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科学文化 被引量:25
1
作者 孟建伟 《中国科学基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9-92,共4页
科学文化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层面,即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科学的精神、理念、理想和价值观属于科学文化的形而上层面,是科学文化之"魂";而技术的、实证的、数学的或逻辑的东西属于科学文化的形而下层面,是科学文化之"... 科学文化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层面,即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科学的精神、理念、理想和价值观属于科学文化的形而上层面,是科学文化之"魂";而技术的、实证的、数学的或逻辑的东西属于科学文化的形而下层面,是科学文化之"体"。正是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的有机统一,才构成活生生的科学文化。当代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科学观的最大局限和偏颇在于,对科学仅仅做了形而下的解读,从而从根本上消解了科学的文化意蕴。站在文化论的高度来研究科学,有助于从根本上超越狭隘的科学观,树立一种全新的科学观,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文化 形而上 形而下 科学观
原文传递
新媒体背景下科普的路径依赖与突破 被引量:21
2
作者 张加春 《科普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8-26,44,共10页
新媒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新媒体对科普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远的,为科普带来了新的活力,改变了科普传播的时空结构,科普更加注重互动性、参与性和体验性。然而,我国目前的科普体制形成了同新媒体发展不相适应的制度安排,重点... 新媒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新媒体对科普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远的,为科普带来了新的活力,改变了科普传播的时空结构,科普更加注重互动性、参与性和体验性。然而,我国目前的科普体制形成了同新媒体发展不相适应的制度安排,重点表现在制度依赖、技术轨迹依赖和科普内容依赖三个层面。面对媒介融合的趋势,关键还是要积极转换科普工作的体制机制,建立适合新媒体取向的工作体系,培育与弘扬适合互联网时代的科学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普 新媒体 互联网 科学文化
原文传递
公益性、普惠性、科学性——新政策背景下的幼儿园新文化建设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海英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11年第7期1-4,19,共5页
公益性、普惠性、科学性已成为学前教育的新文化追求。要建设公益性、普惠性、科学性的幼儿园新文化,需要政府和幼儿园共同努力,需要建立相应的心理驱动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和实践促进机制,需要形成新的文化建设路径。公益性、普惠性... 公益性、普惠性、科学性已成为学前教育的新文化追求。要建设公益性、普惠性、科学性的幼儿园新文化,需要政府和幼儿园共同努力,需要建立相应的心理驱动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和实践促进机制,需要形成新的文化建设路径。公益性、普惠性、科学性应成为今后幼儿园的集体文化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益性文化 普惠性文化 科学性文化 新政策 文化建设
原文传递
论任鸿隽的科学文化观 被引量:9
4
作者 李醒民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5-63,共9页
任鸿隽是中国探究和传播科学文化的最早的先驱者之一。他对科学文化的研究,涉及科学的特性和目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与道德及人生等最能体现科学文化内涵的几个方面。他认为,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原和真诠,科学有益于道德和人生... 任鸿隽是中国探究和传播科学文化的最早的先驱者之一。他对科学文化的研究,涉及科学的特性和目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与道德及人生等最能体现科学文化内涵的几个方面。他认为,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原和真诠,科学有益于道德和人生。任鸿隽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思想,有助于人们从科学本身吸取科学的智慧,领悟人生的真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鸿隽 科学文化 中国科学思想史 批判学派
下载PDF
当代教育的文化责任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14,共10页
社会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使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联,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教育作为文化形成和作用于社会生活的中介应负有文化责任而备受关注。国际竞争的加剧,文化产业的发展,教育服务贸易的扩大,我国的社会生产还不发达,... 社会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使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联,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教育作为文化形成和作用于社会生活的中介应负有文化责任而备受关注。国际竞争的加剧,文化产业的发展,教育服务贸易的扩大,我国的社会生产还不发达,教育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使教育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出现了诸多文化失范问题。我国教育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应然的文化责任主要有:1.当代教育首要的文化责任就是引领社会文化紧随时代潮流,形成占主导地位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和谐文化;2.发扬国民教育的培养功能,养成国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形成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3.从知识取向向人文关怀和科学文化取向转型,培养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建设人才;4.进行文化教育,形成体现和谐社会价值观念和教育本性的教育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文化责任 社会经济形态 文化自觉 科学文化
下载PDF
科学文化与文化科学 被引量:14
6
作者 刘大椿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125,共7页
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由于思想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双重催生,科学成为一种主流文化,获得无上的权威;但是,作为工业文明主导的科学文化又似乎变得越来越失去文化的内涵,产生了所谓的文化迷失与人文缺失等异化现象。本文深思这种现象,强调科... 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由于思想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双重催生,科学成为一种主流文化,获得无上的权威;但是,作为工业文明主导的科学文化又似乎变得越来越失去文化的内涵,产生了所谓的文化迷失与人文缺失等异化现象。本文深思这种现象,强调科学并不凌驾于其它文化传统之上而具有特殊的优越性,应当从强势文化走向平权文化,回复科学技术的文化本性。文化科学就是让科学回复文化的内涵,重新变得有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科学文化 异化 文化科学
原文传递
当前生物医学发展特征及其对科技创新方式的启示 被引量:12
7
作者 罗长坤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共4页
近现代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致使生物医学出现革命性的变化。科学历程从物质科学向生命科学、思维科学聚焦,科学问题从单因素向多因素复杂性问题转变,研究模式从学科交叉走向科学聚合,计算机作为科学工具的重要性愈加突显,科学能力从认... 近现代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致使生物医学出现革命性的变化。科学历程从物质科学向生命科学、思维科学聚焦,科学问题从单因素向多因素复杂性问题转变,研究模式从学科交叉走向科学聚合,计算机作为科学工具的重要性愈加突显,科学能力从认识生命到操控与合成生命,国际科技合作也更加紧密。根据生物医学发展所呈现出的特征,预测对未来科技创新方式的影响,提出要以独立的科学思想,独创的科学工具和独有的科学文化推动我国生物医学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服务人类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学 科学思想 科学工具 科学文化
下载PDF
从公众科学素养看科学全球化中的中国教育 被引量:10
8
作者 谭小琴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5-89,共5页
在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中,学生及待升学群体的科学素养最高,但是从中学开始,中美两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差距开始加剧,尤其是在大学阶段,这种差距更大。而且从高中或中专开始,随着教育程度的升高,其科学素养的增长幅度却是在明显下降。文... 在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中,学生及待升学群体的科学素养最高,但是从中学开始,中美两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差距开始加剧,尤其是在大学阶段,这种差距更大。而且从高中或中专开始,随着教育程度的升高,其科学素养的增长幅度却是在明显下降。文章通过中美两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的比较,从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两方面分析了这一现象形成的部分原因。基于上述分析,文章提出:在科学全球化与境中,中国的科学教育尤其需要一种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丰富思想文化资源,并融合世界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有机合成,综合创新,在继承中超越的创新文化来开启国人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心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素养 科学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科学教育 媒体
下载PDF
科学文化及其对科学教育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郭元婕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9-65,共7页
科学文化是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与方向,对科学教育乃至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文化以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和现实影响力催生了现代教育制度,促进了现代科学教育诞生。科学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教育的改革,引导科学... 科学文化是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与方向,对科学教育乃至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文化以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和现实影响力催生了现代教育制度,促进了现代科学教育诞生。科学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教育的改革,引导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科学教育工作者和政策的制定者应把握以科学文化的内涵及其建设为导向的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以科学文化引导我国科学教育改革,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意识,培养科学态度,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文化 科学教育 现代教育制度 科学态度 科学意识
原文传递
论科普概念之拓展 被引量:11
10
作者 江晓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3期40-45,共6页
本文针对目前国内的科普状况,提出六点新的思考。通过案例分析指出:传统的科普概念继续沿用于今日,已经很不适应,应该与时俱进,拓展科普概念,代之以含义更为广阔、内容更为丰富的“科学文化传播”。文中也讨论了科学面对伪科学时的竞争... 本文针对目前国内的科普状况,提出六点新的思考。通过案例分析指出:传统的科普概念继续沿用于今日,已经很不适应,应该与时俱进,拓展科普概念,代之以含义更为广阔、内容更为丰富的“科学文化传播”。文中也讨论了科学面对伪科学时的竞争策略,强调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科学界的成功经验,大力开发科学的娱乐功能,使科学传播能够更好地造福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普 科学素养 科学文化 科学传播 伪科学 娱乐
下载PDF
“五四”先哲的睿智:对科学和民主要义的洞见(下)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醒民 《学术界》 2001年第4期67-80,共14页
本文比较全面地展示和评论了五四先哲对科学和民主要义的解读和洞见。尤其是 ,对于科学的涵义和特质、科学的精神价值、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的文化意蕴、反科学思潮的透视 。
关键词 五四运动 科学 民主 科学精神 科学文化
下载PDF
关于科学人文主义的思考 被引量:6
12
作者 董光璧 《河池师专学报》 2004年第1期7-11,共5页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是人类进步的双翼 ,二者的不平衡将使社会无法平稳行进。科学工作者应警惕对人文文化的霸权主义 ,宽容地理解科学文人对科学负面影响的批评。人文工作者则要警惕对科学文化愚昧无知的妄自尊大 ,去除狭隘的偏执态度。...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是人类进步的双翼 ,二者的不平衡将使社会无法平稳行进。科学工作者应警惕对人文文化的霸权主义 ,宽容地理解科学文人对科学负面影响的批评。人文工作者则要警惕对科学文化愚昧无知的妄自尊大 ,去除狭隘的偏执态度。使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和谐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文化 人文文化 科学精神 人文关怀 整合
下载PDF
科学文化:当代中国科学传播的核心内容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玉玲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3-126,共4页
对科学文化的内涵做了初步探讨,并从当代科学传播的特点及我国现实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两个方面论述了科学文化的传播在我国当代科学传播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文化 科学文化 科学传播
下载PDF
儿童精神特质的人文解读——文化二维论视野下的儿童精神 被引量:10
14
作者 丁海东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3-17,25,共6页
科学与人文分别标识着人类两种不同的精神取向。从儿童精神的自我中心化到人文取向的人之自我意识的表达,从儿童感知世界的整体混沌化到人文生成与承纳的主客统一,从儿童潜意识化的精神涌动到人文存在的不可言明性或隐喻性,从儿童生活... 科学与人文分别标识着人类两种不同的精神取向。从儿童精神的自我中心化到人文取向的人之自我意识的表达,从儿童感知世界的整体混沌化到人文生成与承纳的主客统一,从儿童潜意识化的精神涌动到人文存在的不可言明性或隐喻性,从儿童生活的诗性逻辑到人文文化的性情化理解,从儿童的游戏精神到人文自由的永恒追求,可以发现儿童精神与人文文化的精神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吻合一致。儿童精神是一种人文性的精神,儿童精神所呈现的是一幅"活"了的人文文化之景观。在技术理性主宰的现代文明中,儿童教育对于童心的呵护从根本上而言就是在履行重塑人文价值的文化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文化 科学文化 儿童精神 儿童教育
下载PDF
重构“新文科”:数字技术语境下两种文化的对话 被引量:9
15
作者 傅才武 明琰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8-52,共15页
工业革命以来,教育领域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分裂对立问题引发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而这两种文化的对立性早已根植于人类在探索自然和规训自身过程中物性与灵性的分野。百年来,中外学界一直努力探寻弥合两种文化的方式及第三种... 工业革命以来,教育领域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分裂对立问题引发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而这两种文化的对立性早已根植于人类在探索自然和规训自身过程中物性与灵性的分野。百年来,中外学界一直努力探寻弥合两种文化的方式及第三种文化可能存在的形式,并从学科建设角度讨论两种文化的沟通连接方式以消除两种文化的隔阂。21世纪数字技术特别是元宇宙、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创造了“第三种文化”的雏形。数字技术将人类社会的人文信息与自然物质要素在数字空间相连,形成实现人文与科学协同共进的新型空间,建构了实现学科融合的现实路径。未来如何在数字文化语境中实现两种文化的对话和融合将是新文科建设的突破口。文化产业既是文化与科技发展交叉的典型领域,也是数字文化应用的前沿,可作为新文科建设的试验田来探索未来新文科建设的基本样态和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文化 人文文化 数字技术 新文科 文化产业
下载PDF
创业型大学创业文化的文化内涵、效用表达及其意蕴——基于四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吴伟 吕旭峰 陈艾华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7-144,共8页
创业型大学是一种具有变革活力、兼容并包、面向需求的大学样态。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大学是享誉世界的一流大学,这四所大学就是创业型大学。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在学术上将科学精神与创业精神进行有效融合;... 创业型大学是一种具有变革活力、兼容并包、面向需求的大学样态。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大学是享誉世界的一流大学,这四所大学就是创业型大学。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在学术上将科学精神与创业精神进行有效融合;在新时代背景下,它们将科学文化、工程文化和人文文化加以重新整合,这就是它们的创业文化。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文化,除了追求精神传承的旨趣外,在构建内外和谐的创新环境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上还追求大学文化的实用效果。从这四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创业文化的五个特征:卓越的学术文化,内外共生的和谐文化,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文化,研究转化的价值文化和丰富的多样性文化。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中国大学应该做到脚踏实地,将问题导向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警惕文化虚无主义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业文化 创业型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 学术文化 科学文化
下载PDF
生物学教育引入生态文化内涵的思考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占良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4-77,共4页
人类社会文化体系中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使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日趋严峻。新兴科学的发展在科学和人文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催生了生态文化的萌芽。新课改以来的中学生物学教育已经显... 人类社会文化体系中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使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日趋严峻。新兴科学的发展在科学和人文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催生了生态文化的萌芽。新课改以来的中学生物学教育已经显现生态文化内涵的雏形,在许多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文化 科学文化 生态文化 生物学教育
下载PDF
杨叔子:再谈高校文化素质教育 被引量:7
18
作者 采访者 覃美琼 《高校教育管理》 2008年第3期1-5,共5页
经过十多年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有所提高,但是高校教育中仍存在着重成才、轻成人,即重功利、轻素质的一些倾向。造成这一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应从3个... 经过十多年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有所提高,但是高校教育中仍存在着重成才、轻成人,即重功利、轻素质的一些倾向。造成这一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应从3个层次上理解文化素质教育:其一,文化素质教育的锋芒是针对忽视人文教育,即解决"做人"的问题;其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加强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即解决"做中国人"的问题;其三,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即解决"做现代中国人"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文化素质 人文文化 科学文化 民族文化
下载PDF
文化视域下的初中物理课程实施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春晖 钟绍春 钟永江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0-45,共6页
在文化视域下,初中物理课程的解读有三个着眼点:一是将初中物理课程视为物理文化的传承载体,研究其内容的主体——物理文化的特点;二是将初中物理课程本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研究初中物理课程的课程文化特点;三是将初中物理课程视为社会... 在文化视域下,初中物理课程的解读有三个着眼点:一是将初中物理课程视为物理文化的传承载体,研究其内容的主体——物理文化的特点;二是将初中物理课程本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研究初中物理课程的课程文化特点;三是将初中物理课程视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初中物理课程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和相互影响。基于文化解读,初中物理课程在实施上可以进行一些改进,包括从文化角度理解科学探究要素并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物理学史,落实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以及重视科学内容与人文内容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物理 课程文化 科学文化 科学探究 课程标准
下载PDF
国内科学文化研究二十年(1990-2009)述评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荣江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1-88,124-125+128,共8页
国内的科学文化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从分散、零星和局部的科学文化研究发展到集中关注诸如科学精神和价值、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头10年,学者开始有意识、集中地进行科学... 国内的科学文化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从分散、零星和局部的科学文化研究发展到集中关注诸如科学精神和价值、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头10年,学者开始有意识、集中地进行科学文化研究并形成了各有特色的研究路径、方法、内容和观点。代表性的人物有李醒民、江晓原、吴国盛、冯晓楠、孟建伟、盛晓明、蔡仲等。科学文化研究的未来发展应在学术研究和大众传播的不同层面上界定"科学文化"的含义,在科学文化学学科的视域内展开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文化 研究 二十年 述评 科学文化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