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行距配置方式对夏玉米冠层结构和群体抗性的影响 被引量:48
1
作者 苌建峰 张海红 +2 位作者 李鸿萍 董朋飞 李潮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4-112,共9页
为探究行距配置方式对冠层微气象因子及群体抗逆性的影响,明确夏玉米适宜的行距配置方式,在方城和辉县设置大田试验,以3个不同株高类型的玉米杂交种为材料(中秆品种郑单958、高秆品种先玉335和矮秆品种512-4),设置2个种植密度(60 000株h... 为探究行距配置方式对冠层微气象因子及群体抗逆性的影响,明确夏玉米适宜的行距配置方式,在方城和辉县设置大田试验,以3个不同株高类型的玉米杂交种为材料(中秆品种郑单958、高秆品种先玉335和矮秆品种512-4),设置2个种植密度(60 000株hm–2和75 000株hm–2),研究了5种行距配置方式(50 cm、60 cm、70 cm、80 cm等行距和80 cm+40 cm宽窄行)下冠层结构和群体抗逆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株高类型杂交种在相同密度下,随行距扩大,株型变得松散,穗部叶片叶向值减小,并偏离种植行,向种植行垂直方向发展,冠层温湿度降低,群体抗逆性增强,但冠层光照截获率降低,产量也随之减少。对比发现,不同品种和密度下,60 cm等行距能够较好地协调冠层微气象因子与玉米产量的关系,叶片分布适宜,冠层温湿度和光能分布合理,显著提高了中下部的光能截获率,病虫害和倒伏的发生率较低,获得最高产量的频率最高,且适宜机械化田间作业,建议作为适宜黄淮海地区推广的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 密度 夏玉米 小气候 抗逆性 产量
下载PDF
密度和株行距配置对川中丘区夏玉米群体光分布及雌雄穗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33
2
作者 金容 李钟 +5 位作者 杨云 周芳 杜伦静 李小龙 孔凡磊 袁继超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4-630,共17页
为了便于全程机械化生产,四川中部部分地区玉米生产已逐渐由套作春播转变为净作夏播。为了明确本区域净作夏玉米高产、宜机的群体结构,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株行距配置对夏玉米群体光分布及雌雄穗分化和产量的影响... 为了便于全程机械化生产,四川中部部分地区玉米生产已逐渐由套作春播转变为净作夏播。为了明确本区域净作夏玉米高产、宜机的群体结构,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株行距配置对夏玉米群体光分布及雌雄穗分化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玉米有效穗数增加,但因空秆和倒伏增加导致有效穗数增幅逐渐减少甚至最终降低;密度增加使玉米叶片茎叶夹角和开张角降低,叶向值增加,群体透光率明显降低,消光系数增大,雌雄穗小穗分化期和小花分化期幼穗长度和中部直径、吐丝期雄穗主轴长度和成对小穗数以及雌穗总小花数、吐丝小花数、受精小花数和单株果穗受精率均降低,而退化小花数、败育花数和花败育率均增加,最终导致玉米秃尖变长,穗粒数和百粒重显著降低。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先增后降,以67,500株hm^-2最高, 2年平均较45,000株hm^-2和90,000株hm^-2密度分别显著增加17.00%和14.03%。此外, 2年在45,000株hm^-2和67,500株hm^-2密度下,等行距均优于相应宽窄行, 60 cm等行距处理下玉米株型紧凑,能改善群体受光条件,提高玉米单株果穗受精率,降低小花败育率,籽粒产量较高;在2018年90,000株hm^-2密度下,(110+50) cm宽窄行处理更能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雌雄穗分化,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因此,川中丘区夏玉米高产栽培应适当缩行增密,宜采用67,500株hm^-2密度搭配60 cm等行距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株行距配置 玉米 叶型 光合有效辐射 雌雄穗 产量构成
下载PDF
玉米密度、行距和穴距对间作大豆光合速率的效应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林绍森 唐永金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9-153,共5页
应用三因素五水平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了玉米密度、行距和穴距对间作大豆光合速率的影响,并建立相应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方程拟合程度较好,玉米密度、行距和穴距对间作大豆光合速率有显著的影响。玉米密度对间作大豆光合速... 应用三因素五水平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了玉米密度、行距和穴距对间作大豆光合速率的影响,并建立相应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方程拟合程度较好,玉米密度、行距和穴距对间作大豆光合速率有显著的影响。玉米密度对间作大豆光合速率的效应呈现倒抛物线曲线,玉米行距和穴距对间作大豆光合速率的效应呈现抛物线曲线。玉米行距和穴距对间作大豆光合速率具有交互效应。在玉米生产密度下,适当增加玉米生产的行距和穴距,可以提高间作大豆的光合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密度 玉米行距 玉米穴距 间作大豆光合速率 影响
下载PDF
行距及密度影响玉米密植潜力的干物质累积和产量构成机制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玉 赵财 +4 位作者 樊志龙 苟志文 胡发龙 殷文 柴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52-661,共10页
空间布局是决定玉米密植潜力的重要因子,但有关行距配置对不同密度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调控研究比较薄弱,使得生产实践中缺乏通过行距配置优化挖掘玉米密植潜力的理论依据。2017-2018年,在带宽相同条件下,研究了7∶3(L1:宽行56 cm∶... 空间布局是决定玉米密植潜力的重要因子,但有关行距配置对不同密度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调控研究比较薄弱,使得生产实践中缺乏通过行距配置优化挖掘玉米密植潜力的理论依据。2017-2018年,在带宽相同条件下,研究了7∶3(L1:宽行56 cm∶窄行24 cm)、6∶4(L2:宽行48 cm∶窄行32 cm)、5∶5(L3:行距配置均为40 cm)3种行距配置对5种密度(D1:82500株·hm^-2、D2:90000株·hm^-2、D3:97500株·hm^-2、D4:105000株·hm^-2、D5:112500株·hm^-2)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行距配置、密度及二者的互作效应显著影响玉米籽粒产量,L1行距配置较L3增产5.2%~10.5%,增幅显著;D2、D3密度处理分别较D1密度处理增产6.1%~12.0%、6.5%~15.0%(P<0.05),L1D3、L2D3产量较L3D1提高了8.3%~34.2%、4.8%~27.5%(P<0.05),L1D3的增产效果最好,说明宽窄行种植增强了玉米植株的耐密性,提高了玉米群体的密植潜力。宽窄行结合密植有利于提高玉米的生物产量,其中L1行距配置较L3提高3.0%~6.6%(P<0.05),D3密度较D1密度高3.4%~8.0%(P<0.05),L1D3较L3D1处理提高5.2%~15.0%(P<0.05)。宽窄行种植提高玉米密植潜力的原因是:1)提高了玉米生长后期(大喇叭口期至灌浆期)的干物质累积速率,该时期玉米的干物质累积速率L1行距配置较L3提高32.9%~42.0%,D3密度较D1密度高9.2%~23.9%,L1D3处理较L3D1处理高29.1%~34.3%,增幅均显著;2)提高了光合产物向穗部的转移,2017年度玉米收获指数D3密度较D1密度高6.4%,L1D3处理较L3D1处理高16.2%,2018年无显著差异;3)提高了玉米的成穗数和穗粒数,D3密度的成穗数较D1密度高16.0%~20.2%,L1D3较L3D1成穗数高16.9%~25.9%,L1行距配置较L2、L3穗粒数分别高3.0%~4.4%、3.9%~7.0%,提高幅度均显著。56 cm∶24 cm宽窄行结合密度97500株·hm^-2是绿洲灌区获得高产,密植潜力充分发挥的理想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配置 密植潜力 干物质积累 收获指数 产量构成 玉米
下载PDF
密度与行距对玉米‘协玉3号’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段宏凯 李卫东 +9 位作者 王锦慧 杜天庆 唐嫣然 梁李涛 曹恒伟 王荣 刘健伟 莫婷 韩琼玉 刘慧琴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24期78-85,共8页
为研究种植密度与行距对玉米产量、穗部性状以及通过穗部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寻求最佳种植行距与密度,为实现玉米超高产栽培创建提供技术依据。以玉米品种‘协玉3号’为材料,设置3个行距[50 cm等行距、60 cm等行距与40 cm+60 cm宽窄行]、... 为研究种植密度与行距对玉米产量、穗部性状以及通过穗部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寻求最佳种植行距与密度,为实现玉米超高产栽培创建提供技术依据。以玉米品种‘协玉3号’为材料,设置3个行距[50 cm等行距、60 cm等行距与40 cm+60 cm宽窄行]、3个种植密度[60000、67500、75000株/hm2],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共27个小区,每小区行长6 m,行宽3 m,面积18 m2。50 cm等行距与宽窄行为6行区,60 cm等行距为5行区。结果表明,行距对‘协玉3号’的产量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而且不同行距配置中穗重、穗行数、穗粗以及穗粒重差异显著,不同密度间穗重、穗行数、百粒重与穗粒重差异显著,多个作用大小不一的穗部性状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决定玉米产量。‘协玉3号’在密度为75000株/hm2和60 cm等行距模式下产量最高,可达16646.70 kg/hm2。因此,在山西中部水浇地条件下采用紧凑型玉米品种‘协玉3号’,适当扩大种植行距、缩小株距、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玉3号’玉米杂交种 行距 种植密度 穗部性状 产量
下载PDF
玉米密度、行距和穴距对间作大豆叶片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林绍森 唐永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460-4461,4463,共3页
采用3因素5水平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了玉米密度、行距和穴距对间作大豆叶片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并建立相应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叶绿素a含量的方程拟合程度较好。随着玉米密度的增加,间作大豆的叶片叶绿素a含量急剧增加,玉米... 采用3因素5水平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了玉米密度、行距和穴距对间作大豆叶片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并建立相应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叶绿素a含量的方程拟合程度较好。随着玉米密度的增加,间作大豆的叶片叶绿素a含量急剧增加,玉米行距和穴距曲线呈抛物线状。在低水平和高水平下,玉米穴距对间作大豆叶片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最大;在中等水平下,玉米密度对间作大豆叶片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密度 玉米行距 玉米穴距 间作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 影响
下载PDF
行距对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蒲甜 张群 +5 位作者 陈国鹏 陈诚 曾红 彭霄 杨文钰 王小春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77-1286,共10页
合理的田间配置是间套作种植挖掘作物产量潜力的关键。通过2年大田试验,在带宽160和200 cm条件下分别设置了6个玉米行距(20、30、40、50、60和70 cm)处理,探究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行距对套作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 合理的田间配置是间套作种植挖掘作物产量潜力的关键。通过2年大田试验,在带宽160和200 cm条件下分别设置了6个玉米行距(20、30、40、50、60和70 cm)处理,探究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行距对套作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60和200 cm带宽下,行距变化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玉米行距的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2种带宽下,大豆产量随玉米行距的变宽不断降低;行距为20~50 cm时,群体产量随行距增加而显著增加,玉米行距为40和50 cm时,群体产量无显著差异;行距为50~70 cm时,群体产量呈下降趋势。2种带宽下,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最大增长速率、快增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同化量随窄行行距的增加亦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茎鞘和叶片的转运率和贡献率变化则与之相反;2种带宽均在窄行距50 cm时,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最大增长速率和花后干物质同化量最大,分别为320.63、119.53 kg·hm^(-2)d^(-1)和376.92、140.90 g·株-1。合理的行距配置(玉米窄行距40~50 cm)可以显著增加套作玉米穗粒数,提高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同时促进花后光合产物的形成,增加快增期干物质的积累量,对套作玉米产量潜力的发挥和群体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套作 行距 玉米 产量 干物质积累
下载PDF
行距配置对夏玉米群体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司纪升 孟钰 +6 位作者 张亚如 王旭清 李升东 孟维伟 王娜 王洪滨 刘开昌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10期67-70,共4页
为探索不同行距配置对夏玉米群体结构的影响,试验设置两个行距配置(R1:60 cm+60 cm;R2:70cm+50 cm),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对玉米不同层次冠层光分布、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R2模式提高了冠层透光率,显著增加了中层... 为探索不同行距配置对夏玉米群体结构的影响,试验设置两个行距配置(R1:60 cm+60 cm;R2:70cm+50 cm),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对玉米不同层次冠层光分布、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R2模式提高了冠层透光率,显著增加了中层的光能截获率,比R1模式高出35.56%;R1、R2的叶面积指数无明显变化,但R2模式显著促进了穗部干物质积累;R2模式的产量显著高于R1模式,千粒重的增加是增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配置 夏玉米 群体结构
下载PDF
行距对间作玉米/马铃薯产量优势和种间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字淑慧 吴开贤 +4 位作者 安曈昕 欧阳铖人 杨友琼 周锋 吴伯志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0-209,共10页
【目的】行距布局决定作物生长和产量,但在玉米马铃薯间作中缺乏研究。【方法】针对云南应用较广2∶2模式,增减种间(ZJ)和种内(ZN)行距形成ZJ70 cm+ZN 25 cm、ZJ60 cm+ZN35 cm、ZJ50 cm+ZN45 cm、ZJ40 cm+ZN55 cm和ZJ30 cm+ZN65 cm间作... 【目的】行距布局决定作物生长和产量,但在玉米马铃薯间作中缺乏研究。【方法】针对云南应用较广2∶2模式,增减种间(ZJ)和种内(ZN)行距形成ZJ70 cm+ZN 25 cm、ZJ60 cm+ZN35 cm、ZJ50 cm+ZN45 cm、ZJ40 cm+ZN55 cm和ZJ30 cm+ZN65 cm间作及单作玉米(Ms)和马铃薯(Ps)7个处理,经2年大田试验,研究行距对其间作优势和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1)5种间作模式LER为1.21~1.42,当ZJ从70 cm减至30 cm时,两作物产量逐渐增加而后有所下降,最大为ZJ40 cm+ZN55 cm的马铃薯平均为13 833 kg/hm2、玉米为7 808 kg/hm2,LER为1.42;总体为种间窄行模式(ZJ>50 cm)比种间宽行模式(ZJ<50 cm)高,间作优势突出,系统生产力高,分界点为ZJ 40 cm。(2)马铃薯初花期和玉米拔节期是两作物竞争的胶着期,随ZJ从70~30 cm,马铃薯竞争能力逐渐增强(RII为-0.06~0.01)、玉米逐渐减弱(RII为-0.04~-0.23),随生育期推进,ZJ40 cm+ZN55 cm的RII相对较大。(3)马铃薯干物质转移率和贡献率随ZJ缩小而增大,最大为ZJ40 cm+ZN55 cm的32.6%和25.5%,比最小ZJ70 cm+ZN25 cm分别提高39.5%和47.7%,分界点为ZJ40 cm。(4)拔节期—吐丝期和吐丝期—乳熟期玉米恢复性生长能力(RGR),ZJ<50 cm比ZJ>50 cm强,最强ZJ40 cm+ZN55 cm比最弱ZJ70 cm+ZN25 cm在两个时期分别提高37%和30%,分界点为ZJ40 cm。【结论】间作玉米/马铃薯2∶2行比、190 cm带宽模式下,种间窄行的间作优势显著高于种间宽行模式,最高为间距40 cm+行距55 cm。这一发现不仅对实际生产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间作作物高效种植提供了行距设计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配置 间作优势 种间关系 玉米 马铃薯
下载PDF
机械收获条件下行距配置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秦国成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200-203,共4页
为了确定适应于北京地区机械化生产的行距配置,于2007年和2008年在北京平谷进行了2年田间试验,在机械化收获条件下比较了不同行距配置对玉米个体、群体发育以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60~70cm行距范围内,无论采用等行距播种... 为了确定适应于北京地区机械化生产的行距配置,于2007年和2008年在北京平谷进行了2年田间试验,在机械化收获条件下比较了不同行距配置对玉米个体、群体发育以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60~70cm行距范围内,无论采用等行距播种还是宽窄行播种,对作物的株高、穗位高、叶面积指数等生长指标均无显著性影响,各个行距配置下玉米产量基本接近。因此,在机械化生产条件下,可以根据农机具设计和生产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统一收获机械的规格,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并促进跨区域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化收获 行距 玉米
下载PDF
株行距配置对饲用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明 吴迪 宁夕琳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98-101,共4页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饲用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为大区比较设计,分别设计等行距种植(S1)、宽窄行等株距种植模式(S2)、隔垄双株紧靠种植模式(S3)、二比空种植模式(S4)。结果显示,与S1相比,S2和S4模式均利于饲...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饲用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为大区比较设计,分别设计等行距种植(S1)、宽窄行等株距种植模式(S2)、隔垄双株紧靠种植模式(S3)、二比空种植模式(S4)。结果显示,与S1相比,S2和S4模式均利于饲用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和饲用品质的提高,叶片在冠层分布合理,利于通风透光;叶片绿叶面积持续时间较长,生长后期衰老速度慢,利于青贮;鲜重产量、籽粒产量及粗蛋白、粗脂肪含量较高;S2与S4模式的饲用玉米产量和品质无明显差异;S3模式干物质积累速度慢,后期叶片早衰严重,鲜重产量、籽粒产量及品质也低于其他处理。研究表明,S4模式种植两垄休耕一垄,冠层合理,通风透光,有助于光合产物和干物质积累,利于玉米增产,不但节省肥料,而且通过休耕有利于地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株行距 饲用玉米 生长发育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施氮量和株行距配置对鲜食糯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余海兵 王金顺 +1 位作者 刘正 王波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4-69,共6页
采取同一密度不同株行距配置和不同施氮量的试验处理,分析栽培措施和施氮量对糯玉米冠层的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茎叶倾角、叶向值、冠层PAR、冠层开度、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密度同一行距条件下,冠层... 采取同一密度不同株行距配置和不同施氮量的试验处理,分析栽培措施和施氮量对糯玉米冠层的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茎叶倾角、叶向值、冠层PAR、冠层开度、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密度同一行距条件下,冠层SPAD值、叶向值、PAR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而叶倾角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减小;不同施氮量对冠层开度影响不大,差异不显著,而对糯玉米产量影响差异显著。在授粉后12~18d,行距70cm,施氮量为N3,叶面积指数达最大,光合势最强,且较其它生育期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株行距 糯玉米 冠层结构
下载PDF
不同行距及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13
作者 罗峣 苏昱生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年第7期184-186,共3页
选取凤山县玉米主要栽培品种——正大719作为试验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种植行距和不同种植密度,研究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密度相同时,玉米的株高、穗高、千粒质量、产量随着行距的增加表现为一致性。当行距为60 cm和70 cm时... 选取凤山县玉米主要栽培品种——正大719作为试验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种植行距和不同种植密度,研究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密度相同时,玉米的株高、穗高、千粒质量、产量随着行距的增加表现为一致性。当行距为60 cm和70 cm时,玉米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当行距为80 cm时,玉米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综上所述,在行距80 cm、密度90000株/hm^(2)时正大719玉米产量最大,可以为夏玉米适宜行距密度的确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 密度 夏玉米 产量
下载PDF
垄距和天气对玉米灌浆期开顶式气室(OTCs)增温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雷振锋 郑海峰 +2 位作者 沈国强 王佩将 付尧 《土壤与作物》 2018年第1期79-88,共10页
气候变暖对作物生产系统影响显著,利用OTCs增温装置模拟农作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是气候变化和农业生态领域的研究热点。作物生产系统在不同种植垄距下存在一定的水热交换差异,探明OTCs在不同垄距下的增温效果,尤其是在不同天气状况下的... 气候变暖对作物生产系统影响显著,利用OTCs增温装置模拟农作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是气候变化和农业生态领域的研究热点。作物生产系统在不同种植垄距下存在一定的水热交换差异,探明OTCs在不同垄距下的增温效果,尤其是在不同天气状况下的增温效果对分析作物生产系统响应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玉米灌浆期利用OTCs在黑龙江省海伦市野外田间开展了相同种植密度下垄距为55 cm、60 cm、65 cm和70 cm的模拟增温试验,利用Savitzky-Golay法和积分法定量分析了不同垄距,尤其是不同天气状况下,玉米OTCs冠层内外日温度变化特征和OTCs的增温幅度、增温时长和增温强度。研究发现,该装置能够使各垄距玉米冠层温度升高,65 cm垄距的增温时长最长,增温强度最大,升温最为明显。就增温幅度而言,55 cm垄距最大,65 cm垄距次之。不同天气状况下,晴天的增温幅度和增温强度最大,多云次之,雨天最小;但是,雨天天气下的增温时长最长。总之,不同垄距和天气状况显著影响OTCs装置的增温效果,垄距65 cm的增温效果最优,且晴天和多云天气下增温效果优于雨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距 天气类型 开顶式生长室(OTCs) 增温 玉米 冠层温度 灌浆期
下载PDF
行向和行距对玉米生长状况的影响
15
作者 田畅 王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2期44-47,50,共5页
以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大区对比)试验,通过分析3种行向(南北向、东西向、南偏西20°)和2种行距(65cm+65cm、160cm+40cm)对玉米生长状况的影响,揭示其生理生态机制,筛选出最有利于玉米生长的田间配置方式。结果显示,160cm+40cm... 以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大区对比)试验,通过分析3种行向(南北向、东西向、南偏西20°)和2种行距(65cm+65cm、160cm+40cm)对玉米生长状况的影响,揭示其生理生态机制,筛选出最有利于玉米生长的田间配置方式。结果显示,160cm+40cm有效延长了中上部叶片持绿期,增强玉米抗倒伏能力,延缓玉米开花后叶面积衰减速度。南偏西20°可以维持玉米上部叶片较高的SPAD值,延长玉米叶片持绿期,有效增加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及玉米开花后穗位叶的比叶重。南偏西20°、160cm+40cm有利于延长穗位叶持绿期。综上,南偏西20°、160cm+40cm有利于延长穗位叶持绿期,提高玉米产量效果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向 行距 玉米 生长状况
下载PDF
改变玉米行距种植对豌豆/玉米间作体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16
作者 赵建华 孙建好 +1 位作者 李隆 李伟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51-1456,共6页
间作体系中改变作物的种植行距可改变体系作物的种间互作效应,影响作物产量。本研究通过设置豌豆/玉米间作种植体系中玉米的5种种植行距(0 cm、20 cm、40 cm、60 cm和80 cm),以期揭示间作体系中作物种植行距变化对体系作物产量的影响... 间作体系中改变作物的种植行距可改变体系作物的种间互作效应,影响作物产量。本研究通过设置豌豆/玉米间作种植体系中玉米的5种种植行距(0 cm、20 cm、40 cm、60 cm和80 cm),以期揭示间作体系中作物种植行距变化对体系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豌豆/玉米间作体系产量优势明显,各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玉米种植行距在0~80 cm区间改变时对体系产量的影响总体表现为随玉米行距增大,产量先增后降,且玉米种植行距与体系混合产量和间作玉米产量均呈现二次曲线相关关系,产量峰值出现在玉米种植行距为40 cm时,间作玉米产量达10 118 kg.hm 2。玉米行距变化对豌豆产量的影响不明显,间作体系产量主要受间作玉米产量影响。改变玉米行距种植明显改变了玉米的产量性状,主要表现在穗粒数上,行距为60 cm时,穗粒数最大,达549粒。种间相对竞争力总体表现为随玉米行距的增大玉米相对于豌豆在产量形成方面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在玉米行距0~60 cm之间,豌豆相对于玉米的种间相对竞争力均〈0,表明竞争力玉米强于豌豆,而当玉米行距为80 cm时,种间竞争力为0.14,表明此时豌豆竞争力强于玉米。因此,通过合理调整玉米种植行距从而提高间作玉米产量有利于提高豌豆/玉米间作体系的整体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变玉米行距 豌豆/玉米间作体系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 竞争力 种间互作 土地当量比
下载PDF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高产夏玉米冠层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冯海娟 张善平 +2 位作者 陈海宁 李玉岭 胡兆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5期51-54,共4页
[目的]筛选夏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行距配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设计不同的品种(登海661、郑单958和先玉335)、密度(67 500和90 000株/hm^2)和行距配置(40 cm+80 cm和60 cm+60 cm)构建不同的冠层结构,研究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不同玉米品... [目的]筛选夏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行距配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设计不同的品种(登海661、郑单958和先玉335)、密度(67 500和90 000株/hm^2)和行距配置(40 cm+80 cm和60 cm+60 cm)构建不同的冠层结构,研究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不同玉米品种冠层结构、功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品种对于密度和行距配置的调控响应不一致。登海661在90 000株/hm^2、大小行种植,郑单958、先玉335均在90 000株/hm^2、等行距种植时形成的冠层较合理,表现为产量、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最高。[结论]该研究可为夏玉米的种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行距配置 高产夏玉米 冠层特性 产量
下载PDF
行距及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崔丽娜 李令伟 +4 位作者 崔延臣 张钰 禹光媛 杨连俊 董树亭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3期29-31,34,共4页
以德利农7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行距及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行距条件下,玉米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规律不一致。在60和70cm行距下,玉米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穗数、千粒重和产量方... 以德利农7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行距及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行距条件下,玉米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规律不一致。在60和70cm行距下,玉米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穗数、千粒重和产量方差分析显示,行距、密度及行距与密度的交互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穗粒数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仅有密度差异的处理达到显著水平。在75和80cm行距处理下,玉米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行距75cm、密度90000株/hm2处理的玉米产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 密度 玉米 产量
下载PDF
行距配置氨基酸水溶肥与甜菜碱对机收夏玉米生理效应与收获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军 张海军 +1 位作者 韩明明 蒋方山 《农学学报》 2022年第6期18-23,共6页
为解决黄淮海夏直播玉米成熟期短、脱水慢、栽培密度高(≥7.5×10^(4)株/hm^(2))导致的冠层光温利用率低等因素造成的减产问题,以籽粒机收夏玉米‘迪卡517’为试验材料,利用2种生长调节物质与行距模式配置的综合效应,分析其对玉米... 为解决黄淮海夏直播玉米成熟期短、脱水慢、栽培密度高(≥7.5×10^(4)株/hm^(2))导致的冠层光温利用率低等因素造成的减产问题,以籽粒机收夏玉米‘迪卡517’为试验材料,利用2种生长调节物质与行距模式配置的综合效应,分析其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灌浆速率及脱水速率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机收夏玉米生产用调节剂的选择及种植模式优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7.5×10^(4)株/hm^(2)密度下氨基酸水溶肥处理,无论等行距或宽窄行模式,均能以较小的叶面积指数、较低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在授粉15天后随着高效的灌浆速率获得较高的收获指数及产量,相对于等行距模式差异不显著的脱水速率,宽窄行模式有利于将高效的籽粒脱水峰值提前至授粉后35天,且灌浆周期提前至花后45天,但收获期籽粒含水率仍不低于32%;而甜菜碱处理受宽窄行模式影响,生物产能过大,虽然产量较对照显著增加,仍显著低于氨基酸水溶肥处理。建议黄淮海鲁中地区夏玉米‘迪卡517’推广70 cm+50 cm宽窄行栽培模式,6叶期喷施富锌氨基酸水溶肥提高收获指数与产量,若要实现籽粒机收,需通过延缓收获期来完成籽粒含水率不大于26%的脱水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调节物质 宽窄行 机收夏玉米 干物质积累 灌浆速率 脱水速率 收获指数
下载PDF
不同密度下不同行距对玉米光合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20
作者 代旭峰 王国强 +3 位作者 刘志斋 王久光 马宇 蔡一林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21,共7页
试验以重庆及西南地区的最适玉米品种类型—半紧凑型品种为材料,采用4种密度(主处理)和3种行距(副处理)的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重庆地区不同密度下不同行距对玉米光合速率、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为选育出最适合重庆及西南地区的玉米... 试验以重庆及西南地区的最适玉米品种类型—半紧凑型品种为材料,采用4种密度(主处理)和3种行距(副处理)的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重庆地区不同密度下不同行距对玉米光合速率、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为选育出最适合重庆及西南地区的玉米种植密度及种植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密度为3 500株/667m2时产量最高.密度对穗长、穗粗、行粒数有极显著影响,对百粒质量有显著影响,对穗行数和秃尖长没有显著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大,株高、穗位高增大,茎粗减少;光合速率降低,穗位叶叶面积先增大后减少.行距配置对产量有显著影响,行距配置为0.9m时产量最高.行距配置对穗部性状没有显著影响,随着行距配置的增大,株高、穗位高、光合速率、穗位叶叶面积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茎粗呈下降趋势.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产量的互作效应不显著.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产量、产量相关性状、植株性状、光合速率、叶面积有调节作用.种植密度为3 500株/667m2,且行距配置为0.9m时,有效协调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产量最高,这可作为重庆及西南地区玉米种植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行距 玉米 光合作用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