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燕麦病害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1
作者 李春杰 陈泰祥 +1 位作者 赵桂琴 南志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03-222,共20页
病害是燕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燕麦的产量和品质,进而影响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本研究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对燕麦病害的病原学、种带真菌、病害的发生规律、品种抗病性、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探... 病害是燕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燕麦的产量和品质,进而影响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本研究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对燕麦病害的病原学、种带真菌、病害的发生规律、品种抗病性、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探讨了国内的研究现状与国外存在的差距,展望了我国燕麦病害的研究前景和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病害 种带真菌 发生规律 抗病性 防治措施
下载PDF
西瓜种子带菌检测及杀菌剂消毒处理效果 被引量:32
2
作者 吴学宏 刘西莉 +2 位作者 刘鹏飞 王红梅 李健强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9-44,共6页
采用离体平皿法对来自新疆等4个省区的14个西瓜品种进行种子带菌检测、分离纯化和鉴定,并测定了7种杀菌剂和1种种衣剂对种子带菌的消毒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主要为青霉属Penicilliumspp.、根霉属Rhizopusspp.、曲... 采用离体平皿法对来自新疆等4个省区的14个西瓜品种进行种子带菌检测、分离纯化和鉴定,并测定了7种杀菌剂和1种种衣剂对种子带菌的消毒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主要为青霉属Penicilliumspp.、根霉属Rhizopusspp.、曲霉属Aspergillusspp.、交链孢属Alternariaspp.和镰孢属Fusariumspp.;种子内部寄藏真菌主要为青霉属、根霉属和曲霉属;不同品种之间种子表面携带真菌种类差异较大,种子内部寄藏真菌种类差异不明显;种壳带菌率一般高于种仁带菌率。15%·霜·福悬浮种衣剂、福美双和代森锰锌对种子带菌消毒效果优于多菌灵、敌磺钠、霉灵、拌种灵和甲霜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种子带菌 杀菌剂 消毒处理
下载PDF
沙打旺种带真菌——环境、致病力及防治 被引量:26
3
作者 南志标 《草业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12-18,共7页
对来自江苏、内蒙古、河南和河北等四省(区)的沙打旺(AstragalusadsurgensPal.)种子进行了健康检验;测定了细交链孢〔Alternariaalternata(Fr.)Keis1.〕和多主枝孢〔Cla... 对来自江苏、内蒙古、河南和河北等四省(区)的沙打旺(AstragalusadsurgensPal.)种子进行了健康检验;测定了细交链孢〔Alternariaalternata(Fr.)Keis1.〕和多主枝孢〔Cladosporiumherbarum(Pers)Link.〕对沙打旺种子和幼苗的致病力;评价了甲基托布津浸种和菲醌拌种防治沙打旺种带真菌的效果。结果表明,种子产地9~11月的湿润度(K)与种子带菌率显著正相关,r2=0.987(P<0.01),二者的关系可用y=-17.0+27.3x表示;种子带菌率和混杂于种子间的植株残体带菌率分别与种子发芽率呈显著负相关,r2分别为0.987(P<0.01)和0.931(P<0.05)。人工侵染试验与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细交链孢是沙打旺种子和幼苗的主要病原菌,接种处理的种子发芽率为41.8%,苗腐率为15.8%,而未接种对照组的相应数值是78.8%和0.0;多主枝孢对种子发芽无显著影响,但可引致4.5%的幼苗腐烂(P<0.05),该菌是沙打旺种子和幼苗的较重要的病原真菌。甲基托布津浸种和菲醌拌种均可显著降低种子带菌率,与对照相比,总带菌率降低62.3%~7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打旺 种带真菌 细交锭孢 致病力 防治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和EF-1α序列特征的我国高粱子粒寄藏镰孢菌种群鉴定 被引量:20
4
作者 胡兰 姜钰 徐秀德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9-132,共4页
采用形态学和EF-1α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13个省17个市区的274份高粱子粒样品中分离获得的313株镰孢菌进行鉴定。在313株镰孢菌中,共鉴定出13个镰孢菌种:产黄色镰孢(Fusarium thapsinum)、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层出镰孢... 采用形态学和EF-1α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13个省17个市区的274份高粱子粒样品中分离获得的313株镰孢菌进行鉴定。在313株镰孢菌中,共鉴定出13个镰孢菌种:产黄色镰孢(Fusarium thapsinum)、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变红镰孢(F.incarnatum)、藤仓镰孢(F.fujikuroi)、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亚粘团镰孢(F.subglutinans)、木贼镰孢(F.equiseti)、茄镰孢(F.solani)、尖孢镰孢(F.oxysporum)、九州镰孢(F.kyushuense),尚无中文名称的F.miscanthi和F.lacertarum。产黄色镰孢(F.thapsinum)、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和变红镰孢(F.incarnatum)是高粱子粒寄藏镰孢菌种群中的优势种类。从分离频率和地域分布广泛性来看,我国高粱产区高粱子粒上均可分离获得镰孢菌,河南、山东、四川的分离频率最高,分别达43.87%、43.73%和40.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子粒寄藏真菌 分离频率 镰孢菌
原文传递
不同储存年限老芒麦种子种带真菌检测及致病性测定 被引量:18
5
作者 陈焘 南志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6-103,共8页
对来自青海的5个不同收获年份的老芒麦种样进行了系统的种带真菌研究;测定了12种分离率大于1%的种带真菌对老芒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样发芽率为56%~80%,S2发芽率最高,达到80%,显著高于S1和S5(P〈0.05);种样带菌率... 对来自青海的5个不同收获年份的老芒麦种样进行了系统的种带真菌研究;测定了12种分离率大于1%的种带真菌对老芒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样发芽率为56%~80%,S2发芽率最高,达到80%,显著高于S1和S5(P〈0.05);种样带菌率为24%~38%,随储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S5带菌率最高,达到38%,显著高于其他种样(P〈0.05);共鉴定出老芒麦种带真菌15属17种,真菌分离率为0.25%~8.75%,其中青霉和曲霉是老芒麦最常见的种带真菌,在5个种样上均被分离得到;燕麦镰孢、串珠镰孢、镰孢菌1、离蠕孢和德氏霉5种真菌是老芒麦最主要的致病真菌,均显著地降低了老芒麦种子的萌发、抑制了幼苗的生长、降低了幼苗的生物量(P〈0.05);细交链孢对种子的萌发没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但是显著地降低了幼苗的长度和干物质产量(P〈0.05)。皮思霉、离蠕孢、曲霉3种真菌显著延长了老芒麦种子平均萌发时间,而燕麦镰孢则显著地缩短了种子平均发芽时间(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芒麦 发芽率 种带真菌 致病性
下载PDF
五种牧草及三种草坪草种子寄藏真菌检测初探 被引量:10
6
作者 龚月娟 李健强 《草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5期116-120,共5页
采用PDA平皿法和滤纸法检测了市售5个牧草品种和3个草坪草品种种子样品寄藏真菌的情况,并就分离获得的真菌对种子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种子样品带菌率为0~70.5%,分离获得的35个真菌分离物大多属于镰刀菌(... 采用PDA平皿法和滤纸法检测了市售5个牧草品种和3个草坪草品种种子样品寄藏真菌的情况,并就分离获得的真菌对种子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种子样品带菌率为0~70.5%,分离获得的35个真菌分离物大多属于镰刀菌(Fusariumspp.)、链格孢菌(Alternariaspp.)、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spp.)、小核菌(Sclerotiumsp.)、匍柄霉菌(Stemphyliumspp.)和曲霉菌(Aspergillusspp.)。供试样品中假俭草和波多马各(鸭茅)种子带菌率较高,在PDA平皿检测中其未经表面消毒处理的种子带菌率分别为48.4%和70.5%,表面消毒处理种子带菌率分别为40.8%和28.8%,分离获得的种子寄藏真菌对假俭草和波多马各种子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较小。圣地亚哥(南苜蓿)和菊苣种子带菌率较低,但分离获得的真菌对其种子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较大。以镰刀菌与匍柄霉菌接种过的南苜蓿种子出苗率分别比未经表面消毒且未接种真菌的对照低44.0%和21.7%,出苗后的病苗率分别为22.7%和29.7%;以链格孢菌与曲霉菌接种过的菊苣种子的出苗率分别比未经表面消毒且未接种真菌的对照低22.0%和27.5%,出苗后的病苗率分别为2.3%和2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 草坪草 种子样品 种子寄藏真菌 带菌率 出苗率 病苗率
下载PDF
微波处理植物种传真菌的效应及对寄主植物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张月季 翁才浩 +2 位作者 游汝恒 董明远 韩见龙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6期492-493,共2页
微波处理技术在植物种子处理中的应用,比药剂浸渍和温汤处理简便、安全。本试验研究是在应用微波处理植物种传病毒〔1〕的基础上进行的。材料与方法材料来自本校农业试验场的红麻种子(红裂29)及大豆种子(华春18号)。方法(1... 微波处理技术在植物种子处理中的应用,比药剂浸渍和温汤处理简便、安全。本试验研究是在应用微波处理植物种传病毒〔1〕的基础上进行的。材料与方法材料来自本校农业试验场的红麻种子(红裂29)及大豆种子(华春18号)。方法(1)种传真菌的分离,分别为表面消毒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种传真菌 种子处理 效应
下载PDF
黄瓜种子带菌检测及杀菌剂消毒处理效果 被引量:7
8
作者 毕扬 王燕 +2 位作者 张文华 潘骏 吴学宏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4,共4页
采用离体平皿法对10个品种的黄瓜种子进行带菌检测,并测定5种杀菌剂和1种种衣剂对种子的消毒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为青霉属(Pen icilliumspp.)、根霉属(Rhizopusspp.)、曲霉属(Aspergillusspp.)、枝孢属(C ladospo... 采用离体平皿法对10个品种的黄瓜种子进行带菌检测,并测定5种杀菌剂和1种种衣剂对种子的消毒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为青霉属(Pen icilliumspp.)、根霉属(Rhizopusspp.)、曲霉属(Aspergillusspp.)、枝孢属(C ladosporiumspp.)、交链孢属(Alternariaspp.)和镰孢霉属(Fusariumspp.);种子内部寄藏的真菌主要为根霉属、曲霉属、枝孢属和镰孢霉属;不同品种的种子表面携带真菌种类差异较大,而种子内部寄藏的真菌种类差异不明显;种壳带菌率一般高于种仁带菌率。15%噁.霜.福悬浮种衣剂、适乐时和福美双对种子的消毒效果优于甲霜灵、多菌灵、噁霉灵等供试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种子带菌 杀菌剂 消毒处理
下载PDF
玉米生产品种种子带菌和镰孢菌毒素的检测 被引量:7
9
作者 罗晓杨 郭庆元 +3 位作者 武小菲 王晓鸣 杨建国 谢爱婷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5-79,共5页
采用PDA平板培养法、冷冻滤纸法对24份玉米生产品种进行了种子带菌检测,并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种子中3种镰孢菌毒素的含量。结果表明,玉米种子主要携带镰孢菌(Fusarium),平均带菌率为32.9%,最低为2.8%,最高达到93.3%;其次为曲霉菌... 采用PDA平板培养法、冷冻滤纸法对24份玉米生产品种进行了种子带菌检测,并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种子中3种镰孢菌毒素的含量。结果表明,玉米种子主要携带镰孢菌(Fusarium),平均带菌率为32.9%,最低为2.8%,最高达到93.3%;其次为曲霉菌(Aspergillus) 3.7%,青霉菌(Penicillium)2.4%,黑孢霉(Nigrospora) 2.1%。种子带菌程度与制种地域无关,主要受到品种自身遗传特性的控制。种子中镰孢菌产生3种毒素水平与种子中镰孢菌的带菌率无对应关系,可能与单粒种子携带的镰孢菌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子 带菌率 检测
下载PDF
青稞种子带菌检测及杀菌剂消毒处理效果 被引量:7
10
作者 况卫刚 思红兵 +3 位作者 罗来鑫 张治萍 李迎宾 李健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15-220,235,共7页
为了研究青稞种子外部和内部携带真菌情况,比较不同杀菌剂对青稞种子的带菌消毒效果和对幼苗生长的影响,为青稞种子播前包衣处理和种传真菌病害防控提供依据,采用离体平皿法对云南迪庆‘云青1号’、‘云青2号’和‘短白青稞’3个主栽品... 为了研究青稞种子外部和内部携带真菌情况,比较不同杀菌剂对青稞种子的带菌消毒效果和对幼苗生长的影响,为青稞种子播前包衣处理和种传真菌病害防控提供依据,采用离体平皿法对云南迪庆‘云青1号’、‘云青2号’和‘短白青稞’3个主栽品种进行带菌检测,并对种子进行拌种或浸种处理测定6种杀菌剂对种子消毒效果,分析杀菌剂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青稞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为青霉(Penicilliumspp.)、镰刀菌(Fusariumspp.);种子内部寄藏的真菌主要为镰刀菌、核腔菌(Pyrenophoraspp.)、附球菌(Epicoccumspp.)、丝核菌(Rhizoctoniaspp.)、链格孢(Alternariaspp.)和木霉(Trichoderma spp.)。青稞不同品种的种子表面及内部携带的真菌种类差异较大。致病性测定表明,镰刀菌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影响最大,后期出现幼苗坏死现象。45%咪鲜胺EW、75%百菌清WP、50%福美双WP对青稞种子携带真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和消毒效果,50%福美双WP消毒效果最优,达100%;45%咪鲜胺EW、75%百菌清WP、50%福美双WP处理对青稞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种带真菌 带菌检测 杀菌剂 消毒效果
下载PDF
大豆种子寄藏真菌病害和寄藏真菌检测技术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志勇 战丽莉 +1 位作者 潘凤娟 许艳丽 《大豆科技》 2012年第3期19-25,28,共8页
大豆种子寄藏真菌通过侵染大豆种子、叶、茎、豆荚和花,寄藏于大豆种子的种皮、胚和胚乳等组织中,直接影响种子萌发或降低幼苗活力,导致大豆品质下降、产量降低,严重影响大豆的生产。文章介绍了大豆寄藏真菌的种类,重要寄藏真菌拟茎点菌... 大豆种子寄藏真菌通过侵染大豆种子、叶、茎、豆荚和花,寄藏于大豆种子的种皮、胚和胚乳等组织中,直接影响种子萌发或降低幼苗活力,导致大豆品质下降、产量降低,严重影响大豆的生产。文章介绍了大豆寄藏真菌的种类,重要寄藏真菌拟茎点菌属(Phomopsis spp.)、尾孢属(Cercospora spp.)和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pp.)的研究现状,寄藏真菌的检测方法和防治技术,对于大豆病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子 种子寄藏真菌 拟茎点菌属
下载PDF
甘肃省皮燕麦和裸燕麦种子带真菌情况检测 被引量:7
12
作者 荆卓琼 丁文娇 +3 位作者 何苏琴 赵桂琴 刘永刚 郭满库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34,共4页
采用平板法对甘肃省的4个皮燕麦和裸燕麦种子样本的种带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分离出的真菌超过19个属。表面不消毒的皮燕麦和裸燕麦种子带真菌率均达100%,交链孢属真菌Alternaria spp.为优势菌,分出率达38%~98%。单个样本中出现频率≥10... 采用平板法对甘肃省的4个皮燕麦和裸燕麦种子样本的种带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分离出的真菌超过19个属。表面不消毒的皮燕麦和裸燕麦种子带真菌率均达100%,交链孢属真菌Alternaria spp.为优势菌,分出率达38%~98%。单个样本中出现频率≥10%的有12个属的真菌:Alternaria,Bipolaris,Botrytis,Chlamydomyces,Cladosporium,Epicoccum,Fusarium,Gonatobotrys,Mucor,Penicillium,Rhizopus,Trichothecium。不同来源种子样本种带真菌种类差异极大:镰刀菌属真菌Fusarium spp.仅在通渭的燕麦样本中分离到,且早熟禾镰刀菌Fusarium poae为优势种类,占分出镰刀菌总数的40%~100%;葡萄孢属真菌Botrytis spp.仅从合作的燕麦样本中分离到一些种带真菌,可以使种子霉腐或侵染种子根和胚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燕麦 裸燕麦 种带真菌 检测
下载PDF
进境草种种带真菌的检测与初步鉴定 被引量:7
13
作者 雷娅红 况卫刚 +3 位作者 郑春生 汪万春 李春杰 高文娜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6-53,共8页
采用平皿测定法对我国北京口岸2014年进境草种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携带真菌进行分离培养,利用ITS4和ITS5引物对其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进... 采用平皿测定法对我国北京口岸2014年进境草种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携带真菌进行分离培养,利用ITS4和ITS5引物对其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测序并与数据库中的已知序列进行BLAST比对,对种带真菌进行初步鉴定。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种子携带真菌种类差异较大,从5个国家的7个进境草种批次中共检测出13属21种48株真菌,主要菌群为镰刀菌属(Fusarium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茎点霉属(Phoma spp.)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基于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能够将所有分离到的真菌鉴定到属,但是在种水平上鉴定有限,不能将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细交链孢(A.alternata)和乔木链格孢(A.arborescens)很好地区分开。本研究明确了5个来样量较大国家的草种带菌情况,ITS基因能够运用于口岸草种携带真菌的初步检测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境草种 种带真菌 ITS 鉴定
下载PDF
我国不同地区大豆主栽品种种子携带真菌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魏思楠 朱晓峰 +2 位作者 陈立杰 王媛媛 段玉玺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90-895,共6页
采用组织分离法与形态鉴定相结合,对全国不同大豆产区的304个大豆主栽品种种子携带真菌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种子携带的真菌主要有10个属,其中从大豆表面分离到的真菌中青霉属(Penicillium spp.)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曲霉属(Asp... 采用组织分离法与形态鉴定相结合,对全国不同大豆产区的304个大豆主栽品种种子携带真菌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种子携带的真菌主要有10个属,其中从大豆表面分离到的真菌中青霉属(Penicillium spp.)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曲霉属(Aspergillus spp.)、镰刀属(Fusarium spp.)和根足霉属(Rhizopus spp.),此外还有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木霉属(Trichoderma spp.)、枝孢属(Cladosporium spp.)、尾孢属(Cercospora spp.)、赤霉属(Gibberella spp.)、疫霉属(Phytophthora spp.);大豆种皮内携带的真菌优势种群为青霉属,其次为镰刀属,此外还有根足霉属、木霉属等;大豆种子内寄藏的真菌中青霉属占绝对优势,其次为镰刀属和曲霉属,此外还有链格孢属、根足霉属等。种外、种内携带的优势种群相互影响很大,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子带菌 种子质量检测
下载PDF
NaOH处理结缕草种子对种带真菌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颜霞 韩建国 +2 位作者 孙彦 张颖 秦歌菊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19-323,共5页
用20%NaOH处理2002、2003和2004年收获的结缕草(Zoysiajaponica)种子,采用PDA培养法测定种子带菌率、种带真菌的种类和分离频率。结果表明:NaOH处理结缕草种子降低其带菌率,与表面消毒效果相当,处理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种子带菌率升... 用20%NaOH处理2002、2003和2004年收获的结缕草(Zoysiajaponica)种子,采用PDA培养法测定种子带菌率、种带真菌的种类和分离频率。结果表明:NaOH处理结缕草种子降低其带菌率,与表面消毒效果相当,处理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种子带菌率升高。经过NaOH处理的种子再进行表面消毒效果不明显。在供试材料中共检出25属34种真菌,其中曲霉、青霉的分离频率最高。用NaOH浸泡和表面消毒种子均可以降低其带菌种类,且二者效果大致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缕草 种带真菌 NAOH 带菌率 带菌种类 分离频率
下载PDF
3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种带真菌种类及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马婷燕 李彦忠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1-139,共9页
植物病原菌通过种子可进一步在时间上延续和空间上传播。为确定我国目前主要种植的苜蓿品种是否携带苜蓿黄萎病菌等毁灭性病害的病菌和其他重要病菌,为苜蓿的引种调运和病害防治提供数据支撑,本研究从我国苜蓿育种者和经营进口苜蓿种子... 植物病原菌通过种子可进一步在时间上延续和空间上传播。为确定我国目前主要种植的苜蓿品种是否携带苜蓿黄萎病菌等毁灭性病害的病菌和其他重要病菌,为苜蓿的引种调运和病害防治提供数据支撑,本研究从我国苜蓿育种者和经营进口苜蓿种子的公司收集了32个苜蓿品种,采用PDA平皿法分离并鉴定了种带真菌,采用浸种法测定了其对中苜3号的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致病性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种子中未检测出苜蓿黄萎病菌及其他生产上的检疫性病原菌,苜蓿种子上的真菌主要为环境普遍存在的链格孢属、青霉属、曲霉属等真菌,共有19属20种;不同品种的种子带菌率有显著差异,不消毒处理下带菌率为26.18%~67.54%;消毒处理后平均种带真菌率有效降低了25.10%;枝孢霉、黑附球菌、枝顶孢、细交链孢等显著降低发芽率,篮状菌、球毛壳菌、黄曲霉、茄匍柄霉等菌对幼苗的芽和根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严重的可引起幼苗枯萎、腐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种带真菌 发芽 幼苗生长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主栽西瓜品种种子携带真菌检测及鉴定 被引量:4
17
作者 耿丽华 宋顺华 +2 位作者 芦钰 史越 徐秀兰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0-164,共5页
用离体平皿法对北京西瓜产区主栽的11个西瓜品种进行种子带菌检测、分离纯化和形态学、ITS序列比对,确定其属或种地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所带真菌种类有差异,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主要为曲霉属Aspergillus spp.、青霉属Penicilliums... 用离体平皿法对北京西瓜产区主栽的11个西瓜品种进行种子带菌检测、分离纯化和形态学、ITS序列比对,确定其属或种地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所带真菌种类有差异,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主要为曲霉属Aspergillus spp.、青霉属Penicilliumspp.、链格孢属Alternariaspp.和镰刀菌属Fusariumspp.;种子内部寄藏真菌主要为青霉属、根霉属Rhizopus spp.和曲霉属。种子外部检出的主要病原菌有镰刀菌属的F.verticillioides,F.proliferatum及茎点霉Phomasp.;种子内部检出的病原菌有F.verticillioides和F.oxysporum。不同品种间种子表面携带真菌量与种子内部携带真菌率差异显著,但种子外部带菌量和内部种仁带菌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对开展西瓜种子处理研究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种子带菌 真菌鉴定
下载PDF
猫尾草种带真菌多样性及其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18
作者 申琴 郑荣春 +1 位作者 南志标 段廷玉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8-122,共15页
猫尾草是一种多年生丛生型禾本科牧草,其优质高产且有良好的饲用价值,是我国甘肃省岷县重要的牧草和牧民收入来源,但是目前尚缺少对猫尾草种带真菌多样性及其致病性的研究。结合室内分离培养法与高通量测序法对猫尾草的种带真菌多样性... 猫尾草是一种多年生丛生型禾本科牧草,其优质高产且有良好的饲用价值,是我国甘肃省岷县重要的牧草和牧民收入来源,但是目前尚缺少对猫尾草种带真菌多样性及其致病性的研究。结合室内分离培养法与高通量测序法对猫尾草的种带真菌多样性及其致病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自3个供试猫尾草品种中共培养分离出9属13种真菌,分离率前5的真菌为链格孢、燕麦镰孢、伞状毛霉、黑附球菌和谢瓦氏曲霉。高通量测序法从3个猫尾草品种中分离获得2门27属。主要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真菌,由链格孢属、曲霉属、暗球腔菌属、镰刀菌属等组成,品种间α和β多样性差异显著。其中分离培养的8种种带真菌均显著降低了猫尾草种子的发芽率(9.78%~30.67%)和发芽势(10.69%~32.08%)(P<0.05);假青光曲霉处理后,猫尾草种子发芽率最低;链格孢和假青光曲霉显著增加了岷山猫尾草种子的发霉率。研究结果为猫尾草的利用及种传病害的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尾草 种带真菌 多样性 致病性
下载PDF
弋江籽紫云英种带真菌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及分离鉴定
19
作者 徐秋蕊 郭海雅 +1 位作者 郑荣春 段廷玉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3期71-77,共7页
【目的】明确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种带真菌区系及该真菌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通过常规分离培养方法。【结果】从弋江籽紫云英中共分离得到6属7种真菌,分别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目的】明确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种带真菌区系及该真菌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通过常规分离培养方法。【结果】从弋江籽紫云英中共分离得到6属7种真菌,分别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近缘弯孢霉(Curvularia affinis)、膝曲弯孢菌(Curvu-laria geniculata)、雪霉微座孢(Microdochium nivale)、纸皮思霉(Pithomyces chartarum)和囊状匍柄霉(Stemphylium vesicarium)。所分离的种带真菌可不同程度的降低紫云英种子的发芽率,降低种子活力指数,影响生长。种带真菌降低紫云英种子发芽率1.69%~76.27%,降低种子发芽势16.00%~42.00%,活力指数降低2.25%~79.48%,均以膝曲弯孢菌影响最大,纸皮思霉影响最小(P<0.05);胚芽长降低1.06%~34.39%,胚根长降低3.49%~43.02%,出苗率降低15.79%~52.63%。【结论】种带真菌对紫云英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种子活力具有抑制作用,其中膝曲弯孢菌、雪霉微座孢的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种带真菌 致病性
下载PDF
不同油菜品种种子带菌检测 被引量:4
20
作者 宋培玲 李子钦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3-196,共4页
以油菜主产区的10个主栽品种的种子为材料,将吸水纸检测法与分子指纹分析相结合,对种子携带的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油菜种子携带有7属9种真菌,其优势菌群为镰刀菌属(Fusarium s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以及青霉属(Pe... 以油菜主产区的10个主栽品种的种子为材料,将吸水纸检测法与分子指纹分析相结合,对种子携带的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油菜种子携带有7属9种真菌,其优势菌群为镰刀菌属(Fusarium s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以及青霉属(Penicillium sp.),且不同油菜品种之间种子所携带的真菌种类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种子带菌 分子指纹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