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双相正压通气模式在心脏术后的应用 |
郭建华
陈国涵
刘中民
|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10
|
|
2
|
PCV+SIMV模式与VTPC+SIMV模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对比研究 |
王成
段玉松
叶盎然
李雪莲
刘怡汐
|
《西部医学》
|
2022 |
9
|
|
3
|
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ARDS患者血管外肺水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
王涛
陈尚华
刘小彬
|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
2012 |
6
|
|
4
|
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
胡鸿伟
程国平
刘勇
刘磊
宇丽
徐美玲
袁丹
|
《山西医药杂志》
CAS
|
2016 |
7
|
|
5
|
比例辅助通气联合SIMV通气模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
刘孝桥
涂睿
|
《临床肺科杂志》
|
2017 |
7
|
|
6
|
差异性通气模式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疗效比较 |
姜立双
梁飞立
张海珠
|
《医学理论与实践》
|
2017 |
4
|
|
7
|
间歇指令通气与压力支持通气脱机方式的实施与对比 |
刘伯毅
郑翔
冯惠
刘安永
王惠芳
|
《郧阳医学院学报》
|
2002 |
6
|
|
8
|
有创-无创序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70例疗效观察 |
潘元旦
应站专
管云燕
石小周
|
《实用老年医学》
CAS
|
2015 |
6
|
|
9
|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肺损伤的探讨 |
王崇伟
吴玲
刘登礼
赵幽燕
平鹦
周晓玉
|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4
|
|
10
|
BIPAP用于全身麻醉气管拔管后短期呼吸支持可行性分析 |
唐建国
薛张纲
诸杜明
|
《中国临床医学》
|
2002 |
3
|
|
11
|
不同流速模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和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的呼吸力学与能量代谢 |
孟雷
赵文静
刘功俭
|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
2004 |
1
|
|
12
|
常用呼吸机模式对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继发出血的影响 |
周凯
刘济滔
唐鹏
胡沥
黄志远
|
《西部医学》
|
2015 |
1
|
|
13
|
SIMV参数递减设置及纤维支气管镜下吸痰治疗重症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
田丰粮
|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2011 |
3
|
|
14
|
淡水淹溺重症患者的机械通气策略及预防 |
王飞
张文祥
|
《疾病监测与控制》
|
2013 |
3
|
|
15
|
三种呼吸模式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周围循环和血气分析的影响 |
刘新茹
贾红光
杜伟
安立红
陈桂芝
王红阳
|
《临床肺科杂志》
|
2012 |
3
|
|
16
|
两种通气方式在重症胰腺炎并发ARDS患者中的应用 |
张坤
周青云
王利军
马翠芹
赵凯峰
|
《河北医学》
CAS
|
2015 |
3
|
|
17
|
间歇指令通气的发展演变和临床应用 |
沈勤军
朱蕾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18
|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联合应用PAV与SIMV的疗效分析 |
任素敏
|
《系统医学》
|
2021 |
0 |
|
19
|
同步间歇性指令性通气叠加压力支持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
谢逸民
莫国欢
袁碧丹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9 |
0 |
|
20
|
Anaeston5000多功能麻醉机技术优势与功能 |
吕可凡
|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CAS
|
200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