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两种人工林幼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评价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蕾 张景群 +1 位作者 王晓芳 苏印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5-78,共4页
为定量评价黄土高原侧柏、刺槐人工幼林碳汇能力,对黄土高原8年生人工侧柏林和刺槐林林地土壤、生物量和有机碳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并与对照荒地比较,结果表明:8年生侧柏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49.312t.hm-2,其中土壤为41.510t.hm-2、乔... 为定量评价黄土高原侧柏、刺槐人工幼林碳汇能力,对黄土高原8年生人工侧柏林和刺槐林林地土壤、生物量和有机碳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并与对照荒地比较,结果表明:8年生侧柏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49.312t.hm-2,其中土壤为41.510t.hm-2、乔木层为4.782t.hm-2、灌木层为0.350t.hm-2、草本层为1.520t.hm-2、凋落物层为1.150t.hm-2,其碳库空间分布序列为土壤>乔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灌木层;8年生刺槐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62.917t.hm-2,其中土壤为43.610t.hm-2、乔木层为16.417t.hm-2、灌木层为1.360t.hm-2、草本层为0.690t.hm-2、凋落物层为0.840t.hm-2,其碳库空间分布序列为土壤>乔木层>灌木层>凋落物层>草本层。与对照荒地相比,侧柏林和刺槐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增加0.222t.hm-2和13.827t.hm-2,总碳增汇率分别为0.45%和28.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人工林 刺槐人工林 生态系统 有机碳密度 碳储量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刺槐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被引量:22
2
作者 高艳鹏 赵廷宁 +3 位作者 骆汉 陈琳 韩愈 王振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4-66,71,共4页
为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的植被恢复重建及生态环境建设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对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密度的刺槐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刺槐林分的土壤平均密度都低于农田,密度为1 600株/hm2的林分土壤密度最... 为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的植被恢复重建及生态环境建设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对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密度的刺槐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刺槐林分的土壤平均密度都低于农田,密度为1 600株/hm2的林分土壤密度最小,为1.225 9 g/cm3;土壤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刺槐林分的孔隙度和通气度都大于农田,退耕还林后,土壤质量明显得到改善,密度为1 600株/hm2的林分孔隙度最大。刺槐林分土壤持水量都要好于农田,土壤平均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少,密度为1 600株/hm2的林分持水性能最好;持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密度为1 600株/hm2的刺槐林土壤饱和蓄水量和非毛管蓄水量最高,分别为558.12和52.45 mm,水源涵养能力最强;土壤表层蓄水能力好于中、下层;密度为1 800株/hm2的刺槐林土壤涵蓄降水量和有效涵蓄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人工刺槐林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中西部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5
3
作者 牛春梅 关晋宏 +4 位作者 程然然 李国庆 吴春荣 程积民 杜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5049-5058,共10页
为阐明黄土高原中西部刺槐人工林碳密度区域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基于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样品分析估算了黄土高原中西部4个栽培区域的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分布特征,并利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分析了影响生态系统碳密... 为阐明黄土高原中西部刺槐人工林碳密度区域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基于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样品分析估算了黄土高原中西部4个栽培区域的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分布特征,并利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分析了影响生态系统碳密度的主要因子(林分、地形、土壤和气候等)。结果表明:调查区5个林龄的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为34.13—133.08t/hm^2,不同区域之间各组分生物量存在显著性差异。植被层平均碳含量为221.93—454.67 g/kg,总体上表现为乔木层平均碳含量高于灌、草层,枯落物层平均碳含量最低,不同区域乔木、灌木、草本平均碳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均值为106.86 t/hm^2,其中土壤层碳密度占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密度的64.09%,是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主要组成部分。植被层碳密度为38.68 t/hm^2,其中乔木层碳密度(33.88 t/hm^2)占植被层碳密度的87.58%,灌木、草本、枯落物所占比例依次为1.98%(0.77 t/hm^2)、2.00%(0.77 t/hm^2)、8.43%(3.26 t/hm^2)。不同区域土壤、生态系统碳密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与林龄、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林分密度、平均气温、海拔和坡度的相关关系不显著,上述林分因子、地形因子和环境因子转化的主成分方差累积贡献率为91.07%,其中林龄和降水量是影响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主要因子,方差贡献率为37.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中西部 刺槐人工林 碳密度 生物量
下载PDF
刺槐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碳降解酶的变化及与碳库组分的关系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文杰 张祯皎 +7 位作者 赵雅萍 许淼平 任成杰 杨改河 冯永忠 任广鑫 王晓娇 韩新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50-1058,共9页
为揭示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碳降解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与碳组分的响应关系,研究该区域不同恢复年限刺槐林土壤碳库组分、碳降解酶活性、微生物呼吸及其熵值的特征,探讨土壤微生物碳降解酶的变化及与碳库组分的关系.... 为揭示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碳降解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与碳组分的响应关系,研究该区域不同恢复年限刺槐林土壤碳库组分、碳降解酶活性、微生物呼吸及其熵值的特征,探讨土壤微生物碳降解酶的变化及与碳库组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微生物呼吸(MR)随刺槐林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微生物代谢熵(qCO_(2))随刺槐林龄增加而显著下降,微生物熵(qMB)则相反;土壤碳降解酶在恢复初期显著增加,但在恢复后期氧化酶(酚氧化酶PO+过氧化物酶PER)和纤维二糖水解酶(CBH)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含量随刺槐林龄增加显著增加,活性有机碳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和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表明,土壤碳降解酶、碳库组分同微生物呼吸及其熵值(qCO_(2)和qMB)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水解酶(BG+CBH)与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熵、惰性和活性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氧化酶(PO+PER)与黏粒和微生物呼吸显著正相关;惰性有机碳是植被恢复影响土壤微生物代谢的关键环节.综上所述,人工刺槐林生态系统会随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稳定,并对土壤的碳汇具有积极的正效应.结果将有助于深入了解脆弱生境区域土壤碳库转化规律及调控机制,以期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刺槐林 碳降解酶 碳库组分 微生物呼吸 微生物熵值 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PM)
原文传递
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刺槐林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思淇 张建军 +5 位作者 张彦勤 赵炯昌 胡亚伟 李阳 唐鹏 卫朝阳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41-1151,共11页
林分密度对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下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明确不同林分密度刺槐林下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变化有助于黄土区植被恢复与森林生态功能的提升。以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 林分密度对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下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明确不同林分密度刺槐林下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变化有助于黄土区植被恢复与森林生态功能的提升。以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探究6种林分密度(950株·hm^(-2)、1450株·hm^(-2)、1950株·hm^(-2)、2450株·hm^(-2)、2950株·hm^(-2)、3450株·hm^(-2))条件下林下植物群落组成特征、生长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结果显示:(1)研究区林下植物共有39科65属77种,其中灌木16科29属36种,草本植物25科36属41种,灌木层物种数在林分密度为1950株·hm^(-2)时最多,草本层物种数在林分密度为2450株·hm^(-2)时最多。刺槐林下植物群落主要以蔷薇科(Rosaceae)、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忍冬科(Caprifoliaceae)的植物为主,随着林分密度增加,优势种由阳生、中生性物种向阴生性物种过渡。(2)刺槐林中灌木的高度、地上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小,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在各林分密度间无明显差异(P>0.05),灌草群落总盖度变化较小。(3)随着刺槐林分密度的增加,灌木层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林分密度为1950株·hm^(-2)时最大,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呈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草本层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林分密度为2450株·hm^(-2)时最大,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在林分密度为1950株·hm^(-2)时达到最大。(4)不同密度的刺槐林下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相似度达中等相似以上。林分密度为1950~2450株·hm^(-2)时,刺槐林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最佳,有利于其生态功能的提高与可持续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密度 刺槐人工林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晋西黄土区
下载PDF
黄河故道刺槐人工林空间和大小结构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张岗岗 刘伟霞 +3 位作者 王洋 范定臣 王晶 刘艳萍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5-192,共8页
[目的]量化黄河故道刺槐人工林结构多样性,为黄河故道森林结构精细调控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提供依据。[方法]对2块50 m×100 m黄河故道刺槐人工林固定样地进行每木定位和调查,采用径阶-林分空间结构参数二元分布同时量化描述林木空... [目的]量化黄河故道刺槐人工林结构多样性,为黄河故道森林结构精细调控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提供依据。[方法]对2块50 m×100 m黄河故道刺槐人工林固定样地进行每木定位和调查,采用径阶-林分空间结构参数二元分布同时量化描述林木空间和大小结构特征,并采用α多样性指数量化描述不同空间结构状态下林木大小多样性。[结果]刺槐人工林林分A和B中6~36 cm径阶随机分布林木分别占56.2%和52.2%,且随机分布林木具有更高的大小多样性(H_(A)=2.73、H_(B)=2.75)和较差的均匀性。不同优劣等级林木径阶分布基本呈正态分布,且林木越粗壮越占竞争优势,但林分B中不同优劣等级林木具有更高的大小多样性。林分A和B中分别有85.1%和80.5%的林木混交较差,较集中分布于8~30 cm和14~34 cm,林分B中不同混交度等级林木具有更高的大小多样性。林分A中非常稀疏林木径阶分布呈右偏正态分布,其6~30 cm占到37.2%,而林分B非常密集林木径阶分布呈双峰型,其6~8 cm和22~40 cm的株数比例分别为8.7%和22.5%。[结论]黄河故道刺槐人工林不同空间结构和大小多样性较差,需制定有效经营措施以提高森林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人工林 黄河故道 多样性 空间结构 二元分布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林龄刺槐叶片氮、磷重吸收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赵敏 马宝有 +4 位作者 赵江平 陈峰峰 孙亚荣 王亚娟 陈云明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1-407,共7页
为揭示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氮、磷养分利用策略及其驱动因素,以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流域13年、17年、21年、33年和43年生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林龄刺槐成熟叶、衰老叶和土壤的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和N、... 为揭示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氮、磷养分利用策略及其驱动因素,以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流域13年、17年、21年、33年和43年生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林龄刺槐成熟叶、衰老叶和土壤的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和N、P重吸收效率,分析N、P重吸收效率与成熟叶、衰老叶及土壤C、N、P化学计量比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各林龄刺槐叶片N:P>16(24.52-30.85),刺槐生长受P素的限制作用.各林龄刺槐成熟叶片的全氮及全磷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衰老叶片,而各林龄刺槐成熟叶片的C:N和C:P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衰老叶片.随林龄增长,N、P重吸收效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21年时最低,N、P重吸收效率范围分别为41.2%-57.1%、49.9%-79.3%,均值分别为52.32%和68.03%.N重吸收效率与土壤全氮含量及N:P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P重吸收效率与土壤全磷无显著相关关系,N、P重吸收效率均与衰老叶C:N和N: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本研究表明,该地区刺槐生长主要受P素的限制作用,且刺槐成熟叶片可提高对衰老叶片的N、P养分回收效率以保障正常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人工刺槐林 养分重吸收效率 林龄 生态化学计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