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2004年广州市3起肠炎沙门氏菌食源性疾病分离的20株菌株和来源于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的18株肠炎沙门氏菌的分子特征,为肠炎沙门氏菌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溯源和疫情控制提供有效手段。方法采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分析(random ly...目的研究2004年广州市3起肠炎沙门氏菌食源性疾病分离的20株菌株和来源于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的18株肠炎沙门氏菌的分子特征,为肠炎沙门氏菌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溯源和疫情控制提供有效手段。方法采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分析(random ly am plified polym orphic DNA analysis,RAPD)对38株肠炎沙门氏菌进行分子分型,结合SPSS软件构建以上菌株的带型关系系统树状图,对菌株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38株肠炎沙门氏菌的RAPD结果经聚类分析可分为3个聚类群,分属3个不同的克隆。结论RAPD技术可用于肠炎沙门氏菌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溯源。展开更多
目的查明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可疑食品、致病因子及危险因素等,提出防控措施及建议。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和分析性流行病学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方法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目的查明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可疑食品、致病因子及危险因素等,提出防控措施及建议。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和分析性流行病学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方法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某高校共发现病例47例,罹患率0.78%,临床症状以腹泻(100.00%)、发热(93.62%)、腹痛(72.34%)为主,部分伴有恶心(53.19%)、呕吐(25.53%)等;15例病例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值和单核细胞比值升高的比例分别达到66.67%、53.33%和26.67%;发病潜伏期中位数13.5 h(3.0~39.0 h);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糕点房是本次事件的高风险因素,三明治、面包、鸡肉卷均为可疑中毒食品;8例病例的肛拭子或粪便、1份面包均检出沙门菌,血清分型鉴定均为肠炎沙门菌,经PFGE电泳聚类图谱相似性100%。结论本次事件是糕点房提供的被污染食物引起的肠炎沙门菌性食物中毒,中毒原因是存在多个污染或交叉污染环节,建议加强对同类场所的监管及相关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宣教,以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2004年广州市3起肠炎沙门氏菌食源性疾病分离的20株菌株和来源于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的18株肠炎沙门氏菌的分子特征,为肠炎沙门氏菌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溯源和疫情控制提供有效手段。方法采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分析(random ly am plified polym orphic DNA analysis,RAPD)对38株肠炎沙门氏菌进行分子分型,结合SPSS软件构建以上菌株的带型关系系统树状图,对菌株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38株肠炎沙门氏菌的RAPD结果经聚类分析可分为3个聚类群,分属3个不同的克隆。结论RAPD技术可用于肠炎沙门氏菌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溯源。
文摘目的查明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可疑食品、致病因子及危险因素等,提出防控措施及建议。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和分析性流行病学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方法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某高校共发现病例47例,罹患率0.78%,临床症状以腹泻(100.00%)、发热(93.62%)、腹痛(72.34%)为主,部分伴有恶心(53.19%)、呕吐(25.53%)等;15例病例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值和单核细胞比值升高的比例分别达到66.67%、53.33%和26.67%;发病潜伏期中位数13.5 h(3.0~39.0 h);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糕点房是本次事件的高风险因素,三明治、面包、鸡肉卷均为可疑中毒食品;8例病例的肛拭子或粪便、1份面包均检出沙门菌,血清分型鉴定均为肠炎沙门菌,经PFGE电泳聚类图谱相似性100%。结论本次事件是糕点房提供的被污染食物引起的肠炎沙门菌性食物中毒,中毒原因是存在多个污染或交叉污染环节,建议加强对同类场所的监管及相关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宣教,以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