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变化 被引量:47
1
作者 林圣荣 周非非 +3 位作者 孙宇 陈仲强 张凤山 潘胜发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5期2726-2730,共5页
目的 探索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变化.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对90例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C3-C7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日本骨科协会颈髓... 目的 探索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变化.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对90例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C3-C7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日本骨科协会颈髓功能评分(JOA)及改善率.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X线侧位片上C2椎体矢状面垂直轴线至C7椎体后上缘的距离(SVA);颅底连线与C2椎体下缘连线的交角(Cobb角);T1椎体上缘连线与水平线的交角(T1-Slope),三者分别反映颈椎前倾程度、上颈椎前凸程度以及颈胸段后凸程度.结果 随访平均16.7(3 ~40)个月.JOA评分由术前(12.2±0.3)分增至术后(14.6±0.2)分,改善率为43.5%±4.2%.C2-C7 SVA、C0-2 Cobb角、T1-Slope各项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2,P<0.001,P=0.002).C2-C7 SVA从术前(20.7 ±1.1)mm增加到(23.0±1.2) mm;C0-2 Cobb角从术前(19.9±0.8)°增加到(23.1±0.8)°;T1-Slope从术前(25.1±0.7)°增加到(26.2±0.7)°.C0-2 Cobb角变化以及T1-Slope变化分别与C2-C7 SVA的变化呈正相关(Pearson=0.469,P<0.001)、(Pearson=0.303,P=0.004).术后C2-C7 SVA、C0-2 Cobb角、T1-Slopes的变化与轴性疼痛程度均无显著相关性(P=0.838,P=0.554,P=0.629).与术前T1-Slope较低的患者相比,术前T1-Slope较高的患者手术后JOA改善率较低(31.5%比53.7%,P=0.019).结论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颈椎矢状面平衡出现显著变化,表现为颈椎向前倾斜,机体只能通过上颈椎肌肉持续强力收缩、保持上颈椎过度前凸来代偿.术前较高的T1-Slope将影响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狭窄 颈椎病 颈椎 矢状面平衡
原文传递
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继发骨折的影响 被引量:44
2
作者 邢帅 杨勇 +3 位作者 王永刚 胡旭昌 张苍宇 康学文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87-491,共5页
目的探讨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非手术椎体继发压缩骨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脊柱外科行PKP治疗的单节段OVCF患者资料,以PKP术后... 目的探讨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非手术椎体继发压缩骨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脊柱外科行PKP治疗的单节段OVCF患者资料,以PKP术后继发椎体骨折的21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将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密度等一般资料与试验组相匹配的术后未继发椎体骨折的2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比较两组患者PKP术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的矢状面位移[(26.86±33.55)mm]、胸椎后凸角(47.62°±10.73°)大于对照组[(4.05±31.93)mm、41.10°±8.17°],腰椎前凸角(35.29°±8.77°)、骶骨倾斜角(22.71°±5.80°)、骨盆入射角(45.38°±7.49°)小于对照组(41.71°±9.19°、27.43°±5.29°、51.19°±8.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问的骨盆倾斜角和胸腰椎后凸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VCF患者矢状面位移、胸椎后凸角越大,腰椎前凸角越小,PKP术后可能越容易出现非手术椎体压缩性骨折;较大骨盆入射角是OVCF患者PKP术后出现非手术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骨折 矢状面平衡
原文传递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22
3
作者 肖联平 江毅 +3 位作者 刘智 尹庆伟 田永刚 赵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527-530,共4页
目的:探讨以重建强直性脊柱炎(AS)后凸畸形矢状面平衡为目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18例AS患者,男16例,女2例.根据全脊柱侧位X线片分段测量矢状面不同部位的后凸角度进行分析,明确截骨部位;测量C7铅垂线与S1后上角的距离,了解矢状面不平... 目的:探讨以重建强直性脊柱炎(AS)后凸畸形矢状面平衡为目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18例AS患者,男16例,女2例.根据全脊柱侧位X线片分段测量矢状面不同部位的后凸角度进行分析,明确截骨部位;测量C7铅垂线与S1后上角的距离,了解矢状面不平衡情况;测量颏眉垂线角,确定截骨角度;在纸样上模拟截骨,观察矫形效果.行多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和椎弓根钉内固定.结果:患者身高平均增高7.3cm,术后颏眉垂线角-5°~10°,术后C7铅垂线距S1椎体后上角0.5~5cm(平均2.4cm),平均改善率为88.8%.经10~38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均达骨性融合,矫正度无丢失,无一例脊髓神经损伤,外观改善满意.结论:测量脊柱矢状面不同部位的后凸角度,根据颏眉垂线角,确定截骨部位和后凸角度对于重建矢状面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多节段保留上1/3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并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固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后凸畸形 矢状面平衡 颏眉垂线角 矫正
下载PDF
腰椎微创侧路椎体间融合术改善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矢状面平衡疗效分析 被引量:22
4
作者 吴文坚 梁裕 +3 位作者 曹鹏 张兴凯 郑涛 裘剑如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2-196,共5页
目的评估微创腰椎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LLIF/OLIF)对于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共有23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在上海瑞金医院行分期微创矫形术,所有患者在第一期从侧方植入LLIF或者OLIF融合器,二... 目的评估微创腰椎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LLIF/OLIF)对于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共有23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在上海瑞金医院行分期微创矫形术,所有患者在第一期从侧方植入LLIF或者OLIF融合器,二期进行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或经Wiltse入路行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术,若患者一期手术矢状面畸形矫正不满意,可在二期手术时进行后路截骨矫形。在两次手术前后使用EOS系统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应用EOS软件系统测量、评估患者的矢状面平衡参数,包括骨盆投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垂直轴(SVA)及冠状面Cobb角。评估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手术前后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男6例,女17例,平均年龄(72±4)岁(62~79岁)。9例患者采用LLIF手术,14例采用OLIF手术。16例植入3个融合器,5例植入2个融合器,2例植入4个融合器。平均随访24.2个月(15~42个月)。一期手术后,患者侧弯Cobb角(18°±7°)较术前(33°±8°)明显改善(t=13.2,P<0.01);PI-LL(20°±8o比31°±8°)、SVA[(5.3±2.0)cm比(8.2±3.5)cm)、PT(16°±6°比23°±4°)等矢状面参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t=6.8、4.5、9.0,均P<0.01)。患者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3.4±1.1比6.3±1.0)和ODI指数(27.3%±3.0%比47.1%±5.9%)也均显著改善(t=11.3、17.8,均P<0.01)。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LLIF/OLIF可以显著改善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分期微创手术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 EOS X线影像采集系统 腰椎斜向椎体间融合术 侧方经腰大肌椎体间融合术 矢状面平衡
原文传递
Sagittal plane analysis of the spine and pelvis in adult idiopathic scoliosis 被引量:19
5
作者 LI Wei-shi LI Gang +1 位作者 CHEN Zhong-qiang Kirkham B Wood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1期2978-2982,共5页
Background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sagittal spinopelvic alignment in patients with scoliosis as it relates to clinical outcomes. However, the changes seen in sagittal spinopelvic ... Background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sagittal spinopelvic alignment in patients with scoliosis as it relates to clinical outcomes. However, the changes seen in sagittal spinopelvic alignment in adult idiopathic scoliosis patients is poorly defined.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sagittal alignment of pelvis and spine in adult idiopathic scoliosis patients.Methods The sagittal parameters of the spine and pelvis were analyzed in lateral standing radiographs of 124 patients (mean age 47.4 years) with adult idiopathic scoliosis, including thoracic kyphosis (TK), thoracolumbar junction kyphosis (TLJ), lumbar lordosis (LL), pelvic incidence (PI), sacrum slope (SS), pelvic tilt (PT) and C7 plumb line (C7PL).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age: 20-40 years, 41-64 years, and ≥65 years. The parameter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normal adults and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 pati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l parameters as well as age and sagittal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PI in patients with adult idiopathic scoliosis was 58.1°±13.0°,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adults. The PT (19.9°±10.6°) was also higher than that in both normal adults and AIS patients, while the SS (38.1°±12.0°) was similar or smaller. As age increased, C7PL, PT and TJL increased while LL decreased. There wa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and both PI and TK. PT had the strongest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with the C7PL.Conclusions PI is higher in adult idiopathic scoliosis than normal subjects. The PT is the most relevant pelvic parameter to the global sagittal alignment of the spine. Ag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sagittal parameters of the spine and pelvis except the PI and T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ULT idiopathic scoliosis sagittal balance radiographic measures pelvic morphology
原文传递
胸椎及胸腰段角状后凸畸形对骨盆矢状位形态及序列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危石 陈仲强 +3 位作者 郭昭庆 齐强 曾岩 孙垂国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5-139,共5页
目的 分析胸椎及胸腰段角状后凸畸形对骨盆形态及序列的影响.方法 2002年5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胸腰椎角状后凸患者32例,年龄13~56岁,平均29.6岁.详细记录患者病史以及病因.患者发生后凸畸形的年龄为1~17岁,平均6.1岁,陈旧结核性后凸畸... 目的 分析胸椎及胸腰段角状后凸畸形对骨盆形态及序列的影响.方法 2002年5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胸腰椎角状后凸患者32例,年龄13~56岁,平均29.6岁.详细记录患者病史以及病因.患者发生后凸畸形的年龄为1~17岁,平均6.1岁,陈旧结核性后凸畸形20例,先天性后凸畸形12例.全部患者接受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术前术后行全脊柱负重位X线侧位片检查(包括双侧髋关节),测量后凸畸形Cobb角、腰椎前凸(LL)、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以及脊柱的矢状位平衡(C7铅垂线与S1后上缘的水平距离,SVA).将测量结果与既往报道的正常值进行比较.比较中上胸椎后凸和下胸椎或胸腰段后凸的PI值.比较术前术后的各测量参数.分析PI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32例患者中,后凸角度平均为90.1°(31°~138°).术前PI平均为34.8°,SS为35.8°,PT为-0.7°,其中PI和PT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术后后凸角度改善至27.9°.术后PI平均为37.5°±9.4°,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例患者后凸畸形位于中上胸椎(T1~8),20例位于下胸椎(T8以下)及胸腰段.两组相比,前者的PI值(40.5°)明显大于后者(31.5°,P<0.05),前者SS(45.1°)亦明显大于后者(30.3°,P<0.05).后凸角度和后凸部位是PI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年龄和LL对PI无影响.结论 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若发生在儿童少年时期,将影响骨盆的形态发育(PI明显减小).后凸部位越低、后凸角度越大对骨盆形态的影响越大.手术可改变脊柱的序列,但骨盆的矢状位形态一旦形成将无法改变.早期治疗不仅可恢复脊柱的序列,亦有益于骨盆的正常形态的形成以及骨盆的正常矢状位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凸 骨盆 矢状位平衡
原文传递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与颈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对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键 鲍正齐 +3 位作者 周平辉 朱瑞直 李志想 王金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49-953,共5页
背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posterior single open-door laminoplasty,LAMP)及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fusion,ACCF)均可有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但两种治疗方式对患者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有不... 背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posterior single open-door laminoplasty,LAMP)及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fusion,ACCF)均可有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但两种治疗方式对患者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有不同的影响。目的:对比两种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对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0例,其中进行LAMP治疗30例,进行ACCF治疗40例。术前及术后随访时拍摄颈椎侧位X射线片,对比两组患者C_(2-7)颈椎前凸角、C_(2-7)矢状面轴向距离及T_(1)倾斜角。试验获得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1)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0个月的T_(1)倾斜角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间术后10个月的T_(1)倾斜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与术前比较,ACCF组患者术后10个月的C_(2-7)Cobb角增大(P<0.05),LAMP组患者术后10个月的C_(2-7)Cobb角减小(P<0.05);ACCF组患者术后10个月的C_(2-7)Cobb角大于LAMP组(P<0.05);(3)与术前比较,ACCF组患者术后10个月的C_(2-7)矢状面轴向距离减少(P<0.05),LAMP组患者术后10个月的C_(2-7)矢状面轴向距离增加(P<0.05);ACCF组患者术后10个月的C_(2-7)矢状面轴向距离小于LAMP组(P<0.05);(4)在ACCF组中,高T_(1)倾斜角患者术后C_(2-7)Cobb角、C_(2-7)矢状面轴向距离变化值与低T1倾斜角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LAMP组中,高T_(1)倾斜角患者术后C_(2-7)Cobb角、C_(2-7)矢状面轴向距离变化值均大于低T_(1)倾斜角患者(P<0.05);(5)结果表明,相较于LAMP,ACC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以避免颈椎后凸畸形、更好地保持颈椎生理曲度、改善颈椎矢状位平衡;为了避免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失代偿,ACCF更适合高T1倾斜角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颈椎 颈椎病 颈椎手术 矢状位平衡 脊柱融合 椎管狭窄
下载PDF
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及其在脊柱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7
8
作者 陈涛 黎观保 +1 位作者 梁科友 贾世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3期2423-2430,共8页
背景:相关临床研究显示,脊柱相关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特征性变化。目的:探讨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及其在脊柱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分析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测量参数与测量方法及在成人脊柱疾病... 背景:相关临床研究显示,脊柱相关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特征性变化。目的:探讨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及其在脊柱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分析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测量参数与测量方法及在成人脊柱疾病诊治中的量化及重要参数,以及各参数与生存质量之间的关系,评价脊柱疾病矫治后效果及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在脊柱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结果与结论:脊柱矢状面形态与骨盆参数密切相关,脊柱矢状面曲线分型也采用骨盆参数,骨盆矢状面参数与脊柱矢状面参数存在明显的统计学的相关性,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是评价脊柱疾病及治疗预后的重要指标,评价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变化时应包括对骨盆和脊柱形态等参数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关节植入物学术探讨 脊柱植入物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 矢状面平衡 腰椎间盘退变 腰椎滑脱 腰椎畸形 脊柱畸形 退行性腰椎侧凸 骨盆入射角 骶骨倾斜角 腰椎前凸角 骨关 节植入物图片文章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潘宇波 冯皓宇 +3 位作者 陈晨 秦志勇 黄懿 马迅 《实用骨科杂志》 2020年第7期577-582,共6页
目的探索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变化。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山西白求恩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08例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C3~C7)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前... 目的探索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变化。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山西白求恩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08例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C3~C7)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前及术后第24个月随访时C0~2 Cobb角、C2椎体矢状面垂直轴线至C7椎体后上缘的距离(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 SVA)、C2~7 Cobb角、T1-Slope 4项矢状面平衡影像学参数,对日本矫形外科协会颈椎功能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的变化以及轴性症状进行评定。结果患者术后24个月JOA及SF-36评分分别由术前的(11.16±2.28)分、(42.76±5.63)分增加至(14.08±2.17)分、(51.25±5.82)分,平均神经功能改善率为(46.5±3.8)%;NDI及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15.61±5.43)分、(4.64±1.87)分降低至(11.36±7.93)分、(3.31±1.6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C0~2Cobb角及C2~7 SVA分别由术前的(11.37±5.54)°、(21.09±5.86)mm增加至(15.36±4.51)°、(25.49±11.52)mm,C2~7 Cobb角由术前的(13.93±8.68)°减少至(10.65±8.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T1-Slope则由术前的(26.84±5.10)°变化为随访时(26.31±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6)。随访时C0~2Cobb角的增加与C2~7 SVA的变化呈正相关(Pearson=0.420,P=0.015)。随访时的VAS评分高T1-Slope组为(3.13±1.60)分,低T1-Slope组为(2.45±1.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高T1-Slope组明显轴性症状的发生率为64.8%,低T1-Slope组为33.3%。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颈椎矢状面平衡有一定影响,颈椎有前倾趋势,但通过上颈椎过度后伸的代偿,颈椎整体可以保持稳定。对于术前高T1-Slope的患者,术后会发生更严重的轴性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型颈椎病 后路单开门手术 矢状面平衡
下载PDF
L_4 退变性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特点与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琨 张奎渤 +4 位作者 李泽民 蔡国栋 樊云山 袁继龙 王俊勤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1600-1604,共5页
[目的]探讨L4退变性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特点及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6月间44例L4单节段退变性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取41例健康志愿者做为对照。在站立位脊柱侧位X线片上进行矢状面参数... [目的]探讨L4退变性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特点及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6月间44例L4单节段退变性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取41例健康志愿者做为对照。在站立位脊柱侧位X线片上进行矢状面参数的测量(包括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VA及T1骨盆角TPA等)。按PI大小进行分组对比,并观察腰椎矢状面曲度的Roussouly分型。[结果]DS组的PI、PT〉NC组,SS0.05)。在DS组中进一步发现:正常PI亚组的PT、TPA均大于NC组及大PI亚组的相应值,而SS均小于NC组及大PI亚组(P〈0.05)。按Roussouly分型,NC组中1∽4型所占比例分别为9.8%、56.1%、26.8%和7.3%;DS组中1∽4型的比例分别为4.5%、25%、43.2%和27.3%。相关性分析显示:两组中均可见PI与PT、SS存在密切相关性(P〈0.05);而TPA与PI、PT、LL及SVA之间有密切相关性(P〈0.05)。[结论]L4退变性滑脱患者较正常人群的骨盆入射角更大,且存在骨盆后倾的代偿机制;T1骨盆角是评价患者整体矢状面平衡的理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 矢状面平衡
原文传递
腰椎间盘退变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庚午 杨长伟 +2 位作者 陈凯 朱晓东 李明 《中国临床医学》 2017年第2期194-198,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变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76例脊柱外科腰椎间盘退变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在脊柱全长片上测量矢状位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TK)、腰椎...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变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76例脊柱外科腰椎间盘退变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在脊柱全长片上测量矢状位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矢状面垂直轴(SVA),分析各项指标与腰椎间盘退变位置、范围、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年龄与退变位置(r=-0.358,P<0.01)、退变范围(r=0.329,P<0.01)、退变程度(r=0.452,P<0.01)明显相关;PI与退变位置明显相关(r=-0.257,P<0.05);SVA与退变范围(r=0.304,P<0.01)、退变程度(r=0.353,P<0.01)明显相关。PI≤50°组患者位置值为4.14±0.64,PI>50°组患者位置值为3.57±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退变位置受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小PI人群倾向于L_(4/5)、L_5/S_1椎间盘的退变,大PI人群更倾向于L_(3/4)、L_(4/5)椎间盘的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退变 脊柱骨盆参数 矢状面平衡
下载PDF
影响正常人群骨盆入射角调节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因素 被引量:13
12
作者 范国明 陈其昕 +1 位作者 龚遂良 李方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9-412,416,共5页
目的研究正常人群骨盆入射角调节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8年1月至6月门诊筛选正常人群全长脊柱X线片106例,测量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对数据进行分析。结... 目的研究正常人群骨盆入射角调节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8年1月至6月门诊筛选正常人群全长脊柱X线片106例,测量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研究人群按不同骨盆姿势分为38例高SS/低PT组:PI和LL均值各为(50.85±10.01)°,(49.41±9.84)°,回归方程LL=0.571PI+20.395,68例低SS/高PT组:PI和LL均值各为(49.14±12.00)°,(39.17°±10.98)°,回归方程LL=0.531PI+13.079。组内显示PI与SS、LL,SS与LL正相关,呈线性回归,组间显示PI无统计学差异,SS、PT、LL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1)PI不能单纯确定LL变化,必须考虑骨盆姿势的影响。(2)相同PI下,骨盆越前倾,LL越大;相同骨盆姿势下,PI越大,LL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入射角 骨盆姿势 腰椎前凸角 胸椎后凸角 矢状面平衡
下载PDF
骨盆参数在老年脊柱矢状位平衡性判定中的意义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淳德 孙浩林 +4 位作者 刘宪义 赵耀 邑晓东 刘洪 卢海霖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61-64,79,共5页
目的通过研究骨盆参数包括骶骨角、骨盆倾斜度、骨盆指数与老年脊柱矢状位平衡性的相关性,探讨骨盆参数在判定老年脊柱平衡性方面的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诊治的26例老年脊柱矢状位曲线不良的病例(包... 目的通过研究骨盆参数包括骶骨角、骨盆倾斜度、骨盆指数与老年脊柱矢状位平衡性的相关性,探讨骨盆参数在判定老年脊柱平衡性方面的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诊治的26例老年脊柱矢状位曲线不良的病例(包括老年退变性胸腰椎侧弯后凸畸形14例、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胸腰椎后凸畸形12例);男9例、女17例,平均年龄69.2岁(56~79岁)。判定脊柱矢状位平衡性,判定标准包括:(1)患者站立位时不需要双髋过伸及双膝屈曲代偿为脊柱矢状位平衡,如需代偿则为脊柱矢状位失衡;(2)SVA值:侧位像上脊柱矢状面的C_7铅垂线位于距S_1后上角的±2.5cm之内为脊柱矢状位平衡,否则为脊柱矢状位失衡。对脊柱矢状位平衡性判定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进行分析。根据脊柱矢状位平衡性分为平衡组和非平衡组,测定两组病例骶骨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度(pelvic tilt,PT)和骨盆指数(pelvic incidence,PI),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SS、PT和PI有无差异。结果脊柱平衡性判定的一致性为92.3%,Kappa系数为0.861;对脊柱平衡性判定的可重复性为96.1%,Kappa系数为0.938。分为平衡组14例,非平衡组12例;平衡组中SS为(37±11)°,PT为(22±10)°,PI为(63±13)°,非平衡组病例中SS为(26±12)°,PT为(21±13)°,PI为(47±14)°;两组病例中SS和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脊柱矢状位曲线不良病例的脊柱矢状位平衡性与SS和PI相关,其中SS为主要影响因素可作为脊柱矢状位平衡性和手术策略制订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矢状位 平衡 骨盆参数 老年
原文传递
对“新的脊柱-骨盆矢状面测量参数:骶骨骨盆角的提出及意义”一文的看法 被引量:12
14
作者 钱邦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04-709,共6页
目的:提出一个新的脊柱-骨盆矢状面测量参数:骶骨骨盆角(sacral pelvic angle,SPA),探讨SPA与其他参数间的相关性,评估其可信度和可重复性。方法:将脊柱侧位X线片上股骨头中点至骶骨后上角的连线(PR线)与骶骨终板垂线的夹角定义... 目的:提出一个新的脊柱-骨盆矢状面测量参数:骶骨骨盆角(sacral pelvic angle,SPA),探讨SPA与其他参数间的相关性,评估其可信度和可重复性。方法:将脊柱侧位X线片上股骨头中点至骶骨后上角的连线(PR线)与骶骨终板垂线的夹角定义为SPA。从几何学上观测SPA与骨盆角(PA)、骶骨倾斜角(SS)之间的关系。在111例(女56例,男55例)成人志愿者的脊柱全长X线片上测量SPA及其他脊柱-骨盆矢状面相关参数,包括:SPA、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指数(PI)、矢状面垂轴(SVA)、脊柱骶骨角(SSA)、PA、PR-S1(pelvic morphology)、总腰-骨盆前凸角(total lumbopelvic lordosis,PR-T12)。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从111例志愿者的脊柱全长X线片中随机抽取80例,由2位脊柱外科主治医师分别测量SPA 5次,间隔1个月后再次分别测量SPA 5次,取平均值,采用变异系数(CV)评价SPA指标稳定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o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判定观测者间和两次测量间的一致性。结果:SPA=PA+SS=90°-PR-S1。SPA与PI、PR-S1、PA、PT、SS、SSA呈显著性正相关(r=0.994,1.000,0.482,0.538,0.699,0.465,P均〈0.05),与LL呈显著性负相关(r=-0.532,P〈0.05)。SPA前后两次测量的CV分别为0.0023±0.02及0.0085±0.053,观测者间ICC分别为0.99,P〈0.01及0.97,P〈0.01,两次测量间ICC为0.99,P〈0.01。结论:SPA是一个解剖学常数,SPA=PA+SS;SPA具有良好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SPA与其他参数的相关性同PI与其他参数的相关性接近,可作为评估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骨盆角 脊柱 骨盆 矢状面平衡
下载PDF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随年龄的变化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博 胡文 +5 位作者 杨明园 周潇逸 翟骁 魏显招 杨长伟 李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4-258,共5页
目的研究中国东部地区不同年龄阶段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及随年龄如何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于我院健康体检中心留存的311名无症状健康志愿者的资料,由2名外科医师收集人口统计学数据及脊柱骨盆矢状面影像学参数... 目的研究中国东部地区不同年龄阶段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及随年龄如何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于我院健康体检中心留存的311名无症状健康志愿者的资料,由2名外科医师收集人口统计学数据及脊柱骨盆矢状面影像学参数,包括年龄、性别、最大胸椎后凸角、最大腰椎前凸角、最大腰椎前凸角-最大胸椎后凸角、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与骶骨倾斜角比值、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躯干偏移、T1矢状面角度、T1骨盆角度及T1脊柱骨盆倾斜角。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年龄与矢状面参数的关系,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年龄与最大胸椎后凸角的关系。根据年龄将研究对象分为7组:<20岁、≥20且<30岁、≥30且<40岁、≥40且<50岁、≥50且<60岁、≥60且<70岁和≥70岁,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各年龄段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结果311名健康志愿者的最大胸椎后凸角(r=0.280,P<0.01)、最大腰椎前凸角-最大胸椎后凸角(r=-0.320,P<0.01)、骶骨倾斜角(r=-0.216,P<0.01)、骨盆倾斜角(r=0.237,P<0.01)、骨盆倾斜角与骶骨倾斜角比值(r=0.282,P<0.01)、矢状面躯干偏移(r=0.279,P<0.01)、T1矢状面角度(r=0.247,P<0.01)及T1骨盆角度(r=0.259,P<0.01)均与年龄相关,而最大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及T1脊柱骨盆倾斜角均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最大胸椎后凸角=0.175×年龄+28.233,年龄每增长10岁最大胸椎后凸角增加1.75°。<20岁、≥20且<30岁、≥30且<40岁、≥40且<50岁、≥50且<60岁、≥60且<70岁和≥70岁组人数分别为8、56、51、59、56、56、25名,最大胸椎后凸角、骨盆倾斜角、骨盆倾斜角与骶骨倾斜角比值、矢状面躯干偏移、T1矢状面角度及T1骨盆角度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大(P均<0.01),最大腰椎前凸角-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状面参数 脊柱 骨盆 年龄 矢状面平衡
下载PDF
脊柱后路去松质骨截骨术用于脊柱畸形翻修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杨全中 张雪松 +3 位作者 杨晓清 张智发 胡帆琦 张少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15-722,共8页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去松质骨截骨术(vertebral column decancellation,VCD)应用于脊柱畸形翻修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脊柱畸形翻修手术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17~58岁(34.5&#...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去松质骨截骨术(vertebral column decancellation,VCD)应用于脊柱畸形翻修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脊柱畸形翻修手术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17~58岁(34.5±11.6岁),男12例,女8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6例,先天性半椎体后凸畸形4例,结核性脊柱侧后凸畸形4例,先天性侧后凸畸形3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3例。翻修手术距初次手术时间为5.6±3.3年(1~16年)。翻修术前10例冠状面失衡患者冠状面Cobb角45°~85°(64.2°±15.6°),17例矢状面失衡患者矢状面畸形后凸Cobb角75°~110°(92.7°±9.7°)。均在插管全麻下行VCD进行畸形矫正。记录患者翻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等一般情况。所有患者翻修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均拍摄包括骨盆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矢状面、冠状面Cobb角,冠状位顶椎偏移距离、双肩相对高度差,矢状面偏移距离、矢状位腰前凸角、胸腰段后凸角、骨盆倾斜角、骨盆入射角及骶骨倾斜角。采用SRS-22调查表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生存质量。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截骨椎体数量1.5±0.6个(1~2个)。手术时间为4~6.5h(5.3±0.7h),术中出血量为600~1300ml(830.0±150.5ml)。所有患者术中脊髓监测未发现在复位过程中有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异常变化,术中唤醒试验患者下肢运动感觉功能正常。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3例发生脑脊液漏,2例后凸畸形患者术后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围手术期未发生感染、呼吸衰竭、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其他并发症。住院时间13.9±2.4d。随访时间18~40个月(27.6±2.8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棒断裂、螺钉松动及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冠状面和矢状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畸形 翻修术 矢状面平衡 截骨术
下载PDF
青少年L5/S1发育不良性滑脱患者的骶骨矢状面形态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杜长志 孙旭 +3 位作者 王斌 朱泽章 钱邦平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91-998,共8页
目的:研究青少年L5/S1发育不良性滑脱患者的骶骨矢状面形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16年3月人院手术治疗的13例青少年L5/S1发育不良性滑脱患者,男2例,女11例,年龄12.2±3.1岁(9~18岁)。以年龄匹配的30例正常青少... 目的:研究青少年L5/S1发育不良性滑脱患者的骶骨矢状面形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16年3月人院手术治疗的13例青少年L5/S1发育不良性滑脱患者,男2例,女11例,年龄12.2±3.1岁(9~18岁)。以年龄匹配的30例正常青少年为对照组。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骶骨形态、姿势等参数。采用独立样木t检验对滑脱组和对照组以及滑脱组内低度发育不良亚组和高度发育不良亚组的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滑脱组患者中,10例存在S1上终板拱顶样改变,6例L5椎体楔形变,9例L5-S1后凸成角畸形。其腰骶角、骶骨平台角和S1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骶骨形态也异于对照组,骶骨角和S1上角显著小于对照组,骶骨头端(S1)曲度减小,然而骶骨的整体后凸角度显著大于对照组(Cobb法:50.1°±10.6°比18.1°±10.4°;Ferguson法:40.50±9.9。比23.1。±11.50)。滑脱组矢状面平衡显著大于对照组(46.5±42.3mm比-25.6+21.8mm),且其骨盆入射角、L5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骨盆矢状面厚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而骶骨倾斜角却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滑脱组呈现出躯干明显前倾、骨盆后旋、骶骨直立的姿态。滑脱组中高度发育不良8例,低度发育不良5例。高度发育不良组与低度发育不良组相比.其滑脱程度、骶骨后凸角及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均显著增大[(67.3±18.6)%比(45.4±12.5)%;45.8°±8.4°比32.2°±5.1°:52.6±24.7mm比21.6±9.5mm(P〈0.05)。结论:青少年L5/S1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患者除腰骶局部发育不良外,骶骨呈明显后凸形态。因躯干前倾,骨盆后旋和骶骨垂直化以代偿矢状面失衡,而这些异常形态受发育不良程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腰椎滑脱症 发育不良 矢状面 骶骨形态 平衡
下载PDF
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与颈椎矢状力线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广超 李永军 吕志刚 《颈腰痛杂志》 2020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与颈椎矢状力线参数变化的相关性,为颈椎退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自2017年9月-2018年9月纳入52例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通过X线测量其颈椎矢状力线参数,采用MRI检查评价颈椎间盘退变的Pfirrmann分级情况...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与颈椎矢状力线参数变化的相关性,为颈椎退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自2017年9月-2018年9月纳入52例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通过X线测量其颈椎矢状力线参数,采用MRI检查评价颈椎间盘退变的Pfirrmann分级情况。颈椎矢状力线参数包括:T1倾斜角(T1slope,T1S)、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 angle,CLA)、颈倾斜角(neck tilt,NT)、胸廓入口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和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2-C7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SVA);Pfirrmann分级共Ⅰ~Ⅴ级,分别设定为1-5分,对C2-C7中5个节段分别进行Pfirrmann分级评分,总分为5~25分。对不同Pfirrmann分级与颈椎矢状力线参数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分析。结果(1)以52例患者的各项矢状力线参数中位值为界限,将5项参数各分为≥中位值和<中位值的亚组共5组,比较各亚组内C2-C7所有节段的Pfirrmann分级评分:T1S亚组中的C5-6、C6-7节段Pfirrmann评分、CLA亚组的所有节段Pfirrmann评分,以及C2-7SVA亚组的所有节段Pfirrmann评分均有显著的组内差异(P<0.05);(2)以Pfirrmann评分<15分作为轻度退变,≥15分为中重度退变进行分组,Pfirrmann≥15分组的T1S、CLA值显著低于Pfirrmann<15分组,NT和C2-7SVA显著高于Pfirrmann<15分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LA与颈椎间盘退变Pfiffmann评分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618,P=0.004);C2-7SVA则与之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25,P=0.001)。结论颈椎间盘退变人群的颈椎矢状力线参数可发生明显变化,其中CLA与颈椎间盘退变Pfiffmann评分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C2-7SVA则与之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颈椎病 矢状位平衡 影像学参数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矢状面平衡参数在低度峡部裂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中的意义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亮 姜保恩 +2 位作者 马晓春 于学忠 隋海涛 《颈腰痛杂志》 2014年第2期96-100,共5页
目的通过研究低度峡部裂腰椎滑脱症患者经腰椎后路椎间Cage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影像学参数变化,探讨C7矢状面平衡参数在判定低度峡部裂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平衡性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我院脊柱外科2009-08-2012-09间... 目的通过研究低度峡部裂腰椎滑脱症患者经腰椎后路椎间Cage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影像学参数变化,探讨C7矢状面平衡参数在判定低度峡部裂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平衡性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我院脊柱外科2009-08-2012-09间经单节段腰椎椎间Cage融合术治疗的低度峡部裂腰椎滑脱病例46例。测量手术前后的X片上胸椎后凸(TK)、胸腰联合角(TLJ)、C7矢状面平衡(SVA)、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脊柱-骨盆角(SSA),分析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变化,控制影响患者个体差异的因素,并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影像学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脊柱-骨盆相关参数中,除PI、TLJ和TK外,其余参数手术前后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VA的变化与PT的变化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结论腰椎后路椎间Cage融合术可明显的改善峡部裂低度腰椎滑脱症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状态,术前及术后的SVA足以快速而全面对患者脊柱矢状面平衡状况进行评估,SVA的重建可作为手术疗效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症 骨盆参数 矢状面平衡 后路腰椎体间融合 C7矢状面平衡参数
下载PDF
PKP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脊柱矢状位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景涛 耿伟 +5 位作者 徐辉 马金柱 李忠 庞良龙 李昆朋 任杭岭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9期777-782,共6页
目的探讨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kyphoplasty,PKP)对全脊柱矢状位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符合选择... 目的探讨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kyphoplasty,PKP)对全脊柱矢状位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符合选择标准的OVCF患者65例。所有患者均行PKP术。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均摄自然站立位全脊柱(包括双侧股骨头)正侧位X线片,测量骨盆入射角(pelvic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局部矢状面Cobb角、C_7~S_1的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并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评估研究组术前脊柱-骨盆各矢状位参数与正常对照组的关系,并分析研究组患者手术前后各矢状位参数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术后末次随访时,研究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前研究组C_7~S_1的矢状面轴向距离长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研究组TK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骨盆相关参数中除PI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T、SS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SVA较术前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相关参数中,术后LL较术前增大而TK较术前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盆相关参数中,PI、PT、SS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Cobb角术后与术前相比明显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者局部Cobb角与C_7~S_1的矢状面轴向距离没有相关性,然而术后局部Cobb角的变化与C_7~S_1的矢状面轴向距离的变化显著相关。术中及术后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矢状位平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