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气“倒灌”运聚成藏规律研究 被引量:83
1
作者 付晓飞 平贵东 +1 位作者 范瑞东 刘宗堡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58-566,共9页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由于油"倒灌"运聚成藏的复杂性,使得如何进一步扩大储量区和已探明区块如何开发成为困扰勘探家的两大难题。扶杨油层油成藏的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断层密度大、规模小且...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由于油"倒灌"运聚成藏的复杂性,使得如何进一步扩大储量区和已探明区块如何开发成为困扰勘探家的两大难题。扶杨油层油成藏的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断层密度大、规模小且密集成带;二是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处于物源交汇区,主要的储集体河道砂展布规律难以预测。本研究在系统油源对比的基础上,以断裂形成演化为核心,标定油源断层,分析断裂与砂体的配置关系及其控油规律,建立了成藏模式。油源对比表明,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主要来自青山口组烃源岩,成藏关键时刻为明水组沉积末期,因此断陷期形成坳陷期和反转期活动的断层以及坳陷期形成反转期活动的断层为主要的油源断层,油在超压作用下沿着油源断层"倒灌"运移,下排的深度一般为200m,因此只有扶杨油层的顶部才是有利的目的层。扶杨油层断裂具有密集成带的特征,油源断层多为断裂密集带的边界断层,是主要的控藏断裂。油沿油源断层"倒灌"运移动力条件、断裂多期变形机制以及反转期青山口组泥岩水平拆离作用形成的水平裂缝的输导作用决定油主要富集在油源断层下盘河道砂中,在油源断层控制的地垒型断块中油最富集,断裂密集带处于构造低部位,不是主要的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肇凹陷 扶杨油层 “倒灌”运移 油源断层 断裂密集带 下盘河道砂 运聚
下载PDF
源外鼻状构造区油运移输导通道及对成藏的作用——以松辽盆地尚家地区为例 被引量:58
2
作者 付广 王有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46-652,共7页
尚家地区为一鼻状构造,位于三肇凹陷下白垩统青山口组一段油源区之外,其石油的成藏与分布主要受输导通道的控制。能否正确认识该区石油输导通道及对成藏的作用,对于指导该区石油勘探和丰富油气成藏理论均具重要意义。采用油源对比、典... 尚家地区为一鼻状构造,位于三肇凹陷下白垩统青山口组一段油源区之外,其石油的成藏与分布主要受输导通道的控制。能否正确认识该区石油输导通道及对成藏的作用,对于指导该区石油勘探和丰富油气成藏理论均具重要意义。采用油源对比、典型油藏解剖和成藏模式的研究方法,对尚家地区石油输导过程进行了研究,将其划分为以下3个部分:①T_2源断裂是三肇凹陷青山口组一段源岩生成石油向下伏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扶余油层、下白垩统泉头组三段杨大城子油层"倒灌"运移的输导通道;②被T_2—T_(2-2)断裂沟通的砂体是扶余、杨大城子油层石油从三肇凹陷向尚家地区侧向运移的输导通道;③T_2—T_(1-1)断裂是尚家地区扶余、杨大城子油层石油向上覆下白垩统姚家组葡萄花油层运移的输导通道。采用石油输导通道和石油分布之间匹配关系的研究方法,对尚家地区输导通道对石油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到T_2源断裂越发育,三肇凹陷向尚家地区侧向运移的油源越充足;被T_2—T_(2-2)断裂沟通的砂体输导通道位置和能力控制着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和下白垩统泉头组二段石油的分布及富集程度;T_2—T_(1-1)断裂输导通道分布控制着尚家地区葡萄花油层的石油富集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家地区 三肇凹陷 断裂 输导通道 油分布
下载PDF
大型凹陷斜坡带油气成藏模式--以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为例 被引量:31
3
作者 刘宗堡 马世忠 +2 位作者 吕延防 马仲尊 谭伟雄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37-945,共9页
利用4079口测井曲线、10口井岩心,结合开发井初期产能数据,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烃源岩埋藏史、古构造演化史、油气运聚场、储层沉积特征和油水分布规律等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认识如下:葡萄花油层油气主要来自下... 利用4079口测井曲线、10口井岩心,结合开发井初期产能数据,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烃源岩埋藏史、古构造演化史、油气运聚场、储层沉积特征和油水分布规律等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认识如下:葡萄花油层油气主要来自下伏青山口组二+三段源岩,油气初始运移时期为嫩江组末期,成藏关键时期为明水组末期;总结出葡萄花油层顶面古构造演化的4个阶段,油气运移时期向凹陷中心倾没的大型鼻状构造轴线为古油气主要运移方向,油气运移方向呈"旋转式"变化,即嫩江组末期的北西向转变为明水组末期的近东西向;葡萄花油层为单一北部物源,发育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成因的大量密集且水下延伸较远的分流河道砂体,北西向展布的河道砂体与断层组合构成了油气侧向运移的优势通道。开发井初期产能数据和圈闭精细解剖表明,油水分布受局部构造控制,单一圈闭内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总结出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2种成藏模式:继承性鼻状构造控油和凹陷平缓斜坡区反向正断层下降盘泥岩遮挡成藏模式;并在研究区刻画出101个有利钻井圈闭,预测新增石油储量2800×104t,为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下一步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花油层 古构造演化 油气运聚场 沉积特征 成藏模式 三肇凹陷
下载PDF
大型凹陷向斜区油气倒灌式成藏——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例 被引量:35
4
作者 刘宗堡 付晓飞 +2 位作者 吕延防 付广 庞磊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85-692,共8页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典型大型凹陷向斜区油气倒灌式成藏,利用300条地震剖面、825口井曲线、11口井岩芯和探评井试油资料对扶杨油层断层特征及运动期次、油气下排深度、储层沉积特征等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综合研究表明:T2断层受控于基底断层...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典型大型凹陷向斜区油气倒灌式成藏,利用300条地震剖面、825口井曲线、11口井岩芯和探评井试油资料对扶杨油层断层特征及运动期次、油气下排深度、储层沉积特征等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综合研究表明:T2断层受控于基底断层、下部火山口、斜向拉张和伸展量差异四种因素具有平面密集成带、剖面"似花状"组合特征,且油气成藏期活动的油源断层多数为断层密集带边界断层;理论计算超压驱动油气下排深度和实际油底包络面统计扶杨油层含油厚度约为200m;重矿物分析扶杨油层主要受北部拜泉—青冈和西南保康物源影响,两物源在徐家围子地区交汇后向东流出;沉积微相揭示扶杨油层发育向上逐渐退积的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顶部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中—下部为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其中扶Ⅰ7—扶Ⅱ1小层为水退最大期,是油气富集主要层位。明水组末期青山口组源岩达到生油高峰,油气在超压作用下沿开启的断层密集带边界断层幕式下排后沿两侧上升盘河道砂体做短距离侧向运移,即断层密集带两侧地垒或断阶块为油气富集区,而断层密集带内多为地堑式组合,不利于油气聚集,在成藏模式指导下刻画出47个油气富集目标区,为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下一步的勘探与开发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杨油层 成藏模式 三肇凹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沉积特征——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Ⅱ-Ⅰ组为例 被引量:32
5
作者 邓庆杰 胡明毅 +1 位作者 胡忠贵 吴玉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Ⅱ-Ⅰ组隐蔽性岩性油气藏埋藏相对较浅,油气资源极其丰富,已成为下一步致密油勘探、增储上产的重点目标区。三肇凹陷扶Ⅱ-Ⅰ组以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相带变化复杂,分流河道砂体构成扶Ⅱ-Ⅰ组的主体储层格架。通...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Ⅱ-Ⅰ组隐蔽性岩性油气藏埋藏相对较浅,油气资源极其丰富,已成为下一步致密油勘探、增储上产的重点目标区。三肇凹陷扶Ⅱ-Ⅰ组以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相带变化复杂,分流河道砂体构成扶Ⅱ-Ⅰ组的主体储层格架。通过53口井岩心精细观察,利用1 000多口测、录井等资料,分析三肇凹陷扶Ⅱ-Ⅰ组浅水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沉积特征,识别出11种岩相类型,根据不同基准面旋回,总结3种岩石相组合类型。研究表明,单一分流河道内部存在泥质、钙质以及含砾粉砂岩3种夹层类型,进而精细解剖单一分流河道内部建筑构型。利用分流河道砂体顶端拉平,建立同期河道砂体及夹层对比模型,从岩性、夹层类型以及测井曲线形态等方面进行对比,探讨了等时地层格架内近井距井间砂体同期分流河道的识别方法及分布规律。在上述砂体对比方法基础上,采用栅状图进行井间砂体对比,结合地震属性分析,刻画单一分流河道砂体平面展布特征,以期能够进一步为致密油藏水平井布置、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一分流河道砂体 夹层类型 建筑构型 扶Ⅱ-Ⅰ组 三肇凹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源断裂的再认识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2
6
作者 付广 王有功 袁大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62-766,773,共6页
对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运移通道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源断裂不是过去认为的从青一段底(T2)断至嫩三段底的断裂,而应为上部消失于青一段源岩中的T2断裂。这些断裂主要为坳陷期... 对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运移通道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源断裂不是过去认为的从青一段底(T2)断至嫩三段底的断裂,而应为上部消失于青一段源岩中的T2断裂。这些断裂主要为坳陷期活动的断裂和断陷期形成、坳陷期继续活动的断裂,在整个凹陷分布广泛。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距离主要受青一段源岩古超压值与油"倒灌"运移阻力差的控制,同时还受到被T2源断裂错断的扶杨油层砂泥组合关系的影响。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的实际距离可达到300m,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油田区域内。T2源断裂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表现在:T2源断裂发育区控制油聚集区域;T2源断裂发育程度控制着油"倒灌"运移的距离;T2源断裂附近高断块圈闭有利于油聚集成藏;距T2源断裂的距离控制着油井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肇凹陷 扶杨油层 源断裂 “倒灌”运移 油聚集
下载PDF
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油气运聚成藏模式 被引量:25
7
作者 高兴有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11,15,共4页
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具有"满凹"含油的特征,断裂带和砂体共同控制油的分布。运移通道、动力、原油物性变化、压力系统和周边地区油田油岩对比认为,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油侧向运移的可能性较小。油成藏模式主要为:沿晚期活动的... 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具有"满凹"含油的特征,断裂带和砂体共同控制油的分布。运移通道、动力、原油物性变化、压力系统和周边地区油田油岩对比认为,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油侧向运移的可能性较小。油成藏模式主要为:沿晚期活动的断裂垂向运移后短距离侧向运移受断层和岩性边界遮挡聚集欠充注成藏模式,断裂控制了复杂的油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肇凹陷 葡萄花油层 运移和聚集 模式
下载PDF
三肇凹陷扶余油层沉积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20
8
作者 刘宗堡 吕延防 +3 位作者 付晓飞 付广 李迪 李晓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98-1006,共9页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为典型大型凹陷向斜区油气倒灌式成藏,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通过对各级基准面旋回结构、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利用11口井岩心和825口井测井曲线,把扶余油层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4个中期基准...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为典型大型凹陷向斜区油气倒灌式成藏,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通过对各级基准面旋回结构、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利用11口井岩心和825口井测井曲线,把扶余油层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3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认为扶余油层为先水退后水进的层序格架。短期旋回内储层沉积特征表明:扶余油层主要受北部拜泉—青冈和西南保康物源影响,两物源在徐家围子附近交汇后向东流出;扶余油层发育典型的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微相类型以分流河道为主。断层分析表明,T2断层具有平面密集成带、剖面'似花状'组合特征,且油气成藏期活动的油源断层多为继承性活动的密集带边界断层。明水组末期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气在超压作用下,沿开启的断层密集带边界断层幕式下排后通过河道砂体短距离侧向运移,在两侧上升盘地垒或断阶圈闭中聚集成藏;而断层密集带内多为地堑式组合,不利于油气聚集;在成藏模式指导下刻画出47个油气富集目标区,预测石油地质储量0.5亿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油层 沉积特征 成藏模式 三肇凹陷 油气
下载PDF
三肇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藏分布规律及勘探前景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谭保祥 侯德艳 林景晔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4,共4页
本文论述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杨油层的沉积体系、储层砂体类型及其与区域构造的匹配关系,并论述其圈闭类型与有利油源区的配置及区内存在的3种主要油气藏类型,预测、划分出3个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分布区带。本文提出的油气藏分布规律已... 本文论述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杨油层的沉积体系、储层砂体类型及其与区域构造的匹配关系,并论述其圈闭类型与有利油源区的配置及区内存在的3种主要油气藏类型,预测、划分出3个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分布区带。本文提出的油气藏分布规律已被勘探成果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杨油层 油气藏特征 油气聚集带 油气勘探
下载PDF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岩石力学参数特征 被引量:13
10
作者 孙贻铃 王秀娟 周永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1年第4期19-21,共3页
应用三维加压岩心实验室测试方法和长源距声波测井资料解释方法研究了三肇地区扶杨油层动、静态岩石力学参数特征 ,建立了动、静态力学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 ,油田中应用的主要是静态力学参数 ,但静态参数的测定费用较大 ,因此 ,在长源距... 应用三维加压岩心实验室测试方法和长源距声波测井资料解释方法研究了三肇地区扶杨油层动、静态岩石力学参数特征 ,建立了动、静态力学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 ,油田中应用的主要是静态力学参数 ,但静态参数的测定费用较大 ,因此 ,在长源距声波测井资料解释处理获得动态参数以后 ,运用所建立的岩石动、静态力学参数关系式 ,就可以求得三肇凹陷的岩石静态力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参数 三肇凹陷 扶杨油层 应力场模拟 水力压裂
下载PDF
松辽盆地宋站南地区扶杨油层运聚成藏机制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8
11
作者 王雅春 赵金涛 王美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52-759,共8页
通过油藏解剖和油成藏条件空间配置关系,对宋站南地区扶杨油层油运聚成藏机制和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到宋站南地区扶杨油层油主要来自青一段源岩。油源区内扶杨油层油运聚成藏模式为: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超压作用下通过T2源... 通过油藏解剖和油成藏条件空间配置关系,对宋站南地区扶杨油层油运聚成藏机制和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到宋站南地区扶杨油层油主要来自青一段源岩。油源区内扶杨油层油运聚成藏模式为: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超压作用下通过T2源断裂向下"倒灌"运移进入扶杨油层后,再在浮力作用下沿断裂向高断块圈闭进行短距离的运聚成藏。油源区外扶杨油层油运聚成藏模式为: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中的油在浮力作用下沿被断裂沟通的砂体侧向运移至宋站南地区,在断层上升盘圈闭中聚集成藏。油源区内扶杨油层油成藏主要受以下3个因素控制:①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区控制着油藏形成与分布区域;②T2源断裂控制着油运聚的部位;③断裂上升盘是油聚集的主要场所。油源区外扶杨油层油成藏主要受以下2个因素控制:①位于运移路径上或附近的圈闭才能形成油藏;②断裂上升盘有利于油藏形成。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得到油源区内T2源断裂附近和油源区外运移路径附近的断裂上升盘应为油勘探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站南地区 三肇凹陷 扶杨油层 油源断裂 成藏模式 主控因素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地层减薄模式及控油意义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宗堡 赵淼 +3 位作者 吕延防 马世忠 方庆 郭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84-990,共7页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地层厚度自北向南逐渐减薄,其减薄模式一直存在较大争议,造成油气垂向分布认识混乱。利用1 024口井测井曲线和10口井岩心对葡萄花油层层序格架和储层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葡萄花油层为三角洲末端...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地层厚度自北向南逐渐减薄,其减薄模式一直存在较大争议,造成油气垂向分布认识混乱。利用1 024口井测井曲线和10口井岩心对葡萄花油层层序格架和储层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葡萄花油层为三角洲末端边沉积边受构造抬升控制的顺源逐层减薄过程产物,其顶底砂泥突变面并不是其真实的顶底界面,而是自北向南砂岩相变为泥岩的砂泥对接面;葡萄花油层发育典型的河控浅水三角洲,微相类型主要为密集且连续的顺直型分流河道及末端河控席状砂;葡萄花油层垂向上发育先快速水退后缓慢水进的沉积演化序列,控制葡萄花油层中部(低水位期)分流河道砂体发育,组成了油气侧向运移优势输导通道和富集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三肇凹陷 葡萄花油层 层序 沉积特征 油气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三肇地区低渗透油田构造裂缝特征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初宝杰 张莉 +1 位作者 夏斌 姜在兴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2003年第3期34-38,共5页
松辽盆地主要经历了伸展构造期和反转构造期两个构造时期,形成了复杂的构造裂缝组系。裂缝以垂直和高角度倾斜缝为主,力学性质表现为张性缝。虽然存在多组裂缝方向,但以东西向裂缝占优势,其次为北东和南北向裂缝。裂缝形成时期主要在反... 松辽盆地主要经历了伸展构造期和反转构造期两个构造时期,形成了复杂的构造裂缝组系。裂缝以垂直和高角度倾斜缝为主,力学性质表现为张性缝。虽然存在多组裂缝方向,但以东西向裂缝占优势,其次为北东和南北向裂缝。裂缝形成时期主要在反转构造期的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裂缝的发育主要受岩性、岩层厚度和构造部位的控制。在现今地应力作用下,东西向裂缝有效程度高,成为影响三肇地区注水开发的主要裂缝组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三肇地区 低渗透油田 构造裂缝 注水开发
下载PDF
三肇凹陷断层垂向分段生长与扶杨油层油源断层的厘定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海学 付晓飞 +3 位作者 付广 吕延防 杜微 刘桐汐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39-1546,共8页
野外观察、典型地震解剖和物理模拟证实,只要岩石存在能干性差,断层具有典型垂向分段生长特征.岩石能干性差异决定断层演化历经3个阶段:下部断层形成、断裂上下分段和贯通性断裂形成.以三肇凹陷为例,应用岩石力学特征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野外观察、典型地震解剖和物理模拟证实,只要岩石存在能干性差,断层具有典型垂向分段生长特征.岩石能干性差异决定断层演化历经3个阶段:下部断层形成、断裂上下分段和贯通性断裂形成.以三肇凹陷为例,应用岩石力学特征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证实扶杨油层砂岩层段普遍形成断裂,青一段泥岩阻止下部断层向上传播,从而形成断层垂向分段生长现象.结合油藏精细解剖表明,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倒灌"运移的主要油源断层是成藏期活动、沟通源储且垂向分段生长的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肇凹陷 分段生长 “倒灌”运移 油源断层 扶杨油层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泥岩盖层封闭能力形成时期 被引量:6
15
作者 付广 陈章明 +1 位作者 王朋岩 吕延防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95-301,共7页
泥质岩盖层并非沉积开始就具有封闭油气能力的,而是随其埋深增加,压实成岩程度增强、粘土矿物转化脱水及有机质向烃类演化到一定阶段才开始具封闭油气能力的。本文在对盖层各种封闭能力进行地史恢复的基础上,确定出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泥... 泥质岩盖层并非沉积开始就具有封闭油气能力的,而是随其埋深增加,压实成岩程度增强、粘土矿物转化脱水及有机质向烃类演化到一定阶段才开始具封闭油气能力的。本文在对盖层各种封闭能力进行地史恢复的基础上,确定出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泥岩盖层的毛细管、压力和烃浓度封闭能力开始形成时期分别为青山口组沉积末期、青山口组沉积末期和嫩江组四段沉积末期,都远远晚于上侏罗统气源岩的排气期(侏罗系沉积末期),因此,造成上侏罗统天然气的大量散失,这可能是该区只找到了一些中小型气田,而找不到大气田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岩盖层 封闭能力 松辽盆地 青山口组 油气田
下载PDF
油源区内外断裂控藏作用差异性研究——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和长10区块扶余—杨大城子油层为例 被引量:11
16
作者 付广 雷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19-725,共7页
在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和长10区块断裂发育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断裂与三肇凹陷之间空间分布位置关系对三肇凹陷和长10区块断裂控藏作用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三肇凹陷和长10区块扶余—杨大城子(扶杨)油层主要发育南北向的T2断裂... 在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和长10区块断裂发育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断裂与三肇凹陷之间空间分布位置关系对三肇凹陷和长10区块断裂控藏作用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三肇凹陷和长10区块扶余—杨大城子(扶杨)油层主要发育南北向的T2断裂,断裂密度大、平面分布不均,断裂断距小,延伸距离短,剖面上受基底断裂控制形成似花状垒堑组合,平面上密集成带。三肇凹陷T2源断裂主要对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起垂向运移输导作用,使油向下"倒灌"运移进入扶杨油层。长10区块T2断裂对扶杨油层的油则主要起侧向运移输导作用,使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中的油向长10区块侧向运移。三肇凹陷T2断裂密集带不是扶杨油层油聚集成藏的主要部位,油主要聚集在T2源断裂的下盘,长10区块T2断裂密集带则是扶杨油层油聚集成藏的主要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肇凹陷 长10区块 扶杨油层 断裂 输导 聚集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四方台组层序地层及其与砂岩型铀矿化的关系 被引量:11
17
作者 徐增连 汤超 +5 位作者 李建国 魏佳林 曾辉 肖鹏 刘华健 陈路路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8年第1期24-32,共9页
根据岩心、测井、录井及区域地质背景等资料,对三肇凹陷四方台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并讨论了其沉积特征和砂体展布规律。四方台组可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SQ1和SQ2),每个层序发育4个完整的体系域: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高水位体... 根据岩心、测井、录井及区域地质背景等资料,对三肇凹陷四方台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并讨论了其沉积特征和砂体展布规律。四方台组可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SQ1和SQ2),每个层序发育4个完整的体系域: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共识别出1种曲流河沉积相,河床、堤岸和河漫3种沉积亚相,滞留沉积、边滩、天然堤、决口扇、决口水道、河漫滩、河漫沼泽和河漫湖泊8种沉积微相。根据砂岩型铀矿赋存特征及其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位置,指出本区铀矿化主要产于四方台组底部低水位体系域厚大砂体中,并与水进体系域密切相关。通过沉积微相与砂岩型铀矿的成矿关系研究,表明滞留沉积和边滩微相是松辽盆地北部最有利的沉积微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三肇凹陷 四方台组 层序地层学 砂岩型铀矿
下载PDF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断裂密集带样式及有利成藏部位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方文 卢双舫 +2 位作者 薛海涛 李吉君 王民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81-1288,共8页
从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断裂密集带组合特征入手,结合油气分布规律,分析断裂密集带对油气优势运移方向控制作用,分源内和源外探讨断裂密集带中有利成藏部位.研究表明: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主要发育4种断裂密集带样式,即反向-地堑-反向断阶、地垒... 从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断裂密集带组合特征入手,结合油气分布规律,分析断裂密集带对油气优势运移方向控制作用,分源内和源外探讨断裂密集带中有利成藏部位.研究表明: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主要发育4种断裂密集带样式,即反向-地堑-反向断阶、地垒-地堑-反向断阶、反向-地堑-顺向断阶和地垒-地堑-顺向断阶等;当断裂密集带走向与地层倾向呈小角度相交时,其走向指示油气平面优势运移方向;源内断裂密集带中地垒和反向断阶是油气聚集优势部位;源外断裂密集带走向与地层倾向呈小角度相交时,地堑两侧反向断阶和地垒是油气优先聚集部位,其次为断裂密集带中部地堑,若呈大角度相交则断裂密集带靠近生烃凹陷一侧的反向断阶和地垒优先聚集油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三肇凹陷 断裂 优势运移方向 聚集油井
原文传递
凹陷区上生下储油侧向运移模式及油聚集——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例 被引量:10
19
作者 付广 冯赫青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3期11-14,60,共5页
为了研究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成藏规律,采用油分布与源岩、断裂空间叠合研究的方法,对扶杨油层油侧向运移模式及其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覆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伏扶杨油层侧向运移的模式为:断裂错断使上覆... 为了研究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成藏规律,采用油分布与源岩、断裂空间叠合研究的方法,对扶杨油层油侧向运移模式及其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覆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伏扶杨油层侧向运移的模式为:断裂错断使上覆青一段源岩与下伏扶杨油层中的不同油层组对接,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浮力作用下侧向运移进入扶杨油层的不同油层组中;断裂错断阶数越多,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侧向运移进入扶杨油层中油层组的层位越深,反之则越浅。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扶杨油层侧向运移对其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①断裂密集带两侧的地垒构造是扶杨油层油成藏的有利部位;②扶一油层组是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扶杨油层侧向运移的主要层位。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指导三肇凹陷扶杨油层石油勘探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陷区 上生下储 侧向运移模式 断裂密集带 扶杨油层 三肇凹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凹陷区上生下储式源储组合油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玉华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共5页
通过油藏解剖和油藏分布与成藏条件空间的分布关系,对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得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剖面分布有3个特征:油主要分布在距青一段源岩底部300m深度范围内;油主要分布在扶余油层,少量分布在杨大城... 通过油藏解剖和油藏分布与成藏条件空间的分布关系,对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得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剖面分布有3个特征:油主要分布在距青一段源岩底部300m深度范围内;油主要分布在扶余油层,少量分布在杨大城子油层;上油下水分布.油平面分布有2个特征:油围绕着凹陷呈环带分布;油聚集在高断块上的地垒构造.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在剖面上的分布,主要受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深度、层位和油源充足程度的控制,油在平面上分布主要受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范围、距油源远近和油源充足程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肇凹陷 扶杨油层 油分布规律 控制因素 “倒灌”运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