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父权文化传统的反叛者还是继承者?——论笛福的妇女观 被引量:6
1
作者 关合凤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79-82,共4页
英国小说之父笛福也是主张男女平等的有识之士。但笛福的妇女观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继承了父权意识 ,他塑造的妇女形象是否可归属于反传统范畴 ,对此批评家们莫衷一是。本文试图运用女性主义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笛福作... 英国小说之父笛福也是主张男女平等的有识之士。但笛福的妇女观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继承了父权意识 ,他塑造的妇女形象是否可归属于反传统范畴 ,对此批评家们莫衷一是。本文试图运用女性主义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笛福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解读 ,阐明笛福作为英国小说史上第一个赋予女性在作品中中心地位之人 ,真诚地关心妇女、同情妇女。但身为启蒙时期的男性 ,他无法完全摆脱父权社会的传统意识 ,其解放妇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笛福 《摩尔·弗兰德斯》 《罗克珊娜》 女性形象 妇女观 英国 小说
下载PDF
《罗克珊娜》中现代女性身体僭越的悲剧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建香 朱芳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7-31,共5页
笛福的小说《罗克珊娜》可以说是一个走在现代性前沿的18世纪英国女性身体僭越的悲剧。其同名女主人公被生活所迫,从最初自愿规训身体的道德女性转变为摒弃作为母亲、妻子的传统家庭责任,利用身体资本成为成功的"女商人"。其... 笛福的小说《罗克珊娜》可以说是一个走在现代性前沿的18世纪英国女性身体僭越的悲剧。其同名女主人公被生活所迫,从最初自愿规训身体的道德女性转变为摒弃作为母亲、妻子的传统家庭责任,利用身体资本成为成功的"女商人"。其僭越的身体虽处处彰显着现代性的特征,但罗克珊娜利用身体讨好父权话语体系来追求个性和幸福的行为势必反过来要受到体制的惩罚,其现代生活的体验也注定要以悲剧而收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笛福 《罗克珊娜》 现代性 女性身体 身体僭越
下载PDF
笛福笔下女性的身体经济学 被引量:1
3
作者 历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84-89,共6页
学界较为忽略的笛福的《摩尔·佛兰德斯》和《罗克姗娜》两部小说有一种对早期文本垦殖叙事的转移。"理性的经济人"被置于商业都市、社群关系之中重审。其笔下经典的"女英雄"在男权道德压抑和自身物质欲求推力... 学界较为忽略的笛福的《摩尔·佛兰德斯》和《罗克姗娜》两部小说有一种对早期文本垦殖叙事的转移。"理性的经济人"被置于商业都市、社群关系之中重审。其笔下经典的"女英雄"在男权道德压抑和自身物质欲求推力的夹缝间钻营求生,最终在人之为人的非理性因素和经济理性价值观的拉锯中走向不甚虔敬的"忏悔";这种社群视角重审下的女性身体经济学及其启蒙意义又是理解笛福后期都市小说时所不能忽视的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笛福 佛兰德斯 罗克姗娜 女英雄 身体经济学 道德反思
下载PDF
性物化下的沉默——《罗克珊娜》、《克拉丽莎》和《塞西丽亚》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马红梅 《皖西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98-101,共4页
格奥尔格·卢卡奇提出的"物化"理论主要属于哲学范畴,但是,如果把它应用于文学领域来分析英国18世纪女性被物化的现象、原因和本质,则更能有助于了解女性物化现象的相关理论和其发展的特点。结合英国18世纪出版的三部小... 格奥尔格·卢卡奇提出的"物化"理论主要属于哲学范畴,但是,如果把它应用于文学领域来分析英国18世纪女性被物化的现象、原因和本质,则更能有助于了解女性物化现象的相关理论和其发展的特点。结合英国18世纪出版的三部小说作品——塞缪尔·理查逊的《克拉丽莎》、丹尼尔·笛福的《罗克珊娜》和弗朗西斯·伯妮的《塞西丽亚》,以作品中女性物化现象为切入点,探讨由于女性在经济上处于被动地位,婚姻中也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加上父权制度的统治和长期以来社会伦理道德的双重压迫,女性的命运一直在男性社会中被物化,成就了父权制社会显形物化的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化 沉默 《罗克珊娜》 《克拉丽莎》 《塞西丽亚》
下载PDF
从两个女人的命运看笛福的女性意识——《摩尔·弗兰德斯》与《罗克珊娜》解读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春侠 范立彬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第11期109-112,共4页
作为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给世人留下了诸多经典名著,《摩尔·弗兰德斯》和《罗克珊娜》便是其中两部被众多学者关注的女性主义文本范例。本文从这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入手,从婚姻、爱情、家庭经历以及... 作为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给世人留下了诸多经典名著,《摩尔·弗兰德斯》和《罗克珊娜》便是其中两部被众多学者关注的女性主义文本范例。本文从这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入手,从婚姻、爱情、家庭经历以及社会活动参与的角度比较她们的生命轨迹,从中洞悉笛福同情女性、鞭挞男性霸权的女性主义思想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尼尔·笛福 《摩尔·弗兰德斯》 《罗克珊娜》 女性主义
下载PDF
《罗克珊娜》中的女性身体与空间生产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栩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9-103,共5页
笛福的传记小说《罗克珊娜》延续了其独树一帜的身体—空间诗学范式,对女性身体与空间生产之间的耦合关系予以全景式观照:一方面,空间是形塑罗克珊娜身体的权力场,且对人物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罗克珊娜通过栖居、旅行、伪装等... 笛福的传记小说《罗克珊娜》延续了其独树一帜的身体—空间诗学范式,对女性身体与空间生产之间的耦合关系予以全景式观照:一方面,空间是形塑罗克珊娜身体的权力场,且对人物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罗克珊娜通过栖居、旅行、伪装等身体实践不断重构着空间。18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崛起将整个社会带入现代性的快车道,女性看似拥有更多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但实际上却要直面现代性衍生的身体物化与空间焦虑。小说紧扣时代脉搏,将个体的私密体验置换为宏观的妇女问题,彰显了笛福的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笛福 《罗克珊娜》 身体 空间 现代性
原文传递
风流妇的“误读”与重写——《罗克珊娜》与复辟经典喜剧的互文性解读
7
作者 李尼 王爱菊 《语言教育》 2022年第4期100-110,共11页
《罗克珊娜》蕴含的多重复辟线索提供了将其与复辟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的必要性。从文本之间的狭义互文观出发,《罗克珊娜》的“男女人”与复辟经典喜剧的“美德女帮”在反抗父权、人际操控上相互指涉;从文本与历史语境的广义互文观来看... 《罗克珊娜》蕴含的多重复辟线索提供了将其与复辟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的必要性。从文本之间的狭义互文观出发,《罗克珊娜》的“男女人”与复辟经典喜剧的“美德女帮”在反抗父权、人际操控上相互指涉;从文本与历史语境的广义互文观来看,罗克珊娜与复辟宫廷女性相互影射。互文理论中“误读”与重写观点的提出,重新树立了作者的功用。置于共时的层面,《罗克珊娜》的形成受到了复辟文本的影响,同时笛福作为作者/读者对复辟文本中风流妇形象的“误读”与重写加入了自我的批判,确立了复辟文本的经典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克珊娜》 笛福 复辟经典喜剧 互文 女性形象 18世纪英国文学
下载PDF
迷失的寻根之旅——《罗克珊娜》中的空间政治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栩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80-87,共8页
《罗克珊娜》中的空间书写在三个维度呈现出层层升级的诗学态势,家居空间不仅是规训女性身体的具体场域,而且是罗克珊娜重绘生命图式的空间原点;流动空间见证了罗克珊娜对父权空间话语体系的颠覆,动态的空间图景潜伏着个体身份的物化与... 《罗克珊娜》中的空间书写在三个维度呈现出层层升级的诗学态势,家居空间不仅是规训女性身体的具体场域,而且是罗克珊娜重绘生命图式的空间原点;流动空间见证了罗克珊娜对父权空间话语体系的颠覆,动态的空间图景潜伏着个体身份的物化与迷失;叙事空间中的分形模式和圆形模式既是笛福探索小说创作技巧的重要一环,同时也隐喻了生命的偶然性和未知性。笛福通过丰富的文学想象将罗克珊娜的生存空间改造成一个富于道德和政治象征意义的背景图,从而凸显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底层女性的生存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克珊娜》 地方 空间 身份
下载PDF
笛福小说中女性僭越者的自我救赎
9
作者 张东燕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87-92,共6页
较之诗歌和戏剧,现实主义小说更能充分展现18世纪英国社会复杂的现代性和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英国社会的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笛福的小说在上述方面很具代表性。《摩尔·弗兰德斯》和《罗克萨娜》中的女性僭越者自我救赎这一主题... 较之诗歌和戏剧,现实主义小说更能充分展现18世纪英国社会复杂的现代性和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英国社会的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笛福的小说在上述方面很具代表性。《摩尔·弗兰德斯》和《罗克萨娜》中的女性僭越者自我救赎这一主题,表现了当时的英国社会新旧价值观的碰撞,女性在此过程中经受的挣扎和转变,以及自我主体的丧失和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僭越 自我救赎 现代性 笛福 《摩尔·弗兰德斯》 《罗克萨娜》
下载PDF
从《罗克珊娜》的文本叙事看笛福的女性意识
10
作者 王春侠 范立彬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第5期110-115,共6页
丹尼尔·笛福是18世纪英国第一位重要的长篇小说家,他的荒岛文学脍炙人口,但以女性命运为叙事蓝本的小说《罗克珊娜》同样在英国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通过分析笛福在小说创作中对女主人公罗克珊娜遭受宏观社会体制逼迫为娼的描... 丹尼尔·笛福是18世纪英国第一位重要的长篇小说家,他的荒岛文学脍炙人口,但以女性命运为叙事蓝本的小说《罗克珊娜》同样在英国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通过分析笛福在小说创作中对女主人公罗克珊娜遭受宏观社会体制逼迫为娼的描画和对微观个体罗克珊娜良好品性的塑造,洞悉笛福身上潜在的女性主义意识,期待引发读者关注男性小说家同情女性生存状况的文本书写,以此反观女性生存环境恶劣的社会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克珊娜》 丹尼尔·笛福 女性主义意识
下载PDF
The Double in Roxana: the Primitive and the Uncanny
11
作者 Hye-Soo Lee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8年第1期43-49,共7页
I examine in this paper how Roxana explores the uncanny othemess of modem subjectivity, particularly through the figure of the double as a quintessential literary corollary of a narcissistic self whose problematic rel... I examine in this paper how Roxana explores the uncanny othemess of modem subjectivity, particularly through the figure of the double as a quintessential literary corollary of a narcissistic self whose problematic relation with oneself as well as the other is often re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the double. As an exquisite literary device that incarnates the repressed anxiety or fear of the self, which is often employed in Gothic or Romantic writings, the uncanny double works as a peculiar topos to belie and undermine the idea of modem subjectivity as an autonomous individual. Roxana deploys it with dexterity and power as a significant way to explore modem subjectivity. Amy largely plays the primitive double, while she also exhibits how the connotation of the double is historically altered. Susan as the uncanny double narcissism embodies Roxana's desire for a non-split self as well as self-fear, and her killing unavoidably leads to the suicidal destruction of Roxana hersel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niel Defoe roxana the double the uncanny self-division modem subjectivity NARCISSISM
下载PDF
《罗克珊娜》:英国18世纪的网络文章
12
作者 陈西军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57-160,共4页
通过对中国当代网络小说《致命偷腥》与笛福的小说《罗克珊娜》之间的比较,以两者之间在写作背景和写作内容的诸多方面,如:真实性、标题的吸引性、色情、连贯性等方面存在着的极大相似性为基础,以中国现代人的立场来对《罗克珊娜》进行... 通过对中国当代网络小说《致命偷腥》与笛福的小说《罗克珊娜》之间的比较,以两者之间在写作背景和写作内容的诸多方面,如:真实性、标题的吸引性、色情、连贯性等方面存在着的极大相似性为基础,以中国现代人的立场来对《罗克珊娜》进行评价,认为在18世纪的英国《罗克珊娜》只不过是类似中国现代的网络写作一样的商品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克珊娜》 《致命偷腥》 比较 相似性
下载PDF
屈辱中的“风采”:笛福的“罗克珊娜”与陈寅恪的“柳如是”形象比较
13
作者 费小平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75-81,共7页
笛福在小说《罗克珊娜》(1724)中塑造的"小三"形象"罗克珊娜"与陈寅恪在为明末才女柳如是"沉冤昭雪"的传记文学作品《柳如是别传》(1953-1963)中塑造的"小三"形象"柳如是"(亦称"... 笛福在小说《罗克珊娜》(1724)中塑造的"小三"形象"罗克珊娜"与陈寅恪在为明末才女柳如是"沉冤昭雪"的传记文学作品《柳如是别传》(1953-1963)中塑造的"小三"形象"柳如是"(亦称"河东君"),以各自发自内心的禀性、才情,共同保持着"屈辱"中的动人"风采"。她们均具备非同寻常的智慧,重情重义且怀感恩之志,挑战男性性别且与男人"试比高"。但来源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在行为动机上有所差异:(1)罗克珊娜的智慧("算计")背后隐含着浓郁的商品经济意识;柳如是的智慧("行贿")背后涌动的是一种踏破铁蹄、上下寻觅的真爱。(2)罗克珊娜的情义背后是金钱,是功利;柳如是注重的情义隐含着"人贵物贱""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儒家人本思想。(3)罗克珊娜挑战男性,是打"自由"之名,行钱财之实;柳如是身着男装,挑战男性,是对牧斋君身上体现的博学、智慧的儒雅之气的顶礼膜拜。对二者的跨国、跨语、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于英国18世纪文学、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及比较文学平行研究、陈寅恪研究有着不容忽视的学术价值及文本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辱中的“风采” 笛福“罗克珊娜” 陈寅恪“柳如是” “小三”形象 英国18世纪文学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