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穿越东非大裂谷内马铁路隧道的抗震分析及断层位错设计 被引量:11
1
作者 宋成辉 李伟 +1 位作者 蒋富强 安爱军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67-876,共10页
内罗毕—马拉巴铁路穿越东非大裂谷,线路隧道穿越许多活动断裂带。在隧道结构设计中既要考虑地震作用,还要考虑断层的位错作用。在隧道抗震和减震设计中,将隧道结构设计成像链条一样的结构特性,使得隧道结构随着地震作用和断层位错,自... 内罗毕—马拉巴铁路穿越东非大裂谷,线路隧道穿越许多活动断裂带。在隧道结构设计中既要考虑地震作用,还要考虑断层的位错作用。在隧道抗震和减震设计中,将隧道结构设计成像链条一样的结构特性,使得隧道结构随着地震作用和断层位错,自动调整本身的变形,而不会导致整体性破坏。为了分析隧道结构的地震响应规律,建立了动力分析数值模型。将人工合成100 a超越概率2%的加速度时程作为水平地震作用,在数值模型底部输入。计算分析了地震作用下隧道结构的响应规律和隧道结构的链条特性。计算表明链条一样的隧道结构能够很好地起到抗震消能作用。另外,由于断层的位错作用造成隧道内限界减小,使得隧道失去正常的通行功能。因此在断层位错设计中,根据断层特点、接触网的型式,综合考虑制定隧道断面扩挖尺寸。当断层位错发生影响正常交通运营时,根据正断层的特点,扩挖下盘隧道,回填上盘隧道。调整线路坡度和接触网的绝缘距离、悬挂方式来消除断层的位错量,从而实现隧道内线路正常通行条件,而不用改建隧道二衬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非大裂谷 地震作用 断层位错 链条一样
下载PDF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的几个断层滑动模型的全球同震位移对比 被引量:10
2
作者 瞿武林 张贝 +3 位作者 黄禄渊 尹凤玲 张怀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843-2858,共16页
2004年苏门答腊大地震后,不同作者根据地震波和/或GPS观测,提出了不同的断层错动模型.在利用同震位移观测资料反演断层滑动模型时,由于使用半无限空间均匀介质模型或半无限空间分层介质模型,一般只能利用近场位移GPS观测约束,无法利用... 2004年苏门答腊大地震后,不同作者根据地震波和/或GPS观测,提出了不同的断层错动模型.在利用同震位移观测资料反演断层滑动模型时,由于使用半无限空间均匀介质模型或半无限空间分层介质模型,一般只能利用近场位移GPS观测约束,无法利用远场资料,这些模型有时差别颇大,如何区别这些模型的优劣是一个仍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等效体力有限元方法,在考虑地球球形和分层的条件下,对四个不同作者提供的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的断层滑动模型计算全球同震位移.由于采用了球形模型,所以不仅可以把四个模型的近场位移计算结果与GPS数据进行对比,而且可以把远场位移计算结果与GPS数据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垂直位移对断层滑动模型的依赖性小于水平位移.四个模型计算的近场位移与GPS位移符合程度均较好,但是四个模型计算的远场位移与GPS位移符合情况有很大不同,其中Chlieh等(2007)模型在近场与远场符合程度均很好,是四个模型中最好的.另外还探讨了断层反演数据资料、断层几何模型以及地球模型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对于特大地震,全球同震位移观测与计算值吻合程度的好坏是衡量断层滑动模型的合理性的一个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 地震位错 同震位移 断层模型 GPS
下载PDF
基于FK-FE混合方法的位错点源作用下全过程结构地震反应模拟 被引量:1
3
作者 巴振宁 鲁世斌 +2 位作者 付继赛 梁建文 芦燕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4-198,共15页
基于区域缩减思想,集整基于精确动力刚度矩阵的频率波数域(FK)半解析方法和有限元(FE)数值方法各自优势(FK精确高效模拟一维波速结构地震波传播;FEM具有丰富单元和本构类型,可精细模拟工程结构地震反应),提出了一种从震源到工程结构全... 基于区域缩减思想,集整基于精确动力刚度矩阵的频率波数域(FK)半解析方法和有限元(FE)数值方法各自优势(FK精确高效模拟一维波速结构地震波传播;FEM具有丰富单元和本构类型,可精细模拟工程结构地震反应),提出了一种从震源到工程结构全过程地震反应模拟的FK-FE混合方法。并将FK代码作为插件二次开发到大型商业有限元软件ABAQUS中,实现了ABAQUS平台下从震源到工程结构的全过程宽频地震反应物理模拟。验证了FK-FE混合方法正确性,进而将其应用于位错点源作用下美国SAC机构设计的9层Benchmark抗弯钢框架结构全过程0 Hz~15 Hz宽频地震反应模拟,重点探讨了地壳层波速结构和近地表场地条件对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地壳层速度结构和场地类别对该结构的地震反应均有显著影响,地壳层速度结构3(较硬)相比速度结构1(较软),结构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角分别减小了22.7%和62.0%;Ⅱ类场地相较于Ⅳ类场地,结构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角分别减小了22.3%和4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应 位错点源 FK-FE混合方法 区域缩减 全过程模拟
下载PDF
1500年宜良地震地表形变带的考证 被引量:3
4
作者 俞维贤 李志祥 +4 位作者 侯学英 申旭辉 宋方敏 曹忠权 汪一鹏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05-411,共7页
据历史记载1500年在宜良一带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由于前人对该次地震无较详细的现场实地考查资料,因此对这次地震认识说法不一。1992年作者对该次地震进行了实地考证。发现和确认了这次地震十分丰富的地震地表形变带,现存长... 据历史记载1500年在宜良一带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由于前人对该次地震无较详细的现场实地考查资料,因此对这次地震认识说法不一。1992年作者对该次地震进行了实地考证。发现和确认了这次地震十分丰富的地震地表形变带,现存长度达81公里,最大左旋水平位错量9至11米。研究结果表明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小新街-徐家渡断裂,震级接近8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 调查 地震破裂 震级 云南 地表变形带
下载PDF
远场GPS同震位移的变形特征分析——以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君妍 易爽 孙文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12-1117,共6页
利用2011日本东北大地震的亚洲东部GPS远场水平位移数据,通过计算及比较分析4个独立震源解和倾/滑角效应,研究了远场地震变形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对于低角度逆冲型地震来说,水平位移格林函数在远场位移场中占主导作用。基... 利用2011日本东北大地震的亚洲东部GPS远场水平位移数据,通过计算及比较分析4个独立震源解和倾/滑角效应,研究了远场地震变形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对于低角度逆冲型地震来说,水平位移格林函数在远场位移场中占主导作用。基于此确定了远场GPS水平位移场能在反演中有效利用的空间范围,为联合远场GPS数据和近场GPS数据反演断层滑动分布作理论准备,并为远场数据反演位错Love数(h、l)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场GPS同震位移 地震位错 2011日本东北大地震(MW9.0) 断层滑动反演
下载PDF
SNREI地球形变理论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孙和平 周江存 徐建桥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19-1129,共11页
获取固体地球在内外力驱动下的形变特征是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过程的关键,全球和区域形变的观测与研究是高精度时空基准建立和维持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系统介绍了地球形变理论模拟研究的主要进展,重点介绍了大气、海洋、陆地水和热... 获取固体地球在内外力驱动下的形变特征是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过程的关键,全球和区域形变的观测与研究是高精度时空基准建立和维持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系统介绍了地球形变理论模拟研究的主要进展,重点介绍了大气、海洋、陆地水和热在地表的负荷效应,以及内部的地震位错产生的形变问题。内容涉及基本的地球(热)弹性变形的初边值理论,及其有效求解方法与计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最后在弹性形变的基础上,结合现今观测精度不断提高和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背景,展望了未来在地球形变理论上的发展需求与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REI地球 地球弹性形变 地表负荷 地震位错
下载PDF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of earthquake-induced gravity variation:Advances and perspectives 被引量:1
7
作者 He Tang Wenke Sun 《Earthquake Science》 2023年第5期376-415,共40页
Earthquake-induced gravity variation refers to changes in the earth’s gravity field associated with seismic activities.In recent years,development in the theories has greatly promoted seismic deformation research,lay... Earthquake-induced gravity variation refers to changes in the earth’s gravity field associated with seismic activities.In recent years,development in the theories has greatly promoted seismic deformation research,laying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eismological gravity monitoring.Traditional terrestrial gravity measurements continue t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studies of interseismic,co-seismic,and post-seismic gravity field variations.For instance,superconducting gravimeter networks can detect co-seismic gravity change at the sub-micro Gal level.At the same time,the successful launch of satellite gravity missions(e.g.,the 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 or GRACE)has also facilitated applied studies of the gravity variation associated with large earthquakes,and several remarkable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achieved.The progress in gravity observation technologies(e.g.,GRACE and superconducting gravimetry)and advances in the theories have jointly promoted seismic deformation studies and raised many new research topics.For example,superconducting gravimetr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analyses of episodic tremor,slow-slip events,and interseismic strain patterns;the monitoring of transient gravity signals and related theories have provided a new perspective on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s;the mass transport detected by the GRACE satellites several months before an earthquake has brought new insights into earthquake prediction methods;the u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automatically identify tiny gravity change signals is a new approach to accurate and rapid determination of earthquake magnitude and location.Overall,many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 in recent years,in terms of the theory,application,and observation measures.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progress,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seismologists and geodetic researchers studying the phenomenon of gravity variation,advances in related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and future 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induced gravity variation seismic dislocation theory time-varying gravity satellite gravity missions pre-P gravity signals superconducting gravimetry
下载PDF
地震动和断层错动联合作用下隧道纵向响应解析解 被引量:1
8
作者 彭述权 刘贤 +4 位作者 樊玲 寻智泽 王国波 曾元凯 王成博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5-225,共11页
隧道穿越地震活动断层带时可能遭受严重破坏,以内马铁路一期三标段工程为依托,对地震动和断层错动联合作用下隧道结构纵向响应进行研究。针对穿越断层破碎带的隧道结构,基于地下结构抗震拟静力法,将其简化为弹性地基梁,并将地震动和断... 隧道穿越地震活动断层带时可能遭受严重破坏,以内马铁路一期三标段工程为依托,对地震动和断层错动联合作用下隧道结构纵向响应进行研究。针对穿越断层破碎带的隧道结构,基于地下结构抗震拟静力法,将其简化为弹性地基梁,并将地震动和断层错动位移简化为作用在隧道上的静荷载,建立地震动和断层错动联合作用下隧道纵向响应理论模型并进行求解,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验证解析解的正确性。通过解析解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揭示断层错动位移、两侧围岩地基系数与断层破碎带地基系数比及围岩与隧道结构刚度比对隧道结构纵向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断层错动位移增加使隧道结构截面弯矩、剪力峰值接近线性增加,隧道内力沿隧道纵向分布的影响范围不变,且断层破碎带界面出现了截面剪力突变;两侧围岩地基系数与断层破碎带地基系数比对隧道结构截面剪力的影响较大,在地震动和断层错动联合作用下隧道结构剪力在断层破碎带界面急剧减小;随着围岩与隧道结构刚度比的减小,地震动引起的隧道挠度减小,断层错动作用引起的隧道挠度变化范围增大,同时隧道结构内力响应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地震动 断层错动 解析解 弹性地基梁 拟静力法
下载PDF
Recent Crustal Stress Field and Dislocation Along Seismic Faults in the East China Region
9
作者 Zhou Cuiying Wang Zhengzheng +2 位作者 Jiang Haikun Li Yonghong Wu Yanhe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5年第4期442-457,共16页
A statistic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cent tectonic stress fields in the East China region was performed using 143 sets of data of single focal mechanical solutions of moderate and small earthquakes and 17 ... A statistic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cent tectonic stress fields in the East China region was performed using 143 sets of data of single focal mechanical solutions of moderate and small earthquakes and 17 sets of data of composit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The result shows that at present the East China region is controlled by an ENE-( about 80°) oriented principal compressive and NNW-(about 350°) oriented principal tensile stress field. The effect mode of the principal stress is mainly horizontal and sub-horizontal. In a background of basic consistency of the direction and effect mode of stress field,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t seismotectonic zones may be relate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major active faults in the relevant areas. It indicates the effect and control of the existing structures on the seismic dislocation. Analysis of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data of recent moderate and small earthquakes and directions of long axes of isoseismal contours of historic moderate and strong earthquakes and recent felt earthquakes indicates that seismic rupture and dislocation in East China region occurred mainly along the faults in NE and NW directions, and sometimes in NNE, ENE, WNW or near-WE directions. Movement along the seismic faults is mainly strike-slip or nearstrike-slip, with a less oblique slip component. Regional difference in dislocation modes exist along the seismic faults. The historical moderate and strong earthquakes in East China produced mainly NE-trending ruptures and dislocations, while the recent earthquakes produced NW-SE ruptures and dislocations in the land region and NE and NW ones in the sea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Crustal stress field seismic fault dislocation East China region
下载PDF
Time-space characteristics of viscoelastic post-seismic deformations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rheology models
10
作者 He Tang Wenke Sun 《Earthquake Science》 2021年第2期148-160,共13页
On a long time(>1 a)scale,the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of mantle media significantly affect post-seismic deformation.The stress field disturbance in viscoelastic medium caused by fault slip gradually relax,and the r... On a long time(>1 a)scale,the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of mantle media significantly affect post-seismic deformation.The stress field disturbance in viscoelastic medium caused by fault slip gradually relax,and the relaxation process and its temporal-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re determined by the viscoelastic model.In this paper,we assume that the mantle media are types of common linear rheological models,i.e.,the Burgers body,the standard linear solid,and the Maxell body,and we calculate the dislocation Love number and Green function for a spherically symmetric,non-rotating,viscoelastic,and isotropic(SNRVEI)Earth model.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st-seismic relaxation deformations corresponding to the different models are compared.Our results show that for a short time period,the Burgers body and standard linear solid are similar;while for the long time period,the Burgers body and Maxwell body are similar.This suggests that the observations of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on the surface have a great potential for the inversion of underground viscoelastic structures.However,the potential of using surface displacement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rheological models is limited when the observation period is not long enou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dislocation Love numbers viscoelasticity.
下载PDF
地震波衰减的物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46
11
作者 刘建华 胥颐 郝天珧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4年第1期1-7,共7页
 对近年来有关地震波衰减的物理机制进行评述和初步研究认为,对于地壳介质,造成地震波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地壳内存在大量裂隙,裂纹中饱含水或部分含水,地震波传播时引起裂隙中的流体运动,从而造成地震波的衰减.对于上地幔,扩散控制的位...  对近年来有关地震波衰减的物理机制进行评述和初步研究认为,对于地壳介质,造成地震波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地壳内存在大量裂隙,裂纹中饱含水或部分含水,地震波传播时引起裂隙中的流体运动,从而造成地震波的衰减.对于上地幔,扩散控制的位错阻尼机制可能是造成地幔地震波衰减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上地幔软流层部分熔融的存在也是造成地震波衰减不可忽视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滞弹性 地震波衰减机制 位错阻尼 部分熔融
下载PDF
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形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12
作者 张桂芳 屈春燕 +2 位作者 单新建 刘云华 宋小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1-127,共7页
通过对SPOT卫星影像上地表破裂的目视解译,以及对ALOS PALSAR卫星数据进行D-InSAR形变提取和分析,结合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活动构造等资料,确定了发震断层空间分布、断层性质和同震形变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发生在甘孜玉树... 通过对SPOT卫星影像上地表破裂的目视解译,以及对ALOS PALSAR卫星数据进行D-InSAR形变提取和分析,结合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活动构造等资料,确定了发震断层空间分布、断层性质和同震形变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发生在甘孜玉树断裂带上,总体走向约为300°,断层近乎直立.根据相干性强弱将Ⅰ区地表破裂划分为三段:北段长22 km,中段长5 km,南段长6 km,破裂带总长度约33 km.Ⅱ区内非相干带长约10 km.同震形变场分布在78 km×55 km范围内,主震所在的形变Ⅰ区断层两侧视线向相对位错约为0.78 m,转换成水平位错约为1.5 m;余震所在的Ⅱ区形变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差分干涉测量 地表破裂带 同震形变场
下载PDF
第四纪地层中断层同震错动行为的离心机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胡平 丁彦慧 +4 位作者 蔡奇鹏 骆冠勇 吴宏伟 侯瑜京 董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293-2301,共9页
运用试验地球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认识当地震发生时在第四纪地层中断层同震错动行为的有关特征,为减轻地震灾害相关问题进行基础研究.原创了在试验模型中预制断层的方法来模拟第四纪地层中存在的断层,用离心机模拟试验研究第四纪... 运用试验地球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认识当地震发生时在第四纪地层中断层同震错动行为的有关特征,为减轻地震灾害相关问题进行基础研究.原创了在试验模型中预制断层的方法来模拟第四纪地层中存在的断层,用离心机模拟试验研究第四纪地层中不同活动年代、不同上断点深度断层的同震错动行为,特别是地表破坏(地表形变和破裂)特征,取得了新的明确认识,给出了不同场地条件下建设工程应对地震地表破裂造成直接破坏的避让距离.因此这项工作不但有着基础科研意义,而且具有对工程建设防震减灾的实际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同震错动行为 土工离心机实验 预制断层 避让距离
下载PDF
用大地测量数据反演2001年昆仑山地震 被引量:11
14
作者 谭凯 王琪 申重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3期47-50,共4页
利用GPS和水准测量数据 ,采用模拟退火算法与分段断裂位错模型 ,对 2 0 0 1年昆仑山Ms8.1地震同震位错进行了反演研究。结果表明 :断层总长 390 (km)左右 ,呈直立走滑型 ,各断裂段左旋走滑量最大为 5~ 6m ,反演结果基本反映了地震破裂... 利用GPS和水准测量数据 ,采用模拟退火算法与分段断裂位错模型 ,对 2 0 0 1年昆仑山Ms8.1地震同震位错进行了反演研究。结果表明 :断层总长 390 (km)左右 ,呈直立走滑型 ,各断裂段左旋走滑量最大为 5~ 6m ,反演结果基本反映了地震破裂的总体特征 ;该地区岩石剪切模量 μ约为 4 .3× 10 10 Pa ;GPS和水准测量数据的联合使得多个参数的同时反演易于实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水准测量 同震形变 断层弹性位错模型 模拟退火算法
下载PDF
用钻孔应变资料反演同震应力触发断层活动 被引量:10
15
作者 邱泽华 阚宝祥 +2 位作者 唐磊 张超凡 宋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96-602,共7页
沿着同震应力触发的思路,提出了利用钻孔应变观测记录的同震应变阶反演同震应力触发断层活动的方法.这种反演是在对当地断层活动有比较清楚的了解的基础上,依据位错理论进行的.用遗传算法进行这种反演可以在进行全局搜索的同时大大提高... 沿着同震应力触发的思路,提出了利用钻孔应变观测记录的同震应变阶反演同震应力触发断层活动的方法.这种反演是在对当地断层活动有比较清楚的了解的基础上,依据位错理论进行的.用遗传算法进行这种反演可以在进行全局搜索的同时大大提高计算效率.对算法和程序的有效性检验以及对各影响参数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保证反演结果的可靠性.考虑到实际地质构造的复杂性,这样的反演结果可能反映的是当地被触发的断层活动的主要影响或综合效果.作为尝试,对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触发的北京地区断层活动进行了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应变阶 应力触发 反演 位错 遗传算法 昆仑山口西地震
下载PDF
广西灵山1936年6 3/4级地震地表破裂类型与位错特征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细光 潘黎黎 +4 位作者 李冰溯 聂冠军 吴教兵 陆俊宏 严小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04-916,共13页
1936年灵山6?级地震是迄今为止有记载以来在华南陆地发生的最大地震,其产生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尚没有系统的研究。通过野外系统地质地貌调查及位错测量,发现1936年灵山6?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主要由东西2支组成,平面上呈斜列式展布于灵山断... 1936年灵山6?级地震是迄今为止有记载以来在华南陆地发生的最大地震,其产生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尚没有系统的研究。通过野外系统地质地貌调查及位错测量,发现1936年灵山6?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主要由东西2支组成,平面上呈斜列式展布于灵山断裂北段,全长约12.5km,走向N55°~60°E。西支在高塘—夏塘—六蒙一带断续出露,长9.4km,水平位错0.54~2.9m,垂直位错0.23~1.02m;东支出露在蕉根坪—合口一带,长3.1km,水平位错0.36~1.3m,垂直位错0.15~0.57m。最大水平位移量2.9m,最大垂直位移量1.02m。地表破裂类型主要有地震断层、地震陡坎、地震裂缝、地震崩积楔、地震滑坡、砂土液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位移 灵山6 3/4级地震 地表破裂 地表破裂类型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地壳水平运动负位错反演与汶川等地震背景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希 江在森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5-111,138,共8页
利用南北地震带中南段1999-2001年、2001-2004年、2004-2007年GPS水平运动速度场资料,借助非震负位错反演,研究了该区主要活动断裂应变积累状态及其时空演化特征;分析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MS8.1、2004年12月26日苏门达腊MS8.7(Mw9... 利用南北地震带中南段1999-2001年、2001-2004年、2004-2007年GPS水平运动速度场资料,借助非震负位错反演,研究了该区主要活动断裂应变积累状态及其时空演化特征;分析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MS8.1、2004年12月26日苏门达腊MS8.7(Mw9.0)巨大地震可能的震后影响,以及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8月30日攀枝花-会理MS6.1等地震孕育有关的应变积累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中南段 GPS 负位错 大震影响 背景
下载PDF
汶川M_S 8.0地震基岩中的地表破裂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细光 于贵华 徐锡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89-995,共7页
在汶川MS8.0地震中,地表破裂变形带多表现为挠曲坎或断层坎,地表基岩破裂少见,作者在安县肖家桥附近基岩中发现了出露完整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在仔细分析该破裂带变形特征和内部结构构造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上地震地表破裂特点,认为:这次... 在汶川MS8.0地震中,地表破裂变形带多表现为挠曲坎或断层坎,地表基岩破裂少见,作者在安县肖家桥附近基岩中发现了出露完整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在仔细分析该破裂带变形特征和内部结构构造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上地震地表破裂特点,认为:这次地震的地表破裂主要沿先存的映秀-北川断裂发生和扩展,地震断层作用形式以右旋斜冲运动为主,安县肖家桥附近映秀-北川断裂的最大垂直同震位错为5.4m,与通过挠曲坎或断层坎测量的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基岩地表破裂 映秀-北川断裂 同震位错 右旋斜冲运动
下载PDF
黏弹地球地震变形理论研究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7
19
作者 唐河 孙文科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 2021年第1期11-26,共16页
自Love(1911)研究了自重球体的弹性变形后,基于不同的黏弹性地球模型,许多科学家都对地震变形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发展了基于半无限空间和球形地球模型的黏弹地球地震变形理论.地震变形问题通常经积分变换、基函数展开等技术处理后... 自Love(1911)研究了自重球体的弹性变形后,基于不同的黏弹性地球模型,许多科学家都对地震变形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发展了基于半无限空间和球形地球模型的黏弹地球地震变形理论.地震变形问题通常经积分变换、基函数展开等技术处理后,简化为求解满足特定震源和地表边界条件的常微分方程组问题.针对这一独特的数学物理边值问题,本文以全解析、半解析和数值积分解等求解形式概述了近几十年发展的基于规则几何形态地球模型的黏弹地球地震变形理论,并讨论了各种方法的特点.此外,针对三维地球模型,本文也简单回顾了目前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总之,本文综述了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黏弹地球地震变形理论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并讨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循环 同震—震后变形 黏弹性 边值问题 位错理论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M_S8.1地震INSAR斜距向同震位错分解 被引量:5
20
作者 马超 单新建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4-247,共4页
通过INSAR获得的地震同震形变场是地面像元相对卫星雷达波照射方向的视线向(或斜距向)变化量,INSAR视线向变化量分解为水平分量及垂直分量是多解的。为解决INSAR斜距向分解为水平位错及垂直位移的不唯一性,利用GPS定点的现场实测位移观... 通过INSAR获得的地震同震形变场是地面像元相对卫星雷达波照射方向的视线向(或斜距向)变化量,INSAR视线向变化量分解为水平分量及垂直分量是多解的。为解决INSAR斜距向分解为水平位错及垂直位移的不唯一性,利用GPS定点的现场实测位移观测值,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破裂带主断面上,建立起一种理论与实测相结合的INSAR斜距向位移分解方程,获得唯一解析解。该方法既保持了现场观测的真实性与精度优势,又利用了INSAR实时获取连续形变场的技术特点,通过一系列近似计算最终获得主破裂带上连续变化的水平及垂直同震形变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外实测 INSAR 同震位错 最小二乘拟合 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