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扬子地块东南缘沉积岩的Nd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周秦禧 陈江峰 +4 位作者 张巽 文东 谢智 徐祥 邢凤鸣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9-45,共7页
扬子地块东南缘上溪群分布区及其周边沉积岩的Nd同位素研究结果,支持存在一条苏浙皖古生代裂陷槽(或江南深断裂)的观点。上溪群以北直至长江边所分布的震旦系-古生代的盖层沉积岩,其Nd模式年龄有两组,表明物源区不同。裂陷槽... 扬子地块东南缘上溪群分布区及其周边沉积岩的Nd同位素研究结果,支持存在一条苏浙皖古生代裂陷槽(或江南深断裂)的观点。上溪群以北直至长江边所分布的震旦系-古生代的盖层沉积岩,其Nd模式年龄有两组,表明物源区不同。裂陷槽以北,沉积岩的物源区为Nd模式年龄约2.0~2.1Ga的扬子物源区;以南的沉积岩表现出明显的幔源物质混染,显示出元古代岩浆活动的影响,而上溪群分布区以南直到江绍断裂附近主要表现上溪物源区的影响,华夏地块古老基底岩石则无显著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 东南缘 沉积岩 钕同位素
下载PDF
新疆博格达山晚古生代地层的形成时代、物源及其演化: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妍 李振生 +2 位作者 聂峰 田晓丽 石永红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5-181,共27页
新疆博格达山主体由石炭系海相火山—沉积岩系组成,以发育两期双峰式火山岩,但不发育花岗岩为特征,对其晚古生代地层时代的划分和演化争议较大.本文重点对博格达山北部两个晚古生代砂岩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重新标定博格达山... 新疆博格达山主体由石炭系海相火山—沉积岩系组成,以发育两期双峰式火山岩,但不发育花岗岩为特征,对其晚古生代地层时代的划分和演化争议较大.本文重点对博格达山北部两个晚古生代砂岩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重新标定博格达山地区晚古生代地层的形成时代;利用物源区的演化,约束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测年结果显示博格达上亚群砂岩的碎屑锆石表面年龄值分布范围较宽,主峰年龄为343~284 Ma(80%),次峰年龄为386~375 Ma(3%)、503~441 Ma(7%)和871~735 Ma(10%);芦草沟组砂岩的碎屑锆石表面年龄值非常集中,主峰年龄为358~279 Ma(97%),次峰年龄为257~251 Ma(约3%).博格达山中部原石炭纪博格达群上亚群与西部和南部下芨芨槽群相当,应属于早二叠世,中部—东部的石炭—二叠纪界线应在博格达下亚群—上亚群或居里得能组—沙雷塞尔克组之间的不整合面之中.博格达北部地区晚二叠世以南侧天山物源区供给为主,反映出晚古生代期间博格达山地区至少存在晚石炭世末和中二叠世两期构造隆升.结合区域火山岩与火山碎屑岩的研究,认为博格达山地区晚古生代主要经历4个演化阶段:早石炭世弧后盆地裂解阶段、晚石炭世碰撞拼贴阶段、早二叠世碰撞后伸展阶段、中-晚二叠世再次隆升到稳定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格达山 碎屑锆石 晚古生代 沉积物源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物源区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3
3
作者 刘锐娥 黄月明 +2 位作者 卫孝锋 孙粉锦 蔺洁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2-86,共5页
从构造演化、古地理变迁、源区母岩性质、陆源碎屑组分标型特征等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物源区进行研究发现 :区域上的南北隆起、中部坳陷的古地理格局决定了晚古生代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物源主要来自于北缘的阴山古陆 ,二叠纪呈 ... 从构造演化、古地理变迁、源区母岩性质、陆源碎屑组分标型特征等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物源区进行研究发现 :区域上的南北隆起、中部坳陷的古地理格局决定了晚古生代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物源主要来自于北缘的阴山古陆 ,二叠纪呈 NNE向自北而南展布的河流三角洲及古流向 ,反映出陆源碎屑物质主要来自北部古陆 ,鄂尔多斯盆地内部及其北部的结晶基底以太古界和元古界地层为主 ,在盆地北部基岩分布及类型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并导致了东西部地区砂岩储集体岩性的差异 ,物源与有利储层的发育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 陆源碎屑 河流三角洲 晚古生代 鄂尔多斯盆地 构造演化 碎屑岩
下载PDF
山东长岛地区蓬莱群辅子夼组碎屑锆石年龄谱研究 被引量:45
4
作者 初航 陆松年 +2 位作者 王惠初 相振群 刘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17-1028,共12页
山东烟台长岛地区出露的蓬莱群辅子夼组浅变质沉积岩主要为变质石英砂岩夹变质粉砂岩和变质粘土岩。前人对蓬莱群的沉积时代存在较大争议,本文根据长岛地区蓬莱群辅子夼组碎屑锆石年龄谱资料,将辅子夼组的地层时代置于新元古代。碎屑锆... 山东烟台长岛地区出露的蓬莱群辅子夼组浅变质沉积岩主要为变质石英砂岩夹变质粉砂岩和变质粘土岩。前人对蓬莱群的沉积时代存在较大争议,本文根据长岛地区蓬莱群辅子夼组碎屑锆石年龄谱资料,将辅子夼组的地层时代置于新元古代。碎屑锆石中出现1600Ma和1200~1100Ma左右两个年龄峰值,后者表明辅子夼组曾接受来自具有格林威尔期构造热事件物源区的碎屑物质。这一物源区所反映的地质演化特点既不同于华北陆块,也不同于扬子陆块,应引起高度重视和进行深入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蓬莱群辅子夼组 碎屑锆石年龄谱 地层时代 物源区
下载PDF
鲁西地区沿寒武系/太古宇不整合面滑脱构造的主要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30
5
作者 李理 张进江 +1 位作者 钟大赉 王先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35-361,共27页
郯庐断裂带以西的鲁西地区,寒武系/太古宇不整合面改造成为构造滑脱面,滑脱面上发育碎裂岩和动力变质岩。滑脱面上盘的寒武系底部产生强烈的构造变形,褶皱和破碎带发育;滑脱面之下的太古宇构造变形以劈理和裂缝为主,岩石破碎。构... 郯庐断裂带以西的鲁西地区,寒武系/太古宇不整合面改造成为构造滑脱面,滑脱面上发育碎裂岩和动力变质岩。滑脱面上盘的寒武系底部产生强烈的构造变形,褶皱和破碎带发育;滑脱面之下的太古宇构造变形以劈理和裂缝为主,岩石破碎。构造滑动使露头区寒武系底部地层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济阳坳陷南缘则出现地层重复现象。从地层缺失到褶皱产生再到地层重复是滑脱构造逐渐演化的结果。^40Ar-^39 Ar、K—Ar、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分析表明:滑动的主要时期在早白垩世中-晚期(距今130~110Ma)和中始新世(距今43~37Ma)。各种构造指向标志表明滑动的方向以向北、北北西和北北东为主。滑脱构造是低角度的伸展构造,其机制与华北东部晚中生代的构造变革和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和速度的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构造 变形特征 形成时代 形成机制 不整合面 鲁西地区
下载PDF
Late Triassic sedimentary records in the northern Tethyan Himalaya:Tectonic link with Greater India 被引量:28
6
作者 Huawen Cao Yong Huang +5 位作者 Guangming Li Linkui Zhang Jianyang Wu Lei Dong Zuowen Dai Liu Lu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273-291,共19页
The Upper Triassic flysch sediments(Nieru Formation and Langjiexue Group)exposed in the Eastern Tethyan Himalayan Sequence are crucial for unraveling the controversial paleogeography and paleotectonics of the Himalaya... The Upper Triassic flysch sediments(Nieru Formation and Langjiexue Group)exposed in the Eastern Tethyan Himalayan Sequence are crucial for unraveling the controversial paleogeography and paleotectonics of the Himalayan orogen.This work reports new detrital zircon U-Pb ages and whole-rock geochemical data for clastic rocks from flysch strata in the Shannan area.The mineral modal composition data suggest that these units were mainly sourced from recycled orogen provenances.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sandstones in the strata are similar to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upper continental crust.These rocks have relatively low 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 values(with an average of 62)and Index of Compositional Variability values(0.69),indicating that they experienced weak weathering and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a mature source.The geo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Upper Triassic strata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graywackes from continental island arcs and are indicative of an acidicintermediate igneous source.Furthermore,hornblende and feldspar experienced decomposition in the provenance,and the sediment became enriched in zircon and monazite during sediment transport.The detrital zircons in the strata feature two main age peaks at 225-275 Ma and 500-600 Ma,nearly continuous Paleoproterozoic to Neoproterozoic ages,and a broad inconspicuous cluster in the Tonian-Stenian(800-1200 Ma).The detrital zircons from the Upper Triassic sandstones in the study area lack peaks at 300-325 Ma(characteristic of the Lhasa block)and 1150-1200 Ma(characteristic of the Lhasa and West Australia blocks).Therefore,neither the Lhasa block nor the West Australia blocks likely acted as the main provenance of the Upper Triassic strata.Newly discovered Permian-Triassic basalt and mafic dikes in the Himalayas could have provided the 225-275 Ma detrital zircons.Therefore,Indian and Himalayan units were the main provenances of the flysch strata.The Tethyan Himalaya was part of the northern passive margin and was not an exotic terrane separated fr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gjiexue Group DETRITAL ZIRCON Upper TRIASSIC sedimentary provenANCE TETHYAN HIMALAYA
下载PDF
合肥盆地中生代地层时代与源区的碎屑锆石证据 被引量:23
7
作者 王薇 朱光 +2 位作者 张帅 刘程 顾承串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55-977,共23页
合肥盆地位于大别造山带北侧、郯庐断裂带西侧,其发育过程与这两大构造带演化密切相关。本次工作对合肥盆地南部与东部出露的中生代砂岩与火山岩进行了锆石年代学研究,从而限定了各组地层的沉积时代,确定了火山岩喷发时间,指示了沉积物... 合肥盆地位于大别造山带北侧、郯庐断裂带西侧,其发育过程与这两大构造带演化密切相关。本次工作对合肥盆地南部与东部出露的中生代砂岩与火山岩进行了锆石年代学研究,从而限定了各组地层的沉积时代,确定了火山岩喷发时间,指示了沉积物的源区。这些年代学数据表明,合肥盆地南部的中生代碎屑岩自下而上分别为下侏罗统防虎山组、中侏罗统圆筒山组或三尖铺组、下白垩统凤凰台组与周公山组(或黑石渡组)与上白垩统戚家桥组,其间缺失上侏罗统。盆地东部白垩系自下而上为下白垩统朱巷组与响导铺组和上白垩统张桥组。该盆地出露的毛坦厂组或白大畈组火山岩喷发时代皆为早白垩世(130~120 Ma)。盆地南部的下——中侏罗统及白垩系源区皆为大别造山带,分别对应该造山带的后造山隆升与造山后伸展隆升。而盆地东部白垩系的源区始终为东侧的张八岭隆起带,后者属于郯庐断裂带伸展活动中的上升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盆地 碎屑锆石 U-PB定年 沉积时代 沉积物源区
下载PDF
华南侏罗纪构造体制转换: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22
8
作者 杨宗永 何斌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0-591,共12页
中生代时,华南经历了从古特提斯构造域到古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但对转折时限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差异。此外,对粤东地区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的大地构造属性和沉积背景的工作还很缺乏。对此,本文选取粤东地区出露的早-中侏罗世碎屑岩为研究... 中生代时,华南经历了从古特提斯构造域到古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但对转折时限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差异。此外,对粤东地区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的大地构造属性和沉积背景的工作还很缺乏。对此,本文选取粤东地区出露的早-中侏罗世碎屑岩为研究对象,运用锆石U-Pb定年方法,探究华南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的时限和构造背景。碎屑锆石测年结果显示,早侏罗世的样品中普遍出现约250 Ma的主要峰值年龄,而中侏罗世的样品则都显示约180 Ma的主要峰值年龄。研究区早侏罗世的主要物源为印支期岩浆活动产物,可能主要来自华南的南部边缘;而中侏罗世的主要物源则可能来自南岭东段中生代火山岩。研究区碎屑沉积岩的碎屑锆石主要年龄峰值的转变,及其对应的物源区转变可能表明,华南在早侏罗世末期(约180 Ma)即已经完成了从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转变。其大地构造背景则相应地从前期总体的挤压转变为伸展作用,粤东盆地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早期时受挤压叠合走滑作用的类前陆盆地转变为早侏罗世末期的伸展断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物源 侏罗系 粤东盆地 构造转换 华南
下载PDF
南黄海西部陆架区表层沉积特征与物源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徐刚 刘健 +1 位作者 温春 孔祥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9-56,共8页
对南黄海西部陆架区626个海底沉积物进行了沉积特征分析,包括粒度和黏土矿物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表层沉积物类型主要包括砾石、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粉砂、砂质泥和泥。依据表层沉积物成因,将调查区分为4个区:苏北近岸老黄... 对南黄海西部陆架区626个海底沉积物进行了沉积特征分析,包括粒度和黏土矿物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表层沉积物类型主要包括砾石、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粉砂、砂质泥和泥。依据表层沉积物成因,将调查区分为4个区:苏北近岸老黄河细粒沉积物区、中东部的残留砂沉积区、西北部的准残留砾石区和东北部的山东半岛水下楔形体末端沉积区。研究区的黏土矿物组合类型主要为伊利石-蒙皂石-绿泥石-高岭石,组合类型与黄河黏土矿物组合类型相同,表明主要物质来源于黄河。研究区中东部分布有粉砂质砂和砂,具有滨岸环境的沉积特征,而与现在所处的沉积环境不相一致,它们被解译为形成于全新世早期的滨岸环境,并在海底留存至今,属"残留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黏土矿物 沉积特征 物源分析 南黄海西部陆架
下载PDF
内蒙古东北部中二叠统哲斯组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及物源区示踪 被引量:15
10
作者 董策 周建波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63-673,共11页
利用岩石地球化学示踪技术,对内蒙古东北地区中二叠统哲斯组砂岩的物源区和构造背景进行了研究。对研究区中二叠统哲斯组砂岩常量元素、微量以及稀土元素的分析表明,哲斯组砂岩样品的常量元素整体上SiO2、Al2O3、Fe2O3含量高(分别为67.... 利用岩石地球化学示踪技术,对内蒙古东北地区中二叠统哲斯组砂岩的物源区和构造背景进行了研究。对研究区中二叠统哲斯组砂岩常量元素、微量以及稀土元素的分析表明,哲斯组砂岩样品的常量元素整体上SiO2、Al2O3、Fe2O3含量高(分别为67.87%~71.94%、14.57%~15.61%、2.61%~6.20%),CaO、MgO含量低(分别为0.31%~0.58%和0.80%~1.93%)。微量元素上呈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除Zr、Y外相对较低,并且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和明显负Eu异常的特点,其中(La/Yb)n=5.08~8.67,Eu/Eu*=0.56~0.77。认为研究区哲斯组砂岩的物源主要来自于上地壳长英质源区,源岩可能为花岗岩,其物源区的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二叠统 哲斯组 砂岩 地球化学特征 沉积物源区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部阜东斜坡头屯河组物源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靳军 文华国 +3 位作者 向宝力 祁利祺 于景维 李璐璐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2期54-58,73,共6页
中侏罗统头屯河组为准噶尔盆地东部阜东斜坡最重要的勘探层系,探索储集砂体的物源方向和母岩性质对阜东斜坡头屯河组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碎屑组分、重矿物类型和组合特征、黏土矿物分区、砂体展布及古地貌特征分析,认为阜... 中侏罗统头屯河组为准噶尔盆地东部阜东斜坡最重要的勘探层系,探索储集砂体的物源方向和母岩性质对阜东斜坡头屯河组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碎屑组分、重矿物类型和组合特征、黏土矿物分区、砂体展布及古地貌特征分析,认为阜东斜坡中侏罗统头屯河组为多物源区沉积。头屯河组沉积时期总体存在2个相对独立的物源方向,分别是北东和南部物源,北东方向发育的火山岩母岩区及南部博格达山中、高级变质岩母岩区为主要物源区,北东方向物源供给逐渐减弱,南部物源供给逐渐增强,北三台经隆起有可能为研究区提供少量物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屯河组 沉积物源 阜东斜坡 准噶尔盆地东部
下载PDF
唐王陵昭陵组砾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文龙 陈刚 +4 位作者 章辉若 高磊 杨甫 师晓林 申锦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97-505,共9页
唐王陵砾岩的时代归属及其沉积物源环境一直是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新元古界—下古生界沉积地层学研究和油气地质勘探备受关注且长期存有争议的问题。采用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方法,定量分析探讨了唐王陵昭陵组砾岩的时代归属和物质来源... 唐王陵砾岩的时代归属及其沉积物源环境一直是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新元古界—下古生界沉积地层学研究和油气地质勘探备受关注且长期存有争议的问题。采用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方法,定量分析探讨了唐王陵昭陵组砾岩的时代归属和物质来源。结果表明:昭陵组砾岩的碎屑锆石U-Pb测年数据主要分布在744~943 Ma(n=6)、1 005~1 412 Ma(n=15)、1 449~2 209 Ma(n=255)和2 274~2 696 Ma(n=49)四个年龄区间,相应的峰值年龄集中在815 Ma、1 182 Ma、1 811 Ma、2 454 Ma,最年轻的单颗粒锆石年龄为744 Ma。它与盆地西缘贺兰山地区震旦纪正目观组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非常相似,但明显有别于盆地南缘晚奥陶世平凉组,尤其是缺少平凉组碎屑锆石主要集中在454 Ma的峰值年龄,由此限定昭陵组砾岩的沉积时代主要发生在晚前寒武纪或震旦纪。锆石U-Pb年龄谱的区域对比揭示,昭陵组砾岩的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于华北(鄂尔多斯)地块的古元古代变质基底岩系和其南缘北秦岭构造带的晚前寒武纪岩浆岩—变质杂岩,呈现稳定地块与活动带双向混合物源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 唐王陵砾岩 昭陵组 锆石U-PB年代学 地层时代 沉积物源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沉积物源:来自古流向与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10
13
作者 雷开宇 刘池洋 +1 位作者 张龙 李被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54-276,共23页
采用LA-ICP-MS碎屑锆石原位微区测年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陵地区及彬县地区中侏罗统直罗组砂岩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特征研究,统计和对比盆地周缘岩体的同位素年代学结果,结合盆地南部直罗组地层典型露头实测古水流数据,综... 采用LA-ICP-MS碎屑锆石原位微区测年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陵地区及彬县地区中侏罗统直罗组砂岩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特征研究,统计和对比盆地周缘岩体的同位素年代学结果,结合盆地南部直罗组地层典型露头实测古水流数据,综合研究了盆地南部直罗组沉积物源。结果表明:(1)黄陵地区直罗组样品总体呈169~438 Ma、1 435~2 083 Ma、2 300~2 767 Ma三个年龄组,对应峰值分别为274 Ma、1 851 Ma和2 366 Ma。彬县地区直罗组样品总体呈213~485 Ma、802~974 Ma、1 633~1 894 Ma和2 143~2 739 Ma 4个年龄组,对应峰值分别为430Ma、450Ma、1 720Ma和2 254Ma。(2)黄陵地区直罗组地层物源主体来自西北部阿拉善地块的中酸性侵入岩及变质岩。彬县地区直罗组地层物源主体来自西部的北、中祁连造山带,源岩为中酸性侵入岩、基性侵入岩及变质岩,同时存在火山岩、碎屑岩及变质碎屑岩的部分贡献。(3)盆地南部直罗组下段地层各典型露头古水流优势方向集中于110°~140°,表明古流向以向东和东南为主,即该时期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西北方向,这与碎屑锆石年代学对比所指示的物源区相一致,这些物源分析结果对于进一步认识侏罗纪时期盆地原型及古地理格局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侏罗统直罗组 古流向 碎屑锆石U-Pb定年 沉积物源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下载PDF
Timing of Metamorphism and Provenance of the Metamorphic Basement of the Xiangshan Uranium Orefield, Jiangxi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8
14
作者 GUO Fusheng SHI Guo +4 位作者 YANG Qingkun ZHANG Wanliang XIE Caifu ZHOU Wanpeng ZHANG Jiew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34-55,共22页
The origin, age and evolution of the Precambrian metamorphic basement of southern China provide useful insights into early crustal development. Here, we present new laser abla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 The origin, age and evolution of the Precambrian metamorphic basement of southern China provide useful insights into early crustal development. Here, we present new laser abla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LA-ICP-MS) U-Pb age data for detrital zircons from five samples of the Precambrian metamorphic basement of the Xiangshan uranium orefield. Two of these samples, from the northern Xiangshan volcanic basin, yielded a total of 140 U-Pb ages that cluster within the Neoproterozoic (773-963 Ma; 79.3% of data points), with the rest being scattered through the Paleoproterozoic and Mesoproterozoic, along with a single Archean age. These ages indicate that this basement material is associated with the Cathaysia Block. In comparison, the 172 concordant ages from the other three samples from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Xiangshan volcanic basin cluster within the Neoproterozoic (767-944 Ma; 59.8%) as well as the Proterozoic (37.8%) and the Archean (2502-2712 Ma; 14.5%). These samples are also free of zircons with Grenvillian ages, indicating that these unit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southeastern Yangtze Block. Combining these data with the geochemistry of these units,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metamorphosed sedimentary rocks with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parts of the Xiangshan basin have a common component from a magmatic island arc that formed during the early Neoproterozoic, we infer that the basin was located along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Cathaysian and Yangtze blocks. In addition, the zircons within the samples from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parts of the Xiangshan basin show different pre-Neoproterozoic (963 Ma) age populations but similar post- Neoproterozoic zircon populations, indicating that the amalgamation of the Cathaysian and Yangtze blocks occurred after the Neoproterozoic (960 Ma), with magmatism peaking at 830 Ma and rifting starting at -770 Ma, leading to the subsequent deposition (from bottom to top) of the Shenshan, Kuli, and Shangshi form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sement metamorphic rock detrital zircon sedimentary provenance Precambrian Jiangnan orogenic belt Xiangshan
下载PDF
稀土元素在物源分析研究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为例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肖霞 李建明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08年第6期21-22,共2页
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性质是复杂的,影响和控制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过程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影响元素分布规律的各种因素中,物源区母岩性质对某些元素的分布规律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对那些稳定性较大的元素,稀土元素(REE)具有相对的稳... 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性质是复杂的,影响和控制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过程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影响元素分布规律的各种因素中,物源区母岩性质对某些元素的分布规律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对那些稳定性较大的元素,稀土元素(REE)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利用这一特性,在有效误差范围内,可以适当应用于物源分析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沉积环境 沉积物源 Eu异常
下载PDF
山东青岛地区灵山岛早白垩世碎屑岩锆石U-Pb-Hf同位素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8
16
作者 孟元库 李日辉 +1 位作者 徐扬 侯方辉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302-3323,共22页
苏鲁造山带东缘的灵山岛上发育有早白垩世碎屑岩,目前人们对其沉积的精确时代、成因机制和大地构造环境仍然存在着广泛的争议.利用LA-ICP-MS的方法对灵山岛上两套碎屑岩进行了锆石U-Pb测年,并对特征年龄谱中的代表性碎屑锆石进行了Lu-H... 苏鲁造山带东缘的灵山岛上发育有早白垩世碎屑岩,目前人们对其沉积的精确时代、成因机制和大地构造环境仍然存在着广泛的争议.利用LA-ICP-MS的方法对灵山岛上两套碎屑岩进行了锆石U-Pb测年,并对特征年龄谱中的代表性碎屑锆石进行了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1)碎屑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莱阳群法家茔组和青山群八亩地组下部的碎屑岩沉积时代分别为127±3Ma和128±4Ma,表明两套碎屑岩都是早白垩世中晚期的沉积产物;(2)灵山岛上两套碎屑岩具有完全相似的年龄谱以及锆石Hf同位素组成,表明发育软沉积变形的粉砂岩、泥岩和上覆的含砾粗砂岩具有相似的物源,并且源区组成较为单一,主要以亲华北的胶北地体为主,其次的物源区为苏鲁造山带;(3)胶莱盆地下白垩统莱阳群和灵山岛下白垩统莱阳群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对比表明,灵山岛上的莱阳群碎屑岩明显不同于胶莱盆地的莱阳群,暗示在早白垩世时,灵山岛上的两套碎屑岩可能受到区域断裂的控制,沉积于一个相对独立的盆地.综合结果表明,灵山岛地区莱阳群法家茔组可能沉积于断陷湖盆的萎缩期,早期的沉积以湖相为主,晚期主要以河流相为主,在此期间遭受到了强烈的火山地震作用,诱发了下部的湖相的砂泥岩发生大规模的滑塌和软沉积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U-Pb定年 早白垩世 沉积物源 苏鲁造山带 灵山岛 同位素 年代学
原文传递
准南侏罗-白垩纪原型盆地边界变迁及其沉积物源响应 被引量:2
17
作者 高崇龙 王剑 +5 位作者 刘明 罗正江 王柯 刘可 任影 邓毅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22,共20页
为明确准南侏罗-白垩纪原型盆地特征及其物源-沉积体系演化,对准南山体年龄及侏罗-白垩系砂岩碎屑成分、砾岩砾石成分、重矿物、古水流及砂体展布等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定量计算原盆边界距离,同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原盆边界变迁及其... 为明确准南侏罗-白垩纪原型盆地特征及其物源-沉积体系演化,对准南山体年龄及侏罗-白垩系砂岩碎屑成分、砾岩砾石成分、重矿物、古水流及砂体展布等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定量计算原盆边界距离,同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原盆边界变迁及其沉积物源响应.准南西段山体隆升整体早于中段和东段,侏罗-白垩系物源以再循环造山带沉积岩系母岩为主,原盆距现今边界平均距离在22.2~67.0 km之间.准南西段受控于南北双向物源体系,中晚侏罗世原盆边界发生明显萎缩,并受车莫古隆起演化影响显著;中段受控于南部物源体系,原盆边界在中侏罗世早期前发生持续扩张,随后持续萎缩;而东段在侏罗纪原盆边界持续萎缩,且博格达山自中侏罗世开始持续隆升使区域物源沉积体系发生显著变化.整体上,现今西段和东段区域在晚侏罗世距原盆边界距离更近,近源沉积体系规模连片砂体较发育,而中段在整个侏罗纪距原盆边界较远,远源沉积体系使规模连片砂体不甚发育.早白垩世,整个准南南部边界已基本萎缩至现今盆地边界附近,但区域湖泛作用使近源沉积体系分布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侏罗-白垩纪 原型盆地 盆地边界 沉积物源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东海西湖凹陷碎屑岩物源聚类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何昕锴 李晓龙 +2 位作者 赵洪 阮威涵 许长海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6期11-19,共9页
重矿物聚类分析是研究沉积物源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东海陆架西湖凹陷古近系宝石组至新近系龙井组32口钻井900多个砂岩样品的重矿物Q型、R型聚类和ZTR趋势线等分析认为:西湖凹陷碎屑岩主要具有2种不同性质的物源,其沉积区分别位于凹陷北... 重矿物聚类分析是研究沉积物源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东海陆架西湖凹陷古近系宝石组至新近系龙井组32口钻井900多个砂岩样品的重矿物Q型、R型聚类和ZTR趋势线等分析认为:西湖凹陷碎屑岩主要具有2种不同性质的物源,其沉积区分别位于凹陷北部和中南部。凹陷中南部可以进一步划分出5个次级母岩分区,分别位于西斜坡带中部、西次凹北部和南部、中央反转构造带北部和南部。西湖凹陷北部碎屑岩母岩主要为酸性岩浆岩和变质岩,中南部碎屑岩母岩主要为变质岩,岩浆岩次之。西湖凹陷北部沉积物源主要为虎皮礁隆起带;而中南部沉积物源主要为海礁隆起和钓鱼岛隆褶带,这2个物源区母岩岩性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矿物 聚类分析 沉积物源 西湖凹陷
下载PDF
藏东义敦地体早古生代构造格局:来自碎屑锆石U-Pb-Hf同位素的约束 被引量:3
19
作者 田振东 冷成彪 +3 位作者 郭剑衡 张兴春 田丰 马荣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88-1105,共18页
位于藏东的义敦地体是研究青藏高原和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的关键区域,其在早古生代时期的古地理位置及构造演化过程尚不明确。沉积岩中碎屑锆石记录了物源区丰富的地质信息,被广泛应用于示踪沉积物源和古地理重建。本文对义敦地体三件下古... 位于藏东的义敦地体是研究青藏高原和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的关键区域,其在早古生代时期的古地理位置及构造演化过程尚不明确。沉积岩中碎屑锆石记录了物源区丰富的地质信息,被广泛应用于示踪沉积物源和古地理重建。本文对义敦地体三件下古生界浅变质沉积岩样品开展了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三件样品均具有“多峰”的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其U-Pb年龄主要集中在约2535~2350 Ma、约1000~900 Ma、约890~750 Ma和约590~520 Ma四个区间,对应的εHf(t)值分别为-8.8~13.1、-11.8~10.0、-20.1~12.6和-27.6~6.1。综合本次研究结果和前人数据,提出义敦地体下古生界变沉积岩中约2535~2350 Ma和约890~750Ma年龄段的锆石主要来自邻区松潘-甘孜地体和华南地块,而约1000~900 Ma和约590~520 Ma年龄段的碎屑锆石主要源自东冈瓦纳大陆Rayner-Eastern Ghats、Prydz-Darling和Kuunga造山带的岩浆岩。对比该地层与区内新元古界碎屑岩及相邻地体下古生界碎屑岩沉积物源在时空上的异同,提出义敦地体可能于埃迪卡拉纪晚期—早寒武世(570~520 Ma)与印度地块发生拼合,成为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在早古生代,义敦地体可能位于东冈瓦纳大陆的北缘,邻近羌塘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敦地体 恰斯群 沉积物源 碎屑锆石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华夏陆块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沉积物源的组成与演化及其对冈瓦纳大陆重建的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伟 薛尔堃 +2 位作者 张杨 章俊 蔡欣豫 《华南地质》 CAS 2024年第2期211-233,共23页
华南板块是冈瓦纳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冈瓦纳大陆中的古地理位置是恢复古大陆格局的关键要素,也是地质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汇总并对比了华南东南部华夏陆块多个盆地的成冰纪-奥陶纪碎屑沉积岩的岩石地层学、全岩地球化学和碎屑锆... 华南板块是冈瓦纳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冈瓦纳大陆中的古地理位置是恢复古大陆格局的关键要素,也是地质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汇总并对比了华南东南部华夏陆块多个盆地的成冰纪-奥陶纪碎屑沉积岩的岩石地层学、全岩地球化学和碎屑锆石数据,厘清了华夏陆块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三次重要的沉积-构造事件:晚成冰世砾岩指示的近源沉积事件,晚埃迪卡拉世硅质岩指示的海进事件,以及中寒武统底部平行不整合界面、砂岩中砾石的广泛出现指示的构造抬升事件。成冰纪-奥陶纪沉积岩中含有大量格林威尔早期(1300~1000 Ma)和晚期(1000~900 Ma)的碎屑锆石,分别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和印度板块。印度东部为华夏盆地长期提供物质补给,而澳大利亚西部在晚埃迪卡拉世从主要源区变为次要源区。中寒武世华夏陆块抬升使内部850~700 Ma岩浆岩出露成为主要物源之一,是对外部构造应力的远程响应。因此,华夏陆块在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位于东冈瓦纳北缘,与印度、澳大利亚具有长期稳定的联系,毗邻东南极洲。在冈瓦纳大陆聚合过程中,印度和澳大利亚泛非期造山带的形成、抬升和剥蚀影响了华夏陆块沉积盆地的物源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源 碎屑锆石 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 华夏陆块 冈瓦纳大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