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2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旅游地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与机理——以关中地区为例 被引量:76
1
作者 陈志军 徐飞雄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1-240,共10页
选择陕西省关中地区的袁家村、上王村与茯茶小镇作为实证研究区域,基于旅游发展、乡村重构和乡村振兴3个潜变量,构建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结构关系模型。通过问卷收集数据,运用SPSS、Amos软件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乡村旅... 选择陕西省关中地区的袁家村、上王村与茯茶小镇作为实证研究区域,基于旅游发展、乡村重构和乡村振兴3个潜变量,构建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结构关系模型。通过问卷收集数据,运用SPSS、Amos软件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乡村旅游地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旅游发展对乡村重构有极为显著的正向影响(0.868),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有直接的正向影响(0.049),但其影响非常微弱,最主要的影响来自间接效应(0.748)。(2)旅游发展的二维影响中,旅游发展对乡村重构的影响以经济重构和社会重构为主,以空间重构为辅,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为主,以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为辅。(3)乡村重构对乡村振兴产生极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最主要的直接因素,在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4)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作用机理符合DPSIR模型,通过乡村重构直接驱动和旅游发展间接驱动的"双轮驱动",通过市场机制的"自组织"及正确的政府规划决策和宏观调控下的利益相关者协作的"他组织"的共同作用,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旅游地沿着正确轨道全面重构和深度重构,最终在乡村地域功能优化或强化的转型发展中实现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旅游发展 乡村重构 乡村振兴 影响效应 结构关系模型 产业融合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被引量:47
2
作者 徐秀丽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9-80,共12页
民国时期领域广阔、面貌多样、时间持久、影响深远的乡村建设运动,不仅是农村落后破败的现实促成的,也是知识界对农村重要性自觉体认的产物。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扫盲和文化教育、引进和推广动植物良种、尝试建立农村医疗保健体系... 民国时期领域广阔、面貌多样、时间持久、影响深远的乡村建设运动,不仅是农村落后破败的现实促成的,也是知识界对农村重要性自觉体认的产物。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扫盲和文化教育、引进和推广动植物良种、尝试建立农村医疗保健体系、移风易俗、倡导合作组织、加强农村自卫等方面。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可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某些参考,更在于其所遗留的丰富精神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乡村建设 晏阳初 梁漱溟
下载PDF
全球信息网络与乡村性的社会文化建构--以广州里仁洞“淘宝村”为例 被引量:61
3
作者 吴昕晖 袁振杰 朱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5-123,共9页
以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里仁洞村为案例地,重点关注乡村通过信息网络以全新的经济地位嵌入全球竞争,在此背景下其乡村性的建构与重构,并尝试剖析信息时代下乡村地方性的发展路径.研究认为,"淘宝村"的出现凸显了全球信息... 以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里仁洞村为案例地,重点关注乡村通过信息网络以全新的经济地位嵌入全球竞争,在此背景下其乡村性的建构与重构,并尝试剖析信息时代下乡村地方性的发展路径.研究认为,"淘宝村"的出现凸显了全球信息网络对传统乡村竞争力的提升,推动了"全球乡村"新型经济体的形成."淘宝村"与发展乡村旅游业、文化产业等第三产业共同组成了国内乡村重构的第3种模式,乡村在信息网络的帮助下已然成为新的发展极,挑战着城市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版图中的霸权地位.在全球化与互联网对乡村性的重构处于持续的动态过程中,传统乡村的生产方式及村民的生活方式均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村民对乡村的理解趋向多元化,逐步发展出全球视野,对个人的事业观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为乡村文化带来了新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全球乡村 乡村重构 地方响应 淘宝村
下载PDF
中国村域人口空心化分异机制及重构策略 被引量:59
4
作者 郑殿元 文琦 +1 位作者 王银 米欢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1-168,189,共9页
村域人口空心化是乡村地域系统发生剧烈演化的直接原因,也是乡村发展所需各类人才资源流失、主体日渐老弱化的关键所在,如何有效缓解村域人口空心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运用综合测评法对村域人口空... 村域人口空心化是乡村地域系统发生剧烈演化的直接原因,也是乡村发展所需各类人才资源流失、主体日渐老弱化的关键所在,如何有效缓解村域人口空心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运用综合测评法对村域人口空心化程度进行测度,并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和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方法,得出影响村域人口空心化的主要因素,揭示其空间分异机制,从而探究重构策略。结果表明:①村域人口空心化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地域差异性,西部扬黄灌区村域人口空心化均值为18.27%,中部干旱山区为21.78%,东部旱作塬区为20.37%,整体呈现西部低、中东部较高的趋势;②影响村域人口空心化的主要因素为行政村海拔、贫困发生率、地面坡度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其影响力q值分别为0.63、0.56、0.39、0.35;③村域人口空心化分异机制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且任何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都要大于单个因素的独自作用。文章基于村域人口空心化分异机制,分别从空间、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探究乡村重构策略,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域 人口空心化 人口流出 乡村重构 空间分异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发展 同心县
原文传递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乡村地理研究的主要理论演变与启示 被引量:39
5
作者 杨忍 陈燕纯 +1 位作者 张菁 徐茜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44-555,共12页
采用Citespace工具和文献归纳方法,系统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乡村地理研究的热点及理论发展脉络。在全球化和逆城市化背景下,西方国家乡村地区普遍经历了发展转型与空间分化过程,其研究热点和主要理论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20世... 采用Citespace工具和文献归纳方法,系统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乡村地理研究的热点及理论发展脉络。在全球化和逆城市化背景下,西方国家乡村地区普遍经历了发展转型与空间分化过程,其研究热点和主要理论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主要关注于乡村农业去中心化和逆城市化过程,延续20世纪80年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围绕农业经济展开的监管理论和根植于浪漫主义运动的乡村田园牧歌式理论主张占主导,受后现代思潮影响兴起了社会文化转向的"他者"研究;进入21世纪,在网络视角转向下,全球尺度的乡村分化及其内在机制的综合研究引起学界关注,研究议题及理论切入主要涉及全球乡村、乡村重构、乡村分化、多功能农业、舒适性迁移和创新理论等;近10 a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粮食危机背景下,危机下的乡村可持续发展得以较大关注,衍生出可持续生计、社区恢复力、脆弱性、生态经济、生物经济等的概念和理论主张。中国乡村地理的学科发展需集成多学科方法与理论,融合中西方乡村研究的理论与实证成果,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核心指导,全面深化从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视角分析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空间的分化、重构、治理的过程、动力和综合效应及其优化调控机制,发展中国乡村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理学 乡村转型 乡村重构 乡村治理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全球化
下载PDF
论乡村数字化与乡村空间转型 被引量:36
6
作者 杨忍 林元城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6-473,共18页
数字技术向乡村地域的延伸与渗透深刻影响着乡村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组织方式与结构,推动城乡发展网络化视域下乡村地域系统的转型与重组。本文在界定乡村数字化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乡村数字化与乡村空间转型的耦合关系,深度剖析了... 数字技术向乡村地域的延伸与渗透深刻影响着乡村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组织方式与结构,推动城乡发展网络化视域下乡村地域系统的转型与重组。本文在界定乡村数字化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乡村数字化与乡村空间转型的耦合关系,深度剖析了乡村数字化与乡村空间转型的作用机制,并构建面向乡村数字化发展转型的研究内容体系。主要结论为:①乡村数字化是伴随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广大乡村地域,重塑乡村物质环境、经济形态、社会网络及空间组织的过程,促使乡村经济社会形态和空间组织结构发生数字化转型,包括数字技术作用于乡村地域空间的过程、作用和效应等。②乡村数字化背景下乡村空间转型趋于综合复杂,物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重空间叠合转型,并在数字信息连通下衍生出赛博空间及网络文化形态。③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物质空间转型的逻辑、数字经济发展与乡村经济形态转变的机制、数字技术应用与乡村社会空间重组的关系、数字治理模式与乡村空间组织重构的作用共同构成乡村数字化与乡村空间转型的多维内嵌机制。④在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指向下,在强化学科贡献的基础上探寻数字化下乡村发展前沿领域与创新维度,聚焦智慧乡村应用场景、研制乡村规划建设体系与工程技术标准和规范,服务于乡村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数字化 乡村重构 乡村空间转型 数字乡村 乡村可持续发展 乡村地理学
原文传递
精准扶贫驱动贫困乡村重构的过程与机制——以十八洞村为例 被引量:34
7
作者 丁建军 王璋 +1 位作者 余方薇 柳艳红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568-2584,共17页
精准扶贫方略作为“一揽子工程”,为贫困乡村带来了强烈的外部冲击,驱动贫困乡村的经济、社会和空间加速重构。在对精准扶贫驱动贫困乡村重构的内涵、特征及过程与机制进行理论解析的同时,以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的实践加以实证,发现... 精准扶贫方略作为“一揽子工程”,为贫困乡村带来了强烈的外部冲击,驱动贫困乡村的经济、社会和空间加速重构。在对精准扶贫驱动贫困乡村重构的内涵、特征及过程与机制进行理论解析的同时,以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的实践加以实证,发现:①精准扶贫驱动贫困乡村重构是一个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机结合的多维、全面、快速重构过程;②在精准扶贫驱动贫困乡村重构过程中,行政势能、精英下沉、市场链接驱动,要素整合、动力激发、规划引导、能力培育、制度保障机制协同,推动贫困乡村由“低水平贫困均衡”走向“良性发展均衡”;③精准扶贫以来,十八洞村经历了经济系统从“二元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社会形态由纯粹的熟人社会向熟人逻辑与契约精神混合的半熟人社会转变;空间形态从生产、生活空间高度重合,但与生态空间隔离的两大传统农业区组团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融合的多元有序组团转变。十八洞村的实践为理解精准扶贫驱动贫困乡村重构的过程与机制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也是其“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最本质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乡村重构 过程与机制 十八洞村
原文传递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乡村发展的演进进程、理论逻辑与实践价值 被引量:28
8
作者 唐任伍 唐堂 李楚翘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7-37,共11页
乡村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使命和发展目标,摒弃“乡村改良”的建设思路,经历“乡村改造”“乡村建设”“乡村改革”“乡村振兴”四个阶段,聚焦“乡村现代化”这一“... 乡村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使命和发展目标,摒弃“乡村改良”的建设思路,经历“乡村改造”“乡村建设”“乡村改革”“乡村振兴”四个阶段,聚焦“乡村现代化”这一“大历史”“大叙事”,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内在理论逻辑和理论谱系,即“革命—建设—发展—转型”,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 乡村改造 乡村建设 乡村改革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发展转型视域下的乡村空间分化、重构与治理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26
9
作者 杨忍 罗秀丽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5-588,共14页
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乡村地域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景观结构、用地结构、城乡关系、消费结构和治理格局等出现了多元分化,同时不同地域类型乡村面临着传统村落空间消亡、地域认同感消失、村民自主性缺... 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乡村地域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景观结构、用地结构、城乡关系、消费结构和治理格局等出现了多元分化,同时不同地域类型乡村面临着传统村落空间消亡、地域认同感消失、村民自主性缺失等问题。乡村复兴和振兴成为新时期区域发展和农村发展的核心目标,理清乡村空间分化的内外动力的交互作用机制,深化归纳总结乡村多维空间重构的地域规律,发掘乡村综合治理的科学途径,有助于深化乡村建设和治理的理论框架。文章围绕乡村空间分化、重构与治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发现国际乡村地理学界在研究视角切入上更加多元,研究方法以质性为主,大量应用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重点关注乡村空间认知、分化与重构的行动者网络建构和转译的学理解释,乡村社区治理主体和治理框架分析较为深入。国内的研究主要从乡村物质空间的分化和重组入手,研究方法偏向定量化,乡村空间分化、重构与治理的地理学研究内容框架和方法体系仍显不足。基于此,文章提出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在宏观尺度上系统研究多元外部性环境下的中国乡村发展转型的空间分化类型与动力机制;在中微观尺度上重点从乡村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变化与要素重组及空间治理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全面采用城乡连续谱空间梯度分析手法,剖析不同区位不同类型的乡村空间内部多维空间分化与重构治理的学理逻辑,综合集成地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搭建独具特色的中国乡村空间转型理论框架。乡村空间治理是国土空间管制和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其空间治理主体和参与共同体之间的协同机制,以及村庄建设管理与空间治理的途径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发展 乡村分化 乡村重构 乡村治理 乡村地理学
下载PDF
许村 艺术乡建的中国现场 被引量:28
10
作者 渠岩 王长百 《时代建筑》 2015年第3期44-49,共6页
文章记录和梳理了许村的艺术乡建计划,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乡村在当代社会巨变中所经历的冲击和震荡,借此思考中国乡村未来发展的对策与出路,试图寻找中华民族丢失的灵魂与信仰。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民国时期发展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 文章记录和梳理了许村的艺术乡建计划,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乡村在当代社会巨变中所经历的冲击和震荡,借此思考中国乡村未来发展的对策与出路,试图寻找中华民族丢失的灵魂与信仰。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民国时期发展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为今天中国提供了有价值的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乡村重设 信仰 家园 许村
下载PDF
珠三角地区典型淘宝村重构过程及其内在逻辑机制 被引量:26
11
作者 杨忍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076-3089,共14页
在全球化、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多重影响下,乡村地域空间普遍经历空间重构过程。着眼于互联网经济驱动下的乡村重构内在机制剖析,本文选择珠三角地区淘宝交易活跃度居全国之首的淘宝村--广州市番禺区里仁洞村为典型案例,通过半结... 在全球化、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多重影响下,乡村地域空间普遍经历空间重构过程。着眼于互联网经济驱动下的乡村重构内在机制剖析,本文选择珠三角地区淘宝交易活跃度居全国之首的淘宝村--广州市番禺区里仁洞村为典型案例,通过半结构式访谈,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分析框架,剖析珠三角大都市地区典型淘宝村重构过程及其内在逻辑机制。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制衣作坊、村委会、电商创业能人、同乡社会网络等关键行动者依其目标愿景和行动逻辑参与村里土地价值的追逐和获取实现,共同演进和建构起淘宝村产业阶段性演替和空间价值积累的行动者网络过程,其历经政府主导的农业去中心化阶段、市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以及同乡社会网络主导的电子商务化阶段。政府主体、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构成核心驱动力,通过利益赋予联结到一起,依据政治逻辑、市场逻辑和精英逻辑推动乡村空间重构实践,重构结果引发空间社会关系的变化,触动动力机制的转变,并通过空间的重新塑造和价值改变来实现,从外源动力主导向内生发展动力转变,带来新一轮空间重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发展 乡村重构 行动者网络 淘宝村 乡村振兴 都市化
原文传递
自我保护与乡土重建——中国乡村建设的源起与内涵 被引量:20
12
作者 潘家恩 吴丹 +1 位作者 罗士轩 温铁军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0-129,共10页
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历史先声。借助波兰尼"自我保护"与费孝通"乡土重建"视野,有助于挑战"就事论事""好人好事"及"成败论"这三种常见处理,在"脱嵌"和"回嵌"状... 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历史先声。借助波兰尼"自我保护"与费孝通"乡土重建"视野,有助于挑战"就事论事""好人好事"及"成败论"这三种常见处理,在"脱嵌"和"回嵌"状态下思考乡村建设的源起、内涵及张力,探索一种理解百年乡村建设的新角度,同时进一步理解乡土社会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复杂反应。乡村建设作为"去乡土化"普遍趋势下的"再乡土化"探索,虽然在内容、形式和效果上充满差异,但却有以下基本内涵:与乡土紧密结合并充分互动,促进各种发展要素向"三农"回流,努力改变乡土长期被当作"问题"和"对象"的状况,对乡村遭受破坏和不可持续困境进行积极应对与创新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 自我保护 乡土重建 源起 内涵
原文传递
赋能与重塑:数字空间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机制 被引量:19
13
作者 刘先春 孙志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0,共10页
数字空间是数字技术在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过程中产生的全新的虚实共生空间,其互动性、融合性、扩展性、共生性等特质与社会关系的去中心性、目标的可及性、信息传播的高效性、动态演进性等运行机理,改变了乡村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与社会... 数字空间是数字技术在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过程中产生的全新的虚实共生空间,其互动性、融合性、扩展性、共生性等特质与社会关系的去中心性、目标的可及性、信息传播的高效性、动态演进性等运行机理,改变了乡村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与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构了依托信息技术推动发展的新型发展格局。数字空间是一把双刃剑,在动力、资源、组织等方面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也会由于信息资源的非均衡扩散、数字身份的符号化、部分主体参与能力的弱表现性等局限,难以为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多元动力系统、构建乡村社会文明秩序、促进乡村治理转型。理念、技术、政策是影响数字空间应用开发的核心要素,要深入实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树立以农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建立均衡、包容、共享的数字空间;提高信息技术的普及率及农民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升信息技术在数字空间的渗透率;优化政策体系,为数字空间发展构建良性运行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数字空间与乡村振兴的适洽性,更好实现数字空间对乡村振兴的赋能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空间 乡村振兴 数字赋能 乡村重塑
下载PDF
权力的文化网络视角下的新乡贤返乡困境及对策——基于H省G村的调查和实验 被引量:16
14
作者 万涛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1-29,共9页
借用杜赞奇权力的文化网络理论视角,结合H省G村的调查和实验,分析和解释新乡贤返乡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文章认为,社会背景影响及新乡贤返乡引发的乡村文化网络中,旧象征符号的弱化及异化,新象征符号的产生及扩张,造成了权力失衡的状况,即... 借用杜赞奇权力的文化网络理论视角,结合H省G村的调查和实验,分析和解释新乡贤返乡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文章认为,社会背景影响及新乡贤返乡引发的乡村文化网络中,旧象征符号的弱化及异化,新象征符号的产生及扩张,造成了权力失衡的状况,即:乡村文化网络权威多元化、权力博弈以及原子化乡村受权威影响的不确定性。文章借用G村的乡村建设实验提出了文化、政治、经济三方面的对策:"再解释"文化象征符号、"合法化"新乡贤身份、培养集体经济主体。以期为新乡贤融入乡村建设,重塑乡村文化网络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的文化网络 象征符号 新乡贤 乡村治理 乡村精英 乡村建设
下载PDF
当前中国乡村社会关系特征与问题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林聚任 杜金艳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34-42,共9页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殊主义和普遍主义同时在乡村社会关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特征。由于传统与现代因素的交织作用,社会关系在特殊主义和普遍主义之间存在着对抗与矛盾,任何一种取向的社会关系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由此...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殊主义和普遍主义同时在乡村社会关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特征。由于传统与现代因素的交织作用,社会关系在特殊主义和普遍主义之间存在着对抗与矛盾,任何一种取向的社会关系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由此来透视目前乡村社会关系的现状,我们也看到了社会信任、社会资本以及社会秩序所存在的问题。因此,必须在正确对待特殊主义社会关系的同时,有效地发展出一种普遍主义取向的社会关系,以实现乡村社会关系的和谐,从而重建乡村的信任关系、社会资本以及社会秩序,进而推动当前新乡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关系 特殊主义 普遍主义 社会秩序 乡村重建
下载PDF
上海新农村的嬗变升华:从村庄改造到美丽乡村建设 被引量:16
16
作者 应建敏 汪琦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17,共4页
建设美丽乡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要举措,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为了更加有效地推动新农村建设,上海市以村庄改造为载体,按照全国改善人居环境的工作要求,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将生态、产业和文化建... 建设美丽乡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要举措,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为了更加有效地推动新农村建设,上海市以村庄改造为载体,按照全国改善人居环境的工作要求,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将生态、产业和文化建设作为主线,对美丽乡村提出了全覆盖推进、规划引导、资源整合、建管并举等对策措施。系统回顾上海市美丽乡村建设历程,阐述了建设工作战略,对中国的新农村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村庄改造 财政奖补 建设管理 美丽乡村
下载PDF
乡村地文的解码转译 被引量:15
17
作者 翟辉 《新建筑》 2016年第4期4-6,共3页
针对近期乡建中普遍存在的不顾乡村地文的单向转移问题,借鉴行动者网络理论,试图通过强调对乡村地文的解码转译,发现"乡村地文的遗传基因、生成逻辑和智慧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元、互动、开放的"乡建行动者网络&quo... 针对近期乡建中普遍存在的不顾乡村地文的单向转移问题,借鉴行动者网络理论,试图通过强调对乡村地文的解码转译,发现"乡村地文的遗传基因、生成逻辑和智慧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元、互动、开放的"乡建行动者网络",寻求一条适合乡村自身发展需求的、共赢共生的乡村建设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文 乡建 解码 转译 行动者网络理论
下载PDF
旅游影响下的乡村重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8
作者 卢松 刘君玫 +1 位作者 饶小芳 张海 《中国生态旅游》 2021年第3期315-331,共17页
乡村重构已成为国内外乡村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而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有效路径,进而成为乡村重构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对国内外旅游影响下乡村重构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系... 乡村重构已成为国内外乡村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而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有效路径,进而成为乡村重构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对国内外旅游影响下乡村重构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从空间重构、经济重构、社会重构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分析发现:(1)旅游语境下的乡村空间重构表现为三方面:乡村土地利用变化、村镇体系重构与乡村内部"三生"空间格局重构。(2)经济重构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变化与居民生计方式转变两方面。(3)乡村治理的改善、乡村文化重构是乡村社会重构研究的两个主要方面。此外,本文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与行动者网络理论对旅游影响下乡村重构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从城乡融合发展、保育乡村性以及不同类型乡村的案例比较三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重构 乡村旅游 旅游驱动 多维重构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贵州省民族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胡曼 周真刚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75-82,共8页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村寨数量众多,且各具特色。目前,贵州省的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关系团结等方面成绩突出。但是,在整体的特色...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村寨数量众多,且各具特色。目前,贵州省的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关系团结等方面成绩突出。但是,在整体的特色村寨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如政府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村民保护意识淡薄、村寨劳动力流失严重、文化的活态传承面临危机等等,民族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建议完善制度建设,使村寨走上法治化发展道路;坚持发挥政府的主导、引导和统筹协调作用;创新村寨的发展模式,保护和利用并行;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技能培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整合利用多方资源;提高重视程度,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特色村寨 少数民族 可持续发展 特色村寨建设
原文传递
数字技术力量下的乡村重构 被引量:15
20
作者 辛宇 林耿 林元城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00-1311,共12页
随着数字技术逐渐深入到乡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乡村社会关系及空间意义发生重构。信息化冲击下的乡村空间转变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其社会文化空间意义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构在内生逻辑上重塑乡村话语权力和主体身份。论文通过探讨... 随着数字技术逐渐深入到乡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乡村社会关系及空间意义发生重构。信息化冲击下的乡村空间转变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其社会文化空间意义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构在内生逻辑上重塑乡村话语权力和主体身份。论文通过探讨数字技术与乡村发展的多维关系及其对乡村产生的多重效应,关注数字技术带来的自由与异化、数字经济引发的话语与权力流变及乡村女性主体地位和身份的重构,解释了数字技术作为非人类行动者的主体性及其建构下的乡村日常经济生活和社会关系,拟为乡村性的分析框架提供有益的补充,为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新的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乡村重构 异化 话语 权力 女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