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电学的新理念——碎裂QRS波 被引量:4
1
作者 梁芳 张伟 《医学综述》 2010年第19期3013-3015,共3页
碎裂QRS波是指两个相关导联QRS波群(<120 ms)呈RSR′型(≥1个R′波、或R波、S波存在切迹),但并无典型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图型。碎裂QRS波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但其检出率尚待进一步研究;而在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中它优于病理性Q波... 碎裂QRS波是指两个相关导联QRS波群(<120 ms)呈RSR′型(≥1个R′波、或R波、S波存在切迹),但并无典型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图型。碎裂QRS波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但其检出率尚待进一步研究;而在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中它优于病理性Q波;它是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可作为高危患者预警的心电图新指标;它是非透壁性心肌瘢痕的标志;左侧胸导联出现碎裂QRS波是室壁瘤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裂QRS波 心肌梗死 高危预警 心肌瘢痕 室壁瘤
下载PDF
心血管病风险预测模型发展及关于构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证结合风险预测模型的设想 被引量:6
2
作者 庞琳琳 张会永 +4 位作者 张哲 王英 王钰 徐宁阳 杨关林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5-89,共5页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发病率和病死率近来连年攀升,给患者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自上世纪50年代起,各国研究者越来越多地致力于心血管病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适合不同人群、针...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发病率和病死率近来连年攀升,给患者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自上世纪50年代起,各国研究者越来越多地致力于心血管病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适合不同人群、针对特定指标的心血管病预测模型应运而生,建模方法不断丰富。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病有其特有的优势,充分结合现代医学疾病发病因素和中医证候研究,选定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目标人群,构建STEMI病证结合风险预测模型,进而筛选危险因素、确定危险人群、探索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将为临床针对性的中西医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就心血管病风险预测模型发展情况及STEMI病证结合风险预测模型构建研究的危险人群、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和中医证候临床研究、模型构建等进行系统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病证结合 数学模型 风险预测 危险因素 中医证素
下载PDF
寨卡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进展及流行风险预测 被引量:3
3
作者 刘荣飞 肖琴 +1 位作者 郭中敏 陆家海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1117-1119,共3页
寨卡作为新发传染病在2015年引起了广泛重视,了解其分子结构、系统发生以及流行历史,有助于理解寨卡病毒(ZIKV)暴发的原因。寨卡病毒和登革病毒(DENV)在流行病学上有诸多的相似性,登革热疫情对预测寨卡病毒的流行风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 寨卡作为新发传染病在2015年引起了广泛重视,了解其分子结构、系统发生以及流行历史,有助于理解寨卡病毒(ZIKV)暴发的原因。寨卡病毒和登革病毒(DENV)在流行病学上有诸多的相似性,登革热疫情对预测寨卡病毒的流行风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本文对寨卡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和风险预测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寨卡病毒 分子流行病 登革病毒 风险预测
原文传递
胃癌前病变病证结合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 被引量:43
4
作者 王萍 史彬 +1 位作者 温艳东 唐旭东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73-778,共6页
目的筛查胃癌前病变危险因素,构建病证结合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胃癌前病变患者76例和非胃癌前病变(单纯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或伴胃窦轻度肠化)患者214例,通过临床问卷调查采集饮食、家族史、合并病、症状、胃镜及病理诊断等信息,归纳... 目的筛查胃癌前病变危险因素,构建病证结合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胃癌前病变患者76例和非胃癌前病变(单纯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或伴胃窦轻度肠化)患者214例,通过临床问卷调查采集饮食、家族史、合并病、症状、胃镜及病理诊断等信息,归纳中医证候要素,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G-17)、Hp-Ig G抗体、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724(CA724),以血清学指标、危险因素、中医证候要素为协变量,以胃癌前病变为因变量,运用Logistic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构建病证结合胃癌前病变风险评估模型。结果胃癌前病变患者胃癌家族史比例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冠心病比例高,幽门螺杆菌(Hp)阳性率低,辛辣饮食、饮浓茶、饮酒、焦虑比例高;证候要素中血瘀比例较高,PGⅠ、PGⅡ、PGR(PGⅠ/PGⅡ)、G-17低于非胃癌前病变患者。筛选出血瘀(X1)、胃癌家族史(X2)、胃食管反流病(X3)、冠心病(X4)、易怒(X5)、浓茶(X6)、辛辣饮食(X7)为高危因素,得出胃癌前病变风险预测模型为:ln(p/1|P)=-3.005+0.763X1+0.911X2+0.690X3+1.133X4+0.966X5+1.077X6+0.726X7,该模型拟合度较好,整体预测有效率为73.1%。结论该研究为胃癌前病变风险评估研究的初步探索,所建立的预测模型有可能为临床监测和针对性治疗提供简单、有效的测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前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 风险预测模型 病证结合
原文传递
上海市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分析与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30
5
作者 吴菲 何丹丹 +2 位作者 赵根明 方红 徐望红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795-801,807,共8页
目的乳腺癌风险预测模型可将人群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有助于降低筛查成本,使乳腺癌筛查效益最大化。本研究分析了上海市女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初步建立了符合该人群流行病学特征的风险预测模型,为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选提供依据。方法 20... 目的乳腺癌风险预测模型可将人群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有助于降低筛查成本,使乳腺癌筛查效益最大化。本研究分析了上海市女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初步建立了符合该人群流行病学特征的风险预测模型,为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选提供依据。方法 2008-05-23-2012-09-30,采用调查表对上海市闵行区149 577名35~74岁女性开展乳腺癌初筛,内容包括人口学、月经生育史、乳腺疾病史和家族史等信息,具备任一明确定义危险因素者为初筛阳性。将所有对象的个人信息与上海市肿瘤登记系统和生命统计系统进行记录联动,收集2015-06-30前乳腺癌确诊和全死因死亡信息。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建立乳腺癌风险预测模型,计算乳腺癌5年发病风险,并采用5折交叉验证法,分别计算期望病例数与观察病例数比值(ratio of the expected to the observed number,E/O)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评价模型的校准度和区分力。结果经过774 333人年(中位随访人年5.05年)随访,共发现新发乳腺癌病例973例,粗发病率(crude incidence rate,CIR)和年龄标化率(age-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e,ASR)分别为125.66/10万和112.55/10万,初筛阳性者的粗率和标化率分别为133.91/10万和121.83/10万,显著高于初筛阴性者的119.76/10万和106.91/10万。年龄、教育程度、乳腺癌家族史、患重度乳腺小叶增生、有乳房肿块、患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乳腺癌呈正向关联,哺乳和月经周期规律与乳腺癌呈负向关联。基于这些因素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估计该人群乳腺癌5年绝对发病风险高峰出现在55岁,在0.19%~1.10%之间变化。模型的E/O值为0.98(95%CI为0.92,1.04),AUC为0.596(95%CI为0.538,0.654)。进一步按年龄分层,发现55岁以下组和55岁及以上组的E/O值分别为0.96(0.88,1.03)和1.01(0.91,1.16),AUC分别为0.627(0.514,0.701)和0.567(0.518,0.630)。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危险因素 风险预测模型 5年绝对风险 交叉验证
原文传递
基于meta分析的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19
6
作者 田旭 陈慧 +3 位作者 宋国敏 卞薇 刘晓玲 陈伟庆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7年第4期772-778,共7页
目的:采用Meta分析构建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方法:系统检索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经质... 目的:采用Meta分析构建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方法:系统检索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经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后,采用meta分析合并结果以获得各个危险因素的综合危险度(pooled odds ratio,ORP),并以综合危险度的自然对数转换值为基础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结果:经文献检索及筛查后,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6篇,包括1277例患者,其中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包括253和1 024例。Meta分析显示:基于累积样本的血栓发生率为19.81%。通过数据筛选,有5个危险因素进入模型,包括:COPD、高血压、糖尿病、化疗史、活动量减少,其综合危险度分别为:1.824,1.624,1.986,3.074和1.563。结论:以Meta分析结果为基础建立了具有循证基础的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导管相关性血栓 META分析 LOGISTIC回归 风险预测模型
下载PDF
肺癌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与评价 被引量:12
7
作者 高利琴 赵林芳 +7 位作者 杨方英 孙晶晶 华荣誉 吴红娟 王慧勤 顾玉炎 周萍 毕丹凤 《护理与康复》 2022年第5期6-12,17,共8页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并评价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调查5091例肺癌PICC置管患者,随访至拔管。发生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103例,未发生血栓4988例,按照血栓例数比非血栓例数(1∶9)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并评价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调查5091例肺癌PICC置管患者,随访至拔管。发生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103例,未发生血栓4988例,按照血栓例数比非血栓例数(1∶9)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927例为非血栓组。使用单因素分析筛选血栓危险因素,将P<0.1的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R软件建立预测模型列线图,采用Bootstrap法进行模型内部验证,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区分度,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校准度。结果PICC置管史、送管次数≥2次、伴有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高、导管继发性异位、肿瘤临床分期Ⅳ期、导管所在中心静脉受压、吸烟史、D-二聚体指标高、Barthel指数<80分是肺癌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预测全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4(95%CI:0.744~0.845),校准曲线显示模型表现出较好的预测符合度。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肺癌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具有高区分度及较好拟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 风险预测模型 列线图
下载PDF
阴道分娩后尿潴留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永英 蔡文智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2-247,共6页
目的:构建并验证阴道分娩后尿潴留(PUR)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阴道分娩的1048名产妇,收集产妇的一般资料及相关危险因素,运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建立PUR风险预测模型;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计算平均错判率和一致性;采用R软件基于... 目的:构建并验证阴道分娩后尿潴留(PUR)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阴道分娩的1048名产妇,收集产妇的一般资料及相关危险因素,运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建立PUR风险预测模型;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计算平均错判率和一致性;采用R软件基于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列线图.结果:PUR的总体发生率为8.0%.构建的预测模型纳入了分娩镇痛、第二产程时间>60min、会阴侧切、新生儿体质量>3.5kg4个因素,C-统计量为0.786(95%CI:0.760~0.811).模型的平均错判率为8.0%,基于模型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之间存在较好的一致性(Hosmer-Lemeshow检验,P=0.590).结论:研发适用于PUR风险预测的列线图,可作为PUR风险预测及是否实施产后预防措施的评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尿潴留 阴道分娩 风险预测模型 列线图
下载PDF
台湾地区35~74岁健康体检人群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8
9
作者 杨兴华 陶秋山 +2 位作者 孙凤 曹纯铿 詹思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74-878,共5页
目的构建台湾地区35.74岁健康体检人群代谢综合征5年发病风险(个体化)预测模型。方法在1997—2006年初次参加台湾美兆自动化健康体检机构(美兆健检)的35.74岁人群中,将随访满5年基线时无代谢综合征13973人作为随访队列,并分为... 目的构建台湾地区35.74岁健康体检人群代谢综合征5年发病风险(个体化)预测模型。方法在1997—2006年初次参加台湾美兆自动化健康体检机构(美兆健检)的35.74岁人群中,将随访满5年基线时无代谢综合征13973人作为随访队列,并分为建模队列(用于建立5年发病预测模型)和验证队列(用于评估模型外部效度),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以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拟合优度,并将人群的预测风险概率进行风险等级划分。结果去除基线患者后研究人群5年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11.7%。纳入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变量有年龄、糖尿病家族史、收缩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体重指数和血尿酸,建模队列建立预测模型的AUC为0.827(95%CI:0.814~0.839),验证队列的AUC分别为0.813(0.789~0.837)、0.826(0.800~0.852)、0.794(0.768~0.820)。将建模队列划分为4个风险等级后,提示个体发病概率≥17.6%者为中危人群,发病概率≥59.0%者为高危人群。结论由美兆健检纵向数据库建立的5年代谢综合征个体风险预测模型有较高的验证效度,对于体检人群5年代谢综合征发病预测具有实用、可行的特点,预测模型对评估代谢综合征个体发病和群体监测均有较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风险预测模型 纵向数据
原文传递
肝癌患者外科切除术后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8
10
作者 倪争艳 费卫珠 张伊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14-618,共5页
目的分析肝癌患者外科切除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肝切除术后感染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施行肝癌外科切除术的患者。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资料、手术资料、术后感染... 目的分析肝癌患者外科切除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肝切除术后感染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施行肝癌外科切除术的患者。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资料、手术资料、术后感染情况等。通过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风险预测模型。利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另选取2020年1—6月肝癌外科切除术患者100例建立验证组,对建模组数据进行验证。结果共纳入患者310例,外科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45例,医院感染率为14.52%。其中手术部位感染15例(占33.33%),肝周围感染12例(占26.67%),其他远处部位感染18例(占40.00%)。血清清蛋白(ALB)<35 g/L、手术时间>240 min、输血量>1000 mL、引流时间>7 d、ASA评分>Ⅱ级是肝癌患者外科术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4,灵敏度为0.889,特异度为0.766,Youden指数为0.655。结论该模型对肝癌患者外科切除术后发生感染的预测效果良好,可为临床医务人员预防高危人群发生感染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后感染 肝癌 风险预测模型 医院感染
下载PDF
直肠癌患者保肛术1年后发生重度低位前切除综合征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6
11
作者 庞雪滢 胡少华 +3 位作者 李慧 尹丹乔 张尚鑫 杨晓东 《护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10,共6页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保肛术1年后发生重度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安徽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接受直肠癌保肛术1年后的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进行调查。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保肛术1年后发生重度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安徽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接受直肠癌保肛术1年后的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进行调查。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采用R语言绘制列线图,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19例患者,其中57例(17.9%)直肠癌患者在保肛术1年以后仍存在重度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距肛缘的距离、预防性造口、吻合口漏、术前放疗、术后放疗是直肠癌患者保肛术1年后重度低位前切除综合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C-index为0.849(95%CI:0.790~0.907),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3(95%CI:0.784~0.901),均显示该模型区分度较好,Brier得分和校正曲线均显示校准度较好,H-L检验(χ^(2)=9.313,P=0.231)表明模型拟合度较好。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可直观、简便地甄别保肛术1年后仍存在重度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高危患者,为早期筛查和干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保肛术 低位前切除综合征 危险因素 风险预测模型 列线图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彬 《安徽医药》 CAS 2022年第8期1627-1632,共6页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构建联合预测因子并验证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208例经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建模组),根据治...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构建联合预测因子并验证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208例经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建模组),根据治疗后72 h内是否发生END分为恶化组54例和未恶化组154例。根据建模组危险因素的回归系数构建联合预测因子,计算截断点,并应用于2020年6月至2020年8月50例病人验证预测效能(验证组)。结果恶化组中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7分的比例明显高于未恶化组(79.6%比46.8%,P<0.05),治疗后24 h内END发生率最高(17.3%)。单因素分析病人的血糖、收缩压、体质量指数(BMI)、白细胞计数、脂蛋白(a)、肌酐水平、责任大血管闭塞占比、入院NIHSS评分、TOAST分型等指标与END发生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高血糖、高BMI、高白细胞计数、高脂蛋白(a)、高肌酐、责任大血管闭塞、入院时NIHSS评分高是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回归系数构建联合预测因子L=1×血糖+0.327×BMI+0.742×白细胞计数+0.026×脂蛋白(a)+0.143×肌酐−2.104×责任大血管闭塞+0.225×入院时NIHSS评分,截断点为38.9846。把联合预测因子应用于50例验证组病人,预测正确率为78.0%,敏感性75.0%,特异性81.6%,AUC=0.921。结论入院NIHSS评分越高溶栓后发生END的风险越大,且24 h以内是高发期。联合预测因子对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发生END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危险因素 风险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中国台湾省35~74岁健检人群慢性肾病5年发病风险预测模型 被引量:6
13
作者 孙凤 郁凯 +4 位作者 陶庆梅 陶秋山 杨兴华 曹纯铿 詹思延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47-52,共6页
目的构建中国台湾省35~74岁健检人群慢性肾病(CKD)5年发病风险(个体化)预测模型。方法选择1996~2006年初次参加台湾省美兆健检的35~74岁人群19 987人,将其中基线未患CKD者18 275人分为建模队列(用于建立5年发病预测模型)和验证队列(... 目的构建中国台湾省35~74岁健检人群慢性肾病(CKD)5年发病风险(个体化)预测模型。方法选择1996~2006年初次参加台湾省美兆健检的35~74岁人群19 987人,将其中基线未患CKD者18 275人分为建模队列(用于建立5年发病预测模型)和验证队列(用于评估模型外部效度)。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以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拟合优度,并将人群的预测风险概率进行风险等级划分。结果去除基线患者后CKD5年发病率为5.24%(958/18275)。纳入5年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变量包括年龄、教育程度、糖尿病、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肌酐水平7个指标。建模队列建立的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约为0.734(95%CI:0.714~0.754),验证队列外部效度验证结果AUC=0.768(95%CI:0.734~0.801)。将建模队列划分为4个风险等级后,显示中危(占14.1%)和高危(占5.4%)的个体5年内发生CKD的危险分别比一般人群高2.0倍和4.8倍。结论利用中国台湾省美兆健检纵向数据建立的CKD 5年个体风险预测模型效应与信度均较高,且简单实用,对于今后CKD风险个体评价及群体监测均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病 风险预测模型 纵向数据 健检
原文传递
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心脏风险预测模型的评价和展望
14
作者 朱冰哲 于雪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7-262,共6页
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PCE)是影响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前应用风险预测模型对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有助于采取相应措施降低PCE风险。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最新指南,就非心脏外科手术PCE风险预测... 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PCE)是影响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前应用风险预测模型对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有助于采取相应措施降低PCE风险。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最新指南,就非心脏外科手术PCE风险预测模型的优势及局限性进行综述,并对新型预测因子进行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 心血管事件 风险预测模型 风险预测因子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台湾地区30~59岁健康体检人群肥胖5年发病风险预测模型 被引量:5
15
作者 孙凤 陶庆梅 +3 位作者 陶秋山 杨兴华 曹纯铿 詹思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21-925,共5页
目的构建台湾地区30~59岁健康体检人群肥胖5年发病风险(个体化)预测模型。方法选择1998--2006年首次参加台湾美兆健康体检的30~59岁人群15085人,剔除基线患肥胖者918人共计14167人。将4个体检中心分为建模队列(台北中心,n=8104... 目的构建台湾地区30~59岁健康体检人群肥胖5年发病风险(个体化)预测模型。方法选择1998--2006年首次参加台湾美兆健康体检的30~59岁人群15085人,剔除基线患肥胖者918人共计14167人。将4个体检中心分为建模队列(台北中心,n=8104)和验证队列(另3个中心,n=6063)。按建模队列5年后是否发生肥胖为因变量、基线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单变量分析,并建立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以ROC曲线下面积(AUC)为判定预测模型拟合优度的主要指标,用验证队列对模型的外部效度进行评估。建模后再将人群预测风险概率正态化转为可实际应用操作的4个风险等级。结果4个体检中心基线时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比例分别为50.00%~60.00%、26.47%-31.11%和5.76%-7.24%。剔除基线患者后,全部受检者5年肥胖发病率为2.73%(386/14167),4个中心肥胖发病率为2.66%-2.91%。多变量logistic回归构建的预测模型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家族史、近3个月体重变化≥4kg和腰围5个指标。建模队列建立的预测模型AUC约为O.898(95%CI:0.884~0.912),验证队列外部效度验证结果为AUC=0.881(95%CI:0.862,0.900)。将建模队列划分为4个风险等级后,显示中危(16.0%)和高危(2.9%)的个体5年内发生肥胖的危险分别比一般人群高7.8倍和16.6倍。结论利用台湾美兆健康体检纵向数据资料建立的肥胖5年个体风险预测模型,其效度和信度均较高,且评价标准简单实用,无论对个体自身肥胖风险评价还是对社区人群肥胖监测均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风险预测模型 纵向数据
原文传递
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左丹 赵锡丽 +2 位作者 刘莉 代旭丽 杨睿琦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1年第4期622-627,共6页
本文从国内外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等方面展开综述,旨在为我国后期构建本土化、实用型低血糖风险预测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低血糖 风险预测模型 综述
下载PDF
基于孕前危险因素的妊娠期糖尿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效能验证 被引量:5
17
作者 晋凤珍 刘小利 +2 位作者 杨元沛 孙俊杰 李睿越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32期6-10,共5页
目的构建基于孕前危险因素的妊娠期糖尿病(GDM)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能。方法收集1762例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将孕妇分为GDM组792例和糖耐量正常组970例。比较两组孕妇年龄、孕次、孕前空腹血糖、孕前血压... 目的构建基于孕前危险因素的妊娠期糖尿病(GDM)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能。方法收集1762例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将孕妇分为GDM组792例和糖耐量正常组970例。比较两组孕妇年龄、孕次、孕前空腹血糖、孕前血压、孕前1年体质量增加量、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前饮食及生活方式等。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GDM发生的孕前危险因素,构建基于孕前危险因素的GDM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孕前年龄≥35岁(X_(1))、孕前舒张压≥80 mmHg(X_(2))、孕前空腹血糖≥5.1 mmol/L(X_(3))、孕前BMI≥24 kg/m^(2)(X_(5))、孕前1年体质量增加≥10 kg(X_(6))、家庭年收入≥30万元(X_(8))、孕次≥3次(X_(9))、孕前每日主食摄入量≥300 g(X_(10))、孕前喜食甜食(X_(11))、糖尿病家族史(X_(15))是影响GDM发生的孕前危险因素,孕前BMI<18.5 kg/m^(2)(X_(4))、文化程度高(X_(7))、孕前每日运动持续时间≥1 h(X_(12))、孕前高运动强度(X_(13))、孕前睡眠质量良好(X_(14))是保护性因素。根据变量回归系数,获得孕前预测GDM发生风险的模型方程:P_(GDM)=1/{1+exP[-(-0.083+1.060X_(1)+0.771X_(2)+1.022X_(3)-0.574X_(4)+0.567X_(5)+0.898X_(6)-0.720X_(7)+0.773X_(8)+0.869X_(9)+0.868X_(10)+1.827X_(11)-0.452X_(12)-0.942X_(13)-1.206X_(14)+0.662X_(15))]}。应用ROC曲线检验模型预测效能,ROC曲线下面积为0.854(95%CI 0.836~0.872)、灵敏度为0.708、特异度为0.856,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683。结论基于孕前危险因素的GDM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有助于孕前筛查GDM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风险预测模型 孕前保健
下载PDF
早期急性重症胰腺炎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潘龙 杜成友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173-175,共3页
目的 分析入院24 h内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9年7月本院初诊收治的发病72 h内入院的SAP 127例,按预后分为生存组102例和死亡组25例,分析2组入院24 h内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的差异,并行统计学处... 目的 分析入院24 h内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9年7月本院初诊收治的发病72 h内入院的SAP 127例,按预后分为生存组102例和死亡组25例,分析2组入院24 h内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的差异,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死亡组在心率、呼吸、动脉血氧分压、pH值、血清钙、血钾、血肌酐、血尿素氮、剩余碱、乳酸脱氢酶、血清白蛋白及APACHE Ⅱ评分上同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高的APACHE Ⅱ评分为死亡高危因素.结论 SAP死亡者具有较严重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及内环境紊乱.心率、呼吸、动脉血氧分压、pH值、血清钙、血钾、血肌酐、血尿素氮、剩余碱、乳酸脱氢酶、血清白蛋白及APACHEⅡ评分是死亡早期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预后因素
原文传递
基于机器学习的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3
19
作者 章钰莹 曹园园 +10 位作者 杨凯 王伟明 杨蒙蒙 柴丽莹 顾己悦 李梦月 卢艳 周华云 朱国鼎 曹俊 卢光玉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5-235,243,共12页
目的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为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早期发现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9年江苏省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 目的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为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早期发现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9年江苏省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例个案调查、首发症状及初诊时间等信息。以职业、感染疟原虫虫种、主要临床表现、有无并发症、疾病严重程度、年龄、国外居留时间、在国外感染疟疾次数、潜伏期、初诊单位级别、来源国、同行人员和出国途径等13个因素为自变量,以就医延迟时间(≤24 h和>24 h)为因变量,分别运用BP神经网络、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和贝叶斯算法构建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使用列线图对logistic回归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校准曲线对列线图进行评价,并比较4种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以评价模型预测效能。进一步分析各特征数值大小对预测结果的正负影响,应用SHAP算法对各特征重要性进行量化和归因。结果共纳入输入性疟疾病例244例,其中自出现首发症状后到初诊时间超过24 h的病例累计100例(40.98%)。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有疟疾感染史[比值比(odds ratio,OR)=3.075,95%可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CI):(1.597,5.923)]、潜伏期长[OR=1.010,95%CI:(1.001,1.018)]或在省市级医疗机构就医[OR=12.550,95%CI:(1.158,135.963)]是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的危险因素。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分析发现,对输入性疟疾就医延迟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国外居留时间、潜伏期和年龄。随机森林模型结果分析发现,影响输入性疟疾就医延迟的前5位因素依次为主要临床表现、出国途径、潜伏期、国外居留时间和年龄。贝叶斯模型结果分析发现,影响输入性疟疾就医延迟的前5位因素依次为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性疟疾 就医延迟 机器学习 BP神经网络模型 LOGISTIC回归模型 风险预测模型 江苏省
原文传递
急诊老年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临床特征与住院死亡危险因素预测分析
20
作者 蒲连美 任建伟 +5 位作者 米玉红 贺晓楠 韩福生 陆艳辉 李雅敏 祖晓天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724-730,共7页
目的:探讨急诊科老年重症病毒性肺炎(severe viral pneumonia,SVP)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3年12月7日至31日,北京安贞医院急诊科首次接诊的老年SVP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 目的:探讨急诊科老年重症病毒性肺炎(severe viral pneumonia,SVP)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3年12月7日至31日,北京安贞医院急诊科首次接诊的老年SVP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和并发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与住院死亡相关的危险预测因素并通过ROC曲线评估危险因素的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132例患者,生存组53例,死亡组79例,中位年龄81.0(75.0,86.0)岁,住院病死率为59.8%。85.6%的患者至少合并一种基础疾病,其中高血压最常见(67.5%),其次为慢性心脏疾病(50.8%)和2型糖尿病(4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就诊时床旁快速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quick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qSOFA)≥2、I型呼吸衰竭和hs-CRP升高,以及就诊2~3d仍存在I型呼吸衰竭、hs-TNI和D二聚体持续增高是老年SVP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4和0.786。结论:qSOFA≥2分、I型呼吸衰竭、hs-CRP升高、以及hs-TNI与D二聚体持续增高可作为早期识别老年高危SVP患者的危险预测因子,值得急诊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分级管理时加以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病毒性肺炎 老年患者 住院死亡 临床特征 危险预测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