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7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sPn震相测定近震震源深度 被引量:61
1
作者 房明山 杜安陆 +1 位作者 董孝平 张雁如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5年第5期13-18,共6页
用近震深度震相sPn与Pn波的到时差测定近震深度。方法以求简捷准确。为此,对我国部分地区台网记录的sPn震相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通过研制的计算sPn走时程序运算,给出华北、山西、华东、西北及四川地区的sPn—Pn走时... 用近震深度震相sPn与Pn波的到时差测定近震深度。方法以求简捷准确。为此,对我国部分地区台网记录的sPn震相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通过研制的计算sPn走时程序运算,给出华北、山西、华东、西北及四川地区的sPn—Pn走时差对应震源深(h)表和sPn—Pn求震源深度列线图。经过震例检验,该表比较适合本地区的走时持性。为应用sPn虽然测准我国部分地区震源深度,提供了有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震 震相 地震波 震源深度 地震
下载PDF
火成岩地震识别及构造描述方法研究 被引量:26
2
作者 孙淑艳 李艳菊 +1 位作者 彭莉 李国栋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7-50,54,共5页
火成岩是一种不同于正常沉积岩的特殊岩性体,在济阳坳陷的成盆期,伴随着构造运动,发生了多期岩浆活动,在下第三系地层中发育了形态、成因各异的火成岩体。根据火成岩的地震反射外形特征,总结归纳了不同类型火成岩体的地震相特征,运用一... 火成岩是一种不同于正常沉积岩的特殊岩性体,在济阳坳陷的成盆期,伴随着构造运动,发生了多期岩浆活动,在下第三系地层中发育了形态、成因各异的火成岩体。根据火成岩的地震反射外形特征,总结归纳了不同类型火成岩体的地震相特征,运用一系列的物探新技术、新方法,对火成岩进行了地震识别及综合解释,为火成岩的勘探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 地震识别 构造描述方法 研究 层位综合标定 调谐振幅 瞬时振幅 油气勘探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eismic low-frequency shadows and its application 被引量:25
3
作者 贺振华 熊晓军 边立恩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08年第4期301-306,共6页
Strong low-frequency energy beneath a hydrocarbon reservoir is called a seismic low-frequency shadow and can be used as a hydrocarbon indicator (Tarter et al., 1979) bu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the observed low-fre... Strong low-frequency energy beneath a hydrocarbon reservoir is called a seismic low-frequency shadow and can be used as a hydrocarbon indicator (Tarter et al., 1979) bu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the observed low-frequency shadow is still unclear. To stud) the mechanism, we performed seismic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geological models with a hydrocarbon-bearing zone using the 2-D diffusive-viscous wave equation which car effectively mode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elocity dispersion and transform the seismic dat~ centered in a target layer slice within a time window to the time-frequency domain by usinl time-frequency signal analysis and sort the frequency gathers to common frequency cubes. Then, we obser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ismic low-frequency shadow in the common frequency cubes.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reveal that the main mechanism of seismic lowfrequency shadows is attributed to high attenuation of the medium to high seismic frequency components caused by absorption in the hydrocarbon-filled reservoir. Results from a practical example of seismic low-frequency shadows show that it is possible to identify the reservoir by the low-frequency shadow with high S/N seismic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low-frequency shadow numerical simulation diffusive-viscous waveequation velocity dispersion reservoir identification
下载PDF
小波变换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7
4
作者 李金龙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91-97,共7页
简要介绍小波变换的方法 ,并给出了小波变换在地震前兆和爆破识别等方面的一些应用 。
关键词 小波变换 信号处理 地震前兆 爆破识别 二进小波分析 地震信号 震相
下载PDF
地震切片技术在安达工区的应用 被引量:22
5
作者 雷明 王建功 +3 位作者 刘彩艳 史忠生 韩小强 吴伟航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18-422,共5页
地震切片包括水平切片、沿层切片和地层切片,是目前全三维地震综合解释的常用手段。本文从实际资料应用的角度,分别论述了三种类型地震切片的地球物理涵义、地质意义、使用特点和适用条件,在细分层、高精度等时对比层序地层格架下,利用... 地震切片包括水平切片、沿层切片和地层切片,是目前全三维地震综合解释的常用手段。本文从实际资料应用的角度,分别论述了三种类型地震切片的地球物理涵义、地质意义、使用特点和适用条件,在细分层、高精度等时对比层序地层格架下,利用关键井测井曲线等资料约束,应用沿层切片与地层切片技术,识别并刻画了大庆滨北安达工区上白垩统嫩江组一段两期次的水下分流河道平面展布形态及规模,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同时也认识到:由于地层切片是两个相邻界面间根据厚度按等比例关系内插出的一系列界面,在垂向上展布的地层形态基本上与子波反映的形态一致,因此地层切片超越了层拉平的概念,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地震切片作为单一技术需要加强适用条件的分析,并且要与其他的地质、地球物理技术配套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达工区 层序地层格架 地震沉积学 水平切片 沿层切片 地层切片 河道识别
下载PDF
基于地震属性各向异性的火山机构识别技术 被引量:20
6
作者 邵锐 孙彦彬 +1 位作者 于海生 王海燕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43-348,共6页
本文通过对地震资料的分方位处理,分别提取各方位的地震属性,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地震属性,通过属性方位椭圆拟合,求取该属性椭圆的"扁率",用椭圆"扁率"来表征储层的各向异性,并在此基础上识别火山机构.本文提出了... 本文通过对地震资料的分方位处理,分别提取各方位的地震属性,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地震属性,通过属性方位椭圆拟合,求取该属性椭圆的"扁率",用椭圆"扁率"来表征储层的各向异性,并在此基础上识别火山机构.本文提出了基于地震属性各向异性的火山机构识别方法,利用叠前地震资料分方位提取地震属性,并对方位地震属性值进行椭圆拟合,利用椭圆扁率来表征各向异性的大小,并基于此来识别火山机构.本文对方法的流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对方法的适用条件作了简要的说明,并用实际地震资料进行了效果检验,对检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属性 各向异性 火山机构 识别
下载PDF
地震属性综合分析技术在泥岩隔夹层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7
作者 高磊 明君 +2 位作者 闫涛 赵海峰 李宾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4期101-105,共5页
渤中26油田4-1992砂体中泥岩隔夹层的发育影响了对该砂体的高效开发。为了预测研究区泥岩隔夹层的横向分布范围,在精细分析该区隔夹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地层切片技术与地震属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隔夹层的成因进行了... 渤中26油田4-1992砂体中泥岩隔夹层的发育影响了对该砂体的高效开发。为了预测研究区泥岩隔夹层的横向分布范围,在精细分析该区隔夹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地层切片技术与地震属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隔夹层的成因进行了细致分析;在用不同的属性计算方法进行多种实验分析后,优选了均方根振幅、负振幅之和以及能量半衰时3种地震属性,并采用地震属性聚类分析的综合研究思路,对研究区隔夹层的横向分布范围进行了识别与刻画。通过分析认为,研究区泥岩隔夹层主要发育在砂体的中部,并呈现出不稳定的横向分布特点。该研究思路对其他复杂断块油田隔夹层的识别与刻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为类似油田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属性 聚类分析 隔夹层的成因 隔夹层的识别 渤中26油田
下载PDF
农村典型砌体结构房屋安全及抗震检测与鉴定 被引量:18
8
作者 张敏强 刘保东 +2 位作者 李玉忠 杨殊珍 冯文章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4-129,共6页
目前,农村居住用房、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用房绝大部分都是砌体结构房屋,大多未经正规设计和施工,安全性能和抗震性能普遍较差。本文以河北省某农村一单层坡屋顶砌体结构房屋为例,依据相关规范和标准,通过外观检测、构件材料强度检测、... 目前,农村居住用房、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用房绝大部分都是砌体结构房屋,大多未经正规设计和施工,安全性能和抗震性能普遍较差。本文以河北省某农村一单层坡屋顶砌体结构房屋为例,依据相关规范和标准,通过外观检测、构件材料强度检测、振动测试等检测手段,对其安全性和抗震性能进行了检测。结合PKPM软件的验算,对其安全性和抗震性能进行了鉴定,并对鉴定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简要的处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砌体房屋 安全性 抗震性能 检测鉴定
下载PDF
胜利油田罗家地区泥岩裂缝油气藏地震识别与描述技术 被引量:17
9
作者 苏朝光 刘传虎 高秋菊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71-377,共7页
随着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形势的发展 ,从过去单纯以寻找构造油气藏为主转变为现在寻找较为复杂的隐蔽油气藏为主。泥岩裂缝油气藏作为一种特殊的隐蔽油气藏类型 ,在济阳拗陷的沾化、车镇、东营等生油凹陷广泛分布 ,并有多口井获得了高产商... 随着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形势的发展 ,从过去单纯以寻找构造油气藏为主转变为现在寻找较为复杂的隐蔽油气藏为主。泥岩裂缝油气藏作为一种特殊的隐蔽油气藏类型 ,在济阳拗陷的沾化、车镇、东营等生油凹陷广泛分布 ,并有多口井获得了高产商业油流 ,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本文通过对胜利油田罗家地区沙三段泥岩裂缝油气藏进行系统研究 ,划分了该区有利的沉积相带 ,认为灰质泥岩发育区易形成泥岩裂缝油藏 ;根据应力作用形式 ,划分了三种应力场 :断层应力、构造应力和地层压力 ,本文认为利用最大构造曲率法和地层异常高压预测泥岩裂缝发育段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总结了泥岩裂缝油气藏在正极性剖面上对应负反射系数的地震反射特征和低速度特征 ,应用正演模型技术 ,总结了不同地质条件下泥岩裂缝的振幅、频率特征 ;提出了泥岩裂缝储层地球物理特征重构技术 ,利用本区具有代表性的浅侧向电阻率和 2 .5 m电阻率曲线对泥岩裂缝油气藏进行了地球物理特征曲线的重构 ,在实际资料的运用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岩裂缝油气藏 胜利油田 地震识别 构造曲率 地球物理特征重构 储层特征反演
下载PDF
生物礁、滩、灰泥丘沉积特征及地震识别 被引量:16
10
作者 何永垚 王英民 +3 位作者 许翠霞 李冬 吴宇翔 赵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71-984,822-823,共14页
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的生物礁、滩及灰泥丘实例分析,寻求三者的识别方法,建立地震识别标志。依据生物礁、滩及灰泥丘沉积特征及其地球物理响应,提出"三角分类"方案,相应归纳出"点、线、面、体、时"综合地震识别法,其中... 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的生物礁、滩及灰泥丘实例分析,寻求三者的识别方法,建立地震识别标志。依据生物礁、滩及灰泥丘沉积特征及其地球物理响应,提出"三角分类"方案,相应归纳出"点、线、面、体、时"综合地震识别法,其中"点"即分析单个地质体的地震反射结构和构型,"线"即分析地质体的沉积环境,"面"即刻画地质体的平面分布,"体"即刻画地质体的空间分布,"时"即解剖地质体的纵向旋回性。应用该方法在南海西北部深水区共识别出了5类生物礁、3类滩和2类灰泥丘。其中生物礁具有低频、中—强振幅、中连续反射结构,丘状反射构型,内部具有海侵—海退旋回,位于构造高部位,沉积于高能环境;滩呈低频、中连续、中—强振幅地震反射结构,席状地震反射构型,位于构造斜坡带,形成于高能环境;灰泥丘具有低频、强振幅、非连续反射结构,丘状地震反射构型,位于斜坡相对底部位,沉积于低能环境。"点、线、面、体、时"识别方法将沉积特征、环境能量、地球物理响应及旋回分析有机结合,能可靠地识别生物礁、滩及灰泥丘,揭示出南海西北部深水区局部发育生物礁,广泛发育碳酸盐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 灰泥丘 地震识别 南海西北部
下载PDF
Submarine Landslides on the North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4
11
作者 WANG Weiwei WANG Dawei +4 位作者 WU Shiguo VOKER David ZENG Hongliu CAI Guanqiang LI Qingpi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83-100,共18页
Recent and paleo-submarine landslid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within strata in deep-water areas along continental slopes, uplifts, and carbonate platforms on the north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 In... Recent and paleo-submarine landslid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within strata in deep-water areas along continental slopes, uplifts, and carbonate platforms on the north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 In this paper, high-resolution 3D seismic data and multibeam data based on seismic sedimentology and geomorphology are employed to assist in identifying submarine landslides. In addition, deposition models are proposed that are based on specific geological structures and features, and which illustrate the local stress field over entire submarine landslides in deep-water areas of the SCS. The SCS is one of the largest fluvial sediment sinks in enclosed or semi-enclosed marginal seas worldwide. It therefore provides a set of pre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submarine landslides, including rapid sediment accumulation, formation of gas hydrates, and fluid overpressure. A new concept involving temporal and spatial analyses is tested to construct a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marine landslides and different time scale trigger mechanisms, and three mechanisms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spatial scale and temporal frequency: evolution of slope gradient and overpressure,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tectonic events. Submarine landslides that are triggered by tectonic events are the largest but occur less frequently, while submarine landslides trigger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slope gradient and overpressure evolution are the smallest but most frequently occurring events. In summary,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formation of submarine landslides is a complex process involving the operation of different factors on various time sca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China Sea SUBMARINE LANDSLIDES seismic identification TRIGGERING mechanism
下载PDF
阿姆河右岸区块生物礁特征与识别方法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玲 张研 +2 位作者 吴蕾 马晓宇 徐明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0-33,共4页
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区块储集层以礁灰岩为主,在该储层之上发育着巨厚的膏盐岩地层,使其地震勘探的难度增大。为此,依据该区块礁灰岩的分布特点,综合测井、地质资料建立了沉积模型、储层模型和地震正演模型,分析了礁体的地球物理响应... 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区块储集层以礁灰岩为主,在该储层之上发育着巨厚的膏盐岩地层,使其地震勘探的难度增大。为此,依据该区块礁灰岩的分布特点,综合测井、地质资料建立了沉积模型、储层模型和地震正演模型,分析了礁体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和测试资料,从单井上识别礁体;引入"地震相"的研究思路,利用地震属性,对礁体平面分布进行预测;根据上覆膏盐层厚度变化、目的层碳酸盐岩厚度的变化,采用"时差厚度"法进行礁体识别,初步探索出一套适合于该区的基于叠后地震资料的礁体识别方法。利用该方法提高了生物礁的识别精度,在该区块相继发现了一批可供钻探的生物礁,钻遇生物礁的探井成功率从中方接手前的33%提高到现今的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姆河右岸区块 土库曼斯坦 生物礁 碳酸盐岩 膏盐层 地震勘探 识别
下载PDF
基于地震资料的三种岩性流体预测方法对比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刘伟 曹思远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918-1923,共6页
利用地震资料识别储层流体是储层预测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储层流体的识别是通过流体识别因子来实现的.首先引入三种流体识别因子并介绍其预测流体的方法原理,在此基础上以湿砂岩和含气砂岩为例,对比分析了不同流体识别因子对流体的敏感度... 利用地震资料识别储层流体是储层预测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储层流体的识别是通过流体识别因子来实现的.首先引入三种流体识别因子并介绍其预测流体的方法原理,在此基础上以湿砂岩和含气砂岩为例,对比分析了不同流体识别因子对流体的敏感度,然后通过一个具体实例进一步验证了不同方法的特点.分析结果表明,第三种方法对流体的敏感度最高,能更准确地表征岩石孔隙中流体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 流体识别 纵波波阻抗 横波渡阻抗
下载PDF
曲率方位加强技术在识别低序级断层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4
作者 刘松鸣 武刚 +3 位作者 文晓涛 房环环 李雷豪 谭琴辉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7-41,共5页
传统的地震体曲率属性分析通常不能有效利用地震数据中的方位信息,考虑到断层及裂缝发育的方向性,文中提出利用加强的曲率方位信息进行断层分析的方法。由于噪声对体曲率属性分辨率影响很大,对于较难识别的低序级断层,首先通过各向异性... 传统的地震体曲率属性分析通常不能有效利用地震数据中的方位信息,考虑到断层及裂缝发育的方向性,文中提出利用加强的曲率方位信息进行断层分析的方法。由于噪声对体曲率属性分辨率影响很大,对于较难识别的低序级断层,首先通过各向异性扩散滤波对地震数据进行滤波处理,然后通过推导出的方位滤波算子和改进后的体曲率属性进行分方位处理,最后结合三维French模型和实际地震剖面说明文中方法的准确性。研究分析表明:将方位信息与体曲率属性相结合,能够排除非期望方向的信息干扰,突出特定方向的信息,为后期解释提供有力依据;方位加强后的体曲率属性切片效果比常规方法求取的方位体曲率属性分辨率更高,低序级断层显示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曲率属性 方位加强 低序级断层 地震属性 断层识别
下载PDF
OVT域地震资料属性分析技术在断裂精细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5
作者 孟阳 许颖玉 +3 位作者 李静叶 徐涛 王红 张小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2期289-294,19,共7页
宽方位地震数据包含丰富的方位角和炮检距信息,经过OVT域处理后对小断层的刻画和微幅构造的描述有良好效果。本文从各地震属性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使用GeoEast解释系统对分方位地震数据进行解释性处理,优选出针对断层识别敏感的曲率属性... 宽方位地震数据包含丰富的方位角和炮检距信息,经过OVT域处理后对小断层的刻画和微幅构造的描述有良好效果。本文从各地震属性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使用GeoEast解释系统对分方位地震数据进行解释性处理,优选出针对断层识别敏感的曲率属性,对ZJB区块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的小断层开展精细识别,厘清工区内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的断裂特征,为后续的水平井轨迹设计以及钻遇储层提供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VT域资料 GeoEast系统 分方位 地震属性 断裂识别 ZJB区块
下载PDF
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体的地震综合识别及预测 被引量:12
16
作者 曾富英 罗霞 +4 位作者 肖红平 赵泽辉 王志宏 范文芳 贺峰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9年第4期270-274,共5页
根据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在精细层位标定和解释的基础上,总结不同火山岩体在常规地震剖面的多种反射特征,建立火山岩体的地震相识别模式,同时采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直接识别和预测火山岩体的位置及分布范围。在重点... 根据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在精细层位标定和解释的基础上,总结不同火山岩体在常规地震剖面的多种反射特征,建立火山岩体的地震相识别模式,同时采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直接识别和预测火山岩体的位置及分布范围。在重点研究的5个断陷中,综合识别出新火山岩体49个,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火山岩体 地震识别 地震属性分析
下载PDF
碳酸盐岩潜山中火成岩体的地震识别与预测——以塔里木油田英买力地区为例 被引量:10
17
作者 陈广坡 潘文庆 +3 位作者 郑多明 张亚光 崔海峰 巩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7-93,131+125,共7页
碳酸盐岩潜山由于经历了长期的风化剥蚀,岩溶储集体非常发育,而火成岩体(侵入岩和喷发岩)的发育,导致碳酸盐岩潜山进一步复杂化。由于火成岩的地震响应特征与岩溶的地震响应特征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使得对碳酸盐岩岩溶型储集体的识别... 碳酸盐岩潜山由于经历了长期的风化剥蚀,岩溶储集体非常发育,而火成岩体(侵入岩和喷发岩)的发育,导致碳酸盐岩潜山进一步复杂化。由于火成岩的地震响应特征与岩溶的地震响应特征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使得对碳酸盐岩岩溶型储集体的识别和预测更加困难。为了对碳酸盐岩潜山发育的火成岩进行识别和预测,本文通过对典型地区的岩溶型储集体、火成岩体的地震反射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建立了四种火成岩地震相模式,并总结出了一套利用地震相干、沿层地震属性特征与地震剖面的地震相特征相结合的方法。将该套方法用于塔里木盆地塔北英买力地区碳酸盐岩潜山的火成岩识别和预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潜山 火成岩 地震相 地震识别 预测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识别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徐华宁 梁蓓雯 +1 位作者 张光学 吴能友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49-51,共3页
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改变沉积地层的声学特征,使得多道地震勘探成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手段。地震识别首先通过地震剖面上独特的地震反射特征初步判断,然后经过地震反演获得地层的速度场分布,从而确定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及分布。南... 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改变沉积地层的声学特征,使得多道地震勘探成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手段。地震识别首先通过地震剖面上独特的地震反射特征初步判断,然后经过地震反演获得地层的速度场分布,从而确定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及分布。南海北部陆坡是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并稳定存在的有利区域,其多道地震反射剖面上具有明显的天然气水合物存在标志,包括强振幅的似海底反射(BSR)、振幅空白带、BSR与地层斜交等典型地震反射特征。文章以南海北部陆坡区的多道高分辨率地震数据为基础,探讨了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识别的地震成像和波阻抗反演这二个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结果不但突出了含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的地震反射特征,而且得到与天然气水合物最相关的地层岩性参数———声波速度;地震反射特征与速度场异常分别为天然气水合物的识别提供了定性和定量的地球物理证据;根据声波速度场的分布,可以推断存在于研究区地层的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在靠近BSR的上覆沉积地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水合物 地震响应 速度 识别 南海 大陆坡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最近邻算法的断层识别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邹冠贵 任珂 +2 位作者 吉寅 丁建宇 张少敏 《煤田地质与勘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23,共9页
断层是影响煤矿安全的致灾地质因素,查明断层特征是煤矿三维地震勘探的主要目的之一。常规断层解释中采用的人机交互解释方法,其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解释者的经验。为提高断层解释精度,提出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和最近邻算法来检测... 断层是影响煤矿安全的致灾地质因素,查明断层特征是煤矿三维地震勘探的主要目的之一。常规断层解释中采用的人机交互解释方法,其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解释者的经验。为提高断层解释精度,提出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和最近邻算法来检测沿目标层断层分布的方法。首先,选择峰峰矿区羊东煤矿作为研究区域,从矿区高精度处理后获得的三维地震数据中提取10个地震属性;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将上述10个地震属性整合为6个综合属性;同时,将属性信息与从矿区15口井和3条巷道确定的139个点的断层信息相结合,构建已知数据信息;在该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分别组建出数据集1和数据集2两种数据集,2种数据集的训练集与测试集的比分别为9∶1和3∶7。利用这些数据集以及十折交叉验证的方法,开展基于最近邻算法(kNN)的断层识别准确率测试,数据集1的测试准确率为87.75%,数据集2的测试准确率为71.63%;这表明训练数据量越大,断层识别准确率越高,从而也说明高密度三维地震在该方法的应用中存在一定优势。在对kNN模型的分类性能进行测试时,使用通过PCA进行降维处理的数据作为输入,计算出的分类准确率分别为89.23%和73.79%;这是因为PCA降低了原始输入特征的维数,从而减少了所需的计算量并提高了这些特征的表征能力。综合结果表明,结合PCA和kNN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断层分布,减少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断层解释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多属性 主成分分析 最近邻算法 断层识别 峰峰矿区羊东煤矿
下载PDF
Seismic low-frequency-based calculation of reservoir fluid mobility and its applications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学华 贺振华 +2 位作者 朱四新 刘伟 钟文丽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12年第3期326-332,362,共8页
Low frequency content of seismic signals contains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reservoir fluid mobility. Based on the asymptotic analysis theory of frequency-dependent reflectivity from a fluid-saturated poroelastic med... Low frequency content of seismic signals contains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reservoir fluid mobility. Based on the asymptotic analysis theory of frequency-dependent reflectivity from a fluid-saturated poroelastic medium, we derive the computational implementation of reservoir fluid mobility and present the determination of optimal frequency in the implementation. We then calculate the reservoir fluid mobility using the optimal frequency instantaneous spectra at the low-frequency end of the seismic spectrum. The methodology is applied to synthetic seismic data from a permeable gas-bearing reservoir model and real land and marine seismic data.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fluid mobility shows excellent quality in imaging the gas reservoirs. It is feasible to detect the loc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as reservoirs and reduce the non-uniqueness and uncertainty in fluid ident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id mobility seismic low-frequency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fluid identification instantaneous spectral decomposi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