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石窟本生故事画的形式——以睒子本生图为中心 被引量:7
1
作者 东山健吾 李梅 赵声良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1,共11页
啖子本生图盛行于北朝时期,莫高窟与西千佛洞保存着诸多图例。啖子故事以孝道为主题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十分吻合,特别是北周至隋代十分流行。本文主要分析啖子本生图,对其构图形式,即横幅多场景画卷形式的展开与样式上的发展进行探... 啖子本生图盛行于北朝时期,莫高窟与西千佛洞保存着诸多图例。啖子故事以孝道为主题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十分吻合,特别是北周至隋代十分流行。本文主要分析啖子本生图,对其构图形式,即横幅多场景画卷形式的展开与样式上的发展进行探讨;并与印度、犍陀罗、克孜尔及麦积山、云冈石窟的例证进行比较,详细验证敦煌壁画中啖子本生的画卷形式、连环画形式及异时同图法等,认为敦煌壁画中的睒子本生并非汉代传统形式的延续,而是在印度·犍陀罗的影响之下所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 睒子本生 故事画 画卷 连环画
下载PDF
长卷与立轴:两种城市“片段秩序”画法与城市历史空间更新方法 被引量:8
2
作者 林岩 沈旸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20,共7页
通过(清)徐扬的两幅作品《姑苏繁华图》和《京师生春诗意图》的图解分析,归纳出城市线性空间呈现出丰富多样性和城市形态整体感的表达方式。通过笔者参与的芜湖"十里长街"和新场"河街四进"两个城市设计案例,探索了&... 通过(清)徐扬的两幅作品《姑苏繁华图》和《京师生春诗意图》的图解分析,归纳出城市线性空间呈现出丰富多样性和城市形态整体感的表达方式。通过笔者参与的芜湖"十里长街"和新场"河街四进"两个城市设计案例,探索了"片段秩序"策略在界面和结构两种类型设计中的实际运用:界面细节复合是创造丰富性的手段,结构原型控制是保护地方感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城市设计 长卷 立轴 画法 片段秩序 历史场所更新
原文传递
东巴画的程式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杨杰宏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00-107,共8页
东巴画是东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纳西族先民创制的一种古老的绘画艺术,依附于东巴教,并直接为其仪式服务,具有浓郁的宗教性、仪式性、实用性等特点。东巴画的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中沉淀生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及程式化特征,具体表现... 东巴画是东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纳西族先民创制的一种古老的绘画艺术,依附于东巴教,并直接为其仪式服务,具有浓郁的宗教性、仪式性、实用性等特点。东巴画的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中沉淀生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及程式化特征,具体表现在东巴画的画谱、技法、造型、仪式应用等四个方面。东巴画的程式化特征研究必须与东巴文化的整体研究相结合,这既是东巴画研究的难点所在,也是其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巴画 程式化 木牌画 纸牌画 卷轴画
下载PDF
郎世宁《松鹤回春图轴》的原位无损科学研究
4
作者 吴娜 洪巍 +2 位作者 王克青 刘薇 李郑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125,共12页
本研究使用手术显微镜观察、红外照相、大幅面X射线荧光扫描成像等多种面检测技术,结合拉曼光谱仪光纤探头和光纤光谱仪点测试的方法,对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卷轴画《松鹤回春图轴》进行原位无损检测。检测结果表明... 本研究使用手术显微镜观察、红外照相、大幅面X射线荧光扫描成像等多种面检测技术,结合拉曼光谱仪光纤探头和光纤光谱仪点测试的方法,对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卷轴画《松鹤回春图轴》进行原位无损检测。检测结果表明:该画在绘制时所用颜料为炭黑、赭石、铅白、朱砂、孔雀石等;在调色方法方面,绘制深色轮廓线或大树等景色时将炭黑和赭石两种颜料混合使用,并沿用了西方绘画中使用铅白进行打底,然后使用其他颜料进行二次上色的绘画方法;在绘画技法方面,使用同一色系的不同颜料、更改同一色系颜料的配比、运用不同的绘画方法来凸显绘画效果的立体感等。多种面检测技术和点测试原位无损方法的联合使用,可以实现对中国传统卷轴画所用颜料种类、调配方法、绘画技法等信息的科学研究,为艺术、历史、考古学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对于作品的价值揭示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轴画 绘画方法 颜料 郎世宁 MA-XRF
下载PDF
唐宋佛画在20世纪初美国博物馆的传播与鉴识
5
作者 秦艺心 商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75,I0003,共10页
19末至20世纪初,在美国学者恩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rancisco Fenollosa,1853—1908)的学术引领和号召力推动下,几大美国博物馆纷纷举办了中国美术展览。其间佛教题材的唐宋卷轴画被置于焦点之位,成为理解东方审美、文化的重要... 19末至20世纪初,在美国学者恩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rancisco Fenollosa,1853—1908)的学术引领和号召力推动下,几大美国博物馆纷纷举办了中国美术展览。其间佛教题材的唐宋卷轴画被置于焦点之位,成为理解东方审美、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一时期,中国佛画的西传与鉴藏,是中学西渐的重要印证,亦是近代“中国观”嬗变的一个微观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佛画 卷轴画 美国博物馆 费诺罗萨
下载PDF
《明人仿李龙眠绢本人物卷》修复工艺探索 被引量:4
6
作者 周海宽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1年第1期79-83,共5页
《明人仿李龙眠绢本人物卷》是国内一家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由于原件破损较重,画心残裂绢质酥脆并且遭到虫蛀,该画因卷舒失宜,保存不善,致使画面全面受损。修复难点包括清洗、揭褙、拼对与复原、全色等各个方面。通过逐一揭... 《明人仿李龙眠绢本人物卷》是国内一家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由于原件破损较重,画心残裂绢质酥脆并且遭到虫蛀,该画因卷舒失宜,保存不善,致使画面全面受损。修复难点包括清洗、揭褙、拼对与复原、全色等各个方面。通过逐一揭出原破洞重新补配,对折条断裂遂一加固,精细全色,原磨损模糊失神的画意已清晰可见,也充分体现了现代科学原理和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绢本 物画 修复
下载PDF
从全景到街景——从里斯本东方艺术博物馆藏“十三行潘趣酒碗”看“长卷式”城市视野的形成 被引量:4
7
作者 刘爽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1年第1期83-92,共10页
18世纪中叶,清廷的“一口通商”政策将中西交流限制在广州十三行地区,与传统的城市“长卷”不同,绘制在“潘趣酒碗”外销瓷外壁的十三行景观似乎带有更为久远的西方传统。对此,本文以里斯本东方艺术博物馆藏潘趣酒碗为中心,探究这一特... 18世纪中叶,清廷的“一口通商”政策将中西交流限制在广州十三行地区,与传统的城市“长卷”不同,绘制在“潘趣酒碗”外销瓷外壁的十三行景观似乎带有更为久远的西方传统。对此,本文以里斯本东方艺术博物馆藏潘趣酒碗为中心,探究这一特殊景观的形成过程,以此揭示葡萄牙本土传统、建城实践对于中国沿海城市“形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三行潘趣酒碗 港口城市图像 葡萄牙瓷板画 长卷绘画
下载PDF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巨幅画卷特效技术研究与实现
8
作者 陈威 陆乐 +2 位作者 常春泉 王琢 彭云涛 《演艺设备与科技》 2009年第2期38-41,共4页
介绍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巨幅画卷特效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过程,对其机械传动与驱动控制、LED视频技术与实施作了较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北京奥运会 开幕式 画卷 画轴 机械传动 LED
下载PDF
西藏博物馆藏普度明太祖长卷的调查和科学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徐文娟 褚昊 +4 位作者 裔传臻 周新光 蒋家丽 次仁央宗 周旸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28,共10页
西藏博物馆藏普度明太祖长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明代长幅画卷,画幅和5种文字书写的题记构成画心主体。长卷病害严重,亟需进行保护修复。本工作对该长卷的装裱形制、工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发现长卷总体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长卷装裱形制,从... 西藏博物馆藏普度明太祖长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明代长幅画卷,画幅和5种文字书写的题记构成画心主体。长卷病害严重,亟需进行保护修复。本工作对该长卷的装裱形制、工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发现长卷总体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长卷装裱形制,从头至尾的结构依次是米贴、天头、隔水、画心、地头、轴杆,不同之处在于长卷上下边缘采用红色和绿色丝织品包边、背衬五彩夹缬,具有典型的西藏地域特征,是汉藏不同装裱工艺结合的实物见证。同时,本工作也对长卷保存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主要病害包括磨损、虫蛀、断裂、折痕、污渍、字迹脱落、不当修复等。其中断裂和颜料的大量脱落及磨损与装裱形制有关,五彩夹缬质地粗糙,红色和绿色包边造成长卷上下边与中间部分层数不同,厚度差异较大,是长卷上下区域颜料磨损比中间更加严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卷 装裱形制 彩绘材料 夹缬
下载PDF
卷轴书画折痕产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娟 韦荃 杜少飞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5-73,共9页
卷轴是书画艺术的一种独特展示与收藏形式,卷轴书画画芯表面的折痕不仅影响展陈效果,而且降低了书画文物的保存寿命。为此,利用超景深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了卷轴书画折痕的微观结构,探讨了折痕产生的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结... 卷轴是书画艺术的一种独特展示与收藏形式,卷轴书画画芯表面的折痕不仅影响展陈效果,而且降低了书画文物的保存寿命。为此,利用超景深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了卷轴书画折痕的微观结构,探讨了折痕产生的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表明:小直径收卷是书画产生折痕的重要原因之一;收卷直径越小,书画出现折痕的现象越明显。通过在地杆处加轴管以增大收卷直径,能够有效减少折痕和断裂的产生。该方法保持了中国传统卷轴书画的装裱形式,维持了书画的原貌,并能够有效保存书画展示的传统韵味。研究结果为探讨书画折痕产生的机理和防治对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轴书画 折痕 轴管 收卷
下载PDF
元代道教卷轴人物画和杂画考略
11
作者 耿纪朋 郑小红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11期80-80,85,共2页
元代文人画大兴,文人画家多通过画山水画来寄托对故国的眷恋,抒写郁闷不平的胸臆,追求笔情墨趣,故道释人物画比前代更少。少数善画道释人物画的画家也多以水墨或白描手法作画,以重笔墨之趣,不似前人注意庄严肃穆的形象。由于元代许多不... 元代文人画大兴,文人画家多通过画山水画来寄托对故国的眷恋,抒写郁闷不平的胸臆,追求笔情墨趣,故道释人物画比前代更少。少数善画道释人物画的画家也多以水墨或白描手法作画,以重笔墨之趣,不似前人注意庄严肃穆的形象。由于元代许多不满异族统治的知识分子遁入佛道教,尤其全真道教的兴起,成为部分知识分子躲避战乱,寻求精神安慰的出路。所以元代善画的道士非常多,上至天师,下至一般道士,有记载的就不下四十人,其中有些人是元代,也是中国美术史上有杰出成就的画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道教 卷轴画 人物画
原文传递
刍议唐代卷轴画的色彩
12
作者 李子怡 《流行色》 2021年第4期57-58,共2页
唐代是我国绘画发展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其中,唐代卷轴画是比壁画更加精美、细腻的绘画作品.唐代卷轴画的色彩种类丰富,颜料纯度高,对于后世绘画领域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重点针对唐代卷轴画的色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 唐代 卷轴画 色彩
下载PDF
The Image and Text Relationship in TANG Yin's Scroll of Poetry and Painting
13
作者 YE La-me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1年第1期48-64,共17页
This paper seeks to examine the image and text relationship in TANG Yin's scroll of poetry and painting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aspect focuses upon the schema type of its image and text relationship in physica... This paper seeks to examine the image and text relationship in TANG Yin's scroll of poetry and painting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aspect focuses upon the schema type of its image and text relationship in physical form; the second aspect, explores the text's/poetry's functions of anchorage and relay while appreciating those images/paintings; the third aspect, traces the semiosis process of image, exploring how image and text as 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epistemological world mediates with the phenomenological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age and text relationship TANG Yin's scroll of poetry and painting the semiosis process
下载PDF
西夏佛教卷轴画艺术风格
14
作者 陈悦新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20-23,共4页
西夏卷轴画集中出土于今内蒙古和宁夏两地,约有200余幅。其中的佛教卷轴画并存汉地传统绘画风格与吐蕃传统绘画风格(唐卡)两种形式。前者较多表现汉地净土信仰题材,特别着重于“阿弥陀佛来迎”场面,体现了西夏在继承唐代基础上的独特性... 西夏卷轴画集中出土于今内蒙古和宁夏两地,约有200余幅。其中的佛教卷轴画并存汉地传统绘画风格与吐蕃传统绘画风格(唐卡)两种形式。前者较多表现汉地净土信仰题材,特别着重于“阿弥陀佛来迎”场面,体现了西夏在继承唐代基础上的独特性;后者的构图、色彩、造型等内容,皆可于12世纪前后的西藏唐卡中找到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佛教 卷轴画 艺术风格
下载PDF
政治还是娱乐:杏园雅集和《杏园雅集图》新解 被引量:31
15
作者 尹吉男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39,160,共34页
《杏园雅集图》是明代宫廷画家谢环绘制于1437年的重要作品,对正统二年三月一日在杨荣的私家花园"杏园雅集"活动做了图像表现。这是一位宫廷画家在业余时间的绘画活动。雅集活动与图像涉及当时在职的九位朝廷文官,其中包括诸... 《杏园雅集图》是明代宫廷画家谢环绘制于1437年的重要作品,对正统二年三月一日在杨荣的私家花园"杏园雅集"活动做了图像表现。这是一位宫廷画家在业余时间的绘画活动。雅集活动与图像涉及当时在职的九位朝廷文官,其中包括诸如杨士奇、杨荣、杨溥、王直、王英等朝廷重臣。本文对绘画对象中的人物背景进行梳理,发现这些人物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所谓"馆阁诸公",具有很浓的地域政治特性。作者首次讨论了"杏园雅集"活动和《杏园雅集图》的图像模式的深层含意,破解背后的真实用意和功能。自始至终都以"政治史"和"艺术史"的双重视角展开了彼此交织的一系列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士奇 谢环 王振 杏园雅集 《杏园雅集图》江西文官集团 政治绘画 宦官政治
原文传递
乾隆朝养心殿明窗贴落画探析——以“岁朝图”“万国来朝图”为中心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湜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6-80,81-91,153,共17页
养心殿明窗是清朝皇帝“试笔迓新禧”之地,现已无存。依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发现在故宫博物院旧藏宫廷绘画中,有谕令如意馆画家为明窗绘制的一系列贴落画,它们不仅具有装饰居室环境的实用性,而且还是反映当朝皇帝政治理念和家国... 养心殿明窗是清朝皇帝“试笔迓新禧”之地,现已无存。依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发现在故宫博物院旧藏宫廷绘画中,有谕令如意馆画家为明窗绘制的一系列贴落画,它们不仅具有装饰居室环境的实用性,而且还是反映当朝皇帝政治理念和家国思想的“宣传画”。因此,厘清明窗贴落画的更替时间,探讨其表现题材,寻求画作的主旨,有助于对宫廷建筑室内定制贴落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心殿明窗 乾隆 岁朝图 守岁图 万国来朝图
原文传递
两宋“尚书省印”之研究回顾暨五项商榷 被引量:6
17
作者 彭慧萍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4-59,共16页
两宋三省官印中以"尚书省印"对书画鉴藏史最为重要。拙文《存世书画作品所钤宋代尚书省印考》根据风格比对,指出除去同源同构具承传关系,但不完全相同之佛利尔美术馆(Freer Gallery of Art,Smithsonian Institution)藏传张戡... 两宋三省官印中以"尚书省印"对书画鉴藏史最为重要。拙文《存世书画作品所钤宋代尚书省印考》根据风格比对,指出除去同源同构具承传关系,但不完全相同之佛利尔美术馆(Freer Gallery of Art,Smithsonian Institution)藏传张戡《解鞍调箭图》轴、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yal Ontario Museum)藏传梁师闵《芦汀密雪图》卷之"尚书省印"外,钤盖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摹刘敞《书秋水篇》(共四钤)、上海博物馆藏宋拓《淳化阁帖》、纳尔逊博物馆(Nelson- Atkins Museum of Art)藏传李成《晴峦萧寺图》轴、克利夫兰博物馆(Cleveland Museum of Art)藏传巨然《溪山兰若图》轴、台北故宫藏传巨然《层岩丛树图》轴等书画之存世八方"尚书省印"均为同印。综合稽考官制史料、考古实物、字口缺损度及南宋题跋、三省官印之紧邻乃至于叠压关系,可归结出此八方尚书省印并非北宋官印,而是一方南宋官印,其钤盖年代约为1141-1183年间。在此基础上,本文撰述之目的在析擘为何此前学界关于此方尚书省印之断代,存在"北宋官印"(1083-1126年间)、"北宋末至南宋初官印"(1083-1129年)、"南宋官印"等之三派论见。藉由对前人论证的逐一析辨,可折射出印鉴断代之五项盲点,暨无法厘清的悬疑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省印 中书省印 秘阁 传李成《晴峦萧寺图》轴 传巨然《溪山兰若图》
原文传递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万寿图》非原本考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幼敏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7-116,共10页
本文以史料记载为主要依据,结合相关传世实物,对故宫藏清《康熙万寿图》卷作了综合考证。指出此图并非《康熙万寿图》原本,也不是宫廷画家绘制,而是嘉庆二年以刻本为蓝本,由苏州织造奉旨承办的一件水平不高的应急之作。
关键词 故宫 清代 康熙 万寿图 宫廷绘画
原文传递
论宋元界画“真实性”的多重维度——从《明皇避暑宫图》轴的创作理性说起
19
作者 喻梦哲 李超 陈斯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84-92,共9页
界画是以描绘建筑、舟车、桥梁等构筑物为目的,用界尺辅助作图的特殊画种,能否如实表现建筑信息是评判其优劣的重要指标,对画作“真实性”的求索引出对版本、原型、创作意图和笔法等不同内容的探讨,影响人们评判此类媒材的立场。举元人... 界画是以描绘建筑、舟车、桥梁等构筑物为目的,用界尺辅助作图的特殊画种,能否如实表现建筑信息是评判其优劣的重要指标,对画作“真实性”的求索引出对版本、原型、创作意图和笔法等不同内容的探讨,影响人们评判此类媒材的立场。举元人所摹郭忠恕本《明皇避暑宫图》轴为例,探索画家建构图像内部形式秩序的方法,并比较其与真实营造工法的异同。通过辨析图像内蕴的几何规律与折算原则,总结画家的创作理性,利用控制网格、扩大模数等工具系统考察该例的“真实性”,深化对于主观创作理性与客观真实性间辩证关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画 创作理性 真实性 《明皇避暑宫图》轴
下载PDF
从《女史箴图》看20世纪初欧洲中国绘画研究模式
20
作者 任仕东 《国际汉学》 CSSCI 2024年第1期79-87,152,153,共11页
中国卷轴绘画史的经典之作顾恺之《女史箴图》,在入藏大英博物馆的20世纪初期成为宾雍、翟理斯和沙畹等欧洲汉学家和艺术史家的重要研究对象。由于该画卷涉及图像、历史和文学等多重复杂的中国文化元素,为欧洲学者的《女史箴图》图像研... 中国卷轴绘画史的经典之作顾恺之《女史箴图》,在入藏大英博物馆的20世纪初期成为宾雍、翟理斯和沙畹等欧洲汉学家和艺术史家的重要研究对象。由于该画卷涉及图像、历史和文学等多重复杂的中国文化元素,为欧洲学者的《女史箴图》图像研究带来极大挑战。他们之间通过知识互惠、图像分享方式相互合作,在图像作者、内容、风格、形式、流传等方面取得西方视野下的初步认知。除借助中国画论等传统文本材料的文献分析之外,直觉式风格鉴赏和中西比较研究亦是欧洲学者跨文化研究的基础方式与方法,其中,后者经历了从早期的“中欧比较”或“中日比较”再到“中国比较”的内在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史箴图》 汉学家 艺术史家 中国绘画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