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大地震公路桥梁震害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155
1
作者 庄卫林 刘振宇 蒋劲松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77-1387,共11页
对5.12汶川大地震四川重灾区国(省)干线公路1657座桥梁震害的调查检测结果加以归纳,总结出7种公路桥梁的宏观震害;归纳了梁式桥及拱桥的几种典型震害——移位、落梁、桥墩剪断、压溃和开裂、桥台墙体开裂、桥台肋板和背墙开裂、桥台填... 对5.12汶川大地震四川重灾区国(省)干线公路1657座桥梁震害的调查检测结果加以归纳,总结出7种公路桥梁的宏观震害;归纳了梁式桥及拱桥的几种典型震害——移位、落梁、桥墩剪断、压溃和开裂、桥台墙体开裂、桥台肋板和背墙开裂、桥台填料垮塌、拱圈开裂、拱上结构开裂等,并对其进行了初步分析。根据震害,提出了桥位及桥型选择应注意的有关因素,以及针对梁体移位、桥墩破坏等震害的相关抗震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汶川大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桥梁震害 抗震对策
下载PDF
中国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38
2
作者 刘凤民 张立海 +1 位作者 刘海青 张业成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6年第2期127-131,共5页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指地震引起的崩塌、滑坡、塌陷、地裂缝、砂土液化。震级大于5级、烈度超过Ⅵ度的地震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震级和烈度越高,次生地质灾害越严重。本文根据中国历史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活动程度及发生条件,以地...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指地震引起的崩塌、滑坡、塌陷、地裂缝、砂土液化。震级大于5级、烈度超过Ⅵ度的地震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震级和烈度越高,次生地质灾害越严重。本文根据中国历史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活动程度及发生条件,以地(市、区、盟)为单元,进行了危险性评价:高度和中度危险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的陕甘宁川渝滇藏地区,形成一个大致NE向高危险带,其余大部分地区为轻度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危险性 评价
下载PDF
基于GIS与信息量模型的汶川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36
3
作者 杜军 杨青华 +1 位作者 严嘉 薛重生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4-330,共7页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了大量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严重威胁.针对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选取重灾区汶川县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的空间数据管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平...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了大量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严重威胁.针对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选取重灾区汶川县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的空间数据管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平台,获取了研究区的次生地质灾害信息,分析了研究区内次生地质灾害与各影响因子,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系、地震断裂之间的相关性特征,并结合信息量法模型进行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高度、中度和轻度危险区的面积分别为1130.196km2、1739.584km2、1213.219km2.本次地震触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集群式分布的特点,即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地质灾害集中发育,而远离断裂带区地质灾害很快衰减,呈零星分布;从灾害发育的区域特征分析,汶川县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呈现出北部和东部重、西部和南部轻的特点.所得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较吻合,表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信息量模型能够快速、有效地对次生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以及危险性作出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评价 次生地质灾害 汶川 GIS 信息量模型
原文传递
RS and GIS-base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econdary Geological Disasters after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被引量:13
4
作者 CHEN Jianping LI Jianfeng +2 位作者 QIN Xuwen DONG Qingji SUN Y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4期776-785,共10页
Using RS and GIS mean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general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tructural belt distribution features in Wenchu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P.R. China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sing RS and GIS mean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general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tructural belt distribution features in Wenchu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P.R. China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rge-scale landslides, mud-rock flows, earthquake lakes, etc., after the earthquake on May 12, 2008. Based on the above work, comprehensive indoor and outdoor research is launched on disaster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earthquakes, terrains, strata, lithology, and structures. Weights of evidence method is utiliz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condary geological disasters after the earthquake occurred. 3 remedying grades for secondary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derived from the results of the weights of Evidence, followed by suggestions given to remedy earthquake secondary disas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ondary geological disaster disaster grade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and evaluation
下载PDF
青海玛多M_(S)7.4地震震害特点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殷翔 李鑫 +3 位作者 马震 姚生海 盖海龙 徐玮阳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68-875,共8页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以青海省地震局玛多地震烈度调查为基础,着重分析6个重点地区的房屋震害及极震区桥梁道路的破坏情况。此次地震震级高、伤亡轻,仅造成震中附近个别土木结构、砖木结构房屋...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以青海省地震局玛多地震烈度调查为基础,着重分析6个重点地区的房屋震害及极震区桥梁道路的破坏情况。此次地震震级高、伤亡轻,仅造成震中附近个别土木结构、砖木结构房屋出现倒塌破坏,部分砖混及框架结构出现楼梯间及填充墙开裂的现象,多数房屋基本完好;调查中还发现野马滩一号、二号大桥以及昌马河大桥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倒塌损毁,这也为烈度图的划分提供了数据支持;最后对此次地震产生的次生地质灾害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灾后重建和抗震设防提出意见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断层灾害 次生地质灾害 震害调查 震害分析
下载PDF
四川芦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及灾害特征初探 被引量:10
6
作者 郭兆成 童立强 +2 位作者 郑雄伟 齐建伟 王建超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9-105,共7页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境内发生MS 7.0级地震。为充分发挥遥感技术在地震灾害应急决策、救援及震后恢复重建中的作用,利用地震前后的多源遥感数据,基于遥感图像人机交互解译和野外现场考察,研究了芦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特...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境内发生MS 7.0级地震。为充分发挥遥感技术在地震灾害应急决策、救援及震后恢复重建中的作用,利用地震前后的多源遥感数据,基于遥感图像人机交互解译和野外现场考察,研究了芦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特征及其空间分布。遥感调查结果表明,芦山地震引发了1678处次生地质灾害,覆盖地表面积约8.354 km2,具有规模小且以崩塌、落石为主要灾害类型的特点。基于地震前的地形数据,研究了次生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与高程、坡度的关系。对次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95%的次生地质灾害分布在海拔750~1850 m之间;82.5%的次生地质灾害分布在地形坡度15毅~50毅之间,但随着坡度的增加,次生地质灾害发生率显著升高。在空间分布上,芦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呈现显著的线性排列:或沿NE向发震断裂线性排布,或沿山脊和河谷线性排列。研究结果为芦山地震应急决策、救援及震后恢复重建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遥感调查 空间分布
下载PDF
“4·25”尼泊尔M_(s)8.1地震西藏重灾区次生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与危险性分区 被引量:10
7
作者 黄森旺 孔纪名 +2 位作者 崔云 王仁超 邱洪志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0-88,共9页
以地质灾害调查数据为基础,基于大量的野外考察、多源遥感影像解译,获取了899处次生地质灾害点。选取地形、地质、地震、气象水文和人类活动等5类共9项指标,利用GIS技术对地质灾害和各因子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基于K-prototy... 以地质灾害调查数据为基础,基于大量的野外考察、多源遥感影像解译,获取了899处次生地质灾害点。选取地形、地质、地震、气象水文和人类活动等5类共9项指标,利用GIS技术对地质灾害和各因子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基于K-prototypes聚类分析和最大似然分类法对灾区次生灾害的危险性进行分区和评价。结果表明:灾区地质灾害因类型而异,呈间断性集中分布;灾害危险性以中、高和极高危险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35.10%、21.67%和24.38%,而极低和低危险区共占18.85%;灾害点的空间分布与灾害的危险性等级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直接验证了危险性分区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空间分布 危险性分区
下载PDF
中国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与形成条件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业成 张立海 赵晓青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05-809,共5页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是指地震引起的崩塌、滑坡及塌陷、地裂缝、砂土液化。中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都发生过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但不同地区发育程度不一,以中国大陆中部的陕、甘、宁、川、渝、滇、藏地区最为严重,形成一个NNE向的高危险带...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是指地震引起的崩塌、滑坡及塌陷、地裂缝、砂土液化。中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都发生过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但不同地区发育程度不一,以中国大陆中部的陕、甘、宁、川、渝、滇、藏地区最为严重,形成一个NNE向的高危险带。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地貌条件与一般地质灾害基本相同,但其激发因素为地震。震级5级以上、烈度Ⅵ度以上的地区,可能引发次生地质灾害,震级和烈度越高,次生地质灾害越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分布 形成条件
下载PDF
汶川5.12大地震地表次生灾害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孙晓宇 周成虎 +5 位作者 郭兆成 张俊 苏奋振 仉天宇 张丹丹 吕婷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83-1291,共9页
针对汶川5.12大地震,对由地震引起的地质次生灾害发生的坡度和坡向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地表破坏的易发坡度、坡向及其与震中的关系等。另外,分别以不同震中距为缓冲区、以平行中央断裂带的各级缓冲区、以等烈度区为缓冲区对地震引起的地... 针对汶川5.12大地震,对由地震引起的地质次生灾害发生的坡度和坡向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地表破坏的易发坡度、坡向及其与震中的关系等。另外,分别以不同震中距为缓冲区、以平行中央断裂带的各级缓冲区、以等烈度区为缓冲区对地震引起的地表破坏的空间分布以及发生地表破坏的坡度在各级缓冲区中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地震引发的滑坡及滑坡群共5093个,总面积大约958km2;②在30°~44°坡度区间地表破坏发生的数量最大,42°坡度为地表破坏发生概率的拐点。主要的地表破坏发生在迎着地震波传播的坡向上;③随着震中距的增加,地表破坏的发生概率逐渐减小,震中距40km以内的速度减小非常迅速,40km以外则整体上缓慢减少,局部略有起伏。各缓冲区中发生地表破坏的平均坡度比缓冲区内的地形平均坡度大4°左右。④地震引发的地表破坏主要受到断裂带的控制,有64.17%的地表破坏发生在中央断裂带两侧10km范围内。⑤高地震烈度区域引发的地表破坏率远远大于低烈度区域,在烈度为Ⅺ度的区域内发生地表破坏率达到14.5%,而Ⅶ度烈度带上引发地表破坏率仅为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汶川 次生地质灾害 缓冲区 空间分析
下载PDF
龙门山银厂沟区域5·12地震前后灾害与生态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守江 朱兆棋 +2 位作者 陈曦 刘鲁光 胡翠华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3期239-245,共7页
四川龙门山地区的银厂沟是一处独特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于位于地质活动较为活跃的龙门山断裂带上,应予以格外的关注与重视。本文对关于银厂沟的既有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和总结。在5·12汶川地震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银厂沟地... 四川龙门山地区的银厂沟是一处独特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于位于地质活动较为活跃的龙门山断裂带上,应予以格外的关注与重视。本文对关于银厂沟的既有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和总结。在5·12汶川地震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银厂沟地区自然景观的介绍和评价,经过评估分析,银厂沟获得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定位;5·12汶川地震后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该地区的次生地质灾害和植被恢复方面,对前者的研究集中于对地质灾害成因特征的分析,后者则集中于灾后的物种多样性恢复。总体上关于银厂沟的研究较多,灾前灾后均有涉及,这对于银厂沟灾后的重建工作及其它景区在遭受地质灾害后的恢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其它景区和断裂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厂沟 龙门山断裂带 次生地质灾害 旅游景区 植被土壤 灾后恢复
下载PDF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_(S)7.1地震地质灾害和地表破裂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博譞 钱黎 +11 位作者 李涛 陈杰 许建红 姚远 房立华 谢超 陈建波 刘冠伸 胡宗凯 杨文心 张军龙 庞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0-234,共15页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_(S)7.1地震是自1992年吉尔吉斯斯坦Suusamyr M_(S)7.3地震以来发生在天山地震带内的最大地震。主余震初步精定位和第一时间野外调查结果表明,乌什MS7.1地震的余震带总体走向NE,长约62km,主要分布在盆山交接部位...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_(S)7.1地震是自1992年吉尔吉斯斯坦Suusamyr M_(S)7.3地震以来发生在天山地震带内的最大地震。主余震初步精定位和第一时间野外调查结果表明,乌什MS7.1地震的余震带总体走向NE,长约62km,主要分布在盆山交接部位。地震产生了边坡失稳、岩崩、滚石、地裂隙等次生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沿构造走向微观震中两侧30km范围内。由微观震中向N约7km、向S约13km以外,地质灾害迅速减轻,且山前断层陡坎(F_(5))未见任何新鲜的活动迹象。结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产出的InSAR同震形变场初步结果,判定此次主震的发震断层为一条倾向NW、未错出地表的逆冲断层。在GCMT震中所在的恰勒玛提河,沿西域砾岩背斜南翼发现了总体走向N60°E、长约2km、最大垂直位错约1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该地表破裂在较老地貌面上基本沿先存断层陡坎发育,总体受一条倾向SE、与主震发震断层倾向相反的逆断裂控制。地表破裂带长2km,规模远小于乌什M_(S)7.1地震余震带,其是由M_(S)7.1主震所致还是因M_(S)5.7余震造成的,以及产生地表破裂的SE倾逆断层与NW倾主震发震断裂之间是何种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乌什盆地 逆断型强震 地表破裂 次生地质灾害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兴诗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6,29,共7页
我国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来势凶猛,波及范围广,破坏力大,它是板块活动的结果,震中位于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央断裂带上,以汶川的映秀镇为中心。从地震成因、影响范围和便于灾后重建来讲,汶川大地震应更名为龙门山地震。本次地震... 我国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来势凶猛,波及范围广,破坏力大,它是板块活动的结果,震中位于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央断裂带上,以汶川的映秀镇为中心。从地震成因、影响范围和便于灾后重建来讲,汶川大地震应更名为龙门山地震。本次地震有明显的"跷跷板"现象,主震发于断裂带南端,余震区集中于北端川、甘、陕三省接壤地区。因此在发震之初要加强对断裂北端的监视。此外,也要加强对灾区次生地质灾害的防备。灾后重建应尊重科学,严禁无序建设。成都地区虽未受大的影响,但今后该区建筑物抗震烈度还可适当提高,对成都附近断层也要加强监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灾后重建 成都地震活动史 建筑物抗震烈度
下载PDF
5.12汶川地震四川省平武县次生地质灾害遥感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秦绪文 张志 +1 位作者 杨军杰 黄庭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15,共4页
5.12汶川特大地震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形成了堰塞湖等。以多类型、多时相的遥感图像为信息源,在地学知识的支撑下,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解析了5.12汶川地震形成的次生地质灾害及潜在地质灾害体。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叠加技术,探讨了四川... 5.12汶川特大地震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形成了堰塞湖等。以多类型、多时相的遥感图像为信息源,在地学知识的支撑下,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解析了5.12汶川地震形成的次生地质灾害及潜在地质灾害体。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叠加技术,探讨了四川省平武县次生地质灾害发生、分布与基础地质背景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沿平通镇—南坝镇北东向断裂带(为区域上的龙门山中央断裂带北段)分布大量的滑坡体,水观乡—坝子乡—南坝镇一带震旦系地层区灾害点的数量、规模明显高于其他地层区,山河再造中导致了巨大的损失。其研究成果对灾害遥感机理研究具有科学意义,对灾后重建、地震多发地区的防灾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次生灾害 遥感识别 灾害分布规律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山地地区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以四川宝兴县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红梅 赵真 +1 位作者 张莹 邝俊成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7-152,共6页
地震灾害风险的形成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的“灾”强调的不仅是地震本身,还包括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而地震引发次生灾害的类型丰富多样,不同场景引发的次生灾害类型不同。以山地地区为场景,基于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 地震灾害风险的形成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的“灾”强调的不仅是地震本身,还包括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而地震引发次生灾害的类型丰富多样,不同场景引发的次生灾害类型不同。以山地地区为场景,基于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成果,考虑山地地质灾害的影响,给出以建筑物破坏、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地震灾害综合风险为标度的风险评估结果。并以四川省宝兴县为例开展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Ⅷ度基本设防烈度下,灵关镇的地震灾害风险处于高风险水平,永富乡和明礼乡处于低风险水平。该研究能掌握地震灾害风险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状况,为政府部门有针对性地采取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风险评估 次生地质灾害 分级方法 四川宝兴
下载PDF
矿山次生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及重大事故预警信息系统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万顺 田冬成 +1 位作者 孙建会 熊成林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0年第12期1410-1414,共5页
矿山次生地质灾害是人类在矿山开采活动中,对地表和地下结构、形态的改变而引发的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次生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已经得到社会和有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从分... 矿山次生地质灾害是人类在矿山开采活动中,对地表和地下结构、形态的改变而引发的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次生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已经得到社会和有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从分析次生地质灾害监测的一些特性入手,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次生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方法,及一套次生地质灾害自动化安全监测系统和监测预警信息系统,这些监测技术已在一些重点水电工程和类似工程中广泛应用,已比较成熟和完善,在矿山、尾矿坝、堰塞体等部位的次生地质灾害监测及预警中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地质灾害 自动化 监测 预警
下载PDF
北川县唐家山堰塞湖区域生态质量评价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剑 彭勃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27-32,共6页
运用GIS技术中的地图叠加法和因子等权求和法对2015年唐家山堰塞湖区域的土地质量、坡度、坡向、海拔、植被覆盖和水体等因子进行分析,进行生态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坡度大于30°地区水土流失量较多,植被覆盖较少,干扰较重,生态质量... 运用GIS技术中的地图叠加法和因子等权求和法对2015年唐家山堰塞湖区域的土地质量、坡度、坡向、海拔、植被覆盖和水体等因子进行分析,进行生态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坡度大于30°地区水土流失量较多,植被覆盖较少,干扰较重,生态质量较差;坡度在10°~30°地区水土流失量逐渐增多,植被覆盖逐渐减少,干扰适中,生态质量一般;坡度小于10°地区水土流失量较少,植被覆盖较多,干扰较轻,生态质量较好。东向、北向、东北及西北方向水土流失量较少,植被分布量较多,干扰较轻,生态质量较好;南向、西向、东南及西南水土流失量较多,植被分布量较少,干扰较重,生态质量较差。海拔低于800 m地区水土流失量最大,斑块分布量最大,干扰较重,生态质量较差;海拔800~1 600 m地区水土流失量逐渐增多,斑块分布量适中,干扰适中,生态质量一般;海拔高于1 600 m地区水土流失量较少,斑块分布量较少,干扰较轻,生态质量较好。距离水体越远的地区,干扰越轻,生态质量越好,越近的地区干扰越重,特别在距水体小于100 m范围内的区域干扰最重,生态质量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生态质量评价 唐家山堰塞湖 次生地质灾害 北川县
下载PDF
汶川地震对典型极重灾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评估 被引量:3
17
作者 梁欣 汪明 刘凯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4-111,共8页
汶川地震后的12年间,地震典型极重灾区仍面临次生地质灾害频发、植被恢复困难等问题,地震及其后续效应对典型极重灾区(洪溪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洪溪河流域为例,构建了2002—2018年间研究区土地... 汶川地震后的12年间,地震典型极重灾区仍面临次生地质灾害频发、植被恢复困难等问题,地震及其后续效应对典型极重灾区(洪溪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洪溪河流域为例,构建了2002—2018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库,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频次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计算了森林景观破碎度,计量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剧烈,其中裸地大量增加,面积占比从2002年的0.13%增加到2018年的9.34%,林地受地震灾害的影响大,直到汶川地震10年后才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耕地则呈现持续减少趋势,面积占比从2002年的25.35%减少到2018年的15.64%;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频次高的区域集中在河流沿岸以及相对低海拔和中等坡度的位置;汶川地震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森林景观破碎度的影响明显,经历了10年才逐渐恢复到震前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土地利用变化 次生地质灾害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下载PDF
综合物探方法在次生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楠 王清玉 +2 位作者 何灿高 王杰 邱锴 《工程勘察》 2014年第3期94-98,共5页
地面塌陷多属工程建设、资源开发所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查明其成因及影响范围对工程处理方案的设计与施工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结合某实际工程对次生地质灾害产生的地质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用于因工程建设所致地灾调查的综合物探方法及... 地面塌陷多属工程建设、资源开发所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查明其成因及影响范围对工程处理方案的设计与施工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结合某实际工程对次生地质灾害产生的地质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用于因工程建设所致地灾调查的综合物探方法及勘察效果予以介绍,阐述了诸如高密度电法、瑞雷波探测、地震映像及剪切波测井等方法在地面塌陷原因分析和展布空间探测等方面的资料解译方法及有效性,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地质灾害 地面塌陷 施工扰动 地下水异常渗流 综合物探 电阻率 剪切波速度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地质灾害及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长军 《工程勘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952-956,共5页
笔者参加了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工作,目睹了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大量的地质灾害。本文介绍了汶川大地震期间的地质灾害情况,对发生地震的地质构造原因及诱发地质灾害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如何避免地质灾害对建筑物... 笔者参加了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工作,目睹了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大量的地质灾害。本文介绍了汶川大地震期间的地质灾害情况,对发生地震的地质构造原因及诱发地质灾害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如何避免地质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 地质次生灾害 崩塌 滑坡 泥石流
下载PDF
汶川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以崇州市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曹伟超 陶和平 +2 位作者 刘斌涛 孔博 孙玉莲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0-176,共7页
汶川地震引发大量次生地质灾害。为识别不同区域发生次生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采用面积加权灾害点密度(HCA)作为指标,分析多种地质灾害诱发因子与灾害程度的对应关系,应用因子分析法实现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并划分为5个危险性等级。结果表... 汶川地震引发大量次生地质灾害。为识别不同区域发生次生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采用面积加权灾害点密度(HCA)作为指标,分析多种地质灾害诱发因子与灾害程度的对应关系,应用因子分析法实现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并划分为5个危险性等级。结果表明:基本安全区占总面积的53.61%,多分布于东部平原地区;低危险区多分布于中部丘陵地区;中度危险区和亚高危险区面积较大,分别占总面积的19.58%和16.22%,均分布于山区和高断裂带密度区;高危险区面积为37.82km2,占总面积的3.5%,极易发生(次生)地质灾害,应重点关注;最后,与传统灾害点密度(HC)方法进行对比,基于HCA的结果精度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影响因子 危险性等级 综合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