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30年来中国东部旱涝分区及北方旱涝演变 被引量:43
1
作者 朱亚芬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100-107,共8页
使用我国东部地区530年来100个站的旱涝等级序列作REOF分解,根据前7个旋转空间模上高荷载区分布,将中国东部地区分成7个旱涝气候区,即东北区、华北北区、华北南区、西北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区及西南区.在分区基础上,着重研究了中... 使用我国东部地区530年来100个站的旱涝等级序列作REOF分解,根据前7个旋转空间模上高荷载区分布,将中国东部地区分成7个旱涝气候区,即东北区、华北北区、华北南区、西北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区及西南区.在分区基础上,着重研究了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地带旱涝演变特征.自1470年以来中国北方的旱涝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性.16~17世纪上半叶,中国北方干旱频繁,尤其在东北区、华北南区及西北区普遍出现严重干旱.18~19世纪,华北北区干旱发生较多,东北区以涝为主;而华北南区及西北区旱涝交替发生,但变化幅度相对较缓.华北北区及华北南区分别在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突然从涝相气候跃变为旱相气候,这两地区的干旱持续近百年,是我国北方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五百多年中,东北区、华北北区及西北区极端干旱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具有两头多而中间显著减少的特征;而华北南区一直是极端干旱多发区.中国北方各个旱涝气候区的旱涝具有多时间尺度的年代际振荡特征.4个地区的旱涝变化都存在20~30年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除西北区外的三个地区的旱涝变化都存在70~80年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东北区及西北区的旱涝变化存在40~50年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另外,准10年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存在于华北北区和南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 分区 旱涝 年代际 极端干旱 中国北方
下载PDF
1960—2005年东北地区降雪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44
2
作者 孙秀忠 孙照渤 罗勇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逐日降水和逐日天气现象台站资料,在运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和相关分析进行降雪分区的基础上,研究了近46 a来东北地区降雪的时空分布、演变特征和长期气候趋势。...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逐日降水和逐日天气现象台站资料,在运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和相关分析进行降雪分区的基础上,研究了近46 a来东北地区降雪的时空分布、演变特征和长期气候趋势。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山地是主要的降雪地区,而平原及平原南部是降雪较少的区域,降雪区域差异明显。在空间上,大兴安岭北部(长白山地区)是降雪增加(减少)最大的地区,小兴安岭地区(平原地区)是降雪增加(减少)较明显的地区。在时间上,东北北区降雪量呈增加趋势,且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突变,目前增加趋势显著,而东北南区降雪量是减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雪 reof 气候趋势 突变 中国东北地区
下载PDF
1964—2008年辽宁省旱涝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 被引量:43
3
作者 唐亚平 张凯 +3 位作者 李忠娴 李岚 戴新童 严晓瑜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年第2期50-55,共6页
利用1964—2008年辽宁51站降水量资料,采用Z指数和区域旱涝HL指数分析了全区近45 a旱涝变化。结果表明:近45 a辽西、辽北以及辽东南地区单站旱涝发生频率均明显高于辽中、辽东地区;区域性洪涝指数逐渐减小,区域性干旱指数逐步增大。对辽... 利用1964—2008年辽宁51站降水量资料,采用Z指数和区域旱涝HL指数分析了全区近45 a旱涝变化。结果表明:近45 a辽西、辽北以及辽东南地区单站旱涝发生频率均明显高于辽中、辽东地区;区域性洪涝指数逐渐减小,区域性干旱指数逐步增大。对辽宁51站Z指数进行了EOF和REOF分析,可知辽宁旱涝的空间分布特征除受大尺度天气系统所带来的降水量变化影响外,同时还受地理位置、海陆分布等多种因子影响。通过REOF方法可将全区分为4个区域,即Ⅰ辽西地区,Ⅱ辽北、辽西北地区,Ⅲ辽中、辽东地区和Ⅳ辽东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旱涝 Z指数 EOF reof
下载PDF
基于REOF分析的广东前汛期降水趋势的区域特征 被引量:42
4
作者 刘燕 叶萌 《广东气象》 2007年第4期11-14,共4页
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方法,对广东48站前汛期降水标准化距平场进行客观分区,在此基础上对各区区域平均前汛期降水的长期演变趋势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广东省前汛期降水量场可以划分为4个区域,即粤东区、粤中区、粤西北区以及雷... 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方法,对广东48站前汛期降水标准化距平场进行客观分区,在此基础上对各区区域平均前汛期降水的长期演变趋势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广东省前汛期降水量场可以划分为4个区域,即粤东区、粤中区、粤西北区以及雷州半岛区。该4区前汛期降水量线性趋势不显著,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进入21世纪以来,除雷州半岛区降水持续减少外,其余各区出现明显增加。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粤东区和粤中区旱涝发生更为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前汛期降水 旋转经验正交展开 广东
下载PDF
中国华东地区夏季高温的时空特征和年际变化 被引量:32
5
作者 林昕 管兆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共9页
利用中国华东地区1961-2004年夏季(7-8月)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夏季气温的总体变化特征,指出华东地区夏季气温具有降低的长期趋势。定义3项判别标准,得出该区域44a来有10个异常高温夏季。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展开表明,... 利用中国华东地区1961-2004年夏季(7-8月)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夏季气温的总体变化特征,指出华东地区夏季气温具有降低的长期趋势。定义3项判别标准,得出该区域44a来有10个异常高温夏季。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展开表明,华东地区夏季平均气温场可分为3个区域:北区气温在21世纪初有明显上升,中区和南区气温无显著突变;各区域气温以2a、3~4a的周期振荡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来,异常高温年出现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东地区 热夏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
下载PDF
近45a东北地区春季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30
6
作者 杨素英 孙凤华 陈岩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7-204,共8页
利用1959—2003年我国东北地区93站春季降水资料,将降水场分成5个区域,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春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降水量年际变化及长期趋势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呈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西部是旱涝易发生区,近45a来降水量略有增多;... 利用1959—2003年我国东北地区93站春季降水资料,将降水场分成5个区域,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春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降水量年际变化及长期趋势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呈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西部是旱涝易发生区,近45a来降水量略有增多;降水量的周期振荡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降水区划 reof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29
7
作者 沈志超 任国玉 +1 位作者 李娇 孙秀宝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年第1期47-54,共8页
利用1957—2010年冬季中国东北地区90个站气温资料,应用REOF和聚类分析方法将东北地区划分为南、北两个冬季气温变化子区,分析讨论其冬季气温变化趋势和冷暖异常特征,及其与主要环流指数之间的同期和滞后关系。使用向后去除变量选择法,... 利用1957—2010年冬季中国东北地区90个站气温资料,应用REOF和聚类分析方法将东北地区划分为南、北两个冬季气温变化子区,分析讨论其冬季气温变化趋势和冷暖异常特征,及其与主要环流指数之间的同期和滞后关系。使用向后去除变量选择法,选取最优预测因子,并建立了全区和各子区的回归统计模型。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地区冬季增温较明显,平均上升速率为0.45℃/10 a,北部略高;与同期欧亚纬向环流指数之间存在着较显著相关;前期8月东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前期10月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和前期8月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与中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存在着显著相关,复相关系数为0.70,并且是回归方程最关键预测因子。在对冷、暖冬预测时,可以将选定时段和区域副热带高压和极涡面积指数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且误报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冬季气温 旋转主分量分析 环流指数 相关 预测
下载PDF
近50年华东地区夏季异常降水空间分型及与其相联系的遥相关 被引量:27
8
作者 金大超 管兆勇 +1 位作者 蔡佳熙 江丽俐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47-961,共15页
利用中国华东地区91个站点1961~2007年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ACR再分析资料,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方法将华东地区夏季降水场分为5个区域,即I区(闽赣地区)、II区(江南)、III区(长江中下游地区)、IV区(江淮)和V区(黄淮)。... 利用中国华东地区91个站点1961~2007年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ACR再分析资料,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方法将华东地区夏季降水场分为5个区域,即I区(闽赣地区)、II区(江南)、III区(长江中下游地区)、IV区(江淮)和V区(黄淮)。这5个区域的夏季降水周期显著不同,当I区降水的年际周期性强(弱)时,II、III、IV、V区降水年际周期性弱(强)。I~V区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及年际变率的年代际变化显著,且在年代际降水较少或由多变少或由少变多的转换时段,容易发生较大的年际变化。各区降水异常形成的局地成因有所差别。其中,江南南部、江南、沿江(长江中下游)受低层异常反气旋控制,该异常反气旋使得这些地区出现水汽辐散,与异常的非绝热冷却结合,造成异常下沉气流,导致干旱发生。对于江淮之间的地区,由南侧异常气旋性环流和北侧反气旋环流的西部辐散气流控制,造成水汽向南北两侧辐散,导致降水偏少;对于黄淮地区干旱,可归因于位于蒙古高原上的反气旋异常和位于西太平洋上的气旋性异常之间的异常偏北气流造成该地区水汽的异常辐散所致。华东5个区域的夏季降水和不同类型的遥相关有关。闽赣地区降水受欧亚-太平洋型(EUP)遥相关影响;江南地区降水则可能受东亚-太平洋型(EAP)/太平洋-日本型(PJ)影响,亦与太平洋-北美型(PNA)存在可能的联系;长江流域则可能受东大西洋型(EA)和EAP型影响;江淮地区降水则明显地受EA/EUP和PJ/EAP的共同影响,而黄淮降水则与源于地中海地区向东北传播且通过北极涛动(AO)产生影响的波列存在联系。这5个区域的夏季降水异常还和东亚地区位涡、南海夏季风、Nin~o3、Nin~o4区海温、西太平洋副高变动等因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东 夏季降水异常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遥相关
下载PDF
近52年江淮梅雨的降水分型 被引量:27
9
作者 胡娅敏 丁一汇 廖菲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5-247,共13页
根据1954—2005年江淮地区梅雨期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REOF)分析得到,江淮梅雨具有江淮型、江南型、淮河型和两湖型4种优势降水型,都存在着6—7年和准20年的周期振荡,20世纪90年代后表现为江南梅雨型减少、而... 根据1954—2005年江淮地区梅雨期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REOF)分析得到,江淮梅雨具有江淮型、江南型、淮河型和两湖型4种优势降水型,都存在着6—7年和准20年的周期振荡,20世纪90年代后表现为江南梅雨型减少、而淮河梅雨型增加的趋势。进一步采用系统聚类法对江淮梅雨期逐年降水场进行客观分型得到,江淮梅雨分为全流域丰梅型、全流域枯梅型、南丰北枯型、北丰南枯型和南北丰中间枯型共5种雨型。全流域丰梅型具有入梅早、出梅晚、梅雨期长、梅雨量大和梅雨强的特点,而全流域枯梅型正好与之相反。雨带型中,以南北(北)丰中间(南)枯型入梅早(晚),南(北)丰北(南)枯型出梅早(晚),这些特征与雨带的地理位置相对应。江淮各梅雨型均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90年代主要对应全流域丰梅型和南丰北枯型,而2000年以后以全流域枯梅型、北丰南枯型和南北丰中间枯型为主。近52年中20世纪60年代(90年代)梅雨期最短(长)、梅雨量最少(多)、梅雨强度最弱(强)。最后,从南亚高压位置、高空东、西风急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阻塞高压的位置及维持、垂直速度、季风气流的水汽输送6个方面对比了不同梅雨降水型所对应的大气环流特征及主要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梅雨 降水分型 reof 聚类分析
下载PDF
1961—2013年中国强降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郑石 王冠 +2 位作者 林中冠 关健华 黄兴友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年第6期102-107,共6页
利用1961—2013年中国726个气象站降水数据,以极端强降水的强度及频数分别定义强降水,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法、小波分析和M-K检验法分析中国近50 a强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以极端强降水的强度定义强降水指标,将高... 利用1961—2013年中国726个气象站降水数据,以极端强降水的强度及频数分别定义强降水,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法、小波分析和M-K检验法分析中国近50 a强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以极端强降水的强度定义强降水指标,将高荷载值集中分为四个区域,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华东、华中及华南部分地区,华东和华中部分地区,西南部分地区。各区强降水事件呈显著的增加趋势(P<0.05)。各区强降水突变时间基本一致,均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四个区域最强的能量波动时间分别为1995—2005年、1997—2010年、1996—2010年、1961—2013年。以极端强降水的频数定义强降水指标,分析出第二模态的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强降水事件呈现显著增多趋势(P<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reof MANN-KENDALL检验 小波分析
下载PDF
近30年北半球冬季臭氧总量分布特征及其与平流层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李刚 谭言科 +4 位作者 李崇银 陈书驰 白涛 杨道勇 张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75-1491,共17页
臭氧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显著影响,随着臭氧资料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有必要对臭氧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详细研究.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1979—2013年的全球月平均臭氧总量资料、平流... 臭氧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显著影响,随着臭氧资料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有必要对臭氧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详细研究.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1979—2013年的全球月平均臭氧总量资料、平流层温度场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EOF)、Morlet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20°N以北的北半球冬季(12—2月)臭氧总量异常的主要空间分布结构与时间演变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主要模态与平流层上层(2hPa)、中层(30hPa)以及下层(100hPa)温度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0年北半球冬季臭氧总量异常变化最显著的区域主要有5个,分别位于极地地区(75°N—90°N,0°—360°)、北半球副热带地区(20°N—40°N,0°—360°)、阿拉斯加地区(60°N—75°N,180°—260°E)、北大西洋地区(45°N—60°N,310°E—360°E)及西伯利亚地区(50°N—65°N,80°E—130°E).5个区域的冬季臭氧总量异常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1980年代后期是各个区域的臭氧总量异常由年代际偏多转为偏少的转换时段.此外,各区域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周期,而且各个区域的年际周期存在明显的差异.臭氧总量异常变化与平流层温度异常变化的关系表明,臭氧总量异常的增加(减少)能够导致平流层上层温度异常偏冷(暖)和平流层中、下层温度异常偏暖(冷),其中平流层中层温度异常的偏暖(冷)程度要比下层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总量 平流层温度 分布特征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下载PDF
西北地区5—9月极端干期长度异常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劲松 魏锋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14-519,共6页
利用西北地区107个测站1960-2004年逐日降水资料,统计5-9月连续无雨日数(日降水量小于0.1mm),得到西北地区5-9月的逐年极端干期长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极端干期长度的基本时空分布特征;对资料标准化后进行经验正交展开(EOF)和旋转经... 利用西北地区107个测站1960-2004年逐日降水资料,统计5-9月连续无雨日数(日降水量小于0.1mm),得到西北地区5-9月的逐年极端干期长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极端干期长度的基本时空分布特征;对资料标准化后进行经验正交展开(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研究其异常的空间结构及时间演变规律;并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极端干期的周期性及突变的时间。结果表明:西北地区极端干期长度的气候平均分布与海拔高度及地理位置有较大的关系。西北地区极端干期长度异常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整体一致型,其次表现为东西相反的变化趋势。旋转载荷向量场(RLV)反映出极端干期长度的5个异常气候区:高原东北区,南疆区,青海区,北疆区和西北东南区。5个异常区极端干期长度均存在较明显的2-3 a高频振荡;其次西北东南区存在明显的16 a低频变化周期,而其他各区存在明显的8-11 a低频变化周期。新疆及青藏高原20世纪80年代后极端干期有缩短之趋势。高原东北区,青海区,北疆区的极端干期长度的分布有两个突变点;南疆区、西北东南区则各有一突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期长度 气候特征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小波分析
下载PDF
1960—2010年中国南方地区夏季旱涝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3
作者 茅海祥 王文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年第1期90-95,共6页
基于1960—2010年中国南方地区51 a降水资料,进行Z指数变换,再利用降水距平场作REOF分区,并分别对各区域代表站点Z指数序列作线性趋势分析和M-K分析及Morlet小波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南方5个分区岳阳站、广州站、丽水站、信阳站和巢湖站... 基于1960—2010年中国南方地区51 a降水资料,进行Z指数变换,再利用降水距平场作REOF分区,并分别对各区域代表站点Z指数序列作线性趋势分析和M-K分析及Morlet小波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南方5个分区岳阳站、广州站、丽水站、信阳站和巢湖站5个典型站点的年际及年代际波动幅度都比较明显,但均呈由干变湿的趋势。且5个站点分别在1973、1993、1992、2002年和1979年发生突变,突变后UF一直呈上升趋势,总体均由干变湿5,个分区旱涝异常具有相对一致的性质。中国南方地区夏季降水具有多时间尺度振荡的特点,存在2—3 a和5—6 a的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Z指数 reof 中国南方
下载PDF
2015—2019年中东部地区PM_(2.5)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9
14
作者 姚荣鹏 张勃 +1 位作者 王立兵 张耀文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13-824,共12页
我国中东部地区雾霾事件频发。作为雾霾的主因,科学识别PM_(2.5)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力对于区域联防联控意义重大。基于国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2014年12月—2019年11月PM_(2.5)数据,结合地统计、REOF、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我国中东部... 我国中东部地区雾霾事件频发。作为雾霾的主因,科学识别PM_(2.5)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力对于区域联防联控意义重大。基于国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2014年12月—2019年11月PM_(2.5)数据,结合地统计、REOF、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我国中东部地区PM_(2.5)污染的时空特征与演变规律,确定了3个同比变化区,并进一步探究了各区域PM_(2.5)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东部整体PM_(2.5)年均浓度呈稳定下降趋势,年均下降3.2μg·m^(-3),高年均PM_(2.5)浓度区域在空间上呈快速收缩趋势,但存在部分区域PM_(2.5)污染天数增加的不显著趋势;PM_(2.5)浓度以京津冀地区为中心向外辐射降低,总体上呈"北高南低"的特征;中东部地区有显著的强空间集聚性,四季全局Moran I均超过0.70以上(P<0.01),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及其周围,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基于REOF分析得到3个同比变化区,其边界与地形地貌重叠较好,时间系数呈"脉冲型"的下降趋势,表明PM_(2.5)污染有显著的改善趋势;气象因素与人类活动是引起各区域PM_(2.5)分异的重要驱动因素,并在各区域具有不同的关键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时空特征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 地理探测器
原文传递
基于卫星观测的我国北方地区紫外吸收性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宿兴涛 许丽人 +1 位作者 张志标 吴洪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20,共10页
利用气溶胶指数(Aerosol Index,AI)资料研究了东亚地区紫外吸收性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雨云七号卫星(Nimbus 7,N7)和地球探测卫星(Earth Probe,EP)搭载的臭氧总量测绘光谱仪(Total Ozone Mapping Spectrometer,TOMS... 利用气溶胶指数(Aerosol Index,AI)资料研究了东亚地区紫外吸收性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雨云七号卫星(Nimbus 7,N7)和地球探测卫星(Earth Probe,EP)搭载的臭氧总量测绘光谱仪(Total Ozone Mapping Spectrometer,TOMS)以及臭氧监测仪(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OMI)反演的AI数据在东亚大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EP/TOMS-OMI AI的连续性较好,而N7/TOMS-EP/TOMS AI的连续性较差;2)东亚地区紫外吸收性气溶胶主要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东部周边的库姆塔格、柴达木盆地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内蒙古中西部、蒙古国南部以及我国东北、华北地区;3)紫外吸收性气溶胶具有明显的月际变化特征;4)旋转正交经验函数分析不仅能分离紫外吸收性气溶胶的源区范围,还能给出源强相对大小的定性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吸收性气溶胶 气溶胶指数 沙尘 生物质燃烧 旋转正交经验函数
下载PDF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and Flood in Quanzhou Based on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SPI) in Recent 55 Years 被引量:2
16
作者 Dehe Liu Jingfei You +2 位作者 Qijie Xie Yuanyuan Huang Huajun Tong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8年第8期25-37,共13页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and flood variations in Quanzhou during recent 55 years, 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SPI) an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d 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and flood variations in Quanzhou during recent 55 years, 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SPI) an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d 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REOF)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monthly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6 meteorological bureaus across Quanzhou for 1960-2014. Results showed that: 1) During 1960-2014, the drought and flood showed Periodic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Quanzhou, the specific period of frequent drought was 1963-1972, 1977-1986 and 2009-2011, and the specific period of frequent flood was 1961-1962, 1972-1975, 1990-1992 and 1997-2007;the drought and flood did not have significant tendency of variation in Spring and Summer, and the drought and flood showed a non-significant downward trend in Autumn and Winter. 2) The drought and flood variation had relatively consistent trend in Quanzhou, but there was a big difference on the northwest mountainous area, the middle semi-mountainous area and the southeast coast area in some periods. 3) The precipitation cell and distribution in every season were Nan’an and Anxi, but there was a big difference in rainfall less area: it was Yongchun and Dehua in Spring, Chongwu and Jinjiang in Summer, Chongwu in Autumn, Dehua and Chongwu in Win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DROUGHT and FLOO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reof)
下载PDF
1961—2014年辽宁地区雾日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婉莹 孙秀博 +3 位作者 李岚 吴侃 秦美欧 李晓岚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年第6期77-84,共8页
利用1961—2014年辽宁地区53个气象站的能见度观测资料,对辽宁地区雾日数的空间分布和趋势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REOF法对辽宁地区雾日进行了分区,并对不同分区雾日数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区域雾日多时间尺度的变化... 利用1961—2014年辽宁地区53个气象站的能见度观测资料,对辽宁地区雾日数的空间分布和趋势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REOF法对辽宁地区雾日进行了分区,并对不同分区雾日数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区域雾日多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4 a辽宁地区年平均雾日数由西向东呈少—多—少—多的带状分布。辽宁地区年平均雾日数可分为辽西—中部型、辽东山区型、辽南—中部型、辽西型、辽南沿海型和辽北型6个分区,其中辽南沿海区、辽西—中部区与辽北区年平均雾日数呈增加的趋势,辽东山区和辽南—中部区年平均雾日数呈减少的趋势,辽西区年平均雾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不同分区年际及年代际平均雾日数的变化明显不同,对辽西—中部区、辽东山区、辽南—中部区、辽西区和辽南沿海区年平均雾日数贡献最大的为年代际变化,对辽北区年平均雾日数贡献最大的为年际变化。目前,年际变化对辽西—中部区和辽南—中部区年平均雾日数的贡献处于减少的阶段,对辽东山区、辽西区、辽南沿海区和辽北区年平均雾日数的贡献处于增加的阶段;年代际变化对辽西—中部区、辽东山区和辽西区年平均雾日数的贡献处于减少的阶段,对辽南中部区、辽南沿海区和辽北区年平均雾日数的贡献处于增加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日数 reof 分区 小波分析
下载PDF
基于格点数据的中国喜凉作物有效积温区划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帅 张勃 +2 位作者 何航 候启 马彬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36-1143,共8页
为了解全球升温背景下中国农业热量资源的变化,基于格点数据使用5日滑动平均、最小二乘法、多元回归插值法、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对中国≥5℃有效积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5℃有效积温整体呈升高趋势。南北方升高速率不一致... 为了解全球升温背景下中国农业热量资源的变化,基于格点数据使用5日滑动平均、最小二乘法、多元回归插值法、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对中国≥5℃有效积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5℃有效积温整体呈升高趋势。南北方升高速率不一致,以秦岭为界,南方地区有效积温升幅较大;北方地区升幅相对较小,但不排除个别地区如塔里木盆地及阿拉善高原升幅较大;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升幅最小;秦岭及大巴山等地有效积温表现出下降趋势。(2)中国东部地区各有效积温界限北界均有北移趋势,4000℃·d积温等值线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北移最明显(向北最大移动1.6纬距),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有效积温界限呈外扩趋势。(3)≥5℃有效积温起始日期多分布在3、4月份,持续时间6个月及以下的格点占比最多;自20世纪80年代后,起始时间有明显提前趋势,持续时间有延长趋势。(4)REOF将≥5℃有效积温分为8个区域,其中Ⅰ、Ⅱ区为第一模态正负2个高值区,Ⅳ、Ⅴ区为第三模态正负2个高值区,第Ⅶ、Ⅷ区是具有相同特征的区域,且第Ⅰ、Ⅲ、Ⅳ、Ⅷ区及第Ⅱ区东中部与中国综合农业区划结果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积温 经验正交函数(EOF)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 全球变暖停滞
下载PDF
基于SPI的泉州市近55a旱涝时空变化特征
19
作者 刘德和 尤竞飞 +2 位作者 王伟 黄园园 林建煌 《福建气象》 2015年第4期9-15,22,共8页
本文利用1960~2014年泉州市6个常规气象站的逐月降水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正交经验函数分解和旋转正交经验函数分解等方法,分析了泉州市近55a的旱涝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4年间泉州市旱涝总体呈振荡变化特... 本文利用1960~2014年泉州市6个常规气象站的逐月降水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正交经验函数分解和旋转正交经验函数分解等方法,分析了泉州市近55a的旱涝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4年间泉州市旱涝总体呈振荡变化特征,频繁发生干旱的具体时段是1963~1972年、1977~1986年和2009~2011年,频繁发生雨涝的具体时段是1961~1962年、1972~1975年、1990~1992年和1997~2007年;春夏两季旱涝无明显变化趋势,秋冬两季干旱呈弱减轻的趋势。泉州市的旱涝变化具有相对一致的大趋势,但在某些时段也表现出西北部山区、中部半山区和东南沿海区的巨大差异。各季的降水中心都分布在南安、安溪一带,降水较少区则有较大差异:春季在永春、德化一带,夏季在崇武、晋江一带,秋季在崇武,冬季在德化和崇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指数 旱涝 经验正交函数(EOF)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
下载PDF
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年际变化的异常特征 被引量:92
20
作者 王澄海 董文杰 韦志刚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23-531,共9页
对 1 961~ 1 999年 46个站点最大冻土深度的年际变化采用旋转主成份 ( REOF)分析 ,发现存在 4个变化敏感区 :青藏高原东北区 ,青藏高原东南区 ,柴达木盆地区 ,青藏高原南部区。4个变化异常敏感区的最大冻土深度随时间变化有不同的趋势... 对 1 961~ 1 999年 46个站点最大冻土深度的年际变化采用旋转主成份 ( REOF)分析 ,发现存在 4个变化敏感区 :青藏高原东北区 ,青藏高原东南区 ,柴达木盆地区 ,青藏高原南部区。4个变化异常敏感区的最大冻土深度随时间变化有不同的趋势。其中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 ,高原东北部、高原东南部和高原南部区冻土厚度表现出变薄趋势 ,其代表站的最大冻土深度平均比 80年代变浅 0 .0 2、 0 .0 5、 0 .1 4m,反映了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呈现出与全球气候增暖的趋势 ;柴达木盆地和高原中部则表现为与前 2个区域相反的变化趋势 ,即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 ,冻土深度有所增加。其代表站的最大冻土深度较之 80年代加厚 0 .5 7m。由于土壤质地和溶质的差异 ,4个敏感区最大冻土深度在高频段上具有不同的周期 :柴达木盆地和高原南部具有 2年的周期 ;在较低频段上 ,均表现为 1 4年左右的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季节性冻土 旋转主成份分析 异常敏感区 年际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