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旧共存 雅俗易位——从《良友》画报看民国二十年代文学时尚 被引量:3
1
作者 宋媛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1期80-84,91,共6页
民国时期大型图文杂志《良友》画报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坛舞台,大量文体杂陈、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都在此一展风姿,真实反映出当时的文学时尚。其初创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新旧文学共存,而且曾发生过从旧派文学向新文学的转变,折射出中... 民国时期大型图文杂志《良友》画报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坛舞台,大量文体杂陈、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都在此一展风姿,真实反映出当时的文学时尚。其初创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新旧文学共存,而且曾发生过从旧派文学向新文学的转变,折射出中国新旧文学决裂并逐渐融合的戏剧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友》 民国文学 礼拜六派 新文学 启蒙主义
下载PDF
从《礼拜六》到“礼拜六派”——兼析二十年代初“新/旧”文学之争 被引量:1
2
作者 罗萌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0-98,共9页
本文着重考察了1921至1923年间,"五四"新文化阵营与通俗文人之间发生的激烈论争和对峙。文中的重要关键词"礼拜六派"由著名通俗期刊《礼拜六》引申扩展而来,而"礼拜六派"的命名机制背后,汹涌着一股以&qu... 本文着重考察了1921至1923年间,"五四"新文化阵营与通俗文人之间发生的激烈论争和对峙。文中的重要关键词"礼拜六派"由著名通俗期刊《礼拜六》引申扩展而来,而"礼拜六派"的命名机制背后,汹涌着一股以"新/旧"论争为中心的文学史漩涡。所谓"新"与"旧"的对峙,落实到"五四"知识分子和通俗作家之间,更像是围绕"新"这一极富吸引力的时代性"象征资本"展开的诠释、竞争和占领。另一方面,二十年代初的论争经验促动了通俗文人去审视、定位和表述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旧”之争 通俗文学 新文化 《礼拜六》 “礼拜六派”
下载PDF
现代性追求与反思:鸳鸯蝴蝶——《礼拜六》派与文化产业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松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122-125,共4页
采用“现代性”(modernity)这一理论视角考察鸳鸯蝴蝶———《礼拜六》派文学在文学史进程中与文化产业的复杂关系,从中国近现代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市场的初步形成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剖析其现代性追求的产业性因素以及带来的文化反思。
关键词 现代性 鸳鸯蝴蝶 ——《礼拜六》派 文化产业
下载PDF
夏济安现代文学研究的开放性——以史观的差异与对话为中心
4
作者 张德强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84-91,共8页
在美国汉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一脉中,夏济安的学术工作有着开创意义。由于离散背景与英语写作带来的便利,在总结“五四”文脉时,他一反现代文学研究主流史观和立场,与其多有歧异和对话。他对“五四以来的浪漫主义”加以批判性反思;对现... 在美国汉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一脉中,夏济安的学术工作有着开创意义。由于离散背景与英语写作带来的便利,在总结“五四”文脉时,他一反现代文学研究主流史观和立场,与其多有歧异和对话。他对“五四以来的浪漫主义”加以批判性反思;对现代文学分期与主潮亦有独到看法;对“礼拜六派”文学价值的重视和肯定,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学术环境下可谓极富前瞻性,体现了夏济安在现代文学研究方面的开放性姿态与个人主义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济安 夏志清 文学史 “礼拜六派” 《黑暗的闸门: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研究》
下载PDF
浅谈民初“忆语体”的创作与编印
5
作者 罗紫鹏 《理论界》 2015年第8期130-135,共6页
民初"礼拜六派"阵营的期刊发表刊载了许多"忆语体"作品,它们皆是《影梅庵忆语》与《浮生六记》等一类文本的仿作,且以小说为主。而实际上,此类仿作自清末南社对《影梅庵忆语》的重印和模仿开始,又因《浮生六记》的... 民初"礼拜六派"阵营的期刊发表刊载了许多"忆语体"作品,它们皆是《影梅庵忆语》与《浮生六记》等一类文本的仿作,且以小说为主。而实际上,此类仿作自清末南社对《影梅庵忆语》的重印和模仿开始,又因《浮生六记》的发现和宣传讨论而波及一时的文学潮流和文学创作。盖自清末对文学地位、文本情感功能的重视,"言情"作品便成为一种趋势,"礼拜六派"通俗文学的流行实是清末民初推重真"情"的发展结果,而"忆语体"作品也经历了一个由南社的"笔记体"仿作到"礼拜六派"的小说体仿作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社 “礼拜六派” “忆语体” 言情小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