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血常规和细菌学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马文慧 唐伟丽 +3 位作者 史婧怡 李立峰 屠军波 虎小毅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研究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探讨血常规、细菌培养对于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方法对2011年6月-2015年7月在我院颌面外科住院治疗的121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研究,提取每个患者的年龄、性别... 目的研究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探讨血常规、细菌培养对于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方法对2011年6月-2015年7月在我院颌面外科住院治疗的121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研究,提取每个患者的年龄、性别、感染原因、感染部位、合并系统性疾病、血常规、菌培养结果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结果发现:病因学方面,成人多为牙源性感染,儿童多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感染最常累及的间隙为颌下间隙和颊间隙,分别有19.75%和18.50%的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合并有颌下间隙和颊间隙感染;菌培养结果显示最常见的病源菌为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分别占50%和27%;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时白细胞增高,白细胞数目与感染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住院天数之间的相关性存在统计学差异,白细胞计数低于13×10-9的患者感染程度轻,住院天数少;白细胞数目与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之间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早期经验性用药结合菌培养结果的针对性用药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监测血常规可以提示感染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早期足量应用针对G+球菌、G-杆菌的广谱抗生素,并将其与抗厌氧菌的硝基咪唑类共同作为经验用药,再根据菌培养结果选用针对性药物,有助于增强抗菌效果,同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 间隙感染 血常规 细菌学
原文传递
尿常规检测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2
作者 田翠萍 王文渊 郭芳芳 《中国实用医刊》 2021年第9期75-77,共3页
目的探讨尿常规检测对尿路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9月至2020年5月太原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尿路感染患者50例为研究组,研究组患者均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感染现象。另抽取5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尿... 目的探讨尿常规检测对尿路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9月至2020年5月太原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尿路感染患者50例为研究组,研究组患者均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感染现象。另抽取5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尿常规检查,观察两组细菌培养结果、白细胞计数、亚硝酸盐、尿白细胞酯酶。结果研究组白细胞计数≤25×109/L患者例数少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25个×109/L患者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亚硝酸盐阳性率(96.00%,48/50)高于对照组(0.00%,0/50),亚硝酸盐阴性率(10.00%,5/50)低于对照组(100.00%,50/50),P<0.05。研究组尿白细胞酯酶阳性率(90.00%,45/50)高于对照组(0.00%,0/50),尿白细胞酯酶阴性率(10.00%,5/50)低于对照组(100.00%,50/50),P<0.05。研究组细菌培养阳性率(96.00%,48/50)高于对照组(0.00%,0/50),细菌培养阴性率(4.00%,2/50)低于对照组(100.00%,50/50),P<0.05。结论在尿路感染诊断中应用尿常规检验的准确性较高,其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为临床医生提供较准确的数据,便于临床医生诊断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感染 临床诊断 尿常规检验 白细胞计数 细菌培养结果
原文传递
基于ERIC-PCR指纹图谱技术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分析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4
3
作者 孙杰 孙丽妲 +3 位作者 伦永志 潘志鹏 潘凌鸿 赵梓晗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1386-1388,1392,共4页
目的采用常规菌群分析方法和ERIC-PCR技术对正常小鼠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小鼠模型分别进行肠道菌群检测,结合细菌培养和DNA指纹图谱检测结果分析小鼠肠道内主导菌群数量和种类的改变情况,建立利用ERIC-PCR技术分析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检... 目的采用常规菌群分析方法和ERIC-PCR技术对正常小鼠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小鼠模型分别进行肠道菌群检测,结合细菌培养和DNA指纹图谱检测结果分析小鼠肠道内主导菌群数量和种类的改变情况,建立利用ERIC-PCR技术分析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检测方法。方法先利用常规菌群分析方法鉴定正常小鼠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小鼠的菌群状况,再提取其基因组DNA,最后以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序列(ERIC)为模板,利用ERIC-PCR方法获得正常小鼠和模型小鼠的肠道菌群指纹图谱,与常规菌群分析结果作比较,验证ERIC-PCR技术的准确性。结果常规菌群分析结果表明四种优势菌群在数量上出现明显的变化,证实造模成功。经ERIC-PCR技术成功获得两组小鼠粪便基因组DNA图谱,两组间呈现具有一定对比性的特异性指纹图谱。结论从小鼠粪便基因组经ERIC-PCR后的图谱中特异性条带的分布、数目和亮度来看,能说明肠道菌群的分布状况存在明显差异,结合常规菌群分析方法作对比,说明ERIC-PCR技术是一种分析小鼠肠道菌群失调高效快捷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粪便基因组 菌群失调 常规菌群培养 ERIC-PCR
原文传递
两种方法检测冻肉中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健 邓志爱 +1 位作者 刘巧宜 陈守义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628-629,632,共3页
目的:建立适用于本实验室快速、准确检测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方法。方法:采用常规分离培养鉴定法与多重PCR方法对49份生肉进行检测,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相同,符合率为100%。49份样品中均检出... 目的:建立适用于本实验室快速、准确检测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方法。方法:采用常规分离培养鉴定法与多重PCR方法对49份生肉进行检测,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相同,符合率为100%。49份样品中均检出8份检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3株阳性对照以及6株阴性对照也均符合检测结果。但多重PCR方法所需的检测时间远少于常规分离培养鉴定法。结论:多重PCR较传统鉴定方法省时省力,对于监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常规分离培养鉴定法 多重PCR法
原文传递
评估尿常规检验诊断尿路感染患者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盈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14期54-56,共3页
目的探究尿路感染诊断当中应用尿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40例尿路感染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开展健康体检的40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调查对象均进行尿常规检验,比较两组的白细胞计数、细菌计数及亚硝酸盐及白细胞、细菌阳性率。... 目的探究尿路感染诊断当中应用尿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40例尿路感染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开展健康体检的40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调查对象均进行尿常规检验,比较两组的白细胞计数、细菌计数及亚硝酸盐及白细胞、细菌阳性率。结果研究组尿道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为(7.04±0.48)个/Hp,细菌计数为(4.42±0.37)个/Hp,慢性肾盂肾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为(5.83±0.42)个/Hp,细菌计数为(12.48±0.46)个/Hp,膀胱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为(7.01±0.44)个/Hp,细菌计数为(10.71±0.49)个/Hp,均高于对照组的(0.63±0.05)、0个/H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尿道炎、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患者的亚硝酸盐均呈阳性。研究组的白细胞阳性率为97.50%、细菌阳性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尿路感染诊断中应用尿常规检验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同时还能缩短诊断时间,为后续治疗提供可行的判断依据,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持续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常规检验 尿路感染 临床价值 鉴别诊断 细菌培养 白细胞
下载PDF
两种细菌鉴定法在临床血液检验中的应用效果对比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玉启 《系统医学》 2022年第14期75-78,共4页
目的 分析在临床血液检验中采取直接药敏试验以及常规药敏试验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临沂市兰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集两份血液样本进行血液细菌检验,一份样本采取直接药敏试验... 目的 分析在临床血液检验中采取直接药敏试验以及常规药敏试验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临沂市兰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集两份血液样本进行血液细菌检验,一份样本采取直接药敏试验法进行检验,另一份样本采取常规药敏试验法进行检验,并以细菌培养和检验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直接药敏试验及常规药敏试验的检验合格率,并比较两种检验方法所需时间。结果 96例血液样本中经过细菌培养及检验共计检出阳性样本88例,使用常规药敏试验时检出阳性样本86例,检验合格率为97.73%,直接药敏试验检出阳性样本88例,检验合格率为100.00%。两种检验方法的检验合格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23,P>0.05)。直接药敏试验法所用时间为(9.86±2.58)h,常规药敏试验法所用时间为(71.33±8.84)h,直接药敏试验法明显比常规药敏试验法所用时间要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402,P<0.05)。结论 在血液细菌检验时应用直接药敏试验和常规药敏试验均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检验结果,可以为临床用药进行指导,降低不合理用药的风险,对提高临床疗效及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药敏试验 常规药敏试验 细菌鉴定 血液样本 细菌培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