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以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为背景 被引量:66
1
作者 徐祖澜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1-127,共17页
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背景下的权力结构及其变迁一直为中外学界所关注。乡绅几乎是所有相关研究都无法绕开的关键一环。本文从以往学者对乡绅的不同理解出发,揭示乡绅所具有的权力要素与国家权力之间的紧密关系。探求在国家正式权力对... 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背景下的权力结构及其变迁一直为中外学界所关注。乡绅几乎是所有相关研究都无法绕开的关键一环。本文从以往学者对乡绅的不同理解出发,揭示乡绅所具有的权力要素与国家权力之间的紧密关系。探求在国家正式权力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力逐渐弱化的前提下,乡绅之治的生成路径。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独特的国家与社会的场域中,揭示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一方面,乡绅之治是国家权力在乡村治理中的延伸;另一方面,乡绅之治是乡村社会防御国家权力的屏障。乡绅之治以保守的姿态,而不是革命的情绪,最终向专制主义国家争得了一个相对自治的乡村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绅 乡绅之治 国家权力 非正式权力 明清时期
原文传递
“双轨政治”转型与村治结构创新 被引量:50
2
作者 郑卫东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6-153,159-160,共8页
"皇权不下县,县下行自治"的"双轨政治"应作"理想型"的分析性概念与实然状态的描述性概念的区分。从实然状态来看,"双轨政治"在传统乡村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其实质是上层士绅的"双轨政治&qu... "皇权不下县,县下行自治"的"双轨政治"应作"理想型"的分析性概念与实然状态的描述性概念的区分。从实然状态来看,"双轨政治"在传统乡村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其实质是上层士绅的"双轨政治"。晚清与民国政府的国家政权建设,促使乡村传统的"双轨政治"向"单轨政治"转变。而传统"双轨政治"向现代"双轨政治"转型步入正式轨道,则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与国家政权建设中开始的。解放后较长一段时间,乡村党群组织有较快发展,新型乡村"双轨政治"有所建树,但自上而下的轨道过于强势,抑制了自下而上轨道的发育。村民自治是乡村重建"双轨政治"的开始,组建"村建理事会"或许能成为完善乡村"双轨政治"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轨政治 乡村士绅 村建理事会
原文传递
明清时期赣南客家地区的风水信仰与政府控制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晓方 温小兴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8-114,共7页
本文以明清时期赣南客家地区地方政府对风水信仰的态度为视点,分析了造成政府对风水信仰矛盾态度的社会历史原因;认为地方政府对风水信仰的矛盾态度,实质上高度统一于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在此基础上指出:民间信仰是否有利于地方政府对乡... 本文以明清时期赣南客家地区地方政府对风水信仰的态度为视点,分析了造成政府对风水信仰矛盾态度的社会历史原因;认为地方政府对风水信仰的矛盾态度,实质上高度统一于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在此基础上指出:民间信仰是否有利于地方政府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其关键不在于民间信仰的内容本身,也不在于民间信仰的表达方式,而在于官方能否充分依托和利用地方社会的精英阶层,主动掌握民间信仰的话语权而因利势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控制 明清时期 赣南 风水信仰 地方乡绅
下载PDF
明清时期乡村社会治理的空间机制——基于领域性视角 被引量:20
4
作者 程朋飞 刘云刚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9-36,共8页
从地理学视角看,乡村治理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乡村空间权属和空间权力的配置,即领域化和再领域化。本文从当代乡村治理的问题出发,运用领域理论分析明清时期乡村治理中的空间—社会关系及其领域化机制。研究表明:县级政府构建的行政领域难... 从地理学视角看,乡村治理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乡村空间权属和空间权力的配置,即领域化和再领域化。本文从当代乡村治理的问题出发,运用领域理论分析明清时期乡村治理中的空间—社会关系及其领域化机制。研究表明:县级政府构建的行政领域难以实现全面有效的治理,乡绅主导构建的社会领域基于乡村特征划定边界和提供公共物品并部分替代了行政领域,其具体领域化机制为家族—宗族—乡族三级治理体系。本文认为明清时期乡村治理存在多元领域,行政领域与社会领域通过有效的协调机制相互补充使乡村治理更有效。乡村治理应注重对当地社会领域和市场领域的培育,同时增强行政领域治理的有效性及其与其他领域的协调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域性 乡村社会 空间治理 乡绅 明清时期
原文传递
乡绅、“废墟”和自治 被引量:11
5
作者 朱晓阳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5-190,共26页
从人类学的"政治"着眼,滇池东岸小村案例中有三种现象值得讨论:其一,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侵入农民社区,与此同时,"传统"通过国家势力延承并复兴;其二,国家将基层社会空间纳入囊中时,非国家势力却有相当的机会在其... 从人类学的"政治"着眼,滇池东岸小村案例中有三种现象值得讨论:其一,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侵入农民社区,与此同时,"传统"通过国家势力延承并复兴;其二,国家将基层社会空间纳入囊中时,非国家势力却有相当的机会在其中经营出类同"无人区"的地盘;其三,依凭"地势",利用国家和"传统"资源,"士绅"得以涌现。本文将分别描述这些现象,并将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小村最近一些年的"地势"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绅 自治 地势 废墟
原文传递
近代乡绅技术观转型的社会经济基础——以近代珠三角机器缫丝技术应用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张茂元 邱泽奇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4-155,共12页
本文以机器缫丝技术在近代中国的引进和应用为例,分析了近代乡绅技术观的分化和转型。在机器缫丝技术引进和应用之初,出于文化价值理念上的排斥,以及基于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等的考虑,乡绅对近代机器缫丝技术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抵制。随... 本文以机器缫丝技术在近代中国的引进和应用为例,分析了近代乡绅技术观的分化和转型。在机器缫丝技术引进和应用之初,出于文化价值理念上的排斥,以及基于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等的考虑,乡绅对近代机器缫丝技术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抵制。随着机器缫丝技术应用的发展,技术红利逐渐取代价值理念,成为影响乡绅应对行为的主要因素。分享到技术红利的乡绅也逐渐从抵制转为尝试性参与,甚至积极参与;未能分享到技术红利的乡绅则在更长时间内持续抵制新技术。分析表明:新技术的应用方式直接影响着乡绅分享技术红利的机会和能力,也由此建构了近代乡绅价值观转型的社会经济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绅 技术红利 机器缫丝技术
原文传递
论国家、宗族与乡绅的关系——以抗战时期闽中学田案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1
7
作者 杜香芹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50-56,共7页
抗战爆发后福建省府内迁,为了解决粮食紧张、财政困难,进行学田改革,引起了宗族内部新旧士绅之间、政府与宗族之间激烈的地权之争。在这一过程中,旧士绅的土地占有权被剥夺,新士绅不断侵占土地,政府对土地资源的控制加强,由此引起的乡... 抗战爆发后福建省府内迁,为了解决粮食紧张、财政困难,进行学田改革,引起了宗族内部新旧士绅之间、政府与宗族之间激烈的地权之争。在这一过程中,旧士绅的土地占有权被剥夺,新士绅不断侵占土地,政府对土地资源的控制加强,由此引起的乡村权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土地占有权 土地资源 农村 权力结构 中国 闽中地区 家族文化 抗日战争时期
下载PDF
隐匿赋权与自觉内生的博弈——明清时期士绅教化权力来源探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董柏林 王常泰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2008年第2期94-98,共5页
士绅是传统社会中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复合身份决定了对此类群体行为方式的研究具有多层面的价值,如从中可以考察传统知识分子的性格、透视国家与民众的关系以及地方社会自治的性质问题。然而学者目前大多侧重于士绅政治角色、经济地... 士绅是传统社会中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复合身份决定了对此类群体行为方式的研究具有多层面的价值,如从中可以考察传统知识分子的性格、透视国家与民众的关系以及地方社会自治的性质问题。然而学者目前大多侧重于士绅政治角色、经济地位等问题的探讨,对士绅文化权力挖掘甚少,而对作为文化权力集中体现的教化权力的研究则更是极为缺失。士绅教化权力的来源直接型塑了士绅教化的图景。本文意欲探究明清时期士绅教化权力的来源机制,以求裨补研究的不足以及为进一步认知明清士绅教化图景提供理论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士绅 教化权力来源 隐匿赋权 自觉内生
下载PDF
东北沦陷后乡村士绅的“灰色生存”
9
作者 杜香芹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69-73,共5页
东北沦陷后,作为乡村权力中枢的士绅阶层除了大部分抗日与少部分降日外,还有一些则处于"灰色生存"状态。他们虽在保乡、自保或自利等原则下担任了伪满政权的乡保甲长与自卫团董等,但他们利用这些基层政权与武装,在伪满力量控... 东北沦陷后,作为乡村权力中枢的士绅阶层除了大部分抗日与少部分降日外,还有一些则处于"灰色生存"状态。他们虽在保乡、自保或自利等原则下担任了伪满政权的乡保甲长与自卫团董等,但他们利用这些基层政权与武装,在伪满力量控制不了的地方,务实地依照自己的利益行事,并尽量在暗中做些有利于民族之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沦陷 乡村士绅 灰色生存
下载PDF
明清白话小说中乡绅的社会性格
10
作者 解亚珠 《淮阴工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38-41,共4页
"乡绅"作为中国传统社会重要的乡村自治力量,他们在社会各方面事务的作用,在很多文献资料中都得到了展现。明清白话小说作为通俗文学,以反映社会百态人生而擅长,中间不乏对乡绅的刻画描写。对小说当中有关乡绅描写的情节内容... "乡绅"作为中国传统社会重要的乡村自治力量,他们在社会各方面事务的作用,在很多文献资料中都得到了展现。明清白话小说作为通俗文学,以反映社会百态人生而擅长,中间不乏对乡绅的刻画描写。对小说当中有关乡绅描写的情节内容进行考察,通过总结乡绅阶层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当中体现出来的整体性格特点,可以从文学的侧面来反映乡绅阶层在明清时期的社会生存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绅 明清白话小说 社会性格
下载PDF
软嵌入:基层社会治理中政府行为与文化共同体的契合逻辑 被引量:23
11
作者 陈天祥 王莹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7-69,190,共14页
一段时期以来,作为基层社会公共性代理人的群众自治性组织出现行政化和官僚化趋势,因国家通过资源汲取推动政权现代化建设而留下的制度惯性和基层社会形成的习俗元制度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其他社会主体在充当新代理人的过程中仍面临着嵌... 一段时期以来,作为基层社会公共性代理人的群众自治性组织出现行政化和官僚化趋势,因国家通过资源汲取推动政权现代化建设而留下的制度惯性和基层社会形成的习俗元制度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其他社会主体在充当新代理人的过程中仍面临着嵌入性的张力问题,基层社会公共性的重构面临着外生权威缺乏和内生权威式微的双重困境。基于“嵌入性”和“软治理”的讨论,可以用“软嵌入”一词概括基层社会中新乡贤群体所构建的文化共同体与基层政府行为之间的契合逻辑。松动的威权主义政策为以新乡贤为核心的基层文化共同体提供了集体行动的空间;文化共同体下的价值认同和身份认同驱动着各个主体参与集体行动,并通过非正式的软权力系统作用于基层社会的政治生活;以基层政府为代表的行政性机构用行为导向和行为归化的方式维护着基于文化纽带形成的新公共秩序,进而构建了主体间地位平等化、秩序规范互嵌化、成果评估方式多元化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公共性 新乡贤 软嵌入 文化共同体
下载PDF
从士绅到新乡贤:乡村精英治理的传承与流变——基于晚清以来浙江上虞乡村治理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开君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31,共12页
当前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虽不是传统乡绅之治的简单复归,但也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基因。然而,当前学术界对乡村社会中“谁在治理?”“如何治理?”问题的理论研究,却表现出“时间分割”的特点。本文采用精英理论作为分析工具,聚焦乡村精... 当前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虽不是传统乡绅之治的简单复归,但也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基因。然而,当前学术界对乡村社会中“谁在治理?”“如何治理?”问题的理论研究,却表现出“时间分割”的特点。本文采用精英理论作为分析工具,聚焦乡村精英治理的传承与流变,以乡村精英获取支配能力的依据和方式、角色和功能、主要特征等因素为依据,同时选取“民间认同”和“时间维度”两个关键变量,构建出“儒教型”“资源型”“统合型”“融合型”四类乡村精英治理模式作为分析框架,采用宏大叙事和个案分析相结合、“主体分析”和“规则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晚清以降中国乡村社会治理进行历史考察,以此完整考察晚清以降乡村精英支配或影响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特征,并阐释其背后蕴含的逻辑链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精英 乡村治理 乡绅 新乡贤
原文传递
社会组织运用互联网公益全面保护激活古村的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古村之友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汤敏 邓惠玲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8年第6期41-45,共5页
近年来,古村落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逐渐形成了社会共识,但只停留在保护的层面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古村落需要一个良性的活化模式及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古村之友经过3年多的实践,逐渐探索出一条以延续古村文脉与构建乡村... 近年来,古村落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逐渐形成了社会共识,但只停留在保护的层面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古村落需要一个良性的活化模式及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古村之友经过3年多的实践,逐渐探索出一条以延续古村文脉与构建乡村慈善体系为优先切入口,依托互联网公益,激活新乡贤,复兴乡土文化场所重塑古村凝聚力,建立地区自助与互助体系,全面活化古村的模式路径。通过文章的论述和多个案例的介绍,希望能够为广大古村的活化发展提供思路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村落活化 社会组织 互联网公益 新乡贤 乡土文化复兴
下载PDF
乡村经济振兴视域下乡贤文化培育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沈蕾 《热带农业科学》 2020年第8期119-123,共5页
中华文化的源头在乡村,乡村振兴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人才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保障,文化是一种能够凝聚人心的关键,能够为乡村振兴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乡村振兴中,不仅要注重硬件环境的建设... 中华文化的源头在乡村,乡村振兴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人才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保障,文化是一种能够凝聚人心的关键,能够为乡村振兴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乡村振兴中,不仅要注重硬件环境的建设,还要进一步提升乡村文化水平。注重对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能够为农村的振兴发展提供活力,激发乡村的精神文化。乡贤文化的培养是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关键所在,也是确保农村文化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加强农村发展的源动力。通过乡贤文化所具有的道德感召能力来吸引且凝聚社会人才,使其能够参与到家乡建设发展中,从而加强乡村发展水平。对乡贤文化概念进行了相应的界定和分析,并且总结了乡贤文化特点,探讨乡贤文化对农村振兴发展的影响,明确乡贤文化的必要性。阐述了培育乡贤文化应坚持的原则,提出乡村振兴视域下乡贤文化培育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贤文化 乡村经济振兴 培育
下载PDF
参与式治理视域下新乡贤参与乡村“扫黑除恶”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潘怡丞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82-87,共6页
扫黑除恶工作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中之重。在“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型的现实背景下,参与式治理可以有效弥补政府资源的不足,是“参与式民主”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以新乡贤为代表的社会力量是参与式治理的重要主体,如果... 扫黑除恶工作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中之重。在“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型的现实背景下,参与式治理可以有效弥补政府资源的不足,是“参与式民主”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以新乡贤为代表的社会力量是参与式治理的重要主体,如果能够使其参与到乡村扫黑除恶工作中,将有利于“法治”与“德治”的结合,从根本上扫除黑恶的土壤;还有利于防止“村霸”的出现,并协助国家扫除黑恶势力背后的“保护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乡贤 参与式治理 扫黑除恶
下载PDF
新乡贤参与乡村基层治理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炫蓁 关雯雯 +1 位作者 曾梦哲 刘辉 《热带农业科学》 2022年第8期110-117,共8页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新乡贤对乡村基层治理水平的提高发挥着关键作用。探讨新乡贤在基层治理中的影响因素,激发新乡贤参与乡村基层治理的热情,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经研究,新乡贤深入乡村参与治理活动受政策、环境、人际关系、...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新乡贤对乡村基层治理水平的提高发挥着关键作用。探讨新乡贤在基层治理中的影响因素,激发新乡贤参与乡村基层治理的热情,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经研究,新乡贤深入乡村参与治理活动受政策、环境、人际关系、乡土情感、利己性和利他性等因素的影响。对影响因素进行差异化分析时发现,新乡贤的户籍类型与乡土情怀因素有着密切联系,且政策、环境两大因素对于原生乡贤、外出乡贤的影响较其他因素更为明显。因此,为吸引贤能人士返乡参与基层治理,政府需要不断完善激励政策、优化乡村环境、弘扬乡村文化,进而提高中国乡村基层治理水平与治理效能,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更好推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乡贤 基层治理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传统乡村士绅的“嬗变”与“疏离”——以辛亥前后江浙地区的“毁学”事件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涛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70-75,共6页
20世纪初,科举废除使新学教育在全国获得很大发展,同时也导致乡村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教育冲突日益激烈。清末十年,"毁学"事件在江浙各地乡村屡屡发生,几有遍及全国之势。作为地方精英新旧矛盾激化的产物,辛亥前后"毁学&qu... 20世纪初,科举废除使新学教育在全国获得很大发展,同时也导致乡村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教育冲突日益激烈。清末十年,"毁学"事件在江浙各地乡村屡屡发生,几有遍及全国之势。作为地方精英新旧矛盾激化的产物,辛亥前后"毁学"事件既严重阻碍了近代新式教育的普及发展,同时也加速了传统士绅阶层的嬗变过程,使其与中央政府渐行渐远,并最终走向了清王朝的对立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士绅 毁学风潮 新式教育 嬗变 疏离
下载PDF
增长联盟驱动下的乡村中产化特征与效应研究——基于南京两个典型乡村的调查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晨 朱喜钢 +1 位作者 孙洁 刘风豹 《上海城市规划》 2019年第3期119-124,共6页
伴随着中产化的全球地理性扩张,逐渐迈入后农业生产时代的我国大城市近郊乡村开始出现中产化现象。基于增长联盟理论构建乡村中产化分析框架,剖析南京两个乡村的中产化路径,总结出“政府+村集体+开发商”和“政府+设计集团+艺术家中产... 伴随着中产化的全球地理性扩张,逐渐迈入后农业生产时代的我国大城市近郊乡村开始出现中产化现象。基于增长联盟理论构建乡村中产化分析框架,剖析南京两个乡村的中产化路径,总结出“政府+村集体+开发商”和“政府+设计集团+艺术家中产阶层”两种典型驱动模式。驱动模式的不同造成乡村中产化在社会结构、空间特征及效应等方面均呈现显著差异特征差异主要体现在中产阶层群体属性、中产化空间布局和表征等方面;效应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结构重组、物质空间更新、产业发展转型和乡土文化重塑等方面。旨在通过分析不同增长联盟驱动下乡村发展的差异,归纳出两种由增长联盟驱动的乡村发展模式,为我国因地制宜地实施乡村振兴提供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长联盟 乡村中产化 特征 效应 乡村振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