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库赛湖地震(M_S8.1)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204
1
作者 徐锡伟 陈文彬 +7 位作者 于贵华 马文涛 戴华光 张志坚 陈永明 何文贵 王赞军 党光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3,T001-T004,共17页
震后野外考察表明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库赛湖地震 (MS8 1)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带库赛湖段上 ,发震断层具有高速率左旋滑动的基本特征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达 (14 8± 2 4 )mm/a ;地震地表破裂带沿库... 震后野外考察表明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库赛湖地震 (MS8 1)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带库赛湖段上 ,发震断层具有高速率左旋滑动的基本特征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达 (14 8± 2 4 )mm/a ;地震地表破裂带沿库赛湖段西起布喀达板峰东缘 (91°0 8′E) ,向东经库赛湖北缘、青藏公路 2 894里程碑、玉珠峰南麓 ,东止于青藏公路东 70km附近 (94°4 8′E) ,地震地表破裂带沿N70°~ 90°W走向线状展布 ,全长约 35 0km ,由一系列走向N4 5°~ 5 0°E拉开状张裂缝、走向N6 0°~ 75°E张剪切裂缝、走向N80°W剪切裂缝以及隆起鼓包或开裂陷坑等斜列状组合而成 ,显示出纯剪切走滑的破裂特征 ,最大左旋水平位移 6m ;宏观震中位于昆仑山口西 80~ 90km附近的库赛湖东北角山麓地带 ,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 30 0m ,在库赛湖北岸至山麓地带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和由地震动或重力效应引起的次生破裂带总宽度可达 2km。库赛湖地震地表破裂的左旋走滑特征表明 ,青藏高原物质确实存在着向东的滑移或流动 ,东昆仑断裂带东部与库赛湖段斜列的东大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1年 11月 昆仑山 地震地形破裂 地震断层 发震构造 库赛湖地震
下载PDF
2013年吉林前郭—乾安震源区中强地震矩张量反演与区域孕震环境研究 被引量:36
2
作者 吴微微 杨建思 +6 位作者 苏金蓉 杜文康 高瑜 郑钰 田宝峰 刘莎 吴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541-2554,共14页
2013年10月31日11时03分,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发生M_S5.5级地震,11时10分,震区再发生Ms5.0级地震.截止2013年11月23日,吉林前郭-乾安地区(本文统称为前郭-乾安震源区)已经发生Ms5.0级以上地震5次.虽然震源区外围中... 2013年10月31日11时03分,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发生M_S5.5级地震,11时10分,震区再发生Ms5.0级地震.截止2013年11月23日,吉林前郭-乾安地区(本文统称为前郭-乾安震源区)已经发生Ms5.0级以上地震5次.虽然震源区外围中强地震活跃,但在前郭-乾安震源区内,据历史地震资料记载,仅2006年3月31日在距离本次地震序列以西8 km处发生过一次乾安、前郭交界Ms5.1级地震.除此之外,距离震源区90 km处,曾于公元1119年2月发生过M6.7级地震.为了更好地认识区域孕震环境,本文利用吉林、辽宁、内蒙古以及黑龙江数字地震台网的三分向宽频带波形资料,建立了适用于这些台站的分区速度结构模型,反演了2013年10月31日-11月23日前郭-乾安震源区M_L≥4.5级中强地震的矩张量解.结果显示,几次中强地震均呈现逆断层兼少量走滑性质,其中NW走向的节面Ⅰ为此次中强地震序列的断层面,发震断层的优势走向集中在320°左右,优势倾角分布在38°-65°.根据矩张量反演结果,结合地震序列重新定位(郑钰,待发表)后的空间分布情况,我们推测此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可能是震源区基底深部一条NW向隐伏逆冲断层,这条断层延伸至地表的位置可能位于震源区北侧靠近124°经度隆起带附近.此外,震源区的发震构造和浅部应力场可能是在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的挤压应力场背景下,受控于郯庐断裂带右行走滑的次级应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矩张量反演 中强地震 地震断层
下载PDF
玉树地震地表破裂与宏观震中 被引量:28
3
作者 马寅生 张永双 +8 位作者 胡道功 杨农 龙长兴 侯春堂 闫鹏 吴中海 杨振宇 雷伟志 谭成轩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0年第2期115-128,共14页
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40.7秒,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MS7.1级地震。通过现场调查发现,玉树地震形成了东西两条地表破裂带——玉树地表破裂带和隆宝滩地表破裂带,分别沿玉树活动断裂、隆宝滩活动断裂的上盘发育,两条地表破裂带... 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40.7秒,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MS7.1级地震。通过现场调查发现,玉树地震形成了东西两条地表破裂带——玉树地表破裂带和隆宝滩地表破裂带,分别沿玉树活动断裂、隆宝滩活动断裂的上盘发育,两条地表破裂带均呈NW向延伸,二者之间相距22km。隆宝滩地表破裂带,总体走向290°,长21.5km,呈左旋走滑运动,左旋走滑位移量约1m。玉树地表破裂带,总体走向310°,长度23km,可进一步分为三段。西段和中段表现为左旋走滑,东段表现为左旋走滑逆冲运动。最大左旋走滑位移量在郭央烟宋多附近,达2.4m。根据地震地表破裂的位移量大小和建筑物破坏情况认为,玉树地震宏观震中在郭央烟宋多附近,宏观震中坐标为:北纬33°03′11″、东经96°51′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活动断裂 地震断裂
下载PDF
与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断层有关的几个问题讨论 被引量:20
4
作者 晁洪太 李家灵 +1 位作者 崔昭文 赵清玉 《华北地震科学》 1997年第4期18-25,共8页
在总结前人工作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几年来1:5万活断层地质填图获得的野外新资料,就1668年郯城地震断层有关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这些问题包括1668年地震断层的展布、断层的粘滑段和蠕滑段、断层的破裂... 在总结前人工作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几年来1:5万活断层地质填图获得的野外新资料,就1668年郯城地震断层有关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这些问题包括1668年地震断层的展布、断层的粘滑段和蠕滑段、断层的破裂机制、断层的滑动行为以及断层的分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郯-庐断裂带 地震 断层 震级
下载PDF
活动断裂带附近地下水中的氢同位素变化与地震关系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赵永红 白竣天 +2 位作者 李小凡 贾科 陈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09-1915,共7页
本文主要研究活动断裂带附近地下水中的氢同位素变化与地震的相关性。2009年1月初,我们在汶川地震的发震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南缘的雅安进行考察,并开始采集地热深井的地下水样品,到5月初结束。在采样期间,龙门山断裂带发生4~5级余... 本文主要研究活动断裂带附近地下水中的氢同位素变化与地震的相关性。2009年1月初,我们在汶川地震的发震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南缘的雅安进行考察,并开始采集地热深井的地下水样品,到5月初结束。在采样期间,龙门山断裂带发生4~5级余震多次。对所采地下水样品氢同位素δD值的分析结果表明,发震断裂带附近地下水中的氢同位素异常与该断裂带上4.0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相关性。从氢同位素δD值随时间变化曲线可看出,(1)震前氢同位素δD值由背景值逐渐降低,震后升高,然后再逐渐回归背景值;(2)地震的级别越大,氢同位素δD值变化越显著;(3)从氢同位素δD值开始系统地降低到地震发生,这个过程大约可持续一周左右时间,属于临震预报的时间范畴。从本研究结果可得出地下水中氢同位素δD值异常能够反映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可作为5.0级以上地震临震预测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前兆 地下水 氢同位素 发震断层
下载PDF
2002年12月14日甘肃玉门5.9级地震的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何文贵 郑文俊 +2 位作者 赵广堃 马尔曼 董治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88-697,共10页
野外调查结果表明,2002年12月14日发生在甘肃省玉门地区的5.9级地震,其宏观震中和仪器震中都位于祁连山北缘断裂上。仪器震中为39.8°N,973°E;宏观震中为397°N,973°E。震中区烈度为Ⅷ度,极震区呈长椭圆形,长轴走向N6... 野外调查结果表明,2002年12月14日发生在甘肃省玉门地区的5.9级地震,其宏观震中和仪器震中都位于祁连山北缘断裂上。仪器震中为39.8°N,973°E;宏观震中为397°N,973°E。震中区烈度为Ⅷ度,极震区呈长椭圆形,长轴走向N65°W,长度为15km;短轴走向N25°E,长度为12km。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应为祁连山北缘断裂内的次级断裂——旱峡-大黄沟断裂,地震为该断裂最新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门5.9级地震 发震构造 祁连山北缘断裂 地质特征
下载PDF
发震断层面上潮汐有效剪切应力增量的计算与加卸载的确定 被引量:18
7
作者 蒋骏 张雁滨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72-83,共12页
发震断层面上潮汐有效剪切应力增量的数值计算是应用响应比理论的一个关键性基础问题。本文根据潮汐形变理论及弹性力学理论,导出了直接、严密和实用的潮汐有效剪切应力增量的数值计算公式,给出了判断加载、卸载区间的直接公式──潮... 发震断层面上潮汐有效剪切应力增量的数值计算是应用响应比理论的一个关键性基础问题。本文根据潮汐形变理论及弹性力学理论,导出了直接、严密和实用的潮汐有效剪切应力增量的数值计算公式,给出了判断加载、卸载区间的直接公式──潮汐有效剪切应力增量对时间一阶微分的解析表达式,最后还给出了一些应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断层 断层面 潮汐 有效应力 载荷试验
下载PDF
2003年大姚地震震中区的速度和衰减结构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伟君 陈凌 +1 位作者 陈棋福 刘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70-779,共10页
使用2003年7月21日和10月20日云南省大姚县M6.2、M6.1地震震后流动数字化地震监测台网所记录的地震走时和波形资料,反演了震中区的Vp、Vs和Qp的三维结构.前人根据余震分布推测该震区存在一条北西西走向右旋走滑断裂带.三维结果表明... 使用2003年7月21日和10月20日云南省大姚县M6.2、M6.1地震震后流动数字化地震监测台网所记录的地震走时和波形资料,反演了震中区的Vp、Vs和Qp的三维结构.前人根据余震分布推测该震区存在一条北西西走向右旋走滑断裂带.三维结果表明,Vp和Qp的低值异常可以佐证该断裂带的存在;但除此断裂带,可能还存在一条北北东向断裂带,倾向西,表现为低Vp、Vs以及低Qp异常,并且异常深度达到8—10km.因此,大姚震中区可能存在两条相互交错的断层,这与整个南北带断层的交错特征非常相似.另外我们推断该北北东向断裂带在南北方向可能有较长的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姚地震 速度结构 衰减结构 地震断裂带
下载PDF
采用精确定位小震资料反演伽师地震断层面 被引量:14
9
作者 杨超群 孟凡顺 万永革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865-2871,共7页
大地震发生后,大量余震在断层面及其附近发生.假定地震发震断层可以用一个平面来模拟,且设大多数余震发生在这个断层面的附近,则可以通过余震震源位置参数来求解发震断层的走向、倾角及位置.本文采用2003年2月24日新疆伽师M_S 6.8地震... 大地震发生后,大量余震在断层面及其附近发生.假定地震发震断层可以用一个平面来模拟,且设大多数余震发生在这个断层面的附近,则可以通过余震震源位置参数来求解发震断层的走向、倾角及位置.本文采用2003年2月24日新疆伽师M_S 6.8地震后小震精确定位的数据作为反演资料,并根据小震丛集性原则,尝试用数学方法先对数据进行筛选再反演,最后得到该地震断层面走向为274.3°,倾角为22.3°,结束表明,该方法精确程度更高,从而验证了这种做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地震 地震断层面 提高精度 反演
下载PDF
新疆尼勒克1812年地震断层构造特征 被引量:11
10
作者 尹光华 蒋靖祥 +1 位作者 张勇 李军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3-186,共4页
研究了 1812年尼勒克地震断层的展布、构造类型和组合型式等地表特征 ,认为属倾滑型地震 .破裂展布与逆冲性质的喀什河断裂一致 ,可分为三段 .地震破裂的类型有正断层、走滑正断层、逆断层和地震裂缝四种 ,连续性较差 ,垂直错距约为水... 研究了 1812年尼勒克地震断层的展布、构造类型和组合型式等地表特征 ,认为属倾滑型地震 .破裂展布与逆冲性质的喀什河断裂一致 ,可分为三段 .地震破裂的类型有正断层、走滑正断层、逆断层和地震裂缝四种 ,连续性较差 ,垂直错距约为水平位移的 4倍 ,断裂带东西两端具有不同的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12年尼勒克地震 地震断层 地表形变带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定量参数提取——以1709年中卫南M7(1/2)地震为例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超 雷启云 +2 位作者 余思汗 杨顺 王银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3-123,I0001,共12页
本文首先介绍了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获取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缩写为DEM)和地貌数据(正射影像)的作业流程,对比分析了三种不同质量密集点云生成的DEM在水平位置和高程上的差异;然后以1709年中卫南M7(1/2)大地震的主体... 本文首先介绍了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获取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缩写为DEM)和地貌数据(正射影像)的作业流程,对比分析了三种不同质量密集点云生成的DEM在水平位置和高程上的差异;然后以1709年中卫南M7(1/2)大地震的主体地表破裂带为例,提取其上地震断层的垂直位错量和水平位移量。研究结果显示:高质量密集点云生成的DEM分辨率可达厘米级,且处理时间不需太长,其水平位置和高程与另外两种质量密集点云生成的DEM差异均小于0.100 m;基于高质量密集点云可生成6.33 cm/pix分辨率的DEM,提取1709年中卫南地震地表破裂带上地震断层的垂直位错量为(0.704±0.293) m,水平位移量为5.1 m,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吻合,因此可以代表该地震的同震位移,这表明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能够获取地震地表破裂带典型场点的高分辨率地形地貌数据,并基于生成的DEM可进一步提取地震断层的定量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 密集点云 DEM 地震地表破裂带 地震断层 同震位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断层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戴华光 贾云鸿 +2 位作者 刘洪春 苏向洲 陈永明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38-43,共6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调查资料表明,伴随每次大地震的发生,都将产生规模不等的地震断层。本文研究了该区地震断层的分布规律、类型以及与先存断裂的关系等,同时对研究区不同地段的地壳稳定性进行了初步评价。
关键词 地震 断层 活动断裂 地震构造带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唐山断裂现代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周海涛 郭良迁 张立成 《华北地震科学》 2009年第3期17-22,共6页
利用1984~2008年唐山台跨断层基线和水准数据,分时段研究断层的运动特征,计算出唐山断裂水平形变、垂直形变特征及断层活动速率。求解断层及周边地区的的应变特征和主应变方向,研究唐山断裂的活动特征。探讨唐山断裂活动与地震活动... 利用1984~2008年唐山台跨断层基线和水准数据,分时段研究断层的运动特征,计算出唐山断裂水平形变、垂直形变特征及断层活动速率。求解断层及周边地区的的应变特征和主应变方向,研究唐山断裂的活动特征。探讨唐山断裂活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断层 断层形变 基线 水准
下载PDF
2012和2013年广东新丰江锡场2次M_S4.8地震发震构造的确定 被引量:10
14
作者 邵叶 刘特培 刘吉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2-140,共9页
利用广东新丰江锡场2012和2013年2次MS4.8地震震中附近的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精定位小震资料,依据小震丛集发生在大震断层面及附近的原则,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和高斯-牛顿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反演得到了锡场附近2条相交断层的详细参数及地... 利用广东新丰江锡场2012和2013年2次MS4.8地震震中附近的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精定位小震资料,依据小震丛集发生在大震断层面及附近的原则,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和高斯-牛顿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反演得到了锡场附近2条相交断层的详细参数及地理分布。NEE向断层F1的走向为78.5°,倾角为87.7°,长度约8.2km,以右旋走滑错动为主;NW向断层F2的走向为137.3°,倾角为87.9°,长度约5.9km,以左旋走滑错动为主。用断层附近ML3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证明反演结果是可靠的,并由2次4.8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判断出各自的发震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断层面 震源机制解 发震构造 锡场地震
下载PDF
不同类型地震断层上的固体潮汐库仑破裂应力特征 被引量:10
15
作者 许亚吉 吴小平 +3 位作者 阎春恒 黄雍 王莹 李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56-763,共8页
计算和研究了不同类型地震断层上的潮汐库仑破裂应力及其随纬度变化特征;通过对全球20395个地震断层发震时潮汐库仑破裂应力的计算,研究了受到潮汐库仑破裂应力促滑作用的不同类型地震断层的纬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断层上潮汐库仑破裂... 计算和研究了不同类型地震断层上的潮汐库仑破裂应力及其随纬度变化特征;通过对全球20395个地震断层发震时潮汐库仑破裂应力的计算,研究了受到潮汐库仑破裂应力促滑作用的不同类型地震断层的纬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断层上潮汐库仑破裂应力的性质和特征与断层的类型、走向和位置密切相关,同一时间段内不同类型地震断层土的潮汐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特征不同,同一断层在不同纬度处的潮汐库仑破裂应力的大小和符号都存在较大的差别.潮汐库仑破裂应力对断层的促滑作用,对正断层在低纬和中纬地区较突出、对逆断层在中高纬地区较明显、对走滑断层随纬度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断层 潮汐正应力 潮汐剪应力 潮汐库仑破裂应力 纬度特征
下载PDF
“4·20”芦山地震的构造破裂与发震断层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渝生 王运生 +1 位作者 裴向军 罗永红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2-249,共8页
通过对"4.20"芦山地震构造破裂及变形特征的分析研究,阐明触发M=7.0级强烈地震的构造因素是NE向大川-双石断裂的逆断兼右旋走滑错动,断层面最大逆断-右旋滑动量达到1.51m。震中位置应在地震断裂通过的双石-太平区段而非震害... 通过对"4.20"芦山地震构造破裂及变形特征的分析研究,阐明触发M=7.0级强烈地震的构造因素是NE向大川-双石断裂的逆断兼右旋走滑错动,断层面最大逆断-右旋滑动量达到1.51m。震中位置应在地震断裂通过的双石-太平区段而非震害严重的龙门乡。造成龙门乡震害异常的主要因素是该盆地较厚的第四系强烈的场地效应及建筑物结构强度不足。此次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地壳构造应力调整、地壳岩体应力-形变过程进入累进性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地壳破裂扩展方向具有向龙门山中央断裂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构造破裂 地震断层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北川县城震害原因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姜纪沂 迟宝明 +1 位作者 谷洪彪 宋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2-386,共5页
汶川MS8.0地震中,处于映秀—北川断裂带上的北川县城区地震烈度达Ⅺ度。地震断层活动在地表形成了3条破裂带,城区地表破裂带占总面积的比例超过6.5%,使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并引发了滑坡与崩塌灾害,加剧了震害损失。各种成灾机制之间存... 汶川MS8.0地震中,处于映秀—北川断裂带上的北川县城区地震烈度达Ⅺ度。地震断层活动在地表形成了3条破裂带,城区地表破裂带占总面积的比例超过6.5%,使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并引发了滑坡与崩塌灾害,加剧了震害损失。各种成灾机制之间存在相互耦合现象,不良地质现象发育是导致北川县城区震害程度极为严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地震断层 地表破裂 震害效应 北川县城
下载PDF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重新定位、震源机制及应力场反演 被引量:7
18
作者 赵博 高原 马延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06-1020,共15页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了M_(S)6.4地震,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本研究利用双差定位法对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2021年5月18—24日)进行了重新定位,获得331个地震重新定位结果,主震震源位置为(99.869°E,25.689°...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了M_(S)6.4地震,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本研究利用双差定位法对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2021年5月18—24日)进行了重新定位,获得331个地震重新定位结果,主震震源位置为(99.869°E,25.689°N,8.8 km).利用远场Rayleigh面波振幅的频谱陷波相,通过理论地震图的波形拟合,测定了主震震源深度为7.5 km.由于使用了远场数据,基本避免了区域速度模型对深度定位产生的影响,确定的震源深度准确度优于传统的走时定位.本文使用云南省区域地震台网波形数据,对主震及29个M_(L)3.5以上余震进行震源机制反演.反演结果表明,主震为一次走滑型地震,震源机制为节面I走向143°/倾角80°/滑动角-165°,节面II走向50°/倾角75°/滑动角-10°,矩震级为M_(W)6.0.根据余震序列分布情况,推断节面I为发震断层面.利用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的力轴数据,反演得到震源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近NS向(7°).本文研究表明,震源机制反演得到的主压应力方向与上地壳各向异性揭示的主压应力方向有高度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地震 双差定位 发震断裂 震源机制 震源深度 面波振幅谱 应力
下载PDF
1994年台湾海峡7.3级地震发震断层的地震学证据 被引量:7
19
作者 彭美凤 周峥嵘 《华南地震》 2000年第3期9-13,共5页
通过地震学观测资料的分析和研究 ,并综合其他作者的研究成果 ,论证了台湾海峡 1994年 7 3级地震发震断层的主破裂面走向应为北西向 ,地震的发生是由分布于该区域的巴士系构造活动所致。
关键词 地震断层 断层走向 震源机制 应力场
下载PDF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1级地震近断层破坏作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沈军 宋和平 +1 位作者 陈建波 吴国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5-93,共9页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1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北缘东昆仑山、西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交汇的地区。文中介绍了此次地震的近断层破坏作用。此次地震在阿尔金断裂西端近南北向谷地海拔4 900~5 600m东坡形成了近31km长的地震地表破裂带。破裂...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1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北缘东昆仑山、西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交汇的地区。文中介绍了此次地震的近断层破坏作用。此次地震在阿尔金断裂西端近南北向谷地海拔4 900~5 600m东坡形成了近31km长的地震地表破裂带。破裂带主要显示正断层滑动性质,其总体走向近南北,但局部追索北北西和北北东向共轭断裂发育,走向变化很大。受地形及滑塌作用影响,断裂陡坎高度最大可达20m,垂直位移为2m左右,最大水平拉张量也接近1.8m,此外局部还存在近1m的左旋位移。沿断裂发育一个近10hm2的滑坡体,以及大量中小规模的滑坡、崩塌,多为冰碛物、洪积物及残坡积物等松散堆积。虽位于陡峭的山坡上,也未见大规模基岩崩塌、滑坡。通过平地上巨石的翻滚推测,断层附近的最大加速度峰值可达1 g。同时根据不同坡度的边坡崩塌和滚石发育程度估算出距离断层不同距离地区的地震震动峰值加速度。地裂缝分布范围较宽,距断层1km的地区仍可见到长度超过100m的地裂缝。这些地裂缝可能是地震震动、谷地边坡变形及旁支断层地震触发滑动的综合产物。极震区最大烈度估计可达Ⅹ度,综合各方面资料文章提供了该次地震Ⅸ度、Ⅷ度、和Ⅶ度等震线;长轴方向呈NNE-SSW向,与余震方向大致一致。近断层破坏作用包括强地面运动、断层破裂带、地裂缝、滑坡、崩塌、滚石等。它们受到震级、断裂活动性质及场地条件等多因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地震断层 近断层破坏作用 阿什库勒盆地 阿尔金断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