~10m土壤剖面的土壤水分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农地土壤约在3m以上、... 为了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差异和土壤水分的年际变化特征,对陕西省绥德县境内的农地、天然草地、人工柠条林、人工侧柏林、人工油松林、人工油松侧柏混交林地0~10m土壤剖面的土壤水分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农地土壤约在3m以上、其他植被类型约在2m以上土层的土壤含水量随年降雨量的大小存在年际变化,且农地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其他植被类型间无显著性差异。0~2m土层农地土壤水分在不同测定年份始终在易效水以上,但其他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随降雨量的不同变化于难效-无效水与易效水之间。农地3m、其他植被类型约2m以下的土壤含水量无显著性年际变化。农地与天然草地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其他人工林植被,但二者含水量之间无显著差异,土壤水分都属易效水范围。人工柠条灌木林土壤水分显著低于其他植被类型,人工侧柏林、人工油松林和人工油松侧柏混交林之间土壤含水量无显著性差异。人工柠条林土壤水分属于难效—无效水范围,人工乔木林接近难效—无效水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半干旱地区 植被类型 土壤水分
下载PDF
宁南半干旱地区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被引量:41
8
作者 王俊鹏 马林 +1 位作者 蒋骏 贾志宽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2-27,共6页
1996年10月至1998年9月,在宁南旱作农业区,采用沟垄相间、垄上覆膜、沟内种植、垄面产流、沟内集水的微集水种植方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耗水量增加99.6%~100.5%,产量提高67.9%~71.0%,水分... 1996年10月至1998年9月,在宁南旱作农业区,采用沟垄相间、垄上覆膜、沟内种植、垄面产流、沟内集水的微集水种植方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耗水量增加99.6%~100.5%,产量提高67.9%~71.0%,水分利用率达到13.84~21.76kg/(mm·hm2);处理中窄垄型增产效果优于宽垄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集水种植 半干旱地区 玉米 水分利用率
下载PDF
露天矿大型排土场水蚀控制的径流分散概念及其分散措施 被引量:47
9
作者 魏忠义 白中科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86-490,共5页
以安太堡露天煤矿排土场16a水土保持实践为基础,通过调查观测,对半干旱黄土区露天矿大型排土场水蚀控制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排土场水蚀控制的径流分散概念及其分散措施,将排土场以适当方式分割成若干径流分散单元,使暴雨径流在各单元... 以安太堡露天煤矿排土场16a水土保持实践为基础,通过调查观测,对半干旱黄土区露天矿大型排土场水蚀控制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排土场水蚀控制的径流分散概念及其分散措施,将排土场以适当方式分割成若干径流分散单元,使暴雨径流在各单元间均匀分散,入渗转化为土壤贮水,并在分散单元内实施径流调节,从而避免了暴雨径流大量汇集造成的冲蚀和灌缝.系统的径流分散措施可有效地控制排土场水蚀,并有利于植被的快速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排土场 水蚀控制 径流分散 生态恢复 半干旱区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玉米的水肥空间耦合效应研究 被引量:39
10
作者 邢维芹 王林权 +2 位作者 骆永明 李立平 李生秀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6-49,共4页
在半干旱地区的杨凌 ,通过对大田夏玉米在拔节期和抽雄期进行灌溉水和氮肥的不同数量和空间耦合处理 ,研究了不同耦合方式对玉米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及其节水效果 ,结果表明 :在全生育期灌水量为 112 5 m3/ hm2和 60 0m3/ hm2 的水平... 在半干旱地区的杨凌 ,通过对大田夏玉米在拔节期和抽雄期进行灌溉水和氮肥的不同数量和空间耦合处理 ,研究了不同耦合方式对玉米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及其节水效果 ,结果表明 :在全生育期灌水量为 112 5 m3/ hm2和 60 0m3/ hm2 的水平下 ,均匀施肥交替灌水、水肥同区交替灌水、水肥异区交替灌水 3种水肥空间耦合方式的产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 ;玉米全生育期灌水量从 2 2 5 0 m3/ hm2下降到 60 0 m3/ hm2 ,玉米产量下降幅度小于 15 .2 6% ;在相同灌水量下 ,水肥异区交替灌水和水肥同区交替灌水的根系活力、光合速率、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较高 ;在试验范围内 ,灌水量越高 ,水分利用效率越低。以上结果表明 ,在杨凌地区夏玉米生产中仍有较大的节水潜力 ;在试验条件下 ,每次灌水 5 62 .5m3/ h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夏玉米 水肥空间耦合 产量 生理指标
下载PDF
荒漠化治理中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问题探析——以中国北方半干旱荒漠区沙漠化防治为例 被引量:49
11
作者 王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7045-7048,共4页
全球变暖导致的区域干旱使得干旱区水资源日益匮乏,而迅速增长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剧水资源危机,使得有限的水资源成为全球沙漠化防治瓶颈,严重制约了沙化土地治理进程,影响了联合国"土地退化总面积零增长"目标的实... 全球变暖导致的区域干旱使得干旱区水资源日益匮乏,而迅速增长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剧水资源危机,使得有限的水资源成为全球沙漠化防治瓶颈,严重制约了沙化土地治理进程,影响了联合国"土地退化总面积零增长"目标的实现,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和协调发展。传统的沙化土地治理生物措施重视植被盖度增加,忽视生态系统其他要素,如土壤水分、养分等与植被的相互关系,导致一些治理措施相对简单,生态系统不能协调发展。而沙化土地治理的物理措施和化学措施由于忽视了沙区社会和经济效益,其可持续性也受到科学家质疑。近期获批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北方半干旱荒漠区沙漠化防治关键技术与示范"(2016YFC0500900)拟针对此问题开展研究,以沙化土地稳定恢复为首要目标,在认识半干旱荒漠区沙化土地正/逆过程演变机制和荒漠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上,研究沙化土地稳定恢复的生态阈值;以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漠东部、科尔沁沙地西部和呼伦贝尔沙地为典型区,针对不同沙化土地特点,研发防沙治沙关键技术,开展模式优化和试验示范;在防沙治沙模式与工程效益评估基础上,集成产业化技术体系,为国家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治理 半干旱区 生态系统 社会经济系统 协调发展
下载PDF
半干旱区不同垄沟集雨种植马铃薯模式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被引量:45
12
作者 田媛 李凤民 刘效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95-800,共6页
通过垄沟集雨种植马铃薯试验,研究了不同垄沟集雨种植模式对土壤蒸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全生育期,垄上覆盖塑料薄膜(CR)处理土壤蒸发量为122.9~165mm,垄上原土夯实不覆膜(UR)处理土壤蒸发量为90.9~101.2mm,无垄带状种植(CK... 通过垄沟集雨种植马铃薯试验,研究了不同垄沟集雨种植模式对土壤蒸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全生育期,垄上覆盖塑料薄膜(CR)处理土壤蒸发量为122.9~165mm,垄上原土夯实不覆膜(UR)处理土壤蒸发量为90.9~101.2mm,无垄带状种植(CK)土壤蒸发量为80.7mm.其中,覆膜垄处理CR60在马铃薯成熟期土壤蒸发强度最大,达2.6mm·d^-1,平均为1.46mm·d^-1,而对照的土壤蒸发强度为0.65mm.d-1;不覆膜土垄处理(UR30)土壤蒸发强度苗期最小,只有0.2mm·d^-1,平均为0.39mm·d^-1,而对照的土壤蒸发强度为0.58mm·d^-1.在马铃薯生长的现蕾期和开花期,水面蒸发量最大,日平均水面蒸发量分别为8.3和9.0mm,与土壤蒸发不同步.马铃薯成熟期,各处理棵间土壤蒸发量都达到最大值.覆膜垄蒸发量最大,集雨效果显著,所以应采取抑制土壤蒸发措施,以便进一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垄沟种植 集雨 土壤蒸发 马铃薯
下载PDF
定西半干旱地区春小麦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被引量:34
13
作者 朱国庆 史学贵 李巧珍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1年第3期6-9,共4页
在定西半干旱地区雨养农业区采用微集水种植技术 ,可有效地改善土壤供水能力、促苗早发、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经试验 ,提前出苗 2~ 6 d,出苗率提高 11.0~ 17.9个百分点 ;土壤供水能力提高 4 6 .3%~ 158.0 % ;春小麦产量提高 3... 在定西半干旱地区雨养农业区采用微集水种植技术 ,可有效地改善土壤供水能力、促苗早发、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经试验 ,提前出苗 2~ 6 d,出苗率提高 11.0~ 17.9个百分点 ;土壤供水能力提高 4 6 .3%~ 158.0 % ;春小麦产量提高 34.4 %~ 58.8% ,水分利用率提高 2 .0 7~ 3.38kg/(mm·hm2 ) ,达到 6 .58~ 8.32 kg/(mm· hm2 )。该技术是适合于半干旱地区的一种能较好提高降水利用率的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西半干旱地区 春小麦 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 降水利用率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天然锦鸡儿灌丛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31
14
作者 王志强 刘宝元 王晓兰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3-120,共8页
本文选择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定西地区的一种地带性植被,天然甘蒙锦鸡儿灌丛,将其0~9.9m深的土壤水分含量与人工柠条锦鸡儿灌丛、人工杏树林、天然草地、放牧荒坡和农地的土壤水分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天然锦鸡儿灌丛在1m以下土壤各... 本文选择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定西地区的一种地带性植被,天然甘蒙锦鸡儿灌丛,将其0~9.9m深的土壤水分含量与人工柠条锦鸡儿灌丛、人工杏树林、天然草地、放牧荒坡和农地的土壤水分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天然锦鸡儿灌丛在1m以下土壤各层的水分含量均高于人工柠条灌丛和人工杏树林,而与放牧荒坡和农地的土壤湿度接近,略低于农地.天然锦鸡儿灌丛4m以上土层的土壤湿度还明显高于天然草地;天然锦鸡儿灌丛形成的难效无效水层深度在2m土层以上,而人工柠条灌丛形成的难效无效水层则深达5.6m,人工杏树林4.2m,天然草地、放牧荒坡分别为3.6m和3.3m,农地1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 荒坡 锦鸡儿 杏树 半干旱区 放牧 树林 人工 天然 影响
下载PDF
半干旱区生态过程变化中土壤硝态氮累积及其在植物氮素营养中的作用 被引量:33
15
作者 赵琳 李世清 +3 位作者 李生秀 张兴昌 吕丽红 邵明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4-20,共7页
半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石灰性土壤施入的氮肥和有机氮矿化产物,除植物吸收、微生物固定、粘土矿物固定、挥发损失和反硝化损失外,有相当一部分最终以NO3--N形态残存在土壤中。土壤剖面中的残留NO3--N通过对流和扩散等途径,逐渐向深层移动... 半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石灰性土壤施入的氮肥和有机氮矿化产物,除植物吸收、微生物固定、粘土矿物固定、挥发损失和反硝化损失外,有相当一部分最终以NO3--N形态残存在土壤中。土壤剖面中的残留NO3--N通过对流和扩散等途径,逐渐向深层移动,脱离根区。影响土壤剖面NO3--N残留累积和淋溶的主要因素包括施氮量、植物吸氮量、前作收获后的植物残留物、氮肥种类、施氮方式和降雨量等。残留NO3--N本身具有很高的生物有效性,但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关键在于残留NO3--N所在深度及其是否能够到达根区。在半干旱区降雨量较高的雨季,NO3--N向深层移动,而在较干旱条件下即使土壤剖面深层NO3--N,也可随水分上移供根系利用,因此土壤剖面中累积的残留NO3--N显著影响氮肥肥效果,许多地方用一定深度土层中累积的NO3--N作为土壤供氮指标,以减少NO3--N的淋溶损失和提高氮肥肥效。过去对半干旱地区土壤剖面中NO3--N的研究主要涉及3方面,一是土壤剖面中NO3--N的残留累积及其影响因素,二是与根系分布深度相适应土层中残留NO3--N对氮肥肥效的影响,三是根据土壤剖面中的残留NO3--N确定农田作物施氮量。在分析过去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剖面 氮肥 残留 半干旱区 肥效 氮累积 土壤硝态氮 NO3^--N 植物吸收 反硝化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播前灌溉和地膜覆盖对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2
16
作者 王俊 李凤民 +2 位作者 贾宇 李世清 宋秋华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7-82,共6页
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了播前灌溉和地膜覆盖对春小麦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的影响。试验设4个处理,对照(CK)、播种前灌水30mm(W),覆膜60d(M)和播种前灌水30mm加覆膜60d(WM)。结果表明,播前灌溉后土壤水分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土壤温度显著下... 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了播前灌溉和地膜覆盖对春小麦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的影响。试验设4个处理,对照(CK)、播种前灌水30mm(W),覆膜60d(M)和播种前灌水30mm加覆膜60d(WM)。结果表明,播前灌溉后土壤水分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土壤温度显著下降,播前灌水会影响春小麦苗期的干物质积累。地膜覆盖在作物生育前期可以改善土壤水温条件,促进干物质积累,在后期则会导致土壤水分状况恶化,导致收获指数的下降,影响产量的形成和水分利用。在春小麦生产中将播前灌溉与地膜覆盖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在作物出苗时及苗期改善土壤水温条件,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另一方面在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可以通过更好的水分条件去除覆膜的负效,获得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产量 播前灌溉 地膜覆盖 半干旱地区
下载PDF
论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力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20
17
作者 李凤民 《资源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5-30,共6页
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力低下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系统内的同化作用被强烈弱化,而异化作用却异常活跃。表现为植被破坏、农业生产力低下、土壤水蚀和风蚀严重、土壤肥力持续下降,扩大开垦面积进一步导致问题的严重化。这两大系... 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力低下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系统内的同化作用被强烈弱化,而异化作用却异常活跃。表现为植被破坏、农业生产力低下、土壤水蚀和风蚀严重、土壤肥力持续下降,扩大开垦面积进一步导致问题的严重化。这两大系统功能的不协调变化就是所谓的“生态平衡失调”,只有同化作用得到有效提高,才能抑制异化作用的恶性发展。核心就是大幅度提高系统生产力,对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系统而言,提高农业生产力是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首先改善农田水分状况,在大幅度提高作物单产的基础上,发展以集水技术为基础的生态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农业生产力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辽西半干旱区水肥耦合作用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1
18
作者 李法云 郑良 宋丽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1期7-12,共6页
采用D 312最优饱和设计和旱棚微区试验方法研究表明 ,在辽西半干旱区 ,春小麦在 3月份播种时 ,土壤剖面 4 0~ 6 0cm处有一水分含量较高的土层 ,且水分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在土壤水分垂直分布方面 ,0~ 5 0cm为土壤水分变化频... 采用D 312最优饱和设计和旱棚微区试验方法研究表明 ,在辽西半干旱区 ,春小麦在 3月份播种时 ,土壤剖面 4 0~ 6 0cm处有一水分含量较高的土层 ,且水分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在土壤水分垂直分布方面 ,0~ 5 0cm为土壤水分变化频繁活动层 ,5 0~ 10 0cm为水分潜在供应层 ,10 0cm以下为水分相对稳定层 .在春小麦生育前期 ,施用N肥能明显减少土壤表面水分的无效蒸发量 ,提高土壤含水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水肥耦合作用 水分动态变化 春小麦 土壤水分 水分分布 辽西地区
下载PDF
覆膜滴灌下氮肥与种植密度互作对东北春玉米产量、群体养分吸收与转运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35
19
作者 侯云鹏 孔丽丽 +3 位作者 尹彩侠 李前 王立春 徐新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4-65,共12页
【目的】合适的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是提高东北玉米产量和效益的关键。研究覆膜滴灌条件下氮肥用量、种植密度及其互作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东北半干旱区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6—2... 【目的】合适的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是提高东北玉米产量和效益的关键。研究覆膜滴灌条件下氮肥用量、种植密度及其互作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东北半干旱区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6—2017年,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乾安县开展田间试验,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农华101为供试材料,在覆膜滴灌条件下,分别设置氮肥用量(0、140、210、280和350 kg/hm2,分别以N0、N140、N210、N280和N350表示)和种植密度(6.0×10^4、7.5×10^4和9.0×10^4株/hm^2,分别以D1、D2和D3表示)2个因子,分析不同处理玉米地上部群体养分积累动态、转运与分配特征、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结果】适当施氮和增加种植密度均可显著增加玉米产量,且玉米产量随施氮水平和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以D2和N210条件下玉米产量最高。在相同种植密度下,玉米苗期至开花期群体氮、磷、钾积累量均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而在灌浆期至成熟期则表现为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先增后降。在相同施氮水平下,玉米群体氮、磷、钾积累量均以D2密度下最高。不同施氮量与种植密度组合中,以D2和N210条件下玉米成熟期群体氮、磷、钾积累量最高。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施氮提高了玉米开花后氮、磷、钾积累量占总生育期积累量比例,并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先增后降,而不同种植密度间玉米开花后氮、磷、钾积累量占总生育期积累量比例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玉米养分转运量随施氮水平和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后降,以D2和N210条件下玉米养分转运量最高,而不同种植密度间养分转运率、转运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和花后积累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均无显著性差异。随施氮水平的增加,不同种植密度下氮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呈下降趋势,其中D2密度下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用量 种植密度 春玉米 养分分配 氮素利用率 半干旱区 产量
下载PDF
甘肃中部地区雨水蓄集利用与农村经济发展 被引量:23
20
作者 尚新明 常继青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6-121,共6页
通过对雨水蓄集利用机理、降水特征及雨水利用状况分析,结合本区开展的“121”雨水集流情况,论述了雨水蓄集利用技术对该区农村不仅解决了300万人的饮水问题,而且成为农业经济新的生长点。随着该项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延伸,农... 通过对雨水蓄集利用机理、降水特征及雨水利用状况分析,结合本区开展的“121”雨水集流情况,论述了雨水蓄集利用技术对该区农村不仅解决了300万人的饮水问题,而且成为农业经济新的生长点。随着该项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延伸,农村经济产业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针对当前开展的雨水蓄集利用状况,提出了今后应加强科学规划、合理分配水资源利用、研究和推广雨水高效利用途径等有益见解,旨在为当地开展雨水蓄集利用技术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蓄集 农业 持续发展 半干旱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