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河口河槽近期沉积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李一鸣 张国安 +1 位作者 游博文 李占海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8-190,共13页
随着流域和河口水利工程建设,长江河槽沉积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对河势演变和河槽冲淤均产生重要影响。依据长江河口河槽大面积表层沉积物采样和各河槽定点水文观测资料,分析各河槽沉积特征,探讨其影响因子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河槽沉... 随着流域和河口水利工程建设,长江河槽沉积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对河势演变和河槽冲淤均产生重要影响。依据长江河口河槽大面积表层沉积物采样和各河槽定点水文观测资料,分析各河槽沉积特征,探讨其影响因子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河槽沉积物类型以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分布最广,粒径分布纵向上呈自西向东减小、横向上自北向南减小趋势,河槽总体主槽粗、边滩细。涨落潮泥沙输运和沉降过程影响河槽纵向沉积分布特征,风浪作用强化了口门段河槽南北沉积环境的差异,北支、北港口门段河槽受到偏北方向风浪作用强烈,沉积物粗化明显。不同泥沙来源是造成河槽整体沉积环境差异的主导因素,南支、南港上段表现为流域来沙的沉积特征,北港、南槽、北槽则表现为流域与海域来沙的混合沉积特征,口外沉积物对口内河槽的影响主要是为口内河槽提供细颗粒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河槽 沉积特征 沉积类型 影响因子
原文传递
黄河中游龙口—天桥段封冻期的河床演变 被引量:6
2
作者 隋觉义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08-219,共12页
本文根据黄河河曲段六个封冻期的原型观测资料,对该冰塞河段冰期的河床演变及水内冰花在冰塞下的堆积——冰塞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冰塞河段的河床演变特点与冰塞演变的相互关系,得出了河床冲淤及水内冰堆积计算的经验关系式及... 本文根据黄河河曲段六个封冻期的原型观测资料,对该冰塞河段冰期的河床演变及水内冰花在冰塞下的堆积——冰塞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冰塞河段的河床演变特点与冰塞演变的相互关系,得出了河床冲淤及水内冰堆积计算的经验关系式及河床冲淤平衡的临界水力参数。文中还对有关冰期输沙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塞 河床 演变 黄河 封冻期
下载PDF
长江口北支近期水沙特性及河道演变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陈正兵 陈前海 谢作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5-9,共5页
根据近年来长江口北支实测水文地形资料,分析了2001年后北支的水沙特性、岸线、深泓线、等高线和河床冲淤等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长江口北支分流比的变化趋缓,含沙量和床沙粒径沿程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岸线变化集中在三和港至启... 根据近年来长江口北支实测水文地形资料,分析了2001年后北支的水沙特性、岸线、深泓线、等高线和河床冲淤等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长江口北支分流比的变化趋缓,含沙量和床沙粒径沿程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岸线变化集中在三和港至启东港段,岸线缩窄率超过50%;深泓变化集中在进口至大洪河、大新河至三和港,进口深泓呈现崇头→海门港→崇头变动;崇头至灵甸港段深槽呈弯曲河道特征,灵甸港以下河道顺直展宽;河槽总体表现为淤积,其中,崇头至大新河段深槽冲刷边滩淤积,三条港至连兴港段的深槽基本不变,边滩淤积。总体来看,北支的淤积集中在主流变动段、凸岸边滩与崇明北缘边滩,而冲刷则集中在深槽、弯道凹岸与整治工程前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演变 泥沙 河势 长江口北支
下载PDF
黄河河床沉积物渗透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胡俊锋 王金生 +1 位作者 滕彦国 杨月巧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28,共4页
本文应用竖管测定法对黄河中游龙门—潼关段的河床沉积物的渗透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测得了黄河河床沉积物的垂向渗透系数和水平渗透系数;应用地下水模拟软件,研究了河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为研究黄河水与地下水相互关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黄河 河床 沉积物 渗透性
下载PDF
黄河上游大柳树-沙坡头河段河床变形数值模拟 被引量:6
5
作者 景何仿 李春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5-9,13,共6页
对黄河宁夏境内具有连续弯道的大柳树-沙坡头河段的泥沙运移及河床变形等进行了平面二维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了修正的平面二维RNGk-ε紊流泥沙数学模型,其中水流模块采用修正的RNGk-ε紊流模型,泥沙模块采用全沙模型,考虑了不同粒径组悬... 对黄河宁夏境内具有连续弯道的大柳树-沙坡头河段的泥沙运移及河床变形等进行了平面二维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了修正的平面二维RNGk-ε紊流泥沙数学模型,其中水流模块采用修正的RNGk-ε紊流模型,泥沙模块采用全沙模型,考虑了不同粒径组悬移质和推移质运移对河床变形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吻合。表明该模型可以用于模拟具有连续弯道的多沙河流泥沙运移及河床演变过程;在4种典型工况下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水沙条件对水沙运移及河床变形的影响;吸取了关于泥沙数学模型中水流模块和泥沙模块的耦合式算法和分离式算法的优点,建立了一种半耦合算法,其计算量比耦合式算法大大减小,计算精度上比分离式算法要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变形 泥沙运移 数值模拟 RNGk-ε紊流模型 黄河上游
下载PDF
巴音河下游河床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陈宝辉 王文科 +3 位作者 段磊 顾小凡 刘超杰 宋润峰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2-57,共6页
河床垂向渗透系数是研究河流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和转化强度的重要水文地质参数。选取柴达木盆地巴音河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头下降竖管试验法测定了巴音河下游细土平原带38组河床垂向渗透系数,利用传统统计学方法检验分析了其分布规律和空间... 河床垂向渗透系数是研究河流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和转化强度的重要水文地质参数。选取柴达木盆地巴音河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头下降竖管试验法测定了巴音河下游细土平原带38组河床垂向渗透系数,利用传统统计学方法检验分析了其分布规律和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河床沉积物垂向渗透系数(Kv)在1. 77~15. 56 m/d之间变化,总体呈现正态分布,且沿流程逐渐变小。河中心沉积物的Kv值明显大于河两岸,但其变异系数小于两岸。沉积物的颗粒大小与分布是导致河床沉积物垂向渗透系数变异的关键因素,河流形态与交互带水文过程对河床沉积物Kv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沉积物 垂向渗透系数 空间变异性
下载PDF
水库拦沙对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申冠卿 张原锋 +1 位作者 王平 张广明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484,共10页
为充分认识水库拦沙对其下游河道河床演变及防洪的影响,基于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拦沙期水沙及断面观测资料,研究了黄河下游河槽冲淤、洪水冲刷效率、河槽几何特征、排洪能力等规律。结果表明:水库拦沙期,黄河下游沿程河槽均发生了不... 为充分认识水库拦沙对其下游河道河床演变及防洪的影响,基于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拦沙期水沙及断面观测资料,研究了黄河下游河槽冲淤、洪水冲刷效率、河槽几何特征、排洪能力等规律。结果表明:水库拦沙期,黄河下游沿程河槽均发生了不均衡冲刷;河床粗化明显,粗化后床沙中值粒径最大值为冲刷前的2.1~2.5倍;高村以上河段同水位过洪能力增加明显,冲刷后较大的河槽容积可为小浪底水库排沙提供暂时的滞沙;河床粗化后细泥沙和中泥沙补给能力不足,河槽冲刷效率随冲刷历时的增加衰减明显。由于水库多年调节水沙过程及下游相对完善的河道整治工程约束,小浪底水库拦沙期黄河下游河槽冲刷重心下移,河床粗化程度增加,冲刷效率明显降低。研究成果可为水库水沙调控技术指标的选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演变 河床粗化 冲刷效率 泥沙调节 水库拦沙期 黄河下游
下载PDF
西辽河通辽段河床沉积物渗透系数的现场测定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笑宇 澈丽木格 +2 位作者 张彤豪 周天雨 刘圣昱 《地下水》 2024年第4期61-62,96,共3页
采用不同方法对西辽河通辽段河床沉积物渗透系数进行现场测定,获取各点位的垂向渗透系数。并分别在探坑、土样坑、渗透仪渗水试验、竖管试验、渗坑法渗水试验、双环渗水试验位置处及其附近,先从河底表面取沉积物样,再从岩性明显变化的... 采用不同方法对西辽河通辽段河床沉积物渗透系数进行现场测定,获取各点位的垂向渗透系数。并分别在探坑、土样坑、渗透仪渗水试验、竖管试验、渗坑法渗水试验、双环渗水试验位置处及其附近,先从河底表面取沉积物样,再从岩性明显变化的不同深度取样,带回实验室,进行颗粒分析,探讨河床沉积物渗透系数与颗粒级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河床沉积物中砂石含量的增加其渗透系数也增大;反之,河床沉积物中黏土含量增加其渗透系数减小。沉积物的颗粒级配是影响渗透系数的重要因素,颗粒级配对于沉积物的孔隙尺寸、孔隙的形状及大小都有很大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计算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量提供可靠的水文地质参数,进而提高地下水资源评价结果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仪渗水试验 竖管试验 渗坑法渗水试验 双环渗水试验 渗透系数 河床沉积物 西辽河通辽段 颗粒分析
下载PDF
地下水人工补给中河床沉积物氮铁锰及赋存形态的变化研究
9
作者 李玉龙 《地下水》 2024年第2期37-39,共3页
本文针对地下水人工补给方法,通过分析某河上下游的河床沉积物总氮铁锰及赋存形态所占百分比的变化,揭示了地下水补给后河床沉积物不同深度处化学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氮形态百分比在上下游具有显著差异,总氮含量在下游逐渐... 本文针对地下水人工补给方法,通过分析某河上下游的河床沉积物总氮铁锰及赋存形态所占百分比的变化,揭示了地下水补给后河床沉积物不同深度处化学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氮形态百分比在上下游具有显著差异,总氮含量在下游逐渐增加,且河道污染可能导致氮含量的增加。不可转化态-氮(Res-N)在各深度处具有较高的含量;从上游到下游,总铁和总锰含量的平均值在逐渐降低,碳酸盐结合态-铁(Carb-Fe)和离子交换态-铁(EXC-Fe)在上下游间的变化幅度较小,河床沉积物中锰的含量主要以不可转化态-锰(Res-Mn)为主。结果可为河流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人工补给 野外试验 河床沉积物 铁锰
下载PDF
层状非均质性影响下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过程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佩鹏 束龙仓 +1 位作者 李福林 陈华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53,共10页
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过程研究是科学认识水循环规律及地下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基础。河床沉积层与其下伏潜水含水层岩性差异是河流下伏含水层的主要结构特征,也是控制河流对地下水补给过程的主要因素。为揭示含水介质分层结构特征影响下... 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过程研究是科学认识水循环规律及地下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基础。河床沉积层与其下伏潜水含水层岩性差异是河流下伏含水层的主要结构特征,也是控制河流对地下水补给过程的主要因素。为揭示含水介质分层结构特征影响下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过程,基于黄河干流河南段野外试验结果,建立了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概念模型,并以地下水流路径为对象,精细刻画了地表水地下水的相互作用过程。结果表明:(1)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量主要受河床沉积层渗透性影响,河床沉积层厚度变化对河流向地下水的补给量影响不大。即:河床低渗透性沉积物的存在是河流向地下水补给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当河床沉积层与其下伏含水层厚度比(HS/H)由0增大为0.125时,河流向地下水补给量的减小幅度达72%。(2)与均质条件相比,河床沉积层渗透性及其厚度变化均明显改变了河水向地下水补给的水流路径及径流时间。随着河床沉积物与下伏含水层渗透系数比K_U/K_L的增大,河水向地下水补给的水流路径穿透深度增大,径流时间延长。(3)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及地下水径流时间对低渗透性河床沉积层渗透系数的敏感性随渗透系数的减小而增大,同时,地下水径流时间对低渗透性河床沉积层的厚度变化较为敏感,且随着厚度的增大,敏感性增强。研究成果可为地下水资源管理及可持续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沉积物 层状非均质 地表水地下水交互 渗透系数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西柳沟河床泥沙组成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侯素珍 李婷 +1 位作者 郭彦 王平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10,14,共5页
为研究西柳沟泥沙来源及沿程输移情况,在西柳沟干流河床取样并进行了颗粒分析。结果表明:西柳沟河床组成沿程可分为3段,从上游向下游分别为丘陵区、沙漠区和平原区,相应中值粒径从大向小过渡,其中丘陵区粒径从大到小衰减迅速,经过沙漠... 为研究西柳沟泥沙来源及沿程输移情况,在西柳沟干流河床取样并进行了颗粒分析。结果表明:西柳沟河床组成沿程可分为3段,从上游向下游分别为丘陵区、沙漠区和平原区,相应中值粒径从大向小过渡,其中丘陵区粒径从大到小衰减迅速,经过沙漠区继续细化,到冲积平原区趋于稳定,中值粒径从上游的2 mm以上变化到下游的平均0.157 mm;从不同河段的粒径组成看,粒径大于0.5 mm的泥沙在丘陵区占70%以上,到平原区基本消失;沙漠区河床处于过渡带,粒径变化较大;平原区河床中0.1~0.25 mm的泥沙约占62%,0.1 mm以下的泥沙含量显著增大;洪水携带的泥沙沿程分选细化,大砾石主要落淤在上游丘陵区,部分经过沙漠区进一步调整,到下游平原区河床组成受沙漠沙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级配 中值粒径 河床泥沙 西柳沟
下载PDF
塔里木河干流上中游河床沉积物粒度分形特征初探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广朋 熊宇斐 +1 位作者 凌红波 徐海量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58-563,共6页
利用体积分形维数模型对塔里木河干流上中游河床沉积物的粒度分形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沉积物分形维数与粒度组成、粒度参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塔里木河干流上中游河床沉积物粒度粒径介于0~9 mm,黏粒、粉粒与砂粒含量的均值... 利用体积分形维数模型对塔里木河干流上中游河床沉积物的粒度分形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沉积物分形维数与粒度组成、粒度参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塔里木河干流上中游河床沉积物粒度粒径介于0~9 mm,黏粒、粉粒与砂粒含量的均值分别为11.46%、53.29%和35.25%,采集样品中有2/3为细粒土,其余为细粒土质砂,沉积物质地相对较细。(2)沉积物体积分形维数介于1.921~2.403,均值为2.114,河床沉积物粒度组成相对简单。(3)沉积物分形维数与黏粒及粉粒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94、0.372,与砂粒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38,分形维数越大,沉积物质地越细。(4)分形维数与平均粒径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29,与标准差、偏度和峰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272、0.714和0.483,分形维数可反应沉积物粒度参数的综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沉积物 体积分形维数 粒度参数 塔里木河
原文传递
河床底泥对氨氮的吸附特性——以卫河新乡段为例
13
作者 韩政 张佳瑶 +2 位作者 马孟科 高天琦 鱼丽源 《中国地质调查》 CAS 2024年第3期51-58,共8页
为研究卫河流域河流-地下水系统中污染物迁移转化,采用静态吸附实验探究卫河底泥对水体中特征污染物的吸附特性。采集卫河新乡段河床沉积物样品作为土壤介质,模拟河流渗滤系统对特征污染物氨氮的吸附作用,得出特征污染物各组分的吸附动... 为研究卫河流域河流-地下水系统中污染物迁移转化,采用静态吸附实验探究卫河底泥对水体中特征污染物的吸附特性。采集卫河新乡段河床沉积物样品作为土壤介质,模拟河流渗滤系统对特征污染物氨氮的吸附作用,得出特征污染物各组分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和热力学特征,并探讨温度、pH值等因素对研究区河床底泥吸附氨氮污染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0,10)mg/L浓度范围内,研究区河床底泥释放氨氮污染物,呈现解吸特性,在[10,50)mg/L浓度范围内,研究区河床底泥则呈现吸附特性;在[0,60]min振荡时间内,随时间的增加,研究区河床底泥对氨氮污染物的吸附量逐渐上升,60 min后基本达到平衡;通过对氨氮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研究发现,研究区河床底泥对氨氮污染物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及一级动力学模型;pH值在[2,8]范围内,随着pH值的增大,研究区河床底泥对氨氮污染物的吸附量增加;研究区河床底泥对氨氮污染物的最大吸附容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河道黑臭水体的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高效控制卫河黑臭河道内源氮的释放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底泥 氨氮污染物 吸附热力学 吸附动力学 PH值 温度
下载PDF
山区河流枢纽库尾河段航道整治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周家俞 徐奎 黄成林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3-147,共5页
为探讨山区河流库尾河段航道整治技术,以嘉陵江南充段凤仪场库尾河段为例,分析河床演变、滩险及泥沙淤积规律,探明河段的碍航特性。采用河工模型试验方法,制定了"疏浚、筑坝、护岸"等整治方案。试验表明:优化方案实施后整治... 为探讨山区河流库尾河段航道整治技术,以嘉陵江南充段凤仪场库尾河段为例,分析河床演变、滩险及泥沙淤积规律,探明河段的碍航特性。采用河工模型试验方法,制定了"疏浚、筑坝、护岸"等整治方案。试验表明:优化方案实施后整治效果良好,从根本上解决了山区河流库尾河段变动回水区碍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演变 滩险 泥沙淤积 碍航 变动回水区
下载PDF
潮汐河口丁坝布置对河床冲刷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任超 张功瑾 +2 位作者 胡彩霞 刘锐 吴栋栋 《人民珠江》 2020年第1期63-68,共6页
河流和与之相邻的港池、坝田之间,河流的滩槽之间,都发生着动量和质量交换。通过二维水沙模型以及理论模型分析了不同丁坝间距对河床冲刷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丁坝间距逐渐增大时,坝头冲刷深度也逐渐增加,主槽内的冲刷分布变得不均匀;涨... 河流和与之相邻的港池、坝田之间,河流的滩槽之间,都发生着动量和质量交换。通过二维水沙模型以及理论模型分析了不同丁坝间距对河床冲刷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丁坝间距逐渐增大时,坝头冲刷深度也逐渐增加,主槽内的冲刷分布变得不均匀;涨急和落急时刻坝田与主槽的水沙交换系数均在0.01~0.04之间;在涨急时刻,随着丁坝间距的增加其交换系数逐渐减小,并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但在落急时刻,在丁坝间距为4倍坝长时交换系数最大;随着丁坝间距的增加,主槽的平均流速逐渐减小。整体呈现为随着丁坝间距的增加,主槽的平均冲刷深度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河口 丁坝 河床容积 整治水域 泥沙淤积
下载PDF
冲击式深水床沙采样器的设计 被引量:3
16
作者 汤积仁 雷玉勇 +3 位作者 聂光伟 袁卓林 孙书蕾 孙惠娟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14,共3页
床沙是在特定的水流泥沙条件下所形成的河床物质。床沙测验工作需要使用专门的床沙采样器对河床床沙进行采样,在不破坏天然河床的情况下采集到具有代表深度的泥沙样品,且样品在采样器上提过程中不丢失。对于深水库区河床泥沙进行采样是... 床沙是在特定的水流泥沙条件下所形成的河床物质。床沙测验工作需要使用专门的床沙采样器对河床床沙进行采样,在不破坏天然河床的情况下采集到具有代表深度的泥沙样品,且样品在采样器上提过程中不丢失。对于深水库区河床泥沙进行采样是目前床沙测验中的一个难题。设计了一种利用火药爆炸驱动的新型深水床沙采样器,从天然河床上采集泥沙样本。研究结果表明,该新型深水床沙采样器适用水深可不受限制,采样深度可调,亦能保证样品的完整性、原状性,较好地解决了深水床沙采集问题,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沙采样器 床移质采样器 河床 泥沙 采样器
下载PDF
LAS与苯胺在河床沉积物上吸附的相互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耀国 胡思海 +1 位作者 刘保超 谭英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EI CAS 2008年第2期48-52,共5页
采集渭河河床沉积物,利用平衡振荡实验方法,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和苯胺共存时在沉积物上的吸附特征及交互影响规律。结果表明,LAS与苯胺在沉积物上的吸附都以表面吸附作用为主,因争夺吸附点位而产生吸附竞争,无论是LAS或苯胺的... 采集渭河河床沉积物,利用平衡振荡实验方法,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和苯胺共存时在沉积物上的吸附特征及交互影响规律。结果表明,LAS与苯胺在沉积物上的吸附都以表面吸附作用为主,因争夺吸附点位而产生吸附竞争,无论是LAS或苯胺的质量浓度升高,都导致沉积物对苯胺或LAS吸附量的减少,但均不会影响其吸附模式。苯胺在沉积物上吸附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pH,pH为5时苯胺为沉积物吸附,以Henry模型模拟最优;pH为7或9时则分别以Freundlich方程或Langmuir方程拟合最佳。苯胺对沉积物吸附LAS的影响程度受LAS自身质量浓度的影响最大;LAS质量浓度越大,苯胺对沉积物吸附LAS的影响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 苯胺 吸附 沉积物
下载PDF
新疆卡拉贝利水库泥沙二维数学模型坝前冲刷计算初探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水生 郑忠 肖俊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5-118,121,共5页
新疆南疆地区水库由于建库初期蓄水运行,库容快速淤损,虽然改变了运用方式,库区仍淤积严重。结合实际工程以水流运动方程及经过作者修正的泥沙运动方程为基础,同时引入与实测资料相符合的水流协沙力、动床阻力、泥沙级配等计算公式作为... 新疆南疆地区水库由于建库初期蓄水运行,库容快速淤损,虽然改变了运用方式,库区仍淤积严重。结合实际工程以水流运动方程及经过作者修正的泥沙运动方程为基础,同时引入与实测资料相符合的水流协沙力、动床阻力、泥沙级配等计算公式作为补充方程,构造出新疆卡拉贝利水库泥沙淤积二维数学模型,运用该模型对卡拉贝利水库进行坝前冲刷计算初探研究,并进行了模型验证,以达到模拟水库泥沙淤积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拉贝利水库 数学模型 河床冲淤 泥沙运动
下载PDF
长江铜陵港河段港口岸线资源评价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燕 许毅 +1 位作者 陈建新 谢波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28-31,共4页
根据长江实测水文、泥沙、河道地形等资料,分析港区所在河段的河势变化,从河床角度提出了适宜港岸线利用规划的初步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 河床演变 泥沙特征 岸线规划 铜陵港
下载PDF
Using Hydraulic Engineering Model Experiment to Study the Sediment Trapping Efficiency of Adjustable Check Dam
20
作者 Shu-Tzu Chen Hung-Ming Shu +1 位作者 Shin-En Chiu Chung-Li Hsu 《Engineering(科研)》 2016年第7期471-480,共11页
The construction of fully closed check dam (CD) is a conventional flood prevention mechanism implemented on rivers. Fully closed CDs trap large amounts of sediments in rivers to stabilize the river slopes and control ... The construction of fully closed check dam (CD) is a conventional flood prevention mechanism implemented on rivers. Fully closed CDs trap large amounts of sediments in rivers to stabilize the river slopes and control erosion. However, fully closed CDs cannot selectively trap sediment and may easily overflow, causing them to losing their ability to mediate and hold sediments. Previous studies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breathable CDs”. The researcher introduced metal slit dam (SD) that could be assembled and disassembled quickly and conveniently. Once a CD reaches maximum capacity, operators must ensure that the water channels of the dam are free from blockage. Moreover, they must inspect the internal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f the dam periodically or immediately following heavy typhoon rains. When necessary, either the sediment buildup in the upriver blockage must be cleared, or the transverse structure of the dam must be removed to allow fine particles to be discharged along with a moderate amount of water. These actions can free up the sediment-storing capacity of the dam for the next heavy typhoon rains. In addition, operators should also inspect the damages inflicted on the dam, such as erosion, wear and tear, and deformation conditions. Damaged components should be disassembled and repaired if possible, or recycled and reused. The present study performed channel tests to simulate closed CDs, SDs, steel pipe dam (SPDs), and steel pipe plus slit dam (SPSDs) for 50-year and 100-year frequency floods. Results were then analyzed to determine the sediment trapping (ST) effects of various CDs, the effects of “adjustable CDs”, and the changes of moderated riverbe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Trapping Check Dam riverbed Change Hydraulic Engineering Model Experimen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